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怎么办?

屋里的对话仍在继续。

“这恐怕不好吧?”路有贵迟疑地道,“那年东市的陈大麻子撞了邪,他家里请了大师去,你还带着春儿和夏哥儿姐弟俩去看热闹。结果夏哥被那大师驱邪的动静吓着了,回来不久就生了病,好不容易治好,也把身子弄坏了,不然后来也不会…”顿了顿,降低了声音,“春儿只怕也把这事儿存在心里呢。”

路妈妈低头坐到炕边,慢慢地拿过针线篮子:“可我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大夫也说了,春儿能好起来,真真是上天保佑,他原本以为没治了的。可我们这样的小人物,老天爷为何保佑咱们?好好的闺女,性子行事都变了样儿,原本不吃的东西也吃进肚子,我就犯了嘀咕…”

“犯什么嘀咕呀?”路有贵不爱听,“你咋知道老天爷不是看着我为人老实做事麻利,才特意留下咱闺女?我倒觉得春儿如今好得很!到底还是十岁的孩子,在屋里闷了这么多天,吵闹些也没什么。你别多事!不然又象那年似的,把孩子吓出病来,你哭都来不及!”

路妈妈讪讪地,想起夭折了的大儿子,心里也不好受,过了半晌,才道:“罢了,找大师的事先放放,我明儿要再试试闺女。我记得春儿不吃猪肝,又怕辣,却偏偏爱吃街口那瘸子卖的灌肠。等我买上一包回来,看她吃不吃。”拿定了主意,她又想起女儿去洗碗已经洗了很久,便高声嚷道:“春儿!还没洗好吗?那几只碗你要洗到什么时候?!”

淳英吓了一跳,快步后退,手拽着袖口匆匆擦干泪痕,听到路妈妈似乎要出来了,忙随手拎起一个木盆,走到井边打水。

路妈妈出门见到女儿在井边徘徊,便皱眉问:“大冷天的你不进屋,在这里做什么?”

淳英已经想好了应对:“我想烧些热水,给爹和娘洗洗脚,晚上好睡。”

路妈妈眉头皱得更紧了:“这时候烧什么水呀?咱家哪有这么多柴火给你糟蹋?还不快进来!”

淳英只好放下水盆,低头小声道:“我…我只是见爹白天那么辛苦,腿脚一定很累…娘也四处奔波的…泡泡热水会舒服些…”

路妈妈听了,心里一软,便柔声骂道:“行了,爹和娘领你的情,这个月剩的柴火不多了,别费这个劲儿!进屋吧!”

淳英低低应了,忙放好水盆,便随母亲进了屋。

这一晚上,她都没睡好。听了母亲那番话,她已经有了打算。就算是对父母撒谎,她也不能让人知道她不是路春瑛,她不知道自己死了是不是能穿回去,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她绝不能冒这个险!她才不要被自家父母当成是妖魔鬼怪消灭掉呢!

这么想着,她暗暗握了握拳,忽然听到大炕的另一头传来路妈妈的轻斥:“半夜三更的,还不睡?!”她忙缩回被窝,闭上眼睛装睡,心中却在哀嚎:她连属于自己的床都没有,一家四口窝在一个炕上呢,她到底是招惹了哪路神仙,才会落到这么凄惨的田地?

早上起来,就着冷水随便洗了把脸,凭她目前的家境,也没有牙刷青盐什么的,只得拿手指充数,嗽了嗽口,又跑回炕上对着一面半清半楚的铜镜梳头发。

她不懂梳古代发型,所以取了个巧,梳了两个羊脚辫,分别编了麻花,再绕个8字环用红头绳扎好,刘海和后脑勺的碎发都散着,瞧路妈妈的神色,似乎还算过得去,才悄悄松了口气。

她这一天极温顺乖巧,路妈妈叫她干什么就干什么,也不跟外人说话,连在厨房烧水时遇上崔家姑娘,也没怎么理会对方。她偷偷打量路妈妈的神情,便知道对方很满意。

只是过了晌午,路妈妈在院门口不知道跟人说了些什么,便捧了一碗菜回屋,放到女儿面前,笑道:“你昨晚上不是说爱吃肉么?今儿特地给你弄一碗来,吃吧。”

淳英一看那碗里有几块猪肝,有两块肥腻腻的红烧肉,还有几块粉红色的圆柱状物体,看着有几分象猪大肠,里面还塞了些红红粉粉的东西,就猜到是昨晚所说的灌肠了。她心道“来了”,脸上挤出笑脸:“太好了!娘,您也吃吧?”

“娘不饿,你吃吧,都归你。”路妈妈笑眯眯地递过一双筷子。淳英胆战心惊地接过,对着那碗“肉”,吞了吞口水。

闻着那股猪大肠的味道,她强压下心头的恶心感,她讨厌猪肠,也从不吃猪肝,对肥猪肉,更是深恶痛绝。但是现在,她必须高高兴兴地把东西吃下去,就象昨晚计划好的那样。

她先是挟起一块灌肠,勉强笑着放进嘴里,顿时有一股辣味直冲上脑门,她死命忍住,嚼了十来下,便吞下肚去。其实平心而论,这灌肠咸咸辣辣的,味道还算不错,只是天冷,东西都凉了,油结得厚厚的,吃着总有一股怪味,实在叫人喜欢不起来。她还要装出高兴的样子,对母亲咧嘴笑道:“好香,辣得真厉害!”

路妈妈笑笑:“还有呢,快吃。”

淳英又夹起一块肥猪肉,这回只嚼几口就吞了,满嘴都是油腻,但到了猪肝时,她怎么也下不了筷子。

路妈妈催她:“怎么了?你不是爱吃这个么?”

淳英心一抖,挟了块猪肝放进嘴里,嚼了两口,便哇的一声流下泪来。

路妈妈原是一脸严肃,被她吓了一跳:“这是怎么了?!”

“我不想吃这个…”淳英丢下筷子,抱住母亲大哭,“娘,不要把我赶走,你叫我干什么都行,叫我吃什么都可以,就算我不喜欢,也会吃下去的,你别赶我走…”

路妈妈手忙脚乱:“胡说什么呢?我几时要赶你走了?”

“你刚才不是去叫人吗?他们不是来带我走的?”淳英抬起头,眨了眨眼睛,“我知道我忘了以前的事,什么都不会做,您一定生我气了,可是我会好好学的。您不是我娘吗?我一醒过来,你和爹就说我是这家的人,你们既然认了我,可不能把我丢下…”

她拼命地哭,怎么凄厉怎么来,反正就是要表明一个事实:她病好以后什么都不记得了,面对父母也心里没底,生怕父母是假的,或者会抛弃自己,所以想尽办法讨好,不管自己想法如何,父母叫做的事就照做,父母让吃的东西就照吃,即使再不愿意,也不敢说不。

她穿来几天,都还没搞清楚状况,所以一直表现得很乖,路妈妈倒没对她的这番表白起疑心,反而心中有愧,居然没发现孩子吃往日不喜欢吃的食物,原来只是怕自己嫌她挑食,花了好大功夫,好说歹说,才劝得淳英停了哭声。

忽然门口马婶走过来道:“观里的法事停了,趁这功夫带你闺女过去吧?”

不等路妈妈回应,淳英便跳起来,躲到母亲身后,身上“发起了抖”。路妈妈有些奇怪:“怎么了?别怕,咱去见见大师,他会帮你祈福的。”

“不要…”淳英小声低喃,“会生病的,会死人…”

路妈妈脸色一变,到门口与马婶说了几句话,后者怏怏地去了,她才回转来,将女儿拉到炕边,哄了几句好话,再问:“你刚才说…会生病,会死人,是什么意思?娘怎么听不懂呢?”

淳英一脸茫然地歪歪头:“不知道…就是心里觉得会这样,好象有谁,就是见了一个叫大师的人,才生病死了的。”

路妈妈鼻子一酸,低头啜泣几声,哽咽着抱过女儿,道:“我知道了,咱不去见他。”

淳英窝在她怀中,感受着她的轻抚,心里却仍不敢大意。

到了晚上,路有贵回来,听妻子低声说起白天的事,便道:“早说了没问题,偏你多心!往后可别再犯了!可怜闺女病才好,就被你吓得不轻!”

“知道了…”路妈妈有些恹恹的,“不过春儿把针线活都几乎忘光了,这可麻烦得很,明儿开始,要让她重新学起来,别的规矩也要重新教一回,不然往后…”

淳英仍旧躲在窗台下,听到这里,她才终于松了口气,环视四周无人,便离开了原地。

等到有机会独处的时候,她回头细想,觉得以后的日子,大概都要提起十二分精神了。现在的父母跟亲生父母再相似,到底不是她路淳英的父母。这回是因为偷听到了关键情报,下回可未必有那么好运,要是再穿帮,想过关就难了。恐怕,她从今天开始,都要全身心地将自己当成路春瑛,然后慢慢地,不引人察觉地,向本来面目转换。

接下来几天,路有贵夫妇也察觉到,过去那个沉默呆滞的女儿似乎又回来了,曾经的活泼几乎消失不见,幸好贴心这个优点留了下来,时间长了,也觉得女儿现在更乖巧更让人省心。路妈妈再也没逼女儿吃过什么讨厌的食物了,但隔几天就会买上两块灌肠,让淳英——现在的春瑛——吃得面有菜色。

转眼就是正月十五,街上有灯会。春瑛对古代的元宵灯市挺好奇的,只是面上不敢露出来,见父母都高高兴兴地,才稍稍表示了一点兴趣。结果路有贵大手一挥:“今晚咱一家子看灯去!把儿子也带上,不过要看好了,别让拐子抱走。”

路妈妈笑着应了,又说:“晚上我跟几个老姐妹走百病,春儿也去,病了这么久,也该去去病气!”

春瑛应了,有些好奇地问:“什么是走百病?”

路妈妈正要回答,却听到院里忽然传来一阵惨叫,接着便是喧哗声。路家全家连一岁的小虎(被母亲抱着)在内,都齐齐聚到窗前探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只见一个男人衣衫不整地从东厢的崔家屋子里窜了出来,身上脸上都是水,十分狼狈。他回头对着崔家的门大骂,什么“婊子”、“小娼妇”的十分难听。崔家姑娘摔了帘子走出门外,也不说话,只拿一对黑漆漆地眼盯着他看,看得他越骂声音越小,终究没了声响。

男人打了个冷战,强自道:“崔丫头,你这是做什么?论辈份你还要叫我一声叔呢?谁教得你这么无礼?!”

崔家姑娘冷笑一声,将一个小包裹摔到他跟前:“那还真是谢谢您了,叔!只是这东西,我们受不起!”

包裹外的布松开了,隐隐露出里面的东西。春瑛遥遥望去,看到是两块布、一盒脂粉、三四根银簪子,还有几块碎银。

崔家姑娘身后的门帘一动,走出一个脸色苍白的女人来,正是她的母亲崔寡妇。

第一卷 春临 七、人人都过得不容易

崔寡妇年约三十来岁,皮肤白晳,眉间微蹙,带着几分忧郁与凄美。她长相颇为秀丽,可以看出十年前必是让人眼前一亮的美人,只是长年清苦,让她脸色变得青白憔悴,但眉眼间仍不减丽色。她身形瘦削,穿着一身月白衫裙,纤腰盈盈一握,跟女儿站在一起,远看就象姐妹俩似的,让人不由得生出一丝怜意。

她眼下脸白得象一张纸,怯怯地伸手拉了拉女儿的袖子:“曼儿…”崔家姑娘却没理会,使劲儿抽回衣袖,两眼瞪着面前的男人,冷声道:“东西你拿走!我们用不着!”

那男人嘴里不知嘟囔着什么,弯腰将小包裹的东西拾起揣好,又偷瞟了崔寡妇一眼,满脸都是不甘心:“又不是第一回了,知道你得了府里的差事,不过是一个小丫头,用得着这般端架子么?等你进去了,还不知道会便宜谁呢!”

崔家姑娘脸涨得通红,伸手拎过门边的扫帚,就要往那男人身上招呼,崔寡妇低呼一声,想要上前拦,脚下顿了顿,却又转头用手帕捂着脸低声哭起来。

路有贵在屋里看见,忙转身去开门,却被妻子拉住:“别人的事你管什么管?!当心被人说闲话!”路妈妈将儿子往他手上一塞,随手甩上门,又催女儿:“别看了别看了,要烂眼睛的!”

春瑛被她赶离了窗边,但还是掩不住好奇心,趁着她转身收拾东西,便挪到炕边,把窗子撑起一点缝隙,偷偷往外瞧。

院子里,那男人已挨了好几下,恼了:“下作的小娼妇,跟你娘一样的货色!收了我那么多东西,一攀上高枝,说翻脸就翻脸!赶明儿有事,再求到我跟前,可别想我再理你!”

崔家姑娘听了,越发下死力打人,北屋的刘管事瞧着不像,打开门奔出来抢过她手里的扫帚,劝道:“够了!他吃了酒来发疯,你跟他一般见识做什么?!”又回头骂那男人:“还不快走?!当心你爹知道!”

那男人本不服气想要再骂,听他提起“爹”这个字,立时矮了一截,偷偷打量到周围人都在看他,不由得又恨又悔,只得朝崔家母女甩下一句狠话:“给我等着!”便匆匆走了。

刘管事丢下扫帚,回头看看崔寡妇,见她哭得喘不过气来,不禁心生怜意,欲言又止,终究叹息一声,转头对崔家姑娘道:“曼姐,好歹给你娘留点脸面。不然等你进了府,叫她怎么办?”

崔家姑娘脸一白,眼圈都红了,含泪看着刘管事,挤出一句:“刘叔…”

刘管事又叹了口气,正想对她说什么,却听到身后传来妻子的声音:“当家的,时候不早了,咱也该出门了。”他回头一看,妻子带着儿女正站在后头,眼睛来回瞄着崔家母女,神色都有些不善。他自心虚了,随口安抚崔家姑娘两句,便带着家人离开。

崔家姑娘抹掉脸上的泪痕,抬起头来,正对上春瑛的眼,春瑛忙缩回脑袋合上窗子,过了一会儿,便听到崔家母女关门的声音,再撑起窗子去瞧,院中一片安静。

春瑛回过头,若有所思。看来那位心思不明的崔家小姑娘,处境也不太妙啊。

那边厢,路妈妈已经对着丈夫数落开了:“瞧见没有?我往日说的话,你总不信,如今人家都找上门来了,可见我没说谎,休要再说我是嫉恨别人长得好!”

路有贵有些讪讪地,只是强自嘴硬:“不过是个二混子喝醉了闹事。”见妻子一脸怒色,才低声道:“算了,她寡妇失业的,也不容易。”

“那是她自找的!”路妈妈瞪他一眼,“守不住再嫁就是了,谁也没拦着她。崔大死的时候,他家丫头不过四五岁大,王总管还亲自来问,要不要给她安排个人,也好帮衬,是她自己回绝了的。如今反而跟王家侄子不清不楚地,还整日端着个良家妇人的架子,呸,谁不知道她是什么货色?!你休要再把家里的东西送过去,不然我跟你没完!”

路有贵不情不愿地道:“她也是放不下女儿,才不肯自己过好日子去的。当日崔大与我们几个处得不错,就当照看他女儿罢。”

“还照看?”路妈妈冷笑,“如今我自家的女儿都快保不住了,咱照看不起!”见丈夫脸色不好看,才勉强道:“崔家丫头如今也有正经差事了,往后用不着我们多事,你就别管了吧。我知道你跟崔大处得来,可他媳妇名声不好,当心别人把你也编排上,那时候叫我和几个孩子怎么见人?!”

路有贵被她一番话说得浑身僵硬,勉勉强强点了头。路妈妈便满脸是笑地转身去翻衣箱,找出两件半旧白绫子袄儿来,把其中一件小点儿的丢给春瑛:“收好了,今晚出门时换上。”

春瑛手忙脚乱地接住,心里有些奇怪。大过年的穿白衣服,难道不忌讳吗?不过衣服料子和做工都很不错,领口处还有非常淡雅精致的梅花刺绣,袖口和腋下有几个小地方能看出修改过的痕迹。她问:“娘,这是你做的?”

“这是姑太太从前没穿过的衣裳,出嫁前赏我了,你那件我改小了的。过来,试几朵绢花。”路妈妈一边心不在焉地回答着女儿的问题,一边从衣箱底挖出一个小木匣,放到桌上打开,里面一边摆着十来支鲜艳精致的绢花或堆纱花,一边摆着金银首饰。春瑛好奇地凑过去瞧,数了足有十来支银簪,其中四五支是镶了玉石或珊瑚的,还有几支金的,四对金银镯子,五六双耳坠子,其中有一对,是小指甲大小的珍珠,散发着温润柔和的光,镶嵌在金丝扭成的底座上。

春瑛暗暗吃惊,这个家不是很穷吗?老妈怎么有这么多首饰?!

路妈妈拿起那双珍珠坠子,看了又看,叹了口气,还是放下了。路有贵见了,便问:“是姑太太赏的那对?怎么不戴上?”

“算了,要是在路上掉了,我可要心疼死。”路妈妈拿了几支金银簪子和一付金镯,却略过了镶有玉石珊瑚的那些,又换了一对耳环。她把自己的头发重新梳了一遍,插上那几支簪子,添了两朵大红堆纱花,左看右看,仍有些不满意:“可惜都是鎏金的,若是真金的该有多好?”边说边瞥了丈夫一眼,路有贵不知是不是没听到,卖力地哄儿子去了。

春瑛还在盯着那些首饰,心想就算不是真金的,这也值不少了吧?忽地从旁边横出一支粉色绢花来:“带上试试。”

她接过绢花,对着镜子看了看,插在发环中间扎红头绳的位置,总觉得有些怪异。她问母亲:“咱们这是在干什么?是打扮好了去看灯吗?”

路妈妈含笑斜了她一眼:“傻子,当然是走百病啊!”

经过母亲的一番解说,春瑛总算弄明白,这“走百病”其实就是一帮女人手拉手去散步过桥的意思,已婚的妇女还会去摸城门上的铜钉,好祈求生男。元宵前后,从初八开始,一直到十七八日,都有人去走的。侯府的家生子们凡是没有正经差事或不当班的,府中主人们赐下来的元宵和赏钱都轮不上,便在十五那晚出去逛。

天刚黑,路妈妈就急不可待地催促春瑛穿戴好了,又挑剔地给她换了一朵春桃式样的粉色纱花,一家子齐齐出了门。经过崔家屋子前时,春瑛隐约听到里面有女人哭声,脚下一慢,老娘已经瞪了一眼过来,只好快步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