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脸色一变:“连吕相也半月未见圣颜?”

吕端一惊:“难道太子也多日未见圣颜了吗?”

赵恒点头道:“本宫也已经二十余日未见圣颜,要见父皇,全要由皇后的旨意。”

吕端脸色沉重:“臣每于宫门求见,也都是王昭宣使传话。”

赵恒反而镇定了下来:“记得父皇那日病发时,宣本宫进见,曾经嘱本宫一句话,吕相想不想知道这句话说了什么?”

吕端看着赵恒的脸色,站起道:“臣恭听圣训。”

赵恒站了起来,看着吕端,一字字地道:“父皇只说了一句话:‘吕端大事不糊涂。’本宫且问吕相,父皇托对人了吗?本宫能不能把全部的信任,寄于吕相?”

吕端扑通一声跪下,颤声道:“臣肝脑涂地,不敢有负圣恩,不敢有负太子。”

赵恒扶起吕端,语气郑重:“吕相请起。本宫现在就有一事,相托吕相,吕相务必要做到才是!”

吕端擦汗道:“太子有何吩咐?”

赵恒自袖中取出一道文书,道:“本宫已经有二十余日未见父皇,宫内之事,皆由皇后与王继恩传话出来。如今的马军都指挥使李继隆为皇后长兄,近日与王继恩过从甚密。此时须调动步军都指挥使高琼兵力用来节制李继隆,这是我让枢密院使赵榕拟的文书,父皇有旨,中书诸事须经吕端,此物还得你宰相用印,方可调遣。”

吕端接过文书,沉吟片刻道:“只有高琼的兵力,恐还不够。臣冒昧,请太子与臣一齐入宫,求见圣驾。先探一探宫内究竟,再作打算。”

赵恒摇头道:“但凡可以见到父皇,本宫也不必出此下策。”

吕端断然道:“太子与宰相同时求见,必是国之大事,便是皇后也不好相阻。”

赵恒点头道:“好,我们这就一齐进宫。”

话音未了,却见守在外面的吕府家丁又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来:“相爷,王昭宣使到。”

吕端一怔:“此时天色已晚,他来做什么?”

赵恒脸色大变:“莫非是——”他不敢再想下去了:“吕相,本宫先回避,你且先看看王继恩是来什么的?”

吕端犹豫一下:“可是太子的车驾在外…”

赵恒道:“今日来吕相府,本宫只用一乘小轿,并未用太子仪仗。那王继恩料不到本宫会在此,本宫倒想听听他说些什么!”

吕端只觉得此时的自己似已经被逼到悬崖之上,无奈只得道:“如此,委屈太子了,在隔壁暂避。”

赵恒点头道:“好,”吩咐张怀德道:“东宫之人,全部回避。”这边却拉了刘娥,避在紧贴着书房的耳房之中。

两人静静地站了片刻,但听得吕端道:“王昭宣使请。”两人脚步声渐渐走近,但听得王继恩道:“吕相,老臣奉旨,请吕相立刻进宫,吕相何故延误?”

但听得吕端镇定地道:“昭宣使有所不知,大行皇帝曾有密旨,令吕端一听到消息,就得依旨行事,吕端不敢抗旨。”

赵恒但听得“大行皇帝”四字,便只觉得胸口一滞,下意识地紧紧抓住了刘娥的手。刘娥伸出双臂,轻轻地将他抱住,但听得赵恒的心跳声如同擂鼓一般,又急又重。

听得外面王继恩道:“哦,但不知大行皇帝有何旨意?”

就听得吕端道:“正要请王昭宣使同观,共商对策。”

赵恒用力握住刘娥的手,黑暗中但只见两人闪闪发亮的眼睛彼此凝视,听着彼此越来越快的心跳声。

听得隔壁书房中吕端道:“王昭宣使,请进这边。”王继恩嗯了一声,然后听得似乎有些东西搬动的声音,又听得吕端道:“此物机密,待下官去把门关上,王昭宣使再打开。”

(本章完)

[(第106章大宋女主刘娥(06))]

赵恒与刘娥相互对看一眼,两人的手都紧了一紧,只觉得心头狂跳不已。赵恒忽然放开刘娥的手,待要推门出去。刘娥紧紧抓住了他的手,摇了一摇。

此时,便听得吕端关门的声音,这书房三壁密实,只有朝南开着四扇板门作为通风之用。说时迟那时快,但听得王继恩诧异地道:“吕相何故到外头去了?”同时听得咔嚓一声上锁之声,立刻听得王继恩疯狂地拍门叫道:“吕端,你作什么,为何锁我?”

吕端厉声道:“王继恩,你好大胆子,竟敢假传圣旨,行谋朝篡位之事?老夫这就进宫,面见皇后!”

王继恩大怒,将门撞得哗哗作响:“吕端老儿,你是糊涂到家了,你会后悔的!”

吕端厉声道:“太子在此,王继恩不得放肆!”

王继恩忽然静了下来,像是不能置信地问道:“太子?东宫太子怎么会在此?”

吕端向着耳房一揖道:“臣吕端,请太子恕不敬之罪了!”

耳房的门打开,赵恒拉着刘娥走了出来,道:“事态紧急,吕相下一步怎么办?”

但听得书房的门发出一阵沉闷的声响,王继恩忽然暴发出一阵极惨烈地笑声:“太子果然在此?天亡楚王,天亡我也!”然后,整个人静了下来,再也不发一语。

吕端上前一步,道:“阉党奸计,必不得逞,太子请放心,万事有臣!”

赵恒震憾之极,一时方未答话,刘娥上前一步,道:“太子自然放心,太子之册礼,祭庙告天,任何人要逆天而行,便是大宋列祖列宗,天下百姓也不答应!”

吕端深吸了一口气,他听得出这话的份量,立即道:“太子,臣已经发出中书之令,调动步军都指挥使高琼,马军都虞候傅潜节制李继隆,请太子发印信调动开封府与皇城司人马应变。臣立刻进宫面见皇后,也请太子立刻回东宫换乘仪仗,自朝元门入宫。”

赵恒与刘娥对视一眼,这吕端平时似漫不经心,到了关键时刻果然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太子一行人,与吕端同时出门,各自行动去了。

吕端匆匆进宫,见了皇后。

李皇后掩面泣道:“吕相,宫车已经晏驾了!”

吕端扑倒在地,放声大哭,哭了片刻,收泪道:“太子何在?”

李皇后怔了一怔,隔了半日,方迟迟疑疑地道:“人都说自古以来,立皇嗣自有长幼之序。如今楚王尚在,吕相以为应该如何是好?”

吕端正色道:“皇后此言差矣,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岂容有异议?太子之册立,祭庙告天,太庙中列祖列宗知道,天下百姓知道,外邦属国知道,此时一旦更易,何以对列祖列宗交待,何以对天下百姓交待,何以对外邦属国交待?”

李后倒吸一口冷气,颤声道:“列祖列宗,天下百姓——”掩面泣了片刻,才惨然道:“吕相说得是,我本一妇人,原不知道这些,险些儿误了大事!”

吕端道:“请皇后立刻召太子进宫,灵前即位!”

李皇后长叹一声,吩咐道:“刘承规,请太子立刻进宫!”

那内侍刘承规微一犹豫,在李后耳边轻声道:“皇后,王公公未回,楚王未到!”

李后以帕掩面,呜咽道:“列祖列宗在上,我也顾不得他们了!传旨吧!”

刘承规领旨而出,过了片刻,便听得一阵急促的脚步之声,太子率众匆匆冲进万岁殿,扑倒在灵柩前大哭起来。

李后本已经止住了哭,听得太子哭得悲怆,勾动伤心,又大哭起来。

吕端上前一步,大声道:“奉大行皇帝遗诏,皇太子灵前即位!”

李后拭泪道:“嗯,宣遗诏,皇太子灵前即位。”

刘承规取出早已经备好的龙袍,张怀德接过,披于太子赵恒的身上,吕端率东宫众臣跪倒,三跪九叩,三呼万岁之声,响于夜色中的宫殿上空。

次日早朝,吕端率群臣上殿。

但见龙位之上,珠帘高挂。李皇后坐于帘后,传出旨意,皇帝已经晏驾,群臣大放悲声。参知政事温仲舒即上前宣读大行皇帝遗诏,令皇太子即位于柩前。

皇后传出旨意,令群臣参拜新君。

按例,宰相吕端应该率群臣行三跪九叩之礼,不料吕端不但没有下拜,反而上前一步,道:“请皇后升起珠帘,臣要亲睹龙颜!”

李后万没想到会有这种事,一时倒怔住了。

吕端大疑,再上前一步,干脆登上了龙座前的台阶,冲着珠帘内道:“请皇后升起珠帘,臣要亲睹龙颜!”

李后正要发话,却听得新帝赵恒已经开口:“升起珠帘,朕要让吕相放心!”

但见珠帘缓缓升起,坐在帘后之人,正是昨日的东宫太子、开封府尹,今日的当今天子赵恒。

吕端仔仔细细地审视完全后,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退下台阶,率群臣跪倒,三呼万岁!

新帝赵恒听着阶下山呼万岁之声,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终于露出了微笑。

公元997年,大宋至道三年三月,宋朝的第二个皇帝赵炅,驾崩于万岁殿,终年五十九,庙号太宗。宋太宗原名赵匡义,又名赵光义,继位后改名赵炅,在位共二十二年。继位后承宋太祖遗志,灭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国,终一统天下。死后葬永熙陵。

(本章完)

[(第107章大宋女主刘娥(07))]

史称: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陈洪进、钱俶相继纳土。未几,取太原,伐契丹,继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灾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乱。其故何也?帝以慈俭为宝,服浣濯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悟畋游之非。绝远物,抑符瑞,闵农事,考治功。讲学以求多闻,不罪狂悖以劝谏士,哀矜恻怛,勤以自励,日晏忘食。至于欲自焚以答天谴,欲尽除天下之赋以纾民力,卒有五兵不试、禾稼荐登之效。是以青、齐耆耋之叟,愿率子弟治道请登禅者,接踵而至。君子曰:“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帝之谓乎?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

宋太宗遗令皇太子赵恒灵前继位,史称宋真宗。

新帝继位后一个月,在一个晚霞满天的日子里,一乘小轿悄然地停在皇宫东门,刘娥从轿中缓缓地走了出来。

宫门仍然巍峨,但是此时早已经是物是人非了。

记得上一次,她也是从这里入宫,更是从这里被拖出去。那个时候,她是那样地凄惨无助,那样的痛彻骨髓呀!看着这道门,她打了个冷战,那样凄厉的哭喊声,似仍然留在她的心底里。

晚霞中的宫墙飞檐,显得格外的美丽。

刘娥抬头,看着高高的宫墙飞檐,看着那云天之上,她在衣袖之中,暗暗握紧了双拳,默默地起誓:“苍天有灵,请听我起誓,我走入这宫墙,我就绝不可能给任何人以机会,再把我从这里赶出去!我发誓,从今以后,我的命运要由自己来掌握,决不可能再由人摆布!”

(刘娥第一卷完,书已上市,请关注近期新华书店,当当、99、卓越等网点,以及本博客上的通知。连载到此结束,感谢大家这么多时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谢谢!)

(本章完)

<章献皇后刘娥(中)>

第一章新皇登基

1、登基

公元997年,大宋至道三年三月,宋朝的第二个皇帝赵炅,驾崩于万岁殿,终年五十九,庙号太宗。宋太宗原名赵匡义,又名赵光义,继位后改名赵炅,继位后承宋太祖遗志,灭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国,终一统天下。宋太宗在位共二十二年,改元五次,为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宋太宗遗令三十一岁的皇太子赵恒灵前继位,至福宁殿登殿,大赦天下,定次年元旦改元咸平元年。

新帝赵恒,本为太宗第三子,初名德昌,太平兴国八年,授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韩王,改名元休;端拱元年,封襄王,改名元侃;淳化五年九月,进封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尹;至道元年八月,立为皇太子,改今名,庙号真宗。

新帝虽然已经登基,却还仍在孝中,按例制,天子守孝以月为日,却也得守制一月多,方才正式临朝听政,处理国事。

真宗赵恒继位后,即下了一连串的旨意:进封四弟越王赵元份为雍王;五弟吴王赵元杰为兖王;六弟徐国公赵元偓为彭城郡王;七弟泾国公赵元偁为安定郡王;八弟赵元俨出宫开府,封为曹国公。

同时,追封已故的三皇叔涪陵公赵廷美为秦王;追赠太祖长子魏王赵德昭为太傅;太祖次子岐王赵德芳为太保。另封太祖之孙侄赵惟吉为武信军节度使。加授同平章事吕端为右仆射,李沆、李至并参知政事。

另封册太子妃郭氏为皇后,封嫡母李皇后为皇太后,又追赠生母李贤妃进尊号为元德皇太后。

葬大行皇帝于永熙陵,下旨第二年改年号为咸平。

新皇登基后依着旧例,先皇后自然已经升为太后,便当迁出正宫寿成殿,迁入历代太后所居的上阳宫中。

那上阳宫昔年先是太祖、太宗之母杜太后所居,太祖皇帝驾崩之后,又是太祖晚年时所娶的皇后宋太后所居。宋太后去世之后,上阳宫空了多年,此时自然有些荒凉未曾收拾。新皇后郭氏自然是谦辞,说自己先住在偏殿也是无妨。只是李太后自然不会让皇后为难,便道:“我一个老婆子不拘住在哪里便罢了,皇后理应正位中宫,这是国法,不可违了。”便指了西宫嘉庆殿先行搬进去暂住。

本来,太后为尊长,断无委屈了太后先让着皇后之礼。寿成殿的总管刘承规,自然也是知道太后如此委屈求全的原委。原来在今天皇帝登基之前,颇有一番波折,却是与太后有关。当时太后听信大内总管王继恩蛊惑,欲另扶楚王继位。不料平时看似糊涂的丞相吕端却在关键时候力保太子,将王继恩锁拿,太子及时进宫,在灵前登基。

因此新帝即位之后,所有施赏大典,一律举行,惟李继隆、王继恩、李昌龄等,谋立楚王元佐,应该坐罪。真宗特降旨,贬李昌龄为行军司马;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流放均州。只是其中牵涉到的李继隆为皇太后的长兄,因此,新皇的旨意,迟迟未下,这也是悬在众人心头的一件大事。

若论太后的本心,本也是贤德之人,当年新帝为亲王、太子之间,亦曾得太后多方庇佑。只因太后无子,若论楚王和新帝,虽均非太后所生,但是楚王妃却是太后的娘家侄女,更兼楚王蒙难之间,其子尚在襁褓之中,楚王妃便将皇长孙托付于太后。因此上当年先帝驾崩之时,太后亦不免存了一份私心,再加上耳根子软,未免有些屈了当今天子。

此时李氏一族,一败涂地。当今天子本非太后所出,将来情况如何,却也不知。太后心中忧苦愧急交焦在一起,再加上哀伤先帝驾崩,此时一并发作出来,乱纷纷几日搬迁完毕至嘉庆殿后,便病倒了。

嘉庆殿中一切还均是乱纷纷的,尚宫采玉捧上药来,太后只喝了一口便推开了。采玉服侍太后已久,此时见太后如此,心中哀伤。也不过是几天功夫,太后整个人憔悴地脱了形,不过是四十开外的人,平素保养得宜,望之犹如三十许人,此时却忽然老态毕现,眼角之间忽然平添了许多皱纹,整张脸也削了下去。

太后虽然倚着病榻,却是不曾安稳,隔得半晌,便恻耳倾听外面的声音。采玉心中明白,今日新帝坐朝,怕是要议及李继隆参与谋逆一事。这一关若过得了,太后自然无碍,这一关若是过不了,便是太后怕是难逃干系。

忽然外头一阵急促地脚步声,采玉不待太后吩咐,便抢先掀开帘子出去,见太后身边的总管刘承规喘着粗气进来,脸上却颇有喜色。采玉忙迎上前笑道:“刘总管辛苦了,太后正等着呢!”

刘承规进了殿中,先向太后跪下磕了个头,这才仰起脸笑道:“真是托天之福,官家真是前所未有的仁厚之君。”只这言出来,太后心中忽然一松,整个人向后倒去,叹道:“阿弥陀佛。”

采玉忙催问道:“刘总管,今日这事,究竟是个什么结果?”

刘承规才要答话,太后已道:“起来答话吧!”

刘承规忙谢过太后之恩,这才垂手答道:“今日李大人依着太后吩咐,先上书告罪,不料官家只字不提此事,只说是大人素年来征战辛苦,如今念及太后年迈,不忍再令太后牵挂,所以赐大人解甲归家。”

太后等了片刻,却不见刘承规再说话,不禁问道:“还有呢?”

刘承规一怔:“还有?没有了,没啦?”

太后怔怔地道:“没了?这么说,不曾削爵,也不曾降职,只是去了兵权而已?”

采玉忙笑道:“太后,奴婢不是说了,昔年在潜邸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先帝诸子中,就数官家是最仁厚有孝心的,如今可不就证明了。一切都雨过天晴了,什么事儿都没有,不是吗?”

太后点了点头,也渐露了笑意:“嗯,正是。”她放下心头一块大石,忽然觉得整个人轻快起来,道:“采玉,你扶我起来走动一下。”

采玉应了一声,忙扶太后起来梳洗。太后忽又想起来一事,道:“对了,上午皇后宫中派人过来,恍惚听说好象有什么事要禀我,是什么事儿?”

采玉知道此时太后解了心事,便有心情过问宫中之事,忙拿了传抄的诏书来,笑道:“也没什么,官家继位,后宫自然要充实几个人。这是皇后带来的名单,太后您要不要过目一下?”

太后点了点头:“先听听罢!”

刘承规忙打开诏书,道:“官家昨日下旨,纳了两位美人,一位才人。两位美人分别是大将军曹彬的侄女曹氏和前虎捷都指挥使刘通之女刘氏,一位杜才人,就是出自昭宪皇后娘家。”

太后点了点头:“曹氏杜氏的来历,我倒是知道,只是那刘氏何许人也?”

刘承规怔了半晌,只得道:“这,太后恕罪,奴才也不知道!”

太后闭目想了一想,忽然睁开眼惊道:“刘氏、刘氏?莫非就是那个人吗?”

采玉和刘承规一惊,忙问道:“太后,这人到底有什么来历?”

太后却已经缓缓地闭上了眼,微笑道:“没什么,‘不痴不呆,不做阿翁阿姑’,更何况我如今更是犯不着管这等闲事了!”

第二章

此时,新任皇后郭熙的手中,也正是拿着皇帝这一道刚下的旨意:“故虎捷都指挥使刘通之女刘氏,才貌双全,贤良淑德,钦赐册封为美人,即日入宫。”

郭后微微一笑,问侍立在身边的新任大内总管张怀德:“怀德这位刘美人是哪方人士?

张怀德嗫嚅着不敢回答,只低着头道:“回皇后娘娘,奴才也是今儿下了旨才知道这位刘美人的,至于皇上封她的原因,奴才实不知情,不敢妄言。”

地位仅次于郭后的杨婕妤皱眉道:“虎捷都指挥使刘通?我怎么从来没听过有这么个人?张怀德,这刘通是哪一年的虎捷都指挥使?”

张怀德跪地回道:“这个奴才刚刚查过,这位刘通刘大人是后汉右骁卫大将军刘延庆之子,曾在太祖乾德年间任虎捷都指挥使,开宝元年从征太原时,中道病殁。听说这位刘美人,乃刘通次女,因在襁褓而孤,鞠养于外家。这些,奴才也是从掖庭新设的内卷上得知的”

杨婕妤惊呼道:“开宝元年,距今已有二十九年了,那这刘美人她多少岁了?”

张怀德道:“听说她今年正好三十岁。”

“三十岁?”众妃倒抽一口冷气,观此宫中上下,年龄最大的郭皇后也不过是二十三岁,杨婕妤才十九岁,其他各宫的妃嫔,皆在二十岁以下。

连郭皇后也听得动容:“三十岁?从来后宫选妃,皆在十五岁以下。哪有人年过三十才被选入宫的?这刘美人究竟是何许人也?”

而此时,新入宫的美人刘娥拿着圣旨在笑:“虎捷都指挥使刘通,是我的父亲?我的祖父是后汉右骁卫大将军刘延庆?这是谁想出来的主意?”

真宗笑着拿过圣旨道:“这可是惟演和张耆花了近半年的时间,给你找出来的身世。我叫他们打后周开始,所有四品以上的官员姓刘的,一个个找过来的。既要时间对得上,这人得是名册上找得到的,却已经无处可寻的!张耆累得向我哭诉了好几回呢!”

刘娥吃吃地笑道:“怪不得我听说年年朝庭开科进士的时候,对考生履历查得格外地严。也常常听说有官员的履历对不上号给查出来的,却原来天子也带头造假了。”

真宗恨得拧了她一把笑骂道:“好没良心,白辜负人一番心意呢!你没这么个履历身世,将来进封时,必会有人挑刺。我叫惟演在吏部把东西都补齐了,便是防着将来有人查。”

刘娥倚着真宗,轻声道:“三郎,我何曾不知道你这番心意。我只是怕,你待我太好了,我受不住呢!”

真宗捂住了她的口,忙道:“再不许你说这样的话吓我,你可知道,那一次你出事,我吓得恨不得随了你去。这辈子我被你吓一次就足够了,再经不得你吓我第二次。”

刘娥的眼圈儿也红了,道:“三郎,我再不敢了。”

真宗抱紧了她,闷声道:“十年了,小娥。我足足盼了十年,才盼到了今天,我终于可以在天下人的面前宣布,你是我的人,我最爱的人。今日是你第一次进宫,你不知道,我等这一天,等得有多心焦。”

刘娥也紧紧地抱住了赵恒,道:“我也是,我连做梦都不敢梦到,我会有这样一天。三郎,你狠狠的掐我一把吧,看看是不是做梦。“

真宗凝望着刘娥,轻轻地伸出手,抚摸着她的眉、她的眼、她的脸、她的唇,俯在她的耳边,轻轻地道:“小娥,这不是梦,这是真的。我们终于可以在一起了,再也不必担心会有人将我们分开了。”

刘娥嫣然一笑:“是的,我们在一起了,再也没有人可以把我们分开了。”

真宗伸出手来,轻轻将刘娥的钗钿一枚枚的拨下,刘娥轻轻挣扎一下,道:“三郎,怎好让你来…”声音娇糯软腻,更惹得真宗情不自禁,低声笑道:“汉代张敞曾说过:‘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你我盼了多少年,才盼到这一夜,又有什么是不能做的?”

刘娥嘤咛一声,真宗抱起刘娥,正待息灯。忽然听到张怀德跪在殿外奏道:“禀官家,皇后宫中的刘承规来禀,二殿下忽然啼哭不止,怕是得了急病。皇后令他来回禀官家,官家是否过去看看?”

真宗吃了一惊:“祐儿病了,可叫太医了?”

听得刘承规禀道:“皇后已经吩咐去叫太医了,只是自己吓得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好,才命奴才来请官家过去拿个主意。”

真宗犹豫道:“这——”不禁看了看刘娥。

刘娥知道,皇后嫁过来后生了长子,未及取名就夭折了,后又生了次子玄祐,视作命根似的。后来虽然又有宫人生过一子,但也不久就夭折了。此时玄祐便是真宗的独子,此时听说二皇子生了急病,虽然心里着急。但是今日是刘娥入宫第一日,却是不好就此而去。

刘娥知他心意,连忙拿起外衣道:“三郎,既然是二皇子生了急病,你还是快过去看看吧。”

真宗方才一急显了相,此时反而坐下了,道:“孩子病了,自有太医,我还是不去了。”

刘娥正色道:“三郎,太医虽去了,遇上什么事情,却还需要个拿主意的人。常言道爱屋及乌,二皇子虽然不是我所生,我却同你一般地关心。天底下为父母的,孩子生病怎么能够不去看望呢。我们这么多年都过去了,不必拘于这一日,请三郎去皇后的宫中吧!”

真宗心中似觉得梗了什么东西一般,看着刘娥,竟是一句也也不出来了。他上前一步,用力地抱了刘娥一下,用力之大,直要将刘娥整个人镶进他的心中似地。

他放开刘娥,轻抚了一下她弄乱的发稍,两人眼神交加,已知对方心意。真宗点了点头道:“好,那我先去了。你好自歇息,我明日一早过来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