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玉又笑着道,“所以我很感激朱琳和叔叔对我们公社和大队的帮助。你们的贡献,我都记着,大队也都会记着,有机会,我们肯定让朱琳先回去的。不过我个人是认为她应该再锻炼一两年。现在队里生活也没那么艰苦了,适当的锻炼,可以让她思想更成熟,回了城里之后,面对形形色色的同志,更好相处。”

朱琳麻溜点头,“我觉得我成长了。”

朱副厂长都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相信苏青玉这番话了。

他始终不相信,聪明人能干这傻事儿。

他笑了笑,表示自己相信了她的话,然后迂回的问道,“现在我们家琳子在队里都干什么啊?没添麻烦吧。”

朱琳就说起来了,“可忙了,我现在是校长助理,每天跟着青玉姐后面处理大事儿。”

朱副厂长点头,聪明人愿意带着闺女在后边学习,这是好事儿。

“还有,我现在又开始学习了。”也不敢说自己和谁学,担心自己爸接受不了,“青玉姐说了,学好知识了,以后在单位里才能有出息。”

鼓励学习,这是为孩子好。

“别人都是要开荒才能学习,我什么都不需要做呢。”朱琳骄傲道。

朱副厂长听出来了,这是特别照顾了。

都这么好了,朱副厂长也没啥好怀疑的了。

要想骗人,也不至于做这些,至于后面回城的事儿,那也还早。

只要孩子在乡下过的好,没吃什么苦头,还知道学习,那就是好事儿。

甚至比在自己家里的时候教育的还好。

朱副厂长看向苏青玉的时候,眼神里都带着感激。不管这位同志抱着什么目的,至少照顾到了他闺女了。然后心里又有些心塞。这看着也差不多的年纪,都是女孩子,怎么自家闺女就不如人家聪明呢。难道是干部家庭更会教孩子?

吃完饭之后,朱副厂长就用自行车带着两人去机械厂那边。

朱琳坐在前面,苏青玉坐在后座。

也得亏两人都不胖。

不过朱琳坐着还是不舒服,心里还是嘀咕着,以后一定要过上有公务车的日子。这自行车坐着太憋屈了。

本来朱副厂长就打算帮他们办成这事儿的。毕竟是闺女找他求助。这会儿知道苏青玉对他闺女的照顾,知道闺女在乡下过的好之后,这就更心甘情愿了。

领着两人到了厂里之后,还一路和苏青玉介绍这机械厂的业务。

海城西城机械厂,是海城唯一的一家生产农业机械的机械厂。这倒不是说他们落后,相反,正是因为他们生产设备多,生产技术高,才被委以重任,试着生产这种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力。

他们有专门的技术员研究农业机械,而且还有从苏联老大哥那边买来的技术。生产出来的农业机械在全国来说算是领先的了。

这样的大型机械厂,那就不是朱副厂长一句话能解决的事儿了。

好在负责接待的人也是副厂长,面上和朱副厂长寒暄了一阵子,还算热心。

这就是有熟人的好处了,要不然苏青玉觉得自己连大门都进不了,更不用说见人家副厂长了。

寒暄之后,机械厂副厂长就带他们去看旧的农用机械。

数量并不多,也就十来台。

有小型收割机,小型播种机,还有脱粒机。也有苏青玉说的那种安装在拖拉机头上的犁。也有大型的工具,不过大型的比小型的还少。

副厂长介绍道,“这种小型机器不大实用,这些机械主要是在平原地区使用,大型的使用效率更高。”

毕竟平原地区一般土壤肥沃,粮食产量高。当然是要针对这样的地区生产机器。至于其他地区,暂时确实也顾不上。

苏青玉觉得简直天赐良机。

红旗公社的地形就不算平坦,路也不算好,大型机器反而还不好用。

就是这些机器都不便宜。就算是小型的,而且还是二手的。一台脱粒机都要四百多了。一□□回去,全都得掏空了。

虽然肉疼,可苏青玉也只能咬牙了。

能买到就不错了,不挑。先拿回去让大伙儿看看这些机器的好处,以后有钱了也能再添置。

这购买的可是不是简单的产品,而是生产力。有了生产力,就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苏青玉提出实验机器,看看能不能用。

“哟,这同志还不信任我们的产品?”

机械厂副厂长笑了一下,立马让技术员来开动这些机器。

厂里生产这种机器,那都是又实验的地方的,几名技术员依次演练。

说实话,苏青玉真是看不中这速度,她见过未来的农用机械,那才是一个人能种几十亩土地的神器啊。

不过总比人力要好。

一台机器至少能解放几个人力了。

特别是犁田用的大铁犁。到时候用拖拉机一拉,在这个时代算的上是开荒神器了。

不过这铁犁她没准备要,拿着笔简单的画了下来,准备回去让县里机械厂帮着做,更便宜。

反正这个是最没技术含量的。

至于其他的,就挑了一台脱粒机,一台播种机,一台收割机。

其中收割机最贵。就这一台就花了七百。

三台加起来花了一千七左右。

这机械也不用苏青玉他们自己来拿,朱副厂长拍着心口保证帮着联系顺路的车子直接送县里去。

“爸,你这思想觉悟没的说的!”

朱琳高兴道。

“那还不是为了你?”朱副厂长点了她的脑袋。

看着这么一幕,苏青玉突然有些羡慕。想着自己的亲生爸妈,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否有他们。

即便有,也不再是她的爸爸妈妈了。

不过总有一天,她还是要回去那个地方去的,那个曾经养育她的地方。如果有他们,至少改变他们的命运。

办完事儿之后,苏青玉就让朱琳和朱副厂长回去了。自己去海城农业局那边去了解目前有的农作物品种。

对于苏家屯种什么,她心里已经有底,就是种子不好弄。

作者有话要说:码字的速度永远跑不过时间,永远在迟到的我。么么哒,明天见。

☆、第 77 章

苏家屯的地理位置很尴尬, 北方和中部地区交界, 地形不如北方平原地区那样平坦, 土壤也不算肥沃。气温还不如南方那样温暖。

这些年种稻子种麦子, 产量都不高。而且土地利用率也不合理。旱地一年才三熟。要不是因为这些年来国家水利工程做的好,而且不断培育新的粮食品种, 只怕苏家屯的社员们连吃饭问题都没法满足。

即便是现在也仅仅是不挨饿而已,连口肉都吃不上。

考虑到这个时代的特殊性,市场需求,以及保鲜运输,苏青玉将蔬菜类和药物类的农作物全都排除了。老老实实的决定种植和衣食住行有关的。

最后选了油料作物作为苏家屯目前主要经济作物。

使用套种模式来增加土地的利用率。

玉米套种黄豆,黄豆套种油菜。这样旱地就能一年三熟了。玉米暂时没那技术榨油, 但是玉米棒子磨碎了能喂猪, 玉米粒可以作为食物,黄豆和油菜则用来榨油,作为队里的主要经济作物。

苏青玉想着,甚至连以后苏家屯的榨油厂开在哪里都想好了。

当然, 前提是能弄到好的种子。

别看都是一些常见的农作物,可是同样的农作物也有不同的种子。

苏青玉之前也了解过农作物研发方面的流程。知道国家一直在培育新的品种,每个时期的产量和质量都是不一样的。光是豆子的品种就有好多研发批次了。最新的品种都是要在一些基地种植一些年, 才会推广。像苏家屯大队所在的宁安县小县城, 肯定是没有这种最新培育的种子的。

苏家屯那地方, 如果种植以前的种子,那优势不是很大。就算种田,那也要与时俱进, 一直种植最新的,最优质的品种,才能够脱颖而出。

这次要是不能在海城弄到种子,她也准备回队里去翻翻自己的小本本,看看哪些同志又能为农村建设做贡献了。

海城虽然大,好在苏青玉在这边长大,每一条路都还有些记忆。坐着公交车顺顺利利的到了农业局。

海城农业局是是个两层楼带小院子的单位。

门口还有守门的大爷。

她身上带着证明,老大爷看了证明就开始盘问了,“你是海城下乡知青?“

苏青玉点头,“是啊。”

大爷又谨慎问道,“你家住哪里的?”

“就在西区政府大院里面。我爸叫苏军强,是海城西区武装部后勤处主任,我妈是海城文工团的舞蹈老师。”

“哟,还是干部子女呢。”老大爷诧异道。“家里就没给你弄回城?“

苏青玉笑着道,“主席同志说让咱在农村建设,咱就好好建设,做点成绩出来,不想回城。”

老大爷笑着道,“是个好同志。”

见证明资料都有,来历也说得清楚,老大爷也没为难她。让她进去办事儿。

苏青玉倒是没着急进去,将袋子里的糕点拿出来了,“我们那边的特产,这次办事准备带回来给大伙儿尝尝。大爷你也尝尝。”

东西虽然不贵重,可是一片心意。

大爷笑眯了眼,接过来放兜里。又多嘴问了一句,“你过来办啥事啊?”

“这还不是前些天我们公社干部知道海城农业局有新品种了,还登报了。知道我是海城人,就想让我过来问问是什么种子。农民同志们对这些最有兴趣了,就是消息不灵通,生怕听错了。不过我倒是挺有信心的,咱海城农业局可不一般。”

守门的老大爷笑了,“你说的是稻子还是麦子啊,咱这边最近研发新品种提供挺多的,海城毕竟是大地儿,那和其他农业局不一样。年年都要搞新品种。搞出来就找地儿试种,种好了就推行。”语气里都是浓浓的骄傲。

她笑了笑,“大爷,您懂的可真多。”

“也没什么,这不看看报纸多,又离这地儿近吗?”

苏青玉惭愧道,“咱也想看报纸,就没机会。这次来的着急,想买之前的农业报,都买不到。”

这也是实话,现在买也买不到之前的报纸了。

老大爷一听,就从抽屉里抽出一叠报纸,都是农业报。

“准备拿回去糊墙的,你用得着就拿去看,下乡的孩子也不容易啊。”

苏青玉顿时惊喜不已。她本来也就想简单的套点消息,免得待会儿进去之后,真的两眼一抹黑。没想到还能弄到这些报纸。

对于别人来说是过期报纸,对于她来说,那可是很宝贵信息资源。

她双手接过来,“大爷,您可帮了咱们大忙了。”

老大爷和气的摆手,“艰苦时候走过来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苏青玉再次感激的道了谢,然后拿着报纸坐在一边看了起来。

这报纸还都是农学局内部报纸,里面有什么研发成果,都会在这上面通报。

她专门在报纸上面一张一张的寻找关于农业的信息。特别是关于她选中的农作物信息。

苏青玉信心倒是很大。

毕竟大豆和油菜也是传统农作物,而且还是目前民生需求的作物。农业局对于这些方面的研发还是很看重的。

《新型玉米协作区杂交种区域试验计划通知》的文章就被苏青玉给翻到了。

其实这种已经到了试验种植阶段的品种,已经是最后阶段了。所以成功率相当高。

苏青玉看完文章之后,就立马做了记号,继续寻找。找到后面,又找到一篇关于黄豆的文章,也是新品种。黄豆品种为海城8号豆。

这可勾起苏青玉的一点记忆了,她了解的以前的油料作物发展历程里面,就有一个海城八号豆。不过那会儿因为有了更高产的豆种,所以苏青玉那会儿也就扫了一眼而已。

但是放在这会儿,那也是走在时代前沿啊。

这两样新产品必须取得试种的机会。

后面再继续就没发现合适的信息了。其他新型农作物倒是也有,不过并不适合苏家屯。

将需要的两张报纸收好放包里面,其他的报纸,她就还给了大爷,让他拿回去糊墙。

“咱看完就行了,咋能拿您的东西呢。”

老大爷觉得这年轻人挺实在,“下乡的知青孩子思想觉悟好。”

他竖起大拇指。

苏青玉笑了笑,“大爷,那我就不打扰您了,我看报纸信息和之前听到的有些不一样,还得和公社打电话汇报一下。”

该得到的信息已经得到了。

她反而也不急着进去了。

进去了,那就要把事儿办成。要不然一而再再二竭的,那就不好了。

不过要办成这事儿,也有些不容易。这时候农村大队想要从海城农业局弄到东西,太难了。

特别是她一个小知青。进了门,估摸着人家连说话的机会都不会给她。

苏青玉叹气,还是要努力,要做出成绩来,往上面爬一爬,以后办事就更容易了。

离开农业局,她就准备回招待所去翻一下小本本,看看哪位知青同志可以帮上忙。

实在不行就去找海城其他认识的人。

她不大想去找苏军强他们。

那毕竟从上次偶遇苏军强之后,她就在苏爷爷苏奶奶他们面前和苏军强算是划清界限了。

再总是联系不大好。

连他们每个月汇过来的钱,她都没怎么用呢。

倒是可以去找李小娟的爸。

因为当初下乡换位置的事儿,李小娟他爸可还欠着自己的人情呢。

好歹也是在服装厂工作的,没准拐个弯也能找到熟人。

李小娟他爸在知青办那边可以也有认识的人呢。

知青办接触的人更多了。

做好了计划,她赶紧儿背着包回招待所。

“青玉?”

苏青玉刚离开农业局,在车站边上等公交车,就听到有人喊自己了。

她回头一看,一个穿着军装的年轻男人站在不远处。

苏军强的孩子模样都不错。苏青玉是其中翘楚,眼前这位同父异母的亲大哥苏少华也是英姿勃勃的。

可惜兄妹两人关系并不亲密。

苏少华扶了扶头上的帽子走过来,仔细打量,“真是你?这戴着眼镜,我差点没认出来。”

“大哥,你回来啦。”苏青玉道。这才说不想见苏家人呢,人就给碰上了,这是多大的缘分啊。

苏少华严肃道,“我早就回来了。倒是你,你不是去下乡了吗,怎么回来了,是请假回来的?你是回来找爸的?”

来了又来了,苏青玉摸了摸额头。

她这两位血缘上面的亲哥,对她还不如对苏静亲近。

因为苏静不会抢他们的爸。

可她是苏军强亲闺女,这就不一样了。

无论平时苏军强是不是无视她,这两哥可能心里都觉得她是多余的。

所以从小到大,他们都无视她,把她当不存在一样。别说哥哥身后带个跟屁虫了,就是平时在家里都当做没看见。

苏青玉对于这种哥很反感,不高兴就去责备当爹妈的啊,怪妹妹干啥?

她皱着眉头,“你好歹也是退伍军人,你就不能明察秋毫一点再发言?你对得起你身上那身衣服吗?”

苏少华不悦道,“我这是转业。”

“哦,转业啊,你也知道自己是转业呢,好歹也是单位干部了,还这么糊里糊涂的。这么多年的部队白待了?哪个领导带的你,咱得问问他怎么带的兵。带出这么个糊涂兵。”

苏少华听她伶牙俐齿的还嘴,顿时嘴拙了。

他性格和苏军强有些相似,大男子主义,不苟言笑。吵架这种事儿就更不擅长了。

“你,你真是……下乡怎么变成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