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宁点头,两年多没法分.身,这先回老家一趟也是应该的。

赵向东给媳妇夹了一块鸡腿肉,笑道:“所以呀,咱们这席面,最近几天就得收拾起来。”

“行,我明天去问问曹大姐吧,行就凑一起准备了。”姜宁同意,这样是最合适的。

军官们去上了军校以后,家属区的房子是不会收回的,毕竟媳妇孩子还得住。

不过姜宁家却不同,她家在市里有小洋楼,娘家也在市里,她是因为丈夫在家属区,才来回奔波的,既然丈夫也在市里了,自然没有自己回来住的道理。

想到这里,她关切问:“那你上了军校,还能出来吗?”

军校军事化管理,军官班课程还紧凑,不会直接两年不见人吧?

“当然能出来。”

赵向东好笑,哪能两年不见人呢,“我打听过了,指挥学院周日可以申请出假。”

军校生周末和节假日能申请出去,不过有名额限制,当然了,赵向东这类已婚的军官是紧着安排的,没有特殊情况都能出来。

毕竟,总不好让他们后方不稳,出啥家庭问题吧。

姜宁放了心,还好还好,每周都能聚一次,比她设想中的好多了。

比不上现在,但为了进步,这些问题都是能克服的。

“宁宁,家里的东西不用急着收拾,反正房子就搁这。”

赵向东嘱咐,“只是等我去报到后,你一个人可不能住小洋楼了,等和爸妈他们住一起。”

他琢磨着,或许给媳妇儿抱条小狗养着吧,毕竟自己出来的时候,也不好每次都往岳家去,两口子总想亲热亲热的,在长辈眼皮子底下不方便。

既然这样,媳妇儿总会往小洋楼去的,涉足了难免偶有落单的时候,他想想现在外头越演越烈的乱象,怎么也不放心。

一条好狗大概不保险,起码两条,毕竟小洋楼院子挺大的。

他提了养狗的建议,姜宁立即点头答应了,还嘱咐他要品相好,忠心且凶猛的。

个人安全她还是很注意的。

“平时我住四合院,等出门或者回小洋楼,我就带着它们。”

姜宁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好,毕竟现在她摊子越铺越大,管理层吃紧,孙弘毅三人忙得不可开交,养着狗子们当预备役,也不错。

“养狗归养狗,人也不能落下。”

说起这个话题,赵向东严肃起来,狗再聪明也赶不上人,独身的年轻女子出行,安全才是最要紧的。

“嗯嗯,这我知道,我这不是怕一个人不够嘛,想着把狗也带上。”

姜宁可不会拿自己的安全开玩笑,杨市上月末还发生了抢劫杀.人案呢,就在码头不远,是个外地客商。

吓得附近住户心惊胆颤,晚上不敢轻易外出,白天偏僻点的小巷子也不去了。

赵向东知悉后,再次将他战友们的联系方式翻出来,打算把通信有些不便的地方也联系一下,看谁愿意来?

他这回联系战友没上次保守,毕竟媳妇买卖了已经站稳脚跟了,也不怕战友们放弃原来谋生手段,会两头没着落,让本来不易的生活雪上加霜。

赵向东不是不信任媳妇的能力,而是不想她额外增加太多负担,毕竟也忒沉重了些。

现在双赢,就没了这个顾虑。

信已经寄出去了,现在就等回复,不过赵向东琢磨过战友们的家境,大概愿意来的人,会比上次要多不少。

第77章

接下来几天, 赵向东和姜宁都很忙碌。

赵向东要交接工作,忙得脚不沾地;姜宁既要处理公事,还得抽时间整理小洋楼, 完事还得关心一下庆贺宴加饯别宴的准备情况。

小洋楼装修好已经两月出头了, 通风去味得差不多,它将是姜宁下一阶段的家。

虽然丈夫上军校以后, 她基本都是在娘家居住的, 但娘家就是娘家,意义是不同的, 她总得顾忌丈夫的感受。

好在小洋楼硬件设施齐全,只需要布置一下琐碎的地方就行,不难。

至于饯别宴,略略商量,三家人决定愉快地凑在一起进行。

许卫国出钱,他认为自己麻烦嫂子们多出力,所以一定要多出点。

不过姜宁和曹来喜也不是爱占便宜的人,姜宁拗不过, 想了想, 干脆决定自家多出点鱿鱼干干贝之类海味, 这玩意在杨市挺贵的, 是个稀罕物,不过实际上,她哥从海边小城的收购价格很低。

正好合适拿出来用。

曹来喜将自己存在家的熏肉香肠都拿出来了,数量不少, 有些是她自己做的,有些是老家特地寄过来的,一口气都给拿了出来。

她还十分不好意思,“姜妹子,要不我再去买点儿其他东西。”

姜建设兄弟特地捡出来给小妹的东西,都是最好的,饱满的蚝豉,棋子大小的干贝,拇指粗细的干虾等等。

姜宁摆手,笑道:“这个是我哥从海边进的,那边便宜得很。”

曹来喜知道不能这么算,海边价格是海边价格,运过来身价就不同了,再怎么样,至少也得算上人工吧。

不过她也不是纠结的性子,家里存的好东西都拿出来了,既然姜宁都这样说了,她就笑道:“那好,那我就占便宜了。”

她知道姜宁忙,想着自己得多干点准备工作。

两人有空就凑在一起,把菜单子商量好,到了正日子这天,早早起来吃了早饭就碰头。

碰头的地点,是在家属楼旁边的平房里,现在家属区居住条件宽裕,平房就空着,曹来喜往后勤那边走一趟,把最前面一座的钥匙要过来,暂借一天作为摆宴场地。

平房很大,毕竟以前一座得安排进四五户人家的,现在用来设宴,连屋子带院子,摆二十桌没问题。

场地解决了,厨房也是现成的,公用厨房本来就有四五个灶台,够用也不必另找地方。

这天气太热,绝大部分食材得当天准备,采购这活儿曹来喜负责,她和姜宁碰过头后,就揣上清单匆匆往后勤车赶去了。

同行的还有好几个力气大的军嫂,这次摆宴在家属区是大事,大伙儿都有份吃,帮忙肯定是要的,不然只有姜宁和曹来喜,这么多活忙到明天也干不过来。

人多了啥都轻松,打扫屋子的,去食堂借桌椅碗筷的,一大早就忙得热火朝天。

至于洗菜切肉这些,只能等曹来喜等人采购结束再说了,她们预计中午坐客车回来。

姜宁也没闲着,她之所以没去采购,是有个菜需要提前做起来。

她除了鱿鱼干贝干虾这类常规海产品以外,还选了些个头不大的海参小干鲍出来。

之所以选个头小的,一来是因为不想太引人瞩目,二来是时间不够,小个头的才能发透备用。

姜宁自己在家也更爱做小个头的,最大的原因是是发制过程简单些,而且耗时短,不然想吃才发,等发好,想吃的冲动已经没有了。

干鲍泡发比较简单,冷水温水煮沸轮流来,几趟过后就发好了;海参则比较麻烦,因为处理不好,那个石灰味去不了,根本无法入口。

幸好姜宁上辈子都做过这些东西吃,十分有经验。

她掀开分别用来泡小干鲍和海参的连盖锅,将里面的东西都捞出来放在竹篓子里沥水,顺便捏了捏,嗯,足够柔软已经发好了。

这两样东西有好几种吃法,那种每人一个碟子装着,浇上芡汁,用刀叉吃的法子,明显不适合眼下场合。

于是,姜宁选择煨汤。

第一步是先将上汤熬出来。

不管是干鲍还是海參,这些东西本身是没啥味道的,吃的只是汤底逼进去的味,所以这锅作为汤底的上汤尤为重要。

足日子的老母鸡,火腿香菇,蚝豉干贝,加上姜片葱陈皮,先熬着,等曹来喜等人采购回来后,再放进新鲜的筒骨,瘦肉,半肥瘦的排骨。

因为足足开了将近二十席,所以,熬汤用了七八个大陶锅,放在院子里用单筒煤炉文火煨。

发好的干鲍上午就放了进去,海参则是中午放的,一直煨到傍晚,浓浓的鲜香越溢越远,连五个灶台一起忙活烧菜的厨房都嗅得真真的。

海产品的鲜味,果然无法替代。

曹来喜深嗅了一口,一边挥舞锅铲,一边乐呵呵地吆喝道:“咱们快一点,马上就能吃上了哈。”

外面喧闹声越来越大,晚操结束,一群男人已经结伴过来了,各种食物香气让饥肠辘辘的汉子们咽了咽口水,有性格活泼的已经嚷着他要馋死了。

七八个大陶锅谁也忽略不了,侯爱国伸手想去掀,被一个嫂子打一下手,叉着腰中气十足笑骂起来,他嬉皮笑脸,还想突破重围,被军嫂们联合赶跑了。

“猴子!”李政委也到了,他声音洪亮,吆喝道:“别盯着了,等会口水掉下去看老子抽你!赶紧的,服务站搬酒去!”

这场合怎少得了酒,赵向东几人前两天就在服务站订了好些酒水,七八个男人正要出发把它们搬回来。

侯爱国只得恋恋不舍地走了。

姜宁见状不禁露出笑意,这种家属区的生活,是外面感受不到的。

院子里熙熙攘攘的,人来得应该差不多。

不过她还是不大敢确定,赵向东领人搬酒去了,于是她就问了问就在不远处的许卫国。

许卫国扫了一圈,“嗯,男人们都来齐了。”军嫂们他就不大了解。

这个姜宁知道,要吃席肯定会来帮忙,家属区的军嫂基本一天都在这边。

只除了一个刘文娟,听说她病了好几天了,来不了吃席,更帮不上忙,刚才郑翠娥已经夹了饭菜,让王建国先送回家给他媳妇吃,顺便把两个孩子也领过来。

想到这里,姜宁瞥了眼刚折返的王建国。

她在刚宣布军校资格的次日碰见过对方,他虽然表面一如既往,但身上隐隐有挥之不去疲惫黯然感。

过了几天,王建国身上的黯然消了,看着恢复正常,目中也渐渐重新染上光彩,看着似乎已经调整了过来。

姜宁不置可否,瞥一眼就收回视线。

既然人已经齐了,菜也做得差不多,酒水也抬回来了,就可以开席。

红烧肉,油焖鲤鱼,土豆炖鸡块,爆炒腊肉香肠,干煽排骨,麻辣香锅,还有鲍鱼海参煨汤,等等等等,足足十二个菜,量大荤足,满满当当。

食堂借过来的牛角扇“呼呼”吹着,院里临时拉了电灯,昏黄的灯光下,向来寡言少语的刘团长站起来,先对赵向东三人说:“你们仨,好好学习。”

赵向东三人立即起立敬礼,“保证完成任务!”

刘团长露出微笑,点了点头,举起酒杯,依旧言简意赅,“兄弟们,干?”

男人们仰头干了,姜宁她们这群军嫂随意,一杯酒下去,开宴了,气氛立即热烈起来。

姜宁捧着个小汤碗,一口一口抿着鲜香扑鼻的汤,她一边微笑应和着嫂子们夸奖手艺的话,一边瞄向丈夫那边。

作为主角,赵向东许卫国邵刚少不了被灌酒的待遇,好在三人机敏,一开席就猛低头吃菜,先给垫了垫肚子。

大喜事,还是饯别宴,酒水自然来者不拒,火力又猛又集中,三人就算再海量,估计也免不了被灌趴下的命运。

这种场合,李政委几个非但不劝,还撸起袖子一起上了。

曹来喜和姜宁对视一眼,醉汉可是很难伺候的。

她还和姜宁抱怨,“我家那个,喝醉酒还爱说胡话,偶尔还耍耍酒疯,厉害着呢。”

姜宁打量了眼黑脸壮汉邵刚,啧啧,这人耍酒疯大概杀伤力很大呀。

她很庆幸,自己男人醉酒就光醉酒,往床上一趴就成了,最多醉得不厉害时,容易情动,那啥啥粗野了点,还很好伺候的。

今天这宴席办得十分成功,宾主尽欢,男人们回忆往事激动时,还红了眼圈。

最后,趴下的实在不算少数。

赵向东就是其中之一,他被扛回家去了,军嫂们让姜宁赶紧回去照顾,后面的她们收拾得了。

姜宁应了,急急追回去。

脱衣服,洗脸,擦身,简简单单的活,她废了九牛二虎之力。

赵向东这次醉得比以前都厉害,全程一动不动,他实在是太沉了,姜宁推也推不动,连拉带扯,甚至连踹都用上了,才勉强搞定。

她累得够呛,洗了澡沾枕即睡,连挥之不去的酒息也忽略了。

次日,两口子都罕见晚起了。

不过也无所谓,赵向东已经交接好工作了,今日就是他的探亲假开始,也不怕耽误工作。

两口子还亲热了一回才起床,提早吃了午饭,提上早收拾好的行礼,挥别军嫂们,坐客车离开家属区。

姜宁回头看一眼,熟悉的军区大门逐渐远去,站得和标枪一样挺直的哨兵身影也越来越小。

突然有点儿不舍,她大概不怎么会再回来了。

第78章

虽与家属区挥别了, 但进入另一个更好的阶段,总是让人高兴的。

转念一想,那少许惆怅去了, 姜宁重新展颜。

赵向东抚了抚她的背, 目中带着安慰关切,他其实也有不舍, 但媳妇儿在跟前, 他当然紧着安慰她。

姜宁冲他甜甜一笑。

客车速度不快也不慢,就是闷得难受, 好不容易到了终点站下车,夫妻俩汗流浃背,赶紧奔小洋楼去了。

今晚说好去四合院吃晚饭的,但小洋楼是他们的家,两口子当然先去把家安上。

小洋楼收拾得十分妥当,拎包入住系列。

不住家属区也不怕影响不好,牡丹牌电视机,上海牌录音机, 还有家用风扇, 后面还有一台军绿色洗衣机。

虽电视机雪花夹杂, 录音机风扇等笨拙, 洗衣机还是半自动型的,但这都是这年头最好的了,姜宁把该备的家电都备上。

要她说还缺了啥?这大热天气肯定是空调呀!

可惜这年头空调很不普及,购买挺麻烦的, 好在她家楼层都挑高,朝向也很好,吸风不闷热。

暂时先这样吧,以后再买空调吧。

主卧在二楼,挺大的,足有五六十平米,一边是个小厅,四五米宽的大窗户,两扇簇新的奶黄色窗帘拉开后,采光极好。

这小洋楼设计非常不错,主卧还带了衣帽间和盥洗室,衣帽间姜宁刚好合用,至于盥洗室就整理了一下,改成卫生间和浴室。

姜宁上车时本来还提了两个小包的,但下车时赵向东一并接过去了,饶是如此,她还是热得满脸潮红,到家缓了十几分钟才好些。

赵向东衣服都被汗湿透了,进门把窗帘拉起来就脱了上衣外裤,两口子开了电风扇吹着,她瞪了他一眼。

赵向东笑而不语,不过他却先把行礼拆了,取出条干毛巾,给媳妇儿擦头脸身上的汗,自家媳妇儿身体可没他强壮。

他心里头一个惦记的就是她。

姜宁当然知道,心甜丝丝的,以至于汗水擦干后,那只火热粗糙的大手没拿出来,她也由得他。

不过两人早上已经亲热过了,再来赵向东怕她受不住,过过手瘾也就算了。

两口子先后试了试新浴室,感觉很不错,淋了一个清清爽爽的澡,姜宁才感觉终于活过来了。

“这天也太热了,还得熬两月呢。”

姜宁按前世的习惯,给自己做了好几条浴巾,洗完澡直接裹了浴巾出来,转去隔壁衣帽间穿衣服。

一身雪白莹润的肌肤,小巧圆润的肩膀,精致的锁骨,纤细的小腿,和露了半截子的大腿,从未见过媳妇儿性感打扮的赵向东,听见门响一回头,立即看直了眼。

他眼眨也不眨盯着她,眸色瞬间就沉了下来,姜宁给了他一个挑衅的小眼神,笑嘻嘻快步溜进旁边的衣帽间,“吧嗒”一声把门给锁上。

赵向东踱步过来,这把小锁,他轻易就能拆了,还能困住他?

不过他到底心疼她,压了压火气,暗忖,好我今晚再收拾你!

姜宁选了条天蓝色的休闲衬衫款连衣裙,及膝长度,一排竖排白色小扣子十分精致。

她不用再特地作土气打扮了,宽松的裙子,棉布材料,穿着舒服多了,时髦且凉快。

不过姜宁是因为丈夫在身边陪着,才敢穿裙装的,最近两月违法犯罪越来越多,其实她改穿裤装很久了。

她拆了麻花辫,在脑后高高扎了个马尾,娇俏的打扮成功再次让丈夫移不开视线。

他低声赞,“我家宁宁真好看。”

姜宁娇哼一声,“那你记得每周都得申请出来看我,不许耽搁了。”

“嗯。”那是当然的,她不说他也惦记着呢。

两口子说着说着,又抱一块去了,腻歪了大半小时,看看快五点了,才起身理了理衣服,下楼锁门,往四合院方向去了。

小洋楼距离四合院很近,漫步也就十来分钟就到。

“爸,妈!”姜宁兴冲冲进屋,赵向东微笑紧随其后。

“嗯,好,好。”

姜父姜母正翘首盼望闺女女婿,一见人立即喜笑颜开。

姜父先打量两眼媳妇牵着的小闺女,见姜宁面色红润,几天不见精神头照样好。

他点了点头,又看向身姿挺拔的女婿,一时更加满意,“东子好样的,上了军校得好好学习,可不能浪费了机会。”

女婿成功取得军校资格,前几天闺女匆匆回家一趟看爸妈时,也顺带说了,老两口高兴得合不拢嘴。

上军校意味着什么,同时军人出身的姜父最清楚不过,他万分自豪自己当初的判断,给闺女选了个好女婿。

赵向东端端正正地坐着,“是,爸我会尽全力的。”

“行了行了,建设他爸,那么严肃干啥呢这是?”

岳母看女婿,越看越满意,她站起来吆喝道:“咱们去吃饭,边吃边说。”

大伙儿转战饭厅,和小侄子凑在一起说了几句悄悄话,让他不许扭来扭去,听话让妈妈给他喂饭,姜宁转头问:“大哥二哥有打电话回来吗?说是啥时候回家呢?”

姜建设兄弟又出门了,不过算算日子,也差不多该到家。

她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没回四合院。姜明杰有些发烧,姜母惦记着小孙子,也没去店里上班,所以还不知道消息呢。

姜母给闺女夹了个鸡翅膀,“你二哥上周六给家里挂了电话,说是在明省省城,不过已经收拾好东西,周日一大早就能出发回来。”

现在是周三,上周六就是四天前,现在民宅还不允许装电话,姜红兵是打到纺织总厂的,再让个兄弟过来传话。

他一起出门的伙伴孙鑫,父亲是纺织总厂的领导,所以很方便。

至于明省,则是隔壁省,明省地处内陆,由于地理环境原因经济比较落后。

不过吧,不管多落后的地方也是有富人的,省城购买力就很强,而且明省省城周边县市有不少特色山货土产,收购价格低廉,出省后售价却极高,这是一条经济效益非常好路线,

姜宁先一喜,算算日子哥哥们这两天就到家了,但转念一想,又想起收音机说明省连日大雨,导致某些地区水灾,也不知道影不影响哥哥们归期。

她嘀咕两句,姜母也认同,希望不耽搁吧。

这边母女的话题告一段落,那边姜父就问女婿了,“东子,你这探亲假有大半个月,该回老家看看爸妈了,啥时候出发呢?”

他和姜母都是很明理的人,虽然闺女忙碌,上个月都没能见几回,但也不说先留几天的话。

不过赵向东却说了,“爸妈,我和宁宁商量过了,打算过几天再出发回去,先陪陪你和妈。”

这次假期长,老家不远,来回也就九个小时火车,时间充裕,当然得体恤体恤媳妇和岳父母。

况且姜宁现在摊子不小,也不能真彻底丢开手大半个月的。

赵向东仔细考虑过了,方方面面均匀一下,回家待十天差不多了,老实说,姜宁挺感动的。

他笑道:“咱们正好等大哥二哥回来了,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