第一百三十三章 疼惜

在场的都是好武之人,听了纪晓棠这句话就都雀跃起来。

“枪棒拳脚上不能与父亲和阿佑比,只这射箭还没试过,大家都下场比试一下,也是无妨。”穆家英就笑道。原来他的箭术颇佳,又看方才穆洪和祁佑年比试,有些见猎心喜。

穆家豪年纪尚轻,自觉不是父亲和兄长的对手,但是年轻人也好胜,也愿意一起比试。

纪三老爷就不用说了。他习武的时间尚短,也就只有箭术是自小就练的,也想知道跟穆洪、祁佑年这些人相比,自己到底练到什么火候了。

张氏也不甘人后,穆家豪更是跳着脚欢呼。

纪晓棠见大家高兴,就是心中一动。

“既然要比试,不如再添个小小的彩头,外祖父看怎么样?”纪晓棠就提议道。

穆洪立刻说好,其余人也没有异议。

至于彩头是什么,纪晓棠在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

“我娘刚送了些尺头来,我就选出两个做了这个彩头吧。”纪晓棠这么说着,立刻打发了跟随的丫头锦儿去取了两个彩头来。

一个靛蓝的大焦布,一个大红的杭绸。

穆洪见了,就很欢喜,一面就打发了小丫头去禀报沈氏,让沈氏也拿出些东西来做彩头。小丫头很快回来,沈氏准备了一条锦带并一个湖绿的绸子做彩头。

祁佑年就拿出一个白玉的扳指,纪三老爷也拿了块翡翠环,都一并做了彩头。

大家都很高兴,各个摩拳擦掌。

靶子就摆在百米之外,众人依照年龄排序挨个比试。规定每个人连射三箭。

穆洪是第一个比试的,前面两箭正中靶心,第三箭却略偏了些。比起拳脚枪棒功夫,穆洪的箭术并不是最佳的。

然后是穆家英,穆家英三箭都射中了靶心。众人连声喊好,张氏和穆家豪更都是笑的见牙不见眼,就是穆洪也笑眯眯地点了点头。

接下来是张氏、穆家豪、祁佑年和纪三老爷都一一比过了。

然后才是纪晓棠。

穆洪就让人将穆万杰平时练箭用的小弓拿过来给纪晓棠。他认为纪晓棠虽学着练箭。但一来是个女孩家。二来年纪还小,这样算算,也就跟穆万杰的水平差不多。

小校场上有许多弓。只怕纪晓棠都拉不开。

纪晓棠却没有接穆万杰的小弓,而是转手接了纪三老爷方才用的。

“晓棠,你用这个?”穆洪就有些吃惊,“这可是一石弓。你不要勉强。不然弄伤了自己。”要是娇滴滴的外孙女在他这里受了伤,他自己心疼不说。沈氏第一个不会放过他,而且女儿那里也不好交代。

“外祖父不要瞧不起人。这个弓,我拉的开的。”纪晓棠就道。

纪晓棠说着话,就将一个象牙的扳指戴在手上。将弓在手里试了试。

“弓弦有些紧。”纪晓棠这么说着,就要自己调弓弦。

“我来。”祁佑年早就到了旁边,忙就说道。一面伸手就接了弓。

穆洪在一边早就喜笑颜开。他亲眼看见纪晓棠果然能拉开一石的弓,而且一看纪晓棠的架势。就知道纪晓棠还是个箭术的行家。

祁佑年很快就调好了弓,交给纪晓棠。纪晓棠又试了试,就点头。穆家英这个时候就选了三支羽箭来给纪晓棠。

纪晓棠连射三箭,每一箭都正中靶心!

“今天是晓棠赢了,哈哈。”穆洪立刻就宣布道。

众人也都赞同,看着纪晓棠的目光颇为热烈。

纪晓棠却不肯承认自己赢了。

“若要论赢,该是大舅舅和阿佑。”纪晓棠就道,穆家英和祁佑年的三箭,几乎都是看也没仔细看,就飞快地射了出去。她的三箭,射的却是慢了很多。

不仔细地去比较准头,她的速度,就输了。

纪晓棠虽然这样说,但是大家却谁都不这么认为。

“晓棠怎么好与我们比这些。”穆家英就道,“我是从脚上能站稳,手上能拿东西开始就练箭术了。”穆家英的箭术师傅,就是张氏的父亲,有百步穿杨的美誉。

而纪晓棠才学了多久,何况她是闺阁中的女孩子,就显得更加难得了。

纪晓棠为了练箭,一定吃了不少的苦头。

大家都觉得纪晓棠赢了,应该拿走所有的彩头。纪晓棠无论如何都不依。

“我知道,你们觉得我是个闺阁中的弱女子,因为谦让才让我拿着彩头。可咱们这是比试,不是大家哄着我玩。你们要这样,就是瞧不起我,我要生气。”

纪晓棠这样,大家也都无奈。

穆洪则是越发开心,觉得纪晓棠对他的脾气。

“就依着晓棠吧,家英你和阿佑分了这彩头。”穆洪做了决定,大家也都只有依着。

这个时候,就有小丫头来禀报,说是沈氏准备好了茶点,让穆洪带着人过去歇息喝茶。穆洪打发了小丫头先去回话,然后才带着众人往后边来。

“祖父,我、我还没有比啊。”被忽视了的穆万杰委屈地抱住了穆洪的大腿。

穆洪这个时候才想起自家孙子来。

“哎呦,一时高兴,把你给忘记了。”穆洪一把将穆万杰抱起来,让穆万杰在自己肩头坐了。“下次,下次再让我乖孙比过。”

穆万杰本来还委屈,可是坐在穆洪的肩膀上,他的委屈一下子就散了,只剩下高兴,就一路咯咯笑着往里面去了。

“晓棠,”祁佑年走在纪晓棠身侧,“你需要一张自己的弓。我和家英兄能看也不看就射中箭靶,我们拿的都是自己用熟了的弓。”

祁佑年在纪晓棠身上用了心思,纪晓棠要调弓弦,这若是自己用熟的弓,就根本没有这种问题。

“如果信得过我,你这张弓,就着落在我身上。”祁佑年又对纪晓棠道。

祁佑年打算送纪晓棠一张弓。

“只是,不能立刻就得,要等上一段日子。”

离开穆府,祁佑年径直回了卫所衙门。他如今是副千户,又独身一人没有在外面置办宅院,就单独住在衙门后一个小院内。

祁佑年进屋坐了,立刻就有亲兵小校送上茶来伺候。

祁佑年却并没有喝茶,他坐在椅子上微微有些出神。

纪晓棠刚刚十一岁,练习箭术还不到两年的工夫,纪晓棠能够拉开一石的弓。

闺阁中的女孩子好武,也有父母溺爱就准练习箭术的。但即便是这样,也都用的是轻弓。没有哪一个女孩子,会无缘无故地去练重弓。

又不需要上阵杀敌,一个女孩子何必要吃这样的苦。

纪晓棠如今能拉开一石的弓,不知道是怎样苦练的结果。

纪晓棠为什么要吃这样的苦?

不是所图非小,就是有了不得的苦衷。

再想想这些日子围绕纪晓棠所发生的那些事情,祁佑年心疼纪晓棠,这也是为什么他决定要送一张弓给纪晓棠的原因。

祁佑年自己就会制作弓箭,然而送给纪晓棠的弓,祁佑年并没有打算自己做。

“准备纸笔来。”祁佑年吩咐小校。

小校出去,一会的工夫,就将笔墨纸砚都送了来。

祁佑年在桌上摊开宣纸,提笔就画了一张草图,又详细地在各处标注了,然后才将草图收起来,另外拿出一沓信纸,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信。

将草图与信纸都封在同一个信封内,又在信封外盖了火漆,

祁佑年将信交给小校。

“不要耽搁,立刻送回家去,亲手交给老爷。”祁佑年吩咐道。

“小主子,你这是要一张新弓?”小校显然是祁佑年的心腹,且相伴多年极为亲近,就压低了声音问道。

“嗯。”祁佑年就点头,“要何庸大师出手,必得老爷亲自开口。”

小校的脸上难掩吃惊的表情。

“再将我的后羿拿来。”

第一百三十四章 见机

听祁佑年说要后羿,小校更加吃惊了。

“小主子要后羿?”神弓后羿,出自上一辈的制箭大师,也就是何庸的父亲何药之手。是老主子传给小主子的,小主子在外,并没有将后羿带在身边。

后羿出,天下乱。

小主子要后羿,那岂不是代表着…

祁佑年见小校吃惊,也不多做解释。

“该说的,我都在信中说了。你只将信送到,再将后羿带来给我。…等新弓制好了,你一同带来给我。”祁佑年就吩咐道。

“是。”小校立刻答应,小心地收好了书信退了出去。

纪晓棠陪着沈氏坐在炕上,不经意间扭头往窗外看了一眼。如今天气一天天的热起来,穆府各院都已经换了纱窗。

沈氏这屋子里,换的是浅绿色的纱窗,这样看出去,窗外院子里绿意茵茵,仿佛是一窗的碧玉般。

窗外挂着鸟笼子,鸟儿们的叫声清脆婉转。

纪晓棠只穿了家常的米分色衫裙,手里拿着剪刀和彩纸。她们正将一大张的彩纸裁成一张张同等大小的方块,然后折叠起来。

一只只灵巧的燕子,或是一个个彩色的葫芦,就在祖孙两人的手底下翩然落下。

天气渐热,北雁南归,也就是近端午的时候。这个世界,任安府的习俗,就是家家户户要折燕子和葫芦,欢迎燕子归来。

至于葫芦,那自然是药葫芦。是应端午节的景儿的。

沈氏心灵手巧,最擅长这些。纪晓棠是自小跟纪二太太学的,跟沈氏是一脉相传。

祖孙俩一边折纸,一边亲亲热热地说着话。

“自从你娘嫁出门,就只有我一个人折这些。你大舅母什么都好,只是手笨的很,她也不耐烦做这些。她倒是孝顺。肯陪着我。可我看她难受的样子,还是算了。”沈氏说着话,就忍不住笑了。

穆万杰这个时候就从外面跑进来。

“祖母和晓棠姐姐折燕子。怎么不叫我?”穆万杰进屋来,说着话,就让小丫头给脱了鞋子,爬到炕上坐了。

纪晓棠见穆万杰脑门都是汗。忙拿出汗巾子来替他擦了。

“小杰去做什么了?”纪晓棠就问。

“跟着爹举石锁来着。”穆万杰就答道,“我也要拉一石的弓。”

“有志气。”纪晓棠就摸了摸穆万杰的脑瓜顶。

别看穆万杰平时也很娇惯。但是在习武方面,穆洪,还有穆家英和张氏夫妻两个却不会宠着他。

穆万杰每天也有许多功课要做。

“怎么小杰也会折燕子和葫芦?”纪晓棠看见穆万杰拿了个刚这好的燕子在手里,就问道。

穆万杰就嘿嘿地笑。

“他会什么。不过是要跟着捣乱罢了。”沈氏就笑道。

“才不是哩。”穆万杰就不依,“我有帮祖母。晓棠姐姐。”

穆万杰所说的帮忙,不过是把沈氏、纪晓棠折好的燕子打开。有将她们折好的葫芦都吹的鼓起来。

折好的燕子和葫芦,还要加上彩色的坠子。都贴到房梁等各处去。暖融融的风吹进屋子里,一排排的燕子和彩色葫芦随风摇摆,竟是十分的好看。

很快,穆洪、穆家英、穆家豪、张氏和纪三老爷也来了。

原来今天穆家父子都在家休沐,方才这些人都是往小校场习练功夫去了。

进屋来看见这一屋子的燕子和葫芦,穆洪就很开心。

穆洪就跟沈氏商量起过节的事情来。端午还要有些天,而在那之前。

“晓棠来了,也没各处好好逛一逛。还有她小叔,每天也只在家里,不是念书,就是跟你们习武。”沈氏轻声地说道,“正好要到端午了。你看哪天你们爷们儿都有空,咱们一家子往城外螺女庙去逛一遭,正好我也要上香还原。”

穆洪听沈氏这样说,哪里有不答应的。

“这样好。我看就是后天吧,”穆洪想了想,就道,“正好这两天卫所里没什么事,我们就告一天的假。…还有,正好将阿佑一起叫上。那天是他休沐。”

穆洪将这个打算跟纪晓棠和纪三老爷一说,两个人也很乐意。

“螺女庙,我听二嫂说过,在府城大大有名啊。”纪三老爷就道。

“你二嫂小时候,我常带了她去的。”沈氏就道,说到纪二太太,沈氏的心情越发地好,就问纪晓棠有没有听纪二太太讲过。

“娘是跟我说过。说这螺女庙还有典故的。”纪晓棠就道。

“是有典故。”沈氏就点头,一面慢声细语地跟纪晓棠说起了螺女庙的典故。

螺女庙的所在,是任安城外一座山,山的名字就叫做螺女山。而原本在任安城外,是没有这座山的。传说中,这座山是天帝的小女儿怜惜任安地方贫瘠,百姓辛苦,下凡幻化而成。因为形状像极了一只海螺,就取名叫做螺女山。

任安本来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可自从有了这座螺女山之后,任安就开始风调雨顺,土地也变得肥沃起来。

人们都说,这是小仙女带来的福气。

为了纪念这位小仙女,任安人捐出资财,就在山上建了一座螺女庙,受四方香火。

“你娘在螺女庙也曾许过愿,你去了,也替你娘拜一拜吧。”沈氏就对纪晓棠说道。

纪晓棠自然点头应承。

五月初二,穆家众人出城,就往螺女庙来。

穆洪父子三人、纪三老爷、祁佑年都是骑马,纪晓棠和穆万杰跟着沈氏坐了一辆马车,张氏带着众丫头媳妇另外坐了三辆马车,小厮家丁有骑马、有步下,一路围随。浩浩荡荡地就到了螺女山脚下。

螺女山并不高,从山脚下就有人工的石街直到螺女庙前。为表虔诚,前来庙里进香的人都是步行上山。

沈氏就是极虔诚的人。因此,众人就都在山下下马、下车。张氏拉着穆万杰,纪晓棠扶着沈氏,穆洪等人前后跟随,众人沿着石阶而上。来到螺女庙前。

早有庙里的住持得到消息。带着知客僧人在庙门口迎接。

沈氏带着纪晓棠先到大殿。大殿上供着一位身穿彩衣、眉目端庄的女神像,正是传说中的天帝小女儿螺女。

沈氏就拈香在神像前拜了,然后才是张氏。

至于穆洪等人。只在一边跟着住持说话,并不到神像前跪拜。原来这螺女庙来拜的多是女眷,男人们大多是陪同而来。

到纪晓棠要拜时,沈氏就特意嘱咐她。要拜两次。一次是替纪二太太。

“你娘这么多年才得了你弟弟,听你们说。很是经历过些艰难的。你替你娘多磕一个头,螺女娘娘保佑你娘和你弟弟。”沈氏就道。

纪晓棠自然应允。

替纪二太太拜过了,沈氏就要纪晓棠自己再拜。

“可有什么求的,你只诚心地、暗暗地说给螺女娘娘知道。螺女娘娘才可保佑你心想事成。”沈氏这样说着。慈祥的神态中似乎颇含深意。

“大姐嫁了姐夫,之前就来着螺女庙中拜过的。”张氏就笑着对纪晓棠道。她压低了声音,但是嗓门依旧不小。

穆洪那边几个人就纷纷地看了过来。

纪晓棠眼角的余光扫过。只觉得祁佑年的目光格外炽烈。

在大殿之中拜过,又由住持陪着在庙里四处随喜了一番。这才又到静室中吃茶。

“我有师弟从南面来,沿途颇有些见闻,叫出来给众位施主解解闷吧。”吃过了一道茶,住持就说道。

穆洪就点头。

住持就打发了小沙弥出去,一会的工夫,就领了一个瘦削的僧人进来。

大家相互见礼问询,僧人就在座上坐了。

这僧人十分健谈,说起在南面的见闻就如数家珍。也许是看到穆洪几个都是军官的打扮,这僧人就说起在福建和江浙等地的见闻来。

“…亏得是福建的祁将军能干,这两年倭寇委实消停了不少。”

说到倭寇,穆洪几个都很感兴趣,问了僧人许多的问题。

倭寇来犯,多在福建和江浙沿海上岸,就近劫掠。任安虽然也近海,但是却极少有倭寇之患。这大概是因为任安地方比不得福建、江浙富庶,又近京畿,且海上通路并不发达的缘故。

虽任安并无倭寇,但是穆洪父子还有祁佑年却都是跟倭寇打过仗的。

江浙一带倭寇猖獗时,就有调动任安等地卫所兵力增援的习惯。他们几个人身上的军功,就有不少是打倭寇打来的。

说到倭寇消停了不少,这确实是实情。然而僧人的口气中却隐隐带着忧虑。

“从南面一路北上,途径沿海几地,虽还不曾有倭寇来犯,却有倭国浪人的行迹。”僧人就道。

“今年加强了南面的海防,不会给倭寇可乘之机。那些浪人虽可恶,应该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来。”穆洪就道。

纪晓棠正在喝茶,听到倭寇、浪人,一时就听得有些出神。

她突然间想起来一件事。

任安地位历来不受倭寇侵扰,也就是穆洪这些人对倭寇耳熟能详,至于民间,尚有许多百姓不知倭寇为何物的。

然而,就是隆安六年,有倭寇来犯任安。

正因为南面防范的紧,倭寇们没有可乘之机,所以才铤而走险,沿海隐匿北上,以浪人身份为掩护,化整为零,劫掠了任安沿海几处富庶的乡镇。

清远县并没有受到滋扰,所以直到此刻僧人提起浪人和倭寇,纪晓棠才猛然想起这件事情。

纪晓棠微微皱眉,仔细回想。

当时共有六座村镇被倭寇劫掠,倭寇共劫掠金银财物总计达二十万两,杀死人命共计一千五百六十三人,杀伤人命无数。

这些数字,纪晓棠还是在谢知县给纪二老爷送来的邸报中看到的。

没想起时还好,一旦想起来,纪晓棠却是不能不痛心。

倭寇贪狠,不只劫掠财物,一个铜板也不肯放过,更视人命如草芥。当时就有富庶的村子一夜之间被劫掠一空。倭寇劫掠之后,还放了一把火。整个村子的男女老幼无一人幸免,都死在了倭寇的手中。

这一世,既然她提前记起了这件事,那就不能再让惨事发生。

可是要如何阻止惨事发生,却还需仔细思量。

纪晓棠皱眉沉思,事情的关键,就是那个富庶的村子。

那个村子的名字,叫做万家村。纪晓棠听谢知县跟纪二老爷说过,倭寇杀尽村中的百姓,还有一个小小的缘故在内。

倭寇劫掠地方,必定会先一步派人探路。

其中就有一个倭寇,做浪人的打扮探路到了万家村。这个浪人不仅贪财好杀,同时还非常好色。他在万家村遇见一个年轻的美貌女子,见左右无人就上前调戏。

然而那万姓女子却是个刚烈的,不肯受辱。她挨了那浪人一刀,拼命逃开,叫来了村子里的人。

浪人在村人的围攻下受了伤,逃回倭寇们的藏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