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节过,时间一转已是初春,三年一次的恩科春闱正式开始。大考之前各地考生入京,这次恩科乃右相魏谏和礼部尚书龚季柘主考,大考顺顺遂遂,风平浪静,让还记得三年前恩科事变的众人放下了一块大石。春闱结束后,等着放榜消息的士子们留在了京城,一时间帝都热闹纷繁,诗会不断,更多了几分江南的文士之风。自帝梓元执政后,气氛肃凝的帝都还是头一次有这样轻松的时候。

朝堂和帝都的氛围自然也感染了帝梓元,她心情好,特意邀了右相、龚季柘和一干文臣同游涪陵山。帝梓元不是个好喜乐的主,不似嘉宁帝在政时常有国宴,这等小宴着实精贵得很,收到随同消息的文臣受宠若惊,都知道帝梓元喜好晋人雅士之风,聚会前三日便开始在家翻着压箱底的晋士衣袍,打算在这稀罕的宴席上博几分风采。

老实说,大靖素出美男子,朝堂上的文臣虽年岁稍长些,打扮收拾后个个儿都是一枚中年帅大叔,更是比那些声名鹊起的年轻学子们多了一份内敛持重。这一成群地遛出来,杀伤力不可同日而语。

涪陵山聚会这一日,各家府门大开,马车布帘下一排排盛然的朝臣晋士风景跌破了满城眼睛。就连聚贤楼举办诗会的学子们瞧见了,艳羡向往之余也忍不住说几句酸话。

到底是当今摄政王的聚会,内阁为宴,诸仕作陪,堪堪折了整个大靖朝的风流。

一辆辆马车抵达涪陵山脚,等着的帝梓元瞅着一个个从马车上下来的文臣时,头一次生出了自个朝堂上真真是百花齐放的感慨来。

“相爷,听说这次恩科有几个不错的士子,恭喜相爷,您又要得几个好门生了。”帝梓元想着文臣身子骨弱,平日里缺乏锻炼,便亲自领着一干臣子爬起了涪陵山,连老丞相魏谏也不例外。

魏谏摸了摸胡子,笑道:“殿下不要光顾着恭喜臣,据臣所知,这回赴考的士子里头可是有不少是倾慕龚大人的名号而来,老夫还要恭喜龚大人呢!”

龚季柘为两朝元老,掌管礼部十几年,风骨之名传天下。这尚是他头一次担任恩科主考,不少隐居桃源的学子为了做他的门生才赴京赶考。

龚季柘老脸一红,忙朝魏谏摆手,“老相爷,您可折煞下官了。下官哪比得上您桃李满天下。”

龚季柘出了名的持重,难得见他这幅红脸窘状,一时惹得众臣大笑。

帝梓元瞧得高兴,朝两人摆摆手,“两位大人别自谦,两位德高望重,品行受士子敬仰,是我大靖的福气。”她摸了摸下巴,接了一句,“到底还是我有眼光,选了两位做这次春闱的主考官。”

此言一出,帝梓元也不管众人反应,喜滋滋地转身朝山上走。她身后的一众大臣面面相觑,对视了一眼,摇着头笑着跟在她身后,暗道摄政王居然还有些少年心性,倒是难得。

这场聚会冲散了大靖政变来朝堂上派系之间的暗涌,缓和了群臣间剑拔弩张的气氛。帝梓元亲自选人主持恩科遴选天下有识之才,到底对帝家掌权起了些成效。

怀城,这一日落日余晖刚洒满怀城,莫霜如往常一般提了两瓶梅子酒策马去了城外竹林。

可这次直到她临近院子门口,也没看到忙前忙后的灵兆和那袭坐在树下的身影。

竹林里格外安静,莫霜脚步一顿,眼底万千情绪淌过,却始终不曾迈进去。直到一声飞鸟鸣叫,将她惊醒,她才解下面纱,提着酒走进了竹坊。

院内石桌上一尘不染,静静放着一封书信。她拿起展开,信上唯有一行字。

救命之恩,无以为报,他日但有所求,韩烨纵失所命,无不应允。

字字郑重,句句诚恳。

两年相伴,莫逆之交,今日终究到了头。莫霜眼底隐有湿意,她早知道这一日会来,不过是想尽力挽留,多相处些时日罢了。

“出来。”莫霜拍了拍手。

“殿下。”莫霜留下的守林护卫出现在院中。

“他们何时走的?”

“两日前曾见过灵兆小师傅的踪迹,之后林中那位公子和灵兆小师傅便不曾出现过了。殿下吩咐过不得入林打扰,属下不敢随意入林查探。”

莫霜摆手,喃喃道:“他要走,你们留不住的。”

“殿下,前些时候发现有人在林外查探,下次这些人前来,可要拦住他们?”

莫霜摇头,“不用了,他们要来便来吧,反正人都走了。我留出破绽让他们查到,却晚了一步。我早该想到以他的性子,是留是走,又岂会被旁人左右。”

莫霜叹了口气,重新带起面纱朝外走去。她行了几步,又回转身来,把手上的梅子酒放在树下石桌上。目光不期然看见树下的光景,微微一愣。

树下往日空空的花盆里开满了湛蓝的花朵,清香弥漫,朵朵剔透。莫霜伫立良久,掩下眼底的黯然,离开了竹林。

数日后,君玄一行抵达怀城。夜里她和长青、如意共探竹林,却只看到了一座冷冷清清毫无人烟的竹坊。

“小姐,君叔说过这里头住着有人,怎么会一个人都没有?”三人抱着期望而来,乍见这幅光景,俱都失望无比。

君玄走进竹坊,在房内转了一圈,又围着院子里看了一眼,她抹了抹院中石桌上的灰尘,道:“房内的生活器皿衣饰皆是大靖之物,住在这里的的确是个大靖人。看这灰尘不过薄薄一层,那人离开这里最多半月。”

“呀,那不正好是咱们从军献城出来的时候。”如意满脸可惜,“小姐,这可怎么办,人不见了,咱们也不知道那人到底是不是太子殿下呀?”

君玄摇摇头,目光正好落在树下即将凋零的几盆花上,她轻咦一声,把花盆端起来看,“这是…”

长青一步跨过来,向来木讷的声音终于有了些起伏:“玄小姐,这是晋南的长思花!是咱们侯君最喜欢的。”

梓元最喜欢的长思花?君玄眼底泛起光亮,抱着花盆的手轻轻颤抖。

她望向大靖帝都的方向,长长出了一口气。

梓元,韩烨还活着,他回来见你了。

与此同时,三年不曾响过的青龙钟在这一日清晨被人在大靖帝都上空沉沉敲响。

钟声若鼎,声声震撼,惊醒了沉睡的帝都。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四章

大靖历史上青龙钟只被敲响过两次,一次是嘉宁十四年为了科举舞弊案真相大白被黄浦领着大理寺上下官员敲响,第二次任谁都想不到,青龙钟竟是因为同一个原因被朝臣敲响。

春闱之后,大靖选贤任用,帝梓元三日前召了恩科前三甲殿前封赏。淮南士子梁以彬、京城齐南侯次子赵仁、江南儒林方家嫡子方勋分别位列状元、探花、榜眼之位。大靖朝历史上,平民、氏族、儒林同时出现在恩科三甲上尚是首次,说起来这几日也算京城街头巷闻的一段佳话。

哪知恩科三甲踏马游城琼林宴会刚结束的这一日深夜,青龙钟却被吏部左侍郎李崇恩敲响。

青龙钟响,李崇恩呈上御状,一告当今礼部尚书龚季柘徇私枉法,调换考生试卷,二告靖安侯世子泄露试题,为崇文阁弟子赵仁图谋三甲之位。

这道御状一出来震惊了整个朝野。龚季柘是谁,两朝元老,公正清廉之名天下所知;靖安侯世子又是谁,帝家继承人,说不准还是未来登高一呼的王侯将相!

一个是摄政王亲自选出来的恩科主考,一个是摄政王亲弟,敢递上这道御状的人,怕是把命悬在了刀尖上翻滚,不想活了吧?可偏偏,吏部左侍郎李崇恩敲响了青龙钟,拿出了铁板钉钉的证据。

先说考场调换试卷一事,这次恩科考试里有个汝阳考生名唤江云修,算是大靖近几年来数得上名号的才子,来京城短短两月,其辩才之能响彻帝都,曾有人言以他之才必入三甲。春闱过后,不仅是三甲,他连末流也未能上,红榜刚揭的那几日,不少人扼腕叹息,叹其时运不济。江云修是个相信自个儿文采的人,性子又执拗,不信自己名落孙山,央了收藏考卷的崇文阁馆员替自己拿出考卷来瞧瞧两位主考如何评价自己,却不想拿出来的那份考卷虽署的是他的名,却根本不是他作答,亦不是他的字迹。

江云修拿到考卷的这一日,恰是琼林诗宴前夜,他深夜入吏部左侍郎李崇恩府喊冤。春闱试卷从考试完毕到阅卷到崇文阁封存,一直由大理寺侍卫全程看管,且侍卫皆是八人同出同进同管,绝不可能出现侍卫掉包考卷的情况。除了看守的侍卫,唯一能接触到试卷的就只有两个人——右相魏谏,礼部尚书龚季柘。

李崇恩深感此事重大,秘密向侍卫问询了阅卷的全过程,发现每日都是一同和右相进入崇文阁批阅考卷的龚季柘,在第二日阅卷时比右相早了半个时辰入卷阁。

这半个时辰,就是整个恩科阅卷过程唯一无法解释的漏洞。

巧合的是恩科之前,李崇恩正好接了个案子,这案子不大不小,绝对上不了朝堂的台面,可偏偏却因缘际会牵出一些事来。

数日之前齐南侯府来报府中有窃贼出入,偷走了侯府内好些贵重的珠宝字画。齐南侯府的老侯爷德高望重,齐南侯世子亦是朝堂股肱,虽案子不大,李崇恩亦慎重处理,即刻命人全力缉拿窃贼,不过七日便将那贼人捉住。好在侯府的珠宝字画贵重,贼人难以脱手,便全都寻了回来。李崇恩慎重起见,亲自清点失窃的物品,却不想被偷的字画中掺杂着侯府小少爷赵仁平日里的功课,李崇恩好奇翻起,竟发现靖安侯世子一个月前给赵仁布置的日常功课中竟涵盖了此次科考的试题。

一个月前尚未开考,靖安侯世子就已为弟子布下相似考题,不是泄题又是什么?

两件事合在一起,李崇恩是个胆大的,拿着江云修被掉包的考卷和赵仁的功课,敲响了青龙钟。

帝梓元才做了几日舒坦的摄政王,帝家权威刚刚在朝堂树立,帝烬言却被卷入了这等大案中,好不容易缓和下来的朝堂又陷入了一触即发的局势里。因为不管真相如何,任谁都瞧得出,这两桩案子是对着王座上摄政天下的帝梓元而来,而且还是最直接粗暴的侮辱方式。

四年前帝梓元在大靖声名鹊起,得了满朝文人钦佩,正是那桩得尽民心的科考舞弊案。当年她说过的话历历在目,全天下都等着看,如今科举舞弊案落到她亲自挑选的老臣和亲弟身上,她是否会如当初一般公正严明?

案子被告上御状的第一日,帝梓元便下令由大理寺卿黄浦彻查此案,并令龚季柘和帝烬言全力配合黄浦查案,言一个月内必给朝臣和天下学子一个结果。

礼部尚书和靖安侯世子是触犯王法?还是受人构陷?满朝上下,都在等大理寺最后的定案。

仍是春日,春雨延绵,上书房外淅沥沥雨水滴落,上书房内却是一片肃静。

“瑜安,这两件案子,你查得怎么样了?”

帝梓元坐于上首,下面坐着大理寺卿黄浦和右相魏谏。青龙钟七日前被敲响,黄浦花了七日时间梳理案情,今日进宫向帝梓元禀告。

“殿下。”黄浦神情郑重,徐徐道来:“这两件案子,很有些棘手。”

“哦?怎么说?”敢告到龚季柘和帝烬言身上来,对方自然是做好了十足的准备,黄浦精通典狱问讯,都说出了这种话,可见这两桩案子的难办。

“臣先从龚老大人的案子着手,臣仔细查探过科考试卷从考场运出到阅卷至尘封的过程,这批试卷本是臣亲自派大理寺护卫看守,除了老相爷和龚大人,没有任何人接触过。老相爷每日和龚大人同进同出,自是没有嫌疑,确如李崇恩所言,整个阅卷过程中,只有龚大人在第二日提前半个时辰入过卷阁。”

“龚卿如何解释的?”

“龚大人说他第一日阅卷回府,收到了老丞相的口信让他第二日早些去卷阁,他才会提早半个时辰到。第二日老丞相未早到,他只以为是老丞相忘了时辰,兼又无什大事,便忘了向老丞相提起。”

“可老夫并未传过口信给季柘。”右相摸着胡子道。

“那传话的人是谁?”帝梓元看向黄浦。

“龚大人说告诉他的是他府上的管家,龚拓。臣连夜审问龚拓,可那龚拓说不知相爷府上有人来传话,也未让龚大人提早半个时辰出府去卷阁。”黄浦顿了顿,才道:“臣让龚老大人和龚拓当堂对质,不管臣如何问,龚拓都咬定并不知知情。老大人性子刚硬,一时悲愤交加,在堂上昏了过去。臣已请了太医院院正为老大人调理身体,殿下不用担心。”

“如此说来,龚卿是听了府上管家的禀告才提早入卷阁,但如今管家抵死不认,那这件案子就成了一笔死账,就算不能确定是否是龚卿调换了试卷,但他的嫌疑最大,我们也没办法证明龚卿的清白。况且今年的新科状元梁以彬本就是慕龚卿的清名才不远万里赴京赶考,这是满朝皆知的事,本是佳话,如今却成了老大人的欲加之罪。老大人一生耿直不阿,又被身边人算计,怕是打击过大,一时接受不了。”帝梓元沉声道。

黄浦点头,神情惭愧。

右相更是脸色难看,对方以他为借口简直下作至极。若不是深知他和龚季柘交情深厚,龚季柘也不会毫无确认便被人骗去了卷阁。

“笔迹可比对过了?那试卷确实不是江云修的?”帝梓元问。

“是。”黄浦点头,“臣让江云修当堂答题,然后和恩科中的试卷仔细比对,笔迹毫无相似之处,臣看那江云修的文采,确有三甲之才,若他的试卷被人掉包,实在是可惜了。”

“哦?连瑜安也觉得此人有三甲之才?看来坊间传闻不虚。”

“是。”右相在一旁摸了摸胡子,“老夫也曾听过,此次恩科有两人文采上不分伯仲,淮南士子梁以彬和汝阳士子江云修。当时老臣未曾阅到他试卷,在三甲之外也未有此人之名,还以为是世人称赞过誉。”

“那照瑜安所言,江云修考卷被掉包一案陷入了僵局?”

黄浦连忙起身告罪,“殿下恕罪,臣暂时还寻不到为老大人洗清嫌疑的证据。臣虽不敢断言龚大人是清白之身,但十几年同朝为官,臣绝对相信老大人的人品。臣确信此事和世子的案子绝不简单”

“哦?你为何会如此肯定?”

黄浦抬首回:“因为两桩案子都太巧合了。恩科考试囊括天下学子,人才济济,偶有落榜时运不济或是想法不合主考官的心意太过平常,臣当年也是落榜三次,才得中三甲。那江云修纵使再自负,也不敢当着天下学子的面妄言其必中三甲。可他却执意去调阅自己的试卷,若非此人自负得狂妄,便是他一早便知自己的试卷已经被掉包。”

黄浦此言一出,帝梓元眼底露出满意之色。当年她选中黄浦作为大理寺卿确实没有看走眼。黄浦性子中正,从不参与朝中争斗,也无派系之分,又心细如发,往往能透过案件看清背后的本质,称得上是掌管京城刑狱的不二人选。

“臣想从江云修着手去查,看能否从他身上查出蛛丝马迹,找出那真正的掉包之人。”

“嗯。”帝梓元颔首,“你继续说,这件案子和烬言的又有什么关联?”

“没有关联。”黄浦道:“殿下,这两件案子其实毫无牵扯,只不过都牵涉到科举舞弊,才会被李崇恩同时上报。臣仔细推敲过世子和赵仁的泄题案,齐南侯府确实被盗,贼人被吏部所拿,赃物中有赵仁平日的功课,那功课是世子爷在科考前布置,说来此案顺顺当当,若是臣来查此案,也只会定世子爷泄露试题的罪名。但臣查出几个疑点,那潜入齐南侯府的窃贼乃是京城惯偷,一直未被官府捉拿归案,他既然能在守卫森严的侯府来去自如,又岂会如此简单地被刑部捉住?李崇恩身为刑部左侍郎,每日要处理的大案不计其数,即便齐南侯府位高权重,但不过区区一盗窃案,何必劳烦他亲自去查看丢失的物品,还细致到翻出了失物中赵仁平日里的功课,这就有些太过牵强了。而且京城朝官无数,江云修大可将掉包的试卷呈给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可他却偏偏同样选择了李崇恩。”

黄浦顿了顿,才望向帝梓元道:“殿下,臣以为这两桩案子若真是有心人算计的话,恐怕那人针对的不是龚老大人和世子,而是您和帝家。”

黄浦所言也正是朝臣百官的猜测,这两件案子过于巧合,可偏偏也只是猜测,毕竟李崇恩的御状告得证据十足,若不是有心人算计,那犯了王法的龚季柘和帝烬言就该受大靖国法惩治。

黄浦办了十几年案子,还从未有一桩是如现在这般证据确凿,他却要为嫌疑人洗清罪名的。

“殿下,科考试题是由殿下您、老丞相和龚大人所定,臣想知道,世子是如何在恩科前便知道试题,从而布置给自己的弟子的?”

帝烬言数月前入崇文阁教学,不止是韩云,崇文阁的学子俱是他的子弟。但这次科考崇文阁中只有赵仁年岁稍长,参加了春闱。

见黄浦望向自己,帝梓元拍了拍手,“烬言,进来吧。”她朝黄浦看去,“本王知道你一直未让烬言过堂问案,为的就是今日本王和右相皆在时问个明白吧。”

黄浦颔首。上书房侧边小门被打开,帝烬言从门外走进,他朝右相和黄浦拱了拱手才立在案桌下,一副老老实实被询问的模样。

“世子不必如此,这非过堂,世子坐下便好。”黄浦受宠若惊,忙朝帝烬言道。

“瑜安,这件事他身有嫌疑,站着答不无不可。”

见帝梓元如此说,黄浦只能作罢,这时帝烬言已开口:“黄大人,科考之前,我并不知道给赵仁布置的这几道试题是今年科考的题目。”

往年恩科考题都以治国为主,唯有此次恩科以“云夏一统”为题,云夏分裂数百年,向来诸国割据,尚未有一统之时,所以大靖十几年科考,亦从未出过类似考题。

黄浦皱眉,“怎会如此凑巧?世子您布置的功课正好是恩科的试题?”

“这个让本王来回答你。”帝梓元开口道:“恩科之前本王曾和右相及龚老大人探讨过这次考试的试题,试题一直悬而未决,月前本王和烬言聊天,聊到西北之战的经历,突发奇想让右相和龚老大人定了试题。说起来这次恩科考试的试题是本王从烬言处得来,但本王也未想过烬言正好出了相似的题目给赵仁,说起来,题目相似只是巧合。”

黄浦一愣,更加头疼了。

帝烬言给弟子出的考题和帝梓元定下的科考题目恰好相同,只能说两姐弟心有所想,都记挂着当年西北之战的惨烈,可这不能成为证明帝烬言清白的证据。反而若以此为解释,只会让朝臣和百姓认为是摄政王包庇亲弟,刻意为其说谎。

黄浦开口:“殿下,试题相似虽是巧合,但左侍郎李崇恩把这件事作为考题泄露的御状上报却不是巧合。您不要忘了,齐南侯府的偷窃案在恩科之前,如果说真有人在背后筹谋,想要知道崇文阁内世子布置的功课并非难事,可那人是如何知晓恩科试题,进而提早布下齐南侯府的行窃案,将这一切嫁祸给世子的?若找不出幕后之人,那世子爷将百口莫辩,清白尽毁。”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五章

上书房内一时安静异常,尤其是帝烬言神情微动。帝梓元观在眼底,望向神情冷凝的黄浦和魏谏笑了笑摆手。

“事情倒也没严重到这个地步,错的对不了,假的真不了,不是还有大半个月吗?瑜安,本王相信你能查个水落石出,不过本王认为你与其去寻找幕后之人,不如从案子本身入手。”

见黄浦不解,帝梓元笑道:“若把这两桩案子从朝堂争斗中摘出来,回归这两件案子本身,本王想你应该会有所发现,只要是假的,就一定会有破绽,你不如从江云修和那窃贼处入手。幕后之人在恩科三甲落定、琼林宴后才揭露此事,中伤的不止是帝家,更是龚老大人和原本已位列朝堂的新科三甲。派系争斗皇位之争古有之,本王敢坐在这个位子上,就做好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准备,攻讦本王可以,但龚老大人和新科三甲何错之有,要承受这种无妄之灾。”

帝梓元朝黄浦看去,“瑜安,这两桩案子,本王不是要证明有人在幕后构陷本王和帝家,本王要的是这两件案子大白于天下,还龚老大人和此次春闱所有上榜的考生一个公正之名,这是他们应得的!”

听得此言,黄浦长长吐出一口气,起身朝帝梓元躬身道:“臣必竭尽所能,不负殿下所托,查破两案,还龚老大人和恩科考生一个清白。”

黄浦和魏谏相携离开,上书房内只剩下帝梓元和帝烬言姐弟二人。

帝梓元泯了口茶,朝帝烬言看去,“说吧,你有什么事瞒了我和瑜安,是不是和舞弊案有关?”

帝烬言连忙摇头,笑道:“姐,我哪有什么事敢瞒你,黄大人可说了这干系到我一世清名,要是我知道什么,一定对黄大人知无不言。”

“你这幅吊儿郎当的样子,瞧不出有什么挂心的。”帝梓元摆手,“下去吧,案子水落石出前就不要去崇文阁教书了,免得朝臣上本参你。但是韩云的功课不能断,你就每日进宫来为他讲课吧。”

帝烬言眼底闪了闪,点头,又和帝梓元打诨插科了两句才离开上书房。

待他离开,帝梓元才抬头朝他背影看去,轻声道:“这孩子,倒是和韩烨一样心慈。”

一旁的吉利听不太懂,小声问:“殿下,您是说世子爷知道谁在构陷他?那世子爷怎么不说出来?”

帝梓元拿起笔批阅奏折,笑道:“他自己的事,他自己决定。孩子大了,由不得本王给他做主。”

青龙钟被敲响的一月前,一辆普通马车从怀城出发,经过半个月的长途跋涉,不急不缓地停在了军献城外。

“公子,咱们到了。”灵兆掀开了马车布帘,恭恭敬敬朝马车内的韩烨道。

西北自来便是艳阳高照,不似怀城竹林清冷湿润。布帘被掀开,阳光猛地照进,韩烨显然还不习惯这日头,眉皱了皱。

韩烨从马车上下来,不远处军献城的号角吹响,城头呐喊声浓浓,正是大靖的乡音。韩烨在北秦国土里呆了两年,一时百感交集。

“公子,可要我送您入城?”灵兆立在一旁,小声道。

“不用了,你把我带到军献城,已经尽力。我还要谢谢你将我离开之事瞒住莫霜。”韩烨摇头。

“公子,师父说过,您和公主的命令,以您为重。”灵兆是净善国师的徒弟,两年来一直在韩烨身边照顾他。韩烨骤失武功和双眼,若不是有灵兆,怕是遭的罪不会少。

“已经到了军献城,我不会再有危险了。你是北秦人,能被人认出来,就不要随我进城了。”韩烨看向灵兆的方向,“灵兆,多谢你两年来照料之恩,韩烨铭感五内。”

“公子。”灵兆眼圈一红,声音哽咽起来。

韩烨摩挲着拍在他的肩膀上,转身欲走。

“公子!”灵兆的声音在身后传来,“您一定要好好的,代替我师兄好好活下去!”

韩烨脚步一顿,点点头,朝军献城的方向走去。

科举舞弊案大理寺仍在查证中,帝烬言未再去崇文阁授课,而是听帝梓元的旨意每日进宫为韩云在皇城内上课。

这日授课完毕,时辰尚早,帝烬言来了兴致,让宫娥在崇阳阁上煮上温茶,并唤人去请帝梓元赏景,哪知帝梓元出宫狩猎,不在宫内。见帝烬言有些失望,本已走到门口的韩云折返身来,默默跟着帝烬言上了崇阳阁。

帝烬言瞧见了身后跟着的小萝卜头,眼弯了弯,没有出声。他刚上楼,跟在身后的韩云便咳嗽了一声,正儿八经地挥退了宫娥。待宫娥离去,韩云迈着短腿把阁上的椅子搬出来放好,小桌上的吃食给摆得端端正正,更是似模似样地开始为帝烬言煮茶。

帝烬言靠在木栏上,打量着忙得脚不沾地的韩云,眼眯了眯,突然开口:“十三殿下,您是陛下亲封的储君,这些事,有失妥当了。”

两人这几个月来虽有师徒名分,但在崇文阁授课时都谨守师徒之礼,在众人眼中更是君臣有别,客气得很,向这样单独相处的时候极少。

韩云手一顿,没有回转身来,却扬了扬圆滚滚的下巴,“你和摄政王不是都没称我一声“太子”吗,我现在算哪门子的储君?”

哟!有点性格啊!帝烬言眉扬了扬,还没开口,傲娇完了的韩云转过头来,“再说了,你是我老师,这些事我做了也是应该。”

帝烬言一愣,看着韩云忙碌的身影,忽然有些感慨。当年韩烨也曾带着年岁不大的他在宫内行走,那时他跟在韩烨身边,满是濡慕,每天给他端茶倒水陪他看书都会忒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