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幡招展,刀枪耀眼,说不出的威严。

郑王朱高燧用手轻轻捅了一下紧挨着自己的汉王朱高煦:“二哥看明白了吗?父皇这是明摆着要给瞻基贴金,一个小孩子,随随便便就弄了一个千人的卫队,还如此大张旗鼓的演练,这心思不是昭然若揭吗?”

汉王朱高煦轻哼一声:“一个小孩子,不足为惧!”

郑王朱高燧刚待搭言,突然目光一凛,话语顿收,原来千人演武结束。

皇族子孙与年轻的武将纷纷上场,开始射柳了。

第121节:演武(3)

他们个个戎装,身胯骏马,马鞍上挂着箭囊,插着白羽,一时间,马蹄所过之处,狼烟似起。

“射柳”就是插柳枝于地上,然后策马驰绕,并以箭射柳的习俗。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匈奴、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古老的“■林”祭祀活动。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习俗时说:“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马肥,大会■林。”驰绕柳枝的同时也向柳枝开弓发矢,这对于以骑射为业的游牧民族来说,虽然是最正常不过的一种竞技比赛,但是对于中原男子,特别是皇族男儿来说,就分明太难了。

柳枝细小而柔软,微风一吹便是一个活动的靶子,能立定步射已非易事,驰骋马射更属难上加难。通过射柳,能反映出射技精良与否,还能反映出射者的马上功夫,故此,射柳在古代军事训练中备受重视。

在御前演武时表演射柳,不仅要有上乘的马上功夫和骑射技术,更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质,一定要超凡的镇定才可完成。

当侍卫开始在演武场中插柳时,场上众人立即开始交谈,有人兴奋,有人担忧,而当骑士们纷纷出场时,全场立即鸦雀无声,一片寂静。

众目睽睽,静静地等着这极富观赏性和动人心魄的绝技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许多武将翘首以待,如果说刚刚的步阵是好看的花架子,那他们真的十分期待,乳臭未干的皇太孙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真功夫。

“有点意思!”汉王朱高煦站起身,冲身后的侍卫使了个眼色,立即有人牵马上前。

“怎么?二哥也要跟这些娃娃一较高下!”郑王话里有话,表情有些戏谑。

汉王眼神中寒光微闪:“为搏父皇一笑而已!”

朱瞻基立于马上,最后一个出发,他轻轻拍了拍坐骑:“踏雪,一会儿全靠你了,可要加油呀!”

马儿长啼一声,不安地踢着地,将地上的土瞬间便扬了起来。朱瞻基不由笑了,他双手一紧,勒住缰绳:“知道,是叫我放心,对吧!”

第122节:演武(4)

随即双腿一夹,坐骑立即跃了出去。

正在此时身后传来一阵马蹄急行的声音,随即听到一阵低吼:“基儿闪开,待叔王让你开开眼界!”

朱瞻基面色一紧,目光微闪,随即勒住缰绳闪在一旁。

烟尘之中,从身后冲过来的正是自己的王叔汉王朱高煦。

只见他一手张弓,一手从身后箭筒中抽出一只金羽箭,在飞驰之中,张弓搭箭,“嗖”的一声,箭落枝折,一个来回之后,一排柳枝,全部被从中射断。

离得远的看不真切,而离得近的校卫与众臣皆立即大声欢呼。

“汉王十箭全中!”

一时间,演武场内掌声雷动。

汉王策马返回,待到与朱瞻基两马交错时,说了句:“基儿看清了吗?射箭正该如此,去吧,去试试!”

汉王不仅武艺过人,机智也非常人能比。

如此一来,瞻基发挥再好,也不过拾人牙慧,没什么新鲜。而汉王既彰显了绝世的武艺,又在人前表现出对皇太孙的提点与呵护,还成功地抢了风头,打压了太子一脉的势气,正是一举多得之策。

朱瞻基立马深省,场上经过刚刚的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之后,如今又是一片寂静,片刻之后,朱瞻基微微仰首,终于打马前行。

仿佛只是一瞬间的事情,策马飞驰绕柳的间隙,他居然数箭连发,只三次搭箭,便将十只白羽箭射了出去。

场边的校卫看得呆了,跑过去拾起那柳枝,怔怔地忘记了唱奏。

就在此时,在观礼台上高高就座的天子朱棣,竟然走下礼台,策马而来,小校卫立即跪在朱棣马前,双手将断柳奉上。

朱棣一眼望去,便仰天长笑。

“去。把皇太孙所射的折柳,拿给百官观赏!”朱棣龙颜大悦。

百官不明,看在眼里,文官们还不知所以然,而武官则神色皆变。

当这折柳传到汉王手中的时候,他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是的,射柳之所以难,就难在柳枝的轻盈,和在风中的摇摆,自己的箭都射在柳枝的中下部,那里靠近地面,根深稳固,易于瞄准。而瞻基偏偏都只去射那最上端的一点点枝梢,那样的位置,比自己所射无疑是难上加难,更加的不易。

而他居然是几箭连发,且数发皆中。

汉王心中有说不上的感觉,不是不服气,而是恍惚,难道真像外界传说的那般,瞻基降生时,父皇曾经做了一个梦,梦中太祖朱元璋授予他大圭,上面写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难道他真的是有如天助?

汉王默默思忖之时,演武场上已然换了花样。

让人叹为观止的射柳结束之后,此时突然狼烟四起,号角齐名。

校卫们手持战旗,从四面八方冲向演武场正中,配合着鼓点进行布阵,在阵局变化之中,更有身怀绝技者行拳弄棒,舞剑玩刀。还有沿绳索攀上城楼者,大展凌空造型,再现实战中攻城略地的惊险场面。而阵形四角,各有四名旗手迎风舞动四面大旗,各带动四周百人的旗阵,整齐划一的旗语,展现着浓烈的战场氛围。

朱棣拉着朱瞻基回到观礼台上,更是不顾礼法地将他安置在自己的龙座之侧,他抚须而笑,频频点头,看着演武场内外,硝烟迷漫,不禁乐道,这是表演吗?他笑了,他看着坐在下首,不停擦汗的太子朱高炽,又看了看面无表情、清冷淡定的汉王,还有满场之上情绪激昂的观礼的群臣,这个结果,他已然相当满意。

透过这小小的一方演武场,他仿佛看着大明的万里河山。

看到朱瞻基的表现与成长,他更看到了能为他筑守江山、万世永昌的传承者。

第123节:及笈(1)

及笈

三月初三,上巳节。

在柔仪宫中,王贵妃为咸宁公主举办了隆重的及笈礼。

从开礼到礼成,包括初加、二加、三加三个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咸宁公主的服饰也各不相同。

初加时,衣裙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

二加时所着端庄的深衣,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

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作为成年女子的高贵与典雅。

太子妃作为长嫂,为咸宁公主亲自梳发、理鬓,侍女们为她梳成了如意高寰髻,又在脑后随意地留下几缕发丝,自然而活泼,与少妇的发髻区分开来。

第124节:及笈(2)

最后,王贵妃亲手将一只镶嵌着白玉、蓝、绿宝石的垒丝金凤钗戴在她的髻上。

今日的咸宁公主,身着流彩暗花云锦宫装,娟纱金丝绣花长裙,说不出的华贵娇美,举止投足间便可令众生颠倒。

在大明,女子十四至十六岁,为及笈,及笈礼后,则示为成人,可以嫁娶,富贵人家如果舍不得女儿早嫁,往往会在十六岁时再为其举办及笈礼,然而无论怎样不舍,不过是两年的时间,终要嫁入他门。

“好了,如今咸宁已然及笈,本宫也算不负先后所托,了确了心中一桩大事!”王贵妃拉着咸宁公主的手,泪眼婆娑,颇为动情。

是的,代抚皇后嫡女,万岁朱棣最宠的公主,王贵妃这些年可谓是小心翼翼,不敢有半分的怠慢和疏忽,然而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只能宠爱却不能亲近。

咸宁公主此时,也面露悲色。

还是太子妃机警,出言相劝:“母妃何须伤感,今日是咸宁妹妹大喜的日子,应该高兴才是!”

王贵妃这才收敛了眼中的伤色,略作欢颜:“去吧!如今礼成,也不必在此拘束,下去自己庆祝吧!”

“是,多谢母妃!”咸宁公主领着若微就出了这柔仪宫。

“公主,一会儿不是还要饮宴吗?听说陛下也要亲临,诸王府的王妃、命妇都要来拜见公主呢?”若微一脸的羡慕,“估计一会儿公主收礼物都会收到手抖的!”

“有谁稀罕!”咸宁公主伸手轻轻戳了一下若微的头,“你喜欢,你去好了!”

“疼呀!”若微大叫,“那一会儿宴席上找不到你,可怎么是好?”

“不怕,我昨儿就求了父皇,最讨厌跟那些不相干的人应酬,咱们去城曲堂,我约了瞻基他们,还让御膳房做了好吃的,一会直接送过去,我自己的好日子自然要自己舒服才是!”

若微停了步子,上下打量着咸宁,忽然“咯咯”笑了起来。

“你笑什么?”咸宁很是不解,理了理鬓发,随即问着身边的侍女,“锦珠,我的妆花了吗?”

第125节:及笈(3)

侍女一脸茫然,连忙摇了摇头。

“好公主,我是在笑,明明是自己怕见那些命妇,因为那些人当中说不定哪个就是公主未来的婆婆,自己害羞才躲了出来,还偏偏找了这样的说辞!”若微忍俊不禁,“咯咯”乐个不停。

“好你个死丫头!”咸宁脸上一红,立即装作气鼓鼓的,“看我不撕烂你的嘴!”

“啊,杀人了!行凶了!”若微拎着裙子拔腿就跑。

而咸宁跟在后面,不依不饶,紧紧追赶。

闪过花园小径,突然撞在一物上,跑得过快,冲力太大,径直压着那物倒在地上,虽然金钗花钿挡了眼,咸宁拨开一看,立即差点晕死过去。

一个男人,应该说是一个长得还不错的男人,是男人而不是太监。

为什么知道他是男人而不是太监?想到此,咸宁立即羞红了脸,恨不得立即找个地洞钻进去。

“公主殿下,在下,在下想请问,公主殿下凤驾是否可以暂时移开一刻,好让在下行礼拜见!”那人对着咸宁,一张脸似笑非笑,神情诡异,而吐气如兰,弄得咸宁更是一阵晕眩。

而就在此时,早就乐得花枝乱颤的若微与吓得伏在地上的侍女终于肯上前,将咸宁搀扶起来。

咸宁刚刚站好,还不及发怒,而对面两人对着自己郑重行礼。

“臣宋瑛,参见咸宁公主!”

“臣许彬,参见咸宁公主!”

如此一来,咸宁有火也不能肆意发作,终是忍了又忍,理了理妆,冷冷说道:“两位大人,此乃后宫,无诏擅闯,其罪当诛!”

年长者许彬笑而不答,站在一旁,垂手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