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正月,麟州就下了第一场春雨。

春雨依旧没有带来喜悦,只让麟州变的更加泥泞寒冷嘈杂。

这几个月的时间,麟州里外的居无定所的人更多了,很多人为了跟上皇帝回京的队伍拖家带口赶来麟州。

对大多数人来说,路途那么远,越紧跟皇帝,越能安全。

但很多人现在在麟州的日子变得不安全,人多了,打架偷抢增多,秩序更混乱,贫民乞丐流民难熬冬天,城里城外的死尸也越来越多。

“粥棚少了很多?”崔征的脸色和脚步一样沉重,“怎么回事?这种时候青黄不接,正是需要大量施粥的。”

身边的官员轻叹一口气:“因为很多富户准备离开,开始囤积物资,就不肯再施粥了。”

崔征停下脚,冷笑道:“去告诉他们,想要离开,还不多做些事协助朝廷!”

另一边的官员应声是,又小声道:“倒也不是不尽力,有几家人恨不得散尽家财助陛下回京,只是担心回京后子孙无以谋生.....”

崔征明白他的意思,道:“他们为大夏散尽了家财,大夏难道还会让他们的子孙饿死吗?”

那官员便笑着应声是:“有相爷这句话他们就安心了,那,下官去看看有什么空闲无关紧要的位子让他们做些事,帮了朝廷,自己也有个奔头。”

崔征嗯了声没有再多说,那官员也心领神会不再多问退了下去。

崔征迈进室内,一番忙碌后,大多数官员散去,只留下几个亲信。

“相爷,这些世家富户是趁机要挟!”一个亲信愤愤道,“施粥说是他们出粮,但他们哄抬粮价从中牟利多少心里不清楚吗?我们为什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不是因为他们施粥养民,现在倒成了他们的功劳,来要挟我们!”

屋子里的其他人纷纷赞同。

崔征敲敲桌子:“我当然知道他们是在要挟,但现在我们有别的选择吗?”

“陛下要回京,后宫多少人,侍从多少人,兵马多少,吃,喝,马匹,车,需求耗费有多少?”

“谁出?朝廷出吗?陛下出吗?”

朝廷有钱吗?陛下有钱吗?

如今天下大乱,卫道四分五裂,没有税赋可收,国库也远在京城,鲁王宫的库房里能养活皇帝一家就不错了,更何况大多数也被皇帝送出来养兵养马抚民,皇帝和后妃们一日两餐,哪里还有多余的钱。

崔征环视诸人。

“你们出吗?”

诸人顿时眼神四散,有人苦笑:“大家也都是抛家舍业来的,吃住都靠着陛下照应,捐出全部身家来,也没多少。”

当初的确是抛家舍业来的,但正因为抛舍了曾经的家业,这三四年在麟州,他们更拼命的积攒家业,做生意的做生意,收贿赂的收贿赂......

但又能怎样?大夏已经乱了,朝廷不能再乱了,崔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天下太平再说其他吧。

有小吏进来,拿着几张帖子,要对崔征贴耳说话,被崔征皱眉喝止:“有什么话不可对人言!”

小吏讪讪道:“这是几家送给相爷的行路礼。”

送礼的名目一向很多,最近麟州最流行的当然是回京的各种需要,行路啊,搬家啊,辞别啊等等。

崔征作为宰相当然也有很多人送礼。

听到小吏的话,崔征坦然嗯了声:“收起来吧。”在室内诸人想装作听不见看不到的时候,又道:“给筹备司送去。”

筹备司顾名思义是筹备回京的部门,由文官武将共同担任的,皇帝还让五皇子来亲自督监。

听到崔征这一句话,室内诸人顿时有无数的话说“相爷真是用心良苦”“相爷机敏啊”乱纷纷一片。

该暗示的已经暗示到了,这些人也不会再装瞎,多多少少都会捐出一些钱财来,崔征摆手没兴趣听他们恭维,问:“京城那边的消息怎么样?”

官员们肃容说正事“相爷,京城的消息不妙啊。”

崔征伸手按了按头,自从项云一众人离开麟州往京城去后,一路上都没好消息传来,先是遇到了刺客,导致了吴大人失去一条胳膊,项云旧伤复发不得不半途休养。

但好歹行程继续,两位大人在兵马的护送下到达了京城。

他问:“怎么,到了京城还有什么不妙的消息?”

一个官员压低声道:“是京城的情况不妙。”

......

......

“楚国夫人出事了?”

皇帝搓了搓手,从炭盆前移开,不知道是不是阴寒的雨让他的脸色很不好。

“吴大人郑大人是这样说的?真的假的?”

崔征道:“我觉得是假的,因为他们两个至今连楚国夫人的面都没见到。”

皇帝哦了声,有些失望有些不安有些焦虑:“楚国夫人在骗人?她不想来麟州?”

崔征对这个倒是无所谓:“楚国夫人肯定不愿意来,至少不会轻易就来,她愿不愿意也无关紧要。”

好说好劝有敬酒的韩旭,罚酒则有项云。

“项云早有先见之明,所以才没有跟随吴郑两位大人直接进京。”崔征道,“想一想吧,如果他也跟着进京.....”

又受了伤,直接就被楚国夫人以养伤的名义关起来了,项云就算有圣旨在手,做事也不会方便。

皇帝松口气,又叹气:“楚国夫人是不相信朕啊,就算让她来麟州,朕也不会亏待她啊。”

崔征翻看着信件没理会皇帝的忧伤。

“武鸦儿也在京城。”他说道,又冷笑,“千召万唤不理,说什么北地离不开人,钉死不动,现在竟然在京城能住这么久。”

皇帝叹气道:“人家是夫妻,夫妻总是想见见的。”

崔征对皇帝的哀怨视若无睹,没安慰也没嘲讽,皱眉道:“不过这也恰好能说明,京城的确有问题。”

皇帝忙问什么问题。

“楚国夫人不想来麟州是真的,京城混乱也是真的。”崔征道,将手里的一叠信件公文递给皇帝,“郑吴两位大人在京城仔细看到官府是什么样,民间秩序是什么样,世家大族如何,所见所闻都写的清清楚楚,用他们的话来说混乱不堪很危险啊。”

皇帝哦了声捏着信没看,只关心一个问题:“是京城官民秩序混乱,还是应对叛军危险吗?”

崔征皱眉道:“陛下,秩序混乱比外边的叛军更危险,这京城被安康山占据几年,不知道安插了多少余孽。”

他指了指信。

“你看看吴郑两位大人写的,皇宫里都动不动闹鬼呢,人心惶惶。这闹鬼自然是叛军余孽作祟。”

皇宫就涉及到自身了,皇帝忙低头看信,看的更加唉声叹气这可如何是好。

“吴郑两位大人正在理顺京城秩序。”崔征道,“当然更重要的是催促武鸦儿率军诛杀安康山,武鸦儿和楚国夫人的意思分明是想等着陛下到来,用我们的兵马来达成这件事,这样既不用离开京城,功劳也成他们的了。”

“功劳功劳,每个人都要功劳,又不肯出力。”皇帝忍不住恼火:“那要理顺多久啊?我们就一直等着吗?”

京城明明收复了,却不能回去,每个人都在考虑自己,就没人考虑他这个皇帝!

崔征道:“当然不,我们可以同时往京城去。”

皇帝惊讶:“怎么去?不是说不安稳吗?”

崔征走到舆图前,伸手划了一道线。

“我们可以先行路,行路不一定一口气要走到京城,我们可以先走到....”他在舆图上一个位置点了点,“河南道。”

河南道是个好地方,东南西北都有卫军守护,虽然现在西北的太原府被安康山盘踞,但紧邻的淮南道江南道山南道都有雄厚的兵马。

皇帝贴近舆图看:“相爷是说,我们先去河南道?那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既然已经出发了,不应该是一口气到京城吗?

“原本是多此一举,但现在不是京城不安稳吗?我们就慢慢走,到河南道落脚的话,路途也要轻松,对一共赶路的民众们来说也有利。”崔征道,“而且我们启程出发了,武鸦儿夫妇也没有借口再留在京城了,项云可以出面了,京城的民心也安稳了,吴郑两位大人做事也就更顺畅了。”

皇帝抚掌:“这是一举三得的事啊,相爷怎么先前不说?”

先前说的话,他现在就已经在河南道了。

“如今天下不太平,什么都要亲自看了才行。”崔征道,“就是这河南道也不能轻易就去。”

皇帝的手掌落回膝头,白说了啊......

“为了陛下的安危,请陛下先下诏命韩旭替陛下勘察河南道。”崔征道,“等河南道万无一失,韩旭再来麟州,陛下就可以去往河南道,然后等待入京。”

韩旭啊,皇帝松口气,脸上浮现笑意:“韩旭做事,朕还是很放心的。”

崔征便再次让皇帝放心,将一封文书呈上:“这个方案就是韩旭提出的,请陛下过目。”

原来如此啊,皇帝更加开心了,原来不是崔征的想法啊,就说嘛,崔征除了让他去冒险,就是让他等。

还是这位韩旭更有见地。

皇帝仔仔细细将公文看完,神情向往:“朕,期待见到韩旭韩大人这一天啊。”

......

......

顶着二月的如刀的寒风,韩旭驶入一座小城,如中里所说,入城没有任何守兵查问,只要给入城费。

小城里市集倒是热闹,客栈里住了不少客人,吃吃喝喝说说笑笑热闹。

这个地方真是不错。

韩旭很满意点点头,在陌生小厮的引路下没有丝毫畏惧的只带着中里一人进了最偏僻的一间房。

刚进去房门就被拉上。

韩旭神情不变,淡然的伸手解斗篷,有人从斜刺里冲出来,中里抬手将此人拦住。

韩旭看着眼前这个浓眉大眼挂着两个酒窝的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小将,将斗篷解下拿在手里:“小齐将军,我们又见面了,中里,休得无礼。”

中里收回手臂,那年轻人没有再扑过来,吸吸鼻子眼泪闪闪,后退一步单膝跪地。

“韩大人。”他抬手抹泪,“自当年一别,我对大人日思夜想,终于再见到您了。”

第九十二章 随手一选

韩旭还记得这个年轻人,成元四年他从宣武道脱险,又从淮南道楚国夫人手中脱困,途经河南道唐城,唐城官将尸位素餐由匪贼横行,在他的质问下,才不情不愿的剿匪。

虽然唐城的官将不像话,但随同他去剿匪的兵马小将倒是很英勇。

这个小将自称小齐,其他的并没有多说。

直到这次中里来河南道境内探查,偶然遇上他,质问他丢卫军的脸,这小将又羞又怒才表明了身份。

他本是剑南道卫军一员,因犯错流落河南道苟且偷生,哪里敢多说多做。

韩旭问:“小齐将军,你当年犯了什么错?”

单膝跪地的年轻人抬起头,大眼睛看着韩旭:“韩大人,叫我小齐就好,罪丁哪里刚称将军,成元三年,大都督嫁女到太原府,我是负责护送嫁妆的,那时候宣武道窦县都闹了兵乱,我们走到河南道的时候,被山贼劫走了嫁妆,论军法是要斩杀的。”

韩旭失笑:“丢了嫁妆,又不是丢了军资,论什么军法!”

小将忙争辩:“大人,剑南道军法就是这样,我们大都督赏罚分明,这的确是小齐我的错。”

还是个认家的忠将,韩旭没有再指责剑南道,当年的李大都督的确令兵马信服。

“承蒙大小姐仁慈,允许我待罪寻找嫁妆。”小将接着道,小犬一样的头垂下,“只是我无用,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剑南道不能回,苟且偷生在河南道。”

来之前韩旭已经打听过了,当初的确有这么一件小事,可见那时候已经初见乱世端倪,可惜无人察觉。

这剑南道,这李大小姐,只顾着罚追嫁妆。

韩旭重重的吐口气,不再追忆过往,问:“你找我想怎样?”

小将抬起头:“我想能立功重归剑南道。”

韩旭居高临下打量他:“乱世这么久了,你还没立功,现在是不是晚了?”

小将向前跪行两步喊声大人:“不是小的惧死,如果上官有令让我守城杀敌,能死在与敌对战中,我刀山火海不惧,但如果死在违抗上官命令中,那就太窝囊了。”

这话听起来倒是没错.....

韩旭心想,念头刚转过,这小将已经抱住他的腿,哭的冒鼻涕泡。

“自当初见过大人风姿,小的知道大人虽是个文官,但却比武将还要英勇,跟在大人麾下,小的才有机会建功立业。”

韩旭伸手扒拉他,但挣不开,只得喊中里。

中里上前将这小将扯开:“好好跟大人说话,哭哭啼啼的什么样子!”

小将没再扑过来,跪在一边抽抽搭搭。

韩旭在室内踱了两步,道:“你的意思是只要我英勇,你就英勇?那我让你去拿下眼前这座城.....”

他的话没说完,这小将袖子一擦脸,抬脚按着刀就向外冲.....

“我这就去杀了这座城的守将,清了官衙,请大人上座。”

韩旭嗨了声,中里再次伸手将这小将揪住按在地上:“听大人说话!”

小将哦了声,满眼期盼的看着韩旭。

韩旭道:“我不是让你杀人清洗城池的。”

他拿出一张诏书。

“陛下回京要在河南道落脚,我奉皇命来督查收整河南道,以保证陛下安危。”

“你要做的就是为我先锋,听我所指。”

小将大喜,整张脸闪闪亮,再次单膝跪下,双手抱拳高声应诺:“末将原为大人驱使!末将原为大人锋刀!”

韩旭点点头,脸上终于露出笑意:“起来吧。”

小将一跃而起,围着韩旭转“大人,您请坐。”“大人,您喝茶。”“大人,您饿不饿...”

韩旭制止在眼前转的令人眼花的小将,问:“先说正事,你对河南道很熟悉吧?”

小将挺直胸脯:“不瞒大人说,这几年我把河南道已经跑遍了,城池乡镇驻兵都知道的清清楚楚,这就去给大人画出来....。”

他说着又要跑,韩旭唤住他:“这个暂且也不急,你慢慢画,我们先选一个落脚点,你说哪里合适?”

小将毫不迟疑道:“当然是宋州,位置在河南道腹地,安全又富庶。”

......

......

淅淅沥沥的春雨撒在宋州境内,虽然影响了行路,但倒也没有乱糟糟。

农田里忙春种的人很多,所以过城门的牲口多了起来。

“牛也要交钱?”一个被拦住的农户瞪眼惊讶,“牛又不是人。”

守城的小兵懒洋洋抱着胳膊:“牛能养活人,你们不能瞧不起它。”

这是瞧不起的事吗?农户要争辩,但被身后的人催促安抚“别吵了,惹恼了他们有什么好处。”“是啊,杀了你们也没处伸冤。”“几个钱而已,给他吧。”

农户愤愤的多拿出一个钱扔在城门的箱子里:“要是叛军来了,你们也别忘了要钱。”

那小兵对这反讽不怒而笑:“要是叛军来了,我就替叛军收钱了,到时候我还收你的钱,不收你的命,你更要谢谢我了。”

农户张口结舌无话可说,被其他人推着劝着“走吧走吧”“他说的也没错。”“这世道能活着就不错了。”只能牵着牛憋着气走了。

是啊这世道能活着就不错了,还指望什么?

“不过,你们听说了没有?外边来了朝廷的兵马。”

离开城门,有路人低声传达新的消息。

“好像要接管宋州。”

这话让听到民众很惊讶,又纷纷不信“朝廷的兵马守着麟州还不够呢。”“怎么会来我们这里?”“过兵而已,我们这里不是经常过嘛,什么振武军,楚国夫人,剑南道,淮南道,前一段朝廷兵马....”“叛军也照样过....”

反正他们这里有城池有兵马也都是摆设,谁都来去自如。

还好叛军卫军都忙着打仗,顾不上抢占他们这无关紧要的地方。

这个路人的新消息被大家嘲讽不信了。

“这次不一样。”路人急切的要证明自己,“这次来的朝廷大人,还有圣旨呢。”

民众们就更笑了:“你还能看到圣旨啊?圣旨什么样?”

路人当然不可能亲眼看到,被问的无法回答。

但有些人是真的亲眼看到了。

“真是圣旨?”未了惊讶的站起来问。

武七老爷示意他坐下:“我也没见过,所以让人誊抄了一个。”

他喊身后的子侄,子侄便从袖子里拿出一个卷轴。

未了先笑道:“七老爷连圣旨都能誊抄出来啊。”

就是让这太监看看他们武氏的威风,武七老爷淡然的笑了笑:“我们商武占了宋州半座城呢,官府给面子。”

不仅占了半座城,武氏的子孙也占据了不少宋州官府的职位,再加上联姻,在这宋州盘根错节。

未了打开誊抄的圣旨看,先看头,再看尾,仔细辨认玉玺花纹。

“没错,就是圣旨。”他确认道,手指拂过其上印玺图画,带着几分追忆,“那时候在宫里,陛下不管朝事,托付崔征,但来往文书圣旨都是通过全海,我们这些内侍也都见惯了。”

他其实只见过一次,圣旨让昭王去封地。

他日日念着昭王,但念的是昭王死的那一刻,而其他有关昭王的一切都被他封存。

想到遥远的过往,未了的脸色几分怅然忧伤。

这些内侍们最追忆过往了,武七老爷对他的反应了然,点头道:“那看来这位韩大人不是骗子。”

未了这才看内容,嗯了声:“韩旭嘛,在朝中一直很有名,不过都是花名,现在在这乱世倒是受了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