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悬疑录4大明宫密码上一章:第 18 章
  • 大唐悬疑录4大明宫密码下一章:第 20 章

崔淼叹了口气:“一言难尽啊。总之都过去了,如今我已是无牵无挂孑然一身,正在四处游历之时,恰好来到成都附近。因我曾与薛炼师在青城山中有过一晤,便想到浣花溪来一访故人。没想到,却遇上了秋娘这位故人。”他向杜秋娘展颜一笑,“今天,秋娘能否再为我唱一次《金缕衣》?”

杜秋娘星眸闪耀:“千金一曲《金缕衣》,人间已再难闻。但为崔郎,我愿献此曲。”

初夏夜。星光下的浣花溪波光粼粼,去年的木芙蓉和今年的青草香混合在一起,促织躲在院墙下鸣叫。

杜秋娘正在对镜梳妆。她淡扫蛾眉,颊贴圆靥,鬓边插了一枚碧玉钗。崔淼从院中采来一朵带露的紫薇,为她簪在玉钗旁。杜秋娘娉婷而立,金粉色的披帛自玲珑的香肩委地,随着她的步履摇曳生姿。

顷刻间,艳冠长安的名歌妓又回来了。

杜秋娘正要抱起紫檀琵琶,崔淼笑道:“等等,再有一样东西,就完美了。”

“什么?”

“香。”

杜秋娘道:“薛姊姊不爱熏香,总说败坏了草木的自然之气,久而久之,我也忘了这回事。”她对着崔淼嫣然一笑,“崔郎难得来一趟,少不得把那样稀罕东西拿出来一用了。”

“什么稀罕东西?”

杜秋娘打开妆奁,从中取出一个小包裹,轻轻掀开外面包裹的金黄色绸缎。崔淼一看,却是一小块黑乎乎泥巴似的东西。他皱了皱眉:“这是……熏香?”

“崔郎好眼力。”杜秋娘笑道,“可知这是什么香?”

崔淼摇了摇头。

“这就是龙涎香。”

“龙涎香?”崔淼一哂,“秋娘的身边竟有龙涎香,是从哪儿来的?”

“是……他赐给我的,就这么一小块,只有他在的时候,才可焚此香。”

崔淼点头:“好啊,托秋娘的福,今天我也做一次……”他咽下后面的话,却从杜秋娘的手中接过绢包,在案上轻轻敲了敲,又从妆奁中找出一把小小的银篦刀,自那块黑乎乎的龙涎香上刮下数小碎片来,投入镂空缠枝的香炉中。

两人都默默地注视着香熏炉中透出的火光,明明灭灭,须臾,屋里便飘荡出一股奇异的香气。

“好闻吗?”杜秋娘轻声问。

“不好说。”崔淼答,“太特别了,极尊贵又极悲哀的感觉,实非人间该有的。”

“崔郎也这么觉得?”

崔淼若有所思地说:“这香气让我想起一个人。”

“谁?”

“王皇太后。”

杜秋娘愣愣地看着崔淼,他却还以狡黠的一笑:“是不是也让你想起了什么人?”

杜秋娘的脸登时变得酡红,仿佛饮下一口烈酒,她横抱琵琶,嗔道:“你管我想谁呢,听曲吧。”

长安城中千金难觅的《金缕衣》,在千里之外的浣花溪畔响起来。

5

一曲终了,龙涎香气却似乎变得更加浓郁,在他们的身边形成化解不开的包围,又仿佛要吸走他们的魂魄。

崔淼举起酒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来,秋娘且与我痛饮这一杯吧!”

杜秋娘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明眸如星辰般湛亮。她轻声道:“崔郎方才的话不对,并非所有男人都自私。据我所知,就曾有人既得到了自由,也得到了知音。”

“哦,什么人那样幸运?”

“我听薛姊姊说的,那人是她最好的朋友,名字叫做傅练慈。”

“傅练慈?我好像听说过这个名字。”

“崔郎也知道她?”

“二十多年前的京城名妓,恍若三年前的秋娘,对吗?”

杜秋娘满脸惊诧:“天呐,崔郎你怎么什么都知道?”

崔淼忍俊不禁地说:“我早说过,全天下的佳人都是崔某的知己,不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抑或是将来的。”

“呸!瞧把你得意的。”杜秋娘佯斥,“我知道了,你一定听过白乐天的那首《琵琶行》的故事。不过薛姊姊告诉我,《琵琶行》表面上看起来是写一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歌妓,其实那位惊才艳艳的琵琶女就是傅练慈。她是在看过白乐天为她所作的《琵琶行》之后,感觉生无可恋,兼心愿已了,便投水自尽了。薛姊姊还说,世人并不知道《琵琶行》背后真正的故事。”说到这里,她又朝崔淼投去含情脉脉的一瞥,“崔郎这么灵巧的人儿,多半是打听到了《琵琶行》的真正内情。”

“只听说了一些大概。”崔淼不以为然地笑起来,“方才秋娘的话,倒是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不知崔某是否有幸,能听秋娘讲一个缠绵悱恻的故事?”

“故事可讲,但并没有那么缠绵悱恻。”

杜秋娘将紫檀琵琶搁在身边,悠悠道:“我听薛姊姊说,那傅练慈生得美貌绝伦,又擅奏五弦琵琶,技艺之精湛,多年前的长安城中,无人能与她相比。傅练慈二十来岁时,有一位西川富商斥巨资为她赎了身,纳她为妾,傅练慈随富商来到成都,从而与薛姊姊相识成为了好友。后来,傅练慈厌倦了为人妾的日子,便让那富商给她一纸休书,又返回长安去了。她在曲江旁买下一座宅院,重新弹起琵琶,没过多久声名再起,为了能进她的院子一睹芳容,长安城中的王孙公子恨不得浪掷千金,而她却只挑想见的才见。崔郎你说说,她是不是活得特别潇洒自在?”

崔淼含笑不语。

杜秋娘叹了口气:“按说,她本可以一直这样潇洒地过下去,可是偏偏遇上了一个人。就因为那个人要专宠她,曲江旁的院子只能重门深锁,傅练慈的琵琶从此也只能弹给他一个人听,狂蜂浪蝶们都跑了,所有的真心假意也统统散去。按照傅练慈一向的言行,大家都推想她是被迫的,甚至还在暗暗盼望着,有朝一日她能突破束缚,重新变回那个豪放不羁、自由自在的性情女子。可是,所有的人都失望了。”

直到此时,崔淼冷淡的目光中方才闪出一星亮泽。他问:“难道说,傅练慈是心甘情愿放弃自由的?”

杜秋娘没有回答他的问题,继续道:“她在曲江旁的宅院中过着足不出户的日子,销声匿迹了整整十年。最好的年华就这样一掷而去,却没有丝毫留恋。直到贞元二十年,那个专宠她的人逼她离开长安。”

“哈!霸占了人家整整十年,到头来就一脚踢开?”

杜秋娘笑了笑:“也可以这么说吧。傅练慈不愿意走,但那个人的命令她更不敢违抗,最后只能无奈地返回成都来了。因为她心意彷徨,一路上走走停停,足足三个月后才游荡到成都。这时,已经是永贞元年的元月。”

又是永贞元年。

崔淼凝视着香熏炉中的火光,不知在想什么。

“又过了一个月,新皇即位的诏书传到西川,傅练慈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赶走。”杜秋娘道,“再过半年,先皇因病禅位,不久便驾崩了。傅练慈从此定居在成都,彻底过起了隐姓埋名的日子。直到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她将那人所赠的紫檀琵琶交给白乐天后,便投江自尽,走完了这一生。我觉得,她应当走得了无遗憾。”

崔淼将目光转回到杜秋娘的脸上:“恕我愚钝,秋娘所谓的自由与知音兼得,指的就是傅练慈吗?可为什么在我听来,她的人生是个纯粹的悲剧?”

“悲吗?”杜秋娘怅然地说,“崔郎有所不知,像我们这种身份的女子,对于幸福的祈盼自与良家女子不同。我们并不奢望天长地久,也从不敢想什么相夫教子、举案齐眉。何况,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日子,我们还不见得能过下去。比如薛姊姊吧,与她有过情缘的人,并无一个能修成正果,所以这就是我们的命啊。但是没关系,只要曾经得到过一份真心,就足够了。崔郎你想,当初如果傅练慈被纳入宫中,即使得了一个妃子的封号,从此却只能在深宫中耗尽一生,再不见天日。这与她为他独守宅院,根本就是两回事。所以,那人在登基之前放她走,在我看来,便是最难得的情义了。”

沉默片刻,崔淼道:“恕我直言,从男人的立场来看还是自私,不过换一种方式罢了。”

“你!”杜秋娘大为扫兴,愤愤地说,“和你说不清楚!”她伸腿下榻,谁知刚踩到地上,却像踩到一堆棉花。身子晃了晃,便重新软倒在榻上,头上冒出冷汗。

“崔郎,我的头好晕,怎么……”杜秋娘向崔淼伸出手,可是他的轮廓越变越虚,渐渐化成一团迷雾。她摸不到也抓不住,只能颓然倒下。

崔淼一手搂着杜秋娘的娇躯,一手推开房门,初夏的清风瞬间灌入,冲破了屋内的重重郁结。

一个黑衣人从门外姗姗而入,身上却带着星辰点点。“这是什么?”崔淼在她的肩头随手一捻,原来是一枚萤火虫。

“怎么磨蹭了这么久?”聂隐娘只要一开口,便是万年不变的凌厉语气。

崔淼对着掌心轻轻吹了一口气,目送着萤火虫飞进夜色中不见了,才轻笑道:“我也不知为什么,今天的香起效比平时慢,结果她就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把她几辈子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听得我十分尴尬啊。唉!迷魂香就是这点不好,把人迷晕了不算,还会诱人说出清醒时说不出口的话,我却未必次次都想听。”

“少矫情了,我看你听得十分畅快嘛。”聂隐娘可不会对他客气,扭头嗅了嗅,“味道很特别啊,这就是迷魂香气吗?”

“不,这是龙涎香。”

“龙涎香?”

崔淼掀开香熏炉的盖子,用银签子拨动着香灰道:“我知道了,应该是龙涎香的缘故,使混在其中的迷魂香起效变慢了。而且,龙涎香气把迷魂香的味道完全掩盖了,我原先还有些担心会被她发现呢。”

在他说话之际,聂隐娘已经麻利地把杜秋娘五花大绑起来,还在嘴里塞了团丝帕。饶是崔淼的迷魂香厉害,这么折腾杜秋娘居然都没醒。

“走吧?”聂隐娘把杜秋娘往肩上一搭,又在门边驻足道,“要不要给薛炼师留个信?否则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算了。不留信,薛炼师就会当是杜秋娘自己走了。”崔淼伸手拿起榻上的紫檀琵琶,笑道,“这件好东西还得带上。”

院门前,已有一辆马车在静静等候。待聂、崔二人将杜秋娘弄上车后,斗笠遮面的车夫轻轻一松缰绳,马车便在星月的指引下,悄无声息地向浣花溪头驶去。

走了好长一段时间,聂隐娘打破沉默,说道:“原来龙涎香的味道是这样的。”

“隐娘也知道龙涎香吗?”车内月光朦胧,只能隐约照出崔淼的轮廓,看不清表情。

“我只听说过龙涎香之杀。”

“龙涎香之杀?这名字有趣,是什么意思?”

聂隐娘道:“龙涎香之杀,指的是永贞元年前后发生的一系列刺杀案。”

崔淼看着聂隐娘,笑得有些邪魅。

“你笑什么?”

“我觉得,龙涎香之杀这几个字,和隐娘倒挺般配的。”

“非也。龙涎香可不是寻常刺客能有的。”从聂隐娘的冰冷语调中竟透出一丝罕见的敬意,“之所以叫做龙涎香之杀,是因为刺客每杀一个人之后,都会在现场焚起龙涎香。龙涎香气弥久不散,而且与众不同,绝对不会引起混淆。”

“所以,刺客是用龙涎香作为标记咯?”

聂隐娘反问:“龙涎香可是一件稀罕之物,崔郎以为,刺客为何非要用龙涎香做标记呢?”

“龙涎香又名天子之香,莫非……刺客是代表皇帝而行刺杀?”崔淼一拍大腿,“多半就是!普通人怎么搞得到龙涎香?”

聂隐娘点头道:“我告诉你龙涎香之杀中被刺者的身份,崔郎就更清楚了。据我了解,当年死于龙涎香之杀的有金吾卫大将军郭曙、西川节度使韦皋,还有……舒王李谊。”

“等等,等等。金吾卫大将军、西川节度使、舒王!这可都是一等一的达官贵人啊!他们竟然都死于刺杀?”

“对,而且都死于龙涎香之杀。也就是说,他们都是被皇帝派出的刺客暗杀的。”

“哪位皇帝派出的刺客?”崔淼看着聂隐娘的眼睛,“难道是……先皇?先皇为什么要杀这些人?还要用暗杀这种见不得人的手段?”

“这个问题我就没法回答了。但据我所知,先皇在东宫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他的储君位置一直受到舒王李谊的威胁。金吾卫大将军郭曙是郭子仪之子,把持着京畿重地的防务,和舒王李谊曾为同袍,所以关系特别亲密。至于西川节度使韦皋,曾经是西川的一代枭雄,由于他在和吐蕃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吐蕃内大相论莽热就是他抓捕到的,所以他居功自傲,从来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先皇登基之初,就是韦皋头一个上表,称先皇身患重病,口不能言,无法视政,应该让位给更加贤良适当的人。”

“他居然敢上这样的表章?”崔淼忍俊不禁,“先皇熬了二十多年才当上皇帝,龙椅都没坐热呢,就要把人家赶下台去,这个韦皋也太嚣张了吧。他这么闹图什么呢?再怎么折腾也轮不到他当皇帝,莫非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韦皋肯定是想拥立他属意的皇帝。至于谁是贤良适当的人选,韦皋没有直说。崔郎不妨猜一猜?”

“让我猜?”崔淼思忖道,“我想想,能够将先皇取而代之的无非两个人:一个是当今圣上,还有一个就是舒王李谊?至于韦皋想拥立的是谁,我还真不敢胡乱揣测。”

“有什么不敢的。结局你都知道了——龙涎香之杀所到之处,韦皋头一个丧命,接着是金吾卫大将军郭曙,最后便是舒王李谊。此三人一除,先皇即宣布退位,内禅于太子。于是,咱们英明神武的当今圣上便顺利登基,开始大展宏图了。”

“哈!我知道隐娘为何对龙涎香之杀特别感兴趣了。”崔淼恍然大悟,“若非龙涎香之杀,大唐很可能就不是今天的样子了。”

聂隐娘冷冷地说:“先皇孱弱,即使在位也坚持不了多久,暂且不提。但是当初如果舒王即位,因他得位不够名正言顺,肯定希望拉拢各方势力来支持他,所以我预料,他绝不会像当今圣上这样戮力削藩。”

“微波有恨终归海,明月无情却上天。”崔淼打了个哈哈,劝道,“藩镇大势已去,隐娘何必执着。你我皆凡人,还是随波逐流罢了。”

聂隐娘似笑非笑地说:“哦?崔郎想要随波逐流,为何不早说呢?也省得我们夫妇跟着你这般穷折腾。”

崔淼尚未答话,横躺在车座上的杜秋娘却“哼”了一声,缓缓睁开双目。当她发现自己四肢被绑,嘴里也堵了东西,不禁拼命挣扎起来,还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休要乱动!”聂隐娘说,“识相的就帮你除掉嘴里的东西。”

杜秋娘看看崔淼,又看看聂隐娘,狂点头。

聂隐娘将她口中塞的丝帕一把扯下。杜秋娘大口喘息了几下,冲着崔淼叫起来:“崔郎,救我呀!”

聂隐娘斥道:“叫什么叫!再叫还把你的嘴堵上!”

崔淼朝杜秋娘摊了摊手:“秋娘,你还是乖乖地躺着吧,不要吵不要闹,便可少受点罪,咱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崔郎你!”杜秋娘这才认清了现实,双眸闪现泪光,“原来、原来你是故意……”她倔强地昂起头,“你们到底想干什么?”

聂隐娘道:“告诉她吧,迟早要说的。”

崔淼向杜秋娘俯下身,压低了声音道:“秋娘,我们送你回长安去。”

“回长安?”

“是的,回长安。”顿了顿,崔淼补充,“我们还要将你送进大明宫去。”

杜秋娘瞪大眼睛:“为什么?崔郎、隐娘,你们这是为什么呀?当初不是你们帮我逃离虎口的吗?现在为何又要把我送回去?我不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呀!”

“为什么?”聂隐娘冷哼道,“就因为你面前的这位风流郎君,要用你去和皇帝做一场交易。”

“交易?”

“他要用你去换回他的心上人。”

“崔郎的心上人?”杜秋娘愣愣地看着崔淼,忽然叫起来,“啊,裴炼师!崔郎,你是为了裴炼师吗?”

月光如水在车内流动,照出崔淼冰霜一般的面容。

杜秋娘难以置信地喃喃:“真的是这样……”

崔淼苦涩地笑了笑:“秋娘不是遗憾缺少知音吗?到了大明宫中,你就可以继续弹琴唱曲,也会有人欣赏了。”

“不!我不要!”杜秋娘尖叫起来,“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情!我豁出命才逃出火坑,现在怎可又去自投罗网!我不去!我不去!”

“这……”崔淼怔了怔,狠下心道,“便由不得你了!”

“天呐……”杜秋娘的眼泪夺眶而出,难以置信地来回看着聂隐娘和崔淼的表情,终于颓然倒下。片刻,她又支撑起身子,顽强地说:“你们打错主意了。当今圣上是什么样的人,怎会与你们议价。不可能的!就算你们把我送进宫去,也绝换不回裴炼师,不过多一个人送死罢了!”

崔淼厉声道:“若是没有静娘,你早就死了!那次的诈死之计,其实她已看出端倪,但出于同情和义气,当然也是为了……保护我,她才毫不犹豫地对皇帝撒了谎,使你能够逃出生天。如今她有难……”

杜秋娘一下愣住了:自己的命竟是裴玄静救的?这是真的吗?

崔淼苦笑道:“秋娘,我只能恳求你,帮帮我们。秋娘的大恩,我亦会用命相报就是了。”

杜秋娘气狠狠地说:“谁要你的命!就算我入宫去,你怎么就能肯定,圣上一定会答应你的条件!”

“休要再多费口舌了。”聂隐娘插言道,“道理我都对他讲过无数遍了,可他就是不听。这个人呐,已然鬼迷了心窍,不到黄河他是不会死心的。所以我劝你也死心吧。”

崔淼沉声道:“你们说得都没错,我当然知道,用秋娘去和皇帝做交易,很可能一无所获。但是,我再没有其他办法了。”

车外仍是漆黑的长夜,万籁俱寂中听着车轮滚滚,仿佛宿命一般不可阻挡,令人生畏,但也及不上崔淼的话语更加决然,更加无奈。

“我花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想尽了办法,最终才想出了这个计策。然后我又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才找到了秋娘——你的下落。转眼之间,一年就这么过去了。”他的声音变得嘶哑,“我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不能再等,也不想再等。无论如何,我都必须行动了。秋娘,眼下只有靠你,才可能进入大明宫中,见到静娘。至于别的,我现在根本不去想。”

6

截舌后的第二十天,裴玄静应皇帝召见,离开牢房,再度站到了光天化日之下。

一早就有宫婢来帮她洗漱更衣。除了在兴庆宫中,裴玄静还没遇到过这样满头银丝的老年宫婢,服侍人的手法倒是十分娴熟,默默无语地帮裴玄静收拾得干干净净。最后,老宫婢举起一面铜镜,让裴玄静照一照自己的样子。

呵,镜子里的这个女子还是她吗?裴玄静用陌生的眼光打量着铜镜中的面孔。伤口愈合之后,从五官轮廓上几乎看不出变化。新换上的雪白道袍将她的脸色衬得越发晶莹无瑕,而那双一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明眸变得愈发深邃,在黯淡的铜镜中像两颗漆黑的珍珠。

“娘子真好看啊。”老宫娥直到此时才说了第一句话。

裴玄静有些意外地朝她瞥了一眼。老宫婢又把头低下了。

走出门,便看见前方大片空地上那座孤零零的祭天台。长安三大内,裴玄静都已经到过,她见惯了金碧辉煌,也曾为残破凋敝而黯然神伤。但眼前这一大片寸草不生的荒芜,却是三座皇宫中绝无仅有的。

如果不是祭天台前仍然站着几名神策军,简直不能相信此地属于皇宫。其实祭天台下的地牢已经空了,根本不需要守卫。那几名神策军是专门来看管裴玄静的。

自从受刑之后,裴玄静就被送来太极宫中,关押在三清殿旁残存的下等奴仆的房舍中。除了那几名远观的神策军守卫,整个太极宫西隅的这片狭长地带中,就只有裴玄静这一名囚犯。

很显然,皇帝不希望再有任何人见到裴玄静,所以才做此安排吧。

她倒觉得十分安逸。

裴玄静上了马车,撩起车帘,看到老宫婢弓着身子,向南去了。

南面是掖庭宫。

掖庭宫中都是最低等的宫婢,其中不少是犯官的女眷,也有犯错遭罚的宫婢甚至被打入冷宫的嫔妃。没入掖庭便意味着终生为奴,很少有人能从掖庭宫走出来,掖庭便是她们人生最后的归宿。所以,打破惯例的上官婉儿才会被称为人中翘楚。

裴玄静注视着老宫婢远去的背影——她因何没入掖庭?又是什么原因使她从掖庭宫中被挑选出来,专门来为裴玄静梳妆?还有,她为什么要说那句话呢?

裴玄静的思绪被拂面而来的春风打断了。将近一个月没有出门,天地已经换了一副模样。暖风和煦,杨花和柳絮在空中簇拥起舞,惹得她的鼻子微微发痒。

春天来了。

只有清思殿仍停留在严冬中。龙涎香气与冰块散发的寒气交融在一起,香者更香,寒者更寒。

裴玄静入殿跪拜,良久,才听到皇帝说:“宋若昭的尸体找到了,就在太液池中。”

她抬起头。仿佛初遇一般,他们都用全新的目光打量着彼此。裴玄静几乎认不出皇帝来了。

二十天不见,皇帝老了十岁,于阗大玉盘中的冰霜好像全部凝结到了他的鬓边。尤其让裴玄静感到震惊的是,他的神态变了。在裴玄静的印象中,皇帝是她所见过的最傲慢的人。这一点儿不奇怪,因为他是天子,自然可以睥睨天下。但是裴玄静第一次见到皇帝时,便从他的傲慢中看到了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决心。他的傲气是进取的,是胸怀社稷者的野心万丈。正是这种特殊的傲慢,使皇帝看起来相当年轻。

他真的不像一位守成的君主,而更像一位开疆拓土的战士。他的所作所为也证明了,这是一位从不停歇地“打江山”的皇帝。这样的皇帝怎么会老呢?即便是死,也只能战死在沙场上。

在贾昌的小院中第一次见到“李公子”时,裴玄静便感叹于他的高傲与锐气。从那时起,裴玄静就对皇帝始终抱持着矛盾的感情。她憎恨他将天下人视为草芥,毫无怜悯的冷酷,但也敬佩他对于自身使命的坚持。正是这种相互矛盾的情感,导致了她在面对他的淫威时,一直自相矛盾的行为。她反抗他,但又服从他,均源于她在内心敬重他,同时又厌恶他。

今天,就在裴玄静踏进清思殿前的那一刻,甚至在她听到他说“宋若昭死在太液池里”的那一刻,她都坚信这种矛盾不复存在。对于皇帝,现在她的心中只有恨,再没有别的了。

可是不对啊,为什么皇帝变成了这个样子?他的狂傲呢?他的强硬呢?他的坚韧呢?

裴玄静惊骇地发现,当皇帝失去斗志以后,就仿佛失去了生命的根基。令她既恨又敬的东西同时消失了,如今在御榻上坐着的,几乎是一个老人。头一次见到皇帝时,裴玄静不相信他已年满四十岁;今天见到皇帝时,裴玄静同样不敢相信他还未到四十五岁。

出了什么事?

他不是一切尽在掌握,把最后的威胁都排除掉了吗?

皇帝说话了:“朕有样东西,要给你看。”

在云母屏风的后面,皇帝打开金匮,示意裴玄静上前来。

摆在最上面的是《推背图》第二象。

裴玄静的目光停驻在七言诗上,那两个红字格外鲜明,不容忽略。

“看清楚了?”

裴玄静点了点头。

“宋若昭给你看过整部《推背图》?”

裴玄静又点了点头。

“那你可知,第二象预示着什么?”

裴玄静看着皇帝。

他的唇边泛起一抹苦笑:“从《推背图》被撰写出来以后,第二象所预示的内容就一直不可言说,因为它代表的是——大唐的国祚。没有人敢解读第二象,也没有任何一位皇帝敢让人去解读它,哪怕是太宗皇帝本人。其实它的寓意不言而喻,从朕登基的第一天起,《推背图》第二象就是朕的信心来源。”他问裴玄静,“你还记得第二象的谶诗原先是怎么写的吗?”

裴玄静记得。

但是皇帝没有等待她的回应,他虽面对着裴玄静在讲这番话,其实是在自言自语:“原先的谶诗是这么写的:‘江中鲤鱼三六子,重重源源泉渊起。子子孙孙二九人,三百年中少一纪。’解读这首诗太容易了。江中鲤鱼是指李家,重重源源从高祖皇帝而起。子子孙孙二九人,指的是帝位在李家子孙中代代传承,也许是二十九代,也许是十八代。至于‘三百年中少一纪’就更好解释了。三百年,是指大唐将有绵延三百年的国祚,而少一纪呢,或许是指三百年少一年,也可能少一个月、少一天、一个时辰……”他住了口,沉思片刻,才又道,“朕不知道其他人的看法,但朕一直这样解释《推背图》的第二象,朕对此笃信不疑!”

裴玄静听懂了:为什么皇帝说《推背图》第二象给予他信心。因为按照他的解读方式,大唐国祚将近三百年。不管是三百年少一年,还是少一个月,少一天,大唐从现在算起,还有起码一百年的国祚!谶诗第三句的帝位传承,也佐证了这个推测。从高祖皇帝开始至今,如果不算武周的则天女皇,那么当今圣上恰好是大唐的第十一位君主。不论大唐的帝位将传承二十九代还是十八代,都还在方兴未艾之时。

当人人都以为大唐已经风雨飘摇时,皇帝却几乎以一己之力擎起整个江山,正因为他拥有最坚定的信念:大唐距离分崩离析的那一天,还远着呢!而他自己在帝王序列中所处的位置,也恰好位于中间,承担着转折的重任。

如果从现在开始算,大唐还有不少于一百年的国祚,那么皇帝的一切付出都是有意义的。因为他正在把一个帝国从深渊中带出来,重新攀上高峰。从安史之乱开启的持续衰败的局面在他的手中得以扭转,只有这样,大唐才能够浴火重生,再延续一百年!

“可是它变了!”皇帝指着金匮中的第二象,声嘶力竭地说。

是啊,谶诗变了。从二九人变成了二五人,从三百年变成二百年!

太可怕了。裴玄静完全理解了皇帝的绝望。二五人,解释为二十五位帝王尚可,但如果解释成十代传承呢?而三百年变成二百年,则更加直白并且逼迫太甚。现在的谶诗等于在说:大唐将亡,亡于当下!

“你与宋若昭一起勘察过凌烟阁异象,她说那一切都是鬼神之力,包括《推背图》的变字。你也这样认为吗?是吗?!”皇帝的问话仍然像过去一样咄咄逼人,但是裴玄静分明感觉到了他的恐慌和虚弱。

她直直地望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