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五零年代当学霸上一章:第 12 章
  • 穿越五零年代当学霸下一章:第 14 章

李振强跑去三楼看看他大哥的房间,外公外婆和表哥已经睡着了,他溜下来放心说话,把那个吴梅仙的事情倒了个底朝天。

李振国拧干弟弟的废话,总结:“所以,这女的先是看上了爸爸条件好,跑到我们家吃了一顿饭和我爸的同事好上了,结了婚觉得自己过的不好,又来纠缠我爸?”

“更正一下,吴阿姨没有看上谁,就是把爸爸当亲大哥敬仰。”

李惜文笑眯眯纠正哥哥们的认知。

这话要是从她们兄妹嘴里说出去被人传开,吴梅仙就可以上她爸单位堵门一哭二闹三上吊说她们家人冤枉她来搞坏她爸的名声。就是吴梅仙要面子什么都不做闷在家里哭,假设存在的推手要是心黑一点弄死吴梅仙,她爸跳进黄河都洗不清,连她们兄妹几个的学业和未来就业都会受影响。

所以,做为李大海的儿女,他们只能表现出什么都不知道。

李振华嗤笑出声。

大学里男多女少女生特别抢手,但是家庭条件好的男生一样是香饽饽。

他和二弟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隔半个月收一次包裹,从去年秋天开始还每次都能收到两个肉罐头,在别人眼里属于家庭条件特别好的那种人。这种倒贴上来认哥哥的小把戏他都已经看腻了,要不是拒绝经验丰富,他也不至于远远的看一眼就看出那个吴梅仙有问题。

李惜文认真的强调:“虽然我们一看就能猜出来吴阿姨想干什么,但是人家现在确实没有别的行动,也就是过年的时候跑到我们家来给李大哥拜年,中间还随便结了个婚,路上遇到李大哥哭唧唧,这种小事心大点的人都不会把它当个事。

吴阿姨其实就是想在她认识的人里抓住一个条件最好的男人,等她多认识几个人她就会换目标的,你们就不要摆出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啦。过一段时间恐怕她就不愿意和我们家有关系了。”

李惜文没把吴梅仙本人当回事,吴梅仙确定在她爸那里捞不到好处就换目标,就是那种不择手段只图钱和条件好的人,这种人只要她爸爸不给人家希望,都不需要特别打发人家。毕竟她爸只是个小科长,官比她爸大,经济条件比她爸好的人多着呢,吴梅仙既然和陈立志结了婚,很快就能在陈立志的社交圈找到条件更好的目标的。

真正麻烦的是那种心里图钱却打着爱情的幌子死缠烂打一定要做小三儿的人,谁家遇上了没被拆散也要脱层皮,这种人才遇上了就必须一次打死。

李振华赞同妹妹的看法,敲了李振强一个栗子,说:“我们现在心里有数了,以后这话和谁都别讲,别人问也要完全不知道坚决否认。记住了?我们要相信爸爸,他能处理好这种事的。”

李振强点点头,不敢找死说他曾经把妹妹写的纸条给邢兰州看过。

上游吴省旱的厉害,下游齐省虽然勉强还过得去,物资供应也是一天比一天紧张。

胡阿姨和方师母各自都有门路买到高价的副食品和米面,她俩的关系一直挺好,以前买东西都一起约,现在加上她俩和曹月英都很说得来,买什么都愿意喊上曹月英一起。

父母和侄儿在家里住着,一年才回来一次的儿子也在眼前,曹月英手里有钱,想买什么都能买到一些,老李家里的伙食真是很不错。

大女儿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曹根生和关颖老两口在大女儿家住的特别舒心,身上都长肉了。

老人家忙惯了闲不住,看女儿家的小菜园不顺眼就要拿锄头挖一挖,看鸡窝搭的不好也要把鸡窝修一修。

隔壁方师母几个月不在家,花园里的花花草草半死不活的都不成个样子。她看隔壁的菜园子在老人家手里才两天就变得水灵灵的,眼馋的很,请惜文姥爷也帮她把花园收拾成菜园。

胡阿姨看见李家和宁家的小菜园收拾得好,再看自己家院子里半死不活几棵月季同样看不顺眼了。家里有现成的小花园拿来种菜,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吃上一点新鲜菜,花费的时间比排队买菜有意义,还能减轻国家的供应负担。所以邢家继宁家之后也请曹根生过去把小花园收拾成了菜园。

李振强带着哥哥们玩的一身是劲的时候被学校喊去参加省团委组织的培训学习,走的时候真是依依不舍。

曹根生和关颖收拾完邢家的菜园就找不到事情可以做了,齐市再繁华热闹,转了好几天把好玩的地方都转过了,在楼房里住着太闷,他们都说要回去。

曹月英再三的留他们多住几天他们都不答应。

李惜文替妈妈留外公外婆,说:“回去也没得事情做,再住几天嘛。等我们把小哥的复习笔记和资料还有考试卷子整理出来抄两份,你们回去带给正道哥哥和小伟哥哥比我们托人带放心呀。”

曹明骏不想回家,他的年纪比振华还大两岁,和曹家的堂弟们年纪差的就有点多,玩不到一起去。和他差不多大的表亲们没考上大学都工作了,考上大学的那两个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和他也不是很有共同语言,所以他更愿意留在大姑家和振华他们一起玩。

他也劝说:“奶奶,我也帮忙抄复习资料呀,你们等我一起走嘛。”

能为孙子们考上大学做一点贡献,曹根生和关颖就觉得无聊也可以忍受。不过他们还是闲不住,把大女儿家的三层楼加地下室逛了好几圈,决定把小电机磨利用起来,给大女儿家做一些芝麻粉,再做一些豆制品。

邢兰州和宁东的大学在搞院系调整学校合并。他俩暑假都没有回家。邢部长和宁教授都忙的很,早出晚归的。

胡阿姨白天要去上班还好。方师母在家里读书、画画、弹琴,相当的安静,听见隔壁电机磨开起来的声音就知道曹老师家又弄好吃的了,过来看见关颖在厨房里炒芝麻炒大米,就问:“惜文姥姥,您在做什么好吃的呢?”

“芝麻粉。”关颖笑眯眯拿小碗盛了两勺粉,半勺白砂糖抖匀了递给她,“你尝尝,我们家拿这个当干粮呢。”

“谢谢您。我听您说话带北方口音,您老家哪的?”方师母端着小碗慢慢尝,和市面上卖的芝麻粉比,曹家的芝麻粉没搁那么多东西,只有两样材料还芝麻多米粉少,虽然芝麻略略有点苦,但是拌的糖正合适,又香又甜特别润,她一口接一口就吃光了。

“我老家就是咱们吴省的,不过家母曾经在平京生活过,所以我会说一点北方话。”关颖看方师母的吃相自己也很开心,“方师母,午饭就在寒舍吃,我们家今天还做豆腐呢,早上月英去买了肉,咱们做豆腐皮包子吃。”

豆腐皮包子啊,吃货完全拒绝不了这种邀请!

方师母立即点头答应,说:“我爱人中午不回家吃饭。我刚才来之前泡了木耳和黄花菜打算炒个菜。天气这么热,中午不吃怕泡臭了。我去拿过来,您看搁包子馅里头怎么样?”

“不怎么样。不过拿来烧什锦烤麸倒是正好。你拿过来,咱们烧上一锅,你回头端一碗回家!”关颖笑眯眯挥手,“快去拿来,我喊惜文来撕烤麸。”

虽然木耳黄花菜是方师母拿来的,但是烧好吃的只给方师母端一碗不给胡阿姨端一碗,吃货胡阿姨能端着自己家的饭碗到李家的饭桌上不走。

李惜文放宽份量泡了两斤烤麸,洗干净一大碗花生米搁在窗口沥水,再把方师母端来的搪瓷盆里的木耳撕成小块,黄花菜摘去硬蒂。

她听着方师母和她外婆闲聊,慢悠悠的干着活儿,姿态特别美好。方师母怎么看怎么觉得赏心悦目,感慨说:“姥姥您真是会教,曹老师脾气直爽为人仗义就不说了。惜文这个孩子真是教的太好了,我每天都想把她抢到我家去当我女儿。”

关颖敲敲外孙女,“养熟了,你抢不走了。”

李惜文嘿嘿笑,去放胡萝卜的菜篮子里挑大个的胡萝卜。本地副食店里胡萝卜还没有开始供应,这些胡萝卜是胡阿姨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就是看到这些胡萝卜个头大合适切片做垫子,关颖才想到做豆腐皮包子吃的。

李惜文拿干净盘子夹了六个豆腐皮包子装起来,又盛了两大海碗什锦烤麸放到通风的窗口,用防尘防虫的罩子罩起来。她在窗口露头晃了一下,在外面走的邢部长吸吸鼻子停下脚步,笑眯眯问:“惜文,你是不是又在给你胡阿姨藏好吃的了?”

邻居里头,李惜文第一喜欢隔壁的方师母,第二就喜欢邢部长。颜狗就是这么肤浅,看见长得好看的吃货心情都会更好一点。

李惜文开心的点头,“我外婆教我做豆腐皮包子。我给胡阿姨和邢伯伯都留了!胡阿姨中午不回来呀。我家人多烧的饭多,邢伯伯就在我家吃中午饭吧。”

“我这还有客人呢。两个人上你家吃饭够吃吗?”邢部长跟着老婆隔三岔五到李家蹭饭,脸皮早就不要了。

“肯定够!”李惜文在心里琢磨先给爱吃甜的邢部长灌一碗绿豆汤再烧两个菜,米饭就够吃了,笑盈盈说:“我们家还煮绿豆汤了,我先给您和这位伯伯盛一碗。”

绿豆煮起了沙,放的糖足够多,而且盛汤的钢精锅泡在凉水桶里好几个小时,绿豆汤盛出来又凉又甜。邢部长喝了整两碗。老周琢磨着自己不能比老邢更不要脸,喝够两碗没好意思要第三碗。

本来今天的菜就很丰盛,正经待客的菜有豆腐皮包子和什锦烤麸。常规的下饭菜有酸豆角炒豆干,蒜泥茄子,有很稀罕的豌豆尖豆花汤,李惜文又加炒了素炒粉丝和木耳炒鸡蛋。

曹月英到家觉得宁教授不在家,胡大姐也不在家,把方师母和邢部长凑一桌吃饭不是很合适,索性摆了男女两桌,请父亲招待邢部长和他的朋友,在客厅另外摆了一张方桌,先请母亲招待方师母。她在那边劝过菜才回来和方师母一桌吃饭。

邢部长介绍老周只说是他战友过来玩。李振华和李振国也想不到这位是东军工来招生的副校长。他俩没少拿着肉罐头去系主任和教授家蹭饭,和长辈打交道已经习惯了,客客气气陪着陌生客人闲聊。

老周喝绿豆汤的时候估计这家就是有孩子想考他们东军工的邻居,吃饭的时候打量着这三个大小伙套话:“刚才你们是在抄高中复习资料吧,是你们自己明年要高考还是给弟弟妹妹们抄的?”

“给表弟抄的。我弟弟今年参加高考的。我们前年已经考过了。”李振华有一句答一句。

“平京大学机电系。”邢部长指过李振华又指李振国,“这个更不得了,是平京医科大学的高材生!这是他们家的亲戚,也是大学生,沪城大学经济系对不对?”

曹明骏笑着点点头。

老周本来只是嫉妒这家的闺女长得好看还会烧饭,现在他不嫉妒了,他眼红这家考出来三个大学生,他已经什么都不想问了,就想化悲愤为食量。

豆腐皮包子,以前没吃过,好吃!

什锦烤麸,真舍得放肉,好吃!

豌豆尖豆花汤,怎么这么鲜?好喝!

酸豆角炒豆干,又酸又下饭,怎么就这么好吃?

蒜泥茄子的茄子有点嫩,但是淋上去的油肯定炸过干辣椒和花椒,真是香啊。

素炒粉丝的粉丝又软又弹又浸透了酱油和油,味道真是好极了。

木耳炒鸡蛋的木耳好像没有发透,但是鸡蛋炒的很不错,金灿灿一朵一朵的焦香,咸淡正合适下饭。

老周三碗饭吃下来还喝了一碗汤溜缝,要不是隔桌有女同志,他都有点想解开裤腰带再喝一碗汤。

邢部长平时过来蹭饭蹭的多,再说齐省的物资供应比北方好一些,他家孩子少负担也没有老周家那么重,他平时吃的还是不差的。他就很矜持,饭前喝了半碗汤,只吃了一碗半米饭,饭后又补了半碗汤。

邢部长把家里的钥匙交给老周,左手一碗什锦烤麸,右手一盘豆腐皮包子,吃完了还能带走晚饭,得意的说:“我现在都不愿意在食堂吃饭了。”

可把老周气坏了,一路走一路嘲笑老邢像要饭的。

邢部长就喜欢看老周妒嫉羡慕他的样子,等老周打开厨房门就把老周往客厅那边支使,“我家还有个小菜园呢,你去看看,去看看呀。”

“弟妹能把饭菜烧熟就不错了,还会种菜?”老周揉着肚子去看老战友家的菜园,看到一畦嫩生生的小白菜,已经爬到架子上的丝瓜和西葫芦苗,呵呵:“就为了给我看?本钱下的有点大吧,是不是把花园里的花都拨掉了?”

“种菜的时候我又不晓得你要来招生。”邢部长总算想起来他吃人家的嘴软,说:“想考你们东军工的就是他们家的老三振强,现在人在郊区的培华农场培训。”

老周就知道这顿好饭不是白吃的,吃人家的嘴欠哪,他无奈的问:“学习成绩怎么样?身体素质怎么样?”

“花园街中学是我们齐市最好的中学了,他们家去年才从吴省搬来。小伙子在吴省一路跳级念上来的,转学过来开学摸底考只是第十名,一个月以后考第一就没掉到第二。你看他家老大老二都是壮小伙,小家伙比他两个哥哥还要壮实。不管是文化课成绩还是体育成绩上你们军校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就是怕省军区那边…”邢部长笑一笑,说:“李振强性格憨厚,脑子里没有那么多弯弯绕,最重要的是他有福气。我家兰州跟他一起出去玩,大雪天就能遇见从山上跑下来的獐子。去年冬天特别冷,东湖几十年才结一次冰,这孩子砸一个冰洞下网就能捞半麻袋鱼…”

“这么有福气!”老周激动了,虽然封建迷信不可取,但是这种事宁可信其有。科研攻关和带兵打仗是一样的,谁都希望在有实力的基础上运气能好一点。就拿他自己来讲,一群战友里头就活下来他们这几个,并不是因为他们几个最有本事,纯粹是他们几个运气好。

他想想说:“只要这个孩子达到录取分数线,他填的第一志愿又是我们东军工的话,就不可能有人能把他挤下去。”

老周有心录取李振强,调查他的父母就特别用心,没几天就把李大海和曹月英的老底都挖出来了。别的姑且不论,他对着反动保长的妹妹夏雨荨纠缠迫害李大海夫妻二十三事的几十页纸看了一下午,笑的头都差点掉了。

调查完了李振强,高考的成绩也出来了,李振强是高考大省齐省理科第六名,比第一名也只少一分。

东军工在齐省的取名人数一共只有八名,万一有人因为各种原因加分把李振强挤下去,那也太亏心了。横竖军校是提前录取的。老周索性把包括李振强在内,他看好的八个人的档案马上提走,速度快的都没让别的学校反应过来。

李振强考完出来把答案都默写出来了。曹月英搞来一套高考考试卷。李振华和李振国拿着答案分析完了,给李振强估了一个比李振国高考的分数还要高的分数。这个分数就算进不了军校,华大京大哪个都能上。

李振强肯定能上大学,齐省的李科长一家都很淡定。

吴省的李科长焦虑得不得了,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单位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唯恐自己不是第一个拿到刊登大学录取名单报纸的人。

宋绍康对于女儿考上大学完全不报希望,像他这样能清醒认识到自己家孩子水平的家长并不多,别人还在等高考放榜呢,他就给女儿争取到了吴省图书馆管理员的正式工作。别人还要走一道程序去农校参加劳动和培训,宋素芬已经每天提着装饭盒的小布兜去图书馆上班了。

虽然每天把读者归还的图书整理放回书架上是体力劳动,但是风吹不着日晒不到,休息时间还可以随便看书,每个月都有工资拿,以后想以同等学力报考大学也有学习和复习的环境。宋绍康可以说是为女儿考虑的十分周全了。

刊登江南三省高考录取名单的《解放日报》终于在整层办公楼众人瞩目之下送到了吴省的李科长手里。李科长摊开报纸,看到第一版有李振强的名字就快活的笑起来,完全没看见录取李振强的学校是东北军事工程学院。

离他近的同事探头过来,不只看见了“李振强”三个字,还看见了军校,纷纷恭喜李科长。

“没想到呀。真是没想到呀。”李·老父亲·戏精附体·科长老泪纵横,欣慰得就差给李家的列祖列宗烧香了。

同事恭维他:“科长给孩子改名改的好呀。振强振强,我们的祖国振兴富强。就冲这个名字,大学就应该录取我们李振强。”

宋绍康正好从他们办公室路过,远远听见“李振强”长“李振强”短的,就觉得这个名字耳熟,仿佛弟妹娘家大姐家有个孩子就叫振强。他不敢肯定亲戚家孩子的名字就是叫李振强,但是他记得亲戚家的孩子今年就有参加高考,所以他就停住了脚,要听听是怎么一回事。

第32章

热烈的吹捧只维持了不到一分钟,李科长就发现不对头!

录取李振强的学校怎么是东北军事工程学院?

还有,学校不应该是吴省新阳市第一中学吗?这个齐省齐市花街园中学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李科长的眉头上凸起“川”字。

刚才恭维得最有劲头的两个同事当然也擅长察颜观色,再看那行字确定齐省李振强不可能是吴省李科长的儿砸,两位尴尬里还有点委屈:别人家的李振强考上军校李科长你那么开心,不是存心让我们误会嘛!

李科长在办公室这么高调的演开心,确实是想让同事们误会。

因为他在高考前后几次偷偷摸摸联系他那个在新阳邮电局的熟人,熟人都信誓旦旦说李振强在一中的最后一次高考模拟考中考到第三名的好成绩,连报考的志愿第一是平京大学,第二是沪城大学, 第三是吴省大学都打听出来了。

新阳一中这几年的前二十名都能考上大学。

总之李振强的大学生稳稳是能到手的。为了让别人认定他李正堂的儿子是真的考上了大学,李科长才敢那么用力表演,他是完全没想到齐省还有一个考上军校的李振强呀。

白纸黑字谁都知道你搞错了,不能不解释清楚。

李科长苦笑着给自己圆场:“也是我们家小三子讲他考的还行,搞得我看见李振强三个字就激动。我这是一时得意忘形犯错误了呀。”

那两位同事也赶紧跟着圆场:“哎呀呀。不要讲李科长你容易激动,我们也是一看见这三个字就激动,来来来,大家每人分两张报纸,都帮我们科长找一找。”

不管是主动捧场,还是心里其实并不愿意,办公室的几位同事都很热心的帮忙看报纸找李振强。

李科长心里发慌很想拦住大家不要帮忙,但是他清楚报纸不只他们办公室有,别人一定要翻他拦不住的。

这个时候一定要稳住,他一边焦急的翻报纸一边不停的感谢大家帮忙。

《解放日报》第一版的那一小块地方除了齐省齐市花园街中学的高中毕业生李振强,还有一个淞省龙华二中毕业的李振强,同样也是考上了东军工。

第二版整版只有一个李振强,后面十几版叫李振强的未来大学生还有三个。

一共六个李振强,没有哪一个是吴省新阳市的高中毕业生。

叫李惜文的未来大学生,谁都没有找到!

也就是说,整间办公室八、九个同事现在都知道李正堂寄予厚望的儿女没有考上大学!

很快整个省委大院都会晓得他李正堂家的两个孩子没有考上大学。

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彻底泡汤了。

李科长简直想去死,不过他在去死之前还想去新阳把那个吃下去他两百斤大米却不干人事的骗子捏死!

考上大学的都是人中龙凤,考不上才是正常的。同事们准备了一肚子安慰的话,看李科长的脸阴沉得怕人,都不敢开口说话。

宋绍康在李科长他们办公室门口也不好多站,听着像是李科长把儿子改名字提前参加高考。李科长家的二女儿学习成绩还可以,三儿子走后门上高中还念的是放牛班,提前参加高考是个什么意思?宋绍康估计是李科长给儿女搞到了推荐上大学的名额,他想想自己能力不够不能把女儿拱上大学,心里怪难过的,就没有再听下去了。

中午下班回家,宋绍康推开家门,老母亲和妻子儿子的欢声笑语迎面扑来。

他家老二高高兴兴的拿着一双球鞋在脚上比,老三兴奋的试穿军绿色的新解放鞋,他爱人姜念芹和他老娘坐在床沿边理鞋子,床上还堆着几叠衣服。

“冬冬他大姨家的振强和惜文个子长得太快,衣裳鞋子来不及穿就小了。冬冬外婆去他大姨家把改了可惜的衣裳都捡回来了,桂英回娘家把我们家能穿的衣裳都讨了来。”宋孔氏笑的两个眼睛都看不见了。

上回曹桂英从纺织厂买的那些布料都交给了宋孔氏。宋孔氏拿出来一部分给全家做了新衣服,大部分还是压在箱子底,要留给孙子辈们结婚的时候用。

宋绍康家里除了老大都是男孩子。男孩子们调皮爱动特别费布,十几岁的男孩子长得还快,衣裳鞋子跟着做都来不及。

十几岁没有衣服鞋子穿可以胡弄得过去,到结婚的时候没有新衣服是真糊弄不过去。

所以姜念芹宁肯从吃饭的钱里挤出来钱买碎布头给孩子们的衣服打补丁、接袖口和裤管,都没打婆婆压箱底布料的主意。

眼看着孩子们就要打赤脚打赤膊了,曹桂英从娘家家背来这么一大袋衣服鞋子。不只孩子们有得穿,也不必再从嘴里抠钱。姜念芹心里高兴的要命,笑的也特别开心。

宋绍康心里也是高兴的,嘴上还要客气一下:“哎哟,又从他大姨家拿东拿西,怎么好意思。”

“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呀。”姜念芹感慨,“从前桂英大姐家过的多苦呀,谁能想得到她还能进省城,四个伢有三个都供成了大学生!”

“冬冬大姨家的老三考上了?考到哪里?”宋绍康追问。

宋孔氏费力回忆:“是一个什么院子,叫什么我记得不真了…听讲又是念大学又算当兵,不只去上学穿衣吃饭都不要钱,还每个月都发津贴!”

宋绍康上午也看过《解放日报》,还记得两个考上东北军事工程学院的李振强,就说:“是不是东北军事工程学院?”

宋孔氏想半天,仍然不能确定,不过她肯定的说:“搞不清是不是这个,不过肯定是考上了。”

宋家的老三和李惜文同年,一直掂记着李惜文有没有考上大学呢。奶奶不提那就肯定是没有考上,所以他格外要问一句:“奶奶,那冬冬的表姐李惜文考上大学了吗?”

“今年没有考,是个什么规定不给报名。”宋孔氏左右看看,虽然大孙女不在家,但是她要是夸人家小姑娘学习好的话传到大孙女耳朵里,怕大孙女要伤心,她就不肯再提了。

宋绍康这回记住了,他侄子的大姨家考上军校的表哥叫李振强,学习很好却没有参加高考的表姐叫李惜文。下午下班前他去厕所蹲坑,听见隔墙的两个女同志议论李科长家的孩子上大学。

一个讲:“李科长还特为给儿子改名叫李振强,给女儿改名叫李惜文,结果还是没有考上,也不晓得他图什么。”

另一个:“不只是改名字,还跑去新阳报名参加高考呢,我猜…”

女同志压低声音说的话隔着墙听不清楚。

但是李科长这是个什么操作宋绍康已经猜到了:李科长每次遇见他老娘都要问一问高考的事情,怕是不晓得从哪里打听到他家亲戚有两个孩子学习好又要参加高考,所以动了冒名顶替的主意,把他的儿女改成同名,还安排到新阳去报名。

这个姓李的怎么就这样缺德!

冬冬大姨家要不是搬到齐省去,冬冬表哥好不容易才考取的军校恐怕就要被顶替走!

宋绍康生气到一半又想:姓李的既然敢打这个主意,肯定在新阳已经安排好了。这次没有成功还有明年呢,冬冬的表哥今年是运气好避开了,明年又不晓得轮到哪两个学生倒霉。

这年月谁家供出一个高中生都不容易,他不晓得就算了,既然晓得了就不能昧良心,那怎么也要揭发他。

直接举报宋绍康怕李正堂报复他。但是就这样看着李正堂干坏事他又觉得良心上过不去,他想来想去想了两天,觉得这个事情可以和李大海说一说。李大海能从向阳公社跳到新阳市,又跳到齐省的省会去,本事肯定是不缺的。人家明晃晃欺负上门,李大海不可能就这样看着。

于是,他打电话给宋绍元要李大海的联系方式,第二天去邮电局给李大海打了电话。

如果没有调到齐省来,李振强高考怕是不会考军校,李惜文肯定是能参加高考的。叫李正堂盯上了他俩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他俩还真有很大的可能是为别人参加高考。

今年李振强是考走了,明后年李惜文还要参加高考呢,李堂正早就盯上了他家女儿,明年未必死心说不定要把伸到齐省来。李大海琢磨了一夜,觉得这不是人家没有得手就能算了的事情。他去医院开了个病假条请了几天病假。然后他就蹲在花园街中学的收发室等他家李振强的录取通知书。

军校虽然是提前录取,但是东北到齐省路途遥远,录取通知书在路上要走不少天。江南三省的大学和大专中专学校录取的时间是要晚几天,但是人家近呀,录取通知书反而到的早。

普通人拿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一反应都是马上拆开来看一看。

李大海在收发室看别人拆录取通知书看了几十回,把人家的信封、邮戳、信纸、书写格式、落款签名都看得清清楚楚。

李振强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他就不再去收发室了,他在地下室捣鼓了一个晚上,精心制作出两封足以乱真的假录取通知书,一封是吴城大学政治经济系录取新阳一中李振强,一封是吴城大学中文系录取新阳一中李惜文。

然后他就以家里断粮的理由又请了四天假,到处张罗买了六十斤高价玉米面背上了火车。

最近这段时间农业厅的干部请假回家送粮的不少,在单位的同事和邻居眼里,李大海请假挺正常的,就是曹月英都没想太多,还跟李惜文说:“亲娘到底是亲娘,再怎么样,你爸爸心里都是掂记她的。”

李惜文觉得她爸掂记奶奶肯定是有的,但是她小哥可是才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回去探望奶奶并且送粮,不顺便带上小哥去炫耀一下不太符合她爸爱在亲戚面前吹牛的脾气。她想来想去也想不到原因,索性不想了,专心跟着曹月英给李振强准备上学的行李。

方师母拿来三个拆开可以装在盒子里的兰国产煤油炉子送李家三兄弟,说:“还是宁东和邢兰州考大学的时候我托我大哥的朋友买的。那位先生也不知道眼睛怎么长的,把2看成5,给我买了5只来。这三只放在我书房里也是积灰,就给他们带去吧。冬天早晚烧一点热水也方便。”

曹月英早就想给儿子们买煤油炉子了。不过买煤油炉要票,平京的票她搞不到,煤油炉体积不小不方便携带,从齐市带去平京很不方便,所以她一直有想法却没有付储行动。

方师母送的进口煤油炉可以拆成几块零件放在盒子里,去哪儿都可以带着走,孩子们不只可以在大学用,就是大学毕业了也可带到工作单位去,真是再好也没有了。

曹月英感激的说:“这个东西太合用了,方师母,我都不知道要怎么感谢你。”

“咱们关系这么好了,还不值我送个把炉子给你家孩子呀。”方师母笑眯眯看李惜文,“方师母不偏心的,等你考上大学,我也有礼物送你。”

李惜文开心回应:“那我可要好好学习了。”

“真有出息!”曹月英嗔怪的敲女儿一下,“你就不会谦让一下?”

“我就喜欢惜文这个大方干脆的劲儿。”方师母揽着李惜文的肩膀,说:“咱们自己人,不玩虚头巴脑的那一套。”

胡阿姨给李振强的礼物是一枚二等功军功章,不是邢部长的,是她自己的。

李振强特别想要,但是军功章多珍贵呀,他很直白的表达他的思想活动:“我特别喜欢,想要。可是,这个是阿姨你的军功章呀,不是别的东西,我觉得应该送给兰州哥的。”

“你胡阿姨的军功章比你邢伯伯的还要多,有一抽屉呢。”胡阿姨对李振强真的是很喜欢了,“我也不是白给你的。我希望你将来能多多的设计战斗机,挣一枚,甚至几枚二等功一等功回来给你爸爸妈妈,给胡阿姨和邢伯伯看。”

“我一定努力学习!”李振强把军功章握在手里,激动的满脸通红。

曹月英也非常激动,感谢的话都说不出来。李振华和李振国羡慕的盯着那枚军功章,就差说他俩也要去当兵了。

李惜文觉得,方师母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让你感觉到温暖的人,胡阿姨就喜欢突然给你来一下,让你特别受震憾特别受激励,这套对李振强这种推一下动一动的性格特别有用。她现在决定把胡阿姨和方师母放在一起,并列做家人之外她最喜欢的人。

第33章

今年曹坡公社闹旱灾,想回去帮忙双抢也办不到。

李振强拿到录取通知书就从农场回来了,头一个就是他闲不住,提议找条船去新阳江打鱼。

李振华第一个摇头,说:“现在去哪里办什么事都要有介绍信。恐怕齐省的收购站也不会见鱼就收了。再讲全国好多地方都在抗旱,柴油供应本来就很紧张,我们又没有介绍信,买不到柴油的。”

“打鱼卖钱不行,那我们去东湖捞鱼呀,捞回来晒成咸鱼…”李振强兴奋的搓手,“咸鱼也很好嘛,我们可以租三辆黄鱼车!”

“天气这么热。鱼从东湖运回来肯定都臭了。”李振国理智的提醒他,“再讲,你考上军校多不容易,不要给机会让别人把你搞下来。这种偷偷摸摸的事情我们以后都不可以做了。”

李惜文给她小哥算帐:“大哥二哥每个人每年的开销不超过两百块钱。邢伯伯讲你上大学还有津贴拿,吃饭穿衣都不用再花家里钱了。以后我们家等于只要供三个人上大学。省下来的就是赚到的,我多算一点,一年七百块钱差不多吧。这几年家里钱够用的。大学生拿的工资高,以后是真的不需要咱们家赚找鱼的辛苦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