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篡位将军的白月光上一章:第 2 章
  • 篡位将军的白月光下一章:第 4 章

乌发如墨,肌肤胜雪,两颊粉红莹润,是保养得当、气血饱满之态。这是还没有及笄,养在深深宫闱之中,千娇百宠,不知人生疾苦的自己。

谢玉璋闭上眼。

在被远嫁到漠北汗国之前,她其实从来没有真正理解母后遗言中的含义——失去母后怙恃的她,一生幸福与否,其实全在皇帝一念之间。

她继承了母亲的血脉,音律、舞蹈、字画,都极有天赋。虽然读书上弱一些,但是这些天赋,已经足以获得父皇的宠爱了。

“不愧是梓潼的骨血。”她那多情又善感的父皇摸着她的头,眼中含泪地说。

有这份宠爱,即便没有了母后,她也成为了这个宫闱中过得最好的女子。四妃对她,无不是笑脸相迎,温柔宠爱。宫中诸人,又有谁敢对她有一点点不敬。

母后临终的叮咛渐渐在耳边消散。

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母后所言是多么睿智,简直称得上一语成谶。

皇帝一念之疼爱固然能使她享尽尊荣富贵。

皇帝一念之狠心也能让她坠入地狱。

谢玉璋疾步走在长长的廊下,脑子里闪过这些胡思乱想。

因为是去见皇帝,林斐没有跟随,留在了朝霞宫里。身边宫人不知道公主近日究竟是怎么了,竟像换了个人似的,没人敢出声,不管公主走得多快,只紧紧跟随。

但谢玉璋的脚步忽然停住。

身后的一串人都跟着急刹。

“殿下,那两个就是河西节度使的义子。”內侍及时上前,告诉谢玉璋,“厚壮些的那个是行七的李卫风,清瘦些的那个是行十一的李固。”

谢玉璋凝目遥望树荫下的两个青年男子。

此时的李固大约不过十八/九,还在少年人因抽条长个而显得格外瘦削的阶段。

可纵然年轻许多,青涩许多,瘦削许多,李固负手而立的身躯,已经有了令人生畏的锋锐气势。

在非正式的陛见中,皇帝更喜欢让臣子着便装。他还常常点评臣子的穿着。皇帝品味高雅,凡是被皇帝赞过的,立刻便成了云京城的时尚新标。

李固身着不合时下潮流的便服,腰间也无宝刀,可他身上在战阵中磨炼出来的铁血之气又怎么藏得住。 

这样一个人,纵站在人群中,也不会叫人忽视了去。

谢玉璋茫然。

她既见过李铭,十有八/九也在什么时候见过李固了,前世怎么竟对他全无印象?

她茫然了片刻,忽然自嘲地笑了。

现在的她,自然看人先观气。可从前未及笄的她看什么呢?

在云京城的盛夏里居然还穿着锦而不是今年最流行的单罗纱,那花纹、配色,无一不落后了云京城的流行风尚至少三年,身上也没有任何值得别人称赞的精致风雅的配饰——这样一个西北地界来的土包子,如何会被从前的她看入眼里呢?

大约看到了,也只当做空气吧。

所以的确那么早的时候就……见过了吗?

“云京可真热,带的衣服还是厚了。”李卫风对李固说,“我看张五郎他们穿的都是单罗纱,看起来很凉快。我们也置几身吧。”

李固对穿衣之类的事情毫不上心,只是却知道他们两个要突然换成了单罗纱,又是成衣铺子里置办的——他们此行并没有带裁缝绣娘,必然只能去成衣铺子购置,那必然又要遭受一轮新的暗讽和嘲笑了。

义父让他们两个结交云京城勋贵子弟,他们原以为不难,谁知道这些京城子弟天天走狗斗鸡,对今日穿的衣服是否好看流行,看得大过了天。

听说这是皇帝带起的风气。云京城上下,尚华服,爱美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因为生在天子脚下,个个眼高于顶。

靡靡中,他们两个人格格不入。还常常为这些人暗暗嘲笑,受了一肚子气。

李固正想说话,却发现李卫风的眼睛忽然直了。李固一怔,转过身去。

那数日前在含凉殿外回廊下令他惊鸿一瞥留下深刻印象的少女轻提裙裾,正漫步走来。

肌肤如雪,眉眼昳丽,腰肢如柳纤细。每一步都像凌波微漪,步步生华。

李固屏住了呼吸。

直到福春刻意拔高声音喊了句“参见公主殿下!”,李固和李卫风才猛然回神,一时俱都狼狈不已——便是在酒席之上被那些京城的纨绔子弟暗打机锋地嘲笑,他们两个也没有这么失态过。

两个人耳根脖后,都泛起了红色,行礼道:“参见殿下。”

那泛红的耳根让谢玉璋愕然,简直无法相信眼前的青年就是后来那位叱咤天下的君王。

但他的确又真的是,并且还是活生生的、近在眼前的。

谢玉璋的目光凝在他脸上。她其实从未真正这样近距离地仔细看过他。从前她不知道他,等她知道他的时候,在他面前便已经只能躬身垂首了。

君王天颜,谁人敢直观。

“这是谁?”谢玉璋站定,故意问。

“禀公主,”福春作为离得最近的內侍,躬身禀报,“这两位是河西节度使李大人的义子。”

李卫风道:“臣宁远将军李卫风。”

李固道:“臣怀化郎将李固。”

二人道:“参见公主殿下!”

他们二人刚才失了态,此时断不肯再丢脸,硬声硬气地自报家门。声音又硬又响,全无云京城子弟的文雅之气,惹得谢玉璋身边宫娥掩口而笑。

两个青年脸色更红,他们不知道自己因何被笑,在谢玉璋面前觉得十分狼狈。

殊不知谢玉璋心底只比他们更羞惭。

她想起来了,李卫风,为李固镇守北疆的怀化大将军。有他坐镇,大月国、乌蒙国都安安分分守着边界不敢侵扰。

帝王和大将军,她的宫娥怎么敢嘲笑这样的两个人?

她们就和此时的她是一样的无知。

谢玉璋垂眸,又抬起,微笑:“原来是两位李将军,二位将军戍边卫国,辛苦了。”

说完,微微屈膝,行了半礼。

倍受宠爱的云京明珠宝华公主谢玉璋,什么时候向皇帝和四妃之外的人行过礼了?宫人们面面相觑,都乖觉地敛了笑声。

李固和李卫风心底那一点子羞恼全没了,忙还礼道:“不敢当公主殿下称赞。”

谢玉璋目光在二人身上扫过,问:“二位将军是在等李大人?”

李卫风年长,他答道:“正是。”

谢玉璋笑道:“父皇在御花园召见李大人,说不得是在品茗钓鱼,不知道要多久呢。”

转头责备一旁侍立的小内侍说:“怎么不给两位将……”

谢玉璋柔缓的声音在看到福春那张圆圆的、喜庆的、带着讨好的笑容的面孔时,突然滞住。

大穆朝首任内廷总管大太监福春?新帝身边最得用的宦官首领?

他……这时候就已经搭上李固了吗?

“——军看座呢?”谢玉璋听见自己硬是将一句话说完整了。

她毕竟,也不是真正十三岁的谢玉璋了。

她是和亲漠北汗国,苦苦挣扎求生了十二年才归来,又在云京城新贵们的折辱打压下沉默生存的谢玉璋。

这样的她,这样的她!还要将前世的命运重复一遍吗?

“是,奴婢这就去。”福春弓着腰,一溜小跑便不见影了。

李固却感到微微的迷惑。

他察觉到,就在刚才,这位蛊惑了他和兄长心神的公主说完这句话后,身上的气势起了微妙的变化。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有那么一瞬,他好像看见少女黑黢黢的眼眸中有火焰般的亮光闪过。再看,她已经垂下眼眸,遮住了一切情绪。

“二位将军稍候,本宫先去见父皇了。”公主微笑。

李固随着李卫风叉手行礼,听兄长说:“谢殿下赐座。”

长幼有尊卑,有李卫风在,这些应对用不着他开口。

那公主却忽地又看了他一眼,颔首从他二人身前走过。

许久,身边的兄长忽然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这一声,饱含了向往、赞叹、失落等等多种情绪。

李卫风什么都没说,李固却感同身受到了他的一切情绪波动。毕竟,望着宝华公主渐渐消失的背影的他,也是一模一样的感受。

大约,他们毕生所见过的最美好的女子,近在眼前,远在云端。

遥不可及。

福春领人搬来了鼓凳,两人看了座。

沉默许久,李卫风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我们要是大人亲子就好了……”

李固没有说话。

倘若是割据一方藩镇的节度使亲子,或许有机会……

可惜,他们不是。

作者有话要说:本章掉落红包

☆、第 4 章

皇帝果真和李铭在钓鱼。

这都是李铭的原因,他既不会下棋,也不会品评书画,皇帝能和他一起做的消遣就只剩下钓鱼了。

听到內侍禀报宝华公主来了,皇帝讶道:“她身体好了?”

內侍躬身回答:“公主气色似乎还不错。”

皇帝便宣了。

李铭将钓竿交给內侍,掸掸袍子站起来。

有个少女娉婷行来,容貌妍丽,仪态高雅,果然便是先皇后所出,深受皇帝宠爱,被称为“云京明珠”的宝华公主。

虽还未及笄,已是人间绝色。

谢玉璋抬眼,李铭穿着赭石色的袍子,矮墩墩的,像个土疙瘩。无怪乎宫人们会笑他。

“父皇。”谢玉璋给皇帝行完礼,又向李铭行了半礼,“李大人。”

李铭笑眯眯地行礼:“见过殿下。”

心下却诧异,数日前见这公主还一副天真娇憨的模样,见了他先弯了眼睛掩着口笑。虽然无礼了些,可女儿家娇娇柔柔无忧无虑的模样,又叫人根本生不起气来。

可今日这公主眉目间却一片沉静,不动不摇,整个人的气息都仿佛收敛了起来。

皇帝当然也注意到了谢玉璋的变化,他关心地问:“可好些了?昨日里去看你,她们说你吃不下东西,精神也不振,吃了药一直睡着。”

谢玉璋当然没有大白天就睡着。她是闻听皇帝来了,不愿相见,才假装是吃了药睡了,让宫人挡了皇帝的驾。

这宫里,皇帝来了敢不迎,还敢不见的,也就只有谢玉璋这个倍受宠爱的嫡公主了。

“吃了两副药,好多了。劳父皇记挂,是孩儿不孝。”谢玉璋收起一切思绪,抬眸微笑,“孩儿一好,便想着来给父皇请安。孩儿宫里新制了香薷饮子,最是解暑开胃,一冰好孩儿便急巴巴给父皇送来了。”

又说:“正好李大人也在,一并尝尝。”

她努力想模仿出从前那种讨好父亲的娇憨女儿形态,奈何太难太难,人生在她身上留下那么多伤痕和烙印,再也找不回从前的样子了。

皇帝自然是察觉出了她的不同。

尝毒內侍端过去试毒的功夫,他多看了谢玉璋两眼,扭头对李铭叹道:“你看看她,生一场小病,就好像突然长大了似的,像个大女郎了。”

李铭笑眯眯:“常言道得好,有苗不愁长嘛。”

皇帝扮演慈父,李铭扮演土包子。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上演着自己的角色。

谢玉璋的内心感到无比的讽刺。她借着皇帝的话垂下眼,作出羞涩模样,掩住了眼中的真实情绪。

夏天喝冰饮果然是十分地解暑开胃。

李铭连连称赞,直说:“我这是沾了陛下的光了。”

然他虽然在京城看起来土里土气,可回到自己的地界上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什么好东西没吃喝过?

谢玉璋看破不说破,亲手接过皇帝用完的茶盏递给內侍,又站在皇帝身后给他轻轻捶背,微笑说:“刚才在御花园外面见到了李大人的两位公子,真是,傻呆呆的。”

李铭目光一闪。

皇帝已经笑骂:“无礼!你女儿家懂什么,那都是戍边有功的将军。”

“就是呆。”谢玉璋故意吐吐舌头,说,“这么热的天,两个人就在外面共恭恭敬敬地傻站着,也不知道找地方歇歇,还站得笔直笔直得,累不累啊。”

又补了一句:“这宫里,我从来没见过谁能站得那么直的,还站那么久。”

李铭目光闪烁,看宝华公主的目光已与方才不同。

皇帝问:“是你那两个义子?”

“正是。”李铭笑眯眯回答,“是老七和老十一。”

皇帝来了兴致:“宣。”

片刻之后,李固和李卫风便来到了。

谢玉璋有一下没一下地给皇帝捶着肩膀,眼睛却一直看着。

两个英武青年身高腿长,连走路都比别人快。每一步踩在地上,仿佛有千钧重。西北男儿自古彪炳精悍,名不虚传。

两人方才虽然在娇软宫娥们的面前闹了笑话,到了御前却很沉得住气,应对都算得体。

谢玉璋冷眼瞧着,李固说话不多,御前应对的机会都留给了李卫风,不争也不抢。

在李铭身死之前,京城只知道河西节度使十二子并称“十二虎”,至多只知道行四的是李铭亲生。除此之外,他们哪个是哪个,谁分得清。

直到西北之争落定,李固这人仿佛横空出世般,出现在了天下人的面前。

自此,骁勇冠绝,势不可挡。

直到出宫回到了李铭在京城的宅子里,李固和李卫风才知道今日怎么忽然得面天颜。

“你们得谢谢宝华公主。”李铭说。

离开了皇宫,他便不再是那副笑眯眯的神情了,圆圆的脸上透着精干之气。

皇帝召见了他的两个义子,给了些赏赐,还加了虚衔,这都是因为宝华公主在皇帝面前提了那么一嘴。

宝华公主为什么?

“你们先前见了宝华公主,跟她说了什么?”李铭问两个义子。

想起先前的狼狈,两个年轻人脸上都烧起来。

“也没什么。”李卫风硬着头皮说,“就头一回见公主,我们俩都有点那个啥……紧张来着?”

紧张?他们二人虽然年轻,却都已是老将。战阵前不紧张,御驾前不紧张,在个娇软小女郎面前紧张?

李铭这年纪还有什么不懂,心中了然,问:“公主说什么了?”

李卫风便把御花园外谢玉璋的话重复了一遍。

听闻宝华公主为表敬重,还给自己的两个义子行了半礼,李铭眯起了眼睛。

那日里难道是他看走眼了?明明见着他的体型穿着就忍俊不禁,还一副天真娇憨之态。可今天在御花园,义子们来到御前,那公主也只淡淡地看着,眉间只有平静和矜持,没有半分跳脱幼稚。

像换了个人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