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老妇听了,眼睛里立时就涌出泪水来,抱住宋志武哽咽道,“好孩子,让你受委屈了。”

宋志武却道,“娘的病拖了许久,大舅舅连房子都抵了出去,那还不是为了娘,我没用,是个没本事的,不能让娘和祖母安享晚年,又连累了舅舅一家子。”

余青安慰道,“婆婆放心,虽则卖身,但只是做些看家护院的事情。”

那老妇听了感激的不行,差一点就跪了下来,还是余青眼疾手快的拦住,这才没有受礼。

等着安排妥当,已经是快傍晚了,按道理古人很少会晚上出门,宋志武自然是古人,可是他却一声不吭。

余青心中越发喜欢这个人,觉得当真是找对人了。

她也不想晚上出门,只是怕夜长梦多,不敢耽搁罢了,为了尽快出城,又去买了一辆马车,虽然人生地不熟的,又是女眷,但是因为文墨跟着,到底也没有吃亏,买的价钱也很公道。

到了城门,余青就对文墨道,“多谢了。”拿了早就包好的封红给他,里面放了一两的碎银,“我此去就不会在回来了。”

文墨一时傻了眼,之前遇到了杨九怀,但是他们少爷也没说让他回去,只好一直跟着,一开始觉得这余家二夫人又在胡闹,但是越看越是觉得有些心惊,果然到了这会儿已经是在撵人了。

“二小姐,这附近匪徒很多,专门抓这些路过的行人。”

“我知道,但是我真的有急事。”虽然文墨是受了杨九怀的吩咐,但是一直都认认真真的帮着他,要不是她跟着,恐怕也没能这么顺利。

文墨跳脚,道,“哎,那个姓宋的,你们家小姐这般胡闹,你也不劝着?”

宋志武正坐在车辕上,手里拿着缰绳,正是要给余青赶车,听了这话头也不回的说道,“我只听我们夫人的。”

余青后来就纠正了宋志武,让他喊自己为夫人,毕竟是嫁过人的,以后还要带着孩子,只不过文墨是属于娘家人,是姐夫家的随从,所以自然是喊她小姐。

那马车扬起尘埃,消失在了路的尽头,文墨心里火急火燎的,总觉得余青这般太过大意了,又看了眼手中的封红,跺了跺脚,道,“还是赶紧去禀告少爷吧。”

那寺庙叫远山寺,倒也不远,坐在马车上半个时辰就到了。

此时天还没黑,太阳挂在了山边,还露着半个头。

崇山峻岭,道路狭隘,但因着这难得的夕阳,倒也显得格外的宁静安详。

这一路上余青没有说话,宋志武也一直沉默,他似乎就是这样,只要余青的话他就只会盲目的跟从。

曾经远山寺也声名远播过,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却是慢慢的淡然了下来,到了近年,就是连吃饱都是问题。

余青到的时候,看到原本应该是红色的墙皮都已经变得斑驳,带着衰败的迹象,这一路行来,看不见一个路人。

敲了门,好一会儿才出来一个年轻的和尚,宋志武就算没给人当过仆从,但总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倒也像模像样,靠着门,瓮声瓮气的说道,“我家夫人想要给亲人点个长明灯。”

那和尚很是不耐烦,最近这边匪徒很多,别是来个歹人吧?但是看着站在后面披着孔雀羽莲蓬衣的女子,虽然那帽子遮住了大半的面容,还是能看出绝色的姿容来,更不要说压着衣袖的手白净修长,娇嫩的很,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女眷。

都说佛门是清静之地,但其实他们最是势利,看见这模样,和尚的戒心一下子就少了许多。

宋志武丢了一个封红递给小和尚,“小师傅,我家夫人午歇的时候做了梦,看到过世的祖母跟她讨要香火,她一时情急,就这般急匆匆的出了门,到了这边也是晚上了,还请行个方便。”

寺庙里许久没有收到供奉,都已经快揭不开锅了,小和尚握着那颇有分量的封红舍不得还回去,稍微犹豫了下道,“施主请随我来。”

进了门,是铺着青石板的小路,顺着走就到了大殿里。

“我们家老太太在世的时候极为喜欢孩子,想着你们寺庙里有没有孩子,如果能让孩子来点灯,老太太必然会高兴的。”

余青见那和尚犹豫,看了眼宋志武,他马上按照之前在马车里的学好的话,道,“我们夫人想点一盏五百两的长明灯。”

那和尚一听这数目,眼里的惊喜就藏不住了,要知道这一年的供奉加起来也没这么多,马上道,“夫人,您稍等。”

或许是因为太过期盼,不过二刻钟的时间却是像是等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余青看到那和尚领着一个孩子走了出来,穿着崭新的袍子,上面的折痕都是整整齐齐的,似乎是因为见客特意换的。

这孩子有对浓密的剑眉,显得十分英气。

只是如今面黄肌瘦的,下巴尖尖,显得那一双冷清的眼睛更加大了,他看人不会拐弯,会直勾勾的盯着,久了就会有种发憷的感觉。

那和尚道,“夫人,尚心从小在寺庙出家,虔诚向佛,又是孩子,就由他给您点灯,您可满意?”

作者有话要说:好困,写不下去了,明天多写点。

第6章

第六章

余青原本不确定,但是听到小和尚的法号,就已经知道找对人了,再去看孩子的消瘦的模样,弯腰抱住孩子,眼泪一下子就落了下来。

她上辈子就是想要个孩子,结果却得不到,总说孩子是上天赐给你的礼物,她却没有收到这样的礼物,如今在这里却是有了,到底是不是对她的一种补偿?

原主的父母虽然养育了她,但是相比对她的伤害也算是抵过,两不相欠,但是孩子不一样,他需要父母的教养,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更何况余青本身还特么喜欢孩子。

那年轻的和尚吓了一跳,道,“施主,虽说尚心还小,但毕竟也是出家人,男女授受不亲,还请施主放开。”心里头却是想着,这小兔崽子桀骜不驯的就跟狼崽子一样,旁人根本近身不得,别是忽然就咬人伤到这位有钱的夫人就好了。

那年轻和尚很是紧张,其实奇怪的是,今天的尚心似乎很乖?

余青觉得孩子瘦的就剩下一把骨头了,小小的一只,要是用力还能硌的肉疼,可见这孩子在这里过的什么日子。

越想越是心酸,那眼泪就更止不住了,想着要把孩子尽快带回去,按照事先想好的说道,“章儿,是不是你?”见孩子呆呆的看着她,忍不住摸了摸他的头。

“肯定是你,跟你爹简直一模一样。”余青说道这里,抬头看着一脸诧异的年轻和尚道,“这孩子是你们捡来的吧?”

那和尚如实道,“是方丈捡的,就在门口。”

“那就是了,不会错的。”

那年轻的和尚都有点懵了,觉得这事情变得也太突然了吧?结果听到余青道,“六年前我儿刚生下来就被家中婢女偷走,却不知道所踪,这几年一直在寻找。”又道“我道祖母怎么突然托梦给我,还指定了你们的这寺院,原来是想让我们母子相认。”

“施主,您可要看好呀。”

余青怒道,“怎么会错呢,他这模样,跟我父亲简直一模一样!而且我儿脚背有两颗黑痣。”说着就拉着孩子的手,去脱他的鞋,尚心显然许久没好好洗脚了,一股味道,但是脚背上的黑痣却是清清楚楚的。

余青有了原主的记忆,自然知道孩子的特征。

这下弄得那年轻的和尚也很惊奇,正要说话,听到余青满是感激的说道,“师傅,我愿意捐二千两的香油钱,报答你们的恩情。”

那年轻和尚听到这里,眼睛都亮了,支支吾吾的半天才道,“夫人,您稍等,这等大事,我还是要去和方丈商议下。”

年轻的和尚进了内室,其实方丈早就圆寂了,但是却指明了让尚心当方丈,寺庙里剩下的人不服气,这几天闹的很凶,甚至把尚心关起来,饿着他,今天要不是余青特意要求根本就不会放他出来。

“不是说好留给林员外?”

林员外是附近的乡绅,郊外许多地都是他家的,他最喜欢娈童,尤其是喜欢孩子,不知道糟蹋了多少,近日看到寺庙里的尚心,不知道怎么就动了心思。

“这几日清了肠胃,只给他喝清水,不就是要送过去。”

“殿里的那位夫人说要出二千两的香油钱。”

尚德冷笑,道,“这人来的古怪,又突然相认,总觉得不寻常,你居然还敢答应?眼皮子浅的东西,你眼里只看到银子,就没想过这般做会得罪林员外?那可不是好惹的主儿,到时候看不到人,我就把你送你过去伺候林员外如何?”

那迎了余青入门的年轻和尚法号叫尚慈,想到上次有个比尚心大三岁的小和尚被送去,回来的时候流一晚上的血,熬了几天就死了,吓的缩了下身子,他最是没有主见的,听了这话又有些犹豫了起来,“就是可惜那些银子…”

“那夫人带着几个人?就一个男仆不是?半夜带着一男仆出门,想来也是不是什么正经人家的夫人。”

尚慈瞪大了眼睛,道,“师兄你这是要…”

“不是有那加料的茶水,你给他们送过去,就没有这个烦恼了。”别看这个和尚法号尚德,但其实出家是个手上沾过血的狂徒,原本方丈想要把位置传位他,后来显然知道了这内情,这才作罢。

尚慈一直都有些怕尚德,听着这话也颇有道理,那夫人看起来很是有钱的样子,真要是收了她,别说一千两,兴许还有更多银子,一想到这些就有了那贪心,这般想着又去了大殿。

谁知道刚才还哭天抹泪的余青,突然间却是了翻了脸,她怀中的尚心已经是被掀开了衣袖,露出了伤痕累累的胳膊,余青发难道,“我还当你们这出家人当真是慈悲为怀,帮我养了孩子,想着要好好感谢一番,谁知道竟然会这般体罚,恩情是恩情,但是这谁要是欺负了我的儿子,我也不会轻易咽下这口气。”说道这里露出十分蛮横的神色,道,“师傅恐怕还不知道我是谁吧?我可是县城余家的二小姐,我姐夫想必你们也认得,是这茂林的守备杨大人。”

这话说的尚慈一愣,见余青说的像模像样的,颇有些心虚,他本就是个没主意的,不然也不会事事都去问尚德,道,“夫人误会一场,尚心手腕上的伤都是他自己跌倒的。”

余青怒道,“你当我是无知妇人不成,这是跌倒的伤痕?”然后摸着尚心的头说道,“我儿,你快告知娘,这是谁打的?你姨夫是这里的父母官,最是厉害的,肯定会为你出头的。”

尚慈想起自己听的传闻来,说是这位余家二小姐生的国色天香的,却是个生性浪荡的,出门被劫匪糟污了身子,无奈下嫁给一地痞,结果八个月就生下一男婴,那地痞也是有脾气的,能受得了娘子非完璧之身,但是戴个绿帽就不合适了,一气之下便是离家出走,再也未曾回来。

好巧不巧的是那余家二小姐却是丢了那男婴,想起来那是六年前,可不正好对上了?难道真就这么巧合?

一想到这些尚慈就有些坐不住了,如果真是余家二小姐,不管心里多么唾弃,他都是惹不起。

不说余家的威望,就说杨守备那也是一个棘手的人物,黑白两道皆是有人脉,据说当年劫了余二小姐的劫匪,都死的都很惨。

从开始道现在,尚心都没有说过话,一直都是直勾勾的看着余青,这时候突然开口道,“他们掐我,不给我饭吃。”孩子说话的时候不喜不悲的,好像是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冷静的有些可怕。

余青心里难受,道,“章儿,让你受苦了。”

“叫你们方丈出来,今日不给我个说法,定不会轻饶你们,当真是黑心肝的,出家人本应该一心向佛,普度众生,谁知道居然都是披着羊皮的狼!”余青忍不住喊道,显得气势十足。

尚慈一下子就荒了,道,“夫人息怒!”

***

尚德仰躺在竹椅上,两条腿压在另一张杌子上,手里抓着一把牛肉干,嚼的有滋有味,谁到一转眼就看到尚慈慌慌张张的跑了进来。

“心虚什么,又不是第一次了,上次那个小娘子不就是给你享用了?那滋味如何?”尚德说着笑了了起来,那笑容极为猥亵,叫人看着就不舒服。

尚德说着起身,把手心里没吃完的牛肉干丢给尚慈,道,“走吧,去瞧瞧咱们这位夫人,到底有多少身家。”

“师兄,我…那些人我叫他们走了,咱们惹不起呀,那可是余家的二小姐!”尚慈心里满是憋屈,想着好歹养了那孩子六年,谁知道一个铜板都没拿,就这样陪着不是把人给送走了。

“她说是,你就信?”

“这种事儿还能骗人?他们都说尚心被丢在寺院前面的时候,襁褓是用缂丝的料子做的,显然不是一般人家,里面还放着一把四两的金锁。”尚慈越说越觉得是真的,“师兄你想,你附近谁家有这样的财力?那缂丝我都没见过什么模样…也就县城里的余家有这样的财力了。”

尚德也是听的脸色铁青,却是颇为不甘心,道,“她就带着一个男仆?”那目光里带着几分嗜血的狠辣。

尚慈看出尚德的想法,一时退后了两步,道,“那可是杨大人的小姨子…”

“是不是真的还不一定,就算是,把人做掉埋了,谁还能知道?”尚德阴森森的说着,“去喊了尚悲几个人来。”

余青一直都抱着有种珍宝遗失,但是失而复得的心情,那孩子也是乖乖的,任由她拿捏,她抱着孩子上了马车,就道,“走后山那条路。”

远山寺在半山腰,一般上山都会走前面那条宽大的石板路,很少有人会走后山,路不但狭隘,还是泥路,坑坑洼洼的很难行走,但是宋志武一句话都没说,直接上了车辕就开始赶车。

余青心里越发的喜欢这个人做派,想着到底后世留名的名将,当真是不同的,准备等自己安全了就放他自由。

那尚德带着人去追,走了半个时辰也没看到人,这才惊觉这些人恐怕是走了后面的山路,尚德脸上阴晴不定。

“师兄,还追吗?”

尚德吐了一口唾沫,道,“追个屁,咱们这次可算是遇到了黑户了,当真是惹不起,回去!”

一路上相安无事,行了两个时辰,终于到了一处村落。

这会儿天色已经是黑了,说起来一般孩子坐了马车,又是夜里,总会睡过去,尚心这孩子却是不同,一直都看着余青,看她如何抱着自己,如何喂他吃糕点,那一双孩童的眼睛又黑又亮,但是没有同龄孩子的纯真,满是理智得近乎超脱寻常的冰冷,被那那冷清的目光盯着久了,心里难免不舒服。

但是余青早就知道这孩子和常人不同,不然后世也不会成那样暴虐的君主,早就做好了准备,要好好的引导,言行举止就带着十足的耐心。

余青柔声说道,“困了吧,咱们今天晚上就歇在这里。”

这几年匪徒横行,村民都很是警觉,看到陌生人进来,都不会开门,余青却不是盲目的来的,她走到一家白墙绿瓦的大户前面,敲着门,道,“外祖母,我是青儿,我来看您了。”

原来这里不是别的地方,正是余青的外家。

作者有话要说:孩子不是土匪的,这个大家放心,里面另有隐情。后面会写到的。

第7章

第七章

余青走后,刘氏哭了的晕死过去,等着灌了安神汤就歇了一觉,醒来就已经是下午了,她很快就又振作了起来,毕竟过几天是他们老爷的寿辰,到时候会来许多名仕和乡绅,贵妇和淑媛,容不得意一丝差池,她出身不好,就是一个村姑,是因为这模样生的好才能嫁入余府。

曾经像余开这般又是文采风流,又是有功名在身的人,根本就是可望不可即的人物。

为此刘氏总是格外的用心。

这几年随着女儿长大,女婿杨九怀又是争气,刘氏也渐渐得到了众人夸赞,说她善待继女,视如己出,是个贤惠的后母。

为此刘氏不知道多高兴,总觉自己熬出了头。

等着忙完一阵子,已经是傍晚了,刘氏又去准备余开的晚饭,余开对于吃食很是挑剔,刘氏总是会亲自去厨房查看。

摆了桌,正要请了余开用膳,他却是怒气冲冲的一把掀开了桌子,杯子和碟子都掉在了地上,发出清脆的声音。

地上一片狼藉。

余开道,“我还有心思吃饭?青儿出去都多久了?”

刘氏心里自然是担心的,但是她总是习惯性的把自己的事情放在最后面,家里头等重要的事情就是老爷的,第二自然是大小姐余含丹,然后才是小女儿和她的事儿。

所以女儿闹脾气出气了,自然是也要等到老爷这边的事情忙完了再去办,再说女儿闹脾气不是一次二次了,总是这般闹着出去,然后自己回来。

“老爷,上次郎中就说过了,您脾胃不好,不可这般意气用事,多少还是用一起些吧,等着用晚膳,我就派人去找找,青儿子也是应该消气了,能喊回来。”

“你觉得青儿还会回来?”余开带着几分匪夷所思的目光看着刘氏。

余青那决裂的目光,带着一刀两断的决心说的话还犹言在耳,刘氏这个生身母亲居然还能这般当做不在乎?

刘氏反而问道,“为什么不回来?这里可是她的家,再说一个女儿家,离开了家还能去哪里?”

什么叫话不投机半句多,余开算是知道了,气的胸口起起伏伏的。

就在这时候,门外跑进来一个小丫鬟,显得急匆匆的,道,“夫人,大事不好了,姑爷派人来让我跟您说下,说看到二小姐出了城门了。”

刘氏这才着急了起来,道,“这都什么时候了?居然出城,难道她不知道城外劫匪横行?你这不孝女,你到底在要做什么!”

说着说着又哭了起来,余开大怒,打了刘氏一巴掌,道,“还不快点去找!”

只是余青早就出了城,哪里还能找到?

文墨老老实实的说道,“卖了首饰,又去买了个男仆,那人好像有些拳脚功夫可以护着二小姐,再后来二小姐就不让我跟了。”

“这个孽障,她这是想干什么,难道真不回来了?”余开吼道。

刘氏却只顾流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等着回到屋内,有个小丫鬟道,“夫人,过几日天气就要冷了,你答应给大小姐做的那几身冬衣,别是耽搁了呀。”

“瞧我,差点误了大事儿。”刘氏擦了泪水,又坐在炕头上认认真真的做起来针线来,刘氏女红极好,十分出众,那手艺在茂林县也是顶尖的,余含丹出嫁的嫁衣基本上都是刘氏做的,如今一年四季的衣裳,不仅是余含丹,就是余含丹婆母,还有女婿,两个孩子都是刘氏做的。

张婆子进了院子,听丫鬟说刘氏在给大女儿做女红,想说点什么,最后还是摇了摇头走了出去,等着回到了家里,他们这些下人也不全是住在府里,他们就住在余府后头的一排房子里,张婆子看到大儿子正在打算盘算账,忍不住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张婆子的儿子最是孝顺,忙道,“娘,这是怎么了?”

“你说咱们夫人到底是怎么想的?那二小姐就算如何不争气,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如今人都找不到了,居然还有心思给大小姐做冬衣…她一个嫁出去的女儿,却是让娘家母亲来做这些,夫人居然也做的高高兴兴的!”又道,“以后夫人总有年老的时候,自然是自己亲生的最贴心,难道她还指望一个继女不成?”

陈旺在外面见到人多了,鄙夷道,“还不是为了那好名声,什么不顾了。”陈旺当初是也从府里走出去的,道,“娘,你也到养荣的时候了吧?咱们要不早点走吧。”

张婆子想起余青走之前的话来,一时犹豫,但还是说道,“再等等,二小姐没找回来,我心里就放心不下。”

张旺气道,“那二小姐也是白眼狼,夫人平日不管她,都是娘你照顾她,你当了她的奶母,我小时候就没喝过娘的一口奶,如今却是直接把娘丢到门子那边。”

张婆子却不生气,反而道,“二小姐是好的,从小就可心善了,你忘了你许多玩具都是二小姐赏给你的,但就是没遇到人好好教养,也是我的过错,只当自己是个仆妇,一直都言听计从的,要是当时…”

张旺听了这话,仿佛也想起小时候扎着两个双螺鬓,如同玉娃娃一般的余青来,那时候还一起玩过,他十分矮小,跑不过余青,摔了一跤,二小姐就吓哭了,还要给他吹吹…再后来二小姐就越来越不像样了。

“这府里就没有一个明白人,早晚有后悔的时候!”

张旺如今也是当爹的人了,家里两个小子,一个闺女,自然就明白该如何教养孩子。

***

刘春花嫁给余府之后几乎是和娘家断了联系。

说起来杞县刘氏也是一个世代的大族,祖上也出过几个进士,但是刘春花这一枝却是旁支,又早就过了五服,但毕竟也是大族,有那底子,在这村子里也算是富户了。

家里这几年也有几个小子在读书,又有人做买卖,日子倒是越来越好。

余青这么一叫门,几乎惊动了所有人。

刘春花的生母朱氏一边穿着衣裳,一边疑惑道,“这深更半夜的,来的人是俺的外孙女?”只是那动作却是没有停过,眼睛里更是冒出兴奋劲儿来,“春花那个死丫头,嫁过去了就当真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几年一点音讯都没有。”

一旁的老刘头却是披着衣裳点了旱烟,深深的吸了一口,吐出一个烟圈,道,“少说两句,这时候过来显然是有急事儿。”

一时外面收拾妥当,就有人来喊老两口。

余青抱着孩子进来,见待客的厅堂里都是人,粗粗看来也有十几号了,没有想到自己突然来访居然惊动了所有人,这应该是重新起床穿了衣裳吧?心里还真有些内疚,但是现在深更半夜的,她又没个去处,这外家是离寺庙最近的地方了。

她其实也不过想要借宿一宿,顺便把另外一件事给办了。

刘家人多,光是儿子就生了四个,有外加三个闺女,刘春花是最小的一个。

除了出嫁的三个闺女,四个儿子都在一起,没有分家。

余青扫了一眼,看到左下角坐着一个男子,戴着黑色眼罩,是个独眼龙,心里猜测,这就是她要找的舅舅刘忠庆了。

虽说刘春花胸无点墨,但是刘家也还是出了一个人才的,这就是后世被成为独眼铁算盘的刘忠庆了。

他这个人精明干练,冷静自若,据说从小就心算了得,很多东西都不需要算盘就能算出来,更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后来为杨九怀当了钱粮官,统筹粮草,稳定军心,立下汗马功劳。

只可惜死的却很惨,没有善终,余含丹失宠之后,也跟着受连累,被满门抄斩。

余青收回目光,见到中间太师椅上坐着一对老夫妻,那女子虽然已经是老妇人,但是也能看出年轻时候是个少见的美人,和刘春花极为相似,想来就是她的外祖母了。

“深夜来叨扰。”余青把孩子放在地上,客客气气的行了礼道,“只是我实在是没有去处了。”这也确实是大实话。

一家子面面相觑,屋内短暂的沉默。

都觉得余青这来的太突然,但是她又说了只字片语,让人没办法窥探来龙去脉,分外的有些不解。

要知道之前朱氏唯一见到余青,那还是她办满月酒席的时候,再后来女儿刘春花露出嫌弃的神态,说她送的满月礼不过是银锁,比不得别人送的金锁,上不得台面,在酒席上对她冷冷清清的,反而对旁人格外的亲热。

朱氏就算是个村妇,那也是要脸面的,之后就气的一直没上过门,而女儿居然也没回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