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适听了心中冷笑不已,众代表却都唏嘘起来,张玄素忙道:“此是萧某人胡闹,大将军在这件事上并无过失!”

折彦冲道:“无论如何,萧将军与我有结义之情,他既还有顾念我这个大哥的意思,那我便不愿就此失去一个兄弟。我愿意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是我的私念。”他顿了顿,又道:“如今金人猖獗异常,铁奴的游骑在阴山南北活动,正好与我们东西呼应,以牵金人之势。当初管仲射齐桓一箭,齐桓不以为仇,反以为相,所为者国事也。今日为国家计,亦当给他一个机会。若是将铁奴回汉部的路堵死,那便是将他往金人的阵营里推。一旦铁奴归金,则是金人得一大将,而我汉部增一强敌,此事岂不可怕!所以我想请诸位给他一个机会——这是出于国事上的考虑。”

此言一出,众代表无不赞叹折彦冲宽厚仁慈,器量非常,陈正汇心、张玄素等有学问的人心中却想:“管仲射齐桓时是各自为主,和萧铁奴的背叛岂可同日而语?”不过折彦冲既然已经开口,他们便不好反对。而且折彦冲说的也不错,若是堵死了萧铁奴归汉部的道路,那便是损汉益金之举,想到要与萧铁奴为敌,就连石康、徐文等人都大感棘手!因此在一轮讨论过后,大多数人便同意萧铁奴回归汉部,但表示对他的行止要严密监督,以防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不过仍然有少部分理想派人物坚决抵制,认为重纳萧铁奴虽然有助于当前局势,却有妨于千秋万世的大义,对汉部的未来会埋下不可估量的隐忧。不过如此坚持的人数量实在太少,因此左右不了整个会议的决定。

让萧铁奴重回汉部的决定虽然有些让人生疑的地方,但最后大家一起装装糊涂也就过去了,反正汉部现在正走上坡路,答应让萧铁奴回来短期内又不会损失什么,便都勉勉强强默认了这个事实。

讨论完萧铁奴的事情以后又讨论了一些汉部权力、职位的变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动就是陈显进入中枢成为杨应麒的副手,兼领塘沽守臣。陈显进入中枢对他个人来说是升官涨权,而对汉部来说则是中央加强了对塘沽的控制,可以说这是一次双向的、互惠的、默契的政治交易。

会议又决定让塘沽政学中的优秀学生进入管宁学舍进修,第一期分政、律两班,分别由杨应麒和狄喻进行短期培训。同时,原本镇守塘沽的欧阳适则正式领命南下。

这个会议在过程上是热烈自由的,在结果上是皆大欢喜的。杨应麒在整个会议上的表现十分低调,几乎没怎么说话,但他却是这次权力变更最大的受益者。

不久塘沽政学的优秀种子渡海到津门分别向杨应麒、狄喻行师生礼,那次短期培训也没浪费杨应麒多少时间,不过在短短几日的接触中学生们却无不为杨应麒的博学宏识所折服,哪怕这些人里有不少年纪其实比杨应麒还大,却也都心甘情愿地执弟子之礼。先贤不是说了吗?“学无先后,达者为师”。杨应麒显然是汉部最有学问的达者和最有权力的学者,能拜在他的门下,除了得到一个老师之外更是得到了一座大靠山,真是夫复何求啊!

于是杨应麒在折彦冲的支持下进一步统合了汉部各方面的力量,“折杨结合”、“折杨一体”这个中央集权模式的威力达到了历史的顶点。汉部内部的问题处理妥当以后,和新加入势力——中原抗金势力的整合便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时汉部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到河东、河北、山东、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在数年的抗金活动中,中原的士绅集团已经分为保宋、立新两派,保宋派大多已经南渡归宋,而立新派则有意于尚未诞生的新政权。

杨应麒地位的提高让中原士子们看到了汉部文治大兴的希望,而陈正汇、陈显、王师中三人则代表三种不同的显达之路,大部分有旧宋功名的士人都能从这三个人身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就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也有从管宁学舍、蓬莱学舍、塘沽政学、上党律学等学舍出身的希望。

文人地位提高的同时,抗金武将也为汉部盛极一时的武功所鼓舞。自靖康乱世以来华夏世界第一次出现像折彦冲这样气吞胡汉的领袖人物,汉部在道义上占据着为民请命的制高点,在组织上又给各种不同出身的势力留下了可以接受的位置。尤其是各地义军和民兵的领袖,他们在南宋政权那里根本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当初宗泽守汴虽然用他们为兵为将,但这些义军自己都清楚,宗泽的行为在赵构君臣那里只是一种可以勉强容忍的权宜之计,即便他们再怎么卖命,在大宋政权底下也得戴着“来归盗贼”的帽子为大宋的士人和正规军队看不起。但是汉部即将召开的“华夏扩大会议”上,却给各地义军首领留下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席位,这些席位不仅是地位上的象征,更是利益上的保证。

至于商人,那就更不用说了。汉部和大金、大宋相比有着更为彻底的私有财产保护观念,有着一部日益成熟的商法,有着影响越来越大的商会组织和民间仲裁体系,他们甚至还可以通过一定的社会贡献进入汉部的决策系统——元部民会议,与那些不可一世的士人、将军们平起平坐。杨应麒为了争取到摇摆于宋汉之间的文人武将花费了相当大的力气,对于商人阶层则基本是听其自然,但即便如此,商人们拥护汉部的热情却犹在那些扭扭捏捏的文人之上!他们热爱着汉部——当然不是因为什么道义上的原因,而是因为在汉部政权能让他们赚到更多的钱并加以保护。

虽然,在群体性激情昂扬的背后,也有着若干被人忽略了的失意者,比如欧阳适。但是在这个大家都忙着分猪肉的季节,少数人的失意并不足以影响汉部整体上的和谐。

第二四二章 南北孰为先(上)

华元一六八零年,宋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

折彦冲在回到辽南以后的短短几个月内便完成对汉部内部的权力整合,这时金军高层却还在如何对付汉部的大方略上吵吵闹闹,而赵构那边更是遇到了一个天大的麻烦——他登基以来最危险的兵变!

原来赵构登基以后,对扶立自己上位的私臣、太监颇为骄纵,这些太监既得到了赵构的宠幸,即使在逃亡期间也不忘寻欢作乐。当时四方多难,南宋小朝廷的补给供养时裕时缺,但不管物资怎么缺乏,赵家皇室总能得到优先照顾,而兵将则时常冻馁。若是皇帝一人这样也就算了,偏偏赵构身边的太监所享受的待遇也胜过有功将士十倍,这样一来便由不得多苦多劳的兵将们不切齿痛恨。但赵构却不管这些,对康履等太监的作威作福仍然听之任之。

这时汪伯彦、黄潜善两人由于声名狼藉,赵构恪于士议,不得已忍痛将他们罢免,另立朱胜非为相,又以御营统制王渊为同签书枢密院事兼都统制。

当时扈从赵构左右、拥有兵权的鼎州团练使苗傅以及威州刺史刘正彦都与王渊有隙,对王渊的升迁既怀妒忌,又复不服。不久后又听说王渊之所以能位列高位是由于勾结了兵将们深恶痛绝的太监头子康履,这个未被证实传闻落到武夫们的耳朵里无异于火上添油!赵构不知道:兵将们对太监的怒火已经快烧到他身上了!

积怨的最终爆发,是苗刘二人勾结了中大夫王世修及王钧甫、马柔吉、张逵等人,谋划先斩王渊,然后杀尽众太监。康履、王渊虽然在出事之前的半天就得到了消息,但他们既不得人心,行动又不及苗、刘迅捷,半日拖拉下来,王渊竟在城北遭受埋伏,当场被杀。刘正彦剪除了王渊之后,趁势包围了康履的府邸,兵将们痛恨太监,一入其门,凡见到面白无须者不分老幼良贱杀了个精光!

随后苗傅又与刘正彦拥兵抵达赵构所在的行宫门外,宫门卫士喝令苗刘兵将止步,苗刘哄闹而前,吓得行宫守卫赶紧闭门,双方刀枪相向,乱兵遂围行宫。

赵构本来正在行宫中淫乐,闻讯吓得差点阳痿。宰相朱胜非出宫门喝令苗刘退去,苗傅等却定要见到皇帝方才罢休。赵构无奈,只好穿上龙袍,登宫门,凭栏问苗刘何故如此。

苗傅厉声道:“陛下信任宦官,赏罚不公,军士有功者不赏,兵将不结交内侍便不得美官。黄潜善、汪伯彦误国至此,犹未远窜。王渊遇敌不战,因交康履,便除枢密。臣自陛下即位以来,立功不少,却只得一个鸟团练使。如今臣已将王渊斩首,中官在外者皆诛杀,更乞康履、蓝珪、曾择三人斩之,以谢三军。”

赵构听得面如土色,勉强道:“内侍有过,当流海岛。卿可先与军士归营候命。”

苗傅道:“今日之事,尽出臣一人主意,与三军将士无干。如今天下生灵无辜,全是宦官擅权所致。若不斩康履、曾择,臣等不敢归营。”

赵构安慰道:“朕素知卿等忠义,此来必有所因。”顿了顿道:“除苗傅承宣使、御营都统制,刘正彦观察使、御前副都统制,军士皆无罪。”那是当场封官赦罪了。

苗傅犹不退,兵将纷纷叫道:“我等若只是想升官,何必冒这等大险?只须牵两匹马贿赂那群阉人,观察、统制唾手可得,何必来此!”

赵构惶然无策,回顾百官道:“众卿家,事态如此,可有良策?”

主管浙西安抚司机宜文字时希孟道:“宦官之患,至此为极,若不悉除之,天下之患未已。”

军器监叶宗谔也道:“陛下何惜一康履!姑以慰三军。”

赵构不悦,秦桧上前,低声道:“此不得已耳。若非如此,恐怕激变更甚!”

赵构醒悟过来,忙命捉拿康履,交给苗傅等人处置,叛军得了康履,当场在楼下腰斩,枭其首级,与王渊之头相对。

康履既死,赵构又谕苗傅等归寨。从来皇帝之权威,泰半建立在神秘感上,这时苗傅步步进逼,赵构便步步退让,这个武人心中早不太将这皇帝放在心上,心想在大兵面前,皇帝又算个鸟?竟走上前数落起赵构来,道:“皇上,你实不该如此放纵这些阉人!弄得天下乱麻一般。”

群臣相顾失色,赵构想勉强微笑,却笑不出来,强忍着不敢发作,苗傅又道:“可惜当初我等没北上追随公主去。留在这边不能抗金,反而要受太监欺凌。”他说着说着,到后来见赵构不敢还嘴竟然道:“皇上你实在不该做这皇帝。听说楚国公主已和汉部商议怎么解救渊圣陛下(赵桓)了,到时候渊圣回来,你可怎么办?”

赵构一听这话,脸上犹如涂了一层猪血,秦桧在旁低声道:“且顺其意,一边秘发诏书以求援!”

赵构听到这话心中一定,便派宰相缒下宫墙敷衍苗刘等人。

苗傅和刘正彦发动的这场兵变实是逼出来的,为首的几个将领并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这时赵构派宰相下来与他们谈判,苗刘等人商议了片刻,觉得事情做到这个份上,若任由赵构继续做这皇帝,恐怕自己将来都不得好死!他们觉得首要的事情便是剥夺皇帝的权力,因此苗傅便要求由隆祐太后垂帘听政,同时遣使迎接楚国公主归国主政。

赵构这时但求免死,无论苗傅开什么条件都先答应下来,当场便下诏书,恭请隆祐太后垂帘,权同听政。苗傅等得寸进尺,又要求赵构仿照靖康故事,传位给赵构那还不及三岁的皇太子。

赵构无奈,只好答应道:“既然民心如此,则朕当退避,但此事须禀于太后。”便派人去请太后。

不久孟太后乘黑竹舆驾临,却不登楼,只遣一个内侍上楼与赵构密语道:“太后欲出门谕诸军归营,皇上以为如何?”

众大臣均以为不可,怕连太后也被劫持而去,宰相朱胜非力排众议,认为苗刘等人未必敢尔。赵构略一犹豫,便答应了,一边目视秦桧,秦桧会意,退下安排密诏事宜。

孟太后虽是一介女流,但她毕竟是经历过许多患难的人,竟然比寻常男子更有勇气,在大臣的拥簇下出了宫门,苗傅等人下拜道:“今百姓无辜身陷水深火热之中,望太后为天下生民做主!”

孟太后道:“自道君皇帝任蔡京、王黼,败坏祖宗法度,童贯起边事,竟招致金人,养成今日之祸,此皆中官之祸,岂关当今皇帝事!况皇帝圣孝,初无失德,止为黄潜善、汪伯彦所误,今黄、王已窜逐千里之外,此事统制岂不知!如今竟要皇帝退位,不知依的是什么道理?”

苗傅被孟太后用话噎住,他们一介武夫,一时却找不到更好的理由来,只是道:“臣等已议定,岂可犹豫!”

孟太后道:“既然如此,那便且从卿等所请,哀家且权同听政。”

苗傅等又抗言必欲立皇子,孟太后道:“以承平时,废父立子之事犹不易。况今强敌在外,皇子幼小,决不可行。不得已,当容哀家与皇帝同听朝政。”

刘正彦叫道:“今日大计已定,若是不准,臣等唯有一死!望太后早赐许可。”

孟太后道:“皇子方三岁,哀家以妇人之身,帘前抱三岁小儿,何以号令天下!敌国闻之,岂不转加轻侮?”

苗傅、刘正彦号哭固请,孟太后只是不允。

苗傅和刘正彦转身对众兵将道:“太后不允我等所请,那便是视我为乱臣贼子!我当解衣就戮,以正我名!”遂作解衣袒背之状。他哪里是自家要死?分明是以死相要挟。

孟太后也变了颜色,勉强叫道:“苗统制,你乃名家子孙,岂不明晓事理?今日之事,实难听从。”

苗傅道:“三军之士,自早至今未饭,事久不决,恐生它变。”回顾朱胜非道:“相公为何不发一言?今日如此大事,正要大臣决断。”朱胜非不能对。

赵构在楼上张望,见双方越说越僵,忙派了使臣下来告诉孟太后,表示自己已决意一切均从苗傅所请,请孟太后宣谕便是。孟太后犹不肯答应。

双方僵持不下,但苗傅终究不敢便挟持了孟太后归营,竟任由她回宫。赵构又遣使来告,表示愿意禅位,朱胜非对赵构泣道:“苗刘逆谋一至于此,臣位居宰臣,义当死国,请陛下许臣下楼面诘二凶。”

赵构心道:“这个老儒!忠心虽然可嘉,可惜太迂!不如秦桧之知道机变!”口中叹道:“二人凶焰如此,卿若往诘,必受杀害。既杀王渊,又害卿,将置朕何地!”又挥左右稍却,附耳道:“朕今与卿利害正同,当为后图;图之不成,死亦未晚。”

朱胜非这才醒悟过来,赵构当下秘令他阳许苗、刘,以四事约束苗傅等作乱兵将:第一,尊事皇帝如道君皇帝故事,供奉之礼,务极丰厚;第二,禅位之后,诸事并听太后及嗣君处分;第三,降诏毕,将佐军士即时解甲归寨;第四,禁止军士,勿肆劫掠、杀人、纵火。如答应这些条件,赵构便降诏逊位。

苗傅等毕竟是武夫,竟看不出此中陷阱,觉得如此安排已可无恙,便一一应允。

第二四二章 南北孰为先(下)

苗傅、刘正彦虽然兵变得逞,但当时既不能当场杀了赵构,这接下来的事情便凶险异常,要说玩弄诡计,他们哪里是赵构的对手?

赵构一边密令秦桧传出消息,一边命朱胜非好言安抚苗傅、刘正彦等,勿令相害。不久秦桧来报:密诏已经传出,又有一个叫欧阳远的商人求见。这欧阳远是在河北帮过赵构大忙的旧相识,赵构听说他来大喜,忙命召见。

欧阳远入内,告诉赵构秦桧的密诏他已通过商路传递出去,此外又献上一计,说道:“臣打听得汉部在舟山群岛一带伏有水师,汉部与朝廷素来交好,或许在彼处亦可求得水军。”

赵构一听说汉部心中凛然,说道:“汉部之援,只在万不得已之时方行得。如今却还不到那地步。”

秦桧、欧阳远等慌忙称是。赵构又问欧阳远:“卿与汉部有关联么?”

欧阳远道:“汉部四将军欧阳适,正是臣下堂兄。当初陛下在河北时若无家兄暗中相助,恐亦难脱得金人虎爪狼牙。”

赵构心头又是一凛,但他此时城府已经甚深,口中微笑道:“原来是欧阳将军相助,难得,难得。”

欧阳远出去后,秦桧上前道:“原来这欧阳远也是汉部的人,臣原本只以为他是陛下故人,谁知道内中另有这等隐情!如此一来我们可就不得不防他了。”

赵构沉吟道:“他既坦白相告,想必是那欧阳适有心与我结交。你且好好宽慰他,将来这一路棋或有用处!”

秦桧道:“是。”又道:“臣归来时曾取道汉部,因此在那边多有耳目。近来听说那折彦冲回归汉部,彼军民士气振奋,恐有不臣之事!”

赵构沉吟道:“他汉部本非我宋室之臣。如今与金变亲为仇,我等正可坐山观虎斗!”

秦桧道:“陛下圣明!只是汉部如今在中原的布局,恐怕将来有意于山东、两河。”

这时四下无人,赵构真情流露,叹道:“我等此刻命悬人手,尚不知明日如何,哪里还管得到山东、两河!”

秦桧听赵构此言,便知他有弃中原之意,小心翼翼试探道:“若能南自南,北自北…”

赵构心念一动,说道:“如今不但胡马在北边极放肆,就是江南也无一日安宁…嗯,南自南,北自北,于我意足矣!只是汉部若是得势,却有二事可虑。”

秦桧问道:“哪二事?”

赵构却闭口不语。

秦桧低声问道:“皇上可是恐怕汉部不能守盟?”

赵构道:“此其一也。”

秦桧道:“汉部若是背金,两虎必然相斗,金人与汉部军势均极盛,无论谁输谁赢,恐怕都非数年之中能分输赢。皇上若得数年光阴,足以经营江淮河海之天险矣。”

赵构颔首道:“卿言不错。”

秦桧又道:“却不知第二件事却是什么?”

赵构此时已极喜秦桧,只是那事却不好出口,秦桧犹豫许久,终于冒险问道:“皇上可是怕汉部不能体会皇上的‘孝心’,不能以皇上之‘孝心’来‘善待’二圣么?”

赵构见秦桧如此忠智两全,心中大喜,但面子上仍要做做秀,眼睛眨了眨,垂泪道:“正是为此。父兄蒙尘已久,如今又有不懂事的橘儿北上搅和,她一个小女孩儿,又哪里知道我的苦心?”

秦桧道:“如今汉部方兴未艾,在在需要与我为友。此二事虽可虑,却未必谈不得。”

赵构大悦,说道:“若卿家能为朕除此二忧,那便是扶持社稷的大功臣了!”

秦桧忙道:“为君分忧!分所当然!”

两人这一番密谈,相互间便都有了心,秦桧出得宫来,见苗刘仍在朝堂上喧扰,心道:“苗、刘之所以能成事,全在于变起肘腋,而不是他们本身有什么大能耐!如今江南忠于宋室之兵马尚有不少,这二人成不了什么大事!”他得了赵构的默许,行事再无忌惮,当日便飞书致信陈显——这时欧阳适正在南下的船上,秦桧、欧阳远等身在江南,却不知塘沽那边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局,更不知欧阳适与陈显已是分道扬镳。

陈显在津门收到书信后,心道:“秦桧这颗棋子,如今看来是变成一着大有用处的活子了!”忙来见杨应麒,说知此事。

杨应麒听到秦桧的名字大吃一惊,让陈显要看好这颗棋子,万勿放松。又率陈显、陈正汇、杨朴、韩昉等来见折彦冲,告诉他南宋政权正为兵变所厄。

折彦冲沉吟道:“我原也知道赵构权威不足,却不知道病弱至于如此!”自此对南宋政权便多了几分轻视之心。

陈正汇道:“如今我们尚未正式叛金自立,若先敷衍住会宁,却以轻师一旅,由水路径袭宋君行在,或许江南可反掌而得!”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心动,但折彦冲很快就克制下来,道:“恐怕不妥。”顾视杨应麒道:“你看如何?”

杨应麒沉吟道:“先北后南,乃是既定之方略。赵宋此时极为疲弱,灭其宗社不难,但要收拾江南却不易。”

陈正汇道:“此时若是不取,恐赵氏站稳了脚跟,图之便不易!”

杨朴道:“此时赵氏固然易取,但金人也正闹内讧不能抱团。对宋固然是良机,对金亦不可错过!”

陈显道:“若是先北后南,恐将来吴蜀难平。”

韩昉道:“若是先南后北,则恐大漠难靖!”

杨应麒道:“何止大漠难靖,恐怕到时我们能否绥服燕云、东北也难说!甚至竟在乱中为女真所败,也未可知!”

陈正汇和陈显一听都点头道:“七将军所虑甚是。”

杨应麒道:“就眼前而论,则是灭金难,灭宋易。我们当先难后易,以求全功!自古精兵良马皆出于北国,若论水军,则我们有东海水师足以纵横四海,何患江淮不平?江淮若平,则孤蜀难以自保!当下宋室正弱,我们正可因其弱而收其利,一来以锄强扶弱之行收取士心民心,二来许以盟约,更可使我们后方无虞。”

折彦冲起立道:“应麒说的不错!先北后南,此事便这么定了!”

众人本是坐而论政,这时慌忙都站起来,齐声领命。

不久赵构“禅让”的消息正式传到山东,同时还有书信来促请赵橘儿南下摄政。胡安国、宗颍等一干文武来赵橘儿的行宫请示,赵橘儿在帘后叹道:“我一介女流,摄什么政?这诏书来得蹊跷,内里恐怕有什么诡计,且不理它!我此来为的是救父母,若有回江南之意,便不来山东了。”

众臣都呼公主德义无双,宗颍道:“只是眼下华夏扩大会议召开在即,公主若不回江南,则鸾驾在北方该如何安置,却需和汉部好生商议才好。”

赵橘儿轻叹道:“我的事情,该如何便如何,你们看着办吧。倒是旗下那些为保家国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可得请汉部勿要亏待才好。”

胡安国、宗颍等闻言无不感动,宗颍垂泪道:“公主如此仁德,当真旷古未有!我等得以扈从公主,当真是十世之幸!”

帘幕后,赵橘儿忽然低下了头,虽然听到宗颍等如此赞叹,她却半点也不觉得开心,甚至显得有些忧郁。

可是当此天下大乱之际,又有谁会来顾念她一个女孩家的小心思?

没错,她是万众瞩目的楚国公主,可大家瞩目的是她的忠孝仁义,却不是她个人的情感——不知不觉中,赵橘儿竟已被神化了。

被千万人崇拜、神化,这或者是某些人终其一生孜孜以求的事情,可惜赵橘儿却不是这样的人。

第二四三章 熊鱼不可兼(上)

赵构心情由坏转好!

密诏传出以后,大宋重臣吕颐浩、张浚等人迅速率兵压向赵构的行在,韩世忠兵势如雷霆,机变如云龙,反手间便反客为主,苗傅、刘正彦哪里是他的对手?不知所措之余相继逃出城外,成为一伙流寇,只等韩世忠刘光世等人去收拾。

赵构经此一事以后,对武将的防范之心比以往强了十倍。不过眼前正值大乱,却还需要这些武将的卫护。现在对他来说最紧要的就是稳住南宋政权的内外局势——经此一事,南宋政权的疲弱已是天下皆知!若是金兵或者汉部趁机来袭,赵构实在没把握能够扛多久。所以苗刘之乱一弹压下,他马上派人分别去奉承宗翰和杨应麒,奉承宗翰,是希望南宋政权能够成为金国的藩属,奉承杨应麒,则是希望汉部能帮他抵挡金兵!

和赵构在高兴中有些惴惴不安不同,杨应麒的心情一片大好!

如今汉部的局势内外大顺。杨应麒实际控制的范围比折彦冲归来之前要大了好多,尽管华夏扩大会议还有好几个月才召开,但登州、莱州、青州、密州、沧州、潍州等沿海州县的行政改革却已经开始进行。登州、莱州和沧州的行政体系原本就存在明、暗两套,明的是大宋仍然存在的官僚体系,暗中却已是真正控制了地方庶政的士绅自治会议。杨应麒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已经成为摆设的那套逐步废除,同时让真正运转着整个社会的那套行政体系见光。而有了登州、莱州、沧州的榜样,其它沿海州县也就得以渐进推行。列入第一批改革名单之外的其它州县,则由当地士绅维系着原来的行政制度,赋税征收按照蔡京乱政之前的水准,但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接受汉部派出的法官来裁定犯罪、经济等案件。

除了要在新领地推行各项社会改革之外,对金的事务也在逐步展开。现在天下正出现十年来未曾有过的全面和平,但金汉之间的斗争并未有过一日的停止,在和平期间,这种斗争主要是政略上的斗争。怎么样才能让汉部对金之优势继续扩大,乃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问题。

不过,同时负担着内外两方面重任的杨应麒非但没有焦头烂额,反而大有闲庭信步、举重若轻的潇洒。这固然是得益于汉部日益完善的行政制度,但真正让杨应麒感到放松的主要还在于心情。这段时间杨应麒虽然忙碌,但有折彦冲在上面压着,那既费精神又伤感情的内斗问题便成为隐性问题,汉部上下变得齐心了,大伙儿有了一个一致的目标,办起事来便都顺畅了许多。不但杨应麒如此,陈正汇、杨朴等人也如此。他们在杨应麒手下虽然比以前更加忙碌,但所有人都在忙碌中充满了朝气和冲劲。

杨应麒满心畅快的同时,赵橘儿的心情却跌入了低谷。

我们这位年轻公主此时已经成为中原士人、两河兵将心目中的圣女。不但中原军民如此,由于说书人的推波助澜,就连汉部旧境的部民也对这位公主产生了敬爱。在士人们的交誉中,这位公主的忠孝之心是那样的崇高;在军人们的心目中,这位公主的义勇之行是那样的可敬;在市民们的茶余饭后,这位公主的经历又是绝好的谈资!可以说,赵橘儿已经成为一个圣洁的象征,一个让千万人产生膜拜欲望的符号,一些偏远的民间甚至已经开始流传她是白衣观音转世的神话。在这种局势下,赵橘儿的声望已经达到了历史的顶点!赵橘儿的声望在中原没有第二个女人可以和她相比,在汉部也已直逼完颜虎。

可是,这些却不是赵橘儿想要的,她也不知道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她的声名越大,地位越高,自由就越少。她变得很怀念在津门和在汴梁期间的生活。在津门时自不消说,就是在汴梁时,由于宗泽没怎么限制她,而汴梁的军民那时候对她还只是敬爱而不是崇拜,所以她和大家都还可以比较亲近地接触,还可以上街去买菜,还可以下厨房整治一些东西吃。

可是现在却不行了,她一出门,满大街的人一见到她就跪满了一地,就是她让大家站起来,所有人看她时也是一种仰视的姿态。这种感觉,很容易让受仰视的人产生一种犹如神一般的错觉,但橘儿却很害怕这种错觉,她根本就不想当神当圣,也不敢当神当圣。更可怕的是,在群体性心理的渲染下,连身边的翠儿等人也开始对她产生敬畏——敬畏,有时候也意味着疏远。

那天,橘儿对翠儿说:“翠儿姐姐,没人的时候,你就不要叫我公主了。”

翠儿一听,想也不想就回答说:“是,公主。”

——翠儿的这种回答让橘儿感到恐慌。她想找个地方躲起来,可她能躲到哪里去呢?就算藏在高高的墙壁后面,就算躲进深深的城堡之中,她还是能感受到那些敬仰的目光。

最后,赵橘儿发现不但是大家的态度变了,连她自己也在变!她现在已经很懂得怎么用一两句话甚至一个眼神就让成千上万人狂热起来,也很能揣摩和控制一些文武大臣的心!这是古往今来多少野心家所渴望的气质和能力啊!一开始赵橘儿很抗拒这种气质,也不喜欢这种能力,可近来她却有几次在运用这种气质和能力时感到一点不是很明显的快感——这种快感让她很害怕!她怕自己将来会被这种快感所控制!她想逃避,可她能逃去哪里呢?她需要帮助,可又有谁能帮到她呢?

在意识形态中,赵橘儿已被大家塑造成一个偶像,而在政治斗争中,她又成为大家的一件工具。中原的抗金势力为了在未来的政治体系中取得比较理想的地位,有必要团结起来面对汉部的整合,由于大家不可能推出赵构作为他们的领导,于是赵橘儿便成了他们的精神领袖。在华夏扩大汉部会议召开之前,已不知有多少谈判在假楚国公主之名进行。

很可惜,折彦冲不但已婚,而且配偶还是极有力量的虎公主,要不然折、赵联姻的提议只怕早被提出来了。尽管如此,新政权里楚国公主哪怕没有实权,也将会拥有极高的地位,这一点是不用质疑的。

赵橘儿已不是当初那个无知的女孩,她已能隐隐看到自己的未来。可是她越是看得清楚她就越是害怕。

“我错了么?我错了么?”

当初她抱着营救父母的单纯动机步入这场天下之争时,可万万想不到事情会变成现在这样。局势发展到今天,如何救出父母、兄长反而变得不是一个问题了,只要新政权能够击败金人,那时父母兄长自然会被迎接回来——皇帝固然是当不成了,但得到像旧宋时期柴家的优待应该是可以的。

淮子口空空荡荡的高墙大院中,赵橘儿抚摸着那株已经枯死不能开花的桃树,忽然忍不住哭了起来。她知道自己注定要牺牲了。

当初离开赵构北上汴梁时,当初宗翰大军压迫山东时,她都有过牺牲的觉悟,不过那种牺牲的形式是死亡,死亡当然也是可怕的,但当时满腔热情的赵橘儿却并没有感到特别害怕,因为当时她觉得自己并不孤独,延颈于金人刀下,犹如战士之死于沙场——正是份所当然。可是如今的这种牺牲却是对自由的牺牲,甚至是一种自我的沦丧,这不但非她初衷,亦且非她所愿。

地位再高又怎么样?名气再大又怎么样?到头来还不是跪在她跟前磕头的那群士大夫们手中的傀儡?儒生们头磕得越响,就会将她绑得越紧!

一想到那种傀儡生活,一想到那种空冷孤独,赵橘儿便害怕得连泪水也流不出来了。她知道自己眼前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乖乖做一个任人摆弄的偶像,二是反过来以最积极的态度去操控权力,像林翎那样让那些男人匍匐在自己脚下!让那些男人成为自己的玩偶!

赵橘儿跪在假山边,小池旁,枯树下,黯然吟哦着:“桃树啊桃树,我好像已经无路可走了,就像你已经无花可开一样。我没法去买菜了,一出门大家就都像看菩萨一样看我,这让我既不自在又害怕。我已经没法下厨房了,大家看我下厨房都会感到惶恐,他们越是惶恐,我就越是难受。我做出来的东西,大家也不敢吃,就是我让他们吃,他们也会吃得很不安。我请人吃东西本来就是希望人家开心啊,若是让人吃得不安,那我还做来干什么?桃树啊桃树,你说我该怎么办?为了不变成别人的傀儡,而像林姐姐那样变成一个女英雄么?可是我不是英雄啊!我做不来的。可是我也不愿意就这样下去。怎么办?怎么办?唉,桃树啊桃树,我现在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了。翠儿姐姐变得越来越像我的丫鬟了,温姐姐也被大家逼得不大过来和我聊天了。他们说她是一个歌妓,不应该老来缠我…唉,其实我这个公主,当初还不是她一个歌妓救出来的?”

不知什么时候赵橘儿已经流下两行泪水来:“桃树啊桃树,让我回到汴梁去吧,回到我小时候的那个汴梁,回到我什么也不懂得的那个汴梁。或者让我回到津门去吧,在那里,我可以买菜,可以做饭,可以逗门前的小孩子玩,可以夜里偷偷出去听说书,可以捣大蒜给人治牙疼,可以…”

赵橘儿忽然想起那个叫小七的人,那个比自己大好几岁,但一副神情却像比自己还小的年轻人。她想起了小七的那颗烂牙和满口的大话,忽然破涕笑道:“桃树啊桃树,你知道么?那个家伙啊,自己牙疼还顾不得呢,却动不动就要打人的屁股…唉,要是他知道我是公主,不知道会怎么样呢。会不会也变得和外面那些人一样,将我当作菩萨来拜?嗯,他好像不是这样的人…也许他是个目空一切的狂生呢。还有,他说我是他的朋友,我现在多需要一个朋友啊!我身边现在有拥护我的大儒,有保护我的士兵,可就是没有朋友…”

不知为什么,赵橘儿忽然觉得自己比那天晚上更了解那个叫小七的人:“桃树啊桃树,他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呢?他那天晚上的样子,似乎也很寂寞啊。他的大嫂,他的同僚,他的属下,好像都不理解他…唉,也许他和我一样可怜、一样孤独也说不定。”

赵橘儿在桃树底下匍匐了好久,忽然很冲动地回房给小七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信写完了,可怎么寄出去呢?她犹豫了一会,又给林翎写了一封简单的信,托她把信交给小七。

这时赵橘儿如果愿意的话,其实是可以拥有很大权力的,她要办一点小女儿家的私事很麻烦,但要办一点“正事”却很容易。公主给同样身为女儿家的林氏当家写一封信,知道的人都以为那是一次公关行为,是公主要拉拢林翎。

信很快就到达林翎的手里,林翎打开后却怔住了。赵橘儿信里只有寥寥几句问候的话,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但赵橘儿信中却还附着另外一封信,是要林翎转交给她一个叫“小七”的朋友的。但又拜托林翎不要告诉小七她是公主——如果小七还不知道这件事情的话。

第二四三章 熊鱼不可兼(下)

杨应麒从林翎手中收到赵橘儿的信以后也为之一怔,他并没有当着林翎的面打开信来读,因为他隐隐猜到赵橘儿也许还不知道“小七”的真正身份——如果她知道的话,就不需要林翎转交了。所以这封厚厚的信说的很可能是一些私事。

送走林翎以后,杨应麒才将信打开,只看了一半整个人便痴了。从赵橘儿信中的言语看来,她还不知道“小七”的身份,而且她也在隐藏着她自己的身份,信中倾诉了许多苦恼,在一些涉及到她身份的语句上用了模糊的词语代替,但杨应麒既知道赵橘儿的真正身份,以他的聪明自然很快就明白她的苦恼是什么。

这段时间里杨应麒本来正全神贯注和宗翰挞懒等豪杰争雄逐鹿,和宗颖王宣等旧宋英雄讨价还价,但看了赵橘儿寄给他的信以后就把这些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了。他忽然非常冲动地决定要去解除这个少女的困境,以报大蒜疗牙之恩。于是他第二天就跑来向折彦冲请假。

折彦冲听到他这个荒谬的请求后就呆住了,过了好久才道:“胡闹!胡闹!”顿了顿问:“你出什么事了?又让哪个和尚蛊惑了?”

“什么和尚?什么蛊惑?”杨应麒叫道:“我清醒得很!”

折彦冲道:“既然清醒,怎么会跑来说这等荒谬的话?如今我们内事外事都在紧要关头上,你却忽然说要到山东办一点什么私事,这不是胡闹么?”

“这怎么是胡闹!”杨应麒道:“自从大哥你失陷以后,我就一个顶俩,没日没夜地忙到现在啊!现在你连个假也不给我放,太不人道了!再说,公事上的事情我昨晚考虑过了!吴乞买、宗翰、宗辅他们内部还没谈妥,短期内不会怎么样的。至于我们内部,陈显、陈正汇他们干得很好啊,我走开一阵子也不会有事的。”

折彦冲怒道:“少在那里给我胡扯!说吧,你到底要去山东办什么私事?我派人去给你办妥就是。”

杨应麒道:“要是这事能请人帮忙,我还用自己去吗?”

折彦冲皱眉道:“是林翎的事情么?”

“关她什么事。”杨应麒道:“再说她又在津门。”

折彦冲道:“那是舆儿的事了?”折彦冲回津门后不久就送次子折允文到登州读书,和折允文最交好的林舆也跟着去了。

“不是。”杨应麒道:“跟他也没关系。”

折彦冲问道:“那到底是什么事情?”

杨应麒讷讷道:“是我一个朋友,她在淮子口过得很闷,所以我想去宽解宽解她。”

折彦冲愣了愣,随即大怒道:“杨应麒!你今年几岁了!儿子都多大了,怎么还是这么颠三倒四的!你别忘了你现在是什么身份!”

杨应麒给折彦冲这一吼,满脑子的疯癫少了几分,叹道:“这身份,累人,累人。罢了罢了,不去便不去。”

折彦冲见他这个样子,气消了几分,说道:“这样吧,你将你那朋友请到津门来,你抽空和他会会,也就是了。”

杨应麒叹道:“她来不了的,要不然我何必去?”

折彦冲皱眉道:“怎么会来不了?他便是行动不便,难道就不能请人抬来么?”

杨应麒道:“不是这个原因。”

折彦冲问:“那是为何?”

杨应麒叹道:“她啊,她是…是…”正犹豫着要不要说出赵橘儿的身份来,忽然完颜虎的婢女来请。

折彦冲皱眉道:“没见我正和七将军说话么?”

那婢女惶恐道:“公主正因为听说七将军也在,所以让奴婢一并来请。公主说,若大将军和七将军谈完急事,便到后边来一下。”

折彦冲道:“知道了。”转问杨应麒:“你那朋友到底是什么人?为何不能来津门?”

杨应麒想了想道:“算了,这事且不说了,不如我们先去看看大嫂有什么事情。”

折彦冲见他支吾颇为不满,但也不便逼迫他说,转身入内。完颜虎见了他哥俩,笑道:“这么快就谈完了。”

折彦冲道:“没什么正经事,这小子忽然疯癫发作,跑来胡闹罢了。你这边出什么事情了?”

完颜虎听见疯癫二字吃了一惊,看紧杨应麒问:“你怎么了?头又痛了么?过来,我看看。”

杨应麒笑道:“嫂子别听大哥说,我没事。我只不过是想向大哥请个假,他不肯答应罢了。”

完颜虎瞪了折彦冲一眼道:“你别吓我!还有,这种什么疯癫的话,以后少胡说。”又问杨应麒:“现在汉部的事情应该很多吧?你请假干什么?”

杨应麒道:“没什么,一点私事。反正大哥都不让了,说来作甚?”又问:“嫂子,你这边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完颜虎微微一笑道:“我这边这件,也不知算不算正经事儿。但这事说公不公,说私不私,所以得找你们哥俩来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