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舱四角各立着一名侍女打扮的年轻女子,面带微笑,容貌均是清新可人。见有人进屋,靠近舱头的两名女子立刻款款上前,引导着众人在桌边各自坐下。

“好啦,大家快坐好,马上要开船啦。”沈飞咋咋呼呼地吆喝着,好像他倒成了主人一般。

“开船?你知道我们要去哪里?”姜山饶有兴趣地看着沈飞,其他人则多少露出奇怪的表情。

沈飞仰起身子,大大咧咧地说道:“农历十五的晚上,既然来到了瘦西湖,不去五亭桥下赏月,那可就白白辜负姜先生的一番美意了。”

“哈哈,看来这一干人中,知我者,非沈飞莫属啊。”姜山一边说笑,一边向身边的女子做了个手势。那女子会意,走出船舱外,剩下的三名女子则忙着给众人端茶送水。不一会儿,船身微微一晃,显然是离开了岸边。

沈飞所说的五亭桥位于瘦西湖东首,与廿四桥相距不远。因桥身宽阔,上建五亭,故而得名。错落有致的五亭桥从高处俯瞰,便如同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也叫作莲花桥。整座桥造型秀丽,亭外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则是彩绘藻井,富丽堂皇。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说过,中国古桥中,最古老的是赵州桥,最雄伟的是卢沟桥,最美丽的,当数五亭桥。

不仅如此,五亭桥还有一个奇妙的地方。这座桥的桥基结构巧妙,共形成了大小十五个桥洞。在晴朗的夜晚,每个桥洞中均会映出一轮月影,加上星空中的皓月,正应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句古话。因此每当月圆之时,这五亭桥自然就成了赏月的最佳去处。

船儿悠悠荡荡,在湖面上行走了约一刻钟,再次停了下来。先前出去的那名女子此时又走进船舱,只见她来到姜山面前,俯下身低低说了句:“到了。”

“好!”姜山高兴地从座位上站起,挥了挥手,“把窗户打开,让大家好好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桥下月色!”

八只玉手轻拂,不一刻,船舱两侧的檀木窗户都已开到了最大,如鳞的波光和璀璨的月色随之映了进来。

众人向窗外看去,原来画舫已经停在了五亭桥的主桥洞下。四周的诸多小桥洞从这个角度可以尽收眼底,碧玉般的水面中,众月争辉,美不胜收。

“真漂亮!”徐丽婕用指尖轻轻支着下颌,情不自禁地赞叹着。

沈飞却轻轻地叹了口气:“这美景好是好,只可惜在此时此地的三美之中,它只能屈居最后一位了。”

徐丽婕眨了眨眼睛:“三美?哪三美?”

沈飞一本正经地说道:“美女、美食、美景。”

徐丽婕莞尔一笑:“美女排在首位我没意见,可这美食在什么地方?”

沈飞用手指指姜山:“嘿嘿,这个嘛,你得问问他了。”

姜山见徐丽婕把目光投到了自己身上,笑着应道:“飞哥说得不错,这景色虽美,如没有佳肴相伴,终究是美中不足。诸位上船之前,我已经备好了几样冷碟,现在正好可以派上用场。——去把那几样菜端上来吧。”

姜山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四名女子说的。听见吩咐后,那四人鱼贯而行,从船舱后门走了出去,再进来时,每人手中已多了一个托盘,每个盘中都有两样冷碟,共计八样,分别是:胭脂鹅脯、美味茄鲞、水晶肘花、紫香虎尾、金钗银丝、中堡醉蟹、翡翠羽衣、香酥鲫鱼。

四名女子把冷碟一一摆放上桌,然后又配上餐具和饮料酒水。这八个冷菜荤素搭配,色泽和谐,一眼就勾起了众人的食欲。

“来,诸位不用客气,请先享用片刻。我们一会儿见。”姜山一边招呼着,一边站起了身。

“怎么?你不和我们一块欣赏这风景吗?”徐丽婕问道,“你要去哪里?”

姜山呵呵一笑:“我就在船上,只不过和你们有一帘之隔,这样不至于让油烟搅了大家的雅兴。”说完,他转身从船舱的后门走了出去。

就像姜山所说的那样,船舱后门处只是挂了一张薄薄的布帘。明亮的月光把姜山的身影映在了布帘上,隐约可见他正立于船尾,面前似乎有一张四方的案台。此时众人都已明白,姜山是要在船尾掌勺,为大家奉上筵席中的热菜。

只见姜山的身影右臂轻舒,一翻腕,手中已多了一物,从形状上看,正是一柄厨刀。

果然,随着姜山右手有节奏地不断翻动,“笃笃笃”的刀声不断传入舱中。那声音时缓时急,忽重忽轻,听在耳中,有时若骏马疾奔,有时又如木鱼轻敲。

那一片刀声节奏感极佳,虽有变化反复,但毫无停顿之时,足见运刀者刀法娴熟,已入化境。舱内的几位多半都是烹饪的行家,虽然隔着布帘,对姜山的动作看不清晰,但只听声音,便对其是剁是切是劈是斩,滚刀、拍刀、推刀、锯刀,无不了然于胸。

忽然船舱中也响起了“笃笃”的声音,与那刀声呼应成趣,徐丽婕顺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是凌永生在用中指关节敲击着桌面。再看其他人,除了沈飞之外,都是一副郑重的表情,聚精会神地侧耳倾听。马云更是闭起了眼睛,摇头晃脑,便如同在欣赏音乐一般。

徐丽婕用手碰了碰身边的沈飞,悄悄询问:“他们这是怎么了?”

沈飞把嘴凑到徐丽婕的耳边,轻声说道:“这个姜山的刀法不错,他们听了心中痒痒,都在暗暗和自己的本领相互印证呢。”

徐丽婕恍然大悟,既诧异又好奇,目光忍不住又在众人身上多转了几圈。

刀声刚刚止歇,又听得“嘭”的一声轻响,布帘后腾起一团火光。姜山略略弯腰,左手从案台下抄出一件圆圆的物品置于火光之上,不用说也知道,那自然是一口铁锅。

不一会儿,船舱外响起了“噼噼啪啪”的爆油声。姜山等待了片刻,忽然间手一扬,将一盆原料倒入了锅中,只听“刺啦”一声大响,铁锅上火焰飞腾,竟蹿起了半米多高!虽然隔着布帘,那声势仍着实令人惊讶。

姜山右手掌勺,左手持锅,两手相谐,不停地上下翻飞。他的动作虽然快捷,但一招一式却又交代得清清楚楚,干净利落。即使是看他映在布帘上的身影,也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模糊感觉。

一番爆炒之后,原料起锅,船舱内外暂时安静了下来。隐约可见姜山拿起一个椭圆形的东西,上端凑于嘴边,下端则接着一个大盆。

“他这是在干什么?”徐丽婕不解地问道。

“他手里拿着的是一只鸡蛋,两头应该都打了小孔,他这是在把蛋清从蛋壳里吹出来。”凌永生说话的时候,其余众人也都点头表示赞同。

姜山吹完一只,又拿起了另一只,如此反复,共计吹了八只鸡蛋之后,这才停了下来,然后把接蛋清的盆子放入了锅中。

“他这是在做…蒸蛋?”陈春生犹疑不决地猜测说。

只见布帘后的姜山又往锅内加了一些东西,然后扣上锅盖,开始静静地等待。从姿势上看,他似乎正背负双手,向湖畔远眺,一副从容不迫的优雅气度。

忽然间,一阵清风从湖面上掠过,门口的布帘被刮得向船舱内扬起,姜山恰在此时揭开了锅盖,一股香味随风而入,冲着桌边的众人扑鼻而来。

这香味并不浓郁,却是清鲜逼人,立刻盖住了船舱内原有的花香,众人全都情不自禁地抽起鼻子,恨不能多吸上两下。

姜山手一翻,已将菜盆隔着布帘递进了船舱,同时朗声报出菜名:“明月满江!”立刻有一名陪侍的女子迎上前,用托盘接下了菜肴,然后转身向着桌边施施然走来。

众人所在的画舫停于五亭桥的主桥洞之下,船舱外群月争辉,夜色璀璨。可等那盆菜肴端上桌之后,船舱内却是月色大盛,竟似要盖过舱外十六轮明月的光辉。

只见那瓷盆体形硕大,直径足有40厘米,盆中一汪清水洁白如玉,诸多金黄色的明月点缀其中,而且这些明月或圆或缺,形态各不相同,有的如玉盘,有的则似金钩。一股诱人的鲜香更是从这盆明月玉水中幽然散出。

众人这才明白,原来姜山在布帘后所做,乃是把上好的干贝和虾仁放进油锅炸至金黄,然后撒缀于满盆的蛋清液中,再隔水蒸制,料理出这道形意无双的“明月满江”!

端菜的女子客客气气地说道:“诸位先生、女士,姜总吩咐过,这道菜得趁热食用。为了体现江水清润流动的质感,菜中的主料蛋清液只是蒸到了七成熟,如果凉了,多少会有些腥味。”

“嗯,说得好,有道理,有道理!那我们就不客气啦。这吃蒸蛋,应该是用勺子剜吧。”沈飞兴冲冲地探着身子,手中的小勺举在半空,却又停了下来,感慨道,“这么漂亮的一盆明月,真让人不忍心破坏啊,我还真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那女子被沈飞逗得“扑哧”一笑,说:“这位先生不必有此顾虑。这满盆月色本来就是让诸位享用的。你只管一勺下去,舀起一轮明月,看看它到口中之后,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滋味。”

“好!那我可得挑个最漂亮的。”沈飞一边说,一边瞅好一轮最圆最大的“明月”,连着周围的蛋清江水一同舀了起来,笑嘻嘻地欣赏片刻,转头对着徐丽婕说:“女士优先,大小姐,我知道你自己不好意思抢先出手,所以厚着脸皮,帮你代劳了。”

说完,沈飞把小勺送到了徐丽婕的餐碟中,徐丽婕笑颜如花,轻声道谢后,拿起小勺,把那轮“明月”缓缓送入了口中。

半凝的蛋清液爽滑如脂,首先化在了唇舌之间,徐丽婕只觉得一股清香直入心脾。当牙齿轻咬干贝的时候,立刻又有一种说不出的奇鲜滋味从中喷薄而出,两味承转相合,在口腔中缭绕不绝。

此时其他人也各自舀了一轮“明月”,细细品尝。徐叔咂味片刻,问身边的凌永生:“小凌子,你说说看,这干贝和虾仁有什么玄妙?”

凌永生闭上眼睛,用嘴唇抿抿舌尖,然后回答:“这干贝和虾仁里吸收了多种鲜味,应该是在加有香菇等多种辅料的鸡汤中,用文火长时间慢炖然后制得的。”

“嗯。”徐叔点了点头,然后又补充道,“除了香菇,还有嫩春笋、火腿和鹿脯。”

马云听了师徒俩的对话,也闭上眼睛品味一番后,赞叹道:“细细分辨,果然是这几种鲜味,徐老板味觉犀利,令人佩服。”

“嗨。”徐叔不以为然地摆摆手,欲言又止,心中暗想:前天在“一笑天”酒楼中,姜山只是闻了闻大堂中飘过的香味,便准确地说出“四鲜狮子头”中所用的配料,那才是真的神乎其技啊。

在船舱内众人享受口福的同时,一帘之外的姜山却是丝毫没有停歇。但见闪烁的火光中,姜山的身影挥洒自如,那动作娴熟中又透出几分优雅,透过布帘看过去,不似在做菜,竟有几分像在舞蹈。

不多时,“清江弄舟”、“平沙落雁”、“春江潮平”、“玉龙腾月”、“空谷幽兰”、“竹风梅影”、“风花雪月”、“芦乡鹤居”、“出水芙蓉”等一道道荤素佳肴连绵不绝地端上了餐桌。每道菜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菜名与造型均与各色美景相合,构思精巧,意境悠远,仅仅是用耳目去欣赏,便已让人沉醉其中了。

此时夜色渐浓,姜山撩起布帘,伴着一片湖光月影,缓步走入了船舱内。只见他气定神闲,洁白的羊毛衫上滴油不染,仍然像先前伫立船头吟诗时一般俊朗儒雅。

“这桌‘春江花月宴’,请诸位赐教。”姜山向众人拱拱手,语气用词虽然谦虚,但眉宇间的神色甚是自信。

“‘春江花月宴’,好名字啊。”马云摇头晃脑地感慨道,“窗外月影浮动,满桌菜肴的香味中又隐隐夹杂着桂花的清新气息,真让人有一种身在广寒的错觉。这桂花气息若有若无,却不知是从何而发?”

“我在今天烹制菜肴所用的清水中浸泡了少量的桂花,一点简单的小手法,让诸位见笑了。”

“手法简单,想法却不简单。”陈春生也由衷地赞叹道,“这季节景色都被你融入到了满桌菜肴中,借景入菜,菜景合一,我今天是开了眼界了。——徐老板,你的意见呢?”

徐叔没有直接回答,却转头问凌永生:“你觉得怎样?”

凌永生摇摇头:“无话可说。”

徐叔沉默片刻,轻叹一声:“色、香、味、意、形,无一不是妙到毫巅,确实无话可说。”

姜山微微一笑,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挥手招呼着说:“既然如此,那就请大家观景品菜,好好享受这个良辰佳夜。”

徐叔端起面前的酒杯,向姜山虚敬了一下:“姜先生太客气了,如此盛情款待,我就先代表大家,敬你一杯。”

姜山站起身,端着酒杯恭敬地说道:“不敢当,不敢当。徐老板在扬州厨界享誉已久,对我所做的菜肴能给出这么高的评价,确实让我不胜荣幸。”

“嗯,以你的厨艺,当之无愧。”徐叔说完这句,忽然话锋一转,“姜先生这次来到扬州,恐怕不仅仅是要请大家吃顿饭吧?”

这句话提出了众人心中共同的疑问,连一直在吃个不停的沈飞此时也停下了筷子,和其他人一起把目光投向了姜山。

“既然徐叔提出来了,那我也就不再隐瞒。”姜山说到这里,一仰脖,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我这次来扬州,是想和诸位打一个赌。”

“哦?”徐叔把酒杯轻轻放回到桌上,“不知道姜先生想赌什么?”

姜山沉默片刻,正色说:“我赌扬州城中,没有人能够在厨艺上胜得过在下。”

众人面面相觑,一片愕然。之前大家虽然也看出姜山颇为自负,但他言行举止一向谦虚有度,现在却突然说出这样的话来,竟似丝毫不把淮扬三大名楼的老板和主厨们放在眼里。

马云轻轻摇摇头,说道:“你的厨艺虽然高超,但要想一个人挑遍扬州城,只怕也不是那么容易吧?”

“如果容易的话,我又何必千里迢迢下扬州呢?我既然提出打赌,自然已经做好了输的准备。”姜山转头看了看身后的一名女子,“去把东西拿来。”

女子走出后舱,不一会儿端进一只锦盘。那锦盘用一块金丝镶边的绒布盖着,显得颇为贵重,一下子便把众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

姜山伸手轻轻把绒布揭开,只见绒布下盖着的却是一本线装的书籍。那本书一指来厚,封皮已经有些褪色,书页也微微泛黄,看起来应该有些年代了。不过书的成色虽然陈旧,但整体形状完好无损,显然书的主人对其作了精心的保存。

姜山看着那本书,目光中充满爱惜之意。他一边用手指在书面上缓缓拂过,一边说道:“这是我姜家世代相传的《大内满汉全席菜谱足本》,记录了各色菜肴数百道,包括‘生吃仔鼠’、‘滚油猴脑’等传说中的奇菜。这次我在扬州还将停留一周左右的时间,这一周内,如果扬州城有人能够在厨艺上赢了我,我就把这本菜谱赠给扬州厨界。”

“满汉全席足谱”?在场的人全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众所周知,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筵席,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总计要吃上三天六席。席中的菜点计有三百多种,无不极尽美味精细,既有宫廷肴馔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可谓集天下菜肴之大成,乃古今中外第一名筵!

天下第一名筵的足本菜谱,自然也就是天下第一菜谱。满汉全席享誉天下,席中的不少菜品均是平常难得一见的奇妙之作,如“生吃仔鼠”便是将刚出生三天的幼鼠裹于面卷中,蘸蜜糖酱食用。像此类奇菜的烹制方法,即便在当时,也没有几个人知晓,年代久远之后,如今的刀客们更是仅闻其名罢了。而这本菜谱中,连这样的菜肴也收录在内,足见其内容的博大精深。

毫不夸张地说,这本菜谱足以称得上刀客们的最高教材、烹饪界的百科全书!

也只有姜山以大内总领御厨后人的身份,才有可能拥有这样一本菜谱。而现在,这本菜谱居然会有可能留在扬州!在座的几位扬州名厨心中禁不住都“怦怦”地跳了起来,就连一向财大气粗的陈春生此刻也红着眼睛,直勾勾地看着那本陈旧的古书,恨不能此刻就把它抢到手中。

马云毕竟年纪较长,阅历丰富,他捋了捋胡须,不动声色地问道:“如果扬州城中没人能够赢得了你,姜先生又想得到些什么呢?”

马云的话立刻让兴奋中的陈春生等人冷静了下来:姜山既然用这本名贵的菜谱作为赌注,所求的必定也是非同一般的东西,只怕这才是他来到扬州的真正目的。

姜山的目光绕着餐桌边的众人扫了一圈,最后停在徐叔身上,他冲徐叔拱了拱手,说:“徐老板,请恕姜某无礼,如果这场打赌我赢了,我就要带走悬挂在‘一笑天’酒楼的‘烟花三月’牌匾。”

众人心中都是一沉,徐叔更是变了脸色,谁都知道失去“烟花三月”的牌匾意味着什么。

两百多年来,这块匾虽然一直悬挂在“一笑天”酒楼的大堂中,但它存在的意义和影响力早已超出了酒楼本身。这块匾背后的故事是整个扬州厨界的一个传奇,它向人们讲述着扬州刀客曾经达到过的成就和辉煌,也是淮扬菜在中华烹饪界中地位的象征。

可以说,在扬州刀客的眼中,这块匾的价值丝毫不逊于姜山手中的那本《满汉全席足谱》!姜山提出以此作为赌注,更加凸显出他要凭一己之力挑战整个扬州厨界的野心。

可他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呢?

一时间,船舱内寂静无声。

最终还是姜山率先打破了沉默:“不知道诸位有没有兴趣接下这个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