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之恋上大国医上一章:第 2 章
  • 穿越之恋上大国医下一章:第 4 章

因为这病人乃康康侯副转司马(作者也不明白这是什么官职或者名字,查了好多资料都这么记载),官宦人家,很有钱,且生性多疑。他跟周光远是好友,听周光远介绍王孟英医术不凡,就请了王孟英来给自己看病。可他并不完全相信王孟英,还请了另外的大夫,让两位大夫同时为他看病。

两位大夫开的药方不同。那名医生不断地鼓动患者使用温补的药物。结果患者一会儿服用王孟英的药,一会儿听别人的温补,最后证明是王孟英的效果好,服用温补后病情反而加重,这才一直服用王孟英的药物。但是到了最后,这个患者腿部的水肿怎么也消不下去了。

王孟英急了,到底该怎么办呢?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翻出家中古籍医典,将关于水肿的部分全都找出来看。到达了“废寝忘食,穷日夜之力以思之”的地步。

无双来到王氏医馆时,看到的就是他左右踱步、埋头苦苦思索的情景。小七看见她们进来,“嘘”一声 ,把她们拉进后院。吴家母问:“大侄子在那作什么呢?”

小七说:“四哥在想治病的事呢。不许别人打扰他。这几天,他吃不好睡不好,连带我娘也都受累。”

双悄悄问了问病人是谁,然后了悟地点点头。据罗大中先生说,这次康康侯的病,王孟英想了几天几夜,最后想到用葱须一味药加入方子里,水肿就消了。

她探出头,看着眉头紧皱的王孟英,看着他眼底明显的青黑,想了想,转身跑到厨房,围着锅台转悠。王大娘就问:“无双是不是饿了?等一会儿,大娘给你蒸碗豌豆黄。”

双还没来得及回答,吴家夫人又不好意思了,伸手打她一下子,“怎么那么馋!王姊,你别理她。”

无双抗议:“我不是想吃东西,我想找葱!”说完,抽出架子上的一把葱就溜了出去。她走到院子里,放开嗓子跟小七说:“哎呀,七妹,这葱啊是个好东…”

“嘘——”小七揪她一下,皱眉道,“我哥在看书,你轻点儿说话!”

第二次被打的无双捂着手臂无语了。她甩甩手,坐到王孟英旁边,把葱掰成一小段一小段,丢得满地都是,一边丢一边用期盼的目光看着王孟英。不多时,小厅里弥漫开小葱的味道。而王孟英也终于动了动,抬起头来。

无双连忙举起手中被掐得长短不齐的葱,摇了摇,“嘿嘿,孟英啊,你喜欢吃葱吗?书上说,葱的药用价值很丰富呢。”她在心里呐喊:呆子,快点醍醐灌顶、幡然大悟吧!

“无双,我有点事,等闲了再跟你聊天。”王孟英压根没注意她想干什么,随口应付一句,便自顾拿着书踱进了书房。

无双急了,跟进去就叫:“大哥!”

王孟英被她叫得吓一跳,回头看她。无双简直要抓耳挠腮了,“咳,那个,葱!葱啊!”

王孟英还是丈二和尚。

无双一跺脚,跑到他书桌前,把《本草》、《珍珠囊》等等所有论述药材的书,全部翻到讲葱须的那一页,摊在桌面上。回头瞪他一眼,然后走出去。

还不明白,我就不管你了。

结果不一会儿,王孟英一阵风似的跑出门去。

过几日,传来康康侯的病好了的消息。无双听了,露齿一笑。

6

6、怪力乱神 ...

再说许子社,服用了五副寒凉药下去后,他的抽搐减轻了,舌尖的绛红开始退去,人也清醒过来。许家人长吁了口气,开始佩服王孟英用药之神。想着这样子调养下去,最多月余就能痊愈,就非常高兴。

结果,许子社的病又了出意外。

他的岳父带了一帮道士来到许家,要作法驱邪。他说女婿病了这么久,眼看病情好转,就给他助一把力,让他好得更快。

这帮道士一到患者家里,就开始设坛,点香,画符,喷水,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大唱驱鬼咒文,喧哗冲天,惹得左邻右舍都赶来看热闹。道士们敲敲敲,唱唱唱,正折腾得起劲,忽然许子社的妻子冲出来,大哭:“不好了!子社他…他昏了过去!”

祖父母一听,登时急得心肝乱颤,回屋一看,果然不妙,本来已经清醒的许子社又变回神智昏沉,胡言乱语,在床上不停地抽搐。

道士们害怕了,作法没请到神仙,反而把人弄坏了,一个个全都落荒而逃(羽士反为吓退)。那岳父又狼狈又尴尬,愧疚之余主动要求去跑腿,请王孟英来。

王孟英来了以后,看到病人这个样子,不禁皱起眉头。诊脉完毕,他语重心长地对家属说:“病人身体在恢复,正气没有足,邪气在退却,需要静养以涵养正气。”一番话说得岳父羞愧地低下头。

传统理论认为,养病阶段需要远离喧闹。康熙朝大名医叶天士在他的《温热论》里头就说,“此时宜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气。”

在现代,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住院的病人正在养病,亲戚朋友、单位同事轮番拿着鲜花来看望、搅扰他,他比平时还要疲于应付,这对对他恢复非常不利。许子社正是这种情况,虽然已经好转,但阳气仍然很虚弱,一旦被惊吓,就不行了。

王孟英开了紫雪丹。

这里介绍一下,紫雪丹与安宫牛黄丸、至宝丹并称中医救命三宝,都是救急症的。现在九十年代以前生产的安宫牛黄丸已经炒到几万元了。因为据说以前的安宫牛黄丸原料是天然牛黄和麝香,后来都改为人工的了。对于突然中风偏瘫的病人,陈年安宫牛黄丸有奇效。

许子社吃了后就清醒了。然后王孟英把前面的药方再重加竹沥,用来豁痰,开了八副。竹沥这味药,是竹子烧烤出来的汁液,十分适合这时候的病情。在喝这八服药的过程中,许子社开始解大便,都是黑色的,而且黑色的舌象开始消退。右手的脉象开始清晰起来(大家应该还记得,开始时右手是若有若无的鱼翔脉)。

但仍有一点,就是许子社感觉很渴,总想喝水。王孟英就嘱咐他家人买大量的白梨,让病人尽量吃,吃不下去就榨汁给他喝。

为什么要吃梨呢?因为王孟英是我国中医史上赫赫有名的食疗大家,主张药食同源。他认为,梨是“甘凉润肺,清胃凉心,涤热息风,化痰已嗽,养阴濡燥”。他称梨汁为“天生甘露饮”,甘蔗汁为“天生复脉汤”,西瓜汁为“天生白虎汤”。他分别用药方的名字对应水果,突出水果的养生食疗作用。

对热病引起的口渴,阴液打伤等症,王孟英经常让人家吃梨。从许子社的医案可以看出,在王孟英行医早期,就已经开始对食物的疗养作用有所研究。

一个多月后,一个神清气爽的许子社重新站在人们面前。看着彻底康复的许子社,大家都为王孟英捏一把汗。这么重的病,王孟英用这么寒凉的药,都以为他要失手了。结果——居然治好了!真是不佩服都不行!

这件事过后很久,王孟英的母亲有一次跟吴家母聊天提起这茬,忽然就淌眼抹泪,说:“那个时候我都怕死了。怕治死人,人家打上门来,把医馆砸烂——这种事也不是没发生过,以后还怎么混?我心里油煎似的,谁都不敢说。偏生士雄是个倔性子,不听劝,一心扑上去了。唉,我更担心以后我不在了,他就更没顾虑,什么都敢往身上揽了!”

无双在门外听到这番话,笑起来。她可从没担心过。因为她知道,王孟英是从这次声名鹊起的。

后来许子社的医案被收录到《回春录》里边。编书的人加了这么一段话:“这个病症,有这么个治法,就是在古籍圣典中也找不到。这个方法,我们记载下来流传后世,但是后世的医生也未必能学会。因为即使学会了王孟英的技术,可是没有他对待患者的这份热诚之心,您上来看到患者病得这么重,恐怕都不敢去治就全身而退了。如果没有这份热诚,这个病是没法治的。所以,这才是为什么人家王孟英成为一代名医的原因啊。”

(孰知如此之证,有如此之治,求之古案,亦未前闻,传诸后贤,亦难追步。盖学识可造,而肠热胆坚,非人力所能及。此孟英所以为不世出之良医也。) ①

钱塘城内有位老先生,姓赵,赵菊斋,是王孟英的同行。王孟英刚回到钱塘行医时,按杏林规矩去拜访了前辈,后来就常常向他请教医学问题。赵菊斋很赏识他,觉得这个年轻人非常聪明,难得的是踏实肯干,态度认真,暗地里打过收他为门生的念头。于是两人相处时,赵菊斋总是端着老宗师的架子。

随着交往的深入,赵老很汗颜地发现,王孟英的医术不在他之下,而且,隐隐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收门生这个话题是不敢提起了,两人成为忘年交,不时喝茶谈天,探讨疑难病症,倒也融洽。

一天傍晚,赵菊斋又来王氏医馆喝茶。讨论了几个问题后,他端着茶杯,欲言又止。

“那个,老弟啊,咳…”

“恩?”王孟英笑呵呵地看着他。

老赵装着很随意地问:“听说,前些时候你接了几个疟症病人?”

“是的。说起来好巧,甜水巷子一下子有五、六个人罹患此病。我去看了,皆为湿滞内里,气机不畅…”王孟英说了一大堆医理,又说病人尚未沉疴,他才得以幸运地治好他们。王孟英这么说,实在是太谦虚了。疟疾是一种难治之病,这在后文再介绍。

赵菊斋连连附和,摸着胡子说:“看来贤弟对疟症颇有心得。愚兄几十年来想找人共同揣摩揣摩这个病,非贤弟不可。正好弟子相简哉妻子患了此病,甚是严重,请我明日走一趟。贤弟也一同去看看吧。”

“啊?…哦哦。”王孟英有点反应不过来,下意识就应了。

赵菊斋见他答应了,抚须微笑,告辞后飘然离去。

王孟英懵了,疑惑地摸摸脑袋,“赵兄这是什么意思?竟然请我跟他一同去看病,我没听错吧?”

无双一直在旁,见他如此,扑哧笑道:“别疑惑了。他就是怕治不好徒弟妻子的病,丢了脸面,所以拉你一起去的。”

王孟英这么聪明一人,当然不可能没觉察这个意思。他只是无法置信。赵菊斋一直是个自视甚高的人,一位有丰富经验的老中医,怎么会拉下脸来请他呢?

“不太可能吧…”他还是怀疑。

“有什么不可能。虽然年纪比你大一轮,但肚子里有多少料,他自己最清楚。”

王孟英嘿然道:“瞧你说的,也太刻薄了点。”

“呵呵,好吧。《黄帝内经》有云,‘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疟症是个难缠之病,他没底气是很正常的。人嘛,都爱面子。人要脸树要皮,更何况他那么老了。”

“无双连《黄帝内经》也懂得?”王孟英大奇。

熟悉了之后,他越来越觉得无双是个非常聪慧的姑娘,总是很有见地,跟痴呆儿沾不上一点儿边。譬如前日,有个卖茶叶蛋的小伙子挑担经过门口。这小伙子非常瘦,麻杆一般。

小七她们嘴馋,王母就叫人家进来,买了几个,并且还送了块枣糕给他。

小伙子吃枣糕,左一口右一口就干掉了,边吃还边问:“你们这里是医馆,能不能顺便给我看看。我身体自小就不好,经常牙疼胃疼,腰酸背疼,晚上睡不着觉。我想调理好身体,吃胖点。可是,我吃得不少,可就是长不了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王孟英还没说话,无双就倒豆子一般说:“你这个,不用大夫出马,我看你吃东西的样子就知道原因了。你吃食物不咀嚼就吞下去,这是个很要命的坏习惯。牙齿常年得不到锻炼,就会坏掉,会牙疼,此是一弊;然后没有嚼烂的食物到了胃,胃的负担就重了,长年累月,胃会疲劳生病,此所以胃疼;然后胃吸收不好,身体日日吸收不好营养,会连带着整个人都虚弱,气血两虚,所以你特别容易生病,经常头疼脑热,腰身背疼、无法成眠。你给断断,我说的在理不在理?”

小伙子一想,诶?还真是这么回事!

“所以啊,你一定得改掉这个坏习惯,吃东西别急,别偷懒,吃一口咀嚼三十下才吞下去。我包你慢慢就好了。”

王孟英在旁边听到了,那个惊奇呀。他觉得无双说的很有道理,一连串的推理很有逻辑。现在听到她居然连《黄帝内经》都知道,不由得惊奇。

“嘿嘿,那是,名师出高徒。我跟着你学,还能不多少懂点儿?”无双笑眯眯地说。

王孟英哈哈大笑,“你若生为男儿,我当引为知己,共游杏林,拯救天下苍生!”大笑中,他豪爽地拍无双的肩膀。忽觉触手柔腻瘦削,与一般男人浑厚刚硬截然不同。这让他省起来对方是个大闺女。他猛地缩回手,红了脸道:“对不起,一时忘形。”

无双大方地挥挥手,“这有什么呀!”

王孟英摸摸脑门,笑了。

无双表面上是满不在乎了,可是等回到家,晚上睡觉的时候,她又开始翻来覆去。她看着枕头边的团扇,想着王孟英手心的温度,迟迟睡不着。回想他在阳光下的纵声大笑,细碎阳光落在他的眼角眉梢,有清浅的纹路。

正自想得起劲,笑得嘴合不拢,猛然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忽然跳进她脑中——电视上好像说过,王孟英老婆比较早就死了,是在一场霍乱中不幸染病死的。好像是鸦片战争前后。

那自己…

她捂住嘴,有点毛骨悚然。预知自己的死亡决不是一件舒服的事。可能自己死了,又回到陈霜雪身上去了?

她在古代诸多不习惯,最讨厌的就是这里江南水乡,河道密布,没有打井的习惯。淘米洗菜、洗衣服洗澡、涮马桶都在河里。有时候上游在洗抹布,下游她在淘米,就很困窘。

可是可是,尽管古代很落后,可是这里有个王孟英啊…

她托腮望着天上的明月,开始唉声叹气。

作者有话要说:注①:下面把许子社的完整医案贴出来。小资料,有兴趣的可以读读:-D

(清)王孟英 《回春录》:许自堂令孙子社,患感,延至秋杪,证交二十八日,诸医束手。渠伯母鲍玉 士夫人,荐孟英诊之,左部数,右手俨若“鱼翔”,痰嗽气促,自汗螈,苔色灰浓,渴无一息之停。垂危若是,而皓首之祖,孀母少妻,相依为命,环乞拯救,甚可 悯也。孟英曰∶据脉莫能下手,吾且竭力勉图。第恐一齐众楚,信任不坚,则绝无可望之机矣。其母长跽而言曰∶唯君所命,虽砒鸩勿疑也。于是,先以竹叶石膏汤 加减,至五剂,气平嗽减,汗亦渐收,苔色转黑,舌尖露绛。改投∶元参生地犀角石膏知母花粉竹叶银花等药,又五剂,螈渐减,舌绛渐退。彼妇翁召羽士为之拜 斗,飞符水,鼓乐喧阗,病者即谵妄不安,神昏如醉,羽士反为吓退。夤夜速(延)孟英视之,与紫雪钱余,神即清爽,仍用前方,重加竹沥,服八剂,始解黑如胶 漆之大便。

而黑苔渐退,右脉之至数始清,惟烦渴不减。令其恣啖北梨,舌才不燥,痰 出亦多,又六剂,舌色乃淡,溲出管痛,热邪得从下行矣。凡十二日之间,共服大剂寒凉、已二十四帖,计用犀角三两有奇,而险浪始平。续以前法缓制,服六剂, 又解黑矢五次,手足始知为已有。又五剂,筋络之振惕始定,略能侧卧,呓语乃息,渐进稀糜,继灌甘润充其胃汁。七八剂后,渴止知饥,脉皆和缓。又浃旬,谷食 乃复。又旬余,便溲之色始正。前后共下黑矢(通假字,“屎”)四十余次,苔色亦净,授滋填善后而康。

是役也,凡同道暨许之族人戚友,莫不以为秋冬之交,用药偏寒。况病延已久,败象毕呈,苟不即投峻补,必致失手。既闻鲍夫人云∶归许氏二十余年,目击多人,无不死于温补。此等病曾见之,此等药盖未尝闻也。孰知如此之证,有如此 之治,求之古案,亦未前闻,传诸后贤,亦难追步。盖学识可造,而肠热胆坚,非人力所能及,此孟英所以为不世出之良医也。

7

7、首试疟疾 ...

第二日,赵菊斋果然来找王孟英一起去相简哉家里。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赵菊斋有个已经出师的门生,名字叫相简哉。相简哉的老婆患了疟疾,很重。杏林传统规矩是,大夫一般不给自己亲近的人看病。所以相简哉请来了别的大夫。

大夫来了一看,就说相夫人的病很重,为什么呢?她这个病叫胎疟,这是从娘胎里带来的疟疾,这个病可不好治,这个病需要用发散的方法,彻底把病邪给发散出去,发散干净才行。

相简哉听了,非常忐忑。“胎疟”?这术语从来没听过,很深奥很高深啊。他自觉惭愧,没好意思多问,怕在同行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

于是那大夫就开了发散的方子,结果这病不但没好,而且患者很快就瘦了下来,文献记载是“形瘦似鹤”,她这人瘦得两条脚站在这儿跟仙鹤似的,可怕极了。那大夫一看不好,瘦成这样没法治了,就找个借口推脱了,让相简哉另请高明。

相简哉就又请来了一个大夫。新大夫来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这个患者瘦得如此皮包骨头,这是虚啊,脾胃气虚,于是就用补中益气的方法给她治疗这个疟疾,结果开了方子也没有见效。到了这时,病折腾了整整一个多月了。这位相简哉的夫人变得精神萎靡不振,虚弱不堪,骨瘦如柴,总觉得有一口气顶在胸口,左边肋骨的肉经常跳动,口干口渴睡不着觉,这么多症状。

这位相简哉自己也是位大夫,他一看自己的妻子被治成这样,知道大事不妙,悲从中生,守着老婆哭了一场,等到哭完了,他想我得找谁呢?

他想起了自己的老师赵菊斋。于是就去他家,央求恩师上门为妻子施治。

赵菊斋接到邀请后,心里七上八下。这病难治,谁都知道,自己的徒弟求到自己头上,不去吧显得不近人情。但如果没治好,在弟子面前丢人,可怎么办呢?于是她就想到了一个办法,“拉孟英往诊”。

两人来到了相简哉家里,一进门相简哉就说,“两位老师,我娘子这病求您们一定给好好治。因为她的病可不好治,是一个胎疟,是打娘胎胎里带来的。”

王孟英一听,不禁大笑起来:“哦?您娘子在娘胎里患的疟疾,长大了,等到嫁了人以后才发病?这潜伏的也太长了。不见得,我来给她诊断一下吧。”

王孟英给相夫人诊得的脉象是细、数。这表明体内阴虚有热。而且脉搏“按之不鼓”,就是按下去弹起来没有力气,这说明病人的正气虚了。

他沉吟片刻,对相简哉说:“这个病的治疗,‘不可再以疟字横于胸中’,那么很快就会好的,如果还是一味奔着治疟疾去,那就无法治愈了。”

“啊?”相简哉夫妇和赵菊斋都糊涂了,患疟疾,不治疟疾治疗什么啊?

王孟英见大家如此困惑,就进一步解释:“大家都是人,为什么同在一个屋子里,夫人患了疟疾,相兄弟却不患呢?那是因为他妻子的身体内部出现了自身的问题,失调了,所以疟邪才会入侵,一般‘医者治疟,而不知治其所以疟’,就是不知道治疗导致疟疾的原因,那就怎么治也治不好,我们要调整她的身体,使其正常,这叫‘治其所以疟’,当她的身体恢复正常了,她的机体自己就会把疟疾驱除出去了。现在她的身体就是阴虚有热,我们只要补阴就可以了。”

于是王孟英就开了一个滋阴的方子,里面有西洋参,熟地,龟板,龙眼等等。

这个方子里为什么有龙眼呢?大家都知道,龙眼可是热性的。相夫人阴虚有热,怎么还能吃龙眼呢?

王孟英创立的一个食疗小方子,就说了如何补救——龙眼和西洋参配在一起。西洋参是凉性的,可以把龙眼的热性给化掉。

这个小方子叫玉灵膏,在传统中医方剂中小有名气。具体做法是龙眼肉剥出来一两,然后放一钱的西洋参,放一点白糖,然后放在锅里蒸,但凡蒸饭的时候把这个放到里面蒸,王孟英说要蒸一百次,其实不用那么多,蒸完了以后每次吃的时候盛出一勺,一调羹,用这个调羹拿水冲它,服下去以后,这个可以养心血,补气,效果非常好。这是王孟英的一个食疗的方子。①

那么这个补阴的药给这位相简哉的夫人服下去,效果怎么样呢?文献记载是“果未浃旬,霍然病已”,没到十天这个病就好了。

相简哉被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王孟英治好相简哉妻子的疟疾之后,一时名声大噪,在杏林行内传为美谈。相简哉更是佩服不已,为了感谢王孟英,他请人做了一个新的匾额招牌,把王孟英门口那块旧的换下来。从此,过路的人都能看到这家医馆金光闪闪的大招牌,四个字,“王氏医馆”。②

一年忙忙碌碌到了头,春节来临了。江南的冬天很湿冷,然而掩盖不了人们新春佳节里的快乐。红彤彤的窗花,喜艳艳的对联,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宴…所有红色的喜庆都在新年欢娱着铺洒开来。

到了正月十五上元灯节这日,年轻人们相约一起出去赏花灯。

王孟英和小七几个到无双家接她。

吴家母把他们叫进屋,分了糖果糕点吃,又拿出桔子要他们每人装一个在兜里,寓意新年大吉大利。

小七一笑,掏出一个桔子说:“我娘早就给我们都装上了。”

“好好好,就知道你们娘是个细心的。”吴家母又拿出红包,一一派给孩子们。一片欢声笑语。

派给王孟英时,她说:“希望大侄子来年娶个贤惠媳妇,早日生大胖小子,我好抱抱小侄孙儿。”

王孟英接过红包,嘿嘿笑着答应了。

派到最后,吴夫人发现缺了一个红包。她看着多出来的这个浓眉大眼的青年,有些尴尬和疑惑。

王孟英把他推到前面,说:“大娘,这是我弟弟士涛,回家过年。您还没见过他吧!我娘让他也来给您拜年。”

吴夫人恍然大悟,又问了王士涛一些话。王士涛乐呵呵地说,自己一直在外头做伙计,过年辞了回来,现在大哥回钱塘稳定了,他也想留在钱塘做工。

问话的功夫,吴母打量出王家二儿子是个憨厚人,有点儿愣头愣脑,远没有王孟英那么聪明。

她笑着点点头:“好孩子,你回来后,就多多照顾你娘。她常跟我念叨你在外头吃苦那。”说着,给他一个红包,也祝福他来年健康平安。

吴母怎么突然又有红包了?看官别急,原来无双发现母亲少准备了红包,趁刚才他们说话的功夫,偷偷把自己的塞给母亲,这才没弄得太尴尬。

盘问一番后,吴家夫妇终于放了孩子们出去。王孟英带着弟弟妹妹和无双,来到张养之家里,也喊他一起去赏花灯。

张养之的老母亲把他们迎进屋,照例是分糖果饼干和压岁钱。虽然他们家穷,但也个个有份。连无双也得了三枚铜板。

张养之带了妻子出来,跟母亲禀报,要出去游玩。

张母只拉着王孟英的手,笑笑说:“来年你就娶媳妇了吧?多好,看来不多久就能抱上大胖小子了。我们养之虽然比你成家早,但很快就被你赶超了。可怜我盼孙子盼了那么多年。”

她虽然是笑着说,但旁边张养之的妻子红莲已经泪光涟涟。

张养之面带尴尬,“娘,大过年的…”

无双诧异地看着这一幕,心想,看来张母是在嫌弃媳妇肚子不争气。她不知道自己儿子有男科病。无双顿时就有点不平了。肯定是张养之要面子,不肯跟母亲报告自己不举之实,怯弱的红莲更不敢说。于是张养之为了自己面子,就由着母亲骂老婆。过年都这样了,平时肯定骂得更过分!这也太自私了。

无双虽然愤然,但也到底不好说什么。

总算张母唠叨完毕,也放了儿子媳妇,让他们跟年轻朋友一起去玩。

红莲年纪比无双还要小一点,但已经成亲三年,连“新妇”都不算了。她长得娇小玲珑,总是一副怯怯的模样,亦步亦趋跟在丈夫身边。

无双靠近去,亲热地挽了她手臂,说:“张公子和孟英他们男人说话,来,我们女人也成一堆,不管他们。”

小七和几个妹妹也围过来,笑呵呵地欢呼:“终于可以开始赏灯了!我属兔,要买盏画着兔子的花灯!”

红莲开始还很拘束,但过了一会儿,看无双和小七几个姐妹俱是活泼开朗,有说有笑,同她说话都很亲切,便也慢慢有了笑容。大家都是年轻人,不一会儿就玩熟了。

作者有话要说:玉灵膏可不是我乱编的。不过要想做来吃的各位看官,最好看一看原文,注意禁忌事项!!!!贴出如下。

注①:(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龙眼:甘温。补心气, 安志定神; 益脾阴, 滋营充液。果中圣品,老弱宜之。以核小、肉厚、味纯甘者良。然不易化, 宜煎汁饮。外感未清、内有郁火、饮停气滞、胀满不饥诸候均忌。

玉灵膏,一名代参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