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雁回又暗搓搓地引导舆论,好叫火锅前面多上两个字,那就是“天子”。

宰相油条,天子火锅,多对称啊!

这时候开封府食堂菜已经成为一个招牌,再加上仁宗的加持,拨霞供简直是大爆特爆,从上流行到下,成为汴京最火的菜,有了各种衍生锅。

按理说云雁回这次没有以开封府的名义,而是自行敛财,应该赚翻了才对。

但是,实际上是他赚回来也没敢用。

天知道他这次在城里推行火锅,居然那么顺利,连一个盗版的也没有,而且一呼百应,好多官员也成了水军,到底是谁的功劳?

还不是仁宗的……

说真的,云雁回没想过仁宗叫他做事,会是做火锅生意之类的,皇家若想做生意,根本用不着他,他那都是小打小闹了,人家那渠道,都是国际性的。

所以,云雁回也有心理准备,这就是仁宗送他的办事钱。

这不,才出了节,年味儿稍稍淡了一点,云雁回就被包拯找上了。

包拯挠着头说:“这个……今日里从宫里直接下了旨意,叫我们成立一个拆迁办公室。”

云雁回:“??!”

什么鬼,各种小组和办公室,是他独有的起名方式,这样的组织,也只在大相国寺和开封府里存在,还非正式的。

宫里怎么会传旨成立这样的“办公室?”

重点是,这名字也太穿越了吧?!

仁宗起的?到底他是穿越者还是仁宗是穿越者哦!

包拯也一脸不解:“不知为何,竟然用我们开封府内部的组织方式……这是官家认可了这样的方法吗?”

云雁回深吸了一口气:“我大概知道为什么了……”

既然仁宗给起了这么个名字,而这种方式是云雁回提出来,很显然,他想要云雁回牵头去做这件事情——没想到,穿越一把,居然还要在古代做一回拆迁办主任,这职位,多拉仇恨啊!

那么问题来了。

“府尊,敢问官家所说的拆迁,是拆迁何处呢?”

“哦……”包拯轻松地说道,“还能有何处,全天下都知道是何处了,还不是皇宫,官家想要修新宫殿了。”

云雁回听他说前半句,心里就有预感了,这下心道果然!

北宋的皇宫,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小的皇宫了,凭这时的经济之发达,绝不是修不起宫殿,而是他们遇到了拆迁难。

拆迁,一个现代让政府时常苦恼,发生争议的问题。

而在北宋,宋太宗曾经也想让皇宫北面的居民搬走,好扩建宫殿。然而人家百姓硬气得很,我们住得好好的,不想搬呢!

于是宋太宗竟然也就忍气吞声了,堂堂一个皇帝,忍气吞声了有木有,乖乖龟缩在他的小皇宫里了。

既然连太宗都如此,他后来的子孙皇帝又待如何呢?

不是没有扩建的想法,实在是要尊重百姓的意见啊。说起来,那也都是他们的邻居呢!

现在,仁宗又有了扩建皇宫的想法,还把这个难题丢给了云雁回这个汴京老油条,很明显,这是他认为自己那些臣子恐怕难以和小民更好地打交道,反而是贴近百姓一些的小吏,可能更知道该如何做。

更何况,云雁回办事向来别出心裁,也许他有好的办法,可以解决这个困扰了皇家很久的问题。

云雁回真是想感谢仁宗的高看了,他是没怕过什么工作,但是拆迁这种事……真的太麻烦了吧!

这一拆,起码一二百户,人数真不少,而且不知道要拆迁多久,这是一个长线的工作啊。

提问,如何使一群人心甘情愿从市中心搬到郊区去?

饶是云雁回,在刚当上这个拆迁办副主任——主任当然是包拯——之时,也忍不住揪头发了。

但是天子无戏言,仁宗旨意都下了,钱也用代言费抵给云雁回了,哪能推拒呢。

云雁回带上人,跑到皇宫北面的居民区去实地观摩了一下。

这一带还真不是什么富户住的地方,大多是些殷实小民,他们过着极为悠闲的生活。心气儿也不说,那份悠闲劲儿就挺了不起,每日三餐基本都在外面吃,家中不怎么开火的。

京中有什么好玩的好看的,就去围观一下,休息时间在勾栏里泡着,晚上吃顿夜宵,晃晃悠悠回家,生活节奏慢得不可思议。

他们没有太高的追求,钱够花就行,面对隔壁皇城里的邻居,也不卑不亢。

正因如此,要让这些人拆迁,实在是太!难!了!

你还不能用强,无论从太宗都没把他们怎么样,你就更不便来说,还是仁宗的为人,都肯定不允许。这事情仁宗交给开封府,交给云雁回,就是要让他使所有人都开开心心的……

如果这里住的都是穷民,好办,可以砸钱,大家各取所需。如果这里住的是商人,也可以谈条件,给予方便。甚至这里如果住的是朝廷权贵,那也好说了。

偏偏这里住着一群每天都在养老的人啊,他们就不想要别的,自己开心就好。而没有什么环境,让他们觉得待在原处更愉快了。

云雁回捧着脸,差点哭出来了。

“难,难道说,要搞房地产开发吗……”

把搬迁地改建起来,活生生建一个让他们心甘情愿搬过去的地方?!

——

云雁回在开封府抽了几十个人进拆迁办,这个活动因为是仁宗批的,所以大家都很积极,即使只知道是一个挺麻烦的工作,也打破脑袋想进了。

一旦干好了,这就是上达天听啊!

云雁回呼啦啦扯起了团队,别的不说,先满世界考察去吧。

首先肯定要确定把拆迁的居民搬到什么的地方,看看哪里有合适。云雁回心里是觉得,这回可能真的要做房地产了,只有把那个地方炒起来,大概才有希望让这边的居民搬过去。

退一步说,就算不成,好歹还能赚到一笔钱……

所以云雁回要求大家着重找有特色或者风景不错的地方,要知道,汴京人对园林的热爱也是无与伦比的。

开封府这边云雁回的工作本来就挺自由,一直处于自己给自己找事干,现在有了任务,真得见天往外跑,考察地皮了。

包拯有点不抱希望:“雁哥儿,你看是不是在城内找找有没有寺院、道观愿意卖地?在偏远之地,就算建得再好,那些百姓也不会愿意搬去吧。”

“府尊,汴京什么地方,寸土寸金啦,寺院、道观用地做什么不好,赚得很,偏卖给我建安置房吗?”云雁回也知道包拯实在是想不到办法,“我肯定不会只建个城市综合体或者什么园林的,还有其他基础设施,我还准备弄一个进城的班车。”

他把定时开班的公交车概念给包拯解释了一下,“而且吧……公交车经过的路,它不只是一条路,也是一条旅游路线,我希望把这条路的本身也打造成一个景点,什么最美公路之类的。府尊,花费这么多,到时候房子肯定不止建安置给拆迁户的,我们还要炒房啦!”

包拯真心诚意地道:“雁哥儿,官家真是选对人了。”

云雁回:“_(:з」∠)_我也这么觉得。”

第95章 南蛮烧烤

云雁回在学苗语。

这是出于郑苹的要求, 她把身世告知了云雁回之后,就觉得心头石块落地了一般,非但给云雁回说了好多云大的事迹,还想教云雁回苗语了。

拆迁办那边的工作,云雁回自构思之后, 已写出一份大略的策划书, 呈交御览, 说明了此事必然是需要长线作战。仁宗看后,也同意了。

所以云雁回也没有太急,并将空余时间用来和郑苹学语言了。

云雁回虽然有一半苗族血统,但是从小都在汉族聚居地长大, 连自己有苗人血统都不知道。然而他学起苗语来,出乎郑苹意料的快,连连说这一定是因为血统,她早该教云雁回的。

云雁回心想, 明明是我学习能力强好不好?

他要是学习能力不强, 小时候能不被赵允初追着跑吗?想当年赵允初只是因为他学习佛经特别好才崇拜他的咧……

又因为在学苗语, 加上郑苹曾要求云雁回给云濮思他们出些转行的主意,所以云雁回也就往云濮思那里跑了几趟。

云雁回去那边做客的时候,云濮思他们请他吃了一顿饭。

本来苗人就挺热情,何况他们知道了云雁回原来也是同族,还是来帮助他们的,于是更加热情。

他们真的不是特别有钱,毕竟之前周转的钱还是郑苹借的,如今天气还没回暖,买炭之类的花销又多。桌上的菜色比较简陋,满打满算也就四道菜,菜羹、炒笋、拌粉和胡辣汤。

那拌粉就算是主食了,云雁回盛了一碗,这粉条应该是手工做的,略宽,形制粗糙,但是拌了油和酱料后,泛着一层金黄的光泽,还散发着猪油香味,点缀着一点酸萝卜,让人很有食欲。

“这是猪油拌的?好香啊。”云雁回眼睛一亮,“京中好似没有这样吃的。”

这时候条件普通的,也就吃得起动物油了,而且以他们家的条件,大概也是因为云雁回来了,才放这么多油拌一碗。

“有类似的,但是味道很不一样的,”云濮思介绍道,“我们的酱料是特制的,老方子了。”

“油而不腻,好吃啊。”云雁回又夹了片笋,吃了两口,疑惑地道,“这是……苦笋?”

伟大的美食家苏东坡曾经称赞过苦笋是“待得余甘回齿颊,已输岩蜜十发甜”,这种生长在高山的笋类带有苦味,十分能清热,云雁回记得粤闽地区就特别喜欢食用。

云雁回吃过生的,简直苦到没朋友。但是正如苏轼说的那样,苦完之后的余甘也很美味。这苦笋,算得上是山珍了。

只是,云雁回疑惑的是,“这苦笋生得真够早啊?”

按理说,应该是春末夏初产出,而现在还是早春,且今年天气格外寒冷,云雁回真想不到能吃到苦笋。

“这是去年产的苦笋,”云濮思介绍道,“用特殊的办法腌制之后,封存起来,保存到了现在。如今这个天气,新鲜苦笋还没有呢。”

云雁回瞪大眼睛,非常惊奇。

这可是一个没有防腐剂等各种先进防腐措施的时代,凭他们的方法,居然可以把苦笋保存长达一年?吃起来还特别爽口,白白嫩嫩完全不像一般腌菜?这简直太神奇了!

这年头,大家为了在冬天吃到蔬菜,可是绞尽脑汁,各种腌菜,还有暖房蔬菜。可惜了,暖房蔬菜总归会有点蔫的样子。

云濮思看着他的样子,磕磕巴巴地道:“怎,怎么了,真的没有加奇怪的东西,吃,吃了不会有事的……”

云雁回:“……”

“我不是那个意思!”云雁回看着他,“你们有这手艺,居然还这么穷?”

云濮思挠挠头,“这算什么手艺啊,汴京美食多了去了。”

云雁回打量着他,心中想着,大概不止是他们不自信的缘故,也根本没有门道推销出去啊,这时候的人对苗人的印象还是太刻板了。

云雁回沉吟片刻,说道:“不说别的,我们开封府食堂其实就特别需求冬日里的蔬菜——但是,我得避嫌,而且你们去年储存的恐怕也不多了吧。”

云濮思用力点点头,“雁哥儿,那你看能怎么办呢?”

云雁回说道:“猪油拌粉我觉得也很有特色,我是觉得,你们不如在夜市摆摊,卖炙菜好了,同时卖这个拌粉,日后苦笋充足了也能上来,很清热。”

所谓炙菜,其实就是烧烤。

没错,这时候就能撸串了……

只是可能味道没有后世那样丰富。

“明年,你们做多一些苦笋,就可以推销到别的部门公厨去了,销量不用担心。”云雁回因为几项工作,和别的衙门都打过交道,心里有数。

云濮思不太自信,“炙菜……我不太会啊,拌粉也就罢了。”

“只有拌粉不够啊,炙菜你们尽管做,我会来帮你定菜的。”云雁回揽了下来,心里已经在思索着可以有哪些串了。

这时候的烧烤还是比较单调的,也就烤烤牛羊鸡鱼之类,没有什么新花样。像是蔬菜也没有,茄子、韭菜烤起来多好吃啊!包括掌中宝、牛油、黄喉、毛肚等等后世非常火热的烧烤原料,也没有应用上。

云濮思等人感激不尽,虽然云雁回和他们是同族,但是没有人是有义务帮助别人的。云濮思也非常坚定地说,到时候收益要拨出来分给云雁回。

云雁回都笑了:“你就这么肯定能赚钱啊?”

云濮思不好意思地道:“我都听说了呢……雁哥儿你可厉害了。”

“哈哈,大家都姓云,不用客气。”云雁回思索了一下,“你可以分两成给我娘,她借给你们周转的钱便不用还了,当做入股。”

那些钱其实占两成太多了,主要是云雁回出的点子。

不过云雁回自从脱离了贫困线,想吃什么基本都能吃到之后,就对钱财没有什么向往了,更在意工作中的乐趣与成就感。

但是苗人都很赤诚,如果分文不取,反而是对他们内心的一种折磨,给他娘算了。

云濮思果然一脸放心,“好好好,好的。”

……

傍晚,包拯正在书房中办公,忽而闻到一股香味,十分的浓烈,直往脑子里蹿。

虽然已经吃过晚饭,但他还是不禁咽了一口口水……

这是什么东西?

“咚咚。”

门被敲响了,然后是云雁回的声音:“府尊大人,要特殊服务吗?”

“……”包拯踟蹰片刻,站起来去开门了,只见云雁回手里端着个盘子,里面是一大把竹签子,竹签子上串着各种肉和蔬菜,油滋滋地直泛光,撒了不少葱花和香料。

“这,这是……”包拯发觉自己又情不自禁咽了口口水。

虽然还没吃,什么其外观实在勾人。

云雁回贼兮兮地笑了,“府尊,我老表在夜市摆摊呢,这是他们出的炙菜,我带了些来府里分给各位同僚,就算做宣传了,希望日后大家多去照顾生意。”

还有什么能比在开封府打广告更有效呢?

在这里铸起口碑,就相当于辐射了大半东京城,现在谁不知道开封府人每日美食养着,越来越挑嘴了啊。

“你老表?”包拯纳闷,“郑家的人去摆摊?”

云雁回:“不是,云家的啦!”

包拯一直被告知云雁回是单亲家庭,但是想一想,即便爹死了,也还有亲戚嘛,只是可能关系没那么近,不常走动。这年头,住得远的亲戚走动都不频繁。

而且包拯的心思,都被那些炙菜拉去了,他直勾勾地盯着一串烤韭菜,“韭菜……也炙么……”

这韭菜也是油汪汪的,又青翠得很,看上去可爱又可口极了。

不止是韭菜,还有好多其他的蔬菜和肉,包拯甚至都想不到,这些也能用来炙。

“府尊,你休息一下撸点儿串哈。”云雁回把他推进去,非常热情地邀请他撸串,“来,尝尝这个牛油。这是牛胸尖上的一点肥肉,一头牛也就几两牛油而已,口感是不是有点像牛筋?”

口感真的是柔韧有嚼劲,咸而不齁,包拯只觉得唾液都分泌得更多了。

“还有猪肺……这是翅尖,黄喉……”云雁回一个个介绍,不亦乐乎,他自己是已经吃饱了,乐得看包拯被诱惑得暂时放下公务撸串。

“风味独特!”包拯吃得欲罢不能,还没忘了夸奖一句。

云雁回坐在旁边,捧着脸看他:“府尊,摊址在州桥夜市,就在桥头那片儿,苗人开的,很显眼。”

包拯:“唔唔。”压根忘记在意怎么云雁回的老表是苗人了。

像这样的场景,出现在了今日的开封府各处。

炙菜出现了那么多年,但是大家头一次觉得,可以为了它疯狂!

——原来,炙菜应该这么做啊!这样才够味啊!

所有人都感觉,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了一般。

也正是从这一夜开始,对于常常需要值班的开封府诸人来说,又多了一句口头禅:“走,撸串去!”

烧烤这个名字,渐渐取代了炙菜,后者更偏向用来形容正式餐桌上的烤肉了。

而云濮思他们的苗人身份,更成为了现成的记忆点,即使有了山寨,也不担心正宗地位,完全不用再去树立什么品牌招牌名了,反正大家就认准了,南蛮烧烤。

第96章 我才是甜甜的!

出了朱雀门, 到龙津桥,到州桥之南很大一片区域,是汴京最繁华的夜市,夜里摊贩在这里经营直至三更之晚,可见汴京人的夜宵有多丰盛。

以汴京所谓最大商业城市的繁盛, 这里有长盛不衰的夜宵种类, 也有突然爆红的食物。

后者, 便如最近的南蛮烧烤。

虽说摊主并不会这么称呼自己,但是在汴京人看来,这就是摊子的代名词了。

有人认出来,他们原是岔路口打野呵的歧路人, 以表演南蛮歌舞为生,但是其中两个为主的女孩受伤之后,就有一段时间没出来打野呵了。

一直到前不久,突然换了行当, 在州桥夜市开起了夜宵摊。

因为他们所卖的炙菜风味独特, 加上一开张就有很多开封府的人来捧场, 所以非但没有地痞流氓敢找麻烦,还吸引了大量老饕来品尝,一时间成了州桥夜市最近最火的摊子。

火到从入夜后开始摆摊,一直到三更,都是人员爆满,看得其他摊贩都不禁感慨,烧烤魅力就如此之大吗?同样是炙烤,别家卖炙菜的,生意就没这么好过。

别说,不愧是被开封府的人都追捧的炙菜,有别的炙菜老板来买了尝尝,好取经,发现他们大概是有独门秘方,味道特别的香,火候到位,令人只是闻闻就口生津液,食欲大开。

有些菜,都想不到居然可以用炙烤的来做。

赵允初也听说了这家炙菜,他在大理寺的同僚们最近常常夜里加班办案,每次都相约一起去吃,有人大着胆子约了赵允初晚上一起去,赵允初还真就答应了。

其实汴京的贵人们都还算平易近人,宴会吃得,小食也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