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家中的张阿福与刘三娘这时仿如刘二郎的傀儡,刘二郎说什么就是什么,说教训就教训,说痛打就痛打,一时之间,这个家竟是刘二郎说了算。

张小碗也越发沉默了下来,不用那两个婆子再多言什么,她凡事按她们说的办,任何事情都按她们的要求做到完美,三从四德,字字倒背如流。

这样,教训了两月,刘二郎来说,这订亲就在十二月的中旬的一个黄道吉日,他已在县上替他们寻好一处住房,这几日搬入进去,正好来得及接汪家的纳征,接婚前礼。

纳征那天,汪家来了四位夫人,其中两位是汪家大郎的婶婶,两位是他的嫂子,这几位妇人头上插的,手上戴的都是精致之物,刘三娘头上也戴了一金一银,但在这通身气派,满身富贵的几位妇人面前,她还是那个满身寒酸的贫农之妇。

这几位妇人看到她之后笑说了几句家常话,说出来的话有说不出的好听。

她们本与安平县的口声不同,她们说出的每句话,刘三娘觉得字字都那么好听,可是字字都听不懂,于是她只能端着满脸僵硬的笑容。

而刘三娘这边说的梧桐村话更是带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音重得很,不是很容易听得明白,还好刘二郎请来做媒人的县夫人在其中插科打浑,才没让场面冷下来。

但就算如此,这几位妇人面面相觑时,眼里的不屑与鄙视是怎么遮都没遮住的。

待叫张小碗出来后,她们的眼睛全往张小碗身上上上下下扫视,好一会,才让以屈膝之态与她们见礼的张小碗这时一一拜见她们,称呼她们。

张小碗知道这亲事逃不过后已经尽力调理自己的心态,见面之前,她没让婆子之手把她的脸用白粉添得像堵白墙,她自己调了粉,脸上的妆容是她自己一手画的,她依照自己偏黑的脸色涂沫了一个能掩饰缺点,又很显自然的妆容出来,仔细看来还是有几许清秀之态的。

她也看到了她刚一进来,这几个妇人的其中一人看到她后身体微微地松了一下,那松气的样子,想来是没觉得她太丢人。

“我可听说不是个面善的,如今看来,倒也没比家中的丫环差上许多。”一靠近张小碗的妇人以为张小碗像刘三娘一样听不懂她的话音,侧身靠近她身边那年长一些的妇人如此说道。

那年长的妇人微微颔首,嘴边那客气的笑显得没有温度,她微微动了嘴皮,用前世张小碗也听得懂的川贵一带的话音说,“这没福气的样,哪及得上芸丫头的一丁半点。”

“可不是。”那年轻妇人拿帕遮嘴一笑,又正过身体来看张小碗。

此时帕子遮住了她的嘴,但没挡住她看向张小碗时那眼里的不屑。

要是张小碗是个不懂世事的乡下丫头,兴许看不懂这些妇人眼中的意味,但她不是,于是个个眼里的不屑与鄙视,不以为然,甚至最年老的那位妇人眼里的恼怒她都看得懂。

而她娘,刘三娘看着这些妇人眼中的艳羡她也看得懂。

因为都懂,所以张小碗只能沉默地站在她们面前,像个物品一样地被她们打量,以及随意评估。

作者有话要说:这里要说一下,本文会在这周三入V。还是很希望有一些觉得此文尚可的同学能赏脸继续支持下去,而我也会尽全力尝试把文写得不让你们失望。在这里先谢过大伙。

当然也欢迎觉得文不好看的人弃文,觉得完全不能理解此文的更是欢迎您弃文,真心的,反正只要您不打负文,别故意找茬您就是个好人。

当然也希望盗文的手下留情一点,V章能慢盗几章,多给作者留点喘口气的时间吧,虽然是老调重弹,但还是得诉下苦,一个故事的成形要花费作者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心血,作者确实有点不太容易。

还有V文那天是三更,但明天不会断更,我会拼了老命保持坑品的。

唉,其实因为开V的事这两天我心里老没个底,但老实说,只有尽人事,听天命一途了。

最后,我以后还是会好好写文的,希望努力能得到更多的肯定,再次感谢各位,希望接下来的一路还有你们。

41

41、波澜 ...

这天,男方本人并没有来。

午时双方家长吃过饭,男方这边的人提出要走。

刘二郎脸色一变,但陪男方过来的县老爷出来说,难得长途跋涉过来,不如他作东,在安平县上一游,汪家的人答应了,他这才重新脸上挤上笑。

张阿福一直都像个木偶一样端坐在那,汪家的人与他说起话,他也只会呵呵两声,刘二郎心里一叹,但也不指望他这妹夫能有什么表现。

汪家的人走时,那几个妇人叫张小碗过去说话,那年轻的妇人问她年龄几岁时,不等张小碗答话,掩着嘴笑着对县夫人说,“怕是听不懂我们说话吧?”

“说慢一点,兴许能。”县老爷是得了刘二郎的拜托的,县夫人不得不偏着张家说点话。

“算了。”年轻妇人意兴阑珊地甩了一下帕子,这叫来张小碗的问话也就没继续下去了。

张小碗就像木头一样地低头站在那。

“那…喝茶喝茶。”懂两方方言的县夫人心里叫苦不迭,只得继续出言打圆场,“碗丫头回房吧,怕是也累了。”

那年轻妇人“噗”地一声把刚喝进茶的喷了出来,连呛了几声,竟毫不掩饰地对着身边站着的粗壮丫环说,“我看她比你身子骨还结实,听说在家什么活都干着的呢,我看站个三天三夜也累不着她。”

她这话说得又长又快,连张小碗都是连蒙带猜只听出了个大概,可就算是听不懂,这时刘三娘也看出了她脸上完全流露出外的不屑。

她脸上那透着欢喜劲的笑容就此淡了下来,那脸上又呈现出了那种麻木的神色出来了,她摸了摸头上的金钗,未发一语低下了头。

这时汪家的女人也瞄到了她的表现,都不约而同,微微地抬起了下巴。

张小碗此时微微抬头,看着她们那高傲的下巴,在心里深深地叹了口气。

她们啊,算是自主动送上门让人看不起的,连怪人都怪人不得。

汪家的人离开安平县后,这婚算是正式订了。

年后,刘二郎打算要带刘言德上京,刘姜氏一看刘二郎不带她去,竟抱着儿子抵住自己的脖子,终要胁住了刘二郎,带了一起上路。

刘二郎要走那天,刘姜氏来了张家的住处,脸上没了前日胁迫刘二郎的凄厉,穿着新裳的她得意洋洋地跟张家一家显摆了刘二郎在京城置办的住宅,家里甚至有一个婆子一个丫环等等了不得的事。

刘姜氏显摆完,挖苦过刘三娘面容苍老之后,又含尖带刺地说了站在一边的张小碗,说她姿色平庸,比不得她侄女半分,是她舅舅看她一家可怜,才把这婚事许了她,要不然,就算张家祖上烧了八辈子高烧,这好事也临不到她头上。

把张家个个人都说了一通,连最小的小妹也被她掩着嘴笑着说像个矮冬瓜,她这才心满意足地出了张家的门。

刘三娘气得脸都是白的,但却任她说三道四直到离去。

因为,她家如今的一切,确实全都是刘二郎给的,她辩不得一句。

张小宝本是要拿了箭过来吓唬这刘姜氏,但中途被张小碗以严厉的眼神阻止了。

待到她走后,张小弟板着脸问张小碗,“大姐你也怕她?”

张小碗笑了笑,“不是,只是用不着咱们报复,你且等着,且日后看她。”

她注意过刘二郎身上戴的那个荷包,刘二郎的二字下,绣了一株小小的菟丝草,那草要是只单纯绣在下面也就罢了,顶多只是装饰,可刘二郎的那株小小的草,小尽管小得很,颜色还跟荷包的底色一样,不注意还看不出来,却把那二字围住了。

这么灵巧的心思,怕是女人的手笔吧。

刘姜氏在村里或许可以跋扈一方,但在万事讲究规矩的城里,按她这嚣张蛮横又不绕人的为人处事,她岂能不把额头撞得鲜血淋漓?

待到这年春节过后,刘二郎这次留了五十两银子终于走了,严令刘三娘不许张小碗再抛头露脸,在家静待成婚。

他这一走,张家上下都松了一口气。

但刘三娘对他这哥哥难免还有一丝怨对,因为刘二郎把汪家给的定婚礼收在了手中,没有给他们。

这次汪家给了首饰之外,许是觉得张家贫困,竟还给了一百两银钱。

刘三娘认为这是汪家给他们置办嫁妆的,觉得刘二郎应该把这钱给他们,待收到刘二郎给的五十两后,等人一走,她就不甘地咬了嘴唇,看着那五十两银钱默默掉眼泪。

这刚吃了几顿饱,人就不甘心起来了。

张小碗冷眼看着刘三娘的表现,心凉如水。

刘三娘有了银钱,日子还是过得节制,家中顿顿稀饭,张小碗被管住不能出门,得不了钱银,只能教导小宝带着小弟出去打猎,卖钱归家,想攒下一些银钱带他们谋划未来。

可惜年景不好,小宝小弟往往都是空手而回,每次得不了什物回来都羞愧地站在张小碗的门外罚站,连饭都不敢吃。

还好这年春天回暖很快,张小碗打算回家种田,刘三娘却死都不愿,竟花了钱租了一处店铺,让张阿福开杂货铺。

张小碗不知道他们怎么开的,只是在春末时,张小碗要张小宝回梧桐村后,她没再多言。

可能那开店铺的钱是赔了,张小碗不再跟她多言,让张小弟带着张小宝回去把田种上,田里的事有不懂的,问朱大叔和朱大婶,这几年张小碗跟他们的交情会让他们帮上一手。

而李掌柜那边,张小碗让小宝不忙时就带着小弟去帮李掌柜的干活,她让他们多干活少说话,李掌柜教他们什么就要用心学,不懂的要多问几次,李掌柜的不会多怪罪的。

小宝他们要回村,张小碗这次较强硬地让刘三娘拿出五两银钱出来让小宝买谷种和糙米。

刘三娘先是沉默,过了些许时辰,拿出一个袋子,说,“全在这了。”

张小碗拿出一数,竟不到十两。

“哪去了?”

刘三娘没说话。

“银钱哪去了!”忍了又忍,张小碗还是没忍住,“喝稀粥全喝光了吗?”

刘三娘红了眼睛,还是没有说话,撇过眼睛看着别处。

这时在外头的张阿福走了进来,看了刘三娘一眼,嚅动着嘴小声地说,“都让我赔光了,爹被人骗了,他们把钱骗走了。”

“谁骗走的?”张小碗的眼睛像刀子一样向他剐去。

张阿福没说话了。

“谁骗走的?”张小碗喘了好一会的气,才忍住了气向刘三娘再问。

刘三娘还是没说话,只是眼泪又掉了出来。

“哭,哭管什么用?我倒还想哭。”张小碗麻木着一张脸,就是像这样一家子的人,居然异想天开攀上大户大官了,一家子就真飞黄腾达起来了,在瘟疫之后,谁的手上也没一个钱的一年不种田,要自己开店铺——以为整个天下就是他们的了一样。

张小碗最终没问出什么来,也忍无可忍,带着小宝他们回村里去了。

不过,她没再出门,有事她都让小宝小弟他们去办,田里事情也一样。

就算必须让他们吃天大的苦,她也必须咬牙让他们吃着,她现在还在,可以指点他们怎么活下去。

她要是不在了,谁来教他们怎么存活?靠那两个爹娘吗?

他们回来没几天,刘三娘和张阿福也回来了,还带回一个县夫人给的老婆子,说是照顾张小碗的。

家里的四间茅草屋都住满了人,哪住得下老婆子?张小碗根本不想她住在小妹那间房里跟小妹挤,或者让小妹让出房间来继续跟她一起住,她也得让小妹学着自己一个人睡了,只能又花了一百个铜板子买了土砖盖了一间茅草屋给她住。

那老婆子也不嫌住得差,但为人古板得厉害,就算是张小碗走到门边她也不许,平时要是张小碗坐在那一动不动了,她也不说话,就拿着一双厉眼时时刻刻死死盯住张小碗。

这种婆子,其实没什么本事,大字不识就只知道一身的臭规矩。

而来的这个婆子更厉害,张小碗多抿一下嘴,在她眼里就是惊天大动的大错,然后就以她以死都洗不清清白一样的言词恐吓着她。

刚回家没多久,就又来了一个天天以恐吓她为已任的老婆子,其间她跟弟妹多说上几句话她都要管,她都忍不住怀疑这老婆子其实是汪家送来先欺负她的。

但张小碗也不是个好欺负的,她也不跟老婆子讲理,这里是她家,以后是她嫁人当官夫人,这婆子跟她无亲无故还敢这么恐吓她,太碍她的生活,于是使了法子在这天让老婆子出恭时掉进了茅厕,然后,以她浑身污脏,对她不恭赶出了张家。

42

42、最新更新 ...

中途县夫人送了趟礼,也没传什么话,也没派什么人过来。

安静得张小碗都认为自己想多了,她还以为会派另一人过来继续折腾,哪想这事就这么搁下了。

事实上,张小碗确也没有想多,那边有人得知了张家的动静,写上了信送到了京城汪大郎汪永昭手里,让他知道他的贫民未婚妻是有多粗俗难登大雅之堂。

*******

张家赶在春末种上了田,两亩地里的菜也全种上了,张大爹张大娘这两口在去年的瘟疫中已经死了,张大金一家不知去向,在年中,张家给两人齐整了坟,堆了个坟堆,上了几柱香,烧了几刀纸钱,算是尽了那点微薄的孝。

村里人也说他们什么不得,要知道,他们家中的死人,可能连个平整的坟都没有,那引起连夜埋的,可能都认不清埋人的坑到底哪个是他们家的。

本是安静的梧桐村因村户的减少更显安静起来,而在这年,村里的田地也被县上查清,绝了户的人家的水田收了上去,要买的也可以去买。

张小碗听到此消息时可算是高兴了一把,可也没高兴太久,因家中银钱不多。

所幸这时的地不贵,县老爷自动开口借了一笔,张家就购置了二十亩水田。

田契到手后,张家成了村里拥有水田最多的人家了,张小碗也为此算是大松了一口气。

如此,她是不用太担心这家中几口的生活了。

只要不是有天灾人祸,只要勤于劳作,人还是有口饭吃的,虽然背了债不轻松,但人只有盼头,日子就能过得好。

至于算盘和识字,张小碗还是要让他们学会的,可是小宝和小弟都不是机敏的人,有地可种,比他们出去闯荡要来得强一些。

尽管张小碗觉得自己也操心得太多,不管什么朝代,人在跌撞中才能成长,也许小宝他们出去吃了亏了,本事才会渐长,可她还是不太忍心放他们出去受苦。

而刘三娘也因赔了银钱的事,那些浮动起来的心思似也收了起来,家中的农活和家中的家务也都操劳了起来,张小碗见状也算是暗松了口气,觉得总算是过了一道坎。

人只要认得清自己的本份,不期望不该属于自己的,这日子也不会坏到哪里去。

第二年的春天,张家忙成了一锅粥,一家六口人,连带六岁的小妹也上阵,从育秧到插秧足忙了一个来月,个个把冬天里那点好不容易补上的肉全瘦了下来,才赶在春天这短短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把二十亩水田插上秧,要知道这时间晚点,等到夏初天气一炎热起来,分插的秧要是没来得及及时下田,收成就没有那么好。

这其中,还幸亏朱大田发动了他们朱家好几个人口时不时来帮忙一阵,还有几个家里有壮劳力的人也来添了一把手,要不这二十来亩水田的秧也插不了这么满。

现在张小碗凡事已不出面,就让张小宝出面说,等初冬收粮了,就让大伯大叔们再来帮一把,到时候送二十斤谷子给大家当工钱。

这话一说出去,前来帮忙的听得也欢喜,这帮忙也是帮个一两天的,出个力气,还有谷子可得,这算来也是空手捡来的大好事了。

因张小碗的亲事,张家在甘善镇都算得上有名气的人了,一个秀才都能传遍乡里十余村,一个要去嫁去京城的官家夫人,在县上都足可说道好几翻了。

而张小宝与张小弟这两孩子念书不怎么样,但干农活却还是干得有模有样,无论种田,还是翻地种菜,没得几下就熟练了。

因着家里顿顿都有饱饭给他们吃,人也长得健壮起来,张小宝还不到十四岁,却已是全家最高的人,现在张阿福都是跟在他后面去地里干活,刘三娘已经轻易不再下地,一般不忙时都呆在家里忙活家务。

因张小碗今年及笄,这婚期眼看也不会有多长时日了,刘三娘也加紧给张小碗绣起了嫁妆,等到这时,手无银钱的厉害也显现了出来,他们手里仅余的那几个铜钱让他们买不了什么好布。

他们家连县老爷那里都欠上一大笔钱,再借是不成行了,所以刘三娘只能拿着铜板买回一些粗布,私下也没少暗暗掉眼泪,悔恨自己受骗上当,轻信了别人,把银钱交给不相熟的人带着跑了。

张小碗的嫁妆上不得台面,刘三娘现在只暗暗希望刘二郎到时能给贴补一些,不至于让她的闺女丢人。

到现在,她才知晓,攀上那么一家的亲事,真是难大于好。

到时闺女有个什么难处,怕真是要为她哭一场,人都不在跟前。

等到春末的农事繁忙过后,张小碗也不再下田,这时她也注意起自己的皮肤起来,尽管这时候再怎么注意,它们在这几个月里也不会看来有多细腻白皙,但注意点,修整点,也不会难看到哪里去。

但,也确实说不上美就是。

如此待到秋天,她那皮肤此时也不怎么黑了,肤色还呈一点健康的蜜色,这要是在现代是称得上漂亮的肤色的,但在古代,这也还只是劳作之人,贫贱之人的肤色罢了。

而她的手尽管还是粗糙,却比前年时要好上许多。

这时刘三娘也暗暗期盼起刘二郎的信来了,她希望能得银钱置办嫁妆,更希翼刘二郎把一切都办妥贴了。

而事情却比刘三娘期盼的还要快,就在刘三娘数着日子算张小碗今年及笄的生辰时,京里来了信,刘二郎在信中说,十月张小碗一及笄,亲事就订在下一月十一月。

刘三娘不知婚事怎订得这么急,但刘二郎远在天边,她身边也没个知情人,只得急得跑去朱婶子这几家手头宽裕点的人家,借了银钱,想给张小碗打个银圈子当嫁妆。

这婚事上头来了,却是显得太急,因为男方家的人没有过来备知婚期,而是刘二郎在信中告知。

但刘二郎的话却是不可不信的,张小碗心中有疑惑,知事情不对劲,但也只得压下。

这边张家一家因近在眼前的婚期全家上下忙得脚不沾地,连张阿福都着急要去河里摸几个鱼去卖钱给女儿当嫁出去的私房钱,那边京城里的汪永昭暗暗上了回隆平县的马。

他跟随的忠王爷世子,为期效力的三王爷在这次皇子们的争储中落败,而他得罪了现已是曦太子的部下,为了保命,他需借口回家乡成婚这事回去避祸。

这是刘二郎提出来的避祸办法,现在曦太子当朝,为了世子与三王爷他不得暂时逃脱一阵,静待事情平歇。

尽管刘二郎跟世子献策时也是为了一已之私,但无奈世子与他父亲都已下了定语,汪永昭不得不带着仆人连夜踏上了回乡的归程。

此时,汪侍卫满心都是京城的形势,对即将成亲的妻子毫无思虑。

如他娘所说,她无非不过是刘二郎与他家绑在一块的一根线而已,待成亲后,她住在她的乡下,他日他回的京城,并不需在她身上过多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