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真宗下旨,为贺封后大典,京城张灯结彩,京吾不禁,狂欢三日。

封后大典之后半月,真宗再度下旨,升迁后宫诸妃。册封婕妤杨氏为婉仪、贵人戴氏为修仪、美人曹氏为婕妤、崇阳县君李氏为才人,唯有沈才人未在此次升迁之列。

同时,以箫韶部乐送嗣子允让仍回归王府,故越王元份,改封商王,因允让的缘故,特赦商王妃李氏出禁回府。

当日刘娥安排借腹生子之计,知道必瞒不过隔三岔五来拜访她的杨婕妤,索性从一开始就告诉了她全部计划。杨婕妤又惊又喜,立刻自请来日小皇子出生时,由她一起照顾。刘娥与杨婕妤本来交情就好,昔年杨婕妤怀了五皇子时,也曾经与她相约:两人之中不管谁生下孩子,均一同为母。因此与杨婕妤约好,等皇子出身后,两人一起照料小皇子。

自刘娥抱养皇子受益之后,她又不放心都交给乳母侍女,许多事都要亲自照顾,忙中添乱,又怕冷落了真宗。见杨婕妤每日都过来看望小皇子,一呆就是一整天,直到真宗下朝回宫,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索性将小皇子放在长春宫由杨婕妤照顾,自己则每日去长春宫去看望,如此一来,也便两全其美了。

杨婕妤感激涕零,越发地死心塌地了。刘娥只管着照顾好真宗那一头,后宫但凡大小事端,自也不必她操心,皆有杨婕妤帮着她留心着。

此时刘娥封了皇后,事情越发地忙碌,但是小皇子的饮食起居,却都是一一过问,既不似郭后似地管得太过了,亦怕杨氏太过千依百顺地娇纵过了。

真宗每日退朝后便到皇后宫中,批阅奏折每每到了半夜,这其间与刘后一起谈论些朝政之事,刘后记心甚好,一件事但凡提个头,她便想起前因后果,其中涉及的各关系人物来,因此真宗批阅起奏折来倒也顺手许多。

真宗除了在刘后宫中外,间中也到其他嫔妃处。到了这年年底,却又传来消息,才人李氏又怀孕了。

夜深人静,寿成殿后的偏殿小院中,一个香炉摆在院中,三支清香幽幽吐烟。此刻所有的人都入睡了,院中独有新封的才人李氏,跪在院中祈祷:“信女李氏,求告苍天,赐给我一个女儿吧!昔年我也曾祈求上苍,保佑我能够为娘娘生下一个皇子,果然得遂人愿。如今信女再次请求上天,赐给我一个女儿吧!皇子是为了皇上、为了娘娘而生的,只有女儿,她才属于我。苍天,请怜我失子之苦,赐我一个女儿吧!”

自从她得知自己怀孕以来,她每夜都要如此祈盼着。收拾了香炉,回到房中,她打开箱子,那里面放着两件首饰,就是她初次怀孕时,皇帝所赐的金簪和刘皇后所赐的玉钗。当日她上承露台时,玉钗堕地,真宗卜得玉钗不损当生皇子,吓得她不敢再戴,收进箱中。那日真宗便赐她金簪,然而不久之后,又听说杜才人因为违了销金令而被下令到洞真观出家为道,她不敢再戴金簪,便与这玉钗一起收起箱子里。

望着这一钗一簪,她的心思,又似回到了过去。她本是吴越王府送给刘皇后的侍女,她的祖父李延嗣,原是吴越钱氏的旧部。吴越王钱俶归宋之后,她的父亲李仁德又由吴越王府保荐,做到左班殿直。李仁德见女儿颇有几份姿色,想自己只是一个小官,将来匹配也是寻常人家,便将她送进吴越王府去服侍故主,以图一个好前程。

她虽然名为侍女,但是因为是世代旧属之后,与那些买来的婢女自是不同。吴越王府亦是不作寻常侍女看待,专门请了教习嬷嬷教她们学习礼仪规矩、琴棋书画等。隔了几年,挑出她来与另一名旧属之后,一起选入宫去服侍当时还是美人的刘皇后。然后,她的命运就此与皇家联在一起。

她轻轻地取出一只银钗来,那是她从娘家带出来的,摆在帝后所赐的金玉钗簪前面,真是黯淡粗陋无比。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倘若她从来不曾进过宫,那么,她现在也许嫁一个寻常百姓,生一对儿女,就象大宋朝任何一个寻常的平民妇人一样吧!

次年,才人李氏生下一个女儿。

第六十一章狸猫是怎么被换成太子的

狸猫换太子是一出非常有名的古戏。

戏剧始于南宋末年,兴于元,直至明清时代最为繁盛。

宋真宗时,德妃刘娥将自己的侍儿李氏所生之子抱为已子即为仁宗。刘娥登上后位,此后首创中国历史上全套垂帘听政制度十几年,身披龙袍,险些成为第二个武则天。但是刘娥和仁宗生母李氏的关系一直不错,李氏本就是刘娥的侍女,对刘娥一向忠诚,生子之后也一直留在刘娥身边,后来又安排她生了一个女儿得慰失子之苦,并逐步由崇阳县君、才人、顺容一直到临死前,被刘太后封为宸妃。刘娥曾派内侍找到李氏亲人并封以官职,李氏对刘娥心存感激,因此虽然一直在宫中,却始终未说明真相。直至刘娥死后,仁宗才得知身世,但看到刘娥厚葬李氏,叹:“人言可畏,我差点错怪太后。”因此仍然很感激刘娥,刘娥执政多年自有政敌,这个时代趁机诋毁刘娥,仁宗同刘娥母子感情大约很好,则干脆地说:\"太后待我有恩,任何有关太后的坏话我都不想听。\"(详见本书)

不但如此,终南北两宋,对刘娥均有较高评价,称其为一代贤后,女中任姒。史学家也称其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后来慈禧太后欲垂帘听政,也是处处提着要拿章献太后刘娥作为仿效。

刘娥的故事在狸猫换太子中被抹黑,则是在明朝的时候。明朝宫闱中发生过两件夺子杀母的惨案。

一个发生在明宣宗时期,明宣宗宠爱孙妃,而孙妃为了做上皇后之位,秘密将一名宫女生下的儿子夺为已子即明英宗朱祁镇,并害死皇子的生母。孙妃则因此做上皇后,皇太后,得享终年。那名惨死的宫女,虽然生下过皇帝,但却死得无声无息,而连姓名也无从得知。而终明英宗一世,不知道自己的生母为何人。但是这件事从逃到宫外的宫女口中泄露出去,传扬民间。

另一桩发生是明宪宗时期,明宪宗宠爱比他大了十几岁的保姆万氏并封为贵妃,万贵妃无子,宫中所有妃嫔凡是怀孕均被她杀死,唯有一名纪氏宫人逃过一劫,生下一子,即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纪氏在冷宫抚养皇子数年,明宪宗才知此事。但是不幸的是,万贵妃也同时知道此事。因为明宪宗年纪已大,而一直无子,万贵妃只得留下皇子性命,将纪氏毒死。

这两桩事流传到民间,连普通百姓也感慨不平,但是又不敢直说当朝皇帝的事。戏剧诗歌中向来有为了避祸而\"指汉为唐\"的传统。比如白居易写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长恨歌开篇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戏剧更多借古讽今,如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百姓就编派汉光武帝刘秀将开国功臣统统杀光的戏\"二十八宿上天台\",编派宋太祖赵匡胤杀了义弟郑恩,郑恩之妻陶三春兴兵,赵匡胤陪罪的戏\"打龙袍\"。可叹刘秀赵匡胤还真算得是历代帝王中的仁厚之人,无端地替朱元璋背这个黑锅。

于是\"狸猫换太子\"就此出笼,那些被害死的皇子生母,在戏里不但逃过一劫,而且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做回太后宝座,终于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害人者得到报应。借着戏文来骂孙太后、万贵妃,也同时把明英宗明宪宗涮了一把。而刘娥同刘秀赵匡胤一样,也替后来朝代的宫闱血案背上了黑锅一个。

第六十二章

大中祥符八年的秋天,御苑中秋菊盛开,红叶满枝,百果飘香。皇后刘娥带着妃嫔们坐在亭中,看着孩子们嬉戏。

皇子赵受益已经五周岁了,此时正领着头在假山间疯跑着,跟在他身后跌跌撞撞的是楚王的孙子赵宗保,今年才不过三周岁,穿着红色小袄跟在后面的是李氏所生的小公主灵儿,才不过两周岁。另外三个稍大的孩子前后护持着这三人的,一个亦是楚王的孙子,七岁的赵宗旦;一个是镇王元偓的儿子赵允弼,今年八岁;另一个是刘美的儿子,八岁的刘从德。

刘娥唯恐宫中皇子受益独在宫中养成得性情孤僻了,于是又抱养楚王的孙子赵宗保一同做伴,又让赵允弼、赵宗旦与刘从德当了皇子的伴读,再加上小公主灵儿,六个孩子常常玩在一起。

先皇太宗皇帝共有九子,此时活着的,除真宗外,只有长子楚王元佐、六王元偓、八王元俨这三人,因此上真宗对此三王亦是格外垂顾。让元佐与元偓的子嗣,为皇子伴读。

此时,坐在亭中的后妃们,谈论的却正是将在年底举行的皇子加冠之礼。杨氏此时已被封为淑妃,这时候问刘后道:“姐姐,皇儿才五岁,就行加冠礼,这合适吗?”

刘后叹了一口气,淡淡地道:“这是官家的意思。”

真宗近年来越来越沉迷于王钦若所营造出来的神仙世界了。这也是臣子们要君的手法,创造出在上位感兴趣的一个项目来,极力地夸大它的作用,使在上位者把民力物力投入这件事中,而自己主持其事,便能够上下弄权固位了。

而真宗从开始的设神道以慑外邦,到今日的沉迷,确也有他自己的原因所在。当年真宗因为五个皇子先后早夭,未免有些心灰意冷,不料以祈子的名义建设神殿两年之后,竟然得子,心中未免有几分相信了。再加上这两年来,真宗渐渐觉得老之将至,而皇子尚年幼,此时的追求神道,确也似秦皇汉武崇信方士一样,有求长寿之意了。

自皇子出生后,宰相们屡次上书,请求早日封王。真宗亦也是希望在自己活着的时候,逐步将朝政之事交与皇子。因此决定,今年年底为皇子行加冠元服之礼,待冠礼过后,就可以直接封王理政了。

因此虽然一般男子加冠之礼多为二十岁成人之后,此时却只得拨苗助长了。

两人正说着,忽然听到一声清脆的声音:“母后,母妃——你们看,我抓到一只大蝴蝶!”两人抬起头来,却见赵受益跌跌撞撞地抓着一只蝴蝶,向着亭子边跑过来。

此时李氏已经被册封为九嫔之中的婉仪,也陪坐在亭子的下首,听到“母妃”这一声叫唤,又见小皇子笑得一脸灿烂地向她冲过来,不由地张开双手,却见小皇子冲过她的身边,直扑到刘后的怀中,心头只觉得空空荡荡,黯然收手,心道:“我这是怎么了,可真是糊涂了不成,他怎么可能冲我喊母妃!”

忽然又听得“母亲——”一声娇唤,灵公主跑进来,糯糯软软的身子直扑进她的怀中,娇声道:“母亲,母亲,我也要大蝴蝶,我也要大蝴蝶!”

李氏的心忽然间就落到了实处,笑抱着女儿道:“灵儿乖,呆会儿母亲再叫人给你抓蝴蝶去!”

刘后笑道:“灵儿,来,到母后这边来!”

灵公主乖巧地跑到刘后身边,叫了一声:“母后!”

刘后笑对怀中的赵受益道:“皇儿乖,你是哥哥,把蝴蝶送给灵儿好不好?”

赵受益昂首道:“好,我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跟小丫头争。”

刘后笑抚着他的小脑袋道:“对,你是男子汉大丈夫,再过几个月,父皇就要给你行冠礼了,行了冠礼,就是大人了,懂吗?”

赵受益响亮地应了一声:“哎!”引得众人都笑了。

此时杨淑妃亦抱过赵宗保,三个小孩子在草地上滚得一身是草干泥土,却都沾在后妃们华丽的裙装上。刘后不以为意,笑嘻嘻地抱着赵受益问侍立一边的三个大孩子道:“师父近日都教什么了?”

赵宗旦素来像个小大人,此时忙回答道:“太傅已经开始教四书了。”

刘后点了点头,又问刘从德:“你舅父近来在做什么?”

刘从德知道问的是钱惟演,忙答道:“舅父在家闭门读书,又与杨大人等把《西昆酬唱集》等又添了许多内容。”

刘后笑道:“哦,惟演倒有这样的闲心,几时拿来我看看。”低头想了一想又道:“我可见不得他这般清闲,你可告诉他准备着,再没几日这般清闲了。”

刘从德已有些懂事,忙跪下谢恩。

过得几日,旨意下来,迁钱惟演为工部侍郎,枢密院副使,兼学士。三司使丁谓、翰林学士李迪升为参知政事。

第六十三章

汴京城的雪,今年下得特别早,丁谓走出轿子,只觉得一阵寒意袭来,他跺了跺脚,笑道:“今年好雪,明天的庄稼又可大丰收了。”

早已经候在亭中的宰相王钦若抚掌大笑:“我们在亭里说了半日的风花雪月,不及谓之这一句惜时爱民。”

丁谓大笑:“咱自从做了三司使后,每日里铢锱必较,张口钱粮闭口土木,早成俗不可耐,哪及得上王相与各位大人名士风流,才子口角。”说着,大步走进亭子里去,早见三司使林特、兵部侍郎陈彭年、皇城司刘承规等人均已经在了,都笑道:“谓之这话说得该罚,你自比大俗人,岂不是寒碜我们不是?”

丁谓哈哈大笑:“不敢,不敢。”

亭中五人,俱是当今名士,除治国理政外,亦是各有所长,各有所专。

宰相王钦若,当年曾经主修《册府元龟》,将经﹑史﹑《国语》﹑《管子》﹑《孟子》﹑《韩非子》﹑《淮南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和历代类书﹑《修文殿御览》﹐分类编纂。分为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宫﹑宗室﹑外戚﹑宰辅﹑将帅等三十一部。在五代十国百年之乱后,将史料整理收集,得以传之后世,实为大功。

副相丁谓,首撰《景德农田赦》《会计录》等,自本朝以来第一次将天下农田的分布,赋税的多寡作一番普查,记录在案,由此真宗始知天下农田多少,荒废多少,人户多少,能收赋税多少,为以后制订农事赋税政策大有所用。咸平之治,便是有所本,有所据,方得天下大治,赋税丰收。

三司使林特,对开国初的茶法进行改革。开国初因为军中急需要用钱,令商人以贩茶可加虚估之数,不料此风越演越烈,到近年来虚估之数超过实数七倍之多,令天下茶利朝廷只得五十万,倒有三四百万落于把持中间的茶商之手,造成官府无财,百姓夺利,前些年王小波李顺起义,亦有此中原因。林特改制茶法之后,虚估数减少到少于一倍,朝廷茶税大增,又加上其他举措,令得这些年虽然皇帝东封西祀,开销浩大,每年国库余数倒比往年增了许多。

兵部侍郎陈彭年,在音韵方面成就极大,他重拾五代失散韵书,修撰《大宋重修广韵》,此书收字二万六千余。此后大宋词学兴盛,此书功不可没,千载之下研习韵书者,均将陈彭年此之奉为圭皋。

皇城司刘承规,是昔年中宫总管,后结交当今刘后,权热日盛。他虽然是个宦官,满腹才学不下于当今才子,他历经太祖太宗与当今天子,掌皇家秘阁图书三十年,三馆秘阁书籍经久不治,多谬误乱简,他率朱昂、杜镐与他整理,著为目录;先朝修《太宗实录》和本朝编纂《册府元龟》、《国史》及雠校等事,均由他典领。他修撰目录心得,亦为后世之本。

这五人意气相投,政见相似,便常聚一起,便如今日金明池赏雪饮酒一般。

丁谓走进亭中,林特已经满倒了一杯酒送上,道:“丁相请!”

丁谓一口将酒饮尽,笑道:“好,权当我向各位陪不是,又迟到了,又说错话了。”自己再倒了一杯,向王钦若敬道:“恭喜王相,终于得遂所愿了。”前些时候,因为宰相王旦病故,升王钦若为左仆射、中书侍部兼平章事,入阁拜相。

王钦若淡淡一笑,将手中酒杯一饮而尽,却尽露疲倦之色:“这杯酒到得太晚了,意料中的事,却晚到心中竟然连高兴都提不起劲来了。”说着,将手中的酒杯重重一放,恨恨地道:“为了王子明,误我为相十年。”

丁谓知道他仍然记恨着当年的事,十年前皇帝就拟拜他为相,却为王旦极力反对,直到如今王旦病死之后,他才得进阁为相,这十年的等待,对于他来说,的确太长太长了,长到他如今的失态。

王钦若讥诮的眼神看向丁谓:“谓之今日迟来,是否临行前中宫有命,以致延误?”

丁谓心头一震,镇定自若地笑道:“正是,临行前宫中询问,小皇子行冠礼之事准备得如何了?”

王钦若举杯轻饮一口,慢条斯理地道:“冠者成人也,而今年方五岁稚龄,就要行冠礼,古往今来未曾见也,老臣只怕到时候这冠礼行到一半,小孩儿哇哇大哭,岂不大失体统?”

丁谓强笑道:“王相博古通今,若论史识,无人能比。虽然说冠者成人也,然而自周朝以来,天子诸候为执掌国政,则未必一定要到二十岁才行冠礼,传说周文王五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亦是古来有之。且《士冠礼》中亦有‘诸侯十二而冠’之言。小皇子既受大命,自然聪慧过人,王相多虑了。”

王钦若冷笑一声:“但愿是老夫多虑了,小皇子行过冠礼,便可问政。有人急着要将这五岁孩子推上前台,却是为何?”

丁谓咳嗽一声:“王相,慎言!”这边却不由地看了刘承规一眼,不想一抬头,却见陈彭年早远远地拉了刘承规去看远处的红梅了,座中竟然只剩下林特尚在一边。

王钦若双目炯炯地看着丁谓:“老夫熟读史书,古往今来,最惧的是子幼母壮,女主专权。唐代武后之祸,离之不远。谓之,你我身为人臣,不可不防啊!”

丁谓心头猛震,惊诧地道:“王相何出此言?”

王钦若往后一倚,缓缓地道:“老夫要你与老夫联手,阻止后宫擅权。”

丁谓强抑心头波澜,整个身子倾了过去问道:“如何阻止?”

王钦若微微一笑,伸手指了指上面。

丁谓看着上面,心中领悟道:“天?”

王钦若点了点头,神秘地一笑。

丁谓会意地点了点头,两人转过话题,只谈风月,不涉政务,过得一会儿,陈彭年拉着刘承规回来,五人继续饮酒,说些诗词歌赋。

丁谓不动声色地饮酒,作诗,直到傍晚,才兴尽各自散了。

离开金明池回到府中,已经是日落西山了,丁谓迸退仆从,独立站在空空的书房子,忽然仰天,哈哈大笑,笑到全身脱力,笑到眼泪都出来了。

十年了,今日王钦若但恨这十年来得太迟,丁谓又何曾不恨这十年来得太迟了呢。

十年了,离寇准被贬出京,也已经整整十年了。

为了这一天,他等了足足十年。十年来他结交王钦若,以三司使的财力全力支持王钦若东封西祀种种行为,取得王钦若的信任,使得王钦若放心将建造玉清昭应宫的事放于他,而他亦借此机会,早已经培养起自己的势力。

可笑王钦若自以为抓住了皇帝,就足以抓住一切,但是却不知道,丁谓的势力,早已经悄悄地自下而上培养起来。可笑王钦若自以为精通史书,却不知道在从丈量土地,兴修土木等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的丁谓眼中,他也只不过是过于书生意气罢了!

十年前,长亭送别寇准的情景又浮上眼前:“平仲兄待谓之大恩,谓之无以为报,唯有他日再在此长亭之中,亲自再迎平仲兄归来!”

丁谓推窗,望着窗外最后一抹残阳,微微含笑:“寇兄、平仲兄,十年了,也该是你回来的时候了。十年了,所有的人都忘记了你,王旦、王曾、李迪,这些当初自命与你同一阵线的人,都不曾记得你,可是只有谓之不会忘记,你一定会再度回来的。这一天,终于等到了。”

半个时辰之后,丁谓之子丁珝出府,前往枢密副使钱惟演府中而去。

第六十四章职业牛人五鬼传

呼,上来吐口口水先。

不正式写到这里,有许多东西不去细究。以前看到书中说五鬼啥啥的,只说是五个跟寇准作对的,糟蹋国库的奸臣小人,今天拿百度各自搜一下,居然发现他们各是五个行业内的牛人。

王钦若持修纂的《册府元龟》大部头类书,对宋前史籍的辑佚和校勘工作便很有价值。反正现在要说到宋代史料,一定要说到册府元龟啦,历史学牛人。

他也做过好事,曾请真宗免除百姓拖欠税赋一千多万,澶渊之盟的岁币才三十万呢,一千多万能让多少老百姓过好日子,还释放过死囚。还有等等…

丁谓,也是一职业牛人,会计这两个字就是他首次创立的,他的《会计录》第一次把全国的土地人口做了丈量,现在任何一本会计学的书翻开首篇上必然有丁谓的名字,

他也做过好事,曾不动刀枪,安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叛乱,并根据西南地区产粟米,缺食盐的情况,从内地调入食盐换取当地粟米的充军粮,使官民两利。当时全国粮赋十分混乱,每年征收数量不一,随意加码,百姓苦不堪言。丁谓奏议以景德四年民赋数为准征收,并报朝廷备案,以利国计民生。据叶得梦《石林燕语》记载,丁谓以郓、齐、濮安抚使知郓州时,北方契丹铁骑南下,民心惊惶,河北百姓纷纷抢渡黄河,“欲避于京东者,日数千人”,而船民不肯尽力摆渡。丁谓听到此事后,采取果断措施,急忙从监狱中取出死囚数人,“以为舟人,悉斩于河上,于是晓夕并渡,不三日皆尽”。他又从难民中挑选少壮者,在数百里黄河边“分画地分,各使执旗帜、鸣金鼓于河上,夜则传更点、申号令”。契丹人以为宋方已有防备,便撤退而去,于是“境内晏然”。由此可以看出丁谓的为人聪明,办事果断、干练。

林特的茶法,更是狗狗上一大堆,都是经济学论文,林特茶法朝廷增收,百姓得利,不但利民,而且非常有用,有用到数百年后上千年后,都经常有人专门研究他的茶法改革。

北宋音韵学家陈彭年:陈彭年,字永年,江西南城县人。生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卒于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终年57岁。彭年自幼好学,手不释卷,十三岁著《皇纲论》万余言,深为名辈所赏。南唐主李煜闻之,召彭年入宫。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中进士,同年调江陵府司理参军,后官至兵部侍郎。彭年博闻强识,才华出众,深为宋真宗所重。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与丘雍等奉诏修订《切韵》,修订后改名《大宋重修广韵》。《切韵》,隋音韵学家陆法言等人所撰,是唐宋韵书的始祖,原书久失。近几年来,音韵学者发现几本唐写本韵书,从而考定《切韵》分一百九十三韵。此书字数较少,注亦较略,部目次序都不及《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在修订此书时,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比《切韵》更为整齐。此书收字二万六千余。平声字多,分上下二卷,上平二十八韵,下平二十九韵;上、去、入声各一卷。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共二百零六韵。为现代研究中古语音的重要根据;研究上古或近语音的学者,也以此作比较性资料,是汉语音韵学中的一部重要韵书。

刘承规:北宋图书馆官员、目录学家。字大方。晚年改名为承规。宋初太监。字大方,其父本北周太监,因而从小即在宋宫中为黄门小底。楚州山阳(今江苏维安)人。建隆中补高班。太宗即位(976年),召拜北作坊副使。雍熙中,为勾当内藏库兼皇城司。大中祥符初封泰山礼成,官左晓卫上将军、安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致仕。历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掌内藏30年,检察精岳,计财出入,甚有条式。咸平元年(998年)十一月,以三馆秘阁书籍经久不治,多谬误乱简,下诏由朱昂、杜镐与他加以整理,著为目录,之后,钱若水等人修《太宗实录》和编纂《册府元龟》、《国史》及雠校等事,均由他典领。当时太府所藏自1钱至10斤51个旧铜式,没有一个准确,权衡失去统一标准。守藏吏接收送进的金帛无法准确计量,前后任交接也常为轻重争讼;社会上常利用这一点进行欺诈。景德中,刘承规推究本末,按《汉书律历志》的做法,以秬黍为则,详定秤法,铸定新铜式33,铜牌20,授于太府收藏。又置副本11套于内府、外府、四方大都,从而使天下权衡统一,方便了计量与贸易,有利于经济发展。

呼,基本上都是百度上度来的,嗯,反正吧,你考史料,必须会有王钦若修册府元龟,你考会计学,丁谓的会计录是必考项,你考历史经济学,有林特的茶法,你考音韵历史学,有陈彭年有的名字,你考目录学,有刘承规的名字,呼,奸臣都是职场牛人啊,专业职能牛到可以载入史册.而且,还都曾经从好大臣过渡过来的,从为国为民过渡过来的。

嗯,俺现在不怪真宗认不出奸臣来了,要是奸臣都这是这种职场牛人外加文采风流,成绩突出,过去又有爱民的政绩,放现在也认不出来啊,还真是都当人才用啊!别说过去了,就换如今,能有几个一二品大员是如此的职场牛人啊!

第六十五章

次日,枢密副使钱惟演入宫参见刘后。

半个月后,枢密院副使马知节在朝堂当众举发王钦若擅权,泸州都巡检王怀信等平蛮有功,王钦若不但不及时上报请赏,反而扣下不理。

王钦若自为相以来,从未有人敢如此当面对他无理,气得浑身颤抖,回到内阁,便下了批文将王怀信等人全部除官,以消心头恶气。

三日后,已经发出去的批文,却出现在真宗的御书房中,真宗大怒,当面召了王钦若来质问,重责他擅弄权术,遂令他闭门思过。

十日后,王钦若再度上朝请罪,说了半晌,真宗方消怒气,不料马知节却拉住王钦若,争扯之间,王钦若袖间数十道本章落在地上,马知节遂骂他奸邪之辈,平时袖藏多道奏章上朝,看皇帝眼色而呈奏章。

副相向敏中,亦是王旦寇准等一派的,十余年来亦是受王钦若打压不少,此时见状也趁势出面指责王钦若,王钦若也是口才便给,以一敌二亦是毫不落下风,一时朝堂之上,唇枪舌剑、明刀暗箭纷纷乱放,两派积怨又久,副相李迪等人此时见王钦若落了下风,更是一泄心头之怒。

整个朝堂,刹时间乱如蜂窝,只听得嗡嗡嗡一片嘈杂之声,直到真宗一声怒喝,方才静了下来。

真宗大怒,拍案而起:“将王钦若、向敏中、马知节统统轰了出去。”

王钦若骤然醒悟过来,连忙伏地请罪,却见真宗拂袖而去。

数日后,表章纷上,王钦若贪污受贿、私藏禁书、假借鬼神之名擅议皇子加冠之事等罪名被人告发,真宗盛怒之下,将向敏中、马知节、王钦若三人一起罢免,令王钦若贬职,出知杭州。

而此时王钦若的顶头上司,正是曾任参知政事,却当年被王钦若所陷害下贬的节度使张知白,置王钦若于昔年仇家的手下,正是丁谓之绝妙安排。

到了年底十二月份,有旨意下来,本拟暂停的庆国公赵受益受冠礼照旧准时举行。

冠礼在宗庙内举行,冠前十天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

行礼时,由主持其事的宗室为大宾,文武百官齐聚宗庙之内,但听得韶乐大作,由礼直官、通事舍人引着五岁的皇子受益穿着大礼服,下了辇车,散发自宗庙的台阶上缓步而入,两边台阶上俱是身着大礼服的文武百官。

皇帝升御座之后,皇子先拜见皇帝,然后起身。

礼直官大声唱道:“皇子行元服。”

紧接着笙乐大作,通事舍人引着皇子到大殿东侧,由宗室大宾为其先加缁布之冠,并由赞冠者唱祝词道:“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然后皇子到殿东面,饮执事者所酌之酒,象征性地略进馔食,再回到正殿中。则由宗室大宾取下缁布之冠,再授以皮弁之冠,再唱祝词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皇子坐宴,再饮酒,再加正殿。最后一次除去皮弁之冠,则加以皇子的进贤冠,再次唱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

到时冠礼成,于大殿北面,拜见生母刘皇后,奉上肉脯等物。由宫人接下,皇后受皇子三拜,送皇后出殿。

再回到正殿中,既行过冠礼,真宗则再赐名“桢”字,为皇子冠礼后的正式名字。

然后皇子再到宗庙,祭告列祖列宗。

至此,这场烦琐的元服加冠之礼,才告结束。

这对于一个大人来说,也是一场累得够呛的礼仪,对于一个才五周岁的孩子来说,更是吃不消。早从两个月之前,刘后便先让他演习了数次。此番正式行冠礼时,文武大臣们看着才五周岁的小皇子不哭不闹,一脸端庄肃穆,礼节一丝不差地完成了整个冠礼的经过,不由地心中暗叹:“皇子虽小,果然已经有君王的风范了。”

冠礼过后,真宗下旨,皇子庆国公赵受益改名赵桢,封为寿春郡王,任忠正军节度使兼侍中之职。

一个月后,也就是大中祥符九年正月,又下旨以张士逊、崔遵度为寿春郡王友,辅佐皇子。

再过一个月,又有旨意,命皇子就学的地方为资善堂,设资善堂众辅官。

大中祥符九年年底,下旨改明年为天禧元年。

天禧元年二月,再封寿春郡王赵桢兼任中书令。

天禧二年二月,寿春郡王赵桢加封为太保,进封升王。

天禧二年八月,文武百官请立皇太子,真宗下旨,立皇子升王赵桢为皇太子,大赦天下。

九月中旬,真宗御天安殿正式册封皇太子,祭庙告天。

这一年的年底,寇准回京。

第六十六章

这一年的年底,寇准回京。

城外长亭,参知政事丁谓已经置酒相迎。

这一次寇准的回来,并不是这么一帆风顺的。真宗是个记旧情的人,也曾有让寇准回京之意,数年间每次被王钦若所阻。王钦若只说得一句:“若是寇准回京,对官家信奉天书之事仍然大肆评批阻止,却当如何是好?”真宗便将此事搁置下来了。

这时候刘承规因病去世,周怀政接替刘承规为皇城司,他不比刘承规三朝总管,难免少些底气。于是也寻思结交外官,又因皇帝喜欢祥瑞之事,于是授意永兴军巡检朱能,制造一桩祥瑞的事件来,得以提升。

于是过了一段时间,永兴军巡检朱能,就在乾佑山发现了天书。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现祥瑞了。自从大中祥符初年在承天门发现天书之后,各地经常性地会出现祥瑞报告,要么天上发现“五星连珠”,要么地上发现玄武真君的龟蛇灵异,至于灵芝朱果,更是成千上万地涌现出来,先是王钦若献了八千多株,接着副相赵安仁也献过一万多株,到丁谓出知毫州时期达到最高点是九万五千多株,以致于被人讽刺丁谓在毫州不种庄稼光种灵芝了。

但是天书只出现过一次,祥瑞的物品也罢了,谁也不敢拿白纸黑字的天书来开玩笑。但是朱能就敢弄出天书来,他也是被逼急了。他已经被人上告贪污等各项不法之事,再不弄出点事情来,他的官位也要不保。他是皇城司周怀政有结交,周怀政回信只给了他一条指示,弄个大一点的祥瑞出来。于是,朱能就弄出了天书上来。也难怪朱能,不过是地方小官,若是换了中枢大员如王钦若丁谓玩这种书,断不敢这样弄险。

朱能的上司,正是昔年因反对真宗信奉天书而罢相被贬出京,此时任永兴军节度使的寇准。永兴军所在发现天书,这个消息自然是飞报到京中,周怀政知道后大惊,却也只得将奏折献上。

此时刘娥身为皇后,自然也是看到了奏章,诧异地道:“上报此消息的,竟然是寇准?”

枢密副使钱惟演点头笑道:“正是。”

刘后缓缓放下奏折:“我记得,当年寇准是最反对信奉天书的人吧,不想今日,他竟然也主动制造祥瑞,进奉起天书来。唉,既有这一日,何必那一遭!这十年来兜兜转转,还是走到这一步来!”

钱惟演点头道:“正是有了那一遭,才会有了这一日啊!一个人非经挫折,怎么能学得会妥协这二字呢!十年的远离中枢失去对军国大事插手的权力,十年来只能在地方上做一方大员,对于一个喜欢指点江山的人来说,足够让他改变了。”

刘后长叹一声,不觉有些惆怅:“当我们开始重视一份真正可贵的坚持时,却发现时光已经让这份坚持面目全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