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蝴蝶和定亲

都说这清末民国初年日子不好过,好吧, 外头确实不怎么好过, 可这邱澄明自打有了系统, 整个人就和财神搭上了关系一样, 不单是自己身价不断的增长,就是和他走的近的也开始变得日子松快起来。

不仅仅如此啊,这家伙不知不觉中其实已经开始煽动他那小蝴蝶了,嘿, 他自己还不知道呢。都想不到?改善土质还记得不?草木兴盛记得不?对啦, 这就是蝴蝶的起点啊。

在山窝子,原本的盐碱地因为系统,变得可以种植, 而那些被种植下去的粮食, 从一开始就是邱澄明换过的好种子, 在加上草木兴盛的加成,你说,这每一茬收获该有多少?和外头的其他村子的粮食比起来,差距有多大?即使达不到现代那种动不动几千斤的地步,只要比正常的多上一倍就足够震惊轰动了。更不用说如今的现实是, 经过邱澄明同学几次调整之后, 光是那种玉米,就几乎有外头三四倍的产量, 哪怕是清旧制十六两一斤来计算, 也有近千斤。这样的出息能不激起点时代的水花?怎么可能。

谁都不是傻子, 山窝子这么一个明晃晃的高产种子就这么敞开放着,也没有封口,这样的情况下那些往来的村落,那些刚结了亲的姻亲,怎么可能放过?自打听说了产量之后,简直都快疯了好不。

只要搭得上关系,哪怕日子不对,哪怕自家地里已经种满,哪怕提着礼物上门的花销是寻常种子的五六倍,那也是一定要讨上一把,回去种菜地里的。周边那稀少的人口头一次因为一样东西,聚集的这么整齐,完全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告诉了所有人,什么叫做走过路过不能错过。

所以喽,邱澄明他们过来也不过是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和这周边的人关系才会变得那么的融洽,才会往来的那么频繁,才会…反正从山窝子散出去的玉米种子,在经过了秋收之后,已经使得周边粮食出产明显提高,从县城的数据来看,比以往最好的年份都要多三成,就这还是只有邱澄明他们和周边两三个离着近的村子零星在种的缘故,若是这整个县城边上的种植农户都种上这玉米,整体产量翻上两翻,基本没问题啊!

有了这么一个前景,大家其实已经能想到这玉米在全国被推广的前景了吧。即使这个时候的政府已经到了倒台的顷刻之间,即使这里实在是偏远,无论是从消息的流通上也好,还是物流的传递上也罢,都十分的艰难原始,磨蹭的让人发指。可作为民以食为天,农耕文明的人们来说,没有什么比高产的种子更有吸引力的东西了,那些地主老财们哪怕抠唆的日日吃窝窝头,啃咸菜,要让他知道这产量,估计也能壕一把,亲自过来采买的。所以我们不用担心,即使再困难,这高产什么的,也有人跋山涉水的流传出去的。

到了外头,想想那些中等以上的田地,想想那些常年精耕细作的老农,那产量会不会比这荒凉的盐碱地出产的更多?那可真是很有可能啊!到了那时候,更多的人知道了这玉米,粮商会不会高价卖种子?有了这高价,会不会一窝蜂的全种这个?若是一片片的土地都种植上了这高产玉米,那到了明年,后年,全国粮食产量又会是多少?

等着三年,五年之后,全国粮食产量上去了,到时候粮食的价格会不会下降?粮食便宜了,穷人是不是能多几个吃饱饭的?孩子是不是能多活下几个?更重要的是,有了足够的粮食,那么去年那种抢米的事儿还有机会发生嘛?若是这样的民乱少了,那么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不是能多保存几分元气?

这样的问题太深奥,没有经历过的人只怕是想不清楚的,邱澄明这样连想都没想到的更是不会有这样的长远见地。即使他有金手指,即使他穿越而来。如今的生活环境已经注定了他的信息渠道,从没有当过人上人的经历也让他不习惯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

这会儿的他能知道的是,这附近的人家今年日子都过得不错,这个从各界娶媳妇嫁闺女的人家的排场看出一二来。

此外,他爹终于给他下了最后通牒,要赶在年前定亲,最晚明年开春成婚。就这还是邱澄明保证那女方过年的粮食自家送过去的情况下才得到的缓刑。(这年头,年前嫁闺女,也有不少人家是因为过冬粮食储藏不够,家里少个人能多熬几天。)

“不是说人还成嘛,怎么不赶紧的在年前办了?你爹等着抱孙子等的眼睛都快红了。”

山上的道观到了冬日,比山下冷的早,所以早早的就烧上了炕不说,大殿这样的地方,还放上了邱澄明自己做的铁皮炉子,一根薄铁皮的烟道,就将整个屋子的温度都提升了起来。十分的暖和,看看,就是坐在门口开着门看雪,也一样不冷。这会儿这叔侄两个样子就摆的相当的有范,看的后头正烧水的老范翻着白眼,怎么都不肯过来,生怕被传染成了一路货色。

“我这不是为了整那个蒙学的事儿嘛,想着先把蒙学弄好了,让那一家子索性搬过来,随后再办事儿,这样不招摇,不然就我爹,都恨不得摆流水席的架势,别把老底都露出去了。”

“浑说,你爹是这么不靠谱的人?再有钱,也不会这么糟蹋。说吧,到底怎么想的?”

邱纯阳和这侄子那是真亲,所以喽,即使相认的日子没多久,这了解的那真是透透的,知道肯定有另外的理由,果然,看着瞒不过,邱澄明扯了扯嘴角,没好气的说道:

“我想趁着猫冬没事儿,想出去一趟,先去老家那边,给祖宗上个坟,此外,还想去一趟长安。”

“去长安?你这是…”

这娃心可真大,他认得路嘛,啥话都没有的就想去长安?邱纯阳觉得,这侄子,比自己都胆大,正想劝几句,让他别彪呼呼的,没头脑的瞎来,不想还没开口,就让邱澄明用话给堵住了。

“三叔,你也说了,那小鬼子过来是为了捻军的宝藏,那我这就想了,他们是怎么知道这个的?难不成专门有人搜集这些?”

邱澄明记得,不知道是那本小说里说的,人小鬼子还真有人专门搜集这些,不单是这些,从风俗小吃,传言故事,到各种潜规则,人愣是专门有个部门分门别类的整理,就为了以后侵略的时候能借鉴利用。老实说,以前邱澄明真的,对这个不怎么信,只觉得这花费的功夫太细,太久,人小鬼子哪有那个时间,他们才多少人?够人手干这个?

可如今呢?血泠泠的现实就这么摆着,你说他是啥心情?那种自己夜郎自大,那种一叶障目的感觉太折腾人,不走出去,不好生的,细细的看看这个时代,邱澄明觉得他以后都会有个心结。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存活是飘在那里的,不够踏实。所以喽,他一门心思想要在彻底成家立业,在这里生根发芽前,去走这一趟,或者可以这么说,他这一路不仅仅是去看,去了解,更是一种祭奠,祭奠过去,祭奠自己。

“三叔,从这事儿上,我觉得,我们该警觉一点了,你想啊,连着这么个小宝藏都惦记,那大的呢?我记得早年还有人说咱们这儿有闯王宝藏,有李建成宝藏,说起这宝藏都能编出五六七本书来,那,这些小鬼子能不惦记?若是真惦记了,那你说,那长安,又该有多少小鬼子的探子?想想我就觉得心慌啊,什么时候咱们这…就成了筛子了?我想去看看,不管能不能看出来,看上一眼,或许能安心些。”

他这么一说,别说是邱纯儒了,就是那老范听了也有点担心起来,第一次凑过来,当着邱澄明的面,展露出几分锋锐:

“是该去,不过不是看看,而是直接送信,我有师兄弟在长安,明哥儿,你到时候可以直接住在道观里,有事儿也可以让他们帮忙,我会再信里交代他们的,恩,这宝藏的事儿不好说,我就说是这里曾出现小鬼子为了寻宝藏杀人的事儿,你是一路追线索追过去的,让他们帮着查查,有了这么一个事儿,他们自己会联想,不用你多说,就会上心。我觉得,哪里探子一定不少,只要找出一两个来,或许就能扯出一串,那到时候…脑子清楚的人总是有的。”

嘿,真是没想到啊,这老范,关系居然还不少,还能扯到这大城市去,不过…他怎么就没想着回那里?怎么就会跟着来这山沟沟?还说自己是游方道士?好吧,这是人家的隐私,他们不好多问,能有这样的帮助已经是意外之喜了。

“谢了老范。”

“谢什么,有这功夫,你还不如想想,你这一支持你侄子出去,你二哥会给你什么脸色看的好。”

“还能怎么的,他就我一个弟弟,还能打我啊!”

“得,人家是外甥多似舅,你们这啊,是侄子多类叔,一样的会耍无赖。”

“什么叫无赖,你见过有这么能干的无赖?”

邱纯阳对着自家侄子那是一万个欢喜,哪里能让人说自家侄子的不是,哪怕是刚帮过忙的朋友也不成啊,立马瞪着眼睛,指着那铁皮炉子,一本正经的反驳。

你还别说啊,自打邱澄明得了这铁匠的手艺灌顶,别的本事还一样都没拿出来呢,光是这铁皮炉子的手艺就已经受到了整个村子一致欢迎。顺带的还让他组织起了村中的铁匠、族人一起,干起了流水线买卖。隔一天的往城里送上一批,从炉子到安装,一整套下来,扣除了成本,每个人都能挣一二块,这生意做得,到了最后,邱澄明都不用出手了,只要在村子里看摊子就成得他该分的那份,可见有多挣钱,族人村民有多满意了。

拿这个来说他不是无赖?这能扯的上?果然无赖的法子就是牛啊!除了摇头,老范还能说啥?

第85章 殷家

邱澄明一门心思往外走, 想趁着没被小家给缠住的功夫好生的看看外头,若是能想法子弄点什么书啊,报纸啊,那更好,不单能开拓开拓自己的眼界, 还能顺带的让这村子里的其他人也多个信息来源。免得在这系统和村落的枷锁下,时间长了,变得坐井观天,变得…傻不拉几的。

啥?你说成亲这事儿是啥想头?是不是心里不舒服故意拖延?生活不是小说,在谈情说爱不现实的情况下, 这父母之命好像也没什么不好的, 最起码省事儿,省钱不是!现代的时候谈个对象,那钱花的和流水没区别,这会儿呢?除了聘礼,还用操心啥?实惠啊!

他这里心粗的感觉十分坦荡, 可他却忘了, 不是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想的简单的, 或者说, 他这是和猎户什么的,性子直爽的人呆的时间长了,脑子有点秀逗, 忘了那个岳丈是个酸腐书生, 脑子和猎户不是一个档次不说, 还容易敏感多想,外带轻微的自卑自傲,这会儿就为了他那个延期的事儿,一家子正纠结的很呢。那老童生愁的,没几根毛的头发都快直接扯完了,可见他想的有多丰富。

“妮子,你说那老邱家…这怎么就改了日子呢。”

只见那殷家老头靠坐在炕头上,一边看着小儿子写大字,一边不住的摇头叹气,等着闺女进屋,那脑子里不知道已经闪过了多少种可能,皱着眉头实在忍不住,终于还是问出了口。

听到自家爹这问题,就是再偏心自家人,这闺女也没法说自家爹的好话了,这人怎么就那么拧呢,怎么就学不会往好里想呢?一天到晚的当精神科大夫,再是孝顺的闺女也会累的好不。

“爹啊,这不是媒人来说过了嘛,是有事儿要出远门,怕赶不及回来,这才索性往后延的,你这是又想啥呢?该不是又想往什么看得起看不起的事儿上扯吧。还是又想到了什么典故里有的类似例子?要我说,有这功夫,您还不如好生的将书理一理呢,不是说了,这下雪前搬到学堂去住嘛,再不抓紧着,这可来不及了啊。”

或许正是因为自家老爹啥事儿都爱多想,还总是因为多想而折腾出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啊,这家里其他两个人,特别是一天到晚忙碌个不停的殷锦娘,那性子简直就是正好翻了一个个,直咧咧的干什么都咯嘣脆,虽然这样让人看着感觉有点像傻大姐,忒容易信人,很容易被骗,可你别说啊,这样过日子确实十分的省心,最起码头发保住了,还浓密的让人羡慕。

“哪有这样…没嫁过去,就住到村子里去的?…这,多难看?”

老头看看自家这屋子,多少年的老屋子了,夏天漏雨,冬天漏风,不过是勉强保持这砖瓦的模样,实际上连泥草房子的结实度都不够,这样的危房,能早点搬走,那确实是好事儿,可一想到还不是亲家,就占人家的光,这老头就感觉脸上有点烧的慌,生怕以后闺女让人看不起,也怕自己低人一头,直不起腰来。

不过人殷锦娘可不这么想,在她看来,这是互惠互利的事儿,没什么谁占谁便宜的地方,那本就是提供给蒙学夫子的屋子,自家即使不是现在过去,等着开学了不是一样也要过去?不过是提早而已,能有什么问题?若是真想感谢,那以后对着学生多多用心,就什么都在了。再说了,他们早搬过去了又不是没半点好处的,别的不说,这年前的什么对联桃符之类的,自家也能帮着写,这难道不一样能还上人情?

这样想的殷锦娘说起话来那是底气十足,眉头一挑,利索的反问道:

“有什么难看的?您这是去当蒙学夫子的,又不是白给您住的,更不是做陪嫁一并带去的…”

“什么陪嫁…我是你爹,怎么和那些个嫁妆相提并论。”

把自己这当爹的说成陪嫁?老头脸唰的一下就红了,有心发火,可看看边上抬着头,顾不上写字,偷着乐一样憋着笑,看着他们吵架的儿子,老头的火气立马又下去了。

有什么可吵的,没得教坏了儿子!再说了,闺女说的也是,又不是白住。即使这早去,好像厚脸皮了些。可,那是厚实的新屋…哪怕是为了儿子,不至于在像是去年那样,折腾出病来,自己也不该这么墨迹。

这样一想,老头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儿子的脑袋,轻轻的叹了口气,只觉得自己想了半天其实都是白想,实在是…

“是是是,是爹,不是嫁妆,爹啊,你也不想想,那蒙学可是在山腰上,那道观隔壁的,并不在村子的范围内,你刚才这么说多牵强?再说了,人家那是好心,知道咱们这房子…想着反正要搬家过去,早点晚点一样。你到是好,合着人就不能好说话了?啥事儿怎么到了您这里,您总能想出个一二三来呢?这要是让人知道了,人该怎么想?好心当成了驴肝肺,谁能受得住这气?”

闺女说的后面的话,老头这会儿已经没注意了,反正这样的叨叨听多了,再怎么有道理,也听疲乏了,倒是那一句半山腰的话,提醒了这书呆子。

“是了,这半山腰…锦娘,那咱们砍柴火容易不?采买呢?这要是大雪封山什么的,到时候可怎么办?还真是要早点去,最起码那柴火要多准备些,你弟这身体,有一日火炕熄了那麻烦就大了。”

虽然老头是呆了些,能力也差了些,折腾半天,这收拾的事儿还是没能整起来,只顾着唠叨,性子实在让人头疼,可你不得不说他还是个疼孩子的父亲,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孩子的健康冷暖的问题。

“放心吧,我让媒人帮着打听了,说是那蒙学后面的院子里,有个不小的棚子,里头柴火已经堆满了,是道观里干活的几个孩子秋天给道观存柴火的时候一并堆上的。另外上次给咱们送粮食过来的时候,因为说是让咱们早点过去,所以索性分了一半已经存到了那边,这么一算的话,爹,咱们只要过去,这个冬天什么都不用操心了。”

“姐,这么说,姐夫面子不小啊,心也细的很,啥都顾到了。”

“去,小孩子家家,多什么嘴啊,我还没嫁呢,你喊什么姐夫啊。”

“迟早的呗。”

她这里说的高兴,她弟弟也高兴,说着说着,这姐弟两个倒是嬉闹了起来,乐呵的不行,只有那老头,忍不住这眉头又皱了皱,有心想说些什么,可看看儿子闺女那高兴样,砸吧了一下嘴,终于还是闭嘴了。

当然了与此同时,他也没有看到,就在他闭嘴的那一刻,他家那闺女也偷偷的松了口气,作为女儿,她能不知道这样的周到放到自家爹眼里是怎么样的不妥?对于接受夫家救济的粮食,她能不知道这样很丢脸?即使打上了年礼的借口,被救济就是被救济,她能分不清楚?

可她能怎么办?搬家,总要有点活钱安置吧,再说了,若是不接受这一笔,那过去了之后吃什么?再加上自己出嫁的大事儿…这一年好容易攒下的几个钱,前几日已经听了外祖母的话,换成了一块够做嫁衣的红布和一个细银丝的镯子,好歹面上好看些,不至于出门子出的寒酸。等着成亲当日,娘留下的两个箱子,加上对方大定送来的聘礼,应该也能置办出还能看的嫁妆了。

虽说也不是没有后路,当初就是说好了的,那蒙学后头的小院白给他们住,这镇子上的屋子卖了,在山窝子建个屋子,剩下的银钱应该够他们一家过上一阵宽松日子,可问题是,家里这老房子实在是太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卖的出去。这银钱上自然卡的不是一般的紧了。

所以啊,邱澄明来说什么延期,这殷锦娘是大大的松了口气,好歹多给了点活络时间,让她能想法子多挣点钱周转。比如过年前穿上男装,和前几年一样,带着爹和弟弟,去县城卖对联,年前大集或者庙会的时候寻个好位置,给人写信,卖字画…是的,说来你都不信,这样的生意,自家老爹都没法子一个人干,每个帮手,他都能忘了收钱…哎,有这么个爹,真是…好在以后好了,蒙学夫子,怎么想怎么觉得,这是最适合自家老爹的活计了,不用和人打太多的交道,不用和他不熟悉的行业交流…只有笔墨纸砚书。

“爹,你到底理不理东西啊,再不动,我收拾了啊,到时候你可别说我弄乱了你的书。”

“哎哎哎,别动,别动,我自己来,自己来,我的书…”

第86章 搬家,定亲,准备出发

殷家东西少, 人也少,搬得自然快,亲戚搭把手,不过是一个下午的时间,这一家子三口人就利索的, 住到了道观边上,那蒙学大教室后头的小院子里。

说是小院子, 其实说白了也不过是一排进深不够的小屋子而已, 毕竟山腰上空地有限,在尽力保证前头一排两大间课堂的情况下,这作为附带兴致的屋子又能有多大多正紧?

从前头课室的一角开个门, 门后的所谓院子,更多倒像是个堆杂物的空地, 只不过比那样的多了几个草棚子而已。一个草棚子权当柴房, 柴火高的比围墙都超出三分之一。另一个在贴着课室的位置, 里头有个烧地龙的灶头。平日里殷家的人还能当个厨房用。

有了这两样,这院子能有多大?连养个鸡都甭想,晾衣服估计多了都得放到外头道观外的平台上。可见这面积有多小了。

至于那房子, 更多倒是贴着山壁建的,也因为这样,所以这前头看着整齐了, 到了后墙就整齐不起来了, 说是一排房子, 实际上或许该说是为了配合这不同的进深, 分割开来的小间更恰当些,深的足有近三米,和寻常屋舍没什么不同,可浅的那也不过是一米多,只能勉强当个杂物房罢了。好在这里零零碎碎的好歹也能算是有四间,好在他们这一家也就这么三个人。

“院子是小了些,不过这瞧着倒是也规整,而且还是新屋子,加上这火炕,桌椅,连着柴火都齐全,妹夫,这地方比你家那快塌的不知道强了多少。等着这以后学生多起来,那这日子,嘿,你这老了老了,倒是越发的出息了,怎么也饿不死了。”

金家老大,哦,也就是殷锦娘的大舅,虽然平日里看不上这妹夫的没用,可亲戚就是亲戚,哪怕是为了这外甥外甥女呢,也不可能真的什么都不管,再加上自家孩子取名,识字,早年也得过这书呆的济,自然更不可能放手不管。所以这搬家什么的事儿一出来,立马十分自然的就带着儿子,弟弟,侄子跟着来了。还带着家里的骡车,帮着搬了一车五个咸菜坛子!…这家搬的,他都跟着脸红,太寒酸了…

不过等着到了地方,四下里一看,心里就开始高兴了,只觉得这外甥女这一门亲结的,那真是没有更好了,看看那最下角的屋子里那个大缸里头,就拿一眼的功夫,也能看出来那面袋子的分量,绝对不少于七八十斤的,就妹夫家这几个的胃口,吃上一两个月绝对没问题啊。若是加上这搬来的那些,那这一个冬天,他是不用操心这家里两个孩子饿肚子的问题了,负担瞬间轻了三分。

再想想刚才在平台上,借着山高看到的,那小道童指认的老邱家的宅子,又是一阵的欢喜。感觉这亲结的,连着他们老金家,以后说出去也添了体面。老邱家再怎么是新落户,那也是族长家,三进的宅子就很说明身份了。县城的一般富户都没这么个排场。再加上这老大难的妹夫,终于有了个说的出口的差事,想想都觉得美的很。只觉得今年自家这是时来运转了!

人心情好了,这说出来的话自然也是好听的多,恩,即使听到这殷书呆的耳朵里,好像还多少有点刺耳,可比以往却已经温和了太多,再加上这搬家的喜事儿,老童生难得圆润了几分,对听着不好的权当没听见,只是乐呵呵的将那几间屋子看了再看,随后指着屋舍开始分派。

“锦娘,你住这边上的一间,不深不浅的,宽度倒是不小,你做针线正好,堆放嫁妆正合适。中间这间最深的,火炕最大,正好我和你弟弟住,躺两个正合适,里头还能堆放箱笼。东面的那间空着…你空着的时候收拾收拾,那炕别落了灰什么的,弄好了,你舅舅他们过来时,好歹也能有个歇脚的地方。对了,剩下那最小的…那么长的窗子,不做书房都可惜了,留着放书本…”

他这里兴致勃勃的,说的热闹,那金家大舅听到一半就已经瞪圆了眼睛,愣神的看了这妹夫半响,嘿!这傻不拉几的妹夫,居然还有知道给自家留个屋子的时候?虽然这本就是白空着的屋子,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来…简直不像是这人会说的话…今儿这太阳是从西面出来的?以前怎么就不知道这人还有这样替人想,这样客气知道亲戚情分的时候?

还是那句话啊,钱是人的胆,这殷老头再怎么不知道人际往来,毕竟也是土生土长的西北汉子,到了这眼瞧着自家能过上安稳舒坦日子的时候,自然而然的,这爽利事儿也就能干的出来了。

“知道了,爹,对了,你陪着大舅他们坐着,我去做饭…”

殷锦娘这会儿也高兴着呢,虽然院子是不怎么大,屋子也比原来的小,可这是新屋子,不用担心漏风,不用担心塌了,她怎么能不高兴,正想好生的做一顿饭,暖暖屋,这转头隔壁道观的道童就过来了。

“先生,先生…”

殷老头再不济也是一家之主,道观来人自然先找他,还没等他应声,那学堂和后院联通的门口,一张小脸就探了出来,是在道观打扫混饭吃的狗蛋,他和邱澄明家关系亲的很,就差没拿自己当半个老邱家的人了,看到殷锦娘,这个未来的邱家媳妇,仗着自己年纪小,忍不住多看了几眼,瞧着像是个利索人,心下替邱澄明高兴起来,脸上的笑容也越发的大了几分,举起手里拎着的熏兔子,乐呵呵的说到:

“明哥让我拿来的,说是那么多人过来,怕是一时菜准备的不齐全。”

看看,多贴心,明明是贴补,愣是说的这么场面,听得所有人都有脸面,光是这一条,就让金家的舅舅一脸的满意。

“寻了个好亲啊,这家伙,周到,实在是周到,不愧是要当族长的,就是不一样啊。”

他这么说,边上的人也跟着笑了起来,只有殷锦娘脸红红的,不知道该怎么说,可眼里却流出了几分暖色。

穷人家定亲其实没啥大花头,既不会像是富人家那样弄个什么仪式,也不会大包小包的炫富,实实在在的就在两家的院子里,屋子里,摆上几桌,三五碗的实在硬菜一端,相互给个信物,这事儿啊,就算是办好了。

老邱家给的东西实在,那宝藏里头翻翻,选上几样首饰,搭上两块料子,再配上二十块大洋,成双成对,色色齐全,很到位。哪怕是直接当嫁妆都成了,可见老邱家给的多体贴。而女方这里更简单,殷老头直接给了两本书,和还算是值点钱的砚台镇纸一套,这就算是信物了。反正吧,东西给的,双方都挺满意。

最诡异的是,除了邱澄明自己相看的时候去看过几眼,这都定亲了,他反而愣是没空隙瞧见人了,你说说这都什么事儿啊。

“反正我瞧见了,嫂子看着挺好,人长得秀气,干活利索,还能识字,看着比上回去城里看见的几个商铺家的闺女都好。”

邱芳华难得遇上能调侃自家哥哥的时候,那是半点不肯错过,明明知道邱澄明正为这定亲不见人的规矩皱眉头,她蹭过去就开始撩拨。

“你说这怎么就有这样的规矩呢,明明是你们定亲,愣是不让你们见面,反倒是边上的人一个个看了个周全,如今村子里基本上是个女的,都能认得嫂子了。男丁里,那些长辈也见了个全乎,说到底,为难的就是你一个啊!”

这话挑的,邱澄明都要开始斜着眼睛看自家妹子了,有这么挑事儿的?这样的以后真能嫁出去?

“我这一门心思帮你找个好女婿,差点没跑断了腿,你就是这么对我的?我说妹啊,你这…没忘了过不了多久这事儿就该轮到你头上了吧。”

嘿,这杀手锏捅的,邱芳华立马这脸色就是一变,马上换了张笑脸,讨好的说到:

“那啥,哥,想开点啊,你要这么想,你这是生在好时候了,听说啊,以前比这还麻烦,说是订了亲的女人连门都不能出,一直要到出嫁了才能见人呢。所以…哥,等着过上几日,嫂子总要出门的,到时候你们就是凑一起说话,也没人说啥对吧,就这么一天,一天啊!”

嚓,他是那么心急的人?虽然这马上就要娶媳妇了,他心里是挺乐呵的,想想现代时候这娶媳妇的难度,花费的代价,和这一对比,什么幸福感都对比出来了,可他真心没觉得差这几天。再说了…

“行了,我这忙乎的事儿多着呢,没那么多功夫纠结这个,对了,我后日就要去长安了,想过有什么想要的没?…”

长安啊,那可是这一片最大,最繁华的地方。这一说,邱芳华的眼睛瞬间大亮,还管什么嫂子啊!买买买的威力不管是在什么年代,只要是女人,都没法子抵抗。

“哥…”

“别,别这么喊我,一个字转十八个弯,我瘆得慌!”

“人家…”

“别人家了,好好说话,你这样我背心出汗…”

嚓,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一说买东西,邱澄明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狼窝一样,恨不得自己给自己一巴掌,让你嘴快,让你心软,让你…完了,等着大出血吧。

第87章 干旱和五行的关系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年代里, 虽然已经有了火车, 汽车,有了电话, 电报,可这样的有,数量实在是稀少, 几乎是一项顶尖人家才能接触的潮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像是邱澄明这样的, 还是从西北山沟沟的地方出来的, 想要有这样的待遇?那简直就是做梦!所以,依然只能是赶路靠走,通讯靠吼,一如百十年前一般。

若是硬要说有什么不同?那或许这路比较宽算是一样吧,毕竟再怎么不济事, 这也是个大一统的王朝,人口数字除了遇上乱七八糟的事儿, 总体上一直在往上涨,而人多了, 走路的自然也多, 这路怎么可能不多?再加上如今不断涌入中国沿海大城市的各国买办商人什么的,从供需角度上又掀起了有别于本土经济的物资流通, 使得马帮, 镖局什么的, 比早年间火了好几成,如此一来,倒是也方便了不少的平民百姓。

像是邱澄明,这一次出门就很有眼色的直接和一个在自家镇子上有点关系的马帮搭了伙。这比他一个人骑着马瞎跑妥妥的安全的多,最起码这走岔路什么的,概率就要小不少。

从西北面接近草原的地方一路的往东,往东南走,沿途的景色变换不定,开始是一点点的变绿,那是走进八百里秦川最北端山脉的明显特征,等着翻过了这一代,那沟壑满满,裸露出地皮砂砾的黄色高原就出现在众人的眼中。

曾经,这里的肥沃,冠绝天下,称一句中原核心也不为过,黄土地,黄河,和这片土地上的黄色人种,相依相偎,在筚路蓝缕中一点点的拓展出一片中华的文明。

曾经,春秋战国,秦汉晋唐,将这里打造成了世界的中心,成为无数番邦他国心中最神秘,最富裕,最向往的地方,这一片的到底错落不知道养育了多少人,不知道历经了多少膜拜,不知道透支了多少养分。

所以,曾经也一样郁郁葱葱,森林茂密的关中平原消失了;所以,那曾经一把能拽出油的丰镐之地如今贫瘠不堪;所以,那曾经流淌着无数水流的高原沟壑,如今成了裂开的嘴巴,无数的哭泣。

“这里的村子,青壮是越发的少了。”

“能不少嘛,都走西口了。”

“草原是好走的?戈壁是好穿过去的?那地方…哎,一路上不知道丢下了多少尸首,累累白骨啊!走西口…九死一生搏命,我是不敢去的。”

“种地没出息啊,年年都要闹上几日干旱,粮食不是减产就是种不活,再不自己寻活路,这日子还咋过?”

“行了啊,大哥别说二哥,就那些本份人眼里,咱们又能好到哪儿去?走马帮每年死的人少了?不一样是搏命的活?”

“你说这以前那啥,唐朝的时候,这一片多繁华,如今怎么就落魄成这样了?咱们这…日子怎么就这么难熬了呢?”

“还能怎么的,那以前是皇帝都在这长安住着,有真龙天子坐镇,能不好?老天爷爷也要给点脸面不是。可到了后来,那皇帝不是搬家到了北平了嘛,这神仙自然要照顾,也照顾他们那边去了,哪里还顾得上咱们呢,这日子自然一天天的就不成了。”

这理由太强大,邱澄明觉得自己除了听,都已经不知道该不该张嘴了,你说他说的不对?来来来,那你说还有什么解释更符合这些老粗的口味?再说了,人家说的其实并没错啊,长安逐渐荒凉,确实有失去政治中心的地位的原因啊,不然哪怕是为了面子呢,也不会荒成这样。

看看这周围,虽然说比后世好歹强些,没什沙城暴的痕迹,各处也能见到些灌木之类的绿色,可这到底是不够的,依然处处彰显着荒凉的风沙味,他张了几次嘴,有心不想多事儿,可一想到后来这里的一切,最终还是忍不住说道:

“这里…确实荒了可惜,只是这老天爷给不给脸的,咱们控制不住,不然龙王庙烧香都能把屋顶给烧穿了。不过话又反过来说了,若是不求什么风调雨顺的,只是想多存住点水的话,倒是有别的取巧的法子。”

“咦,娃,你有法子?是了,你家那地方,比咱们这里也没好到哪儿去,可偏偏那地方看着就兴盛,肯定是用上了好法子了。邱家哥儿,咱们这地方,虽说离着黄河近,可这地势高啊,所以从来水都是最稀罕的,你若是这真有法子存住水,让这地方缓一缓,那以后你要再走这一条道,不是我吹啊,保证,没一个人会伸手跟你要钱的。”

都是本乡本土的人,即使不是一个村子,不是一个县城,那也都是西北的汉子,各家都面临着差不多的问题,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好法子谁不稀罕?所以那领头的不过是一个转眼,想想邱澄明家附近的草木兴盛的模样,就在没有当笑话听,而是窜过来,一把拉住了邱澄明的袖子,十分期盼的问了起来。

被这么问了,邱澄明能怎么说?自然是将这植树造林,能稳固水土,能吸收存储雨水这些用最通俗的话说了一通。这样的道理这些粗汉能听懂?能照做?

“叔啊,我听着好像有点道理啊,你看啊,咱们这千百年最讲究啥?还不是五行齐全?咱们这地方,从整个大清来看,那是西面,就是地利上数金,北面还有黄河,北本就是玄武的位置,两样一加,那水也有了,咱们号称中原腹地,那中间的自然就是属土了,就算这都城不在这里了,就凭着这些黄土,这土属性也差不了。剩下的木这一样,本来这秦岭算木是不错的,不过这到底是在长安西面,金位上,金克木啊,这确实啊,木这属性上是弱了不少,若是能让这北面,水位边上种上数,水利木,自然的就能把这属性的缺失补充上了,那样的话,咱们缺的就一个火了。”

“火?这个怎么算?以前不是也没有,一样也兴盛过?老骗子,你别又哄我们。”

“我哪里瞎说了,早年这火怎么就没有了。人都说满朝朱紫贵,朱不就是火?唐朝以前,这朝廷就在这里,那些什么宰相,什么王侯的,即使一个人的火小点,这么一帮子凑一起,能不够?怎么就不是火了?”

邱澄明这个时候真的觉得自己是文盲啊,他从来不知道这荒芜一个地方,没落一个城市,居然还能用五行来解释的?那要是按照这么说的话,北平做都城还是错了?因为北面地利上属水啊,这成了水火不容了?还真是呵呵了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那邓爷爷不是说了嘛,不管是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对邱澄明来说,不管是哪个说辞,只要能让这边的百姓们自发的开始种树,缓解,甚至是改变这里的一片裸露的地貌,从而阻止沙化,减少黄河里的泥沙总量,那什么说辞,他都能接受。甚至还愿意给添把火给瓷实了。

“火?要是按照这么说,那明朝的时候,老朱家就该来咱们这儿定都才对,他们那姓氏就火大的很,多好。”

“你要这么说,人不来长安,估计咱们不缺火,不然这么近,比去北边方便多了,怎么就不来?肯定是也算过,怕火太大,这才去了利水的北面,好压一压。看看,这明朝皇帝短命的那么多,可定时压的时候没整好,给压死了。”

这话扯的,邱澄明觉得,自己要是再不插嘴,不一会儿这事儿都能说到明朝皇帝为啥都信道的问题上去了…

“各位,各位。要我说,这当年能当都城用,还用了这么些年,那肯定是色色都齐全的,不可能没火,只是咱们知道的少,没想到而已。再说了,木利火,咱们种树木,那是怎么算都不会错的,既然这样,干嘛不干?再说了,前头我这话还没说完呢,我那些话,你们听着不怎么明白,可对比总会吧,以前这树木多的时候,黄河什么时候水位什么时候这么高,这么险,这么黄过?还有啊,草木兴盛的时候,这野地里兔子都能多几只,打猎什么时候难过?再有,即使在不济的荒年,有了树,好歹这草皮树叶也能吊命吧?要是种了果树,比如柿子什么的,每年再少,这柿饼总能换上一袋米吧!这么一算,你们说,哪怕就是在存水的事儿上作用再小呢,种下去值不值?”

有对比才有发现,邱澄明十分利索的就用了这么一招,立马把已经歪楼的事儿给重新扯了回来,都不是什么傻子,往日只是从没有往这里想罢了,如今让邱澄明这么一说,一个个都忍不住跟着点头。

“还真是啊,别的不说,屋前屋后的,种上几颗枣树,柿子树,最起码家里的娃娃总是多了点吃的。要是这村子里场地里种上几颗,别的不说,老人夏天出门说话也有了歇脚的地方,好处确实不少。若是再能像是邱家娃子说的那样,存住水,护住泥沙,那村子水源附近种上一片,就不用担心干旱的时候,水给晒干了…”

这一个个的理解的或许和邱澄明说的不一样,角度,看法也不同,可他们说的更实在,边上再傻的人也能听明白,这让邱澄明心下一阵的高兴,忍不住想着,等着这些人回到自家的村落,按照这样的说辞传出去,那该引动多少人跟着做?等着过上一二年,这些树给他们带来了好处,又会有多少人跟风?这样一来,等到十年,五十年后,这里又该是什么样?

邱澄明为自己近日的行为狠狠的点了个赞,只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儿,自豪的就差美上天了。与此同时他也忽略了,这所谓的大事儿,在历史的车轮下,又该引来什么样的蝴蝶?前途茫茫啊,只能拭目以待了。

随着马队不断的前行,荒凉的黄土高原已经慢慢的跑到了后头,远远的,那硕大的城池出现在他们的眼中。那是长安…曾经的世界中心,所有海外游子心中的朱砂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