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何氏根本没有特指王怀淑,但王怀淑却觉得她说的就是自己。

刚才还满心羞涩的畅想嫁给霍延年的种种好处,这会儿,王怀淑心里只有无尽的羞恼与怨恨。

赵氏嘴角抽搐,忍着性子听完何氏的一大堆条件,“唔,我知道了。这、这事我会留意的。”

唐元贞也有些无语,心说话:霍家二娘,您还真敢想。

士庶不婚啊,亲!

在当下,世家连皇族都看不上,又岂会看上霍家这样的寒门土鳖?更不用说霍家还有何氏这样的极品婆婆,别说世家女了,就是寻常官宦人家也不会将霍家列为亲家人选滴。

何氏却不觉得自己奢望,暗道:旁人家我不知道,你们王家不就娶了个世家女嘛。王怀瑾那小子,文文弱弱的,哪儿比得上我家大郎英武不凡?!

何氏认为,不如自家儿子的王怀瑾都能娶到门阀唐氏女,她的大郎没道理屈就皇室女或者普通官家小姐。

有人说,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时间过得格外快。

唐宓对此便深有体会。

清晨,她早早的起来跟大哥、二哥一起读书;

用了朝食,她就跟着唐元贞去寸心堂给赵氏请安;

唐元贞帮赵氏处理家务的时候,唐宓就乖乖的坐在一旁瞧着;

用过午食,唐宓被阿姜抱去睡午觉;

睡醒了午觉,唐宓便跑去书房找两个兄长背书;

直到暮食,兄妹三个才回堂屋用饭;

吃完饭,唐宓便围观父亲考校两个兄长的功课,碰到父亲心情好的时候,还会被拎出来读两段书…

一天的时间就此度过。

次日又是重复。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很快就到了端午节。

小唐宓要满周岁了!

自从进了五月,唐元贞便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过端午的各种物什,以及给姻亲家的端午礼,另外她还要准备宝贝女儿的抓周宴。

唐元贞和王怀瑾亲自写了请柬,命人早早的给宾客送去。

唐元贞又准备了许多抓周用的东西,什么笔墨纸砚、古籍画卷、针线绣绷、小印章、小算盘等等等等,形形色色的小物件足足能铺满一张方榻。

到了端午这一天,阿姜早早就起来了,给唐宓换上新做的大红蹙金绣的衣裙,挂上赤金项圈,手腕和脚腕上都带上金铃铛,最后还拿手指沾了胭脂在唐宓的眉心点了个点儿。

好一通收拾,只把唐宓打扮成了红彤彤、金灿灿的大红包。

唐宓被乳母的奇特审美打败了,偏她还不能抗议。因为她亲爱的阿娘见了,也直说好看。

啧,红包就红包吧,权当她彩衣娱亲了!

唐元贞也换了一身的新衣裙,费力的抱起大胖闺女,缓缓朝寸心堂走去。

唐宓喜滋滋的靠在母亲肩膀上,好奇的东张西望,心里更是无比欢快:真好,要抓周了呢,过了周岁,她就是大孩子啦!

第031章 出风头

许是另有目的,唐宓抓周宴这日,所有宾客中来得最早的竟是霍家人。

“老祖,怎么把您老都惊动了?”

赵氏和唐元贞在二门外迎客,见到霍家女眷领头的居然是霍顺的祖母,赶忙迎上前去。

两人先是给霍家老祖见礼,而后由赵氏略带惶恐的说道。

霍家老祖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在平均寿命不超过五十岁的大梁,绝对是老寿星一样的存在。

尤其这位老人虽出身乡野,目不识丁,但为人却极为厚道,待人也十分和善。

京城的贵人们,瞧不起霍家的出身、看不上何氏的狠辣,却无人对霍家老祖非议。

一来是尊老,二来也是看重这位老人家的好品格。

霍家老祖进京后,便一直待在后院,和小尼姑念念经,又或是逗弄逗弄重孙、重孙女,极少外出。

算起来,今天还是她老人家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参加宴集呢。

“什么惊动不惊动的?我是来凑热闹的,呵呵,听我家阿何说,贵府的小三娘是个神童,老婆子活了七十多岁了,还从未见过神童哩,所以啊,今个儿我是特特来看小三娘的。”

霍家老祖笑得很是慈爱,说得话也很稳妥。

她的辈分太高了,如果说是来参加唐宓的抓周宴,未免有失身份,弄得好像霍家上赶着巴结王家似的。

可她说来“瞧热闹”,那旁人就无话可说。毕竟老小孩、老小孩嘛,老人家想凑个热闹、寻个开心,无可厚非!

赵氏和唐元贞一左一右的搀扶霍家老祖,赵氏嘴里说着:“什么神童不神童的。小三娘也就是口齿伶俐些,当不得‘神童’之名,不过,倒是可以逗老祖开心!”

“哈哈,老婆子就是想乐呵乐呵呢。”

霍家老祖笑得露出了牙花子,显是很开心的模样。

何氏难得恭顺的跟在祖母、婆母身后,还是披金戴玉、一身火红的衣衫,但瞧着没那么嚣张了。

赵氏和唐元贞扶着霍家老祖上了台阶,刚要迈过门槛,外头又响起了管事娘子的通传声——

“段夫人、段家大娘、段家二娘到!”

霍家老祖闻言,笑容愈发灿烂,扭过头,眯着眼睛仔细瞧了瞧,“哎呀,还真是阿穆啊。她们婆媳倒是来得早!”

“通家之好嘛,王家有喜事,咱们自然要早早的来捧场。”

段夫人穆氏走到近前,先给霍家老祖请了安,又跟霍家的几个女眷和赵氏婆媳见了礼,方笑着说道。

“说得好,咱们三家亲近,就跟一家人一样。”霍家老祖笑眯眯的点头,看向穆氏的目光十分柔和。

王、霍、段三家乃通家之好。

王鼐、霍顺和段勇同为先帝麾下的战将,因战功彪炳被世人赞为“三虎将”。

只可惜段勇在新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为了救先帝而早早去了。

先帝万分惋惜、痛心,追封段勇为大将军,恩赐段勇的嫡长子段成栋平级承袭开国县男的爵位,并加封段勇的嫡次子段成梁为校尉,成人后选入虎贲。

段勇的娘子穆氏是个普通的农妇,不懂什么大道理,却难得的本分守礼。

段勇活着的时候没少跟穆氏说“忠君爱国”的话,穆氏或许不怎么理解,却牢牢的将这些话记在了心上。

段勇故去后,穆氏便用丈夫的这些话来教养儿子。

面对皇家的种种恩泽和赏赐,穆氏没有冲昏了头脑,而是愈发提着两个儿子的耳朵提醒:要忠于圣人,要报效国家!

段成栋和段成梁兄弟两个常年受母亲“忠君爱国”思想熏陶,影响是巨大的。

他们也不懂什么弯弯绕,只明白一个道理:忠君爱国是本分,父亲救驾而亡是荣耀,皇家却给了段家诸多恩赏,他们兄弟更该为圣人尽忠、为朝廷效力!

先帝和当今圣人对段家十分满意,两代君王对段家更是无比信任。

段成栋比王怀瑾大几岁,还不到而立之年便已经坐到了大理寺少卿的位置。

而段成梁在虎贲也混得风生水起。

所以,别看段家没了开国元勋段勇,但孤儿寡母却比谁都风光!

只可惜段家只有两个儿子,且早早的定下了亲事,若是有个女儿,娶回家当媳妇也是极好的啊。何氏默默的看着行事稳重的穆氏,心里再次叹息。

三家女眷在二门口寒暄了两句,外头又有宾客上门。

这回是士族郑家的人。

听到管事娘子通传,霍家老祖和穆氏都催赵氏:“咱们都是自家人,无需客气。阿赵,你们婆媳还是去迎接贵客吧。”

这两位都有自知之明,别看他们家已经晋身贵族,但到底是寒门出身。和那些老牌子世家想比,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儿。

世情就是如此,世人崇尚世家,上千年的历史让人们早已习惯了:世家高贵,在世家面前,他们哪怕身居高位也不能造次。

赵氏知道轻重,亲自将霍家老祖送进二门,这才转过身来,与唐元贞去门外迎客。

大梁的甲等世家不外乎王、郑、唐、李、顾等几家。

今天来参加唐宓抓周宴的便有郑、李、顾三家。

他们绝不是冲着王鼐这个骠骑将军来的,为的只是一个“唐”字。

另外,他们也想亲眼看看所谓的神童是个什么样子。

“郑家小大娘、小三娘,李家二娘、五娘还有顾家的小六娘、小十一娘都来了?”

王怀淑仔细梳妆完毕,换上簇新的衣裙,系上荷包,一边坐在铜镜前反复端详,一边问着身边的小丫鬟。

“是啊,五大世家来了三家,他们家未出阁的小娘子也都来了呢。还有大长公主府的两位小娘子,孝安太后的娘家奉恩公府的小娘子,还有还有…”

小丫鬟兴奋的掰着手指,数到最后,她自己都快记不清了。

来的人真多!

而且没有最“贵”,只有更“贵”,这么贵人面前,她定要好好表现。

王怀淑望着铜镜里那张稍显稚嫩的娇美面容,微微勾起唇角。

上辈子,唐元贞剽窃了那么多诗词歌赋充当自己的“原创”,方才赢得“才女”的美名。今生,她王怀淑定要抢先将那些诗词文章“创作”出来,看唐元贞还怎么当“才女”!

而今天的抓周宴,便是她王怀淑大放异彩的舞台!

呵呵,只是不知道自己抢了唐宓的风头后,唐元贞会怎样的气急败坏!

另一边,抓周仪式即将开始。

唐元贞招呼了一圈堂客,忙里偷闲的寻到女儿,悄悄的跟唐宓交代。

唐宓别扭的拨拉手上的金铃铛,听完母亲的话,用力的点头:“记住了,猫儿背新书。嗯,阿娘专门给猫儿写的新书!”

唐元贞满意的笑了,本来她不欲太过惊世骇俗,也没想着让猫儿在抓周的时候出什么风头。可方才她出去迎客的时候,那些世家贵妇们话里话外的都在质疑唐宓的“神童”光环。

既是这样,唐元贞决定让她们好好看一看,什么是“神童”…

第032章 我就是如此神奇!

“哎呀,这孩子养得可真好!”

“养得好,模样也好。”

“王家二郎是有名的‘玉郎’,阿唐又是难得的大美人儿,他们俩的孩子,长得肯定好啊。”

“…”

阿姜抱着唐宓走进正堂,堂客们看到白白胖胖、粉雕玉琢的小家伙儿,不由得交口称赞。

赵氏陪着几个年老、辈分高的老夫人闲聊,听了众人的夸奖,忙笑着谦虚几句。

李氏却一脸复杂,手中的帕子已经拧成了麻花:明明是她的亲孙女儿,却让赵氏出尽了风头。

阿姜先抱着唐宓来到万氏跟前,万氏和霍家老祖聊得正开心,见到“被黑猫看重”的重孙女儿,万氏难得的露出了笑脸,“猫儿乖,待会儿定要好好的抓周,知道了吗?”

抓了好东西才吉利嘛!

霍家老祖也点头,“好孩子,长得真像大郎。”

霍家老祖倒不是随口说的,唐宓的相貌确实与王怀瑾有五六分的相似。尤其是高挺的鼻梁和那一对梨涡,简直就像是从王怀瑾的脸上拔下来一般。

还有那白得通透的肌肤,更是遗传自王怀瑾。

唐宓唯一像唐元贞的则是一双杏眼,这让唐元贞私底下和王怀瑾抱怨了无数次:猫儿是她辛辛苦苦生下来的,结果,除了眼睛像自己,其它的竟全都随了父亲。

王怀瑾却异常得意:“我的女儿,当然生得像我!”

自此,王怀瑾愈发疼爱、宠溺唐宓。本来女儿就是要娇养的,有个长得和自己相似的女儿,更该宠上天!

唐宓乖巧的窝在阿姜怀里,听完两个老祖的话,认真的点点头。

那可爱的小模样,引得万氏和霍家老祖稀罕不已。

周围的女眷也纷纷称赞,只把唐宓夸得如同仙女下凡、神童在世。

堂屋里热闹,西侧水榭也一片说笑声。

王怀淑作为大房唯一未出阁的女儿,虽然只是个庶女,但还是代表大房招待各家的小娘子们。

一群十来岁的小姑娘,个个都穿着簇新的衣裙,或鲜艳、或淡雅、或稳重、或活泼,只那么坐着,便是一幅极美的画卷。

这是王怀淑重生后第一次正儿八经的与京城贵女们交际,她十分慎重。

从自己的穿着打扮,到见了大家后要说的话题,她都提前反复研究。

为了让自己能一鸣惊人,王怀淑更是拿出了前世所学的精华。

不得不说,前世唐元贞对王怀淑的贵女教育还是很成功的,至少王怀淑的举止、言行十分稳妥。

就是郑家的两个小娘子也挑不出错儿来。

如果不是知道王怀淑的底细,大家还真以为她是哪个世家出来的小姐咧。

不过,在某些根深蒂固的世家女眼中,出身代表一切。哪怕王怀淑表现得再完美,她也只是个“非类”的寒门土鳖。

王怀淑正指着精美琉璃杯中的点点红梅解说,“这是我亲手制的‘暗香汤’。”

“何为‘暗香汤’?”说话的是李家五娘,她年纪不大,只有八/九岁的样子,人也比姐姐们好奇。

“就是在冬日将半开的梅花苞摘下,洗净,拌以抄盐,密封在瓷瓶里,然后埋在梅花树下,待到夏日,将琉璃盏中放一点蜂糖,取两三朵梅花,用滚水一冲,梅花瞬间绽放,梅香幽幽,是为‘暗香汤’。”

王怀淑温雅的解释道。

“嗯,阿王这么一说,我还真闻到了梅花香。”

李家五娘端起琉璃盏,仔细端详,几近透明的杯盏中,漂浮着三朵红梅,确实赏心悦目,她不由得点头:“好看!”

“哼,好看又怎样?还不是土里刨食的泥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