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这铁矿石这么好买,司娓娓他们就这么光明正大地给运回来了?

但就这一麻袋,它也不能做啥啊!

“大军哥,这是铁矿渣!”

杨添才看王大军那皱眉苦想的模样,就乐了。

“我们先头去寻了好几处有标记铁矿的地方,可太不凑巧了,不是有人占着,就是没法开采……最后俺们发现了上河村的废矿……”

“咱们如果是用废矿渣来提炼铁和铜的话,那就方便得多了。不引人注意,价格还便宜,也用不着雇矿工,提炼完的材料还能用来造水泥,实在是一举多得呢。”

王大军那眉头这才散开,夸张地摸了把额头。

“亏我还捏着把汗,生怕你们去买违禁品被扣下啥的,却没想到还有另辟蹊径的好法子!”

“嗯,确实这个法子更十拿九稳!”

“那咱们要把作坊建在什么地方?卫星村旁边?”

司娓娓已经找来了纸笔,抬手刷刷两下,就把卫星村周边的地形图给画出来了。

当初她和王大军用无人机将这周边的地形给拍了个遍,把这些图片带回去之后,林刚就制作出了俯视地图,司娓娓没事就盯着地图琢磨,这会选地址也不用实地去看,直接就能圈出来。

“作坊里的工人应该跟卫星村尽量保持距离,不能太近。”

卫星村的人说是被雇佣的长工,但其实享受的是村民的待遇。

而这些买来的仆人,性质跟卫星村里的人是不一样的。

如果都混在一起的话,难免会生起比较的心理,更加不好管理。

司娓娓抬笔在距离卫星村三十里地的一处山谷画了个圈儿。

“这个地方之前咱们去过,有条小溪,山谷里有大片的空地,但都是砂砾地,不适合种庄稼,所以也没人住……咱们不如就买下来,应该花不了多少钱。”

“这一边靠近出口的地方,用来堆放废矿渣,这一边可以盖工坊,这一边挨着水源的盖宿舍和厨房。”

司娓娓说得兴致勃勃。

“这次有了壮劳力,就不用卫星村的人劳累了,可以让几个小孩子先在卫星村住几天,等那边宿舍修好了再过去。”

当初修卫星村,朝圩村的年轻村民们可真是下了大力气了。

修房子建围墙,还在山上开水渠,架设风车,哪一样都是重体力活。

别看说起来朝圩村的年轻人都是村里的,其实从前哪受过这个累啊!

农机和建筑机械方便了,谁还会傻傻地出人工劳力啊!

王大军也舍不得让小伙子们再做苦工了。

“行啊……不过,这次虽然带回来十三个人,但只有五个壮劳力,三位妇女,够么?”

妇女可以干点做饭和打杂的活儿,但五个壮劳力就想把一个工业区修起来,是不是太慢了?

“没事,先干着吧,毕竟原料要都运过来,还得一段时间。等后续需要人的时候,再想办法。”

司娓娓打算先等运送几吨的原料来了,再开始建提炼炉什么的。

毕竟,这些矿渣,还得拿去朝圩村,让专家们帮忙分析,给出最优方案的。

“嗯,对了,还得带着这些样品再回咱村一趟,要不这次就是你回吧?你都好几个月没回家了,这次正好我在卫星村顶着,你也能多住上几天。”

王大军想了想,点点头,“那也行,我回去住上一个星期吧。”

崔小强举举手,“我要多住一段时间再回村!出来一趟太不容易了,我得浪个够本再说!”

他容易么他,出个村又是恐高,又是怕水,历尽艰难才来到了村外的世界,总得多历练一番,回去编故事,这不是也有灵感么?

司娓娓就看向杨添才,“工坊那边开建起来了,就得小杨多看着了。”

杨添才出村来就是干事业的,拍胸脯道,“没问题!”

崔小强自告奋勇,“我也能帮忙!”

虽然觉得有点不靠谱,但司娓娓也没打击他的积极性。

毕竟这次去应祥县,崔小强的表现,是合格的。

商量好了就开始准备。

第二日,司娓娓和王大军就去实地勘察。

要不说司娓娓的记性好呢,她靠着记忆画出来的规划图,几乎没有什么错漏。

确定了没毛病,两人就去县城衙门,花三十两银子买下了那个荒凉无人的山谷。

地契当天就办好了。

这也是王大军这段时日跟县衙那些小官吏打好了关系的缘故,不然,就算那山谷在官府的记档里的确是荒凉无人,那办事的小吏也得打打官腔,非得去实地查验过无误,这才能按着荒山作价。

但至于小吏什么时候能亲自去实地查验……等着吧,什么时候闲了什么时候办!

而王大军出手大方,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广交人脉,办事效率可不就高了?

顺利拿到地契,司娓娓又派崔小强和杨添才去了一趟应祥县。

亨通脚行开始从上河村源源不断地运送铁渣过来了。

第122章 开拓生意

“车来啦!车来啦!”

骡马拖着大车,晃晃悠悠地出现在村口,早就奉了爹娘之命守在路边的小娃娃,立马撒丫子飞奔回去报信,扯开嗓子大喊大叫。

一群人顿时蜂拥而上。

这干人身上穿得破破烂烂,手里都拎着破木锹,两眼放着精光,争先恐后地围拢了过来,这般吓人场面,搁在头一天,享通脚行的车夫们那定然吓得掉头就跑了,如今已经见怪不怪了。

而是慢悠悠地吆喝两声,“莫急莫急,看车看车!”

因车来车往的多了,从村口通往铁渣山的路也拓宽了,被人垫平了,敞着蓬的一队大车才停到了铁渣山边上,车夫们就一抬屁股,轻松地跳了下来。

大多都自顾自地扯下草料袋,去招呼拉车的骡子。

而那帮围着大车打转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都举着锹,使劲往大车上扬铁渣。

铁渣如暴雨打落,错眼不见就落满了一层。

骡子不安地喷了口气,车夫拍拍老伙计的头,接着喂吃的。

眼光却是斜瞅过去。

这帮子家伙,可是走了运了。

就这不值钱看着碍眼的铁渣子,它居然也能卖钱!

卖钱也就算了,那买主还大发善心,让这伙人干装车的活儿,一车十文钱?

他们大老远把这车铁渣送到地方,运费也才四十文好吧!

可惜他不是这村子的人,不然他也拎把破锹,在这儿装车,一天少说也能装三车,不比运货挣得多?

干瘪老头单村长,乐呵呵地看着村里人干活,身边几个大点的娃子,守着个木桶,拎着瓢倒出一碗碗的水来。

单村长还招呼车夫们喝水,“来来来,大老远的,润润嗓子……这水是从河那边提来的水,不是俺们村里的井水。”

那位司小官人跟他说了,村里这些年得病的多,庄稼也长不好的原因还在水。

虽说浇地用的水太多没办法,但吃的水从河里挑还是能行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心里存下影儿了,这喝了半个多月的河水,村里人都说身子骨比从前有力气些了……

车夫们也不知道这河边的水和村里的水有啥分别,反正要钱的不喝白不喝。

上河村这地方被铁渣子祸祸得是坷碜了些。

但他们走南闯北的,什么坷碜地方没去过,到那山穷水尽时,混了马粪的水也喝过。

因此一个个都乐呵呵地接过了水碗,还夸了夸小娃娃们机灵能干。

也就是喂了马,喝了碗水的工夫,一辆大车就就装满了。

呵呵,十几号人前后左右一齐上阵,它能不快吗?

不过反正一车十文是固定好的价钱,也不是他们出,而是由这个干瘪老头计着数,管分钱的,所以他们就等着就行了。

头前一辆车的车夫把车赶走,第二辆车就接上了位置……

眼瞅着装满了三辆车,单村长就吼了一嗓子。

“行了,先歇下,过来领钱!”

这干活的是十五个人,装了三辆车,一共三十文,这样一个人就能分两文。

不要说这两文钱少,这守家在地的,不过打个盹的工夫就落两文,那不是跟白给的一样?

拿到钱的人都精神一振,接着再装下一车。

十两大车装满,也就是一顿饭的工夫。

眼瞅着大车队满载着走了,村民们也扛着木锹回家。

每个人的口袋里都装了六七文的钱,要是一家出了两个劳力,那就是十几文。

这不费多少力气,又挣钱快,这头干活,那头拿钱的,谁不想干啊!

完了都不耽误做其它活儿,种地的还能种地,纺线的还能纺线。

这不,有好几个在外做工的村民,都悄悄地被家人给叫回来了……

运送铁渣的大车队浩浩荡荡,从上河村出发,直奔开阳县卫星村的石渣场。

路上肯定少不了要经过几处村镇,那各村的村民,瞧见了这敞着口的大车,都是撇嘴皱眉,远远地就要躲开,仿佛他们车上,拉着的不是铁渣,而是大粪一样……

不,也不对,如今各村的日子都不好过,甭管路过运货的大车里装的是什么,那总想沾点便宜的就眼巴巴地盯着看,万一车子打晃了,颠簸出点什么来,他们不是能捡漏么?

就算是大粪,穷疯了的家伙们也敢弄回自己家地头去。

但铁渣子,那可正是人见人嫌啊。

这条道上的村民们,都知道应祥县里那个两村打架的故事,不就为了铁渣子不该往我村倒可你们偏要倒吗?

这些路人们,谁也没想到会有个人傻钱多的冤大头,花银子买,再花银子装和运……

所以说没人眼馋,这运货的人就省心。

路上加快点速度,赶到那卫星村的石渣场,卸了铁渣子,他们就能早点在石渣场边上搭的窝棚里打碗热汤,配着干粮吃个饱肚,再赶着车连夜回应祥县城。

眼瞅到了石渣场,就有两个半大小子等在路口给他们引道儿。

石渣场的布局简单,就是一块空的荒地,平地上堆铁渣,周边用石头修了个圈,不让铁渣漏到外头去,东头修了排房子,西头也在盖房子,看那个阵仗,那盘场还铺得挺大。

反正他们这些运货的人是搞不明白,这么些有毒又没用的渣渣,咋地就能用来铺路了?

而且明明都是铁渣,为啥要叫成石渣场?

装车麻烦,卸车就容易得多了,把骡马解了套,把车往渣场上一推,一倒就了事。

半大少年就站在边上看着,装成小大人的模样,“师傅们辛苦了,到那边棚子里喝碗热汤吧。”

离渣场不远的地方就搭了个窝棚,窝棚里头有大灶,大灶上架着大铁锅。

铁锅里时常煮着热汤,有时是鱼汤,有时是米汤,虽不浓稠吧,可一喝就知道里头放得是鲜鱼新米,味儿香得很。

他们十个人,往往把一大锅汤都喝得一滴不剩,怪抹不开老脸的。

不过喝着喝着,也就习惯了。

打上一大碗,把自带的干粮掰成小块,泡在里头,别提多香了。

有的车夫还要逗着那两个半大少年说几句话。

“小兄弟,你们东家弄这个石渣场真是铺路的?”

这就是家里有银山也不能这么乱糟蹋钱的呀!

新来的刘家小子还有点怯场,比较老道的封大牛就笑着答,“当然是了。”

东家他们能耐大着呢。

当初卫星村还不是一个荒土坡?

就靠着几个人手,最后建成了现在的卫星村。

气派的村堡,宽敞齐整,夜里又安稳,不怕坏人或者野兽进村,猪羊鸡兔什么都有,连吃水浇地都不用亲自挑,直接一道水渠,就流进了村子和田地。

王村长能跟县城里那些大官们称兄道弟,赵大哥还当了农官,替三殿下种土豆还得了那么多的赏赐,司姐姐教他们练拳认字,就连回深山老家的赵婶子做饭都有许多他从来没听说过的新鲜花样!

总之,东家他们能想的,肯定是一般人想不到的。

既然他们说了要把从卫星村出来这条路都铺上炼过的渣子,从此再也不怕刮风下雨,多重的车过去也不怕陷进泥坑,人走在上头也不怕湿鞋,那就一定会弄成的!

车夫们本没想着能得着什么回答,这些半大小子懂个什么呀?

然而没想到这小子还真这么有信心啊。

于是就纷纷开口。

“那你们这路,得铺得老长吧?”

不然去山里采些碎石头,不比费这个劲强吗?

“嗯,我们东家说,要从我们村开始铺,一直铺到县城呢!”

车夫们互相看看,都半信不信的。

“那得花不少银子呢吧?”

看这小子,口气也挺大的啊。

就他们应祥县原先那么多大户,也有修桥铺路想扬名的。

可那也最多就是修个几里路罢了,哪能傻乎乎地一直修到县城的?

“银子可以慢慢挣,路要是修好了,那可是能用几十年上百年呢!”

车夫们听了都笑了,“小兄弟,那等你们这条路修好了,俺们可要赶着车好好走一趟。”

这行脚的最怕就是烂泥路了,甭管人家说是不是大话吧,真有那么条好路,他们这邻县送货的,也能沾点光。

“成啊,到时候几位大哥可得多跑几趟,这路也是有你们一份功劳的!”

封大牛嘴皮子利索,手上也没闲着,从灶台后头,就端出了几个小碟子。

车夫们都有点发愣。

“小兄弟,这是什么?是不是请我们吃的呀?”

“嗯,正是呢,这是我们村的特产,名叫粉条,请几位大哥尝尝。”

小碟子也就五个,里头盛的是细生生的条子,有点像面条,可颜色却带点透亮,上头浇着一点调料,点着香油和醋,闻起来就应该很好吃的样子。

封大牛管说话,旁边的刘小哥就管分送。

十个车夫,五个碟子,只能两人一碟子,不过筷子是荆条做的,倒是管够。

这家可真有意思。

每次来都能喝碗汤,其实就挺让人意外的,这会儿居然还有吃食,车夫们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吃了再说。

“哎呀,这可是太客气了!”

“多谢小兄弟了啊!”

“呀,这个味儿香!”

车夫们本来就大嗓门,窝棚里顿时全是一惊一乍的赞叹声。

不过更多的车夫则是闷头快吃,有说话的工夫,多吃几条不好么?本来就是两人一碟子!

片刻后,车夫们还意犹未尽。

“小兄弟,这还有没啦?”

“这东西叫粉条?吃着滑溜溜的,很是爽口啊!”

“我吃着甜里头带着酸,酸里还有点辣,这会儿回味起来,就是香!”

“小兄弟,这粉条是啥做的?是你们开阳县的特产吗?贵不贵的?多少钱一斤?”

封大牛就笑了。

不过表面上看着小少年挺稳当,实际上手心紧紧捏着,也是很紧张呢。

“这个粉条子是我们卫星村的特产,别处都没有呢。”

“吃法也有好多种,这种是放到水里煮软了,捞出来加些调料拌着吃。还可以和肉同炖,味道更香。”

封大牛朝着刘小哥使了个眼色,刘小哥赶紧解下随身的布袋子送过去。

封大牛从里头拿出一小把粉条,递给车夫们让他们传看。

“哟,这是硬的!”

“咬不动啊……”

“这倒是稀罕啊……”

车夫们都是粗人,也不讲究,接过来,听说是吃食,就上手掰下一小段来扔嘴里嚼两下。

“没错,就是硬的,做成这种硬的,就不怕放坏,一年两年的都没事儿。”

车夫们听了,都互相看看。

“这倒是好啊!”

“能带着在路上煮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