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爷?这又是谁?

春瑛正想问,路妈妈却抢先开了口:“二老爷回来,跟这事儿有什么关系?”

“你忘了?这侯府自有爵以来,唯有老侯爷这一辈有过嫡亲兄弟,老侯爷又待二老太爷极好的,从不肯分家,等二老太爷成了亲,还特地请了族中长辈作见证,将几处庄子商铺过户到兄弟名下。二老太爷不肯收,推了半日,才接了,仍由老侯爷派人去照管,每年收租子。自从老侯爷与二老太爷先后去了,二老爷又去了北边做官,十几年没回来,府里人都尽忘了,这侯府的家业,原有四成是二房的。”

路妈妈睁大了眼,久久说不出话来。春瑛想了想,猜到了:“难道侯爷趁这二老爷一家还没回来,想换了管事的人,到时候好不认帐?!可是当年不是有契约什么的吗?族里的长辈也是知道的吧?”她眼珠子一转,“还是说…他想收买那些管事?”

“当然不会。”路有贵笑了,“那都是几辈子的老人,又是老侯爷手里历练出来的,当中还有二房的人,比如老徐一家,就是二房留下来看房子的,连老太太都不好使唤呢,哪里能收买得了?不过有一句话你倒是猜着了,我们底下人都在说,侯爷定是想换了管事的人,好瞒下些什么。二房长年不在京中,哪里知道这许多事?”顿了顿,又补充一句,“不过…这兴许不是侯爷的意思,我们也说不准。”

春瑛听得有些糊涂,路妈妈只想着好友安危:“照你的说法,紫鱼两口子这回是要遭殃了?”

路有贵笑道:“不会。其他几家人都在想法子保住差事,卢家却没这个担心。他家几代人都在西山的庄子上,就算再老实,也积下不少家业了。如今缺的,不就是个自由身么?记得太宗皇帝曾颁布新法,奴仆及娼优隶卒本是贱籍,其中隶卒若是品行端正,有一技之长,或奴仆得本主释放为民,则经官府存案后,子孙可以考科举、做官,只是官位不许超过四品,又不能追封父祖。我听说卢大祖上原有一位叔祖,自小聪明,家里脱了籍后,就去应考,结果真考了个秀才回来!只是后来省试时,出身碍了考官的眼,才没考中。即便是这样,也是难得的体面了!我看卢大两口子,大概也想着让他儿子去试一试呢。”

路妈妈回想起好友的话,又记得她提过自己的儿子在庄上的学堂读书,常常受先生夸赞,心里有数了:“原来如此…他们成亲十几年才有了个儿子,自然是宝贝似的,也难怪他们事事都为孩子着想了。这么说…侯爷的吩咐他们是绝不会不听的,只要顺着上意,侯爷就不会为难他们家了?”

“没错,不过他们家在庄上久了,又有族人在,只怕也有些东西不好叫外人知道的,叫我们去,原是要我们替他们遮掩的意思。”路有贵喝下杯中残酒,咂了咂嘴,“可他们打得好算盘,难道别人就是傻子?那么大一座金山,谁会放过?即便卢家有心举荐咱们,结果也难说。若别人不知道还罢了,一旦叫人知道,我们也去抢这差事,还不知道会出什么事呢。”

他今晚一时兴头,多喝了几杯,眼下倒有些醉醺醺的了:“我如今安安稳稳地当着差,何苦冒这个险?要是最后管事没当上,倒被人背后捅一刀,把如今的差事丢了,可没有后悔药吃…”

路妈妈见他昏昏欲睡的模样,忙扶住他,骂女儿一句:“都是你,好好的倒这么多酒做什么?!”说罢便搀着丈夫回到炕上睡下,脱了外衣,拉过被子,又把炕洞烧旺些。

春瑛怔怔地坐回原位,看着桌上的饭菜,忽然失了胃口。

虽然父亲说了这么多,但他不想去尝试,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担心会丢了现在的工作。可是不冒险,也就意味着没有改变,她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一家人摆脱奴仆的身份呢?

如果换了是她,有这样的机会,不管里面有多少黑幕,就冲着有机会得自由身这一点,就无论如何都要试一试。反正已经是家生子的身份了,就算真的丢了工作,也不会饿死。

可现在关键是父亲不肯,她就没办法了。牛不喝水,又怎么按得牛头低?

她呆呆地坐在那里,手托腮帮,一脸郁闷。

路妈妈碎碎念地回转,见她这副模样,皱眉道:“你最近似乎总想着脱籍的事,以前可从没见你这么上心过。”

春瑛经过多日考验,面对这种情况已经相当镇静了:“就因为咱们家是别人的奴才,亲姐姐一年也只能见几面,若是平民百姓,哪会这样?”

路妈妈一听,眼圈便红了:“这都是我们的命!你娘我年轻时,何尝不是这样?咱们家已经算是好的了,有些人至亲骨肉都在外地,两三年也见不了一面呢,还不是熬出来了?”

“可我们要是脱了籍,就能一家团圆了吧?”春瑛挽住母亲的手臂,“弟弟长大了也不用侍候别人了。娘,你再劝劝爹吧?爹一向很听你的话。”

路妈妈叹了口气:“若是别的事,他自然是听的,这件事却不好说。你不知道,你们老路家,原本不比卢家差,你太爷爷当年也是有头有脸的大管事,管着侯府在通州的几处大粮店,每年赚的银子能把府中的库房堆满一半!可就因为油水太足,有人眼红,背地里不知说了你太爷爷多少坏话,生生的把你太爷爷从管事的位子上拉下来,家产都充了公,你太爷爷一病病死了,你爷爷也丢了差事。你爹小时候也是富贵过的,后来却…他实在是怕了。”

春瑛张张口,沉默了半晌,才道:“那也不能就这样在大门上干一辈子呀?卢婶子不是说,升上管事都有机会么?要是这回的差事不行,那别的差事呢?哪怕是油水少的差事,只要爹老老实实干,总有出头的机会吧?说不定侯爷见他老实忠心,也放咱们家出去呢。”

路妈妈摇摇头,起身收拾碗碟,春瑛虽然不甘心,也只能在一旁帮忙,忽然听见母亲小声抱怨道:“一天就只有晚上才有口热饭吃,却偏偏光顾着喝酒了,看你明儿喊不喊干粮又硬又冷!”

春瑛心中闪过一个念头,抬头望向母亲:“娘,爹中午只能吃干粮,太可怜了,不如…我每天给他送饭吧?”

(前路…还很茫然呀…)

第一卷 春临 十五、送饭路上

春瑛手搭凉棚,望了望天上的日头,正是晒得厉害的时候,人走在路上,风又不大,身上暖洋洋的,十分舒服。她把手臂上挽的竹篮子拢紧些,加快了步伐。

本来未当差的家生子不象有差事的人那般困在府中,行动还算自由,尤其侯府后街,住的都不是外人,因此常有女子来回行走,只要留意些,别撞着男子就行。比如同院的刘喜儿和冯莲姐,就常在刘家小儿的护航下,四处串门闲逛。

但春瑛才大病了一场,虽已过了一月有余,路妈妈还是不太放心,怕她病后体弱,受不住风,成天只拘她在院子里。春瑛有时想趁老妈不在时溜出去透透气,满院里至少有十只眼睛盯着,也没法瞒过去。她好说歹说,把父亲吃冷食的可怜之处夸大到十二分,才把路妈妈说服了。现在她走出了院子,自由自在地站在街道上,越发觉得这个主意妙极。

上回元宵节的时候,她出门已是傍晚,附近的街道景致只看了个大概,而且是从后街直接往闹市去的。今日大白天出门,走的路与那晚不同,是从后街转入侯府正门前的大道,有很多东西是她没见过的。

春瑛平时看惯的后街,除了大小宅院以外,只有一家估衣铺和一家卖油盐酱醋的小杂货店,偶尔有小贩担了肉菜和其他货物来叫卖,便没有别的了。不料出了后街,沿府墙转入大道时,却发现那里有无数的商铺。光是把招牌挂到外头来的酒楼、饭庄和茶馆,就有十二三家,还有两家专卖点心的,除此之外,大多数店铺都是卖字画、文房、古董、首饰、绸缎等“值钱”货物的,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这里的街道约摸有两三丈宽,道旁也有不少小贩叫卖,时不时有人骑马坐车经过,掀起阵阵尘土,不过速度并不算快,没出现古装剧中常见的那种权贵公子骑马掀翻小贩货物的情形。

但当春瑛看到一驾大马车驶过时,心中不由得吃了一惊。那马车珠檐绣帘,十分华丽,比一般的马车大了一倍不止,又有几十个随从围绕,不用说定是官宦贵族人家的女眷出行了,可那辆马车却有一个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它有四个轮子。

春瑛心下疑惑:中国古代有四轮马车吗?!她怎么记得以前看过的小说里,有穿越者“发明”四轮马车的情节?究竟是她对历史不了解,还是说…有其他人穿到了这个世界?

她立刻想起了早上得空时略翻过几页的历书,由于心急,她又弄不清楚那些古文的意思,因此接连挑过了日期吉凶、人体穴道、物品分类、孔子问答、绘图孝经等内容,直接翻到文字最浅显易懂的农耕章。

里面提到,春分时节,是农家播种插殃的时候,朝廷要举行祭日大典。太宗时候,曾改变原本由太祖皇帝定下的礼制,简化了祭日的程序,却规定从他开始,每代皇帝都要亲自主持一项播种仪式,以示对农业的重视。在仪式中,由皇帝带领朝中四品以上、年龄六十岁以下的大臣给一块农田插殃、浇水,而且每个月都要抽一定时间来照看,等秋天结出了粮食,再赐给宗室或功臣作为奖励。

书中对这位皇帝大加称颂,还提到他在位期间,对农事十分重视,不但鼓励全国各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还动用内库的钱在京城周边地区挖了许多口水井,又派人在黄河沿岸植树造林。他宠信几位在水利方面有长才的大臣,每年都花极大心力治理各地水患,由他主持兴建的黄河大坝,直到三百年后的今天,也仍然坚固如昔。

春瑛读到这里,就被母亲催着干活去了,但心中却始终存有疑惑。如果这位太宗皇帝真的那么圣明,那在历史上应该很有名才对。可她所知道的叫“太宗”的有为皇帝,只有唐朝那一位,她很确定自己不是在唐朝,那么…难道她掉进了架空的朝代?

看来,她要好好读一读那本历书,找出答案才行。

胡思乱想间,她已经走到侯府正门附近了。一看到那扇朱漆大门,她便照着母亲说的,转进了离大门不远的一扇角门。这里是侯府奴仆出入的地方。

守门的是一个看起来有六十多岁的老头子,穿着灰褐色的短褐,灰蓝色棉裤,头戴灰色的六合帽,靠着门柱坐在马扎上,手里拿着个白铜小壶,闲闲地咂一口,瞄了瞄她:“谁呀?瞧着眼生。”

春瑛笑着上前行礼:“乔大爷,我是路家的女儿,来给我爹送饭的。”

“里头,左边的屋子,别乱跑。”乔老头子说完又抿了一小口,眯起了眼。春瑛忙朝左边走去。

这里其实是个长方形的小跨院,东北方向有个小门,通向外头,正北面是三间屋,左右又各有一间。房门里隐隐约约能看到人影,都是男子。春瑛走进左边那间,屋里摆设不多,一张半旧的八仙桌,桌上有茶壶和几个杯子,四条长凳,墙角摆了个炭盆,旁边放着几个马扎,坐了两个陌生的男人,正拨动着为数不多的炭块取暖。自家老爹就坐在八仙桌旁,搥打着腰腿,听到有人进来,一抬头,便吃了一惊:“春儿?你怎么来了?”

“娘担心爹没有热饭吃,就特地叫我送来了。”春瑛笑着将篮子放到桌面上,凑近了小声说:“有我炒的鸡蛋哦。”那是她熟悉了古代厨具后,做得最好的一道菜。

路有贵嘴角微微翘起,口中却骂道:“你们娘俩真是多事!好象我在这里没饭吃似的。”又叫女儿向同僚见礼。

屋角的两个男子也和路有贵一样,穿着上褐下蓝的短褐,戴六合帽,其中一个跟他差不多年纪,一个只有二十来岁,都笑着受了礼,那年轻些的就打趣道:“老路养了个好女儿呀,还特地送热饭来,不象我们,只能吃冷冰冰的咸菜馒头。”

“谁要吃冷冰冰的咸菜馒头?”门外冷不防冒出一个声音,接着进来一个年轻男人,长着几条稀疏的胡须,脸色挺白,穿的虽也是短褐,却是绸面的,还加了一件石青色的潞绸罩甲。

其他人见他进门,都收了笑,十分拘谨地肃立行礼,口称“万二爷”。春瑛见老爹也站了起来,忙避到他身后低下头,作乖顺状。

那万二爷笑眯眯地走到桌边,对路有贵道:“你家里送饭来了?不错嘛…都有什么好菜?”说罢不等他回答,便先揭了盖住篮子的厚布和碟子,往里一瞧,原来是一碟炒鸡蛋和一碟自家腌的酱黄瓜,另有一大碗冒着热气的大米饭,一点肉星儿都没有,倒是有一小壶粗制的米酒。

路有贵原先露出了紧张的神色,看清篮中的菜色后,才暗暗松了口气,赔笑道:“只是家常小菜…万二爷要不要试试?”

那万二爷轻蔑地扫了他一眼,随手将厚布丢回去:“不用了,你自个儿吃吧,酒少喝点儿,仔细误了正事!”

说话间,大厨房的人将门上仆役的午饭送来了,是两大屉馒头还有一大盆咸菜,外加一桶白米粥。除却粥桶还冒着一丝热气外,其他的都已冷了。家丁们纷纷围上去,其中有个后生小声埋怨:“又送晚了…”被旁边的人扯了一把,便闭了嘴。

万二冷着脸走出去,扫了众人一眼,弯腰拿起一个馒头,道:“我方才听见有人埋怨,说咱们吃的是咸菜馒头,这话是对府里的安排不满意了?嗯?”

众人都低头垂手,一声不敢出,万二继续睨着他们道:“这可是白面馒头!还有热腾腾的白米粥!你们可知道外头有多少平头百姓连一点白面都吃不起?!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家伙!老太太、侯爷、太太,还有府里的主子们,对咱们已经仁至义尽了!少在那里埋怨!”说到这里,他换了一副恭敬的样子,对着侯府正院的方向拱拱手:“主子们体恤我们,我们就该粉身碎骨以报答上恩才是。平日里偷奸耍滑的都给我记好了,往后再犯,我就上报王总管,赶他出去!”

众人齐齐应了声“是”,都十分恭敬,万二得意地瞄瞄他们,才挥手叫他们吃饭,自己则向角门方向走,有一个四十来岁的家丁哈着腰小跑上去,问他是想去德喜楼还是三合庄,万二随口应着“凤栖楼的酒好,鸭子也做得肥”,抬头挺胸地和那家丁一起出了门。

春瑛伸长了脖子看着他们离开,回头问父亲:“爹,那个是谁呀?”路有贵苦笑:“是我们门上的管事。”旁边那年轻些的家丁冷笑道:“是王总管的干女婿,什么东西!从前也不过跟咱们似的,如今倒拿起款来了,克扣了咱们的伙食银子不说,还跑去吃什么凤栖楼的鸭子…”

另一名年长的家丁用眼神制止了他:“算了,少说闲话吧,要是有人传到他耳朵里,你又要扫一个月的地了。”

年轻的家丁一脸不忿,路有贵便说:“算了,大家都心里有数,你何苦去冒这个头?”他拿出篮中的饭菜:“不嫌弃的话,我这两碟家常小菜,你们也分一点?”

年长的家丁忙推道:“这不合适,你自己还不够吃的,怎能分给我们?”

“我天天都跟你们吃一样的,哪里就这样娇惯起来?”路有贵笑着将酒壶拿起,分到两个空茶杯中,递给两人:“你们也喝一口吧,门房里冷,不象我还能晒晒太阳。”那两人推了几句,便高高兴兴地接受了。

春瑛在一旁没有说什么,一边侍候自家老爹吃饭,一边讨好他们几句,见他们要准备上工了,才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那年长些的家丁欠了路有贵半顿饭,又见春瑛嘴巴甜,心里一高兴,便把原本给自家孩子买的糖莲子给了她几颗。春瑛有些无语地将东西收下,拎起篮子出门,身后还传来自家老爹不放心地嘱咐声。

这时已经过了晌午,街上行人少了些,倒是看到有开店铺的人伏在柜台后打哈欠的。春瑛一路闲闲地晃回去,刚转入后街街口,便看到前面有人伏在路边的树上,捂脸痛哭。

她走近了仔细一看,发现那居然是元宵节晚上见过一回的南灯媳妇红玉。

(昨天申请了下月PK,现在正等待审核中,等通过了,还要请各位多多支持呀~~~)

第一卷 春临 十六、全武行

春瑛忙出声问:“红玉姐姐?你怎么了?”

红玉顿了顿,转过头来,脸上犹有泪光。她没有回答,只是呆呆地仍旧转回去哭。春瑛正想再问,却听到不远处的一扇院门咣当一声打开了,走出一个半百老人来。

那老人打扮得与其他家丁差不多,却多了一件绸面的罩甲,脸色红润,应该过得不错,但那细眼薄唇的五官却给人以刻薄的感觉。他一出来看到红玉,便板起脸:“还不快滚?!在我家门前哭,给人看到了,你不嫌丢脸,我还要见人呢!”他扫了春瑛一眼,嘴皮子动了动,便扭头往回走。

“爹!”红玉扑了过去,哭道,“你让我见一见娘吧,至少让我知道她病得怎么样了,求求您了!”她跪在地上抱着那老人的腿,苦苦哀求,那老人却惊慌地看看四周,又看看春瑛,一脚将她踢开,嘴里嘀咕着:“我没你这样的女儿。”便快走走入门中,又咣当一声关上了。红玉扑上门板,不停地喊着:“爹!放我进去!让我见见娘吧!爹!求求你了!”但门却始终没有再度打开,她爹还在门后一再叫她“滚回去”。

春瑛看得气愤不已,忙过去扶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红玉:“红玉姐姐,红玉姐姐,你没事吧?”又瞪那块门板。

红玉哭得身体发软,几乎倚在春瑛身上,春瑛吃力地扶着她,慢慢走到树边,让她能靠着树干休息。渐渐地,红玉冷静下来,但还是一脸伤心欲绝,口中喃喃道:“为什么…我是你亲闺女啊…”看得春瑛眼圈发红,低声劝道:“别伤心了,他既然那么绝情,你又何必求他?”红玉怔怔地,似乎没听到她说什么。

前方不远处的一个院门开了,走出一个老妇人。春瑛认得她是隔壁院子的周大娘,忙向她问好。那周大娘眯着眼摸挲着走过来,颤声问:“是红玉吗?”

“姑姥姥…”红玉认出周大娘,激动地扑到她怀中,又放声大哭。

周大娘含泪抚摸红玉的脸,叹道:“好孩子,我知道你受委屈了,别跟那些人计较。嫌贫爱富的家伙!连老婆都不顾了,肯定不得好死!”她朝那处院墙骂了几句,才对春瑛说:“好春儿,你是个好心肠的孩子,周大娘会记得的。”她摸了摸春瑛的头,便搂着红玉往回走,一路小声安慰着进了自家院门。

红玉家的门始终没有打开,反倒是附近的人家有几个女人探头偷窥,见春瑛的视线转了过去,忙缩了脑袋。

春瑛撇撇嘴,她大略猜到是怎么回事了,红玉的父亲居然厌恶女儿到这个地步,连妻子生病也不肯让她进门,实在是太无情了。她厌恶地盯了那扇门一眼,便大踏步往家走去。

才进了家门,她便留意到母亲坐在桌前发呆,桌面上摆着两个茶杯,似乎有客来过,便随口问了句:“是谁来了?”同时将篮子里的东西拿出来。

路妈妈被她惊醒,只说:“你马婶来坐了坐。”便问女儿:“你爹吃得怎么样?”

“还行。”春瑛把送饭时的经历说了一遍,又问母亲,“那个万二爷是谁?好象很多人都讨厌他。”

路妈妈冷笑:“不过是个上不了台面的家伙,仗着娶了王总管的干女儿,就以为能作威作福了。哼,人家亲女婿也没这么嚣张!做事也不知道收敛收敛,门房那地方,是他一个人能吃下的吗?”

春瑛挑挑眉,心想这个万二既然不是长久的得势人物,以后对他敬而远之就好,用不着巴结他。

她又将路上遇到红玉的事说了,还道:“我不知道周大娘原是她姑姥姥呢,她爹也太狠心了。”

路妈妈将留给女儿的饭菜拿出来放到桌上:“他整日想着攀高枝,如果不是红玉姿色差些,只怕他还要…”顿了顿,扫了女儿一眼,改口道:“当日许家得意的时候,他求爷爷告奶奶地攀了这门亲,许家一败,他就翻了脸,居然想将女儿改许给吴婆子的傻儿子。当父母当到这份上,名声也算是坏了。他还有个闺女呢,也是个好的,可惜被他连累了。现在谁家敢上门提亲?幸好她是在府里当差的,日后只能求主子开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