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漪疑惑转眸,“既然皇上有这个猜测,为何不改道?”

“如果改道,行程便会多出整整三日。”宣帝深深望她,“朕需要理由,让众人信服。”

便是他再如何信任宠爱知漪,也不可能因为她的一句话冒然改变原定的行军路线。

知漪皱眉,许久点头,“皇上说得对。”

经过改制的战船速度极快,廉江本就临海,行驶不过一个时辰,便到了宣帝所说的峡谷处。

离峡谷尚有两里,宣帝忽然下令让战船停下,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派遣了十名水性极好的士兵乘小舟前往峡谷处察看是否有异样之处。

几个将军恍然大悟,“还是皇上思虑周到,确实该小心些。”

全军瞩目下,十名士兵划着小舟慢慢驶向峡谷。水流平缓,轻风和煦,谁也不知前方会有什么未知的危险。

知漪全神贯注凝视前方,手微握成拳,不知何时被宣帝一手轻轻解开握住,并给她递去一个安心的眼神,“有朕在,放心。”

神色忽然放松,知漪梨涡浅笑,轻应一声,“嗯。”

得了嘱咐,十名士兵很是谨慎,刚划至峡谷便四处观察,身后数万人更是凝神屏息。然四周青山绿水,鸟鸣阵阵,一派平和景象,看上去着实无半分危险。

宣帝让他们待半个时辰,他们便老老实实停舟半个时辰,众将士静静看着,心情从紧张到放松,后面更是响起小声议论,都觉得应该并无危险。

知漪看了许久,最后也不禁露出笑容,轻声道:“看来真是我想太多了。”

宣帝不语,正好此时那十人站起身,大声朝后方呐喊,“皇上,无——”

话音未落,峡谷中声响阵阵回荡,伴随着两旁高山的巨声轰隆,山顶崖壁的大石摇摇晃晃数下,轰然一声,顺着山壁滚滚而下,直扑那十人而去。

十人反应还算迅速,见状忙弃舟噗通几声潜入水底,与此同时小舟也被滚下的碎石狠狠砸破,砾石飞溅,及时躲到水中的十人还是被划了些大小不一的伤口。

不远处数万人齐齐深吸一口气,刚才的笑容凝在脸庞,不敢想象如果大军毫无防备驶过峡谷却碰到滚滚山石会是怎样的惨状。

十个士兵水性佳,如游鱼般飞速潜回战船,面容颇为狼狈,湿淋淋站在宣帝面前回禀。

宣帝掩去眸中惊讶,意味深长道:“你们该谢的不是朕,而是皇后。若非皇后直觉有异提醒了朕,朕也不会想到此处峡谷会如此危险。”

声音不小,在全军安静下附近的数百人几乎都听得一清二楚,百传千,千传万,不出片刻,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凝聚在了宣帝身旁娇小柔美的身影。

早就听说皇后娘娘天生凤女下凡,是我宣朝福星,如今一看,果然是…令人折服啊。

随便一个预感,就救了数万人的命,这不是福星是什么?

武将和文将不同,他们向来极为率直,想法很少会拐弯。亲眼见到如此“神迹”,他们就会笃信不疑。

知漪没想到宣帝直接将自己抖出来,茫然眨了眨眼,但依旧不惧不畏,笑容轻浅大气。

宣帝唇边含笑,为她一抚鬓发,让周围将士知趣低眉,纷纷收回视线,对于这场战事的士气不知不觉更加高昂。

战船改道而行,虽多出三日形成,军中也无一人置喙。宣帝和知漪回舱中歇息,悠悠道:“朕的皇后此次立下大功,可想过要何封赏?”

知漪撑腮,闻言弯眸,“像其他将士那般,加官进爵,行赏封地,可行?”

闻言安德福都忍不住笑了,依皇后娘娘的身份,已经赏无可赏,封无可封。按照以往惯例,本该荫及族人,但皇后娘娘又同慕府再无干系,这封赏确实是个问题啊。

宣帝却当真认真沉思数顷,忽而莞尔,“这确实叫朕为难了。”

“哦?”知漪扯起一抹坏笑,偏头看去,“原来皇上也有为难的事。”

宣帝颔首,握住她柔若无骨的手,垂眸看去,“因为朕的江山,皆与皇后同享,叫朕又如何再去寻一块封地,行赏给皇后?”

知漪怔了一瞬,随后轻笑出声,待安德福识趣退下后偎进宣帝怀中,抬头一吻。

一贯沉稳自持的人说起情话,真是每次都让人无法抵挡。

第113章 逃命

宣帝率领的战场刚刚出海, 前线便连连传来捷报。得知是宣帝亲征, 又知道本就是自己冒犯在线, 海清国根本没什么斗志。海战本该是他们擅长的领域,却被精心训练过的宣军打得节节败退。

据最新战报得知,才用十日,他们已经将海清士兵打上了岸, 开始进攻内城。

这速度着实出乎宣帝意料,他人在后方还没到, 前面就已经攻上岸连下几城。即便不苟言笑如他也忍不住连道了几个“好”字, 让人传令给正参战的几个将领, 让他们不必特意等自己, 时机一到便长驱直入,直捣海清国都。

一路行来没有再遇到第一日的危险,知漪依旧凭偶尔的直觉躲去了几个小麻烦,惹得全军将士每次看到她的目光都异常热情, 几乎每次清晨看到她都恨不得冲上来问一句“皇后娘娘, 您看今日可适宜出行?要不要再仔细算一卦?”

知漪简直哭笑不得,怎么像是将她当成了道士一般。无奈躲了几次,最终窝在宣帝怀中勾着脖子不住抱怨, 让宣帝受用的同时也不禁勾唇, “朕的将士都被你惯坏了。”

知漪不可置信眨眼,“难道不该告诉他们吗?”

宣帝将人板过正对自己,缓眉道:“不经风浪磨练,怎能称为宣军?从今日起, 他们问什么都不必再答。”

知漪略一思索,“如果是像第一日那样的直觉呢?”

“那…”宣帝含笑,“那就没办法了。”

知漪笑出声,转眸望向船外水面无垠、海天一线,咸湿水汽扑面而来,顿时起身撑在窗前意态清闲地观望。

说来这次随军出征,虽有督战之名,但实际上她还什么都没做。撇去周围那些士兵不说,整日同宣帝闲话手谈的模样,倒让她觉得自己是在和宣帝出游而非征战。

这一想法在她踏上海清国领土时便立刻烟消云散。

相对于宣国,海清着实很小,总数不足五十城。但依海而生,加之位于几国的中心地带,交通较为便利,百姓生活还算富足。

这些是知漪勉强根据城内的原景看出,所以她着实想不通,既然之前有如此景况,为什么海清的国君还会想不通和大石合谋去算计宣朝呢?

摆明的以卵击石、异想天开之事,就算他们有这个胆子,也不想想如何在财力物力人力和兵力皆比不上的情况,如何能吃下比自己大上几倍的庞然大物。

宣帝对此只有一个评价——“人心不足蛇吞象”。

宣帝虽然有野心,在国力盛强时也从未想过主动侵犯这几个小国。如果不是它们不自量力,他并不会在意统一之事,毕竟战事一起,最苦的是百姓而非这些身居高位者。

所以这次战事,宣帝打的速战速决的主意。

刚和前线大军会合,宣帝便派了精锐金龙卫随身保护知漪,转眼整日扎进了同将军们的议事中。

宣帝命人善待原来城中的百姓,绝不可欺凌他们。知漪好歹有个名义上的“督战”称号,无事之下索性派了一队人帮宣帝安抚城内惊慌百姓。

由于之前城主的顽固,抵死不降,宣军不得不强行将城攻下,手段有些粗暴,城中到现在大部分地方还处于破损状态。百姓大部分无处可住,知漪问过宣帝后便派人给他们搭了些棚子住,每日施粥,施粥人每逢给一碗粥便会说一句,“从今日起,你们便是我宣朝百姓。皇上爱民如子,只要你们诚心归顺,皇上一定会善待大家。”

不多时,城中百姓便都知道了,原来错不在攻打他们的宣朝,而是他们海清国的国君主动去惹怒对方,才招来如此下场。而宣朝皇帝不仅没有将他们视作俘虏,反而不计前嫌,给他们诚心归顺的机会。

等安德福知道这些当地百姓间传的话儿并告诉宣帝时,宣帝仅一沉思便忍不住笑着摇头。

他的小妻子依旧那般聪慧机敏,收买民心之事都提前帮他做好了。

找到了事情可做,知漪也就不无聊了,反而兴趣昂然,每日出门都是精神奕奕,连宣帝也不黏了,看得宣帝有时候都有些吃味。

这日有人向知漪禀报,说是军中有士兵当众欺凌当地百姓,不仅将施粥的碗打碎,还硬生生把那无辜百姓打成重伤。

这种事在开始并不少见,都是一群热血男儿,知道海清曾经想要算计宣朝的那些事后个个十分激愤,进城后根本没打算把海清国的百姓当人看。如果不是宣帝严令禁止,这些百姓只会更惨。

知漪到时那人正被同僚拉扯,神情间对当地百姓满是轻蔑,转眸一见到知漪身影时立刻僵住,在周围人齐声行礼下硬是慢了半拍,“皇、皇后娘娘。”

知漪颔首,命人将那百姓带下去诊治,才传那小兵上前问话。

“你家中有人曾为海清国所伤?”

知漪和颜悦色并无一丝斥责,那小兵依旧有些不安,“没、没有…”

“那是曾与海清国的百姓有过龃龉,令你铭记至此?”

“没有。”

“既然从无恩怨,那你为何对一群手无寸铁的百姓如此苛刻,甚至大打出手?”

小兵愤懑,“因为他们试图伤害我们宣朝百姓,犯我国威。既然已经被我们攻下,就是一群亡国奴而已,皇上和皇后娘娘何必对亡国奴这么好?”

知漪摇头,“皇上已亲口说过,只要他们愿意归顺,从此就是宣朝百姓,怎么能说是亡国奴?”

小兵闻言并不服,却不敢再顶嘴。

他年纪很小,在知漪面前收敛了原本的煞气,便显出一股稚嫩来。想来又是一个听着宣帝事迹长大的少年,犹有一个英雄梦。

知漪没有被触犯的怒气,倒觉得有些可爱,“你是和皇上一同来的,还是先到了此地?”

小兵一怔,没想到话题突然转开,“是和皇上皇后娘娘您一起到的。”

知漪点头,“如此说来,你并没有参与攻城,也未见过这群百姓以前的模样。”

“这…有什么关系吗?”

“我问你,海清国君之前冒犯宣朝,是这群百姓指使的吗?”

“自然…不是。”

“那么如果海清日后也要因此报仇,他们该找的,是宣朝的将士,还是我们的百姓呢?”

“和百姓何关?当然是找我们,欺负我们的百姓算…”说到这里,小兵似乎意识到什么,讷讷不语。

知漪温声道:“想来你也明白了,这些百姓之前安居乐业,只是因为海清国国君的决议而遭受无妄之灾。在我们来之后这些百姓也从没有多加抵抗,甚至感恩戴德,他们不过只是挣扎求生的普通人,罪魁祸首还待在海清国都。君之罪,能一概论为民之过吗?”

小兵低下头。

知漪柔声命他昂首挺胸,继续道:“何况你之前并未参加攻城,真正将这座城攻败的人中,不包括你。你之所以能在这座城中欺凌这些百姓,不过是仗着同僚的军威相助,如果只是孤身一人,你觉得那些百姓还会麻木地任你欺凌吗?”

小兵四处望去,果然看到不少暗暗投来的愤恨目光。

“所以你的这些举动,真正说起来不过是仗人势逞威风罢了,逞威风的对象还尽是些无辜的百姓,这样的行径,算不得义气,更算不得英雄。”知漪见他已经满脸羞红、几乎无地自容,轻笑一声,“如果真正想要立功,想要让外人知晓我们宣朝国威,你刀剑真正该指的方向,是那儿,而不是这些无辜的百姓。”

知漪指向海清国都和大石国的方向。

小兵精神一震,大声应了声“是!”,便向知漪告退,昂首阔步回到队中。

惜玉在身后静听良久,此时上前递水,“奴婢从不知,主子竟还会说这些话儿。”

知漪眨眼,回头浅笑,“也许跟着皇上久了,自然而然就会了。”

她故意压低声音,“皇上往日这些忽悠人的话儿可没少说。”

语罢,主仆两人齐齐笑出声。

当夜知漪将那些话重复给宣帝听,带些小得意般要求嘉奖,宣帝搂着人,却故意道,“谦虚为上,皇后可是忘了?”

知漪轻哼一声,“皇上小气,舍不得那些刚得到的宝贝。”

宣帝只能无奈一笑,“朕的人都是皇后的了,东西自然也全属于皇后,何来小气之说?”

他忽而倾身压下,低低笑道:“何况这些日子,皇后每夜都要让朕缴纳公粮一次,这还不够吗?”

知漪茫然对视了会儿,半天后脸才像火烧般腾得一下红了,指着宣帝低声道:“那明明、明明是皇上逼我做的,现在还…真是,真是无耻之极。”

宣帝并不狡辩,只微微一笑,俯身熟练吻下,手中动作也未听,不一会儿身下少女便含娇细语,红潮微升,眸若秋水直直望向他。

“酣酣,帮朕。”宣帝低低的喘息极为诱人,每回都让少女晕晕乎乎,不知不觉便依着他的话语行事。

如此这样的情景又发生几次,知漪一路安抚施粥前行,隐约中助宣帝免去了许多收服民心的力气,不过半月,大军便直攻入海清国都。

国都的百姓不知从哪儿得知宣军会善待他们的消息,等大军到的第二夜,竟然趁守城将士不备偷偷打开城门放宣军入城。

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进了海清国都,全军自是喜出望外。知漪听宣帝说海清国都的皇宫造得奇特,宫墙极高又坚硬无比,易守难攻。海清皇室负隅顽抗,即便见他们已经攻到了宫门前也不肯投降,借着最后的一万多宫内守卫,硬是抵抗了两日。

不过最多再过两日,就可以攻破了。这是宣帝原话。

知漪相信宣军的能力,对此并不担忧。皇室虽然还在抵抗,外面的百姓却已经在宣朝士兵的调配组织下慢慢安定下来,除了要定时给宣军缴纳粮食外,其他和平日倒没什么区别。

因着临海,海清颇有些异国风情,知漪在惜玉陪伴下,身边带了几个士兵护卫,随意漫步在海清国都的街道。

此处街道上也喜栽树,树叶极大极密,往往一株便呈遮天蔽日之状,看上去极为新奇,知漪停在其中一棵树下,忍不住好奇踮脚凝望。

她衣着并不特殊,旁人见了也很难猜出她的身份,偶尔会有路人因瞥见知漪容貌稍作顿足,很快也会在士兵的瞪视下匆匆离去。

突然前方传来一阵喧闹,知漪还没反应过来,一个士兵便突然跃到身前将她一推,拔剑劈开飞来横木,“主子小心!”

猝不及防被一股大力推开,惜玉没来得及接住,知漪摔倒在地,发簪垂落。

惊起这阵骚乱的人不经意瞥见此景,却是不料撞进一双含着水光的星眸之中,他愣了一瞬,没看清前因,还当知漪是被那士兵欺凌成这模样。犹豫数息,他一咬牙,还是飞快朝这边奔来,拉起知漪就朝城外奔去。

护着他的几个死卫顿时瞪大了眼,主子这…逃命都不忘带上美人?

知漪一脸懵然,眨个眼就被人搂腰牵手到飞到了城外,这…这人是谁啊?

第114章 虚惊

知漪知道带走自己的人身份必然不低, 很可能是海清皇族, 他身边聚集的死卫就是证明。那些死卫身手极高, 完全不怕受伤,不要命的打法将紧跟而来的宣军和金龙卫缠得极紧。

眼睁睁看着知漪的身影越来越远,那些人头上顿时滴下豆大的汗水。

完了,皇上一定会杀了他们。

暂时停在一个安全地带, 青年搂着知漪的手忙松开,关心道:“你…没事吧?”

被带着高速疾走一阵, 知漪缓过阵阵晕眩, 余光瞥到四周立了不少身着海清国服侍的人, 心慢慢沉下, 暂时没有出声,沉默看向对方。

她这幅略显狼狈柔弱的模样在对方看来却是柔情绰约、楚楚动人,青年心中更生怜惜,解释道:“宣军着实太过分了, 连你这么一个弱女子也要欺凌。我一时情急, 才将你带了出来,连累你要一起逃跑,着实抱歉。”

原来是误会了自己的身份, 知漪心中微定。

“二公子真是糊涂, 这等紧急时刻还想着救这么一个不相干的人。”类似管家模样的中年男子出声,看向知漪的目光简直像在看一个祸水。他了解自家小主子,向来不会贪恋美色,面前这位却是世间少有的琼姿花貌, 也怪不得小主子见着就忍不住出手相救。

青年沉眉,“她也是我们海清百姓,怎么能说是不相干。”

中年男子不语,只是看向知漪的目光带着不善和怀疑。

死卫负伤而回,屈膝道:“二公子,四周都被宣军包围了。不过这树林密集复杂,我们寻个地方藏好,他们一时应该找不到。”

中年男子疑惑出声,“出逃前明明做了身份掩饰,他们怎么会穷追不舍?”

这些人自然怎么也不会猜到,他们公子随手解救来的一个女子竟然会是大宣的皇后。

知漪刚被带走一刻,宣帝就得知了消息,震怒无比,亲自领了一千士兵前来营救。

知漪尽量降低存在感,他们猜测自己是海清人当然最好不过,在皇上派人救她之前,她绝对不能暴露身份。

青年却没有忽视她,先自嘲了句,“没用了,看来是天要亡我海清。”

他突然看向知漪,“你…是不是也很怨恨我们?”

“…嗯?”知漪完全没弄明白他的意思。

“近来城中不是都在说,若非我们不自量力去惹怒宣朝,又怎么会引来宣朝反击入侵。百姓也就不会因此成为亡国奴,流离失所,受尽欺凌。”青年语气沉重,目光歉疚又怜惜,“像你这样的女子,本也能轻易寻得佳婿,锦簇一生,如今却这么狼狈,你是该恨我们的。”

他自我苦笑,“战事便是如此,最无辜的从来都是百姓。这些,是我们对不起你们。”

知漪依旧沉默,虽然无论是以目前海清百姓的身份,还是以她宣朝皇后的身份,确实都对之前海清的举动十分不齿。

青年见她模样,还当她是被吓得说不出话,刚想靠近安慰几句,知漪却下意识后退。

青年一怔,不是因为面前女子的抵触,而是不经意瞥见的那抹银光。

如果他没看错,女子脖颈间坠玉石的那根绳,是他们海清特有的上等鲛丝制成。因为稀少珍贵,除了个别的海清皇室成员被赏赐,其他的全都进贡给了宣朝…

注意到他的神色,知漪神色一沉,不禁回想刚才的举动是不是有什么不妥之处。

“二公子。”一位面容尚幼的少年忍不住开口,“听说宣朝皇帝率兵攻入海清以来,从未苛刻过我们海清的百姓,仁德宽厚,如果我们愿意举诚投降,将那块玉玺奉上…”

“住口!”中年男子怒起,狠狠甩去一个耳光,“你要让我们二公子当卖国贼吗!”

少年被震慑住,不敢回话,半晌才忍不住小声嘟囔,“国都没了,哪来的卖国贼…”

青年深深看了一眼垂眸不语的知漪,片刻后苦笑摇头,“身为皇族血脉,众人皆可投降保全性命,唯有我,是万万不行的。”

视线自四周围住他的死士开始扫视,扫过中年男子和那个少年,再轻轻掠过知漪,他终于下定决心般道:“你们都逃吧,只要我在,他们是不会追的。我本就不该走,我要和父兄他们共存亡!”

“二公子…”众人沉痛万分,齐齐出声。

气氛凝重间,忽然响起阵阵马鸣,飞马踏地的声音鼓入耳膜,震得人心中惊惶。

“咻”一支羽箭以破空之势自林中射来,众人忙带着青年转身躲避。

一人跃马紧接飞奔直入,带起林中烈烈风声,随着长长嘶鸣,骏马自众人面前高高扬蹄又重重压下,惊起的滚滚灰尘和碎叶迷住了众人双眼。

来人居高临下俯视,面色沉沉,“二皇子怎么走得这么急,朕还未派人好好相送。”

朕?青年霎时了然,目露颓色,没想到父兄他们让自己带着玉玺逃,却引来了宣帝亲自追捕,他又望一眼旁边的知漪。

海清的玉玺很是特殊,是十多年前从野外意外挖掘而出,天然刻有“天”“寿”二字,散出的光芒极为耀眼,被誉为天赐玉玺。也许…正是因为这块玉玺,父兄他们才生出了不该有的野心。

宣帝目光不经意掠过立在旁边的知漪,见她神态安稳并无异样,这才微微放下心。

大批士兵策马围住这数十人,围得密不透风,俱是虎视眈眈。

青年感知敏锐,又时刻注意着宣帝举动,见状终是大致确定了自己随手救来的女子身份。

她也许…就是那位传言中的皇后?看来宣帝并非是为自己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