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种的那些木耳,倒真是出了一茬好的呢,木耳片大,也厚,比山上自己长的要强多了。一共收了大概能有一百来斤干的木耳,这第一年的产量能够这样就很好了。那些猴头蘑也出了一些,但是没有木耳出的好,也就能干二三十斤罢了。

秋天的时候,静涵又把冬蘑的菌种也培育了出来,不过这次就只能把菌种先保存起来了,等明年开春再种上,要不然秋天即便把菌种进去,天气太冷也是没用的。

九月下旬的一天,参场子外突然来了两个人,原来是志祥派的人回来送信的。今年志祥的那位朋友在那里做的不错,要升迁了。已经得到准确的消息,是要回到北方的一个州,去做州同知。志祥自然也是要跟着回来的了,这次离家比较近便,应该可以回来住一阵子了。

老爷子和陈氏听到了这个消息,那真的是高兴的了不得。都说老儿子,大孙子,是老太太的命根子。志祥是最小的儿子,一下子离家三年,真的是让人想得慌。

送信的人又说了一个让人欢喜的消息,就是志祥的好友,那位陆大人,帮着志祥说了一门亲事。这次志祥回来,可能就要筹备成亲了。

这个消息一说出来,全家都跟着高兴起来,这下可好了,家里又要办喜事了呢。打发了那两个人,老太太可就坐不住了。“哎呀,老五这要说媳妇了,咱们也得赶紧的预备起来啊。要不然,等他们回来就太赶了。老头子,咱们是不是得买个房子啊?人家新媳妇来,也不能让他们住在山上啊。”老太太这就开始琢磨了。

老爷子寻思了半天,说道,“你也不用太忙活了,房子咱们先买下来就行,剩下的先别弄,也不知道志祥他们的意思。再者,新媳妇是哪里的人,什么家境咱们都不知道,咱们要是预备了,人家再看不上,就不好了。”还是老爷子想的周全些。“咱们只要预备好了银子就行,剩下的都好办,加上今年的看参费和卖棒槌的钱,家里能有五百两银子不?”

“也对,那就这样,家里的银子保证够用。听你的,咱们先看房子,文翰他们都在镇上,也是该买个房子了,不好总住在慧心那里的。”老太太的激动劲儿渐渐的过了,也就平复了下来,仔细考虑一下,老爷子说的倒是不错。

大家说了一下房子的要求,静涵就说了,要稍微大些的。家里人多,房间少了住不开,再说静涵还要冬天弄蘑菇呢,总不能一辈子都在山上吧?买房子可不是别的,也不能说今天买了,明天看着不好再卖掉,所以一开始就得好好的考虑清楚了。

老爷子想了一想,然后说道,“老大,这事你去镇上找牙行看看,咱们尽量买个两进的院子。家里的孩子也渐渐的大了,屋子多些好。再者,静涵的那个蘑菇也不能停了,咱们还真得预备出地方来的。本来吧,我是想着在村子里重新盖一栋宅子的,现在看来,还真就的先在镇上买一栋。等着咱们家不在山上了,到时候再看吧。”

志新点点头,“成,那这几天我就去看看,估计按爹说的那样的,可能得二三百两银子呢。再加上里面的家具什么的,还真就是不少钱。家里的这点银子,要是再加上志祥成亲,可是不太够用啊。”

老爷子听了,就笑道,“这愁啥?你们当初成亲的时候,家里也没给预备什么。咋的?到了老五,还得弄得好隆重不成?这些让老五自己操心去吧。他要是有能耐,他就是花上一千两,那是他的本事。要是他没能耐,差不多就行了。家里为了供他念书,可是也没少花。这些钱,可是家里这么些人费劲巴拉的挣了三年才攒下的,不能为了他成亲,就全都祸害了吧?这文翰他们也都大了,我们也不能不顾着孩子们。再说了,咱家挣得这些钱,孩子们可是出了大半的力呢。”老爷子是疼儿子,但是在这些问题上,他从来就不偏心,对没个儿子都是一样的。

静涵听了暗暗点头,一直以来,静涵对于许家的这个样子就很疑惑。家里说是没分家吧,儿子们都在外头。说是分了家吧,但是三叔出事的时候,家里是不遗余力的帮着,甚至连房子和地都卖了,一家人无处容身。如今看来,还是这老爷子明白事,才能把儿子们都安排的很妥当,不至于为了丁点儿家产而弄得兄弟之间又打又闹的。就连最疼爱的小儿子,也没说偏到哪里去,房子买了,也是大家一起住,不是单独给志祥买的。

既然都商量妥当了,志新第二天就去了镇上,找房子去了。看了几处,都不算太满意,后来终于看好了一处,因为并不在镇子的中心,而是偏东,几乎在镇子的外围了,有这么一个院子。两进的院子,东西都带着跨院,后面还有后罩房,这样静涵种蘑菇就有地方了。而且价钱要的也不高,才两百六十两,这个院子,志新倒是非常满意。

第92章志祥回家

,最快更新长白山下好种田最新章节!

志新回家跟大家说了房子的事情,老爷子听了,觉得还可以。于是大家找了一天,去镇上看看那个房子。结果一看之下,都挺满意,虽然是离着镇中心远了些,可是再远也没有山上离着远吧。况且价钱也便宜,所以老爷子当即拍板,就要这栋宅子了。

跟卖主讲了讲价钱,最后两百四十两定下来了。牙行的人给写了文契,然后老爷子把一半的定钱付给卖主,说好了再过五天就得把里面的东西全都搬出去,许家好搬进来。

因为大家还要在山上几年,所以这房子也就是文翰他们几个住着,大家只能在冬天下山来猫冬而已。这样行李什么的就不能往下搬,家具也是,只能重新再置办了。志新又去跟人家定了些家具,等到五天之后,志新把另一半的钱付给了卖主,然后拿到了房子的房契。

家具是买的现成的,铺盖啥的陈氏也领着薛氏她们做了几套。于是,十月初六这天,许家搬进了新宅子。静涵手里拿了个米桶最先进的院子,桶里特意放了银锞子压着。接下来是文翰他们,各自抱了一抱柴禾进去,然后大家把剩下的东西也都搬了进去,开始安置各个物件。

本来搬家是大事,应该叫上相处的比较好的亲朋好友,不过,许家这也不是正经的搬家,所以就没告诉别人,只是自己家人而已。庆年和志德也都来了,两个人还各自带来了些礼物。

所有事情都安顿的差不多了,老爷子就让陈氏领着儿媳妇和孙女们在镇上住着,男人们还是回山上去。如今山上还没完全冻透,怕是有人捣乱啥的。

静涵让志新把那些菌木全都运了下来,后面的后罩房可是比山上的那两栋房子大多了,足以装下那些菌木的。

志新忙活了十来天,才算是把山上的菌木还有柴禾全都送了下来。这新宅子里头没有柴禾,所以光是柴禾就拉了五车,柴房自然是装不下的,志新就在柴房旁边的空地,摞起了高高的大柴禾垛。

菌木全都放到了后面屋子里,那些屋子里也有火墙,还有地龙,所以静涵就把这些都烧上火。十月份了,也该是往外出蘑菇的时候。静涵这回又一头扎到了这里,每天都过来看看她的这些菌木,烧火、洒水啥的。静婉和静娴也都帮着忙活。

十月初十这日,岳思远突然来了,原来他是听鹏程说的,许家在镇上买了房子。于是就带着两个下人,拿了不少的礼物,过来看看。家里男人都不在,陈氏出来招待岳思远,大家聊了会儿,岳思远就走了。临走时说等过年的时候,在过来拜访啥的。

一转眼就进了冬月,老爷子他们也都从山上下来,这时山上已经完全封冻,不用看着也没啥事的。文翰他们都从慧心那里搬了回来,这下子,大家又在镇上聚齐了。慧心这阵子经常抱着景辉过来,如今离得近便,想什么时候回娘家就回了。

静涵的蘑菇又开始往外出了,今年多了一样平菇,而且菌木的数量也增加了,所以平均每天都能出六七十斤的蘑菇。百味楼那边,当然是全都要了,所以静涵她们也不用麻烦,每天把蘑菇摘下来,直接送过去就行。价钱依旧和去年差不多,这样每一天就大概有二两银子的进项了。

陈氏和薛氏她们,正在做被褥还有家里人的衣服呢。志祥回来,也不知道会带几个人来,当然得预备些行李,再说家里的行李也不太够用的。快要过年了,每个人都得准备一身新衣服啊,这娘几个每天都忙活着做针线。

冬月十六这天,大家正在各自忙着事情呢,就听到外面有动静。志明赶紧出去,一开门,就看见志德在前面,后面跟着五六个人,中间的那个,竟然是老五志祥。“老五?是你回来了。”志明看见志祥,高兴的喊了出来。

“三哥,是我回来了,我也不知道你们冬天住在哪,所以就先去了四哥家里。然后四哥带我过来的。”志祥含笑看着眼前的三哥,三哥的面容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那个样子。

“来来,赶紧进来,咱爹和咱娘都可想你了。这阵子就天天的念叨,也不知道你啥时候能回来。”志明赶紧的让大家全都进了院子,志祥的随从赶着马车,志明又帮着把马车弄到了牲口棚那边去。

白天闲着没事,大家一般都在前院的正房里边干活,边说话唠嗑啥的。陈氏正和薛氏她们缝被,老爷子在炕梢那坐着,大家有说有笑的挺热闹。这时屋门被推开了,志明非常兴奋的声音传了进来,“爹,娘,你们看看是谁回来了?”

话音未落,就从外面进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个自然是志明了,另外的那个,竟然是志祥。

老爷子坐在炕上抽烟呢,这一抬头看见了小儿子,一口烟一下子呛到了,就在那咳个不停。老太太手里拿着针线在缝被,一下子走神扎到了手。

志祥进了屋,两步来到了老爷子的面前,直接跪在地上,“爹,娘,不孝的儿子回来了,这三年,您二老可好啊?”志祥离家三年,再次见到父母,发现父母的白发也多了,脸上的皱纹也多了,老爷子似乎背也有些驼了。志祥看着父母的样子,忍不住眼泪就往下掉。

老爷子终于不咳嗽了,伸手扶起了儿子,忍不住老泪纵横,“老五啊,你可算是回来了。来,快起来,地上多凉啊。来,让爹看看,我家老五成了啥样儿了?”

这边陈氏也放下了针线,薛氏赶紧把东西全都收拾起来,然后让志祥坐到炕上,和老人好好地唠会儿。

老爷子仔细的打量着眼前这个最小的儿子,三年了,当年略显稚嫩的面容,如今已经完全成熟。依旧是当初的样子,看起来却要成熟多了,温文儒雅之中,多了一些干练。“老五啊,来,跟爹爹说说,这几年在外头咋样?都还好吗?”老爷子的声音里,还有着一丝的哽咽。

这边陈氏也是眼中含着泪水,拉着儿子的手不松开,“老五啊,娘想你啊,你也忍心,一走就是三年不回来。”老太太说道。

志祥用手给母亲擦了擦眼泪,“娘,是儿子不孝。陆大人刚到那里,事情太多,再者南面离咱们这也太远了。这回就好了,陆大人这次被派到了安州,任州同知。安州离咱们这就很近了,以后儿子可以经常的回来看看爹娘。”

这边志新和志明把孩子们也都叫了过来,给志祥见礼。

志祥看着眼前这几个孩子,都有些不太敢认了,“静雅,静涵,静婉,静娴,文成,这一个个的都长大了,要是在外头,我还真就不太敢认呢。文成都长得这么高了啊,好家伙,大小伙子了呢。”志祥用手比了比文成的个头,欣喜的拍了拍文成的肩膀。

“许福,把我给家里的东西拿进来吧。”志祥朝着外屋喊道。

外面有人答应一声,然后就出去了。不多时,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领着好几个人,抬着几个大箱子进来。“爷,您的东西都抬进来了。”

志祥打开箱子,挨样的把东西分给大家。当然还是以布料居多,南方丝绸比较好,所以大多数都是绸子的。另外还有些瓷器、茶叶、香料等物品。男孩子们每人一套文房四宝,女孩子则是一对银鎏金的镯子,以及各色的、帕子等,都是南面的新花样。

静涵她们拿着这些小东西,全都很喜欢,东西不在贵贱,关键是要喜欢才行。这些荷包和帕子的用料很好,上面绣的花样也精巧,就连静涵这种不太摆弄针线的,也都爱不释手。

“你看你,回来就是了,还带这么些的东西干什么啊?你这都要成亲了,用钱的地方多的是呢,大了,得会过日子。”陈氏虽然高兴,可是也没忘了念叨几句。

志祥听着母亲的话,觉得是这么的亲切,这才是他的母亲呢,一个勤劳简朴的老妇人。“娘,你放心,成亲用的钱我早就预备好了,再者,陆大人也都给准备了些,用不着我花多少钱的。”

说起来亲事,老爷子在那边就问,“对了,老五,这女方是个什么家庭啊?这知县大人保的媒,要是人家家境太好,咱们还真是有点高攀不上呢。”老爷子怕娶回来个比韩氏还厉害的。

“对,我倒是忘说了,这女方是陆大人家的一个叔伯妹妹,家就在县城里,一个商户之家,有几个铺面。爹爹放心,这女孩我已经见过了,是个温柔贤淑的。”志祥说起自己的未婚妻,脸上不禁露出温柔的神色来。

静涵在旁边听着,倒是明白了其中的关键。恐怕是这个陆大人喜欢小叔叔的才干,想要拉拢他,所以才会把自己家的堂妹许配给小叔叔的。估计也是这陆大人想的办法,让两人见了面,而且相互的印象还不错。也是,小叔叔可是有举人的功名呢,给他当幕僚,还真是有些屈才了。

第93章筹备亲事

,最快更新长白山下好种田最新章节!

志祥回家来,大家自然是高兴的。薛氏看着他们聊得正欢,就赶紧出去预备饭菜,朱氏也跟着出来了,妯娌两个在厨房里忙活着。

屋子里正在说着志祥的婚事,“爹,娘,婚期定在腊月行吗?我看就腊月十六或者十八得了。正好离现在还有一个月,也赶得开。这几天先找了媒婆把彩礼送去,然后下个月成亲就行。陆家那边说了,也不用大操大办的,简单一些就行了。我们成了亲也不在家里住,没必要太浪费了,一般的东西也就不用预备,等着到了安州,我们自己准备就行。”志祥把所有的事情都想好了。

“老五啊,这样是不是太委屈人家姑娘了啊?好歹人家可是县城里的姑娘呢,家里也算是有产业的。”陈氏觉得好像太草率了。

“娘,不碍的,这也是陆大人的意思。定亲的时候,聘礼我已经给了二百两,也不算少了。咱们送彩礼的时候,给的多些也就是了,多预备几样。这样两面都好看,要不然你们给置办了一大堆的东西,我们也用不上不是么?”志祥笑了。

既然是陆大人的意思,大家也不好说什么了,于是就商议着找媒婆去县里下聘礼啥的。正好薛氏她们也把饭菜都做好了,文翰他们也从学堂里回来,大家热热闹闹的一起吃了顿饭。

晚上又把庆年一家和韩氏他们都请了来,一家人吃顿团圆饭。志祥第一次见到景辉,又赶紧的给了他一份见面礼,是一块和田玉的玉佩。

“五哥,景辉就是个小娃娃,哪里能要这么贵的东西,五哥你还是收起来吧。”庆年一看,赶紧让志祥收回去。

“你看你,也不是啥大东西,一块玉佩而已。这是别人送给我的,我一直也没带,正好给景辉吧。”志祥把玉佩往景辉的脖子上一带,“看,这多好看啊,是不是?来,叫舅舅。”

小景辉依旧是那么的胖,见了人就笑。看着志祥,也不认生,直接就喊出来了,“舅舅。”如今他发音已经很准了。

志祥乐得一下子抱起了景辉,在他的脸上亲了好几口,惹的景辉咯咯的直笑,一个劲儿的喊舅舅。

志祥和景辉玩了一阵,这才把景辉交给了庆年,“妹夫,景辉这孩子不认生,跟谁都亲,倒是挺好的。可是也得当心,等他大了就得教着他认识家里外头,如今拐子多的很,可别让人给拐走了。这几年在外头,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事情,可是千万要小心呢。”志祥忍不住叮嘱道。

“五哥放心吧,庆年知道了。”庆年心里也是一个激灵。可不是么,这孩子现在可是谁都行,跟谁都不哭不闹的,这还真的就要注意呢。

晚上太晚了,志德和庆年就领着家人各自回家。许家这边也都安顿好了,各自休息。志祥一共带回来了五个下人,志新也都给安排在前面的西跨院里了。好在陈氏她们这阵子没少做被褥啥的,这才算是够用的。

第二天,陈氏亲自到镇上的一个媒婆那里,去商量给志祥下聘的事情。这媒婆姓吴,大概四十来岁,吴氏一听是给县里陆家的侄女下聘礼,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婶子,啥都不用说了,你家这事包在我的身上。婶子真是好福气呢,这陆家的县城里可是一个大家族呢。陆家世代皆有人在朝为官,听说这一辈的陆老爷子还在长白州做知州,他的儿子也在外头做了一个县令,那可是个了不得的家族。婶子家能够娶到陆家的女孩,想来贵公子也不是一般的人物啊。”吴媒婆这下子可是把志祥好顿夸。

陈氏让着吴媒婆一说,也是满脸的笑意,“小儿是这个陆知县的同窗,如今也跟在陆知县身边当差,所以才能娶到了陆家的姑娘。这事可就全都拜托给吴家嫂子了,这可是大事,关系到陆家的面子呢,咱们得好好的商议着办。”

两个人开始商议着送彩礼的一些事情,陈氏把之前跟志祥还有老爷子他们一起商量好的彩礼单子拿了出来,让吴媒婆过目。吴媒婆一看,不禁赞叹道,“婶子,一看你就是个办事大方利落的人,这彩礼,就算是在县城里也是头一份的。成,就按这个办吧,我敢保证,陆家那边绝对没有别的话。好家伙,这得够咱们镇上娶两三个媳妇的了。我在镇上给人保媒也有十来年了,这样的彩礼,还真就是没见过呢。行,婶子就赶紧预备吧,咱们冬月二十八去下彩礼,正好腊月十八成亲,这两个日子都不错,适合婚嫁。”吴媒婆就是干这个的,一张嘴就说出来了日子。

陈氏觉得这日子定的挺好,很和心思,点点头说道,“那可就麻烦吴家嫂子了,等小儿的婚事办完,我一定给吴嫂子包一个大大的红包。”

吴媒婆摆摆手,“啥红包不红包的,能给你们两家办事,就是啥也没有,我也会好好的办。这要是说出去,我可算是出名了呢。”

陈氏从吴媒婆那里回到家,接着就把薛氏和朱氏全都拽了出去,到镇上的铺子里头预备彩礼去了。大件的贵重物品,志祥已经预备妥了,如今也就是差点零碎的小东西。陈氏就带着两个媳妇,去买这些。另外她这个当婆婆的,也总得预备点好东西,留着给新媳妇当见面礼啊。

“娘,我看这支钗不错,你看,这纹样可是新样子呢。”一家首饰铺子里,薛氏拿着一支凤头金钗给陈氏看着。

陈氏接过来,用手掂了掂,这支钗大概得有六七钱沉,分量可是够足了。样式也真的很好,做工精细。“来,小伙计,你家这支钗多少银子啊?”陈氏问那边的伙计。

伙计赶紧过来,“大娘,您手里的这支钗,要十两银子呢。”

陈氏一听,觉得有点贵了。“小伙子,你这可是有点贵,咱们也是诚心想买的,你给便宜些吧。”一两金十两银,再加上这份手工,十两银子还是略高了些。

伙计不能做主,就跑进去把掌柜的叫了出来。这掌柜的来到陈氏的面前,看看那支钗,“老太太,您要是真的看好了,这支钗您就给九两银子吧,这钗是足赤金的,手工又好,值这些钱。”

陈氏想了想,觉得也差不多了。就点点头,“行了,就这么样吧。给我包起来。”

那边伙计去把钗包起来,薛氏和朱氏也在那挑选着。薛氏挑了一对银镯子,朱氏挑了一根银簪子,“娘,你看我们俩挑的这些行吗?五弟妹进门,我们俩咋地也得给点见面礼不是?”薛氏拿着镯子问道。

“行,你们有那份心思就行,东西不在多少,在于心意。咱家这条件,能给银子的首饰就不错了。”陈氏看着那俩妯娌手里的东西,对于她们能够这么重视新媳妇感到高兴。

这两样东西,又花了三两半银子,小伙计乐呵呵的都给包了起来,然后送这娘们三个出了铺子。

陈氏和媳妇们又走了几家绸缎庄子,也没看到太好的料子。最后来到的这家,就是那年薛氏在这买了些减价布料的那一家。一进去,当年的那个伙计还在,直接迎了上来。“大娘,你们是想看什么料子啊?要是平常穿的,就买些棉的,要是办事情,那就看看这边的绸缎。咱家都是直接从南面运回来的料子,保证是独一无二的花样。咱们岳记绸缎庄,在县城里也有铺面,都是数一数二的大铺子呢。”

娘几个一听岳记,就愣了,薛氏赶紧问道:“是岳家的铺子么,那你们东家是不是叫岳思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