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男人眼神很正,对得起一身军装责任心重,也没任何歪心思。

姜宁很欣赏,她认为是很好的结婚对象。

她上辈子的父母相爱轰轰烈烈,要死要活,可惜修成正果没几年就激情退却,一拍两散,一个出国嫁了个外国人,一个继续寻觅真爱。

徒留小姜宁这个曾经的爱情结晶,被扔给奶奶养着,完全将她忘在脑后,电话也没打来问一个,好在两人不差钱,生活费多又准时。

姜宁是个豁达的人,早就看开了,不过这并不妨碍她认为,在婚姻里,责任心至关重要。

有责任心的男人始终谨记自己的身份,家庭于他而言至关重要;没有花花肠子,眼睛就不会看别的地方。哪怕真激情渐渐退却,他也与你会酝酿出新的情感。

婚后培养情感,相濡以沫,挺好的。

当然了,还有很重要一点,姜宁对他有些好感。

上辈子她不是没有遇上过不错的男性,但一点感觉没有,也不好结婚不是?

她晃神片刻,外面喧闹起,热络的招呼声、笑声,紧接着就是纷乱脚步声踏进院门。姜母吆喝一声:“宁宁,好了就出来!”

姜宁一笑,搁下小圆镜,“好嘞。”

第3章

赵向东十七岁参军,至今已有九年,二十六岁在这年头,绝对是大龄青年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军人服役大多天南地北,假期少离家远,管制还严,成家谈何容易。

部队大龄青年不要太多,尤其是低级军官,家属不能随军,夫妻短则一年半载不能见面,长则两三年,光荣是光荣,但军嫂真不易做。

副营级以上军官,家属倒能随军了,只可惜和平年代,哪怕他军事素质再优秀,也是需要熬上一段不短的资历,才能上去的。

赵向东在以前,从来没考虑过个人问题,哪怕赵母一再催促。

直到年初,他在对越反击自卫战中表现优异,立了两个集体功一个人功,升了营级,年纪不小了,申请家属随军的资格也有了,这才松了口。

“东子,这老姜家条件不错,姑娘也出色,是咱附近七八个村子数一数二的,二姨跑了几趟才说成的,你等会要好好表现。”

赵家二姨乐呵呵的,姜家姑娘她见过两次,那小模样标致没得说的,为给这优秀外甥说媒,她是煞费苦心。

她对这次相亲信心十足。

赵向东目光沉稳,“辛苦二姨了。”

“不辛苦,不辛苦,”

“我家东子也很不错呀。”

赵母忍不住补了一句,她这辈子最骄傲就是这个儿子,哪怕姜家姑娘确实很让人满意,她也不觉得儿子逊色。

自家环境是比不上姜家,这不是儿子能干吗?每月挣七十八块钱工资,就算在城里也把大部分人比下去了。

要知道,职工端铁饭碗,工资也就三十多。

“是,是,我们东子当然好。”二姨笑呵呵附和两句,她当然知道她姐。

一行人从村委会出来后,直奔姜家。

姜家大门早早打开,准备去迎人的姜二哥刚走了两步,就见赵家人来了,忙转头喊:“妈,妈,赵家来了!”

正在灶房忙活的姜母应了一声,赶紧擦了擦手,跟从正房出来的姜父一起迎客。

“赵家老哥,赵家嫂子,来来来,你们快进来坐。”

“我们自己来,姜老弟弟妹不用客气。”

气氛很热络,踏进院门的赵向东抬头一看,却怔了怔。

一件橄榄绿的军装外套挂在院子一侧的晾衣杆上,正迎风招展,明显是刚洗新挂上去的。

他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是他的。

他立即明白过来。

“哎哟,这,这,你家小妹跟我家东子真有缘分啊!”

赵家人也看见了,齐齐诧异,这也太凑巧了吧!口齿伶俐的二姨一拍巴掌,笑了起来。

谁能想到,相亲对象提前见面不说,他们东子还救了人家姑娘。

“这是东子?”

一眼看过去,姜母十分满意,青年高大沉稳,站姿如松,如出鞘标枪般的军人气质无法忽视。

她乐呵呵握住对方的手,后怕且感激,“婶子谢谢你了,我家宁宁不会水,好在遇上了你。”

赵向东五官线条偏硬,长相男子气概,姜母十分满意,很好啊,经过一个吕文伟,她现在对小白脸没有任何好感。

有了救人一事垫底,姜家人对他观感颇佳。

双方客套几句,姜母转头扬声吆喝:“宁宁,好了就出来!”

一道清脆女声回道:“好嘞!”

很明显,这说话的就是相亲的女主角了,赵向东循着声音望去,只见西屋门帘一挑,一个身穿浅蓝色碎花衣裳的窈窕少女走了出来。

姜宁笑盈盈,双手交握在身前,很认真对他说:“谢谢你。”

少女眉眼弯弯,点漆瞳仁一瞬不瞬,很黑很亮,金色的阳光洒在院子里,亮光仿佛都聚在她一双杏仁大眼中。

“这是我该做的。”

赵向东声音沉稳,表情依旧,实际心跳有点快,他手掌微微动了动,先前碰过她的掌心,有些微微异样。

这是一路走来并没有的。

被救助的溺水乡邻,与专门回来相亲的对象,两者怎可相提并论。

前者被救起时,他匆匆扫一眼,知道是个长相不错的女青年,尽职尽责询问是否需要继续帮助,仅此而已。

后者若相亲成功,就是他的媳妇儿。

话又说回来,现在不同后世,相亲十来二十个毫无压力,这年头一般考虑清楚才到这步的,一个起两三个止,要是有人挑剔五六个都不成,嘲讽式闲言碎语该出来了。

换而言之,只要两家决定相亲,这成功率就很大。

眼前少女笑容明媚,与媳妇儿这词挂上钩,他心尖一颤。

“哎呦呦,对!这是东子该做的,小妹不用谢。”

两人对视片刻,媒人赵家二姨率先打破沉默,她乐呵呵的,这小姑娘标致得很,她就说东子肯定看上。

活络气氛就是媒人婆的活计,她打趣两个年轻人,“说不得,以后就是一家人了,谢来谢去多客套。”

姜宁适时低下头,表示羞赧,这取笑话在后世不算什么,但现在就很露骨了,表现落落大方需要有个度。

刘海挡住视线,她留个发顶给赵家人,姜母见不得女儿窘态,赶紧转移话题,“天儿凉了,东子快些换了衣裳,老哥嫂子我们进屋说话。”

一行人往堂屋行去,姜宁抬头看一眼,赵向东肩宽腰直,军绿色背影高大挺拔,步伐矫健。

他似乎有所感,进门时视线不经意往这边一扫,她脸微微一热,赶紧低头。

“东子,快把湿衣服给换了。”

姜母早就打发大儿子翻套衣服出来,给浑身湿透的赵向东换上。

对方是贵客,姜建设给找了他最好的一套衣服,白衬衫黑长裤九成新,布料很好,他平时都不舍得穿。

这衣服有点小,姜建设近一米八,赵向东比对方高小半头,骨架子还大些,不过好歹能穿上。

等他换了衣服进了堂屋,相亲进入正题了,在此前姜母吩咐闺女送了一趟茶水进去。

到赵向东时,姜宁白皙的脸蛋有些泛红,没办法,大家眼睛探照灯般看着,她不好意思。

“谢谢。”

赵向东微微起身接过,粗糙的指尖够住茶碗时,无意间碰了碰她的手背。

碰触很轻,偏格感觉格外明显,很陌生,她飞快抬眼,与同时看来的赵向东对上,两人心跳漏了一拍。

姜宁移开视线,脸热了热。

越活越回去了。

众人笑了出声,赵向东沉稳依旧,余光却瞥着那个微带羞窘的少女。姜宁低头提着茶壶匆匆出去了,他才不动声色收回目光。

他指尖动了动。

接下来,就是女方家长进一步了解男方情况的步骤,主要询问赵向东本人,姜宁不需要参与,她要干的事帮忙准备中午的饭菜,让赵家尝一下自己手艺。

她厨艺很好,上辈子独身打拼很长时间,偏不喜欢外面吃食,练出来的。

她出来后拍了拍脸,脸上微热下来了,话说这结婚顺带谈个恋爱,也不错哈。

家里很重视这次相亲,姜母特地准备了两个硬菜,猪蹄子、老母鸡,还有地里刚摘的胡萝卜芹菜豆角。

姜宁爱琢磨吃食,手艺也好,早征服了家里人的胃,怎么做姜母姜大嫂几个听她的。

老母鸡放些干蘑菇给炖了,猪蹄子焯水去了臊味,姜蒜起油锅,猪蹄煽香了撒料酒加酱油,翻炒几下,然后再加水加花生焖了。

料酒一下去,铁锅滋滋响,香气立即就出来了,姜大嫂一边烧火一边看着,小姑子马上要嫁人了,不学学就没啥机会。

再清炒了几个小菜,午饭就好了,一席色香味俱全,端上去赵家人啧啧惊叹。

这年头摆喜宴也不见多少荤腥,姜家底子厚可见一斑,也重视这次相亲,姜家姑娘手艺更没话说,不比国营饭店大师傅差。

席面上了酒,酒足饭饱后,姜父发话了,让帮忙收拾碗筷的姜宁停下,领赵向东去,两个年轻人说说话。

这是相亲双方长辈都很满意,接下来两个年轻人再接触接触,如果也同意,亲事差不多能定下来了。

这年头农村的婚事,都是这样过来的,不管男女花花肠子都少,踏实过着日子,未必不比自由恋爱好。

姜宁就是很喜欢这一点,淳朴的年代,很快一去不复返了,挺惋惜的。

不过,她现在的任务,是领赵向东回自己屋坐坐。

相亲到这一步,姜宁态度也不反对,其实基本能定了,在院子里人进人出说话不方便,姜母才这样安排的。

当然,这前提必须是屋门大开,帘子挑起,向着院子的厚木窗也是开尽的。

赵向东跟着身后姜宁出了正房门,他是主角被灌了不少,脸和脖子透着红,不过眼神很清明,步伐也稳稳的。

小姑娘不矮,不过他高大,她就到他的下巴位置,窈窕纤细,太阳光从背后照射过来,他的影子不偏不倚把她笼罩住。

就是这么恰好。

他黑眸不禁暗了暗。

姜宁回头,“赵二哥,这边呢。”这男人阳刚气息重,挺有压迫感的。

赵向东轻轻“嗯”了一声,目光落在她微红的侧脸上。

小姑娘的房间很整洁,虽现在物资缺乏,没什么装点的,色彩也暗,但却有隐隐的少女香甜气息萦绕。

硬汉子营长赵向东,这是生平第一次进少女闺房,表面如常,大掌收了收,须臾才放开。

屋里没有高脚椅子,只有两巴掌高的毛竹小方凳,这不好待客,姜宁只能让人坐在床上,赵向东身躯笔直,手指并拢放在膝上。

她眨了眨眼,才在隔了一个人宽的位置也坐下。

两个人挺陌生的,偏有很可能成为最亲密的人,独处一时不知怎么交流,姜宁是女孩不好挑起话题,这任务当然是赵向东的。

他想了想,认真地说了几句让注意安全的话,姜宁一一应了,话题很严肃,解放军板起脸来挺唬人的,她下意识挺直腰,要不是无意间瞟到他泛红的耳尖,差点被骗过去。

她不禁好笑。

赵向东在紧张。

枪林弹雨中都没有过的紧张。

没错,他看上这小姑娘了,刚进院子第一眼,就看上了。

他想娶她做媳妇,又怕表现不好希望落空,他条件还行,只是她更好,她还年轻,她会不会嫌弃他年纪大了些?

患得患失,经验全无说不出啥好听话,看着她晶晶亮的眸子,他脑子一热,脱口而出,“我以后会对你好的。”竭尽所能的好,只对你一个好。

表情跟语气很严肃,他鼻尖却冒了汗,浅浅笑意在小姑娘眼里漾开,姜宁唇角微翘,“好。”

第4章

姜宁声音很轻,话罢低下头,从赵向东这角度看过去,只看见刘海与发顶柔顺的乌发,以及小半张白皙的侧脸以及线条精致的下颌。

他侦察兵出身,耳聪目明,这回答没有瞒得过他的道理,这一瞬间是欢喜,他怕过犹不及,只“嗯”地回了一声,就没有再说话。

屋里重新安静下来,此刻的气氛较之先前轻松了不少,还多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接下来十来分钟,两人没再交谈,直到姜母吆喝一声:“宁宁,东子!”

赵家该回去了,临出闺房前,赵向东停住脚步,“我回去了。”若能再见面,两人将是未婚夫妻,若不能……

他拳头紧了紧。

赵家人离开了,姜建设跟着去将人送到村口。

“老头子,你觉得东子咋样?”

姜母已经一口一个东子了,果然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满意。

姜父在水烟筒里闷了口,抬头,“嗯,不错。”

姜父虽然被唤作老头子,但其实才四十多岁,退役后被安排进了纺织厂安全部门。他疼媳妇疼孩子,家里一般事都是媳妇拿主意。

只是作为一家之主,大事绕不过他,通常他拿了主意就不变的,不过这回他先侧头问闺女,“宁宁,你觉得呢?”

他仔细观察过赵向东,又事无巨细询问一番,认为不错,不过,前提还得姜宁乐意。

姜母也认真听着,日子是闺女要过的,她觉得好才是好,就好比先前老两口都不太满意吕文伟,能点头主要是多考虑了闺女的坚持。

想到这里,她暗啐了一口,万幸闺女婚前识破姓吕的真面目,要不这日子咋过?

闺女经一事长一智,这一年成熟了很多,姜母欣慰但不妨碍心疼。

母亲在想什么,姜宁不知道,她听了姜父的问话,又认真想了想,才点头,“嗯,是不错的。”

父母的意见很重要,他们有几十年的生活智慧,事关终生大事,她也没回避什么的,直接说清楚自己的看法。

接下来,二哥姜红兵也表示肯定,“爸妈,小妹,我看他是个可靠的。”

男人看男人,另有一个角度,姜红兵只比姜宁大一岁,二人既是兄妹也是玩伴,感情更深,他也更紧张。

全家意见达成一致,姜父点点头,“那好,等媒人明天上门,就给赵家准话。”

“嗯。”

姜宁应了一声,将视线投到日历上,1979年9月29日,她嘴角翘了翘,穿越一回到改革大开放,就算不成为时代弄潮儿,也得抓紧机会积攒家底,经济基础成就上层建筑嘛。

不过吧,她不想成为事业机器,她希望在这过程中,遇上一个可靠的男人,组建一个温馨的家,携手同行。

“宁宁,等会我们还卖栗子糕吗?”

姜建设送了赵家人到村口,他问了赵向东妹子落水位置,顺带把背篓捞了回来,栗子几乎没撒,也一起背了回来,现在正倒在院子里晒。

去年,姜宁大病一场好了好,就一直在倒腾各种糕点,后来两个哥哥也来帮忙。

姜家兄弟都在县里工作,姜父为人豪爽却并非不会变通,他自己努力,县里还有几个老战友帮忙,陆续给儿女们都安排上工作。

大儿子姜建设和小闺女在木材厂,二儿子姜红兵则进了父亲所在的纺织厂。

去年姜宁过来后没多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就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她找个借口办了停薪留职,开始琢磨累积资金。

改革才开始变化很轻微,她手艺不错,考虑过后决定先做糕点到县里卖。县里绝大部分都人都有工作,钱有的,就是粮食凭票供应一直不充裕。

她选了县里的造纸厂,这是个效益超级好的大厂,几千工人福利好手头松,她早晚来一次,不要票只要钱,满满一自行车鸡蛋糕很快就卖光了。

一大块鸡蛋糕卖三分钱,除去成本,头一个月赚了五十三块八毛二,这还是因为只有她一个人干,糕点做的数量有限,骑车技术一般也不敢装太多的原因。

这个数目惊了姜家人,也惊了每个休息日都来义务帮忙的两个哥哥。

姜宁自然也想家人都过得好,之前哥哥帮忙给钱不要,她干脆怂恿他们合伙。毕竟糕点只一个开始,有这个意识以后就好办了。

当时家里就一辆自行车,早上姜家兄弟早点起来,跑两趟多载些糕点,买卖差不多上班时间也到了,他们上班,剩下的姜宁收拾。

下午她就辛苦点,运好东西等哥哥们下班一起干。

这样不耽误工作,毕竟大家看工作还是很重要的,贸然放弃不可能。

姜家男人脑子都活,姜建设姜红兵立即就答应了,姜父也支持。

将近一年下来,外人不怎么看得起的这个行当,已让姜家积累下一笔不小的财富。

闷声发了大财,不提姜宁,姜建设兄弟眼见形势比年初好,已经蠢蠢欲动,估计那工作是留不住他们太久了。

年初分田到户,家里还分了栗子树,秋天板栗成熟,最近主打栗子糕。这不,姜建设惦记着下午空闲还能做趟买卖了。

“卖啊,怎么不卖。”

姜宁上前帮忙摊开栗子,两个哥哥请了假,壮劳力充足,正好还能多做点。

“好,那我去搬栗子。”

姜红兵说干就干,撸起袖子往后屋去了,这新打的栗子要放几天回糖才甜的,他们用之前晒干储存好的那些。

姜大嫂刘慧芳也跟去帮忙,她跟姜建设生了个儿子,今年才两岁,正要努力给儿子攒家底时候。要不是孩子淘气家里活也不少,婆婆忙不过来,她肯定也跟着小姑子干。

“宁宁,今天你歇歇吧,让你哥哥去。”姜母一边说着,一边不忘吆喝活蹦乱跳的孙子,不许捣乱。

“没事,妈。”

姜宁进了灶房,打开掉了红漆斑驳的厚木橱柜,把红糖,面粉,糯米粉等搬出来,“我好的很呀,往县里跑几个来回没问题。”

到目前为止,她没有感觉任何不适。

给姜父分派了看孙子任务后,姜母进来帮忙,端详闺女,见她确实神采奕奕,只得作罢。

板栗搬了过来,一家子上阵,先给开个小口子,然后全倒进锅里加了少许盐的沸水中,大火煮十分钟左右,捞起来过了冷水,然后就去壳。

没有更好的工具,只能采用热胀冷缩的法子去壳。

一家子都是手脚麻利的人,不过这板栗数量多,也足足弄了一个多小时。

姜建设已经在处理剥干净的板栗,这活天天干,量还不小,借用村里的公用大石磨不合适,就干脆新打一个大木盆跟木杵,自己在家弄。

煮熟的板栗不难杵,小伙子力气大,很快就做好了。

姜宁跟刘慧芳早已调好面粉跟糯米粉的比例,加上板栗泥,再撒少量糖水,几个人一起就着大木盆大力揉搓。

“好了,差不多了。”

姜宁见盆里的粉泥一搓就散开,立即叫停。她这个栗子糕的法子是最简单的,没办法,谁让资源短缺呢。

她家能弄到这么多面粉糯米粉红糖,完全因为二哥姜红兵是干采购的,有些另外的门路,这些不用票买,价格还正常。若不然去黑市买价格高不说,量大还有风险。

不过据姜宁前世记忆,应该马上就会放开农民自由贸易市场,允许农民将自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不算再投机倒把了。

只是那都是后话,现在姜家人拿了木制的雕花饼模来,七手八脚将粉泥按上去轻拍了拍,再倒出来,一个月饼模样的栗子糕就好了,稍后再上锅蒸二十分钟就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