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今天她就带着村民去大湖构建实验条件。

第70章 融入集体

崔小强死磨硬泡着也要跟着去,美其名曰,努力融入集体。

司娓娓就同意也带上他。

结果到了下悬崖这个环节,这家伙就开始鬼哭狼嚎,抖得像个一百八十斤的孩子。

最后还是蒙上眼睛,让他瞧不见外头,这才能顺利地着陆的。

即使这样,脚踏上湖岸的地面,还是软成了面条,要二十分钟才恢复过来。

岸边可不是当初朝圩村刚来探险那会儿了,为了修船方便,也为了船只停靠,现如今已经修了个袖珍型小码头。

靠着崖壁,也起了两间小屋子,打鱼的和来往新村的村民可以在这里歇脚。

因为造第二条船,岸边还堆着一些木头。

司娓娓就指挥着村民们,将这些木头钉成一个四方形的巨大框架,再用易拉罐固定在上头,组成奇奇怪的形状,之后再把框架用船拖到湖的中心位置去……

除此之外,他们在崖壁上,每隔十米,也会钉上一个内里装着线路的易拉罐。

村民们都纳闷不已。

“咱这是做什么呀?”

“这是做实验,如果能成功的话,过阵子大家就清楚了。”

司娓娓觉得也快是时候告诉村民们还能跟现代联系的事实了。

如果真的像武三舅说的那样,可以实现全天候连接,那对村民来说,绝对是个轰动性的大消息!

像有些全家都穿过来的,比如孙玛丽母子,孔来富,老杨头这些人,能不能跟现代通信,意义可能还不太大,可换成其他人,比如猪场老王家,修车老刘家,耿老二家……他们的儿孙可都在现代呢,这辈子再也见不着了,能互相传个信息也行啊!

就举个最庸俗的例子吧。

比如老王家,想把在现代银行里存的钱交给儿子,总能告诉儿子银行密码吧?当然了,光知道银行密码可能还取不了钱,但如果村网能和现代网联通了呢?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村民们不明觉厉地忙活了一通,最后走的时候也没空手,在湖里捕了几十条鱼回去了。

湖里的大鱼被捕了一拨又一拨,现在连一米长的都少见了,大部分都是半米多长的,所以村里就不组织村民捕鱼了,都是干活的时候顺带手抓一些。

崔小强下上两趟悬崖,全程蒙眼,就这回去的时候还是两腿直抖。

不过这人心眼可精得很。

瞅没人的时候就问司娓娓,“村长啊,你就说,今天弄那个跟个放大器一样的,是不是那边让放的?”

刚开始村里跟现代联系上的时候,他还老守在一边,后头那边时灵时不灵的,而且只是互相传些字符,内容不是废旧塑料的回收和利用,就是风力造手纸技术,再不然就是各种中药散剂药丸的制作……

没有一样是他感兴趣而且擅长的,后来他想睡个舒服觉,就不跟在一边掺和了。

“嗯,没错!虽然没明说,但应该就是类似的功能,只不过咱们村里材料有限,只能弄成这样简陋了。”

司娓娓点点头。

不得不说,虽然崔小强胆小,恐高,死宅,懒惰……缺点一大堆,但想像力丰富这个优点是真突出。

崔小强遐想着,“要是咱们能跟现代完全联通了就好了,我就能接着更新我的小说了!我要让大还有,我攒的那些钱,就可以使劲的花了!”

司娓娓笑了,“请问你怎么花啊?网购包邮能包全国,还能包到古代啊?”

崔小强洋洋得意,“村长啊,亏你还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村官,怎么思维这么刻板呢?那商品光包括实物吗?它不还有虚拟的吗?我可以花钱充会员追剧,看直播打赏美女主播,也可以投资众筹电影电视,还可以捐款做好人好事……总之,能做的事情可多着呢!”

司娓娓难得听得一愣一愣的。

不得不说,崔小强还是挺会想的,她都只想到能跟亲人通信转账这块,而崔小强已经想到了多种玩法。

回到村委会息的办公室,司娓娓接着工作。

这些天她不在的时候,武三舅传过来不少的技术资料,都是村里能用得上的。

基本上除了热武器的制造技术没有传过来之外,只要是司娓娓想到的,或者三舅想到的,都给送了。

司娓娓就按照这些技术在村里应用的轻重缓急排了序,比如说废旧塑料的回收与利用,这个就挺紧急的。

还有利用太阳能做食盐的自动提取技术……

之前村里试过把湖水抽取出来哂盐,过程虽然麻烦但最后总是能弄到盐,是等村里的盐用光了以后的笨办法。

但武三舅就是这么贴心,给了全套的自动晒盐技术。

都不用把湖水抽到悬崖上来,只要在湖边搭建一个小平台,利用阳光自动抽水做循环,就能得到半提纯的盐,而那些富含钙钾镁的杂质,搜集起来也有用处。

这种办法的盐产量,大概是日产一斤,总之跟手纸一样,除了能供给全村的使用之外,还有些富余。

司村长忙于村务,其他的人也没闲着。

崔小强把今天拍的孔金顺周小兰领证视频剪辑好了再配上音乐,放在了村官网,一下子就冲上了第二。

第一还是老赵头造出利器弩箭,百发百中的神视频。

傍晚的时候,崔小强就收到了孔金顺送来的一碗红烧肉做为谢礼。

当然了,同样收到谢礼的还有司娓娓和孙玛丽。

张老奶家的厨房里,正炖着鱼块豆腐,鲜香味飘满整个屋子,甚至还传到了院子里。

张老奶坐在炉边,手里织着毛衣,正跟旁边的田草儿唠着闲话。

“我可是听说了,孔金顺都跟那个外头来的姑娘结婚了,你比她先来的村里,倒比她迟了。”

张老奶说着指指正炖鱼的汤锅,“看看来富那个抠门的小子,见天地往这边送鱼啊肉啊,今儿上午才去湖里打了鱼,鱼都还活蹦乱跳着呢,就送到这儿来了……可见也是个有心的,你们俩还等什么呢?”

田草儿手里也拿着两根竹针,手指有点笨拙地学着勾线绕圈,她这几天正在跟张老奶学打毛线呢。

过几天天气就凉了,她要给来富哥织一条围巾。

这会儿听到张老奶这么问,她就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就是想再等等,等我也挣到多多的工分了,变得好看一些了,再跟来富哥结婚。”

她跟着张老奶学了不少本事,纺线,织布,养鸡,打毛线……

她种的菜都长得挺好的,小母鸡也开始下蛋了。

村里有什么活需要人干了,她就很积极地去帮忙,都能挣到一些工分。

来富哥把他的一个旧手机给了她用,工分都攒在里头……

她傻人有傻福,误打误撞进了神仙村,在这里只要勤快点,就能过上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就连张老奶这样的孤寡老人,都生活富足,样样不缺。

她在这里吃的好,穿得暖,有时照镜子,都能看到自己的变化。

她不像是周小兰,人家是省城的姑娘,虽说家里也穷,但还有个能做活的亲妈在,再怎么都不至于亏了亲闺女的肚子,而且到了最后,不还是为周小兰寻了一门好亲事吗?

她就不一样了,本来家里就穷,只剩下她一个人以后,风餐露宿,饿极了什么都吃过,就她刚来的时候,头发都是稀疏的,枯黄得像干草……

周小兰一个来月就变得标致了,她这身子,就算每天都有鸡蛋,时不时地有鱼汤喝,怎么也得再养上两三个月才成。

所以来富说想结婚,她就说再等等。

张老奶点点头,“行呢,你心里头有成算就好……诶,说心里话,我都舍不得叫你搬走了,你住在隔壁,帮我做多少活儿!”

田草儿就笑了,“张老奶放心,我跟来富哥商量过了,结婚了以后就搬到这边来,以后我还天天过来!”

她跟张老奶处得好,就觉得张老奶像自己的奶奶一样的……不,其实比亲奶好,因为她亲奶眼里只能看到孙子,看到几个孙女就是指使着让干活。

张老奶一激动,手里的毛线都差点脱针。

“闺女,你说真的?”

田草儿笑眯眯地,“真的!张老奶你愿不愿意跟俺俩人做邻居?”

“愿意,太愿意了!”

有人作伴,谁想一个人闷着啊!

杨家媳妇从常家帮工回来,手里拎着一条鱼,还有两根羊排骨。

正跟姐姐对坐在小桌上写作业的兴哥儿,抬头瞧见,就忍不住欢呼一声。

“呀!有鱼和排骨吃啦!”

杨进正给马儿喂草料,见状也面露微笑。

他们一家自从住到这里,本以为是外乡人难免有各种不便,没想到村里人都很好相处。

还给他们一家四口许多好处,是他根本都想不到的。

比如教两个孩子去念书认字,学习算术……

他媳妇不识字,他倒是会一些,也就是能看得懂合同文书,会打算盘而已。

而孩子们在学堂里学的东西,让他瞧见了都觉得吃惊。

比如算术,他女儿宛儿学得快,这才几天,就已经会乘除,有那数字简单的,直接就能心算!

第71章 休养生息

杨进本就是做小生意的,知道现在一个精于算学的账房在城里是很吃香的,就算宛儿是个女子,不能做账房,但管家理事也都是用得着的。

要是儿子也能学得这么好,杨进都不用替他的前途发愁了,再怎么也能养活得了一家老小了。

至于说自然,体育,美术,音乐这些杂课,兴哥和宛儿都很喜欢,时不时地放了学就回来跟他两夫妻学。

好多的知识能耐,他们听都没听说过!

杨进活了快四十岁了,还从来没听说过哪家的私塾会教这些。

那大城里的学堂,也得是很有名头的,才会有射箭,书画,乐理等这些课目,但那都是什么人才能进去的?

除了交得起高昂的学费之外,还得有家世地位。

像杨进这样家境尚可的小商人也就是在酒后敢想想而已。

却没想到,在这样一个山野之地的小村子里,给自家孩子弄到了这么好的求学机会!

华国人自古重教育,在古代有那全家务农,却要尽全力供出一个读书人来的,更有孟母三迁,画荻教子等数不清的故事。到了现代温饱不是问题了,孩子的教育那更成了头等大事,甭管在哪个城市,学区房从来都是价格稳升,那些名校更是要削尖了脑袋都要想办法挤进去。

杨进夫妻俩的感受就是,一不小心就被天上掉下来的金砖给砸到了……

这会儿别说是他们夫妻俩想回县城了,就是赶他们走,他们也会开动脑筋,设法留下来的。

只是杨进夫妻俩才开始种地,技术上就不如朝圩村的村民,而且地里还没有出产粮食,也不能卖给村里换工分,虽然不缺吃喝,但那些用工分换的东西,比如猪肉羊肉豆腐粉条手纸什么的,就弄不到了。

这不,杨家媳妇就去常家帮工换工分了。

常家养了一百多只黑山羊,原本是用外头的饲料,回来配上些村里种的玉米,再掺些青草什么的,还有村里自来水管里流的山泉水,喂出来的山羊肉质鲜嫩,膻味小,营养高,据说还能滋阴补阳,提高免疫力……那在外头市场价就高了。

常家不像老王家一样,还在村里开个肉铺,把肉卖给村民们,而是直接联系了买家,定期出栏,自家基本不沾手的。

这呼拉一下子穿越了,常家可就傻了眼。

村里买羊肉的不太多,再说他家也不大会屠羊,而且还没一个月,饲料就断了。

后来还是赶紧去求了猪场老王,杀了一批羊,卖给了村里人换成了工分。

余下的羊就不足一百只了,为了弄饲料,他家就只好请人去山上割草。

也得亏穿越到了古代,这水土气候都比过去好多了,山上的草啊树啊都极为茂盛。割回来的草也叶嫩汁多,山羊都很爱吃……

那不是没地方买厚衣料了么?常家就干脆转换思路,给羊梳毛,弄下来的羊毛经过处理就是纺线的原料,这原料再卖给村委换工分,村民们就能去换一些回去纺线织毛衣。

田草儿和张老奶她们织的毛线,就是这么来的。

杨进和媳妇两人就在闲的时候上山去打草,或者去梳毛,能挣到些零散工分,换块肉,羊毛,手纸什么的。

因此现在杨家的生活在朝圩村并不算差的,唯一有点区别的是别人家都有那个叫手机和平板的东西,据说是能上村网,看看视频,聊聊天,小孩子还能打打游戏(单机)……

宛姐儿大了心里羡慕并不说出来,兴哥儿却是叨叨过好多次了,想让家里攒积分跟小宝哥换他家的旧平板,但杨进两口子虽是古人也有身为家长的机警,哪怕孙玛丽说过可以拿去用不需要积分,他们都愣是给谢绝了……

金秋时节,若没有南五县之乱,原本正是家家户户秋收农忙,享受丰收喜悦的时候,然而如今却是村庄无人,田地抛荒……

也有逃往外地的灾民们听到了消息,陆陆续续返回家园,然而房屋不是被毁,就是已经长满了荒草,时不时地还能飞出一只野鸡或是窜出只黄鼠狼来。

至于亲人好友,更是十不存一。

想到这小半年来的艰难困苦,幸存返乡的都忍不住落泪……

然而哭过,怨过,日子还得过下去。

之前在外地逃荒,所到之处都受人白眼,生怕他们这些灾民中出了流寇,乞讨不成干脆明抢,身上有点积蓄细软的早就花得空了,卖了儿卖了女,卖了媳妇,有的甚至连自己都卖身为奴了……如今得以回乡,实在是孑然一身,满眼恓惶。

站在满是蒿草的院子前头,一个衣衫褴褛胡子拉碴的汉子和同样落魄的少年,都发出了呜呜咽咽的哭声。

“田老二,还愣着作什么?不赶紧收拾了住下,还等着旁人替你做事啊?”

一位衣着略齐整些的老者正好路过,瞧见这田家两父子的模样,眉毛一竖就开骂。

他是本村的村长,这次灾荒他全家也逃荒去了,只是他还算比较幸运,在外县有门亲戚,他拖家带口地投奔过去,把家底都送于那亲戚一半,在亲戚家住了小半年,那可真是看人眼色,寄人篱下,活没少干,白眼酸话也没少挨,只是那又算什么,总比村里好些人家绝了户的强!

还有这田家,本是兄弟两个,孙男孙女七八个,祖孙三代,有房子有地,看着也是兴旺的一大家子。

等大水一发,全村人都去逃荒,田家可好,老人都没了,大房也一个都没剩下,倒是二房还余下了父子俩……

田老二他们那房精得很,逃荒的路上就知道耍滑头,吃得多,干活少,硬是把大房一家给拖累没了,就剩下个丫头,他们还想把丫头卖个好价钱,不过那丫头也胆子大,知道他们的盘算,就趁夜跑了。

田老二就把自己的亲闺女给卖了。

然而卖闺女的钱也没吃几天就没了,田老二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听说应祥县那边没灾荒,有活干,就全家巴巴地去了。谁知道就被那豪强王家给骗去做了苦奴挖矿。

村里人虽少见识,但也知道,那挖矿的可是天底下一等一的苦去处。

但凡还能有别的活路都不能够去的。

这田老二一家坑了爹娘和大哥一家,却被诓去挖矿……可想而知,过得有多惨了。

也幸亏三皇子殿下仁慈,听说豪强王家趁着灾年劫掠良民,私开铁矿,铸造兵器,图谋不轨,就派手下秘密查访,拿到了真评实据,立时发兵三千,将王家一举剿灭,所掠奴工一律释放,这才使三百奴工逃出生天。

田老二一家,被骗去做奴工的时候,有田老二夫妻和三个儿子,最后只剩下田老二和老三活了下来,被解救后得了些盘缠和干粮,与一群同乡结伴,又有军队护送,这才能返回临河县杨坡村。

杨村长是得了消息最先回村的。

三皇子殿下奉旨赈灾平乱,已经将五县的流寇都清剿得干净了,如今主要是劝灾民返乡,让五县得以休养生息,之前就在各地发下告示,凡是灾民,都能到本县县衙,领到赈灾钱粮……当然了,这领赈灾钱粮,肯定不能是普通村民单个去领的,而是全村汇总,再由村长或者村老全部领回来。

但领的时候,就得将返乡村民重新编入户籍,一来方便管辖,二来将来也能以这些名册为凭据,核对人头,防范冒领作假。

田家从前兴旺时,杨村长见了田家人,都是笑眯眯的。

如今只剩下一父一子,还是最不能干活喜好偷奸耍滑的,杨村长哪里还能对他们有好脸色。

本来村里两百户,回来的连七八十号人都没有。

若都是田老二父子俩这样的,他这村长还怎么当?

田老二父子被村长斥责得不敢吭声,擦干了眼泪,慢吞吞地动起手来。

“这还像个样子,你们赶紧收拾,等明日我要带人去县衙领赈济钱粮,你们出一个人跟着去吧。估摸着你们俩能领到五十斤粮食,两百文钱,你们自己算算在县城要买些什么,心里有个数……”

田老二父子唯唯喏喏地答应了。

杨村长这才背着手,去别家巡视了。

田老二放下手里的烂扫帚,一屁股坐在了土炕上,揉着空落落的肚子。

也得亏这是个土炕,搬不走,不然也像屋里其它家什一样,都不见了踪影。

“不干了,反正再收拾也是这个鬼样儿,三儿,你去弄些吃食来!”

他们离开王家时收的那点盘缠和干粮,今儿早就一丁点都不剩了。

“我去哪儿弄吃食啊?”

“不会去别家借?”

“人家又不傻!”

这节骨眼上,谁会借给别人粮食啊!

父子俩同时叹了口气,诶,要是大房那些人还在该多好啊!

这些事情,哪里用得着他们来发愁?

算了,饿着混过这一晚吧!

到了半夜,两父子都被饿醒了。

“爹,你说我姐这会儿过得咋样呢?”

“不知道,等领到了钱粮,咱去城里打听打听!”

虽说去的不是什么好地方,但好歹有吃有喝,不用做苦力啊。

“也不知道大堂姐跑哪去了?”

“哼,那个犟种,这会估计死在哪个沟里,都叫狼吃了吧?”

第72章 山雨欲来

临河县县衙内。

岑先生手持户籍名册,正为三皇子做着概述。

“临河县早先有四千三百多户,一万六千多的人口,经此灾荒,虽在省内各地都有举措劝流民返乡,又有在应祥县解救共计五百二十三人,这五百二十三人虽并非都是五县灾民,但听说来五县垦荒落籍可领钱粮救济,也都来了五县,其中来到临河县的一百零七人,加上各处返乡平民,如今共计有两千六百零九人,救济粮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