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杏林宴

苏陈氏深吸了一口气, “宋妈妈, 你找人去打听一下。”

宋妈妈的腿在发软,要是真的,混淆皇室血脉, 不敬皇室,那可是大罪啊,苏合香是死了, 他们苏家还活着呢。

宋妈妈刚走几步, 苏陈氏又叫住她, “宋妈妈, 你还是去把老爷, 不, 苏赵氏叫来。”

让宋妈妈去打听恐怕耗时颇多, 还是需要二叔家的帮忙。

苏陈氏心里清楚, 这件事只是她们两个妇道人家的揣测而已,如果只是乱想一场,那最好,可万一是真的呢。

不一会儿,苏赵氏就来了, “嫂子,我来了。”刚一进门, 就看见苏陈氏坐在哪儿, 脸上表情不是很好的样子, 苏赵氏以为她生病了, “怎么了。”

话音还没有落地,苏陈氏就打断她,“弟妹,嫂嫂有一件事想告诉你。”

这事有可能是她虚进一场,胡乱猜想出来的,可到底要怎么样,具体情况还是得让苏遮夫妇两个知晓,毕竟他们可都是姓苏的,何况有些事情,让苏遮一个官老爷去查,肯定要比她一个妇道人家容易的多。

苏赵氏走出这间屋子的时候,腿脚都是颤抖的,想到苏陈氏刚刚给她说的事情,她叹了一口气,去找苏遮去了。

希望,是她们多思了。

大安的杏林宴沿袭前朝,设于杏花园,为新科进士庆贺。

酉时,杏林宴始,此时正红杏妖娆,花意正浓。

杏林宴设小几,一人一座,皇上李旦坐在正中上方,太子李旭微低于其。

赵暄身为今科的状元,位置自然很靠前。

杏林宴是一场庆贺宴会,也是一场给新科士子们展示才学的宴会,毕竟在做的高官大儒可不少。

刚刚就有两位进士颇作了几首诗,得到几位大儒的赞赏。

赵暄对于诗词一道是只能说够用,感慨不多,想象不丰,作诗写词对于他而言,其实有些枯燥。

不过幸好,科举之中,越向上考,赋诗所占比例越少。

听着他们的骈词俪句,赵暄一直保持微笑,不参与。

但是赵暄不想参与,并不代表别人不想他参与。

二甲一名进士刚做了一首颂杏的诗,得到几位高官称赞后,他看向赵暄,“良辰美景,状元爷不如写诗一首,好让我们一瞻状元的非凡文采。”

这位进士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叫陈风,豪气风流,嗓音嘹亮,刚刚赋诗的时候就吸引了很多人的耳朵,现在听见他朝着状元说话,周围人不由的看了过去。

无他,状元本来就是一科之中最为瞩目的人,再加上今年的状元年纪尚轻,仪表非凡,自然更加容易获得大家的视线。

不过更重要的是,稳,听说赵暄不过十九,但是没有丝毫少年的跳脱之感,坐在一侧,老成持重,有些混成人精的大臣看了他,都不能说把赵暄给看透了。

赵暄站起来,带上谦和的面具,作揖为礼,“恐怕陈兄要失望了,小弟在诗文一道并不精通,刚刚听了陈兄的佳作,便不予丢人现眼了。”

赵暄说的大气,也不硬撑着和陈波一较高下,自愿甘拜下风,就算他是真的技不如人,众人对他的印象也不会下降。

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见得多了,有自知之明的人却少。

而后者比起前者,在官场上更行的开。

陈风听罢 ,哽了一下,他是个自在疏狂的性子,闻言也不恼,只摸了摸脑袋,“赵兄过谦了。”

随后又坐回自己的位置。

这一幕落在李照的眼底,他蹙了下眉,暗道一声没用,如此便退下了,简直浪费他看他的眼神。

眼底飞快的闪过一丝不虞之色,李照端起高足白玉杯,喝完一杯酒,看向他另外一个人。

那个人就是在酒楼里议论赵暄身世的人,叫冯明,杏林宴开始之前,他命人给了他一张字条。

既然他心底对赵暄不满,那他就给他一个宣泄的口子。

冯明是青州人,今年百余位进士,独他和赵暄是青州人。

本来同乡之间,彼此的感情应该更加亲密,不过冯明书读的多了,也更加迂腐板正,一想到赵暄的生父不明,还是母亲守寡期间怀上的,就不屑于和他交往。

不过他一开始也没有打算当众把这件事情说出来,毕竟虽然出生不耻,但是赵暄是有科举的资格的,他的状元也是自己真凭实力考出来的,也就在私下和几个密友议论过几句。

只是,想到今天收到的纸条,也不知道赵暄得罪了那位大官。

思及此,冯明理了理衣冠,又扯了扯腰间的玉带,走了出来。

这个时候,赵暄搁下手里的琥珀玉杯,左眼猛地挑了挑。

此时正值酒酣人醉,好不热闹之时。

因为,猛地传来一阵雄厚的声音,更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启禀皇上,小生有事要奏。”

李旦心情正好,随口问了一句,何事。

赵暄看向站在中间的冯明,心跳猛然加快,他掀起眼皮子,正好看到他不善的目光。

“小生认为,赵暄不配为景泰十九年的状元。 ”冯明半弓着身体,声音响亮。

他话音一落,场上有一瞬间的安静,直到李旦威严的嗓音传来,“何出此言。”

冯明朗声道, “赵暄生父不明,乃是其母守寡期间与他人苟合而生,实为不耻,即使赵暄的学识让在下佩服,在下也不能和这种人同朝为官。”

他咬重了这几个字,守寡 ,苟合,生父不明。

一个国家,有法,也有德,虽然如今是科举取士,但是数百年前可是举孝廉,看出生的,赵暄生母生父的所做所为虽然和赵暄不相关,但是谁让那是他的父母,父母恶形如此,身为子女,怎么能不承受几分。

赵暄神色淡定,他稳稳的听着冯明说的话,他从来都知道,他的身世可能会成为对手攻击的对象。

可惜的是,什么都能改变,出生他无法改变。

不过他更加不会因此退缩,他好不容易,才走到今天这一步,在李旦垂着头的时候,赵暄起身,弯身作揖,“启禀圣上,小生无法选择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要做什么人,小生时刻谨记父母之为,以此勉励自醒,克己复礼,欲学成文武,报效大安。”

赵暄的声音很沉,端正谦方,一言一词,都给人肺腑之言的感觉。

李旦听后,未曾发言。

杏林忽然安静起来,李照余光看过赵暄,眼底闪过一丝痛快。

不过瞬间寂静后,全场俱都哗然,分成了三派。

一派性格疏阔,认为赵暄虽出淤泥,依旧认真上进,是可造之材。

一排不偏不倚,觉得无所谓。

另外一派人最多,也和冯明是一样的想法,他们尊儒家正统,学的是忠孝礼义廉耻,俱都认为赵暄若真的是这种身世,还以他为状元,岂不是给天下树立了一个反面旁样。

纷纷议论,如雨后春笋般冒乐出来。

“臣认为,应查明真相,若赵暄出声果真如此,应该剥夺他状元之名。”来自须发皆白的礼部官员。

既然都有人领头了,其他心中不满的人也站出来了,“微臣复议。”

“微臣认为此子出身若真如此,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皇上,如果状元是这样出身的人,那岂不是给天下的人树立了一个反面例子。”

“圣上,妇道是为大道,请你明鉴。”

赵暄看着乌泱泱站出来一片的人,内心里面没有任何的波动,这一幕,从他打算进入仕途里就想到了,可是既然他活着,他就要成为人上人,再把往日的仇恨一一实现。

当然也有可能从今天开始他会与仕途绝缘,他也会努力上爬,为商为贾,总是要成为他人不可撼动的存在。

赵暄冷眼的看着他们,内心没有一点的波动,只是在看向李旦的时候,指头不自觉地颤了一下,命运的一半掌握在他的手中,这种让他人决定的感觉可真不……舒服。

李旦保持着从一开始微微就带着笑的表情,从头至尾都没有变过。

热烈之际,另一道声音传来。

“启禀太子,小生认为赵暄参加科举未曾违反大安律法,状元是凭自己的才智考取,如果就因为出生而觉得不配,臣认为置大安律法于何处,置赵暄十年寒窗于何处。”陈汝景磕了一个头,清冷的声音回荡在太极殿之中。

甘松也说道,“如果不合适,则一开始就应不合适,如今人家考上状元了,反而说人家不合适了。”

甘松的语气都不太好,看着那些人,直接讽刺回去。

他们两个说完,传来几道淡淡的赞同。

“你。”有性情暴躁的人直盯着饿了他。

气氛愈加的剑拔弩张,沉默许久的李旦抬起头, 视线落在了赵暄的身上,看不出他的想法, “赵暄,你可有话说。”

赵暄抬起头,平静的看着李旦,“无话可说。”

出生这个东西,从他生下来的那一刻就注定好了,他说什么,也抵不过上位者的一句话而已。

第46章 安慰

李旦看向旁边的太子,问道, “太子认为该如何处理此事。”

李旭咳嗽一声, 回答, “父皇,儿臣有一个问题想问赵暄。”

“问。”李旦转过头,重新看向赵暄。

李旭笑了,“赵暄, 你可是贱籍与商籍,可曾被禁止入仕。”

赵暄淡淡道, “小生不是。”

他话一落地, 刚刚次出声的冯明一样扬眉,“赵暄”话没有说完,太子的历声忽然传来,“看样子冯进士不懂大安律令啊。大安律令,贱籍商籍不得入仕,既非此, 赵暄怎么不配了。”

话毕,李旭站起来,看着他们,威仪逼人, “望各位谨记,大德不预闲, 小德出入可也。”

赵暄松了口气, 面上不显。

其余的人听罢, 心中微震,太子这是在敲打他们。

都是读书人,没有不懂这句话的,大德不能超过法律 ,小德可以有所出入,是在说赵暄因赵暄的出身不足以剥夺他的功名。

“就依太子所言。” 李旦道。

“皇上,可是 ?”冯进士做最后的挣扎。

“冯进士,你是听不懂太子的意思吗,大安以律法治国,”说完,他目光冷凝的看过去,“不是靠嘴皮子说了算。一个一个朝廷命官,居然连一点容人雅量都没有,孔子之道学在哪儿去了。 ”

“小生”

“来人,把人给我拖出去,冯明私德有亏,不配为进士,给我拖出去。 ”李旦肃声道。

冯明闻言,身体一软,还没来得及求情,就被侍卫捂着嘴,拖了出去。

没想到会这么严重,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其余的人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面上俱都没有异议。

当然了,受惊最大的自然是那一批新进的进士。

老人们都知道李旦的脾气,最是说一不二,没曾见,他一锤定音的时候,那些为官的老臣都屏息以待,不再多言。

就在气氛肃然之中,又传来一道和蔼的嗓音,如浸泡多年的老酒,带着绵绵不绝的醇厚之意。

“皇上,气大伤身,要控制。”

众人不自觉地朝着声音的来源看去,看见了一个光头的和尚,和尚穿着素白的袈裟,嘴唇带笑。

“空明大师,你怎么过来了。 ”李旦收敛掉浑身的怒气,笑道,“刚才邀请你来看看着杏林宴,你老人家拒绝的快,朕还以为你一点兴趣都不感。”

什么!空明大师?

一听空明大师来了,所有眼神一喜,空明是天下第一僧,据说他道法高深,当今天下三分,可无论是南安,北姜,匈奴,都对空明大师很是信服。

听说他云游天下,游踪不定,什么时候来了大安的京城了。

不过有人信,自然也有不信神佛的,他们认为空明不过虚有其名,看着皇上信服的样子,脸上都是崇敬之色。

有人趁空抬头看了一眼空明大师的模样,只见他穿着素白的袈裟,慈眉善目,看着却只有二十多岁的模样。

空明大师分明已经在先皇在的时候就已名声大躁了,尤其一名二十年前有幸见过空明大师的进士,他的模样,居然还是与二十年前无常。

“人老了, 便爱热闹。”空明双手合十,朝着两侧看去。

“若你说老,那朕如何自处 。”李旦让人给空明赐坐。

赵暄看着空明皇上的关系甚笃,,心里又有了几分计较。

空明笑着拒绝了,他目光扫过周围,落在了赵暄的身上,朝着他走了两步。

赵暄看着空明的动作 ,放在背后的手指尖微动。

空明在赵暄前两米的距离停下,又看向李旦,“想必这位就是状元郎吧。”

“哈哈,好眼力。 ”李旦闻言,也不高高的坐在小几前,走下阶来,对空明道, “ 这就是今年的状元郎,赵暄。”

李旭见李旦下去,跟着站了起来,后背又传来一阵暖意,夹棉的黑色披风落在他的肩头,伴着一道严肃声音,“穿好。”

李旭回头看,明歌站在他身后,直直的盯着他。

笑了一下,李旭嗓音温和,“无事。 ”

把肩头的披风裹紧了,李旭走到李旦的身后去。

其余的人见皇上和太子都站了起来,俱都起身,不敢再坐。

空明大师依旧看着赵暄,须臾之后,他慈和的笑了笑。

“阿弥陀佛,”空明大师双手合十,“施主,你我有缘。”

淡定的赵暄心中闪过的微妙情绪,他目光如炬看着空明。

空明又说了一句话,“我观施主面相,贵不可言。”

略微思忖了下,空明补充,“只要施主肯放下执拗,必将享受一世福报。”

执拗。贵不可言?

赵暄复杂的凝视着他,心中复杂,说不出是个什么滋味。

他不信命,只相信自己。

至于空明大师所说的,赵暄勾唇一笑,“谢过大师。”

李旦听了空明大师的话,心中一震,空明大师这些年帮皇族做的事太多,就说太子,没有空明,是绝对活不到今年的。

如今,多年未曾给臣子测命的空明居然给了赵暄贵不可言四个字。

李旦的看着赵暄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审视。

李照冷冷的看着这一切,握着的拳头咯咯作响。

其余求之不得的想要让空明大师看一看面相的人都艳羡的看着赵暄,赵暄何其有幸。

空明大师看赵暄面上恭敬的样子,又是一笑,猜他恐怕不当回事,他不气也不恼,“施主且看来日。”

言罢,看着李旦。

李旦看了眼时辰, “时间也差不多了,各位爱卿散了吧。”

言罢,他也不多留,带着直接朝着外面走了。

空明来了,一定又更重要的事。

杏林宴散。

赵暄抖了抖衣裳上的袖子,皇上太子一走,大家也如刚刚那么收敛。

四面八方的目光从各处看过来,有不善,有艳羡,他都浑不在意,反而是看着甘松,说了多谢。

刚刚先为他出言的是他和……陈汝景。

甘松挠了挠脑袋,说应该。

赵暄又看向旁边的陈汝景,启唇,叫住他,“多谢。 ”

说实话,他赵暄不是那么高尚的人,今日要是和“陈汝景”易地而处,他不会落井下石,也不会仗义执言。

他本就不是什么重情重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