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带着如心,已经迈进了寿成殿的大门,听到了郭后那疯狂的哭笑声,她的脚步停住了。

如心不安地问:“娘娘,我们要进去吗?”

刘娥紧紧捏着手中的圣旨,这是一道追封信国公赵玄祐为皇太子的圣旨,这也曾是郭后最想要的东西。她站在那里好一会儿,才长叹一声:“咱们还是等一会再来吧!”

第三十章

刘娥出了寿成殿,转身去了长春殿。此时的长春殿,犹如七日前的寿成殿一般,热闹非凡。整个太医院的御院轮班侍候,六宫妃嫔轮流问安,就连皇帝一散朝也立刻赶到这里来了,就连万安宫中的太后,也日日遣人来看望刚出生的五皇子。

刘娥走入殿中,小倩忙迎上来侍候着。刘娥问道:“怎么样了?”

小倩道:“婕妤刚刚睡着了,小皇子的情况还是不好,太医们轮班看着呢!”

刘娥点了点头:“嗯,你叫张太医来回话。”

张太医原是吴越王府出身,自潜邸时便为刘娥侍疾,此时进来也不须太多繁文缛节,并未放下帘子。

但听得刘娥道:“我叫你查的事情,查出来了吗?”

张太医道:“臣查得杨婕妤当日的汤药中,有人加入了碎骨子和鳖甲,那是堕胎之药…”

刘娥失声站起道:“果然是有人下手!”

张太医道:“幸亏当日娘娘早有准备,一开始就改了杨婕妤的孕期。宫中都以为杨婕妤怀胎五月,因此对方下药份量不重,否则的话,对方既然有本事更换了杨婕妤的汤药,若是早知道杨婕妤已经怀胎七月,只怕就换一种毒性激烈的药,那就情况难料了。”

刘娥冷笑一声,缓缓坐了下来:“谁知道杨婕妤已经怀胎七月,这结果这堕胎药反而变成了催生药。哼,整个太医院全班轮修在她的宫中,她要配药换药还不容易吗。可惜杨妹妹吉人天相,反是害人者分心太多,主次不分,害人终害已。”

张太医犹豫了一下:“只是强行催生,有违自然。所以…”

刘娥惊道:“所以怎么样?是杨家妹妹,还是小皇子?”

张太医忙道:“娘娘放心,杨婕妤年轻体健,虽然此次受了一番磨难,但是只要调养得宜,却是无大碍的…”

刘娥见张太医犹豫着,心中已经明白,小皇子早产体弱,刚出生时她抱在手中,便觉得轻得如若无物,呼吸时有时无,连哭声都微弱得几乎听不到。如今是两个乳娘轮番抱着,太医院开的药,也是两个乳娘一碗碗地喝下去,化为乳汁给小皇子服用。饶是如何,小皇子仍然时不时地呼吸微弱,状况频出。

当时她心中就已经隐隐不安,随着这几天下来,这种不安日益增重了。此时听得张太医这番犹豫更是心惊:“张太医,你只管大胆说,是不是小皇子会有危险?”

张太医扑通一声跪下:“臣无能,小皇子未足月而降,先天失调。臣、臣等只能是尽全力而为,小皇子乃是龙脉,自有神灵庇佑,非臣等敢断言了。”

刘娥听得心中一片冰凉,她费尽心力想要保住的这个孩子,到头来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吗?老天爷何以这样残忍,夺去了她的孩子后,竟连她想要拥有的这个孩子也不给她吗?可是她明明见着他降生了,他会哭了,他会笑了。

可是到头来,她竟然保不住他!

她竟然、保不住这个孩子!

刘娥只觉得一团火在心中熊熊燃烧着,她一转眼正看到方才放在桌上的圣旨,怒从心头起,一把抓起圣旨厉声道:“允恭!”

雷允恭应声而入:“娘娘有何吩咐?”

刘娥将圣旨扔给他,咬牙道:“你给我、到寿成殿传旨去,就说官家恩典,终于把她这日思夜想的太子封给她的儿子了。该说什么话,该怎么说得合我的心意,我想你应该是知道了!”

雷允恭一看她的脸色,自然知道她要自己怎么个说话法,忙应了一声:“是!”恭敬地退出来,立刻找了几个素来口齿刻薄的小内侍一起上路。

张太医心中不安,雷允恭这个样子一去,转眼又是一场大风波。郭后虽然素来要强,但是此时心力交瘁,若是再被一气一激,只怕要被气得当场吐血,甚至被活活气死,那可真是闯了大祸了。但是他也知此时此景,自己又敢以何等言语相劝呢,只得垂头轻叹一声。

正在盛怒之下的刘娥,听得这一声轻轻的叹气声,忽然恍若一盆清水,将心头怒火息了下来。她怔怔地像个木头人似的好一会儿,才忽然叫道:“来人,来人,立刻让雷允恭回来!”

雷允恭已经走到寿成殿外,却被叫了回来,惴惴不安地来到刘娥面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却见刘娥阴沉着脸一言不发,吓得雷允恭不敢动问。好一会儿,才听刘娥冷冷地道:“你去寿成殿把圣旨传了,什么也别说,什么也别问,去吧!”

雷允恭只觉得莫测高深,看一看刘娥的脸色,忙应了一声连忙退下,连大气也不敢喘一下。

刘娥一动不动地坐着,一室俱静,静得侍立一边的张太医连气儿也不敢大喘。

静默良久,刘娥忽然轻轻地笑了,她的眼神望向远处,低低地道:“有时候一关一关地过去,总以为忍过这一关就不必再忍了。可是却不知道过了一关,却并非终点,而是更艰难的开始。一开始我什么事都不能忍,到现在,每每都以为已经是忍无可忍了,到最后还是硬生生地咽下,从头再忍。”

她说话的声音很低,象是在自言自语。

张太医轻叹一声:“有人忍,那是因为无能为力无可选择,因此不得不忍。娘娘已经手握权柄,娘娘的忍是有能力有选择之下的忍,下官佩服。娘娘已经能够制怒而不为喜怒所制,这才是母仪天下的风范,也是官家倚重娘娘并将权柄交侍娘娘的原因所在。”

刘娥缓缓转头,看着张太医,方才她强抑怒火,实则忍无可忍,才会失控地说了那一番早就在心底的话。张太医随她多年,早为心腹,此时一番道来,将她的怒火方才缓缓化去。她苦笑一声,不得不承认张太医说的是实情,唯有能够动手而克制自己,比无能为力更难克制。也唯此更觉得心有不甘,情绪难抑。

“你错了,”刘娥淡淡地道:“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谈何容易,我只是努力而已。你说,一个刀未出鞘但是却让人猜不到她何时会出鞘的人,和一个时时刀锋出鞘在手中挥舞的人,哪一个对人更有威慑力?”

张太医沉默片刻:“能之而示之不能,用之而示之不用,娘娘早已经赢定,所以,臣以为娘娘根本不必在乎皇后一时一刻做出的徒劳之举。有些事情早已经是注定,所有的事,皇后注定阻止得了一时,阻止不了一世。”

刘娥点了点头:“你出去吧,好好侍候杨婕妤和小皇子。”

这一页缓缓翻过。

第三十一章

到了六月,事件频频。

边关传报,辽国萧太后亲自率兵,以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帅南下侵宋。二月份战报早传,只因辽军只在边境一线,因此也未注意。不料数日之间,战况大变,杨延朗杨嗣与辽军交战,未及摆开阵势便遭辽军突然袭击,大败。

望都县一战,副都部署王继忠失陷,传来消息已经殉国。

同时,西北的夏州李继迁也乘机兴兵作乱,兵发洪德砦。

与此同时,蜀中有王均自称大蜀王,再度引发暴乱,竟大有当年王小波李顺之乱卷土重来的气势。

四月份二皇子玄祐去世,郭后一病不起;二皇子玄祐去世二月之后,长春殿杨婕妤初生的五皇子因先天不足,只存活了两个月未及取名便夭折了,杨氏也因此大病一场。

万安宫李太后闻知先后夭折了两个皇子,大惊之下晕倒在地,就此一病不起。

就在五皇子夭折后不过几天,消息传来,真宗的五弟衮王元杰忽然暴病而亡,年仅三十二岁。

短短半年来,真宗经历了种种内忧外患,重重打击。白昼上朝,面对着大兵压境,他顶着巨大压力一一处理国事,已经根本无暇无余力,去悲伤自己的失子之痛。到夜晚回到后宫,高度紧张心力交瘁的他只能在刘娥身边,才能够卸下层层精神上的盔甲,得到放松和藉慰。

同样不轻松的也有刘娥,太后病倒、皇后病倒、杨婕妤病倒,后宫大乱。朝庭上内忧外患她也已经知道,因此她只有一肩挑起所有的事,不敢让这些事务有半点打扰到真宗。

数月来她亦是忙得脚不沾地,这一边忙着两位皇子的安葬,以及代拟太后皇帝对衮王元杰的葬礼的事项,追封其为安王,谥号文惠等。

另一边是每天万安宫、寿成殿、长春殿亲自照应着太后皇后杨婕妤的病情,这些事务,须在真宗上朝时去做完。到真宗下朝时,她又要时刻服侍在身边,掩起所有的疲惫和烦琐,让真宗得以平静和安心,得以处理朝政。当时真宗在压力最大的时候,险些不能自持,对此刘娥只能一遍遍地以“天佑我朝,只要我们自己不被打倒,敌人一定会有隙可攻的…”等语言来激励劝慰。

这竟是患难之中见真情,此时两人不再是皇家的帝与妃,似乎如茫茫大海中一只孤舟,两人相扶相携,互相支撑互相取暖,除了彼此之外,天地之间,再更无象如此血肉相连的感觉。

整整撑到了年底,仿佛真如刘娥所预言似的,奇迹真的出现了,一切的情况都出现了好转。李继迁攻打西凉州时,西蕃六谷蕃部都首令巴勒结诈降,李继迁中了巴勒结的埋伏,身中流矢逃到灵州时,重伤不治而亡。西边边境之危也随之解除。

李继迁一死,辽国失去西边呼应,又遇内乱,萧太后遂草草撤军。

蜀中的王均之乱,此时也平息了下来。却是真宗采用刘娥的建议,重新起用张咏再到蜀中。原来蜀中官员上下勾结盘剥百姓,弊病已深。当年张咏治蜀,颇用了一些雷厉风行的手段,才把这股邪风压了下来,张咏因治蜀有功,升为工部侍郎兼杭州知州去了。张咏一走,后任者没有他的手段,压不下这帮蠹吏,百姓受苦铤而走险,蜀中又是再度造反起乱。

此时蜀中百姓听得朝庭又派张咏重新入蜀,喜得奔走相告:“朝庭还我张相公了!”张咏好不容易在杭州舒适两年,被真宗一句:“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只得自山暖水秀的人间天堂再度派到难于上青天的蜀中劳碌去了。

真宗闻讯松了一口气:“耶律斜轸死了,李继迁死了,这辽夏两边,一时半会儿也难再打起来。张咏去了蜀中朕也放心了。如今可是什么事都可以松一口气了。”

刘娥看着他的神情,像是经过了长途跋涉终于走到终点地放松下来,心中不禁升上怜惜之情,轻轻地将他抱住道:“是啊,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真宗握着她的手,凝视着她道:“这大半年地走下来,朕如今与你对望,心里头根外平静,就觉得咱们像是过了一辈子的老夫老妻似的。”

刘娥嫣然一笑,故意道:“好啊,三郎是嫌我老了吗?”

真宗叹了一声道:“要说老,朕只有比你老得更快,你看朕的头上,这半年都长出不少白发来了。”

刘娥顺手抚上真宗的头发,拨去发簪笑道:“什么不少白发,不过几根而已,我的三郎春秋正盛,我帮你揪掉就没有了!”

真宗按住了她的手笑道:“算了,白头发是越揪越多的,由它去罢!你且坐下来,朕有件事与你商议!”

刘娥收回手,此时两人都半卧在炕上,她下滑一点,便懒洋洋地伏在真宗的膝上,听着真宗缓缓地道:“昨日皇后对朕说,她想在皇族之中,收养一个嗣子…”

刘娥轻颤了一下,抬头笑道:“这是好事啊,也可消皇后失子之痛!”

真宗轻叹一声:“这倒不完全为着皇后的失子之痛。如今国内外局势动荡,皇室无储,人心不宁啊!”

刘娥怔了一下:“官家的意思是,这个孩子要做为皇储?虽然夭折了两个皇子,可是官家春秋正富,来年必会有喜讯的!何必在此时作此决定?”

真宗抚着刘娥的发边,道:“皇后连着夭折了三子,又大病了这一场,怕也再难怀上皇子了。其实朕最希望,你能够为朕生下皇子来。”

刘娥一阵心酸,转过头去:“是臣妾无能,不能为官家生下皇子。”

真宗握住了她的手:“不,是朕没有保护好你。要不然,咱们的孩子,现在也应该有朕这么高了!”

刘娥勉强一笑,转过了话头:“既然已经决定,那么,官家拟接哪位皇族的孩子入宫来抚养呢?”

真宗沉吟了一下,道:“皇后说,她看中了四弟家的老三允让,那孩子是嫡子,长得聪明伶俐的。”

刘娥心里一怔,暗暗冷笑,怪不得最近越王妃带着孩子,往寿成殿走动得厉害。皇后果然不简单啊,二皇子夭折,她顿失倚仗,地位本已经是摇摇可芨。不料一个反手,又得了一个嗣子,又可以在宫中手握皇子这张牌可以横行了。自己千算万算竟算不到皇后竟有此招,只是就算皇后抱得一个嗣子,终究算不得当今皇帝的亲生骨肉。若是后宫妃嫔有哪个有再怀孕的,只怕还是难逃灾难。她这边急速地想着,这边不动声色地笑道:“越王府?官家,若以长幼亲疏贤德,都应该先是楚王府啊!”

真宗喜道:“小娥同朕想到一齐去了。这嗣子,原该就是楚王府里挑才是。”

刘娥心中暗忖,楚王有三子,当日允升就曾经被太后抱养宫中,如今继为嗣子,倒也名正言顺。虽然此次是皇后不甘心想借着孩子来固位,但是待孩子进宫之后,自己大可借着皇后有病自己把孩子抱过来抚养。只是允升已经成人,最好能抱养一个年纪较小的皇子,可以与自己培养出感情来。心中计议已定,道:“楚王的长子允升次子允言,都已经成人了。既然要进宫来,自然是老三允成的年纪最合适了。”

真宗点了点头,吩咐道:“怀政!”

“奴才在!”随着话音,内侍周怀政连忙上前恭候着。

真宗吩咐周怀政:“你到楚王府去一趟,代朕看看皇兄和几个孩子。”他停了一下,似在思索该怎么说,抬头看到桌上的玉如意,便指着玉如意道:“把这个给楚王,哪个孩子接了玉如意,就把他的生辰八字带回来,交钦天监合一下。”

周怀政领命而去,刘娥看着他的背影,只觉得心中阵阵不安。

到了晚上,周怀政从楚王府回来,居然将玉如意原物带回了,还带回了一封楚王谢罪的奏折。

真宗看完奏折,叹了一口气:“大皇兄性子也太狷介了。”

刘娥小心翼翼地问:“楚王竟拒绝圣恩?”

真宗点了点头:“楚王在谢罪的折子里说,他是先皇贬为庶人的罪人,虽然蒙朕不弃恢复爵位,他的子嗣亦没有资格接这玉如意!”他将奏折往桌上重重一放,道:“大皇兄,他竟是寒了心,再不愿步入这皇位之争了。罢了,人各有志,不可相强。朕、就成全了他这份心吧!”

刘娥心中暗忿,难道真的要如了郭后所愿。虽然于此时她未必能完全明白郭后的意图,却本能地感觉到了危机,想到这里,笑道:“楚王性情高洁,却不免耽误了这几个好孩子了。”

真宗沉吟道:“耽误不了。朕想过了,二哥五弟均是英年早逝,都没有留下儿子。二哥原追封为太子,当年被王继恩构陷,削了爵位,二皇嫂日子过得甚是可怜。嗯,朕就下旨,依然追封他为皇太子,把允言过继给二哥继承王爵,再把允成过继五弟继承王爵。楚王与朕为一母所出,他虽然未接玉如意,但这三个孩子分继三家王位。要不然,倒便宜了老四,亏了大哥。”

刘娥笑道:“官家对楚王如此皇恩浩荡,楚王虽然狷介,心里也是感激的。”

楚王不接玉如意,看起来只能是另选嗣子了。老五元杰刚刚去世,未留子嗣,老六元偓只有一子,七王八王都只是郡王,且年纪尚轻未曾生子。算来算去,便只能从老四元份家挑了。元份共有三子,允宁是承嗣的长子,允怀是庶出,也只能是允让了。

心里想着,面上却不表现出来,反而贺喜道:“臣妾恭喜官家,迎立嗣子。”

宋真宗咸平六年年底,真宗因为这一年内忧外患重重,甚是不喜,有臣子上表建议改元,真宗于是下诏明年改元年号为景德。

景德元年正月初,朝庭宣布改元,大赦天下。

正月中旬,以绿车旌节,迎立皇侄赵允让入宫为嗣子。同时又因郭后身体欠安,虽然嗣子名为郭后之子,皇帝又下旨令刘德妃共同抚育嗣子。

嗣子赵允让,字益之,其父越王元份为太宗第四子,其母李氏为崇仪使李汉斌之女。

嗣子入宫,皇室有后。宫中大宴三日,以示庆祝。

第三十二章

正当宫中一片喜庆的时候,从辽国传来消息,萧太后带着辽帝耶律隆绪,以太后的族兄萧挞览为元帅,奚六部大王萧观音奴为先锋,再次兴兵南下。

开春以来,辽兵只在边境骚扰试探,并未大军深入。真宗虽然忧心,但是却未到最急的关头,此时挂心的倒是御医来报,万安宫李太后垂危了。

真宗大惊,连忙亲自到万安宫侍疾,并传令不许任何事打扰。这时候郭后杨婕妤的病都已经是大好了,也带了小皇子允让随侍在万安宫。

自去年以来,李太后听到皇子之死,一惊成病。她本就上了年纪,这一个冬天下来,病势越发地沉重了。太后虽然不是真宗的生母,但是多年来母子关系一向融洽。只是在真宗登基时,因为王继恩作乱,唆使太后另立楚王为帝。真宗顺利登基后,虽然从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待太后待楚王均是十分的礼遇。太后自己的心中,却是有几分的惭愧与不安,未免有些积郁在心。参与当年之事的太后之兄李继隆,本是威镇西北的一员良将,是夏州李继迁的克星,曾亲手抓过李继迁的生母。也因参与那场宫变,而自请削去兵权,赋闲在京。此次太后病重,真宗亦是准李继隆入宫问疾。李继隆自己避嫌,不肯进宫,只在宫外向太后磕头请安,兄妹二人竟是不肯再见一面。

为着太后的病,真宗已经大赦天下两次,并诏求全国良医进京为太后治病。

此时的万安宫内,刘德妃与杨婕妤在走廊上,亲手为太后煎药。眼见药已煎好,刘娥亲自倒了药,杨婕妤打起帘子来,刘娥将药端进去。

见了刘娥端药进来,真宗接过药碗,郭后忙放下抱着的小皇子允让,亲手将太后搀起来,真宗亲手将药汤一口口地喂给太后喝。

太后喝了小半碗,轻轻摇了摇头,真宗放下药碗,又与郭后扶着太后躺下。太后半睁着眼,气若游丝地道:“官家不用费心,我是不中用的人。官家还有朝政,皇后还要孩子要照料,你们都不用在这里了吧!”

真宗道:“太后说哪里话来,太后凤体安康,比什么事都重要。朕为天子,万民表率,岂敢失了孝道。”

郭后也道:“服侍太后,本就是臣媳们最大的责任。”

太后有气无力的道:“我这老太婆打什么紧,你们最大的责任,是给官家多生几个皇子。我老年人有一口气时,能多看到几个皇孙,见了先帝才敢有个交待啊!”

郭后听了这话,不由地拿眼睛偷偷地看真宗,却发现真宗的眼睛,此时却在偷偷看着刘娥,心口猛地一阵刺痛,顿时一口气滞住了转不过来。她退后一步,差点软倒,幸而背后竟有人及时扶住。她闭上眼睛,微微地喘过一口气来,睁开眼睛,却看到扶着她的竟是刘娥。

刘娥正站在离郭后不远,听到太后之言,也是心中猛地一跳,抬头见真宗偷偷瞧她,不由地忙低下头去,却拿余光忙去看郭后,正见郭后脸色变得惨白,身子也摇摇欲堕,此时房中诸人各具心事,一时间竟只有刘娥及时上前一步,扶住郭后。

正在此时,忽然听得外面一阵急促地声音传进:“皇上,皇上——”

听到声音,坐在床头的真宗猛地站立起来,沉声道:“太后病着,任何人不许打扰,哪个大胆的奴才敢这样大呼小叫的!”

话音未了,周怀政已经是连滚带爬地进来,伏在地下重重地磕头道:“奴、奴才该死!军情紧急,辽军已经越边境、攻陷德清军、进逼冀州,一天之内已经收到好几封边疆告急文书了。内阁、宰相都不敢做主,已经在宫门前跪请了好些时候了!”

“什么?”真宗只觉得脑中嗡地一声,顿时气血直涌头顶,只一脚向周怔政踢了过去:“该死的奴才,竟敢此时才来报朕!”不理会周怀政急急辨称:“皇上有旨不许打扰,奴才是冒死奏报…”这边早已经冲出门去。

就在他踏出宫门的那一刹那,就听到身边一群后妃的哭喊声:“太后,太后您醒醒啊——”

景德元年三月已亥日,万安宫皇太后李氏病亡,真宗上谥号为明德。而此时,辽国的萧太后挟数十万兵马,已经攻破数个城池,逼近京城。

举国震惊。

而此时的真宗,却以为太后守灵的名义,拒不上朝。

太阳西斜时分,刘娥轻轻地走进御书房。

真宗白衣素服,呆呆地坐在那儿,他的面前,是摊开的一张军事地图,上面又凌乱地堆放着一封封的告急文书。

刘娥走上前,柔声道:“官家,该歇息了!”

真宗怔怔地坐着,象是没听到似的,刘娥只得又唤了一声,真宗仍是没有反应。刘娥走上前来,轻轻地握起真宗的手:“官家,不要太伤神了!”

真宗猛地抬起头来,见了刘娥,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来,神情明显放松了:“唔,是你啊!”

刘娥低声道:“三郎,天快黑了,要不要传膳?”

真宗摇了摇头:“朕吃不下,叫他们撤了吧!”

刘娥柔声道:“三郎,都三天了,您都没有吃好睡好,今天我亲自下厨做的,好歹吃点吧!要不然,喝口羊肉羹汤也好啊!”

真宗微微点了点头,随侍在旁边的雷允恭忙上前,送上一盅精心炖了一天的羊肉羹,里面放了灵芝等各种滋补的药物。

真宗喝了几日,便推开了。刘娥服侍他洗漱之后,雷允恭等人退下,这才奉上灵芝茶。

真宗方坐定,张怀德小心翼翼地走进来,捧上一大叠奏表,轻声道:“官家,文武百官们,还跪在宫门外请旨呢?”

刘娥眼看着真宗眉头皱起,连忙道:“你让他们先回去吧!官家已经歇了,有事明日再奏!”

张怀德暗吁了一口气,他知道真宗的心情极坏,这时候回事实在是讨骂,可是事关军国大事,他更不敢不报给真宗。这会儿是乘了刘德妃在里头,有个缓冲余地,这才敢进来回话。此时听了德妃的吩咐,连忙应了一声,退出去了。

真宗轻叹一声:“罢了,明日还不是一样!”

刘娥小心翼翼地道:“官家已经废朝三天了,文武百官齐跪宫门三天,再三上表求见,三郎真的不见他们吗?”

真宗低低地冷笑一声,不知道嘲笑别人,还是在嘲笑自己:“朕拿什么去见他们?强敌压阵,逼近汴京,国家危在旦夕,朕何尝不比他们更刺心。是战是和是走?文武百官各执一辞,逼着朕要作出决定来。战,怎么战,拿什么去战?和,哪里有和的路?走,又能够往哪里走?朕怎么决定,怎么决定怕都是错的。这一个决定,关乎着天下百姓,大宋万年基业,社稷安危。一字说错,一步走错,何以对天下、何以对祖宗、何以对后世?”

刘娥心中亦是惶惑不安,相识至今,从未见真宗如今日这般地将近崩溃的乏力。当日宫中变故,有脉络可寻,有人情可测。可是这军国大事临到面前,一举一动关乎天下安危之时,竟是谁也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不战,辽国兵马步步逼近,战,如果败了,怎么办?

大宋原是自五代十国军阀混战中建立,直到天下一统,至今不过几十年,五代十国的余风犹在,天下刚刚太平不久。萧太后挟举国兵马逼近,辽人精于马战,一旦战事稍有失利,朝庭威信一丧,镇不住天下,立刻又会陷入五代十国的大战乱中去。

但是——

真宗看着军事地图,当年太宗皇帝以开创天下的雄才大略,数十年筹备,两次征辽,都落得大败而归,含恨而亡。

如今辽军临近澶州,直逼京城。战事节节失利,凭着现有的军心士气,如何与辽军一战啊!一旦败战,辽军就可直抵京城,输掉的何止是一场战争,而是整个江山社稷啊!

刘娥再聪明再能干,也只是一个宫闱女子,什么是辽人,什么是军队都没有见过,何论战争?

真宗却是亲眼见过的,那是他初登基的时候,咸平三年。

当时正逢上辽军骚扰边关,于是年轻气盛的他,对着满朝文武百臣立下宣言:若是辽军敢来侵犯,他将亲自披挂,上阵杀敌。咸平二年的十二月,他冒着寒风大雪亲自北巡,直抵边关。在他巡边之时,边关将士为皇帝亲自巡视所激动,与辽人展开了数番大战。站在大名府的城墙,他亲眼见宋辽战场上的交兵情况,虽然这几场战事,大部份以宋军的胜利而结束,却也是因宋军人数胜过辽军的缘故。他是亲眼见到了辽军马战之骠悍凶猛,深切的感觉到对辽人的作战,并不是自己一开始想象中地那样单凭血勇之气就可以得到胜利。

张怀德方刚刚退出去,周怀政急忙进来,跪下奏道:“官家,李相跪门求见!”

真宗站了起来,惊诧地道:“李相?李沆?他不是已经病得很重了吗?”

周怀政奏道:“是,李相扶病,跪在宫门外求见!”

真宗叹了一口气:“宣李相进见!”

周怀政应了一声正要宣旨,真宗又加了一句话:“赐李相乘车舆入见!”

周怀政忙高声应了一句:“是!”退了出去。

刘娥站起来道:“臣妾回避!”真宗点了点头,刘娥退了出去。

宰相李沆当年为太子宾客时,扶持当今皇帝顺利登基,颇有功劳。真宗登基后升为宰相,多年来颇有政绩,也算得一朝重臣良相。李沆因为年老,此时已经告病在家,据说已经病得很重了。真宗再是无心见众臣,此时见李沆扶病跪宫,也只得宣他入见。

过了一会儿,周怀政扶着李沆颤巍巍地进来。但见李沆已是病骨支离,憔悴如风中之烛,一见到真宗,就推开周怀政抖抖索索地想要下跪行礼。真宗忙叫周怀政扶住了,又叫赐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