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姐儿走了,宁姐儿便跟妍姐儿成了玩伴,时常往沈家跑,跟妍姐儿两个坐在梧桐树下学的针线,既是邻居,孙兰娘初掌丝坊时又跟陈阿婆讨教,便炒些小菜,烫上茶酒送到陈家去,宁姐儿要学,指点一二就够她受用了。

“这个那么精巧,倒比那些绣帕子卖得出价去。”蓉姐儿也听了一肚皮的生意经,不独王四郎,便是秀娘在泺水,也是做过小生意的。

宁姐儿不知道价钱,却晓得东西自然是越精致的越贵,越能得出价儿,她做这些原是瞒着哥哥的,不想叫哥哥觉得他养活不了妹妹跟亲娘,不能叫安哥儿出去问价儿,蓉姐儿又是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便是问她,她也只晓得这东西贵些,到底几文全不知道。

若是问些柴米油盐酱醋,蓉姐儿倒明白,如今家里全是她在记帐了,这些个,只来了货郎叫丫头抓了大钱去买回来,看了这个络子估摸道:“这一个怎么着也要十文钱罢。”

玉穗儿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甘露也跟着笑:“姐儿还是当家人呢,管得大帐,小帐却不明白了,这一个挑在我们门前怎么着也得二十五文。”

宁姐儿听了心头一喜:“真个!”一方绣帕也不过十五六文,这还是在金陵,样样物件都价贵些才有这个价钱,若是在泺水,顶了天卖个七八文。

她先是喜过,又叹口气:“可不得贵,这丝绳比泺水贵呢。”丝绳绢布彩线,成本高了,自然卖的价贵,想要多销就得薄利,进袋里的钱还是少。

宁姐儿一泄气,蓉姐儿赶紧安慰她:“咱们家也常有货郎来,你也别托你哥哥,只托了货郎寄卖,咱们这样的要卖二十五文,往那些个高门大户钱也不少,卖出两个饶他几文钱就是。”

大宅门里头的丫头偶尔也有做这些个的,王家从江州带来的丫头少做这些,因着父母都远,家里没甚要补贴的,原留在宅子里头那些却常做,货郎担子上头还有卖绢布丝绸彩线的,这些丫头活计轻闲的,五日就好来收一回,也算是一门进项。

宁姐儿听了叹息一声:“如今也只如此,你且不知道,我原想的,是能典个铺面来,还做小食生意。”宁姐儿同蓉姐一样,小时候便看着陈阿婆开脚店,沽了酒卖,后来又有秀娘寄卖小食这一个,她到如今还记得秀娘卖面的事,陈阿婆没少感叹过,说秀娘一个女人家,靠着卖吃食,也能

养活自身还带一个女儿。

“我心里很是敬佩婶娘的,等卖了家里田跟宅子,能余下些个,便同哥哥商量着开个小食店,我自个儿当掌柜的。”宁姐儿说着把把绳儿一翻,拿红丝绳儿编了只圆头圆脑袋的金鱼,若能买些便宜珠子当眼睛,这一只好卖三十文。

往常在家,她也是个手上撒漫的主儿,打赏下人也是一抓一把大钱,哪里似如今一文一文的计算,可看着俞氏这模样,却不能不多攒着些,如今还是靠着王家才能用得起汤药,再往后还能吃别人一辈子不成。

前日大夫又给开了一付桃仁汤喝,还须得用旧年腌过的桃仁,宁姐儿问明了大夫这汤是要常吃才好散瘀的,便卖了一回帕子络子,趁着桃仁还是时鲜货价贱,买了一瓯儿回来,自个儿腌。

心里自然不是不苦,可眼下哪有她诉苦的时候,咬牙捱过去前头才有路走,家里就是靠着小脚店起来的,不过重来一回罢了。

“我算过了,家里那些能卖的都卖了,下人寻人牙子发卖出去,余下几十两总有,我看哥哥还想做丝绸生意的,先开个脚店出来,等有了本钱,再收了绸来卖。”宁姐儿心里有主意,蓉姐儿却咬起嘴唇来了,跳起来就去找秀娘。

她那陪嫁单子上头,可不就有好几个铺面,也不知还有没有没租的,好借了宁姐儿使,去寻了秀娘一说,秀娘道叹起来:“哪里似你们想的这么容易,她一个年轻面嫩的姑娘家,还没往大街上去,就先叫人说一回。你看那开脚店的,可有未嫁的姐儿?”

“再者说了,开脚店便要同那些个三教九流打交道,就是新嫁的嫩妇都不好当垆,她哪里能做这事儿,这是戳她娘的心窝子呢。”还不独这些,开脚店要进得好酒,连王家酒楼开到如今还在亏本,脚店若不寻个好焌糟,谁还来吃酒,人生地不熟的,开店哪里这么容易。

“那宁姐儿可怎办?她好可怜呢。”蓉姐儿往秀娘身上一缠,摇着她的胳膊央求,她还是小时候干过这个,等有了茂哥儿,便只看茂哥儿怎么撒娇了,果然,她才搂了秀娘,茂哥儿就从地上站起来,伸了手点住她,瞪大了眼睛:“不许!”

“就许!”蓉姐儿也冲着弟弟皱鼻子,茂哥儿听见这声扁扁嘴巴要哭,这回不独蓉姐儿,连秀娘都不理他,他委屈的蹬蹬过来,一把抱住了秀娘的腿。

“这么着,先别急,他们还不定是不是呆在金陵呢。”往泺水讨生活自然更便宜些,可秀娘瞧着安哥儿是个有心气的,不肯就这么灰溜溜的回乡去,不日就要跟着王家的船回泺水,等料理了那头,再看往哪处安身立命。

蓉姐儿丧着一张脸回来,把秀娘同她说的,一句句说给宁姐儿,两个人儿都不成想开个脚店这么难,皱了眉头也不说话,一屋子的丫头无事都帮着宁姐儿做些细活计,便是打不来络子,分丝绳儿总会的。

玉穗儿金缕兰针甘露几个俱都坐在廊下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想走一走春困,听见这些也跟着出主意,玉穗儿是金陵本地人,把一把丝绳点了五根数出来交到宁姐儿手上:“我看,倒不如租一条船,在河上卖吃食,我家原就在河边上,常有画舫路过,做些吃食,摇了橹,不比脚店开得远么。”

蓉姐儿宁姐儿两个对看一眼,跟着眼睛一亮,这活计不必交租,不必同那些个下九流的打交道,还活得开,只须买一条船来,在河上叫卖,只要东西做得好了,不愁卖不出去。

便跟江州荷花节一样,做些干净吃食,摆在船上,一路叫卖过,连脸都不须露,若是做得好了,赏钱就不少,这却比脚店更好,脚店只做下层生意,挨着画舫做的却是贵人生意了。

宁姐儿恨不能赶紧把这会动的脚店开出来:“可不是,婶娘那时候也是推了车的,这会动才活络,挂上酒幡,再唱菜名儿,我还会弹琴呢,自家不须露面,雇个人便是。”

她越想越觉得可行,心里有了奔头,脸上也笑起来,连坐着看景的俞氏也跟着笑,也不知道她听懂了没有,也不搭话,就这么看着宁姐儿,挨过去伸手摸她的头发。

蓉姐儿跟只燕儿似的到秀娘面前吱吱喳喳,等王四郎回来了,又缠了他,王四郎手一挥:“这值得什么,一只小艇而已。”

他也喜这对兄妹相依,却不靠着别个:“我今儿还跟吴兄打听呢,这事儿是百户所办的,如今却不归百户所管了,上头那一位,苍蝇腿上还得刮出一两肉来,哪里这么容易就放出来。”

“那陈家这些东西岂不是要不回来了?”秀娘叹息一声:“这些个官老爷,对着商户已是盘剥一层,还拿这些个昧良心的钱,也不怕雷公劈。”

“真个怕神明,那还做得什么官儿。”王四郎说得这一句,蓉姐儿已经端了茶上来,又给他捶肩又给他拍背,拍的王四郎通身舒坦,捏捏闺女的鼻子:“爹这点头发全叫你给骗光了,这事儿也不是这么说,济民所里好歹还有五十来人呢,这些可俱是身家性命,怎肯干休,若有个挑事儿的闹一闹,总不好全吞了,多少也要吐出来些才能抚民。”

爹,”蓉姐儿抱了他的胳膊就摇:“她们家好可怜,”说着把头枕在王四郎肩膀上,自她长大还再没这样亲近过:“我还记着呢,爹要是没了,我就同她一样。”

这话一说,秀娘伸指就戳她的额头:“呸!又说这些风话,怎么都教不会你了!”她再要上手,叫王四郎一把拦住,反手摸摸女儿的头:“已是帮着疏通了,我叫安哥儿,往吴家去拜新升的百户去。”

吴少爷新官上任,王四郎跟吴家关系这样密,既想帮着吴策讷,又想帮手陈安,便在安哥儿面前透一句,叫他去拜谢新升任的百户大人,若不是他,陈家一门都死在水寨里了。吴策讷本就算是陈家的活命恩人,又最是个急公好义的,他使了人去问,比王四郎疏通更容易得多。

“也好,总该拜见一回,到底是恩人呢。”秀娘还没转过弯来,蓉姐儿已然知机,弯弯眉毛,磨着王四郎撒一回娇,等要回房,先住宁姐儿院子里转。

甘露一把拉住:“好姐儿,天都晚了,那陈家哥儿不定甚时候回来呢。”他一向不在,蓉姐儿倒忘了还有他住在院子里,可她哪里忍得住,到底把玉穗儿叫了来,把事报给她知道。

不意安哥儿已是在宁姐儿面前说了,他先瞧了俞氏,见她睡着,退出来看看妹妹,再瞒着他,他也约摸知道些,她便不是会开口的性子,院子里头摆的腌桃仁瓯儿,还有罗汉床上那些个绢,他俱都瞧在眼里,只不说出破。

“等这儿事了了,哥哥就回泺水去,把那百来亩地卖了,等娘好一些,能上路,咱们还回泺水去。”安哥儿这句才说完,就看见妹妹拧起眉头。

“哥哥想的太好了些,爹那些货,可还差着人的帐呢。”宁姐儿说这一句便叹息一声:“光是烟丝就有千把两银,咱们遭了难,再折些总不能一文都不赔。”

安哥儿笑了:“也没这许多,都是给了定钱的,尾数付完,总还有百来两银子,维持生计也够了。”宁姐儿譬如心头一块大石落了地:“阿弥陀佛。”双手合起来念了声佛,原以为是山穷水尽,忽的又柳暗花明,等回了乡,再做什么不便宜,总是故土,样样俱是熟悉的,就是再开个脚店,也没人改上门捣乱。

第140章 谢恩人犹存傲骨遭冷待得遇红颜

宁姐儿晓得家中还有本钱能够支撑,蓉姐儿再来时,便不肯收她的恩惠了:“家里还有几房下人守屋,水田奴仆都好出脱,破船还有三斤钉,咱们家船是沉了,总还能支得起来,等我娘身子好些,便坐船回乡去,总不能叫爹,丧在异乡。”

陈老爷算起来是客死异乡的,连尸首都没能捞出来,落到江里早就喂了鱼,安哥儿一安顿好了母亲妹妹,摸空了身上的钱,拿王家给的银两置了些团子粽子香烛元宝,请船把他载到江心,点起香烛烧过锡箔元宝,把团子粽子一并扔到江中,算是祭过一回。

因是客死又是横祸,想着好好念经超度一回,连余下的衣冠都无,可坟茔总要安一处,再给点个安魂的长明灯,请人念几卷经书,也算尽一尽儿女的心。

宁姐儿拿三尺来长的绢,用黑线绣了一幅地藏经,当着人不好做这活计,夜里点灯熬蜡针不离手,想着到爹灵前供上,只盼无量罪业全在这经里消去,背了人悄悄抹泪,不好跟亲娘说,只跟安哥儿念一回:“盼着爹能转世投胎,别作那无主的孤魂。”

原是客死它乡的,俱要做个法事道场超度一回,由着和尚写个疏碟,烧往阴司之中,阎王才好发文摄召,开五方冥路,过各方城隍土地,一路关卡渡口收了疏碟才放过他,好往泺水家乡去。

可陈家三个耽搁在此处,一来一回山长水远,原是该回去再做道场的,又怕陈老爷独个儿在水中寻不着回来的路,赶紧寻个寺庙,念一回经,又烧了些个纸船。

俞氏时好时坏理不得事,这些俱落在秀娘身上,安哥儿跑前跑后的忙活,便是不立时作水陆道场,也要念上几卷经,简单操办一回。

安哥儿当着母亲妹妹不能流泪,跪在铜盆着却哭起来,不独给他烧了船,还烧了好些个纸钱,恐怕那些水匪的魂灵拦他爹的路,不放他回来。

这些个王四郎想不着,秀娘却想着了,安哥儿这样早就往铺子里去,宁姐儿又拿针捏线的,为

的便是挣一份些银子出来,别个不论,这锡箔元宝总要自家人花钱买来陈老爷才能收得着。

先烧城隍,再烧小鬼,各处都拿了,才有余下的给他爹,安哥儿还捐了银子,先给陈老爷点起长明灯来,等金陵事了了,再回泺水去,便是砸锅卖铁,也要办个体面丧事。

安哥儿空手上了吴家门,也不说同王家认识,空口白牙的门房也不理他,站在门口干等着吴少爷回来,吴少爷到下半夜才回,安哥儿早靠着墙迷迷蹬蹬了,听见响动一骨碌从地下爬起来,拍了灰往吴少爷面前“扑咚”一跪。

吴少爷一惊,拿了马鞭子叫下人举灯去照:“我这儿又不是衙门,你有甚个冤枉去那儿击鼓便是,跪在马前作甚。”

安哥儿给他磕了三个头:“小人是百户大人自水寨里救回来的性命,好容易访得大人住处,身无长物,便是给大人磕几个头也是好的。”

吴少爷一听这话,翻身下马,走往进前,仔细一看倒认出他来,这一家子的船就在他们去剿水匪前两日给撞沉了,因着是苏浙一地过来的,那边口岸还来了官报。

吴少爷扶他起来:“你娘同你妹妹如何?可投着亲了?”他们杀进去时,正瞧见安哥儿举着椅子正砸水匪挡刀。知道兵丁杀来,那些个水匪只顾自家逃命,搜罗些珠宝金银,有的还带家眷,有的连家眷也一刀捅死,怕女人家口松守不住,透出形貌来。

这些个人质自然也不能留,进了屋便一刀一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安哥儿抢身出来,虽腿瘸着,手上还有力气,守在母亲妹妹身前,不叫人伤了她们。

吴少爷当先进去,一枪结果了水匪,点一点死了十来个,活着的也各有伤残,这小子不过十来岁,身上俱是血污,母亲妹妹他只得抱一个,两个全都人事不知,却死活不肯叫人碰妹妹一下。

他原想搭把手的,瞧着一个三十多,一个十多岁,便在五十来人里点了两个妇人,扶回船上去。余下壮年男子俱被押回去,说起来自家都苦主受害的,进了水寨还能留得性命,也须得审问一番,看看手上有没有人命。

单安哥儿,因着他亲见了同水匪博命,年纪又小,便放了他跟母亲妹妹两个去了济民所,那五十人里头,有一半儿是水匪掳来的女人,年少的年长的俱有。

在水寨里头不死,出来了却寻死觅活起来,几个兵丁哪里守得住这些人,跟水匪无干系的,本地若能投亲,俱都放了走,这些个女人若能说得清家乡的,也发了文叫人来领。

吴少爷夜归便是在审问那些个男子,恐怕有水匪混在其中,大堂上吵成一团,女人哭孩子闹,说甚不跟着干就杀儿子杀老婆,求看在这一面饶过一回,日复一日吵得人头疼。

“亲戚没寻着,倒遇上了旧邻居,由他家帮衬着,暂时安定下来,只等着官府还归了货物,再往家乡去安葬父亲。”安哥儿人没机灵在这上头,却有个好师傅提点,王四郎不出面,叫了算盘点他两句,便是学舌也能学得出来了。

吴少爷听了点点头,顺嘴儿一句:“那些个货物没这样快点出来,衙门里还在审案子,等那些个审完了,才能点物品发还。”说着摸一摸荷包,也不管里头有多少银两,扯下来给他:“这些个先拿着周济,也好给你母亲妹妹请医问药。”

人手不足,好些时候没办过牵扯人数这么多的案子,连他这个刚上任的百户也坐堂到这时候,牢里一气儿给塞满了,人咬人,狗咬狗,相互牵扯不清,还不知道要审多久。

只那几个领头的,已是板上钉钉的死罪了,等结了案往上报,这样的案子必是三司会审的,最早也要等到八月,这才二月,等到秋审还有多半年,这批货物扣着,便是能卖的到时候也只怕是霉坏了,掌库的知道这其中猫腻,哪有不早早动作的,到时那些缎绸绫罗,还不一样样的换了旧货,原来值百金的也只能卖出几两银银子去,这些个东西多半儿是拿不回来了。

安哥儿直推了不肯:“如今已在邻居家中帮工,并不是活不下去了,若养不活母亲妹妹,还有什么面目去见我爹。”说着又下拜一回要走。

吴少爷挑挑眉毛,心里倒赞这少年是个有骨气的,笑一声说:“成罢,你只说你住在何处,若有消息,我使人知会你一声。”

安哥儿作个大揖:“小人如今在王记绸缎庄上柜。”

这话一出口,吴少爷讶然:“王家,可是朱雀街的王家?”看见安哥儿点头笑道:“那倒是巧了,那是我弟弟的亲家。”原就打算帮衬着他,这回更要伸手了,王家不出面,约是怕他为难,那一船货只余下五六分,保不得全部,拿个一二出来先周转倒是成的。

问明了他如今住在王家,派了个小厮把安哥儿送回去:“天已经晚了,眼看着要宵禁,别撞上五城兵马司的,叫人送了你去,有了眉目我还差人去寻你。”

安哥儿又要行大礼,叫吴少爷一把拦了:“得了得了,男儿膝下有黄金,你跪我,还不如往后好了报偿我呢。”说着扔了马鞭子进得门去,在堂上坐了一整日,气闷的很,见着别个来谢,心里总是乐的,叫厨房烫了一壶好酒。

火辣辣的入喉,呵出一口气来,见着一个真心来谢的,倒把这些日子的郁气都发散了,正要往正房里去,就见柳氏身边的嬷嬷拦了他,腆着脸笑:“姑爷,咱们姐儿今儿不方便,您往那偏屋里睡罢。”

吴少爷也不疑有它,柳氏身上不方便,说甚个女人身上的脏血恐坏了他的气运,从不让他睡在正房里,院子里厢房也安排屋子,走过去见亮着灯,进门就见桌上还摆了酒菜,俱是他爱吃的,水晶蹄子,扒烂猪肉,坐定了下筷子,吃得一半儿,身边有人添酒,抬头一看,见是个穿了银红衣衫的丫头。

瞧着有些眼生,吴少爷看看她,又见屋子里再没别个,眉头一皱,脸色一沉,筷子“啪”的拍在桌上,他生起气来便跟猛虎一般,双目一瞪那丫头打着哆嗦,添酒的手都在抖,小盅儿洒了一半出来,搁下壶把就要跪下:“是夫人,夫人叫奴婢来侍候少爷的。”

吴少爷眯了眼儿盯着这个丫头,站起来一脚把桌子踢倒了,迈了大步往柳氏屋子里去,她跟嬷嬷两个正坐在一处,甫一听见门响,倏地的丈夫就站在眼前,腰上还挎着刀,身上穿着官服,眼睛里头隐隐现着血丝,一声惊叫还不曾出口就叫他给唬住了。

“拿这么个东西来塞我的嘴!便是要纳,我也要纳那清清白白人家出来的女儿,这一个,我瞧不上!”说着转身就走,脚一伸踢倒了墙边花架,大瓷花盆砸在地上,翻了一地的泥。

这么些年,两个彼此过不到一块,他便是再木知木觉,也晓得妻子同他并不亲热,又不似吴老爷吴太太那种客气,他小时候睡在厢房,照样听见父母吵架,吴夫人的声儿还比吴老爷高着些。

柳氏跟他客气,却是真的客气,她怕他,难道他不知道?心里梗了一口气,也不再往厢房里去,连斗蓬也不穿,到了马棚骑上马往外去。

柳氏在后头吓得脸色发白天,一把扯住了嬷嬷:“这可怎么好,再不能叫婆婆知道!”他这样子跑出去,婆婆要怎么想,她白着一张脸扶住床柱子站起来,一气儿走到门边,踩了一脚的泥,一院子的丫头都看着她,柳氏只觉得五雷轰顶。

还是奶嬷嬷安抚住了她,把她拉回屋里,也不叫人进来扫泥,拉了她坐到床上,柳氏腮上的泪如断了线的珠子滚滚下落:“奶娘,我帮他纳妾,他若不高兴,换一个便是,我不嫉妒,他怎么…怎么还发这样大的脾气?”

吴少爷带了一口气骑到花街,秦淮河畔不宵禁,处处灯火明家家脂粉香,他跟着同僚也来过此地,寻个瞧得过眼的把马一停,下来就往里走,那龟公鸨母见着他眼生,可对他这身官服却眼熟,笑的嘴巴咧到耳后根。

也摸不准他的脾气,见他只是一径儿往里走,脸上含着怒气,使个眼色,请到雅间,出来一位穿红衣弹琵琶的姑娘,坐下来不说话,两只素手不住拨着琵琶弦,也不敢唱小曲儿,只一味的弹琵琶。

教坊里头消息最灵,见着是位眼生的百户,知道是新补上的,那一位的事儿,如今全城都传遍了,见他坐着只是喝酒,连眼儿都不扫过来,垂了眼帘抿抿嘴儿,把那调子一转,忽的就金戈铁马,一曲《睢阳平楚》的战曲从铮铮响在耳前。

吴少爷这才转眼过来,见这弹琵琶的女子通身火红,连琵琶上都系了红玉,偏素了一张脸,眼晴也不瞧他,转调往上,穿云裂石,如撕锦断帛之声。

一曲既罢,屋子里还似有金玉声,吴少爷挑了眉毛,隔着灯火看去,眉目如画,他把钱袋解下来,扔到桌上:“似这等曲子,再来两首。”

“谢大人除水匪之祸,今儿不论大人要听几支曲子,窈娘都赠予大人。”红衣女子浅浅一笑,抱住琵琶低头又是一曲。

 

第141章 吴少爷负气纳妾王老爷夜梦思乡

吴少爷半夜回来了又出去,哪里能瞒得过吴夫人,夜里下人不敢惊动了正院,回到管事嬷嬷那儿,第二日清晨,丫头才开了门端水进去,嬷嬷就赶紧往上回报。

吴夫人眉头一拧,再松快不起来,揉揉额角,洗漱起来便去儿子院里,一院子下人都跟缩了头的鹌鹑似的,见着吴夫人来一个个都贴了墙根,恨不能把肚子缩起来,不叫她瞧见。

柳氏晕沉沉一夜未眠,奶嬷嬷着厨房炖了汤,熬了八宝粥端上来给她,她只一味流泪,奶嬷嬷急得跪在床前的榻脚上:“姐儿,好歹总要吃些东西,再怎么也不能折腾自个儿的身子。”

柳氏翻转一夜还是不明白,他作甚要发这样大的脾气,原在家中,哪一样母亲不是想在前头,父亲是个持礼的,纳妾这样的话从不出口,可他房里自来便不曾断过人。

吴夫人还未进门就看见地上倒落的花盆,泥土白石残枝蔫叶铺了一地,知道儿子这气撒得不小,抬步往里,奶嬷嬷还在絮絮着劝柳氏起来。

“扶我穿衣,我还须得去婆婆屋里请罪。”柳氏这句一说完,又是一阵哽咽,吴夫人听了却大皱眉头,从帘子后面进来:“说甚个请罪不请罪的,是不是他驴脾气又发了。”

柳氏赶紧抹了泪站起来,吴夫人看看她,肚里叹一回气,原当这个媳妇老成持重,同自家儿子的性情正是互补,哪知道却怎么也拼对不上。

“是媳妇,媳妇不知相公心意,给的人,约摸他不喜欢。”思想了半夜,便只这一条了,男人碍着脸面不好说,院子里又都是她带回来的丫头,想要收用也得她来开口,都已经单分了一间屋出来,难不着是那丫头惹了他生气。

“哪一种是可心的?”吴夫人反问一句,晓得这个媳妇老实,哪知道老实的似块石头,这回却是真个叹息出声,走过去拉她的手,把她带到床沿边坐下:“纳妾抬通房,俱是小事,敢作反的打发了便是,你来问过我,可曾问过他?”

柳氏一怔,纳妾这样的事,就该女子料理,若是去问,岂不显让人觉得她是假意抬人,样样都安排好了,爷们家只需要抬抬腿便是,她娘家那许多妾,可没一个是柳老爷开口求来的,只须眼睛扫一扫,娘亲便知他心意。

见她还懵懂,吴夫人叹息更重,拍了她的手:“他那个脾气得顺着,你这样子也不必请安了,叫人烧水洗漱,到我屋里来。”响锣不用重锤,可这个儿媳妇,别说是锣了,倒是个没皮面的鼓,便是她手里拿了锤子都不晓得往哪处去敲。

只图她规矩,不成想死板,原儿子不着家,回来也只那几日,吴夫人哪里知道这对儿竟是半点不交心,还是得有个孩子,有了孩子没话也有话说了。

可她一个婆婆,怎么好问媳妇的房里事,一出了门便去看身边的陈嬷嬷,陈嬷嬷赶紧点了头:“我把宋嬷嬷寻过来。”宋嬷嬷便是柳氏的奶娘,一个不透,另一个得透,话都说明白,只看她自家行事,男人嘛,哄着便是,难不成每对结亲的人,掀了盖头就知是天造地设。

才行到院门口,就见两个小厮架着人往这边来,吴夫人定晴一看,可不就是那发脾气的儿子,一路迎上去,还没走到身前就闻着一鼻子的脂粉味儿,吃得颠颠倒倒的往前,看见吴夫人还认得出是娘,给她问安。

吴夫人气不打一处来,点了小厮叫把儿子抬到她院里的厢房里去,一路跟着一路生气,陈嬷嬷觑着她的脸色劝她:“太太,少爷就是这付脾气,气过便好了。”

吴夫人跟上去又给儿子抹脸又是给儿子擦身,脱了鞋子袜子,从腰上搜出一个荷包来,一看就晓是不是柳氏给他做的,大红的缎面儿,绣了两只水鸳鸯,也不知道是哪门子里的姐儿塞给他的,吴夫人拿起来荷包的绦条抽了儿子一下。

吴少爷哪里觉得出疼来,吃了这一下,还迷迷糊糊翻身,嘴里呓语几句,打起呼噜来。吴夫人料理好了儿子,到厅前叫过门房,问少爷是从哪儿来的,那门房老实回道,是从教坊司回来的,他醉的骑不得马,那边雇了大车,马还在那院里呢。

吴夫人满面寒霜,冷笑一声:“这是打量着还要去拿马呢。”转脸就吩咐人去牵马,气的拿茶盅的手都在抖,身边跟着嬷嬷,回到厢房坐在儿子身前,眼圈儿一红:“早知道便不该惯了他!纵出这样的性子来。”

吴老爷跑船,吴夫人才进门不足一月他便出去了,往外一走就是大半年,吴夫人守在家中,等吴老爷人回来了,身边又已经跟着一个。

吴夫人眼见得那女人千娇百媚,咬了唇儿笑眯眯的姐姐妹叫一通,打扫了厢房给她住,又使裁缝做了一箱子的新衣,谢她在外头照顾吴老爷的苦处。

吴夫人惯的那女人只道她是个没脾气的,初二三日还伏低作小,可她在外头拿大惯了,见着大妇是个和顺的,渐渐放松下来。

也不须别个刻意去传,过不得十日,家里随处都知新进门的姨娘是个难侍候的,一日要的搭嘴点心不离口,桌上荤食不得重样,今儿吃鸭子,明儿就要鱼,比正房还更难侍候。

吴夫人也不说她,一味的纵容,不独吃食,衣裳首饰样样都挑精细的过去,她这么宽,倒叫吴老爷瞧着过意不去,吴夫人还只笑着劝:“她在外头辛苦这些时候,我只为着她好好侍候了你,哪里为她这个人。”

当时吴老夫人吴老太爷俱在,这个媳妇大半年的孝顺也瞧在眼里,不须去过问,自有人到他们跟前去说,拿着了错处,提脚打出去发卖了。

吴老爷厌她惹了父母生气,不过是个姨娘,又非是离不了她,经这一遭吴夫人才有孕,生下孩儿来交给吴老夫人照管,自家跟着吴老爷出去跑船,一路艰辛不说,却拿住了子嗣,吴老爷也不是再没进过姨娘,可哪一个也没给吴老爷生下孩子来。

她跟着吴老爷山上水远的走,一年倒有半年是在水上过的,老太太疼孙子,家里只有一个女儿一个外孙在,这才把吴少爷纵成一付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好容易安定下来,儿子已经十岁,早就不同她亲近了。

各中辛苦,便是亲儿子也不能体谅,说不上怨她,却实是同她不亲,人生在世,哪有时时如意的,总有个高低,得看捏住哪一样,后宅里头立身的根本说到底还是儿子!

吴夫人吩咐了陈嬷嬷去点醒儿媳妇,又怎么会不心疼儿子没个贴心的,等他醒了,鸡汤银丝面早就摆在床边,那汤炖得皮酥肉烂,浮了一层荤油,吴少爷呼哧呼哧用了一碗,抹了嘴儿,还不待吴夫人说话放下碗就道:“娘,你给我寻个清白身家的姑娘,我要纳妾。”

安哥儿拜过了吴少爷,回去往王四郎跟前一说,王四郎就知道吴策讷这是上了心,冲安哥儿点头:“他是个好公义的,能帮衬必会帮衬,只他都这样说,想来要拖到秋审过后,不如先给你父亲整一付棺木要,到庙里念上七七四十九日的经。”

安哥儿自然想,无奈囊中羞涩,王四郎摆一摆手:“都是乡亲,便不是邻居上得门来我也要帮的,也不说是帮你,算是借你,甚时候宽裕甚时候还了我就是。”

安哥儿哽着喉咙应一声,回去同宁姐儿一说,宁姐儿咬咬唇儿:“是这个道理,如今咱们头顶的瓦片,身上的衣裳俱是别家的,这时候说什么图报不图报,不过白磕一回牙,得人恩果千年记,哪就急在这一时半会了。”

她今儿才同蓉姐儿说定了,养了快要一月的身子,身上已经全好,除了俞氏还用一道荤汤,她们三个的菜色,便不必上荤食荤油了。

蓉姐儿的旧衣裳哪有素的,她正是爱红的年纪,又生得皮子雪白,大红水红银红妃红,穿在她身上衬得人也喜气。

衣裳箱子翻出来没几件宁姐儿能穿的,她比蓉姐儿大,身量也高些,到了春日又是王家做衣裳的时候,秀娘厚道,把陈家守孝的衣裳一并做了。

可她是客居,哪里好穿重孝,只捡了素色花样做了两条白绢裙子,又挑了浅丁香的月白的两样做上衫,绸庄里哪会送葛布过来,一色俱是绢的绸的,宁姐儿只借口哥哥要上柜,哪有伙计穿绸,给他做了两身葛布衣裳。

自宁姐儿来了,蓉姐儿倒比原来更懂事,秀娘叫她挑衣裳,略捡了两件就不再上手了,原来一季岂止四身,家里开着绸庄质铺,什么好的不往她面前拿,捡合心意的花样儿就做,她那屋里光是衣裳便塞了满柜。

秀娘看见女儿懂事,心里安慰,又搂了她劝:“宁姐儿要守孝才穿得素,你还在攒嫁妆呢,这些做的,往后都要抬到夫家去,四十八抬箱子插不进手去才是好的。”她自个儿成亲连压箱钱都无,如今轮着女儿,哪里肯委屈了她。

蓉姐儿急急跟秀娘使眼色,宁姐儿扑哧一声笑出来,走上去给她挑了一匹蜜合色织金线合欢的料子,比到她身上:“这个做裙子定然好看,上边拿颜色重的压一压,外头如今都时兴六幅裙了。”

秀娘喜欢她大方不作态,又怜惜她小小年纪就知道进退,吩咐柜上又给再做了几身,也好有个替换,又拉了她的手:“晓得这事你不好开口,你娘又病着,我已是吩咐了人,就在栖霞寺作法事,清明前便往寺里去。”

宁姐儿正要谢,秀娘拦了她:“也不独你家,也给蓉姐儿故去的奶奶做一场。”

王老爷的一直不见大好,医药不知道用了多少,还是时好时坏,夜里又发起梦来,早上一醒就请了儿子过去,说要回乡。

他人不在泺水,朱氏头几月还松快,后头便咂过味来,没了王老爷,甚样事体都做不成,满以为他等个半年也就回来了,转眼又过了年,他若再不回来,桃姐儿该怎么发嫁。

朱氏在泺水名声不好,桃姐儿婚事艰难,朱氏又给媒人立了个白身不嫁的规矩,从及笄拖到十六,王老爷自江州回到泺水,亲自挑了个殷实人家,给桃姐儿定下亲事来。

那边已经在催,十七在如今算是正当年,泺水因着丝坊绸坊兴起,哪家不想把能养家的女儿多留着几年,婚时越拖越晚,原是十五,如今便是十七八也没人说嘴,又有甚个好说,那蚕娘织娘,进门就是带财的。

桃姐儿又不一样,她既不纺丝又不织绸,还叫别个等着,那家里便不乐意,王老爷从县丞位上卸了下来,茶早就凉了,哪里还等,信自泺水寄到了金陵。

朱氏只当王四郎把信全按下不表,这一回便做了一件厚厚冬衣送去,把那信缝在衣裳里头,王老爷穿起来时才觉出里头有东西,一摸簇簇作响,拆了线一看是一封信。

这倒是小人之心,那头来的信俱是直送到王老爷屋里的,他拆开一看,宝妞都已经定了亲,眼看着要发嫁,桃姐儿可不能再等了。

他自生病,便觉少梦多,这些日子呆在儿子家中,竟梦到了原配妻子,醒来想一回,夜里睡去,又再梦见,心里思量怕是那场迁坟法事把魂儿招了来,使了王四郎在栖霞寺里点了长明灯。

人在气盛时意气行事,到老了思想起来,才觉得对她不住,叹一回道:“这回家去,把该办的事儿办了,你在乡下盖的那个院子也无人住,我还是叶落归根回宗族去,也好给你娘看看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