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的志新哥几个也在那聊天,志德看着自己的弟弟,心里就有点发酸。自己早就是秀才了,可是却没那个胆子去参加乡试,没想到弟弟还真得考上了。“哎呀,老五,以后四哥可是要跟你沾光了。你要是以后发达了,可别忘了你四哥啊?”

志祥哪里知道哥哥的心思,就笑着说,“四哥,咱们兄弟,说什么沾光不沾光的,我的还不就是哥哥的?要我说,哥哥也应该去参加乡试,不管咋样,也该试试。要是考上了,咱爹还不得高兴地睡不着觉了?”

志德听了志祥的话,还真就是动了要去参加乡试的念头。这要是能考上举人,最少也能混个小吏当当,咋地还不比教书强吗?“行,四哥也有这个心思,不过,看来得再等三年了,到时候哥也去考。等五弟有空了,就帮着哥哥讲讲这乡试的一些事情。”

志祥自然是满口的答应了,都是亲兄弟,也用不着藏着掖着的。志祥回头看看志新,“大哥,咱家什么时候起参栽子啊?到时候我也去。”

志新今天也没少喝,这会儿有点上来酒劲儿了,“明天就去,你就不用了,在家看书也好,还是出门看看你的那些同窗也好。总共也不过是五六丈的参栽子,用不了那么多的人,我和爹,还有文翰、文成就行了。也该让孩子们去练练,光是读书不行,咋地也得明白这日子是怎么过的。”志新起来往自己的屋子走,“行了,我的酒劲儿也上来了,回屋去睡点觉。明天还要上山呢。老三、老四,今天都别走了,在家住上一晚,晚上让你大嫂弄点好吃的。”说完就走了。

志明在那听着志德和志祥说一些乡试的事情,这些他也不懂,弄不明白。就起身来到老太太那屋,坐在陈氏的身边,“娘,今年家里的棒槌长得还好吧?我都跟我们掌柜说好了,今年的人参全都送给他,比咱们卖的高一成的价钱,你看这样成吗?”

陈氏听了三儿子的话,心里也是高兴地很,这老三家两口子,都是顾家的。虽说住在县城里,离家远,可是心里全都记挂这家里,有什么好事也都不忘了家里头。“好,那当然好了。这高一成的价钱,就能多卖好几两银子呢。慧心也该说亲事了,还有老五也该说媳妇,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的是呢,能多卖点,那可是好。”

韩氏在一旁听着他们说话,偷偷的撇了撇嘴,别的倒是也没说什么。

薛氏知道今天晚上大家都在家里住,就出去看看晚上弄点什么菜去了。“娘,你和老三两口子还有老四媳妇在这说话,我去看看晚上弄点啥菜,难得老三和老四家都在家。晚上咱们自己家也热闹热闹。”说完往外走。

朱氏听了,也跟着出来了。“大嫂,我和跟你一起,你一个人也忙不过来。”妯娌两个去园子里砍了两棵白菜,薛氏让文翰赶紧去镇上看看还有没有卖豆腐的了,另外再买点粉条回来。

文翰拿着钱,又舀了些黄豆就走了。这买豆腐的不光是卖,还可以用豆子换,一般的庄户人家都是拿豆子去换的。已经是未时中了,得赶紧往镇上走,要不卖豆腐的就回去了。

薛氏和朱氏商量着弄点什么菜,最后决定,白菜豆腐粉条,土豆炖芹菜,这时候的芹菜已经不太多了,倒还够吃。再加上夏天孩子们晒的小鱼干煎上一盘,陈氏说再杀上一只鸡,炖点蘑菇,这样就是四个菜了,这就算是不错的了。菜里面都放上点肉,这肉是昨天买回来的。主食自然是大黄米饭了,今年种了一点糜子,前几天抽空磨了出来,这可是平日里难得吃到的东西呢。

正好文翰也把豆腐和粉条买回来了,薛氏就把粉条用热水泡了,然后豆腐也切好。两个锅灶,一个里面炖着小鸡,另一个留着炒菜。“文翰啊,你再去抱些柴禾回来,家里的柴禾不够了。”

“哎,娘,我这就去。”文翰答应了,转身就出去抱柴禾。文成在一边闲着没事,也跟着出去了。没多会儿,两个人一人抱了一大抱回来,放到了锅灶的旁边。“娘,还有啥活吗?要是没有,我就领着弟弟们出去玩会儿。”

“去玩吧,这一秋天你们也没闲着,也该歇歇了。明天和你爹一起上山起参栽子,你们小的就帮着捡就行了。”家里的孩子都很懂事,今年秋天弄回来了不少的东西,等这些东西晒干卖了,正好给孩子们卖棉花做冬天的衣裳。这些个半大小子,穿衣服费,长得又快,旧衣服早就不能穿了。

文翰自然是兴高采烈的领着弟弟们出去玩了,连志德家的那个男孩文星,也跟着大家一起出去玩了。

看着孩子们呼啦一下子都跑了,薛氏就在那感慨道:“你说这老二媳妇也是,这么好的两个儿子,她咋就舍得啊?真是够狠心的。”

“可不是,要是我,咋地也舍不得这两个孩子。我这盼啊盼的,就盼着能有个儿子,她可倒好,就这么把儿子丢了。”朱氏也在那念叨着。“对了,大嫂,你说我要是把文昌过继过来行吗?正好我也没儿子,自己家的亲侄子,那还不和儿子一样吗?”朱氏也想了很久了,今天正好和薛氏商量一下子。

“按理来说,文昌是咱们的侄子,就和儿子差不多,过继过去也没啥不行的。不过,你们两口子还年轻,也不用太急着过继孩子,说不定过两年还能有,到时候文昌咋办?这事你抽空和咱娘说说,看她是个什么意思。我觉得咱娘不一定能同意。”薛氏一边说话,手里也不停下,把白菜也切好了。正好锅也热了,就开始炒起白菜来。

“行不行的,想跟娘说说试试吧。”朱氏看薛氏把白菜倒进锅里了,就去切土豆。妯娌两个在厨房里忙这忙那的,没一会儿就满头汗了。

两个人忙活了一阵,终于把饭菜全都做好,这时出去玩的孩子们也都回来了。薛氏就让孩子们全都去洗手,准备吃饭。静雅和静涵几个也都过来帮着端菜,摆碗筷什么的。家里放了两桌,正好也就坐开了。孩子们一看有这么多的好菜,都高兴的不得了。“奶奶,今天快赶上过年了,中午吃好的,晚上还吃好的,真棒。”文成边吃边说。

“等咱家日子过好了,天天都这么吃。”陈氏看着孩子们的样子,心里也有些难过的,这日子过得,孩子们都捞不着点好吃的。

那边的文星,还是这个不想吃,那个不爱吃的,志德看见了,难免要训两句。韩氏就跟志德瞪眼睛。陈氏和老爷子都看见了,心里就有些不喜,不过没有表现出来。陈氏挑了几块鸡肉放到了文星的碗里去,“来,我孙子难得回来一趟,吃点鸡肉。”

文星一看那鸡肉,赶紧的就让母亲弄给他吃,一旁的静娴看着,就说了句,“哥哥羞羞脸,那么大了,还让婶婶喂。”

朱氏赶紧的瞪了静娴一眼,“赶紧吃饭,这么多的菜还堵不住你的嘴。”说着,夹了快肉放到了女儿的碗里。

老爷子在那看着,真是有些看不过去了,“我说老四啊,你这也太惯着孩子了。文星今年五岁,静娴也五岁,比文星还小两个月呢。你看静娴,自己吃饭,干净利索的,文星还得大人喂,这是要喂到哪一年去?二十岁还是五十岁啊?”

志德还没等说话呢,韩氏就在那开腔了,“爹这话我就不爱听了,我家文星,那可是男孩子呢。我们可是宝贝的很,不过就是喂个饭而已,还有啥了不起的?”这倒还真是,韩氏是抱着文星的,而她的女儿静和则是自己坐在那里。虽然韩氏也喂她,可是却没抱着,静和才三岁多点呢。

静涵在一边看着,就知道四婶真的挺重男轻女的。真是搞不懂,女孩又怎么了,女孩不也一样是父母养的吗?何必两个待遇呢?

老爷子一听韩氏的话,无奈的叹了口气,“唉,你们的儿女,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以后你就明白了。”

中午的时候,男人们都喝了不少的酒,晚上就没喝。明天还要上山干活呢,自然是不能喝酒了。大家赶紧的吃完了饭,陈氏把老三家和老四家都安排好了房间住下,大家也都各自休息去了。

第二十四章捡橡子

第二天,大家都早早的起来,吃过了早饭,志新就和老爷子领着文翰和文成上山了。而老三和老四也都领着家人各自回家,静婉和静娴都跟着父母回县城了,静涵有点舍不得她们,一个劲的让她们有空再来。临走的时候,志明跟陈氏说,让志新过两天栽完了棒槌,就把今年做的红货都拿去县里卖掉。陈氏答应了,说是过两天就去。

陈氏还是老样子,给两家都带了不少的东西,松籽,核桃,蘑菇等等,都拿了不少。这回韩氏倒是没挑拣什么,全都拿着了。看着这些人离去的背影,陈氏心里就难受,她这个年纪的人,最希望的就是儿孙都在身边,热热闹闹的才好。

昨天晚上,朱氏倒是跟陈氏说起了要过继文昌的事情,陈氏没同意。一来是朱氏两口子还年轻,说不定还能再有孩子。再者,文成和文昌兄弟两个不能分开,要是一起过继给老三家,又怕老三负担不了,还不如就这么养在老两口身边。他们老两口现在还干的动,养活两个孩子还是能行的。不过陈氏也说了,要是在等个四五年,朱氏还是没有的话,就把文昌记在志明的名下,以后让文昌给志明夫妻养老送终。

朱氏想了想,觉得也是,自己家有两个女儿,这要是再多两个儿子,也真就够呛。所以也就不再想着过继的事情。

送走了儿子儿媳妇,陈氏就开始和薛氏领着静涵她们,去园子里拔白菜和萝卜去了,今年的白菜和萝卜长得都不错。陈氏几个人先把萝卜拔出来,然后薛氏拿着一把菜刀,把萝卜的叶子连着一点萝卜顶全都砍下来。这样,萝卜就不会发芽,也就不能变的糠了。当然,也是要留出几个个头大一点的,好用作明年留种。

砍下来的萝卜缨子,也不能丢掉,用绳子拴起来,吊在背阴的地方。等阴干了,冬天的时候可以馇小豆腐。冬日里尤其是快要开春之前的日子,一般的人家都会馇一些小豆腐的,用来当菜吃非常好。

萝卜全都砍完了,薛氏拿着铁锹在地里挖了一个坑,把萝卜放进坑里,然后在填上土。当然在填土的时候,中间要插上几根玉米杆子,这样底下的萝卜可以透气,就不会坏掉。许家种了两种萝卜,一种就是昨天吃的红心萝卜,另一种是普通的绿萝卜。薛氏把红心的萝卜留出来不少,给孩子们当零食吃,那些绿萝卜则是全都埋了起来。

人多干活就快,那头萝卜还没埋上呢,这边氏又领着孩子们去拔白菜了。这白菜一般有两种用途,一个是腌酸菜,另一个就是窖藏起来,等到冬天炒着吃。腌酸菜的白菜不用太好,好的留着窖藏。所以陈氏拿着菜刀,把要腌酸菜的有白菜砍倒,然后静涵她们就把砍倒的白菜抱到一堆去。剩下要窖藏的,还可以再等几天。

陈氏把所有要腌酸菜的都砍倒了,然后再去修理一下这些白菜。也就是把外面的老梆子都掰下来,留着里面的嫩心,当然不要修理的太狠,只掰下来两三片老叶子也就差不多了。修理好的白菜全都码在一起,等着下午就把酸菜腌上。今天晚上就能把参栽子起回来了,接下来还要挑栽子,栽人参,所以就没太有空腌酸菜。再者,早点腌上,也能早吃。这里的冬天,就指着酸菜过日子呢。

薛氏埋好了萝卜,让静涵她们把留着生吃的那些弄回了家里,然后也来帮陈氏修理白菜。“娘,今年的菜可长得不错,看样子冬天可是不用愁了。这样才好,要不然真是够难为人的。”薛氏一边说话,手也没停着,不停的修理着白菜。

婆媳两个一起弄了有一个多时辰,才算把白菜全都修理好。“行了,都差不多了。下午咱俩把酸菜腌上,家里人多,咋地也得腌三大缸的酸菜,这样还不知道能不能够呢。”

忙了一头午,几个人也都累了,正好该做中午饭。回到厨房一看,慧心已经烧火做饭了。“慧心啊,今天中午你炒菜吧,你这跟你大嫂也学了一阵子做饭炒菜的,看看你学的怎么样了?”陈氏吩咐道。这女儿大了,终归是要出嫁的,给人家当媳妇,不仅针线活要好,这炒菜做饭的,也不能落下。不都说吗?炕上一把剪子,锅台上一把铲子,这两样都能拿的起来,才算是个好媳妇的。

慧心听了母亲的话,就点头,“哎,娘,今天中午我来炒菜。”她平日里也是帮着薛氏打下手的,看得多了,有的时候也动手炒两样,所以对这个倒是不打怵。

薛氏洗了手,“行,那今天我给慧心打下手,今中午咱们就尝尝会心的手艺。”说着,。就帮着烧火。

只见慧心在案板那里切着菜,看样子还算熟练,不错。慧心在那炒菜,薛氏帮着烧火,没多会儿,厨房里就飘起了饭菜的香味。

静涵进了厨房看看,原来是小姑在炒菜啊。呵呵,闻着味道,应该还不错嘛。“娘,咱们啥时候吃饭啊?我们下午还想去山上捡些橡子回来呢。那东西喂猪什么的不错。”这个静涵倒是知道的,橡子果可以磨成粉,以前闹饥荒的时候,人都拿它来充饥的。

“行,你们去吧,咱们前面的山上有的是柞树,橡子也多,赶在没下雪之前多检点回来,到时候喂猪也能省不少的粮食。”薛氏当然不反对了,孩子们愿意干活,她高兴还来不及呢。这些上山弄东西的活,一般都是各家的孩子们去干的。要是谁家的孩子勤快,每年秋天都能弄不少的东西回家,也有那懒得,啥也不愿意干。

饭菜全都好了,大家齐动手,把饭菜端到桌子上,然后就开始吃饭了。静涵尝了一下这些菜,味道还算可以吧,比母亲做的就差了些,不过一小姑才学了这些日子,应该算不错的了。这做饭也是熟能生巧的事,多干也就好了。

陈氏吃着菜,点了点头,“嗯,还行,以后多练练。你也不小了,等忙过了这阵子,还得给你张罗亲事,到时候有了婆家,可就不像在家这么轻快了。你这从小身体弱,我也就没太让你干活,以后嫁人了,可得勤快着点。你看你四嫂,娘虽然不说什么,可是心里也不乐意。这当媳妇的,哪有一点活都不干的?咱家这就算是好的了,许家的男人不打老婆。你出去看看,有几家的老婆不挨揍的?要是你的饭菜好,也能少受点气。”陈氏也是心疼慧心,才会一点点的说给她听。

慧心自然是明白这个的,“娘,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的学的。”男婚女嫁,这是必须的过程,慧心自然也没说什么不嫁之类的话。这年头,哪有姑娘到了岁数不嫁人的?那样还不让人笑话死。

大家吃的都很快,吃完饭,静涵和静雅还有文宣、文昌四个,全都背着背筐上了山。秋天的时候,静雅是跟着上山的,因为这个时候,多一个人手可是能多弄不少的东西呢。几个人进了林子,就在地上捡橡子。橡子,是这里一种叫柞树的果子。南方有种树叫橡树,也结橡子。

树林里柞树真的不少,所以橡子也就很多,没多会儿,静涵就捡了一篮子。把篮子里的倒进背筐,然后在拎着篮子去捡。静雅干这个还行,因为不用上树什么的,只是看到了就往篮子里面捡就好。“静涵,咱们要捡多少啊?”

“姐,自然是越多越好了,这东西喂猪喂鸡都不错,那样可以把粮食省出来,咱们不就多了粮食吃了吗?捡吧,要是多了,明年咱家就再多抓几头猪得了,这样养大了能挣不少的钱呢。”静涵还是满心的挣钱,虽然现在没有什么好点子,不过养猪也是不错的路子。

大家听了静涵的话,都觉得有道理。家里养的猪多了,就能多卖钱,等到过年的时候,也能多留些肉自己家吃。一想到肉,大家都来了精神,一个劲儿的往篮子里面捡。

家里头,陈氏和薛氏正在腌酸菜呢。厨房里的两个大锅全都刷干净了,添上水烧着。等水开了,就把从园子里抱回来的白菜,根朝下的放到锅里烫一下。等根部烫的差不多了,再调过来轻轻烫一下白菜叶这边。当然了,这个活是非常的危险,白菜让开水烫的很热了。薛氏就用铲子来给白菜翻个,总比用手强多了。烫好的白菜,就可以往缸里装了。许家有好几口大缸,就是用来腌酸菜用的。

娘两个不停手的忙活着,那烫好的白菜放到缸里码好,这个是个力气活,得使劲按实成了才行,要不然菜容易烂掉。码完了一缸,就去找一块平一些的大石头,压在码好的白菜上面,这样压着,菜不容易烂。

等到三大缸全都装好了,全都用大石头压上,薛氏又把锅里的开水分别倒进了三个大缸里,热水不够,就再烧上两锅。“等明天酸菜落下去了,咱们就用黄泥把缸口封死,这样就不用怕油烟了。”一下午,累的陈氏有点直不起腰来了。

第二十五章挑栽子

傍晚的时候,上山的人回来了,赶着家里的牛车,晃晃悠悠的来到家门口。一进了院子,陈氏就看见了,“老头子,今年的栽子怎么样啊?”

老爷子脸上都是笑,“好,长得可好呢,咱家总共是五丈栽子,你看,起了这么些呢。”车上放了两个麻袋,当然都不满,也就是大半袋多点。

陈氏一看,也笑了。“还真是不少呢,行了,明天咱们就挑栽子,等到初九去栽棒槌。家里的活也差不多了,这两天抓紧时间挑出来。赶紧进屋吧,这一天也累了。”

老爷子领着儿子和孙子们进了屋,“都歇会儿,一会儿就吃饭。文翰啊,你俩咋样?累不累?”老爷子看向两个孙子。这两个孩子干活挺好,肯出力,还灵巧,是两个好孩子。

“爷爷,我们不累,这点活,累不着的。”文成和文翰都说。

这时候陈氏进来了,“都去洗洗手,就要吃饭了。”于是大家都去洗手,准备吃饭。

第二天,一大家子在家里挑栽子,炕上和地上都放了桌子。桌子上面铺上两张纸,然后把参栽子抓一些放在上面,大家伙开始挑。这挑栽子不光是挑不好的和草,主要的是要把好的参栽子分出等来,一般叫做路。头路、二路、三路、四路,从大到小排,栽的时候当然是紧着大的了。头路没有了才栽二路,一直往下来,一般也就是到四路就行了。这一丈的参栽子一般可以栽三到四丈的棒槌,许家今年要栽十五丈,所以这些栽子是足够了的。

薛氏出去弄了不少的玉米皮子,用水泡的软了,这是用来绑参栽子的。挑好的栽子要绑起来,用玉米皮子有个好处,就是这东西容易烂。即便是忘了撸下来,在地里也就烂了,不会把人参给勒断了。挑好一小把的参栽子,就把玉米皮子撕下一小绺来,在人参须子的部分绕上两圈,不用系疙瘩,轻轻一拧然后掖到里面就行了。

今年的参栽子长得真不错,头路的挑出来不少,这样的以后长得也比较大。挑好的栽子要放到麻袋或是垫了草的筐里,有的也会用箱子,这样,可以减少栽子的损伤程度。

这些栽子并不多,家里人手也足,一天也就挑的差不多了。按照每一等分别装起来,就等着去山上栽了。挑剩下的那些,一般就是太小的,还有断了须子或是芦头的。另外还有一种,就是有水锈的,这水锈是一种人参的病害,在人参外皮上长着铁锈一般红红的斑点,有的会长成一大片。这样的人参不好卖,即便是刷的时候把红锈刮掉,等到蒸熟的时候,也容易出白皮,那样就不好卖了。长水锈一般是土质的原因,有的时候即便是好的栽子下地,由于土质不好,也会长水锈的,这东西即便是现代,也是没法避免的。这些剩下的,一般就会蒸熟了晒干,到时候当做须子卖掉。

第二天,陈氏就和薛氏两个把挑剩下的那些用水洗了,然后在捋顺绑成一把一把的摆到大盆里蒸上。

静涵他们人帮着挑了一天的参栽子,也就没啥事了,自然还是要上山的。趁着还没下雪,能多捡些橡子回来也是好的。村子里不少的孩子都上山了,那些平日里相处好的,自然是凑在一起。好在林子很大,即便是人多,也不会有争地盘什么的事情。再者,如今许家出了个举人,这在普通的百姓眼里可就了不得了,所以大人们也会叮嘱孩子,不要去惹人家。毕竟前阵子还因为文昌他娘的事情,孩子们都嘲笑过许家的孩子,所以这回大人全都叮嘱再叮嘱的,就怕得罪了许家人。

许家根本就没在乎以前的事情,自己家的人做出丑事来,也不能管着别人的嘴不是?文翰和文成已经回学堂念书去了,只有静涵、静雅、文宣、文昌四个去了山上。近便地方的橡子捡的差不多了,他们就往稍微远点的地方走。远的地方果然很多,可就是背着橡子回来的时候太累了,大家都要在路上歇两回才行。其实这么大的孩子也弄不动多少,每个人也就是十来斤就不错了,像文宣和文昌还背不动十斤呢。好在他们勤快,只要有空就上山,也能捡不少。

陈氏和薛氏正在家洗些参栽子呢,外面进来了一个人,正是那个钱媒婆。陈氏一看她来了,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呦,她婶子,今天怎么有空来了?快,来坐。”说着就拿了个板凳给钱媒婆。

钱媒婆坐下,看看陈氏,“嫂子,这次来还真得有事,那镇上的陶大夫,托我再来一趟。当时他的母亲说是相中了镇上的姑娘,可是这陶大夫不同意,死活不愿意,那亲事也就没成。这不,他又让我来看看,你家慧心的亲事定了没有,说是要没定的话,他就上门来提亲。”钱婆子有些不好意思了,做了这么些年的媒婆,还没遇上这样的事情呢。

陈氏听了钱媒婆的话,沉吟了半晌,才开口。“她婶子,按理来说,你这来了,我不能驳你的面子。可是这事还真的就是让人不痛快,你说说,哪有这样的事啊?他想来提亲就提亲,他说不行就不行,咋的,我家慧心嫁不出去了?她婶子,你回去跟这个陶大夫说一声,这门亲事有点不妥当,他家门槛太高,我们攀不上。”陈氏也是个有心气的人,对方这样,她才不能答应这亲事呢。

钱媒婆也叹了口气,“嫂子,我也不想来的,这事他们办的不地道,可是架不住这陶大夫一个劲的求我。你不知道,他这心里只有你家慧心,一心就想娶慧心进门,所以哀求了我半天,我这才来了。嫂子,你看,还是再想想,不看别的,就冲着这后生能够有这份心。要是能行,就成全了他们吧,我看这陶大夫以后定然会对慧心好的。你看呢?”

陈氏听了钱媒婆的话,想了想,“这样吧,等我家老头子回来了,商量一下再说。按我的心思,这亲事是不想结的,陶大夫的娘听起来就不是个省油的灯,我家慧心又是个性子绵软的,到时候还不是被欺负?谁家的女儿不是娇养的,难道要送到他家去受气不成?等我问问慧心的意思再说吧。”

钱媒婆听了,觉得也有道理,毕竟这事一辈子的大事,草率不得。“成,嫂子好好的想想,也问问慧心的意思,我就先走了,过两天来听信儿。”说完,钱媒婆就走了。

看着钱媒婆走了,薛氏这才说话,“娘,这事可不好办啊。陶家的那个婆子一听就是个厉害的,再加上他儿子不肯听她的,这要是慧心真的嫁过去了,还不得给咱们慧心气受?慧心从小身子就不好,可不能再受气。”这慧心差不多就是薛氏看大的,她对慧心的疼爱,不下于静雅她们,可不希望慧心受苦。

“可不是?我也是这么想的。这慧心好不容易这阵子强多了,我可舍不得把她嫁到那样的人家去,到时候还不得受气啊?”陈氏也同意薛氏的看法,这事最好就别答应。“行了,晚上再跟你爹商量一下吧,我觉得不行。”

婆媳两个一边说话,一边洗参栽子,洗完之后,再慢慢地一根根捋出来。摆到了大盆里面。“晚上就蒸上吧,也没有多少,赶紧晒干了,掺到须子里面也就卖了。”

到了晚上,吃过了晚饭,陈氏就把陶家的事情说了。志祥出门会友刚刚回来,听母亲说了这个,就觉得不行,“娘,这事恐怕不行,他们陶家的确是条件不错,可是这陶家的婆子可是挺刁的。慧心恐怕和她处不来。要是他们能分家还行,要是分不了家,那在一起慧心非得受气不可。”

陈氏看向慧心,“姑娘啊,这是你的终身大事,你自己是怎么想的,说说,咱们大家帮你拿主意。”陈氏是个开明的母亲,对于儿女的事情上,还是很尊重儿女的心意的。

慧心在那坐着,有点失神,“娘,这事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按理说,这婚姻大事,父母做主。慧心听爹娘的,”然后就再也不说话了。

陈氏一看女儿的样子,就知道她的心里还是有这个陶大夫的。慧心从小身体不好,接触的男人不多,这陶大夫长得好,为人又温和,所以在慧心的心里有着极好的印象。陈氏也有些为难了,若是成全了女儿的这份心思,就怕女儿以后的日子不好过。要是不成全她,也怕以后就算是跟别人成了亲,心里还装着这个陶大夫,那样事更大。一时间也是没有了主意。

老爷子在那想了想,说道,“既然这陶大夫是老二,不如就让他们成亲后分出来。要是能同意这个,咱们也就成全了他们,要是连着都不同意,那就算了。老婆子,你说这样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