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坐下来说:“你是太子殿下亲自请命进的大理寺,我自然会对你网开一面。不过以后不要乱闯,这次我见着熟悉才没下死手,下次可不一定了。”

赵长宁是太子殿下的人。太子将她放入大理寺,不过也是想插入枚自己的棋子。朱明炽现在很平稳,也从未表现出对皇位有什么念头,他怎么可能对太子的人动手。甚至于,朱明炽现在跟太子的关系,比三皇子跟太子的关系好多了。

赵长宁在思索自己的定位,背脊微微僵硬,只道:“殿下说得是。”

朱明炽又说:“…不过,你摔了个花盆,记得明天买个补上。”

赵长宁道:“…下官谨记。”告退从这里出来,她长出了口气,很想把刚才指路那个叫过来打一顿,但已经看不到那个人的影子了。

她回看关闭的隔扇,想起扣住自己喉咙的手…他刚才当真是可以掐死他的。不论梦境是否真实,她以后对这个人小心一些,总不会有错的吧。这位二皇子看上去倒也不像是什么暴虐之人,跟梦里那人,还是有些区别的。

赵长宁从这里出去,徐恭才迎上来:“您进去下官才想起忘了告诉你,不是直走,要左拐才是。您拿到卷宗了吗?”

赵长宁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第36章

赵长宁在大理寺看了一天的案卷,她准备将近五年京城内发生的大案要案都看一遍,慢慢熟悉断案流程。

大理寺是律法的终审机构。按照大明律的规定,地方知县一级的官员只有判决犯人杖笞的权力,也就是只能打打板子抽抽鞭子。但凡徙流以上的判决都要层层向上递交,直到大理寺终审判决。

要是遇上谋反、贪污这类重罪,那才隆重。先是地方知州初审,按察复审,刑部再审,大理寺判决。这还没有完,还有三司会审,若三司会审还有争议,最有有个大绝招——九卿会审。也就是把朝廷官员甚至王工贵族都拉来听审,决定权就在皇上手中。

当然,普通的案子并没有这种级别的待遇,三司会审这一级已经了不得了。

长宁看得入迷,等回家的时候已经日薄西山,大理寺里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她差不多是最后几个离开的。

窦氏给儿子挑了油灯灯花,一边给她布菜,一边问她大理寺怎么样,上司下属有没有为难她之类的。

赵长宁道:“还好,您在家里可好?”大理寺里遇到的困难她不会跟窦氏讲,怕她瞎担心。

窦氏笑着说:“家里都挺好的!你二姐前不久写信回来,说徐永昌对她比原来好多了,服侍婆婆也没有为难她。原那个被徐永昌收用的丫头怀了孩子,打算生了过继到她的名下。”

赵长宁道:“我瞧徐永昌此人心术不正,您让二姐多加小心。”

玉婵坐在旁边看哥哥吃饭,觉得哥哥穿官服当真好看。窦氏看她百无聊赖,拿玉勺敲了她的头顶:“去厨房给你哥哥端汤来!”

赵玉婵嘟着嘴:“丫头您不使唤,就知道使唤我!”但还是起身去了。

窦氏就低声跟儿子商量:“…我看你妹妹不小了。你中探花之后,不仅给你提亲的人多了,还有给你妹妹说亲事的。有好些家室不错的,我跟你父亲合计,想把你妹妹的亲事定下来。”

一转眼玉婵也十四岁了,的确该定亲了。不过在长宁眼里,这还是个小丫头的年纪而已。“您看好人家就行,内宅的事我就不参与了。”赵长宁想到了二姐夫徐永昌,对窦氏选人的能力不太放心,“…当然您最好还是写信问问大姐。”

她管官场和赵家的事都来不及,没精力照顾母亲妹妹这边。

“只是跟你说一声,娘也怕你操心多了!”窦氏如何不心疼儿子,这副羸弱的肩膀可支撑着赵家长房的。她现在初入仕途,可辛苦着呢。

长宁暗自揉着被折痛的手腕,想还是晚上抹些红花油好了,怕伤了筋骨。

昨天她真的没去接赵长淮,倒不是故意,而是走得太晚忘记了。第二天人家就单独坐马车去翰林院,当真没理她。赵长宁等了他一会儿才知道他已经走了,于是她今天到大理寺的时候就比昨天迟了。大理寺每天的例会已经开始了,今天官员都来得很早,一脸的严肃地垂手候着。她也连忙整理了官服,站在官员队伍里去。

寺丞大人坐在正堂里,听评事吴起庸汇报一桩案子的进展。吴起庸说得面红耳赤:“…大人,陈蛮谋害其老师一事证据诸多不清,的确应该驳回重审!”

寺丞大人面色凝重:“这桩案子是由纪贤主审的,你可有充分的把握。若再当堂被他驳得说不出话来,你知道怎么办吧?”

“下官已经准备得当了。”吴起庸似乎很有信心。

赵长宁站在一边帮不上忙,她低声跟徐恭说话:“今天大家都来得挺早的啊。”

“今天是和刑部三司会审的日子。”徐恭说,“您刚来还不知道,但凡碰到跟刑部一起会审,大家都会如临大敌——特别是碰到刑部断案主事纪贤纪大人,比平时早起半个时辰来准备。”他顿了顿,“您一会儿看就知道了。”

赵长宁还不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这位纪贤纪大人难不成长了三头六臂?

大理寺分左右两寺,她现在在右寺任职,参加三司会审的时候,所有右寺的人都要去审刑司观看。例会开完后,官员们便聚集起来,出大理寺朝审刑司走去。等到了外面,赵长宁发现平日冷冷清清的这条路竟然热闹得很,坐马车的,挑担子的,住在时雍坊的百姓都出来围观。不乏一些已经梳头,嫁做人妇的小娘子,捏着手帕三两兴奋的说话。

“怎么这么多人?”赵长宁问徐恭,“我记得三司会审的时候是不许百姓围观的吧?”

徐恭往左右一看,道:“您不知道,他们都很喜欢纪贤纪大人,都是来看他的。”

赵长宁听了奇怪,刑部断案主事是正六品,一个小官竟然有这么多人来看,二三品的大员出场都没有这个派头。

“纪大人惩治了许多恶霸和贪官污吏,所以大家都很拥护他。”徐恭又解释,“当然,他对于咱们大理寺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快看,纪大人来了!”围观的百姓们顿时骚动起来,小娘子们更是个个激动得探头。听了这么多这位纪大人的传奇,赵长宁也免不了有些好奇。

只见那头有个月白长袍的公子,骑着匹高大的毛驴渐渐走近。赵长宁才看到这位白衣公子的样貌,长得极为好看,修眉俊眼,称得上是清贵逼人的长相,难怪有这么多小娘子过来看。左手抓着把折扇在慢慢摇风,另一手抓着拴毛驴的绳子。那毛驴脖子上还挂了块小牌,上刻着‘刑部专用’四个字。

这位大概就是徐恭所说的纪贤纪大人。的确…跟别人很不一样。

百姓们更是激动:“纪青天出来了!”涌上去围观他。这位纪大人被人群淹没,好不容易才突出重围,他的驴却不肯驼他过来了,在原地踏蹄子,无论纪贤怎么拉绳子它都不愿意走。大理寺这边的人见此情形,简直要憋笑至内伤了。

总算纪贤是下了毛驴,牵着它朝大理寺的人走过来。

吴起庸第一个笑了:“纪大人,你骑着这畜生过来做什么。驴脾气不好,仔细顶纪大人一个跟头!”

“在下为官清苦,没钱买马,也只好骑驴了。”这纪贤顺着他毛驴的毛,向吴起庸笑了笑。

然后他顺手就把绳子递给了站在旁边的赵长宁:“这位大人是新来的吧?想必不会进去,帮我看着我的毛驴可好?”

赵长宁看着那头摇尾巴甩耳朵的畜生,被这个人放旷的行事风格给震惊了。

看着毛驴脖子上‘刑部专用’的牌子,她嘴角一扯笑了笑:“纪大人这驴是刑部专用的,那可是官署财产,可不怕丢?或者叫爱吃驴肉的人给逮去了?我听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都是最美味的东西。”

纪贤才正式地打量了赵长宁一眼,嘴角一挑笑了:“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新科探花郎?早听说你走后门进了大理寺,怎么,已经走马上任了?”

虽然吴起庸不待见赵长宁,但他更讨厌纪贤,赵长宁还勉强算是自己人。于是冷冷说道:“我们大理寺的人,要你来管么!”

“给我我也不想管。”纪贤看他们一眼,摇着折扇进了审刑司,“劳烦赵大人,记得替我看着毛驴!”

吴起庸要被纪贤气得背过气去了。

别说吴起庸,赵长宁都觉得此人嘴毒刁钻的功力着实不一般,幸好她修养好,勉强忍下来。赵长宁自然不会给他看毛驴,跟着纪贤过来的刑部的人立刻将他们家大人的坐骑牵了回去,随后大理寺一群人才进入审刑司。

审刑司上坐审刑大人,左右坐参议。堂上如一般公堂布置,高悬正大光明匾额,背面为日出东山图,有仙鹤翱翔期间。左右两块竖牌,左为回避,右为肃静。手持杖板的皂隶分站两侧。

而纪贤纪大人不知已经去哪儿换了身官袍,一改吊儿郎当的样子,等审刑大人拍了惊堂木之后,就拱手道:“大人,陈蛮杀师顾章召一案,案情属实,下官已详细呈与大理寺。大理寺无端驳回三次,却拿不出证据来。实属胡搅蛮缠之举。”

吴起庸立刻上前:“审刑大人,此案动机不明。下官以为纪大人所说动机着实可笑,陈蛮为何亲手杀其恩师,恩师死后却分文未盗其钱财。如纪大人所说,陈蛮是因喜欢上了恩师的亲女,而恩师不答应的话。两人私奔未尝不可,何必闹出如此大案被人发现?”

赵长宁听了心想,这吴起庸倒也不是庸才,有几分真本事。

纪贤却笑了一声,再拱手道:“娶为妻奔为妾,陈蛮想杀其父伪装成意外,再娶顾漪。谁知被顾漪发现真相,想将陈蛮告上官府,陈蛮怕东窗事发,心狠手辣将顾漪也杀害。他知道自己已犯重罪,按《大明律》谋杀亲长者应凌迟处死,因害怕而连夜外逃被抓。若非他所为,他为何要逃?事发之夜,顾家唯他一人出入,若非他所为,以吴大人的才智,你认为该是何人?”

吴起庸立刻说:“但此案有疑点不假,作案动机牵强附会。陈蛮与其恩师关系甚好,怎会杀他!”

这话一出,却是被纪贤抓住了错处。他合了折扇讥笑道:“听吴大人的意思,这好人坏人也是刺在脸上的,你一眼就看得出来?此话荒唐我都不忍再听下去了。我是亲审问过经案人员的,陈蛮此人因出身不好,从小性情乖戾孤僻,做出杀人之事并不奇怪。但吴大人仅凭卷宗,就觉得我漏洞百出。只好请吴大人再拿出个说法来,为顾家父女的惨死负责。否则此案证据确凿,陈蛮,按律当凌迟处死!”

纪贤此人舌灿莲花,口才极佳,长篇大论堵得吴起庸再说不出话来。大理寺的人纷纷转头,不忍再看下去。

审刑大人听了来龙去脉,自然就偏向于纪贤。拍了惊堂木道:“案无争议,陈蛮按罪当凌迟。大理寺应与通过,限日执行。退堂!”

大理寺大败而归,纪贤几乎就是单方面的在虐吴起庸。纪贤先走出,外面来看他的人还没散,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衬得大理寺一行人脸色更加难看。纪贤还回过头,懒懒地问赵长宁:“喂,走后门的,我的毛驴呢?”

“大概被人打来吃了吧,纪大人不如去找找看。”赵长宁没说话,反而被另一个人给讽刺回去了。

纪贤摇着折扇找他的毛驴去了,不再理会赵长宁。

他们一行人回到大理寺候,寺丞方大人匆忙走出来,见吴起庸脸色不好看,立刻问:“怎的,不成?”

吴起庸摇头:“论对簿公堂,谁也比不过他纪贤。”

“少卿大人回来了,临走前把这事交于你,你做成这样如何我如何交差!”寺丞大人低声叱他,“还不快随我来见少卿大人请罪。”又看了赵长宁一眼说,“你也跟我过来。”

大理寺少卿要见她?

赵长宁还未见过这个上司的上司,随即跟在寺丞大人身后,进了后一进的院子。

大理寺卿一般不管事了,只对皇上负责汇报之类的。故大理寺少卿就是右寺的实际最高领导者。配有独立三间的正房,连同可以歇息的内间。他们要见这位大理寺少卿沈练沈大人,还要先过官兵的审查,再过司务,才能进内间拜见他。

内间里,沈大人坐在书案后面,脸色不善地听吴起庸讲了经过。这位沈大人听说也是少年进士,三十出头,宽额修眉,嘴唇紧抿。虽然长得不差,但一看就是严肃之人。斥责了寺丞方大人:“临走时把此事交给你们,做得这样一团乱!还叫刑部的人占了上风。”

吴起庸和寺丞大人喏喏不敢说话,怕惹得沈练更不高兴。

沈练的眼光放在了后面的赵长宁身上。“你就是赵长宁?”

“回大人,正是。”赵长宁拱手道。

沈练淡淡地道:“皇上同我说此事的时候,若是能拒绝,我是一点也不想要你。”

这位少卿大人说话当真直接,但他是自己上司的上司,赵长宁难道还能顶嘴,只能笑笑:“下官愧受圣恩。”

沈练才继续说:“既然你已经正式任职了,也不用跟我说那些空话。”他把陈蛮的卷宗扔到赵长宁面前,“这个案子交给你,其间肯定是有问题的。我命你在一个月内证明此人的清白。若是不成,我会以你无才为由上书吏部给你革职。这大理寺,也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

赵长宁听到这里才突然抬头。这位顶头上司当真不客气,一个月!别说她查不查得出来,倘若陈蛮这人真的杀了老师呢?沈练不过是看了卷宗,就说此间有问题。但就连纪贤都认定是陈蛮杀的,她能做什么。

寺丞大人和吴起庸惊讶的目光都落在了她身上。没想到沈大人一回来,就对这位新来的寺副这么不客气。

一个月,推翻一个已经被纪贤立案的案子,这怎么可能呢!难道少卿大人只是想赶赵长宁离开?

赵长宁握住了卷宗,反正她进大理寺也名不正言不顺。想起纪贤对她随意轻慢的态度,赵长宁咬住了牙关,一个月就一个月,她什么什么怕的。赵长宁道:“少卿大人既然有令,那下官自然领命。但下官还有一问,若不成,少卿大人要革我的职。但若成了,少卿大人又怎么办?”

沈练看着面前这个清秀绝伦,神情淡定的少年,跟他讨价还价?他笑了笑:“好。你与左寺的大理寺副,只有一个人能升任大理寺正。若你成了,我上书给你升职,到时候便是正经的六品官。”

大理寺正与寺副虽然只差一级,但待遇差别很大,如果赵长宁成了大理寺正,她就能成为评事正式的上级,随意查看任何典籍,在京城各狱走动只需出示官印,也不必批审。

“下官谢过少卿大人。”赵长宁给沈练拱手退下。

反正大理寺的人多半看她不顺眼,不如借此机会证明自己。不就是关系户吗,谁说关系户就没有实力了!

第37章

这是赵长宁第一次经办某件案子,而她到大理寺才两天。她深知是因为顶头上司看她不顺眼,想刁难她的缘故。

她看着满桌的案卷吁了口气,刚才在审刑司只听了只言片语,现在才看完整的案件经过。

陈蛮,通州县宋庄镇人,年二十一,辛丑年六月初八归案。疑谋害恩师顾章召及其女顾漪于六月初一,由门房顾福(通州县永顺镇人士)证词中得知,当夜未有旁人出入顾家,唯陈蛮一人出入。陈蛮去后,顾家长工郭氏(通州县永顺镇人士)发现顾章召于客堂死于非命,顾漪不见踪迹,次日发现顾漪藏尸于内室隔板之下。六月三日,于东城口逮捕陈蛮…以上总结,证词确凿,人证俱在,案犯有潜逃之疑。通州县知县于六月初八呈递证词于刑部,刑部九月初受理,维持原判,壬寅年二月初六呈递大理寺。

下面则是大理寺的驳回词:大理寺为陈蛮杀师一事,据右寺案呈,该刑部主事纪贤发审犯人陈蛮。除审录外,审据陈蛮执称有冤等情,据此未委虚,缘系有词,难以平允,合驳呈堂调问明白送审。

案卷呈词只有大概,若要详细看,必定不止这些东西。赵长宁叫门外的徐恭进来:“…这案子详细的刑讯过程、证词都不在大理寺,可是要去刑部拿?”

徐恭才知道赵长宁接了此案,有点担忧地看着她,点头道:“是的大人,不过您若是想去刑部提用详细卷宗,怕要很费一般波折。”

赵长宁问道:“他们不愿意给?”

徐恭摇头说:“倒也不是不给,只是拖您个十天半月是常有的事,特别是纪大人,要想从他手里把证词抠出来,比登天还难。不过我听说,这名犯人目前还关押在通州大牢中,倒不如您亲自去审问来得快些。”

赵长宁听了嘴角轻抽,这路子未免也…太野了吧?

“若我要去通州一趟,怕还要向少卿大人请辞才行。难不成咱们遇到驳回重审的案子,都要这般做?”

徐恭点头:“要是遇到纪大人的案子,就得这样。我听说您有一个月的期限,您跟他磨半个月的证词也成,我就怕您时间不够多…”

“你说得也是。”赵长宁拍了拍他的肩,笑着问他,“徐大人,你想跟我一起出个公差吗?”

徐恭就笑笑:“下官但凭大人差遣。”

赵长宁则把目光放在了通州上面。通州…这不就是七叔的地盘吗。回去问问他对这个案子还有没有印象,说不定通州县衙还存有证词,就不用多费功夫了。不过大理寺官员外出,还要先向少卿大人请辞才行。

赵长宁也不耽误功夫,立刻就去了少卿大人那里,跟他说明自己的来意。

“你要去通州?”沈大人一边倒茶一边挑眉,这倒没有为难她,“随你吧,记得跟点卯的司务报备一声。”

“下官想着,此去三五天应该有。不知路上的盘缠食宿…应当怎么算?”赵长宁于是接着问。

沈大人这才抬头看她:“…你是在问我要钱?”

不然呢,她这做的是公事,难不成还要自己出钱?赵长宁继续说:“下官每月俸禄仅八石米,有时候还要折成绢布桐木,灯油什么的给我。手头实在是不宽裕。”

“算大理寺头上,记得留条。”沈大人不想跟她纠缠这种小事,“行了,没事你就退下吧。”

赵长宁这才拱手告退,不敢耽误少卿大人的时间。

京城一入夏之后天天都是太阳,赵长宁今天下衙门还早,日头高高挂着,时雍坊到大明门这段路是不许有商铺的,过了大明门才有个热闹的西市,她准备去西市买些东西明天出行用。赵长宁一边走一边看,正好到大明门她的马车就停了下来。

由近百个金吾卫开道,两架马拉着的鎏金顶盖马车,车后还有穿大红团花右衽袍的仪仗队,重甲神机营,自大明门里缓缓走出来。队伍浩大,一看就是皇亲出门的排场。

看到这种排场肯定是要下马车跪的。赵长宁下了马车便跪在了前面,车夫跟四安连忙跪在她身后,等着队伍过去。

那轿子本来都要过去了,谁知马车内却传来一声:“停。”

整个队伍便都停了下来,有个穿蟒袍的内侍走过来问:“可是赵长宁赵大人?”

赵长宁应是,内侍才说:“太子殿下有请大人。”

赵长宁才起身提步走过去,车帘已经挑开了,穿了身常服,束冠的太子殿下笑吟吟地看着他:“赵大人可是才从大理寺出来?”

长宁跪下给太子殿下请安,然后回道:“下官的确才出来。”

他抬手请起:“赵大人不必客气,今日是夏狩,我本还觉得无趣,没想碰到了赵大人。赵大人可要与我一同去看看。”他示意了他身边的位置,让赵长宁上来跟他同坐。

跟太子殿下同坐马车,赵长宁觉得自己还没这个胆,但是拒绝太子殿下,说我还有事明天要忙今天就不去了,肯定也是大不敬的。

赵长宁就道:“殿下赏脸,下官自然不胜向往。只是不敢与殿下同坐,下官有马车,远远跟在殿下后面就可。”

“长宁不必多礼。”朱明熙却换了个称呼,笑道,“我自长大就没什么玩伴,跟你结交是赏识你的缘故,你不必跟别人一般太敬畏我,反倒没什么趣了。”

看来太子殿下是想走亲民路线,赵长宁也怕再推辞引起太子殿下的不痛快,便拱手告罪上了马车。心道伴君如伴虎,太子殿下也算是半只老虎了。这些人自幼养尊处优,说句话别人下去都要暗自揣摩个七八遍,等拿稳了他的心思才会说话。太子殿下让她不必客气,赵长宁可不敢真的不客气,否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如今朝中,太子的势头最劲,想要巴结太子的人能从紫禁城排到玄武门。太子却愿意赏脸与她结交,一则已经认为她是自己人了,二则恐怕也真的想找个同龄人说说话,他周围围着奉承的人,普通人根本不能近他的身,王公贵族的孩子他嫌人家没内涵,东宫好不容易进来些年轻的进士,要么出身贫寒,要么样貌不得太子的意。总之没有合适的。

太子问长宁:“你在大理寺可还能适应?”

“殿下关切,一切都好。”赵长宁当然不会跟太子说有什么不好的,否则她真成了无能之辈了。

“这便好。”朱明熙笑了笑,“我是不想埋没了你,你若能在大理寺如鱼得水,将来我若想提升你倒也方便。”太子殿下说到这里顿了顿,伸手轻拍她的手。朱明熙长得俊雅细致,手指又极长,这是艺术家的手,跟他二哥朱明炽完全不是一个风格。

他这动作倒也没有别的意思,不过是亲昵而已。

出了城门之后,猎场就在正南坊太岁坛附近。此时场上已经遍布着重甲或程子衣的侍卫,搭了几个帐篷。猎场上已有许多人骑马等着,赵长宁一看就认出好多当朝权贵,镇国公魏询,忠义侯乔伯山,左军都督府都督傅清…另外还有几人,一个也穿常服,戴金冠,五官端正,身边围了许多大臣的。这位应该就是三皇子朱明睿。她抬头看过去,果然另一边朱明炽正骑着马,跟身边的人说话。

太子殿下下了马车后,赵长宁也随之下马。众人这才看到殿下竟戴了个俊秀的少年过来,看穿着青色官服,当不过是个六七品的小官,但长得颜色颇好,瘦削的下巴,眉眼精致隽雅,当真是女子都比不得。顿时神色有些暧昧。

大臣的脑子当然要比太子殿下肮脏得多。

赵长宁神色自然。太子殿下却将手搭在他的肩问:“长宁,你可会骑马?”

“只能走走而已,跑恐怕不行。”赵长宁分明看到大臣的眼神更暧昧了。

其实朱明熙也时常这么对别的大臣,只不过是赵长宁颜色太好,好到容易让人生出暧昧的遐想。

“那算了,我要狩猎,怕也不好带你。”朱明熙指了个内侍过来,“好好伺候赵大人。”

日头西斜,在广袤的荒林上洒下淡淡金光。初夏不热,正好又有孢子、雉鸡、野兔一类的可打,若是运气好,还能打到鹿。所以来参加狩猎的王公大臣也不少,多是二三品的武臣,也有些善骑射的文臣参加。赵长宁这样从六品的小官,当真只是小喽啰,她走过去给朱明炽请了安,好歹也是顶头顶头的上司了,朱明炽的注意力在猎场上,只是对她点点头。长宁随后坐在那里喝茶。

她可没什么心思看太子殿下狩猎,心里还记挂着陈蛮的案子,明天要去通州,不知道今天回去七叔在不在。

若有他这个通州知县一起去,想必在通州会方便得多。

她回过神,将注意力放在了猎场之上。

那边狩猎已经开始了,朱明熙也上了马,想不到他虽然养尊处优,马术却还不错。草场上立了几个靶子,约有百米的距离,朱明熙拉开弓射箭瞄准,倏忽放箭,正中靶心。顿时大臣们一片叫好声,能吹捧的时候就赶紧吹。

朱明熙从小就有师傅教骑马射箭,自当年蒙古推翻宋后,大明便比宋朝更重视骑射,大宋的亡灭,不得不说极度的重文抑武也是重要原因。朱明熙收了弓箭,牵着马头回转,问朱明炽:“二哥,我倒是许久没看到过你射箭了,也不知道你的箭术退步没有。”

太子发话,别人自然都要赏脸。朱明炽从箭壶里抽了支箭出来,搭弓拉满。

一箭中靶!因为射箭的劲道过大,箭羽还在抖动,但箭尖却离中心差了一些。

定国公牵着马上前,拍了拍朱明炽的肩,说道:“二殿下,不过一年不上战场,你这个战神的称号可要让人了啊!”

“是手生了,败兴。”朱明炽收了弓,也只是笑笑,对朱明熙一拱手,“请太子先请。”

热身完成,一行人才骑马往林子中去。

赵长宁对这些真的不感兴趣,但太子狩猎,捧场也要好生看着,只是入了小树林看也看不到了。这样一等就是半个时辰,夕阳已经转为了浓浓的金色,林中才传来呼啸的声音。

“那边有鹿,你们快围住!”是朱明熙的声音。

一片杂乱的声音:“殿下,您别追!属下给您去追!”

又有人喊:“殿下,小心树枝!”

赵长宁站起身,不过片刻就看到一群人提着头鹿出来了。朱明熙被围在中间,他下了马把缰绳扔给了旁边的侍卫。沉着脸朝帐篷这边走过来。跟着的侍卫陪笑跟着他:“殿下,您的手要紧,让属下给你包扎吧…”

“不必了。”朱明熙抿着嘴唇,从他手里把伤药扯出来,给了赵长宁,“进来,你给我包扎。”

…这是怎么了?

赵长宁用眼神询问侍卫,那侍卫低声道:“劳烦大人了,殿下受了点伤,您帮他包扎一下。”

赵长宁进了帐篷,看到太子殿下正坐在圈椅上,细白匀称的掌心有道伤痕。她拿着伤药过去,半跪下道:“殿下,微臣冒犯了。”然后撩起朱明熙的衣袖,给他包扎。

朱明熙静静垂下眼,看他给自己包扎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