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失笑,摇摇头迈着方步离开。

一顿火气发完,杨妡略略舒畅了些,掏出帕子拭掉眼泪,不免想起青菱的话。她提过,府里的人来上香或者听经,寺里会封了山门,把不相干的人都赶出去。

这少年称呼魏氏为老夫人,显然不是府里的少爷,也不知是什么来头,怎么混进来的?

正想着,就见先前的小沙弥引了青菱过来。

青菱不曾想到杨妡会是这般狼狈的模样,忙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递给小沙弥,“小师傅,能否请你帮忙端盆水来?”

小沙弥打开纸包见是窝丝糖,立刻眉开眼笑,很机灵地说,“多谢施主,我这就去…不告诉别人。”

不过片刻,小沙弥晃晃悠悠地端了只铜盆来。

青菱谢过他,绞了帕子服侍杨妡擦脸,一边道:“…哭得眼睛都肿了,脸上的印子一时半会儿怕也消不了…武定伯府的几位少爷经过此处,听说咱们府在上香,特地进来给老夫人请安,老夫人留了饭…两家是世交又是亲戚,必然要相见的,这可怎么是好?”

杨妡冷声道:“我哪里知道,想必二太太有法子…”

否则何必下这么大力气?

“姑娘!”青菱止住她,“为人子女不可非议长辈。”

杨妡抬眸盯向青菱,讥刺道:“这话你不觉得违心?你服侍你家姑娘这些年,可曾见二太太动过她一指头?”

二太太没把她当闺女,她自然也不会把二太太当娘亲。

这又算是哪门子的长辈?

再者她没有还手已经不错了,难不成被打了左脸,还得巴巴地将右脸送过去打。

青菱哽一下,开口道:“旁人可都知道姑娘是太太捧在手心养的女儿。”

杨妡默了默,阖上眼,任由青菱敷粉涂胭脂,良久徐徐吐口气,“我去求方元大师…”

第5章 遇见

说罢,并不理会青菱,径自到静业堂门口寻到小沙弥,“我想见大师,能否请你通传一声?”

小沙弥塞了满嘴的糖,却仍是有礼地双手合十,含含混混地说:“大师不轻易见外人。”

“我就在院子里头算什么外人?”杨妡有意欺哄他,“要是你不帮我通传我就直接进殿了,反正先前也是你放我进来的。对了,刚才你不在,可是有人闯进来过…”

小沙弥果然有些惊慌,飞快地咽下口中糖碎,“施主稍等。”

未几,蹦蹦跳跳地回来,“大师请施主进去,”声音忽地又低了,“刚才真有人来过?”

杨妡也压低声音,“嗯,但我不会告诉别人的。”

小沙弥感激地笑了。

沉闷阴暗的殿里,迎面供着无量寿佛,方元大师盘膝而坐,手中持一串念珠,缓缓地拨弄。昏黄的烛光跳动,仿佛替他镀上了一层金光,格外的肃穆庄严。

杨妡油然生起几分敬畏之心,耐心等他诵完,才开口道:“我有事相求。”

方元大师抬眸,墨蓝的眼底满是慈祥,“意念放下万般自在,施主以后大有福报,不必执着于前生。”

“非也,”杨妡翘翘嘴角,“大师,我所求不过一顿斋饭。我饭量不大,一碗薄粥一碟小菜足矣,没有小菜,稀粥也可以果腹。”

方元大师微怔,眸中渐渐溢出笑意,“寺中虽清贫,斋饭还是有的…施主灵慧,当知道人心换人心,你尽到自己本分,自有福泽加身护佑于你。”

是劝她将张氏当作娘亲,将文定伯府当成自家相处。

杨妡沉默片刻,道:“多谢大师。”

方元大师颌首,轻轻敲了下面前的木鱼,从殿外进来一个年纪稍大的沙弥,恭敬地俯身问道:“大师有何吩咐?”

方元大师指指杨妡,“到客舍给文定府那边送个信儿,说我与五姑娘参禅,顺便留饭。”

沙弥飞快瞟一眼杨妡,应声而去。

杨妡谢过方元大师,出了殿门仍在院中石凳坐下。

青菱不明所以地望着她,杨妡本不想搭理,可思及方元大师所言,淡淡地道:“大师留我用过斋饭再走。”

方元大师极少见客,更遑论留饭。

青菱讶然,看向杨妡的眼神骤然亮了起来。

斋饭清淡却很可口,而且还配了盘黄澄澄的杏子。

杨妡胃口大开,一碗米饭吃了个干净,又吃了两只杏子,直到脸颊不像先前那般*才回了住处。

杨姵正无聊地跟丫鬟桃枝翻绳,瞧见杨妡,立刻丢下手中花绳嚷道:“怎么去了这大半天?”又低下声音,嘟嘟哝哝,“跟个老和尚有什么可谈的,多无趣?你不知道,魏家表哥来了,祖母留他们用饭,大表哥还问起你,二姐姐气得手里丝帕都快扯烂了,偏生三姐姐还在旁边点火架秧子,当心二姐姐在祖母跟前说你闲话。”

杨妡马上想到刚才在静业堂见到的那个衣冠楚楚相貌不凡的少年,既然能进到寺庙来,兴许就是魏家几位少爷其中的一个。

生成那般模样,想必那个大表哥长得也不错,难怪原主的几位姐妹会含酸掂醋。

杨妡在杏花楼待了十好几年,怎可能猜不出小姑娘们的心思。

看来,规矩再严的人家也挡不住知慕少艾。

杨妡莞尔,不意牵动腮帮子,顿时“嘶”一声。

“怎么了?”杨姵问道。

杨妡不欲她细看,忙捂住挨打的那半边脸,“吃杏子酸了牙。”

杨姵恍然想起来,一边抱怨她“就知道自己吃不想着给她留一个”,一边拉着她往外走,“找人打杏子。”

杨妡根本不想见人,只好搬出魏氏来,“祖母定然不许。”

“你忘了祖母吃过午饭总要歇晌的?”杨姵性子爽直心眼却不少,低低笑道,“再说我也不是自个去打,我到前头求三哥哥,就说打几只杏子招待表哥们。”

话说完,想到杨妡跟杨峼关系冷淡,便松开她的手,“算了,不用你,你只等着吃就成。”

杨妡乐得留在屋里,对着镜子照了照,脸仍是肿的,也就是杨姵大大咧咧的,换成别人早就看出来了。

她将妆粉洗掉,吩咐青菱要了盆新打上来的井水,绞了棉帕敷在肿胀处,靠在床头叠好的被子上,趁机问起魏家的事。

这半日,青菱见她虽不如原本的姑娘那么乖巧听话,可行事却果敢知机,并非莽撞妄为之人,稍加犹豫便把自己所知尽数说了出来。

原来杨家跟魏家在太宗皇帝那代就有交情,真算得上是世交了。

在万晋朝,文官比武将容易升迁,但对于勋爵来说,武官更容易些。放眼满朝四公十二侯二十四伯,除去恩荫之外,其余都是凭借军功得爵。

只有一个例外,就是当年凭《兴国策》惠及天下苍生,又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天下有名侠士魏一刀归于代王麾下的杨文英。

代王得位后封杨文英为文定伯,封魏一刀为武定伯。

两人一文一武辅佐朝政,又是比邻而居,还沾着亲戚,关系非常紧密。

文定伯夫人魏氏是老武定伯的亲妹妹,换句话说魏氏就是现在的武定伯魏剑鸣的亲姑母,魏家的几位少爷应该称呼魏氏为姑祖母。

而杨妡的父亲杨远桥头一个妻子是魏剑鸣的亲妹妹魏明容,也就是魏氏的亲侄女。

魏明容生了三少爷后,在生杨娥时因难产伤了身子,好容易熬过杨娥周岁便撒手西去。

杨远桥续娶张氏,魏氏怕张氏苛待杨娥就把杨娥养在了松鹤堂。

饶是如此,魏氏平常也没少给张氏上眼药,话里话外说她对前头两个子女不上心。

杨峼长在外院被杨远桥看得紧,魏氏又把杨娥当成眼珠子,张氏想关照也插不进手,何况还怕被人误解。故而,张氏一颗慈母心尽数用在自己嫡出的闺女身上。

偏偏杨妡占了她的窝,生生地将张氏心尖尖上的肉给挖了。

杨妡微闭着双眼听青菱说完,心头感慨不已,默默思量片刻,坐直身子,“带我去二太太那里看看。”

张氏正躺在床上长吁短叹,听到丫鬟锦红禀报,毫不犹豫地回绝了,“跟姑娘说我累了,正在歇息。”

杨妡才不管这些,沉着脸往里闯。

锦红虽诧异杨妡的做法,可又不敢真拦,抖着双手无计可施。

青菱挽着她的胳膊悄声道:“姑娘有几句体己话给太太讲,咱们且到外面避避。”

锦红知道青菱在张氏眼里不一般,虽说是二等丫鬟,可比有些头等丫鬟都体面,便半推半就地随了她出去,却不敢远离,就站在院子里。

杨妡直入内室,迎面看见张氏佝偻着身子侧躺在木床上,满头的金玉钗环已卸掉,早起时精致的发髻乱七八糟地散着,浑身笼罩着让人无法忽视的悲哀与绝望。

这是一个失去爱女的母亲。

杨妡心骤然软下来,慢慢走到床前,低低唤了声,“娘。”

冷不防被骇着,张氏一个激灵坐起来,见是她,本想唤人撵她出去,总算尚存一丝理智,压着声音道:“滚!”

杨妡在床边坐下,直视着她,“娘是打算一辈子不见我?只不知娘想怎样跟祖母与父亲解释?”

张氏愣住,双手捂在脸上,泪水扑簌簌地从指缝滚落下来,声音嘶哑而无助,“求求你,你还我女儿!”

“娘想让我怎么做?”杨妡轻声问,“跳河、自缢还是撞墙,是不是我死了,您亲生的闺女就一定能回来?”

张氏泪水流得更急,却拼命捂着嘴尽量不发出声音。

杨妡动容,垂了头看着自己细嫩如青葱的手,沉默片刻,抬眸道:“只要你愿意,我就是你的女儿…大师说,天命难违。你想得开也好,想不开也好,以后我会尽心尽力做你的女儿,也希望你能有同样的心思…其实我原本比你小不了几岁,马上就要嫁人了…你要实在过不去这个坎儿,就好生把身子调理好,再生养一个。”

杨妡又换了衣裳,现下是穿件嫩黄色的比甲,里面鸭蛋青的中衣,乌鸦鸦的墨发上插一支初绽的紫薇花,显得她白净的肌肤更见晶莹。

模样仍是以前的娇憨乖巧,眼眸也如往日般澄清黑亮,这黑亮里却蕴着许多说不明的意味。

没有恶意,只见真诚。

张氏只觉得胸口发酸眼眶发涩,眼泪又滚落下来。

好半天,吸口气稳住心神,淡淡道:“老夫人最不喜欢紫薇花,还是摘了吧。”

杨妡取下那朵花,捏着花柄在指间转了转,“青菱说娘喜欢。”

张氏避而不答,默了默,才开口,“讨好我有什么用,讨好老夫人才是正经,婚姻大事都攥在老夫人手里,我也做不得主。”

杨妡启唇淡淡一笑,“可是娘生了我…我既担着闺女的名分,自然会孝顺娘,再者即使我费尽百般心思,恐怕也不能在老夫人心里占有一席之地吧?所以,在这府里,我只有娘,娘也只有我。”

张氏讶然地看杨妡两眼,她以前也曾这样叮嘱女儿,女儿听话,天不亮就到魏氏跟前尽孝,没少被杨娥挤兑。

便是如此,魏氏也从没高看女儿一眼。

没想到眼前这人倒是通透。

或许方元大师所言没错,她们果真有母女缘分。只是她亲生的女儿呢,也不知在哪里,能不能另有个疼她爱她的娘亲?

张氏又默默垂会儿泪,良久,哑声道:“待会请主持给我那苦命的孩儿供盏长明灯,你要是有放不下的人也一道供上…一天的缘分也是缘分,过去的了了,以后踏踏实实过日子。”

这样也好,还了前生的情,从今而后,她就是文定伯府的五姑娘。

杨妡想一想,开口,“记挂的只有两人。”

她五六岁上就被卖到杏花楼,根本不知道自己亲生的爹娘是谁。杏娘虽然引她入风尘,但也养大了她,算是头一个与她有恩的人。

另一个就是薛梦梧。

“那就供上三盏,”张氏答应着,忽地又问,“你以前住在哪里,家里是做什么的?”

第6章 侍疾

家里做什么?

能说是开青楼吗?

杨妡用脚趾头想也知道,张氏接受她已然不易,万不会接受亲生女儿的身体被青楼女子占用。只要她照实说出口,张氏肯定变脸,说不得还会豁出去把她给烧了,但不说也不行,好容易劝服了张氏,总得拿出点儿诚意来。

杨妡思量片刻,避重就轻地道:“也住在京都,家里做点小生意,勉强能够糊口。”

难怪举手投足总有股扭捏做作的小家子气,肯定是经常抛头露面又没人好好教导。

以后且不能如此,现下年岁小还成,过上一两年到了说亲的时候,哪家勋贵能看中这样拿不上台面的儿媳妇?

张氏细细打量眼杨妡,沉声道:“把脊背挺直腿放正了,别斜着歪着,走路时候不许扭捏,还有看人的时候抬起脸来正大光明地看…老夫人的娘亲出自京都大儒徐家,最注重规矩教养,你即便不存心讨好她,可也不能落了她的眼。”

杨妡挺挺胸背,浅浅笑一笑,“是,娘。”

张氏淡淡挥挥手,“你去吧,我静一会儿。”

吃过晚饭,张氏就请主持点了长明灯。

长明灯供在大雄宝殿后殿的释迦牟尼像前,灯光黯然如豆,将佛像的影子拉得老长。

张氏跪在蒲团上一遍遍念《金刚经》,神情虔诚而庄重。

杨妡默默地跪在旁边听着,只觉得心里一片平和。

这一跪就是大半夜,等到张氏终于念完九九八十一遍经文,杨妡的两条腿就像灌了铅似的,酸麻得走不动路。

夜风清冷,吹在身上凉飕飕的,青菱手里的灯笼也被吹得摇摇晃晃。

杨妡仰头瞧前头张氏,见她身形挺直修长,如同晴空阁门前那一片翠竹,有种静默无声的美。

一路无言,走到所住小院,张氏停下脚步,简短地说了句,“这几日你先跟着我。”

杨妡本能地点点头,还待再问,张氏已头也不回地进了房间。

杨妡虽已二十五,但这副身体却只九岁,整整一天奔波劳碌已是无比困乏,胡乱洗把脸就沉睡过去。

第二天一早,青菱急匆匆将她唤醒,“姑娘快起来,马上要收拾东西回府。”

杨妡还没回过神来,迷迷蒙蒙地问:“怎么了,不是吃过晌饭才回?”

“太太病了,刚请寺里医僧把了脉,说是受凉染了风寒,老夫人吩咐赶紧回去请相熟的太医再诊诊。”

杨妡一个激灵坐起来,突然就明白了张氏昨晚说的话。

张氏生病,她理应侍疾,就只能跟着她。

下人们手脚很伶俐,只小半个时辰便将所有物品都装进箱笼里,一家人浩浩荡荡地回府。

杨妡仍与张氏同车,杨姵怕过了病气,被老夫人吩咐着跟三姑娘她们同车。

张氏斜靠着车壁,身上搭床薄毯,双目阖着,两腮显出不自然的红色…杨妡抬手试试她的额,果然是发热了。

一时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低声道:“娘何苦如此,生病可非小事。”

“我三舅家中开医馆,我多少懂点药理…”张氏睁眼看看她,又疲倦地闭上,喃喃道:“半个月工夫,把你身上那些毛病去去,府里的人和事儿也该知道…现在,你到老夫人跟前转上一圈她就能看出差漏来…既然顶着妡儿的名头,就替她好生活下去。”话至此,又带了泣意。

杨妡默然,张氏所说没错,她连杨姵都瞒不过,又怎能瞒得了人老成精的魏氏?

张氏的病好了重,重了好,足足反复了半个月才渐有起色。

杨妡日夜在张氏屋里侍疾,除了每天打发青菱到松鹤堂问安外,再没往魏氏跟前去,也没在姐妹们中间露面。

魏氏怕风寒过给几位孙女,也拘着她们不到二房院转悠。

张氏病是真的,却真心没这么严重,杨妡侍疾也是真的,可除了端汤端水之外,更多的就是跟着张氏学规矩,改毛病,临摹原主字迹,熟悉府里各处事务,总算把几位少爷姑娘给弄明白了。

现在的文定伯杨归舟是杨文英的嫡孙,生有两子,均为魏氏所出,长子也就是世子爷杨远山,娶妻钱氏。二子杨远桥则是杨妡的父亲。

府里姑娘共六位,二房的有杨娥、杨妡还有个庶女,就是薛姨娘生的三姑娘杨娇,而长房则只有杨姵是钱氏嫡出,大姑娘杨婉和六姑娘杨婧都是庶出。

少爷共四位,其中长房有三位,二房只有三少爷杨峼一个男丁,是杨远桥的原配魏明容所出。

所以不管魏氏还是杨远桥,都很看重杨峼兄妹。

可想而知,张氏在府里的处境并不好,虽是明媒正娶,可上面有强悍的婆婆管制,下面有原配的两个子女挤兑,地位可能只比薛姨娘强那么一点点。

也难怪张氏才二十六七的年纪,眼角已有细细的皱纹,肌肤也有松弛之状,远不如当初杨妡二十五岁时候的光滑细致。

杨妡越发同情张氏,暗暗生出帮她在府里站稳脚跟的心思。

等到张氏终于好利索能够出门见人,已经是六月中了。

杨妡起了个大早,捧着厚厚一摞簿子去见魏氏,不出所料,众位姐妹都在。杨妡屈膝行过礼,奉上簿子,“这阵子虽然没来,但祖母布置的功课却不敢落下,请祖母审阅。”

魏氏随手拿起一本,见是装订得整整齐齐的《女戒》,再下面还有几本《金刚经》。

杨妡笑道:“在广济寺时,方元大师曾说,许多穷苦人家有心向道,却无经书可读,如果抄写经书散出去,也是积攒功德之美事。我年纪小,压不住福分,还请祖母代为发散出去。”

说压不住福分,就是要把抄经书的功德算在魏氏头上。

老人最喜欢在佛祖面前积功德。

魏氏也不例外,脸上顿时露出慈祥的笑容,“好孩子,知道你是个孝顺的,伺候你娘这些天,看累得下巴都尖了,回去好生歇两天,有什么想吃的尽管吩咐厨房里做。”

杨妡眯了眼,甜甜笑道:“谢祖母,我还真有道想吃的菜,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节,厨房里做过荷叶羹,上面还浮着荷花瓣儿,又好吃又好看。”

杨娥“哧”一声,“不就是鲈鱼丸汤吗,有什么稀奇的?”

“是吗?”杨妡歪着头稚气地问。

魏氏笑着应和,“可不是,把鲈鱼去了刺,单把肉剔下来剁成肉泥,汆成丸子,去年王大家的不知道怎么生了个念头,揪了片荷叶和几朵荷花瓣放了进去。鲈鱼丸你没想起来,这个倒记得清楚…五丫头既然提起来了,问问厨房里有没有鲈鱼,咱们中午就吃这个。”

杨娥笑着吩咐下去,又道:“祖母偏疼五妹妹,但也不能冷落别的姐妹,六妹妹喜欢吃什么,也只管点来。”

杨婧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吃红烧狮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