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圣人毕竟是圣人,哪怕再恶心,也不会当众吐出来。

他沉下脸,冷声道:“好了,二郎你刚回京,疲累得厉害,还是先回去休息吧!”

二郎果然不如太子沉稳啊。

二皇子满心不甘,但还是被内侍“送”出了太极宫。

太子的嘴角忍不住的上扬,心道:李十八确实厚道,提前给自己送了一盘子蝗虫。

也正是提前品尝过油炸蝗虫的味道,做足了心理建设,所以,太子才能脸色平常的吃下去。

眼见二皇子因此而在人前丢了丑,太子对李寿的好感值蹭蹭往上涨啊。

三皇子将这一切都看在眼中,乖孩子一样的站出来,“阿爹,儿也帮您、帮百姓们吃蝗虫!”

话音一落,三皇子就利索的将蝗虫丢进了嘴里。

嘎嘣嘎嘣嚼得酥脆,一边吃,他还一边露出享受的模样。

“圣人,臣也愿为您分忧!”

几个宰相们坐不住了,纷纷朝那盘蝗虫伸出了手。

一时间,大殿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咀嚼声,众人仿佛想用这夸张的声音表达自己为圣人分忧、为百姓解难的决心。

唯有太子,望着三皇子老实乖巧的模样,暗生警惕…

第504章 还有一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圣人、太子、诸位相公以及众朝臣全都吃了蝗虫,百姓们对蝗虫的敬畏少了许多。

至少不会再有乡间耆老带着百姓们去给蝗虫上供了。

而捕杀蝗虫,这个,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还是有些难度。

就在这时,唐氏山庄、王家田庄以及李氏庄子同时贴出公告:蝗虫换粮食,一斤兑一斤。

今年又是旱灾又是蝗灾,即便是京城周遭农户的日子也不好过。

户部及时调拨了钱粮,那也只是针对灾区。

而京畿地区,很不幸,并不是灾区。

大家已经做好了饿肚子的准备,卖儿卖女亦不是不可能。

几个田庄的公告,仿佛及时雨,让百姓们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蝗虫居然可以换粮食哎,而且还是一兑一比例。

现在最不缺的是什么,就是漫天飞舞的蝗虫。

有了粮食做诱饵,百姓们的热情瞬间高涨起来,全家上下一起出动,甚至许多城中的百姓也加入到了捕杀蝗虫的队列当中。

当然了,还有更多的人在观望。

因为他们并不相信世间竟会有人拿粮食来换这些没用的虫子。

要知道,灾年里粮食比黄金都值钱哩。

还是那些最困难的贫户,率先拿着一麻袋的蝗虫去了最近的唐氏山庄。

唐宓一直在山庄坐镇,柳佩玖则跟着帮忙。

这日,唐宓命人将仓库里的粮食都搬出来,一麻袋一麻袋的堆放在山庄大门口,堆成粮山。

仆役们搬来桌子、粮斗以及笔墨等物,山庄管事亲自坐在桌后。

而唐宓则在门前一处开阔地上摆了一张大大的方榻,榻上摆放着小几、蒲团、隐囊。

方榻四周全都是帐幔,丫鬟婆子们站在帐幔里,随时听候差遣。

唐宓和柳佩玖并排坐着,面前小几上放着茶壶、糕点、水果等物。

“猫儿姐姐,你说会有人来吗?

柳佩玖用银签子插着一块寒瓜,小口小口的吃着,一边吃还一边问。

“会的。”唐宓靠着个隐囊,神情很是悠闲。

李寿那边已经把所有的准备都做好了,圣人太子也都做了表率,又有粮食做激励,相信那些家中已经断了粮的贫户定会前来。

果然,唐宓的话音刚落,山庄门前的小路上走来一大群人。

为首的是几个身着粗麻布衣的老汉,他们皮肤黝黑,满脸沟壑,一看便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

他们或抱、或背着一个麻布口袋,大步朝着山庄走来。

几个老汉身后是一大群穿着同样破旧的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他们并没有带什么东西。

一群人边走边说,讨论的重点自然是唐氏山庄会不会兑现承诺。

说话间,大家走近了山庄的大门。

他们第一眼看到的不是门楼上硕大的“唐氏山庄”四个大字,而门楼下那堆“粮山”。

“哎呀,我看到粮斗了。难道真能用蝗虫换粮食?”

几个老汉眼底满是激动,不自禁的加快了脚步。

“老天爷,那一袋一袋的是粮食吧?”

“唐氏还真愿意用粮食换蝗虫?!”

“不会吧,世间真有这么傻的人?”

跟随在几个老汉身后的吃瓜群众们议论纷纷。

走在前头的一个老汉听到这话,转过头,没好气的骂了一句,“什么傻?人家那是积德行善呢!”

“可不是,唐家娘子可是大善人哩,免了今年的租子,还免费提供来年的种粮哩。”

“就是就是,唐娘子这般良善的贵人,肯用粮食换蝗虫,还不是为了让咱们这些贫户活下去?”

几个老汉都跟着附和。

他们虽然不是唐氏山庄的佃农,却有亲戚是。

所以,他们才能第一时间得知唐氏山庄用粮食换蝗虫的消息,并且敢相信唐氏的话。

原因无他,亲戚说了,唐娘子是个大善人。还是书院的山长。

对于贫苦人家来说,读书人,尤其是为人师表的人,他们的话都是十分可信的。

一群人被几个老汉骂得不敢再说什么,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大家已经来到了唐氏山庄门前。若是站在人家大门口骂人家是“傻子”,这绝对是找揍的节奏!

“敢问这位郎君,贵府真、真的收蝗虫?”

其中一个老汉鼓足勇气来到桌前,先给管事拱了拱手,然后小心的问道。

管事点点头,客气的说道:“没错,我们唐氏可以用粮食换蝗虫,一斤兑一斤。不过是陈年旧粮,放心,还是好的,就是口感差了些。”

“旧粮也好,嘿嘿,咱们这些土里刨食的,啥时候吃过新粮,不都是拿着新粮换钱,自家吃旧粮嘛。”有粮食就不错了,还挑什么新旧?

灾年里,就算是发了霉的粮食,他们照样能吃!

几个老汉闻言,顿时喜上眉梢,直接把拿来的麻袋放到地上。

还是刚才那位老汉,继续说道:“劳烦郎君帮忙看看,小老儿这些蝗虫能换多少粮食!”

管事的冲着小厮使了个眼色。

小厮会意,拿着一杆秤来到近前。

“一共二十斤。可换二十斤粮食。”小厮过完了称,朗声说道。

管事的在账册上记了,然后命人量出二十斤的粮食。

老汉赶忙接了,打开袋子一看,虽然是旧粮,但成色看着很好,比自家往年吃得都好哩。

围观的人也都凑了上来,看清袋子里的粮食后,纷纷发出惊叹声:“娘哎,能换这么好的粮食?”

几个老汉先后将自己带来的蝗虫换成了等重量的粮食,一个个喜滋滋的,心里想着:这就回去继续抓蝗虫!

天上飞的哪里是蝗虫啊,分明就是粮食!

不止几个老汉这么想,所有亲眼目睹这一切的人都是如此想法。

王二妞的家人靠着王二妞,摆脱了佃农身份,置办了田地,当起了小地主。

但,苦日子过久了,王二妞的父母都十分勤俭。

因着王二妞的“梦”,王家去年就囤积了不少粮食,今年的庄稼也提前收割了。

家里根本不缺吃喝,但王家父母一听“蝗虫换粮食”的消息,还是忍不住加入到捕杀蝗虫的人群当中。

王二妞劝不住,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家父母扛着蝗虫去山庄。

“夫人见笑了,我爹娘实在是饿怕了——”王二妞苦笑着跟唐宓说道。

唐宓笑道,“无妨。”

王二妞还是觉得不好意思,想了想,道:“还有一事…”

第505章 阿舅,求个雨吧

庭院中,宛若伞盖的大树下,摆放着一张大大的方榻。

方榻上铺着上等竹丝编织的凉席,中间摆放着一张小方桌,方桌四旁则是蒲团。

唐宓穿着雪白的罗袜,盘膝坐在蒲团上,手里拿着茶壶,给李寿和自己添了一碗茶。

李寿也盘膝坐着,双手接过茶杯,闻了闻,笑道:“还是岳母庄子上种的清茶好喝。”

没有任何作料,也没有研磨成粉,而是整片的叶子炒制而成。

特别烧制的玻璃杯里放着几片翠绿的茶叶,隔着杯子可以清晰的看到茶叶遭遇热水后慢慢舒展开来的模样。

白色的水汽蒸腾,淡淡的茶香飘散开来,炎热的夏季,喝着这样的绿茶,真是消暑又解渴。

唐元贞不喜欢此时流行的茶汤,她有钱又有人,早早的命人种了茶树,有让人杀青、炒熟,制成茶叶。

在王家,也有茶汤,但因着唐元贞的关系,从王怀瑾到几个孩子,都常年喝这种清汤茶水。

李寿与唐宓自幼相识,所以也习惯了这种苦中带着清香的茶水。

而唐宓嫁入李家后,更是将这种茶叶也带了来。

平日里无事,夫妻两个便会煮上山泉水,泡上一壶上好的绿茶,闲话家常。

“这是今年的新茶,阿娘前些日子刚让人送来的。”

唐宓放下茶壶,目光触及那玻璃茶杯,不禁又笑道:“还有这玻璃茶具,亦是阿娘那个玻璃坊新制的,听说很受欢迎。”

而唐元贞又大赚特赚了一大笔。

“嗯,这套茶具烧制得很是精致,比琉璃通透。”也比琉璃贵。

李寿自从做了户部侍郎,竟有了个职业病,那就是看什么都会忍不住的核算价值。

丫鬟们端上了水果和糕点,又端来一盘子炒好的葵花籽。

“这是王二妞送来的。今年干旱,庄稼都半死不活,倒是这葵花,竟比往年长得都好。”

唐宓指了指葵花籽,笑着说道。

李寿点点头,将盘子拿到自己面前,拿湿帕子擦了手,无比熟练的用手指捏开瓜子皮,然后将瓜子仁儿放到一个葵型甜白瓷小碟里。

等攒够了一小碟,李寿才将碟子推到唐宓跟前。

唐宓也不客气,用银匙挖了一勺送到嘴里。

新鲜的葵花籽没有加任何作料,只是用铁锅炒干,除了瓜子特有的香味,再无其他味道。

唐宓很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瓜子,没几下,一小碟子就吃光了。

李寿继续剥皮,唐宓继续吃,小夫妻忙里偷闲,享受着难得的假日。

“对了,王二妞还说了一件事。”

唐宓想起昨日王二妞说的话,放下银匙,吃了口茶,缓缓告诉了李寿。

李寿捏瓜子皮的手一段,抬起头,“她果真这么说?”

“嗯,她说就在蝗灾爆发后的第五天。”

李寿没说话,又开始捏起了瓜子皮,但他的大脑却在飞快的运转着。

旱灾,蝗灾,今年的大梁绝对是灾祸连连。

昨日圣人带着太子、朝臣在朝堂上吃了一顿蝗虫宴,唐、王、李三家又及时的推出“蝗虫换粮食”的福利政策,暂时缓解了百姓们对蝗虫的恐慌。

从昨天起,京城及京畿地区掀起了全民捉蝗虫的运动。

蝗虫虽然铺天盖地,可架不住人多啊,而且人还有工具,真心捕杀起来,效果也是显著的。

短短一天的功夫,天空中的蝗虫大军就明显见少。

若是继续坚持下去,可能就会将这批蝗虫拦截在关中地区,不让它们继续往其他地区蔓延。

即便如此,蝗虫对于京畿地区的破坏也是极大的,地里的庄稼基本上全都保不住了,不少农户家中已经断了粮。

百姓们吃不上饭,民心便不是那么安稳了。

再有居心叵测的人趁机散播谣言,京城的平静水面下又开始暗流涌动。

若不是去年“庚辰之乱”圣人祭起了大刀,杀得整个京城血流成河,着实震慑住了不少人,蝗灾爆发后还不定有多少人兴风作浪呢。

但没人公开挑战圣人的权威,私底下的流言蜚语却不少。

自古以来,只要发生天灾,人们便会把责任推到皇帝头上。认为是皇帝做的不够好,老天才会降下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