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慕清却在与他谈完白糖的生意后,带着剩下的两桶白糖,去县学找甄博文。

  历史上,霜糖最早出现的年代在北宋,此前唐宋时期虽然已经从印度引进了白糖,却不像她做的这样雪白晶莹,而是呈现浅黄色,此时称之为‘石蜜’,一直过了数百年时间才转化为雪白的‘霜糖’。

  石蜜在唐宋时期,一直作为皇帝和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她对古代历史的大致事件知道一些,这么细节的东西她哪里会关心,又哪里会知道,她眼里的调味品在古代如此金贵。

  对比下黑糖价格,这个价格也差不多,就将这次所带的三十多斤白糖一次性全卖给了田记。

  不卖不行,家中已然一贫如洗,即使想卖方子,也不是乍然就能做到的,手里必须要有点活钱做其它的事。

  总共三十七斤白糖,卖了四千零七十文,田掌柜凑了个整数,给了四千一百文。

  一千文为一贯钱,由于民间‘短陌’现象普遍,一贯钱只有八百文,一贯钱里面只有七八百,慕清一下子得了整整五贯钱,加上这个年代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五贯钱便是五两白银,这可是一笔巨款了。

  五两白银看着很多,等明年甄博文科考,处处要用钱。

  她也没想到会这么顺利,一次就卖光了,原本还怕卖不掉,又得挑回去呢。

  慕清和田掌柜在谈霜糖事宜的时候,甄二郎一直傻愣愣的站在她身后看着,他没有想到阿娘制出的霜糖居然这么值钱,它的成本也才花了几百文钱,加上一些柴火和家里人工而已。

  而柴火和人工在甄二郎眼里完全算不上什么了,居然换了五两银子。

  他整个人都晕晕乎乎的,一点都不好了,像是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什么时候赚钱这么容易?

  每到冬季,村里也有不少壮劳力会到县城中找一些短工打,一天也就能赚个十几二十文钱,到过年回家带个三五百文,就已经是很多了,除去平时的一些收入,一个家庭中一个劳力一年能存个五六百文,劳力多没分家,再多一番或两番,也就一两二两的银钱,基本不会超过三两。

  农民种地所出的粮食,除去交出去的税,只够他们一年的口粮,这还要赶上时年好的时候,要是遇上旱灾洪灾,连这个都没有。

  他阿娘一下子就卖了五两。

  慕清让田掌柜给了四两白银和一贯钱。

  谈完之后,田掌柜又打包了一些田记的点心给慕清,慕清便一边和田掌柜聊天,一边向田掌柜打听关于两广、云南那边棉花的事。

  至于田掌柜,则多是套慕清的话,比如这霜糖的原料及制作方法,她家中何人,住址等信息。

  慕清因为来古代时间不长,秉着不知道的少开口的原则,田掌柜问她什么,能说的她就说一些,不知道的,就装作听不懂田掌柜的北方话,目露茫然地微笑。

  后来实在扛不住了,就说要赶时间,得走了。

  几番套话,除了知道她身后站着的憨厚少年是她儿子外,其它什么也没套出来,倒是让慕清知道,田掌柜的肆宅还是北货南销,南货北销。

  慕清问道:“不知铺子里可有两广、云南那边的货物?”

  “两广?”田掌柜眉头微皱,“两广和云南那边倒也有游走商人过去,你可是要买什么东西?”

  慕清主要是想要棉花种子。

  棉花在西汉时才传入我国,途径有两条,一是非洲绵传到了新疆,也就是西域诸国,到南北朝时,在西域棉花种植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另一条途径是亚洲棉传到两广、云南和福建。直到唐朝时,棉花种植地也仅限于上述地区,产量也不大。

  她记得,宋朝时,棉衣价格还比丝绸要贵,直到明朝时期,棉花种植得到大面积推广,棉衣才逐渐成为底层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

  她将棉花的特征和田掌柜细细说了,又道:“不论那边有什么,只要是我们南方这边没有的蔬菜、谷物、农作物、水果等种子,我通通都要,包括西域那边,若田掌柜遇到往那边行走的游走商人,还望田掌柜帮我留意一下,尤其是这棉花种子。”

  没有棉花实在太不方便。

  田掌柜自是连声答应。

  有需求,就能有往来。

  等慕清带着甄二郎走后,田掌柜吩咐店小二:“跟上去看看,他们往哪里去了。”

  田掌柜倒没有杀人夺方的想法,只是想确认她的住处,买她手上的制糖方子。

  慕清这人两世都没什么职场经验,阅历有限,但脑洞不缺,为人颇为谨慎。

  前世能怕麻烦,躲了柳尚林十来年都找不到她,此时自然也是,带着甄二郎钻进一条小巷后,干脆利落的往人小屋后一躲,店小二找了半天都找不到人,只要怏怏回去。

  十来分钟后才继续出现,从另外一条人迹稀少的小道走了。

  甄二郎教程快,慕清给他数了两百文钱,让他带给甄博文,小心点避着人先走,她随后赶上。

  慕清一个人,甄二郎有些不放心:“阿娘,那你去哪儿?”

  慕清拎着手里的包袱:“我去扯两匹布,过年了,给你们几个也做身衣裳。”

  甄二郎眼眶一红,感动的说不出话来。

  他从小跟着泥瓦匠的父亲,在外面板砖做工,身上的衣服从来都是补丁摞补丁,长这么大从未穿过新衣。

  别说他,村里面也没有多少人穿过新衣,甚至还有些人家,全家人都只有一套衣服,谁出门谁穿上,回来都是光溜溜的。

  慕清不知甄二郎已经感动的不行,拍了拍他的肩:“去吧。”

  “嗯!”甄二郎用力点头

  他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多钱,就像现代乍然有钱生怕被人抢的少年一样,紧张的不得了。

  见阿娘将五两银子没放在他身上,他顿时松了口气,将竹筐里要送给甄博文的衣物、霜糖、麻辣冷兔肉,还有慕清将衣物赶紧给甄博文送去。

  慕清从原身的记忆中知道,原身虽然极疼甄博文,但自从甄大山去世后,家中就没有了壮劳力,异常贫困,没有收入来源,这几年一直靠甄博文自己抄书获些银钱。

  甄博文正值长身体的时候,慕清怕他亏待自己,科考倒是小事了,身子骨是大事,可不能为了读书熬坏了自己的身子骨。

  甄博文看到霜糖时极为吃惊,问甄二郎这霜糖是哪里来的,甄二郎便说:“大伯娘送了些甘拓,四郎一直吵着要买饧,阿娘便想用甘拓给四郎熬制饧。”他憨厚地摸了摸后脑勺笑:“谁成想,居然熬出了这霜糖来。”他伸出五根手指,凑过去小声又骄傲地说:“卖了五贯钱呢!”

  甄博文又问了具体怎么回事,甄二郎也不瞒他:“就是城东的田记,阿娘和田掌柜说好了,每斤霜糖一百一十文的价格卖给田掌柜,多少他都收!可惜霜糖太少了,总共就制出这么些,阿娘留了些自家吃,给你带了三斤。”

  他拿出三个装着白糖的竹筒,“阿娘说,这个是给你吃的,这两桶是让你送给夫子的,还有这冷兔肉……”说到冷兔肉,甄二郎下意识地咽了咽口水,“这些天我和阿娘在山上挖了些陷阱,抓的兔子,阿娘都做成了冷兔,说要给你吃呢。”

  甄博文捏着甄二郎递过来的竹筐,心中一暖,温声道:“家中辛苦你了,你和阿娘说,我在县学什么都好,不用给我送东西,你们在家照顾好自己。”顿了顿,“你也多照顾好阿娘、二妹、小妹。”

  甄二郎憨憨地挠了挠后脑勺:“我知道的大哥。”

  “阿娘人呢?”

  “阿娘发现那田记的店小二跟着我们,把他引开,让我先过来了。”

  “田记?”他记得他同窗席镶说过,这田记正是他娘的嫁妆产业,随着本地父母官被贬谪到此,才开到此地。

  这倒是让他微微放心,叮嘱道:“回去你跟阿娘说,这事除了田掌柜外,暂且不要告诉任何人这霜糖的事,让阿娘万万告诫四郎,此事绝不许往外说。”

  甄二郎不知大哥为何如此郑重其事,却向来信服甄博文,点头应诺。

  他忽然想起了什么,从怀里掏出两百文钱来塞到甄博文手中:“这是阿娘让我给你的。”

  慕清怕在甄博文面前露馅,故意让甄二郎将东西送来,她在后面找了个布庄,买了一匹麻布,一匹苎布。

  她本以为这个年代的布匹很贵,没想到到了布庄才发现,这个年代的钱,真的很值钱。

  一匹粗麻布的价格只有一百文钱,一匹苎布的价格是两百二十文钱。

  而一匹是多少呢?三点二丈,也就是十三点三米。

  麻布,也就是粗麻布,手感和她在现代见过的那些麻袋类似,这样的粗布别说穿,摸着都觉得咯手。

  而苎布,就是苎麻布,它价格虽然比麻布高了不止一倍,但它的手感已经和现代的一些麻布衣服手感很接近了。

  这才像个布嘛。

  慕清花了三百多文钱,买两匹布,外加一些麻线和针,往县学赶。

  *

  甄博文和甄二郎在县学门口等了又等,才等到手里拎着包裹慢吞吞走过来的慕清。

  慕清过来就问:“东西都给你哥了吗?”

  甄二郎憨笑点头。

  慕清将手里的布匹包裹塞到甄二郎已经空了的竹筐里:“你们俩也是死心眼,不会把东西先送回去再等我?冬季要来临了,这是我刚从布庄买的两匹步,回头给你做件棉衣叫人送来,娘还给你买了些棉,听说是从两广那边进的货,暖和的紧。”慕清做足了记忆中原身殷勤的慈母样:“这是几块胡麻饼,记得吃。”

  胡麻饼来自西域,说明这时候是有游走商人往西域那边去的。

  她也不和甄博文多谈,看了看天色:“天也不早了,你也会去吧,多照顾身体,要是缺银钱使就托人回家告知我一声,我和二郎先回了。”

  甄博文见阿娘急切的赶回去的样子,知道家中只剩下三郎四郎在家她不放心,三郎才十岁,二妹十三,在家都不顶事,只好将关于霜糖的事情再叮嘱了慕清一遍,让她暂时不要再制霜糖,也不要和外人说,让她叫三郎四郎在家不要说漏了嘴。

  三郎倒是不担心,就担心四郎。

  慕清也道:“我寻思着,你也大了,发解试之后就要娶亲,若能考上秀才,聘礼数量必定要增加,你之后马上就要轮到二郎,家里屋子也要重启两间,阿娘也知道,咱们这样的人家是留不住制糖方子的,你在县城认识的人多,看看能不能把这制糖方子卖掉,这东西咱们留着烫手。”

  甄博文是真没想到自家阿娘还有这见识,本来还担心阿娘想藏着房子不肯卖呢。

  他倒也没有怀疑,只说他心里有数,这件事交给他来办。

  慕清并没有马上回去,而是去猪肉铺子买了整整十斤猪板油,还买了一些猪大骨猪小排带回去。

  至于猪下水,这东西别人会不会弄她不知道,反正她是不会弄的。

  她空间里那么多吃的,她又不缺吃的,何必受这个罪。

  这样一耽搁,回家已经傍晚了,慕清估摸时间,应该有下午四五点钟左右。

  中秋已过,日头越来越短,白日和夜里温差也越来越大,慕清估摸着再过段时间会更冷,现在手里有钱,她就想着,在屋子修两座炕。

第62章

  慕清前两世都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但也不是没睡过炕。

  前世她跟一个剧组,剧就是北方农村拍的,还是冬天,晚上她们睡得就是大炕。

  这个剧本慕清也有参与,为了弄清炕是怎么回事,考据党慕清还特意去百度上搜索弄清了火炕的结构原理,到了剧组后,刚好当地有一户人家在搭炕,她就旁边看了看,搭抗的是一对父子,年轻的儿子见她好奇,还特意给她介绍了一下,比如高度,比例啥的。

  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炕的烟道呈‘己’字形,还有炕洞的宽度不超过一块砖,更重要的是,在那少年没给自己介绍之前,她一直都以为炕是用水泥砌成的,听那少年讲解之后,她才知道,要用黄泥,还不能掺别的,至于炕面,好像是黄泥加黄沙。

  具体她也不记得了,慕清决定一边试一边做,不成就拆了再试。

  其实火炕的原理很简单,小学课本上就学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分得原理,使得灶坑里的热量源源不断的从火里进入炕中,这样不仅可以是用灶来作饭而且还可以暖炕。

  慕清虽算不上学霸,但少女时代成绩一直不错,成年后因为写作的关系,各种杂七杂八的知识都需要了解一点,一直没有停止过阅读,后来女儿出生,为了辅导女儿作业,将这些知识点又复习了一遍,记忆还算深刻。

  说干就干,到了家第二天,慕清就把甄二郎叫来,说了要做火炕的事情。

  说到做火炕,甄家的甄大伯,和原身去世的老公甄大山都是泥瓦匠,每到冬季就出去为人建房子赚点钱,这也是甄大山还在世的时候,还能供的起甄博文读书的原因。

  甄二郎从七八岁开始,就跟在甄大山后面当学徒工,一直学到十二岁,也就是三年前甄大山去世,然后每到冬季,他就跟着甄大伯后面,一起去县城里找活干,继续供甄博文读书。

  这年头税收重,若甄博文能考上秀才,就可以免去八十亩地的谁。

  甄家有二十亩地,甄大伯是长子,当初分家的时候甄爷爷甄奶奶都是跟着长子过,多分了些,有二十六亩,其中十六亩上等水田。

  若甄博文能够更进一步考上举人,名下就能有四百亩地的免税额。

  说到考中举人,慕清还从原身的记忆中发现一件事。

  原身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这样泼辣刻薄的,她父亲是秀才,自己本身少女时代也是个美人,早早与父亲同窗家的儿子定了亲,原本就等着过门了,谁知道在未婚夫考中秀才后,不仅没上门下聘,反而来退婚,据说是娶了他在州学里夫子的女儿。

  古代可怕的地方在于,明明是男方家里嫌贫爱富攀高枝退了原身的婚,反而毁了名声的是原身。

  自那之后原身就性情大变,她一心想攀高枝活的比那人更高,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嫁给了甄家村的泥腿子甄大山,当了一辈子农妇。

  在这样的乡下农村,极少会有人将孩子送去读书,甄慕氏却不甘心,她将全部希望都投到长子身上,在甄博文极小的时候,就将他送去娘家,跟着慕秀才开蒙,尤其在甄博文展现出读书天赋后,更是一家人勒紧了裤腰带,供他一个。

  为了供甄博文读书,甄慕氏拼命的压榨二子甄二郎,七岁开始就让他大冬天跟着甄大山出去当学徒,当小工,搬砖。

  这年头的学徒日子极其不好过,师父会拼命压榨你的劳动力,还不一定真的教你真正的技术,也就是甄大山是他亲爹,教的尽心尽力,才没让甄二郎小小年纪就夭折。

  北方人用火炕取暖,南方人用火炉取暖。

  底层百姓用不起火炉,只能用灶灰取暖。

  甄二郎并不是第一次听说火炕这玩意儿,他听游商说过,似乎在极冷的北方,冬季就是用火炕取暖,但火炕究竟该怎么做,他却不知道,听阿娘说要造火炕后,他十分为难:“阿、阿娘,儿不会制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