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老太太却并没有接纪二老爷的话茬。

“我心里倒是有一头亲事,若是成了,就算不是十全十美,也很过得去了。只是还要再看一看…”

至于纪老太太要看什么,纪晓棠他们很快就知道了。

正月里,秦家终于举家从钦州搬回了任安府怀远县。正月十八,秦博阳就护着她母亲王氏的马车到了清远,来看望纪老太太。

第一百九十八章 议亲

加更,求月票。

纪晓棠在纪老太太的屋子里见到了王氏。

王氏不到四十岁的年纪,是个矮矮瘦瘦的妇人,生的一张白白净净的团团脸,看上去就是个好性子的。只是她不笑的时候,两边的嘴角就有些往下耷拉的趋势,再加上鼻翼两侧两道深深的法令纹,让她即便是笑的时候,脸上也带了些悲苦。

想想王氏的经历,她有这样的面相也就不奇怪了。王氏嫁进秦家之后,就在脾气火爆的婆婆手底下讨生活,丈夫又去世的早。

纪老太太跟王氏说话,说的很是热络,还一边说话,一边打量王氏。看纪老太太的神色,似乎是对王氏十分满意。

王氏说话的声音极轻,语速也很慢。

纪老太太就留了王氏和秦博阳母子住下来。这一回,秦博阳被安排去了客院,王氏却被纪老太太留在了自己的院子里,说是早晚间娘儿两个说话方便。

纪晓棠在纪老太太屋子里坐了一会,就告辞出来。她打听到纪二老爷和纪三老爷正在书房说话,就带了丫头往书房来。

书房里,除了纪二老爷和纪三老爷,还有清远庄子的黄庄头和其他几个大庄子的庄头。

庄头们正在向纪二老爷和纪三老爷禀报庄子上冬小麦的情形。

纪晓棠进屋的时候,庄头们都起身行礼。纪晓棠就在纪三老爷身边坐了,让庄头们继续他们方才的话题。

“这一冬是这几十年最冷的,可偏偏只下了两场雪,还都不大。今年这小麦只怕要减产。”黄庄头说道。

其他几个庄头也都附和。

“大概减产几成?”纪晓棠就问。

这个问题的答案,黄庄头是准备好了的。

“据我估计。清远庄子上的小麦,最好能收过去的七成,若是差一点儿,能保得五成就不错了。”减产已经是肯定的了,至于最后的收成还要看开春的雨水。

清远庄子的田地,是纪家最肥沃的田地,比较一下。其他几个庄子上的情况就更加严峻了。

隆庆七年。天下普遍出现旱情,然而多少还有些收成。等到隆庆八年的大旱,很多地方几乎会颗粒无收。

大秦历史上最惨酷的天灾。已经初露端倪,向人们发出了预兆。只是这个时候,人们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并且完全想不到。这一年的旱情之后,会接着天下大旱。

一年的旱情。已经可以让许多人流离失所。连续两年大旱,可就能要了许多人的命。隆庆八年,易子而食就不再是传说中的故事,而是真实地在大秦的土地上每天上演着。

纪二老爷和纪三老爷就都皱了眉头。但也并不真心发愁。

就算田庄减产五成,也并不会影响纪家的根基。但这毕竟是一桩大事。

“可有什么法子,能够缓解?”纪晓棠就问。

庄头们对于纪晓棠出现并发问。谁都没有表示出诧异来。他们虽然在庄子上,但也都知道。纪晓棠如今正帮着纪二太太管理纪家的家务。

纪家的长辈们都很宠爱和信重纪晓棠,纪晓棠对于纪家所有的事务,都有发言权。纪家上下都知道,纪晓棠虽然年纪小,却是纪家的当家姑奶奶。

“清远庄子上有水井,到时候庄户们辛苦辛苦,总能缓解几分。”黄庄头就道,他今天来纪府,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求纪二老爷和纪三老爷拿出钱来,让他在清远庄上再添几口水井。

田庄头将这个想法就说了出来。

纪晓棠就向纪二老爷和纪三老爷点头,表示她很赞同这个做法。

一口水井的造价并不少,然而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来说,这笔投入都很值得。只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像纪晓棠这样想。还有许多坐拥田产的人家,是不舍得花钱挖井的。

纪二老爷就点头应了田庄头的请求。

“其他的庄子上,也酌情添些水井。”纪晓棠就道。

这样决定了,账房就被立刻叫了来,当场计算分派了银两。

几个庄头就很高兴。

“挖水井是大事,一旦能动工,立刻开工,不得延迟,也不得将银钱挪作他用,否则必定严厉处置。”纪晓棠就道。

几个庄头忙都应诺。

“到时候我亲自带着人下去看看。”纪三老爷就道,如今田庄上的事,大部分都是纪三老爷管着。

“等水井挖好了,若有临近的人家要用,便借给他们用。”纪晓棠想了想,就又嘱咐了一句。

“三姑娘仁厚,颇有老太爷遗风。”田庄头就赞道。

“气候如此异常,只怕麦收之后也未必就能好转,正该未雨绸缪。今年各庄子上,尽量多种粗粮。”纪晓棠就又吩咐道。

“还有,今年收的粮食,咱们一粒都不卖。”纪三老爷也说道。

这样的吩咐下来,几个庄头就都面露惊诧。再没有谁比他们更清楚这样吩咐的含义了。

“二老爷,这是估摸着…”黄庄头忙就问道。

“我看天象,十有八九。总之,防患于未然。”纪二老爷就道。

黄庄头众人就都应了,各自散去。

“怎么不在后头陪着客人说话?”等打发走了黄庄头等人,纪二老爷就问纪晓棠。

“秦家表婶似乎有些累了,祖母让她先去歇歇呢。”纪晓棠就道。

纪二老爷就哦了一声。

“难得老太太近来高兴。”

纪晓棠没说话,就跟纪三老爷交换了一个眼色。

王氏和秦博阳在纪家住了几天,每天娘儿两个大都陪着纪老太太,似乎有说不完的话。纪晓芸也总在纪老太太身边,竟也王氏极合得来的。

王氏很喜欢纪晓芸。

“万里挑一,模样好。性子好,真真是、大家闺秀的气派,我再没见过谁能比得过晓芸的。”王氏就细问了纪晓芸的生辰,知道纪晓芸十四岁了,王氏就向纪老太太询问,纪晓芸是否定了亲事。

“还没有,她父亲正在为她寻。家世也还罢了。最要知根知底。性情好,能够善待她的。”纪老太太就道。

“谁家天大的福气能娶了晓芸去,怎么敢不善待晓芸。若是我能得这样一个儿媳妇。我恨不得将她供起来。”王氏就道。

纪老太太就笑了笑。

纪老太太与王氏说了许久的话,随后又将纪晓芸叫到一边私底下不知说了些什么。

这天吃过了早饭,纪老太太就打发人叫纪二老爷和纪二太太过去。

“老太太说有事商量。”来传话的丫头如是说道。

纪晓棠当时就在旁边,一面暗暗吩咐了小丫头碧儿。一面就跟纪二老爷和纪二太太来见纪老太太。

纪老太太坐在炕上,穿了件暗紫色福寿字缂丝的对襟大衫。满面都是喜色。

几个人进门给纪老太太行礼,纪老太太就让大家都坐下。

“怎么晓棠也来了?”纪老太太就看见了纪晓棠。

“祖母,我跟着过来看祖母。祖母嫌我碍事,我在旁边坐着不说话。”纪晓棠就笑道。

“你爹娘都不管你。我也不管你,你爱怎样就怎样。”纪老太太就道,神态语气中都没有不悦。随即。纪老太太就不管纪晓棠了,只冲着纪二老爷和纪二太太说话。

“找你们来。是商量一件大事。”

“老太太尽管吩咐。”纪二老爷就道。

“晓芸的亲事也该有个说法了。我在她这个年纪,已经嫁给了你们父亲。如今,我已经给她看中了一门好亲事,叫你们来问问你们是怎么个想法。”纪老太太就说。

“老太太瞧中了哪一个?”纪二老爷忙问道。

这样问着,纪二老爷和纪二太太就交换了一个眼色,两个人已经隐隐地猜出了纪老太太相中的是什么人。

“这也是天降的姻缘。”纪老太太笑着道,“不是别人,就是博阳那孩子。”

随即,纪老太太就又说了许多秦博阳和秦家的好处。

“年岁相当,性情也合得来。最是知根知底的,这一点就比什么都强。”

纪二老爷和纪二太太一时就都没有说话。

纪晓棠在一边看着,就猜到,纪二老爷和纪二太太对这门亲事也并不怎么反对,只不过没有纪老太太那般热心,而且也更加慎重。

“博阳那孩子,倒是也没什么不好。”半晌,纪二老爷就道,“不过,晓芸才十四岁,亲事并不着急。博阳刚从钦州那边回来,跟咱们来往的少,咱们再慢慢看看。”

纪晓棠就点头,纪二老爷这样才是最稳妥的。

“十四岁,不急怎么行。晓棠的事我不管,晓芸的事却不能全由着你们。”纪老太太摆明了态度,纪晓芸的事情她要做主。“你们也太信不过人了,行动就要疑惑这个,猜疑那个的,我却看不上。博阳那孩子,我暗中留心看他,是个十全的孩子。再慢慢看,也是这样。”

“秦家孩子历来成亲的早。博阳是他那一房一脉单传,他祖母、父亲都没了,只有一个寡母,打算要早些成亲。…他母亲已经跟我说了,诚心要求娶晓芸。我没立即应她,叫你们来商量。”

纪老太太嘴里说着商量,其实是已经打定了主意,根本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

“老太太一心为晓芸,”纪二老爷微微皱眉,斟酌着词句,“博阳虽好,毕竟跟咱们并不熟。他是单传,亲长们都去世的早…”

这样的条件,如果换做是别人家,只怕纪老太太第一个就会驳回。

“博阳幼年失怙,别人瞧不起他也就罢了,你是他表叔父,你也这样说!你可对不得你过世的姨母和表兄!”纪老太太就不悦道。

纪二老爷无奈,他说的极为含蓄,就因为这层亲戚关系,没想到纪老太太还是会这样说。

“祖母,爹爹并无此意。”纪晓棠见纪二老爷和纪二太太都不好辩解,忙就笑着说道,“就像祖母最疼姐姐。祖母疼爱姐姐的心,肯定超过疼爱秦家表哥的心,爹爹也是如此。”

纪晓棠的意思说的很清楚,亲疏有别,难道纪老太太就因为疼秦博阳,就拿亲孙女纪晓芸的亲事做人情吗?

纪老太太的脸上就闪过一丝不自在。

“罢了,我不是说你们什么。”纪老太太还是收回了刚才的话,“我是一心为晓棠。”

“博阳没了亲生父亲,还有叔父伯父。就是要你这个表叔照看他些,你难道就不肯应。…要给晓芸说那人口周全的人家也不难。只是他这人口不周全,也有人口不周全的好。”

纪老太太就看了纪二太太一眼。

“虽是都住在祖宅里头,其余的长辈晓芸都无需理会,只有一个婆婆。你们也看到了,博阳的母亲最是随和、性情温顺的,她极喜欢晓芸,也和晓芸谈得来。晓芸嫁过去,不怕谁给她脸色看。”

纪老太太身为婆婆,是没少磋磨儿媳妇们的。如今要嫁孙女,她也想到了这一点。给纪晓芸找个老实的婆婆,免得纪晓芸以后受婆婆的气。

她这样说,纪二老爷和纪二太太竟都无法反驳。

“老太太说的有理。不过,最好还是再缓缓。”纪二老爷显然也对这门亲事动心,但想更多地了解秦博阳。

“缓什么?”纪老太太却心急,“你们说,博阳有什么不好?”

“那就这么定了!”纪老太太就决定道。

“祖母,要不等小叔回来,再问问小叔的意见?”纪晓棠忙道。

“晓芸定亲,问他什么意见!”纪老太太虽然这样说,却是缓和了下来,“那就等他来问问他再说。你可别想给我打马虎眼,我不信你小叔有什么说的。”

纪老太太说着话,还瞥了纪晓棠一眼。

几个人回到纪二太太的屋子里,很快纪三老爷就来了。

“小叔,托你的事情办的怎么样?”纪晓棠忙就问。

纪二老爷也瞧着纪三老爷。

“这不打发去的人才刚刚回来。”纪三老爷就道。

纪晓棠托了纪三老爷,让他派机灵的人往钦州去了一趟,打探秦家和秦博阳的底细。纪三老爷告诉大家,打发去的人刚从钦州回来。

第一百九十九章 完美

秦家在钦州并没有什么名气,纪三老爷派人去打听回来的消息也是寥寥,尤其是关于秦博阳的,可以说十分非常少。

秦博阳在他同一辈的兄弟中年级最小。因为年纪小,且专攻读书,秦博阳很少到外面走动,也没有交往什么朋友。

钦州人对秦博阳的印象,总体来说,是个长的很好,温文尔雅的小书生。秦博阳在钦州并没有恶名,也没听到有人对他有什么非议。

这就是打探到的关于秦博阳的所有事情了。

纪晓棠托纪三老爷做这件事,纪二老爷是知道的。打发去的人选,还是纪二老爷和纪三老爷共同选定的,是家里很妥当的一位老管事。正因为这样,纪晓棠想要做些手脚都不行。

秦博阳没有劣迹,那么纪晓芸又是怎么死的?纪晓棠也有些迷惑了。

“外间并没有什么关于秦小相公的议论,但是关于秦家的,却不少。”说完了秦博阳,纪三老爷又开口道。

“关于秦家都有什么议论?”纪晓棠忙就问。

秦博阳是他那一支的一脉单传,却还有两位嫡亲的堂兄。秦家没有分家,所以这三房人口是住在一起的。秦博阳年纪最小,且早年丧父,他这一支并不管事,管事的是他的两位堂兄。

秦家虽然前几代做官,后来却慢慢地变成了经商。当初秦家之所以会搬到钦州去,正是为了经商的便利。如今到了秦博阳这一代,除了秦博阳自己是读书的,他的两位堂兄秦大和秦二却都读书不成,都去经商了。

秦大和秦二倒也并没有什么恶名,只是房中姬妾不少。不过据说秦大奶奶和秦**奶都是能拿捏得住夫君的妇人,虽有许多姬妾,秦家的后宅却还算太平,绝没有宠妾灭妻的事情。

没错,在秦家。王氏并不管事,而是两个侄儿媳妇当家。而秦博阳兄弟三人也相处的比较融洽。秦大和秦二因为经商的缘故经常在外,对秦博阳这个堂弟都很疼爱。

“秦大奶奶和秦**奶都是什么出身?”纪二老爷就问。

“据说都是商户女。”纪三老爷就道。

纪二老爷就微微皱眉。

“小叔,那秦家在钦州住的好好的。为什么突然要搬回来?”纪晓棠想了想,就又问纪三老爷。

“我正要说这个。”纪三老爷就道,“秦家之所以要搬回清远,据说是在钦州经商赔了钱。”秦大和秦二经商,却没有他们长辈的才干。接手了家业之后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将家业赔出去了大半。

“哦?有这样的事?”纪二老爷就有些诧异,“博阳那孩子可是一句都没提,只说是在外面久了,终究是要回归故里。”

“爹爹,我就说他心机深沉,跟姐姐根本不合适。”纪晓棠不失时机地道。

“是啊,那小子,我都看不透他。”纪三老爷也道。

“秦家亏钱,到底亏到了什么程度?”纪二老爷又问。

“说是亏的不少。具体不知道,最少是一半的家当。”纪三老爷就道。秦家虽经商亏了钱,然而外面的排场却丝毫不减,而且他们似乎特别擅长做表面功夫,因为外人很难看透他们的底细。

“就是亏了一半的家当,咱们并不是冲着他们富贵,晓芸凭着自己的嫁妆,也能和她的儿女安稳一世。”纪二老爷缓缓地说道,“然而,除却这一点。秦家似乎…,晓棠的话说的很对,秦家并不适合晓芸。”

经过这一番打探,秦博阳家不仅不像纪老太太想的那样人口简单。家事单纯,反而是比一般大户人家更为复杂。以纪晓芸的性子,是真不适合嫁进这样的人家。

“这些事,还要告诉给老太太知道。”纪二老爷就决定道。

几个人就往纪老太太屋子里来,纪三老爷就将这些事情都告诉了纪老太太。

“你们还打发人去钦州了?”纪老太太吃惊道。

“祖母,这都是为了我姐姐好。”纪晓棠忙就道。

纪老太太就沉默了半晌。纪二老爷和纪三老爷派人去钦州打听秦家。这是对她的娘家亲戚不信任。然而,她又不能不认同,纪二老爷和纪三老爷这都是为了纪晓芸。

谁说纪二老爷不疼纪晓芸呢?能够做到纪二老爷这样的父亲,其实并不多。

对这件事,纪老太太最后什么都没说。

至于打听来的消息…

“我就说博阳那孩子是个好的。”纪老太太先就下了伦断。

纪晓棠觉得纪老太太有些武断。打听来的消息只能表明大家对秦博阳都所知甚少。其实,就这一点本身来说就很奇怪。

才十五岁的少年,多多少少总有些少年脾性,可秦博阳表现的却太完美了。

“老太太,博阳那孩子咱们所知不多。这个暂且不论,他这家里的情况,晓芸真的嫁过去,只怕很难相处。”

婆婆虽然是个老实温顺的,但家里还有两个当家的妯娌,而且那两房屋子里还有许多的姬妾。

“咱们家人口简单,晓芸哪里见识过那些。而且,秦家家风如此,我担心博阳以后也会…”纪二老爷点到为止。

“这倒确实是个问题。”纪老太太就点了点头。

纪晓棠正想着,纪老太太这也是动摇了。然而纪老太太接下来说的话,证明纪老太太依旧是个固执的,决定了什么,就很难更改的纪老太太。

“博阳的祖父和父亲都早没了,没有跟堂兄们一起过日子的道理。这是他年纪小,还没成亲。等他成了亲,必定要分家出来。”纪老太太思索着说道,“要是给他们定亲,这一点我是一定要先跟他们说清楚的。”

分家出来自己居住,那么秦家后宅混乱的问题,就不会牵扯到纪晓芸的身上。

“至于说姬妾什么的,博阳像他父亲,必不会学他两个堂兄。若是与别人家做亲,这个我还不好说。博阳却不同,我能说他。”纪老太太提出。在定亲之前,他会跟秦博阳和王氏说清楚。

纪老太太并不是不让秦博阳纳妾,而是要让秦博阳和王氏承诺,不经纪晓芸的许可。就不可纳妾。而且,姬妾的人选,必定得是纪晓芸同意。

“晓芸生下儿子之前,他也不可纳妾。”纪老太太又说道,还叹了口气。“这也就是我嫡亲的外甥家,若是别人家,这话怎么好说出口!”

还有一个秦家亏了家当的事,纪老太太也没有忘记,她是真的很为纪晓芸着想。

“我叫了他们母子来问问。”纪老太太就道,“只是亏了些钱,也还罢了。晓芸的嫁妆,不管你们出多少,我另有体己给她。养一家人也足够了,我怎么会看着晓芸吃苦!”

“就是晓芸不嫁过去。博阳他们母子有困难,我们也不能不管。”

纪老太太说完,就让人去请王氏和秦博阳。

王氏和秦博阳很快就来了。

纪老太太略寒暄了两句,就说起了正题。

“…刚才家里来了客,提到你们,说秦家在钦州的产业亏了很多钱。怎么没听你们提过?如果有什么难处,尽管告诉我。你们都是我的晚辈,在我面前,可还有什么隐瞒的?”纪老太太当然不会提家里打发人去钦州特意打听秦家的事。

王氏坐在那里,眼神就有些慌乱。却并没有说话。

相比起王氏来,秦博阳却相当的镇定。

“回姨祖母,确实有这件事。没有告诉姨祖母,一来是没有必要。两位哥哥经商。亏盈常有的事,不伤及根本。二来,也是怕姨祖母听了这件事,平白为我们母子担心。”秦博阳陪笑着告诉纪老太太。

“不瞒姨祖母说,就是钦州的产业都亏了,还有祖宅这边。也足够我们兄弟几世花用了。”

秦博阳的笑容中,就带了点儿骄矜出来。

纪老太太就点头,她相信秦博阳的话。

“我也想着也不至于的,只是还是担心你们。你们母子但凡有什么难处,一定不要见外。否则,我也愧对你那过世的祖母。”

“姨母尽管放心,晓芸嫁过来,我们绝不会让晓芸受委屈,只是不敢说能比得上姨母家。”王氏这个时候就开了口。

这是在纪二老爷和纪三老爷面前,将提亲的事情挑明了。

“银钱都是身外的事。”纪二老爷就道,并没再多说。

纪老太太见此情景,就干脆地将刚才的话都说了出来。

“小子一心读书,绝不敢有姬妾之想。”秦博阳立刻就道。

“你这话可当真?”纪老太太忙就问。

“不敢在姨祖母和表叔们面前说谎。”秦博阳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