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心祭 作者:鬼古女

罪档案:焚心祭

出版时间:2014-08-01

出版社: 世纪文睿文化传播公司

编辑推荐

《罪档案:焚心祭》,鬼古女复出江湖后“罪档案”系列的第四部作品。

作者以穿插式分镜头的描写方式统筹通篇,令人有种情不自禁的代入感。每一小节已让人意犹未尽捉摸不透,而收尾后的下一节,却往往会是另一个令人诧异的开启,具有极强的悬念感。

分段式互相穿插的写作模式,在国外作品中较多,但在国内悬疑作品中并不常见,即使有人曾做过此类尝试,但能掌控这种写作方式的悬疑原创作品更属罕见。

可以说,这部小说,不但是一次故事构思,情节设定上的突破,更是鬼古女在悬疑作品中一次文字技巧上的飞跃。

无论是繁复庞杂的人物图谱,还是芸芸众生的人心实录,鬼古女为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推理世界,而是一个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社会话题。如果说罪档案系列第一部《锁命湖》只是开启了一道通往罪恶地狱的大门,那么机智却命运坎坷的女心理师,这次是否会被这层层黑暗包围、腐蚀,最终也沦为他们中的一员?敬请期待!

内容提要

悬疑大师鬼古女美剧风力作!堪比《24小时》的紧迫和窒息!

《焚心祭(罪档案)》是长篇悬疑小说的第四部!

江京市豪华会所“潇湘”第一天开张即遭劫持。劫匪向闻讯赶到现场的警队巴渝生提出的唯一条件,是要女心理师那兰前来谈判,而那兰却在劫案发生前,与记者朋友郭子放受神秘人邀请,进入了“潇湘”错综复杂的建筑群。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潇湘”会所爆炸,三人当场死亡,人质纷纷跳楼逃生。

但令巴渝生困惑不解的是,除了当场被炸死的劫匪,其他两名劫匪竟消失得无影无踪,幸存人质们的说法都各自破绽百出,唯一与劫匪谈判过的那兰更是陷入了昏迷状态..

作者介绍

鬼古女,一对夫妻作家的合作笔名,目前定居美国加州硅谷,妻子余扬是资深软件工程师,丈夫易铭是公共卫生项目的研究员。

鬼古女擅长悬疑恐怖类畅销书创作,在网上被上干万次点击的恐怖小说《碎脸》于2005年出版后,曾高居各大城市书店的排行榜,掀起并带动了一直延续至今的惊悚悬疑类图书的出版热潮。2005、2006年,鬼古女义先后出版了《伤心至死》系列《万劫》和《轮回》,再次打入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暗穴》为作者最新创作的又一部悬疑恐怖小说。

鬼古女,中国当代悬疑、恐怖小说作家,在2006年新浪网、天涯社区和《胆小鬼》杂志联合举办的“国内最受欢迎的十位恐怖小说家”评选中以网络得票数最多位居首位。

第一章

5月18日上午10:30左右,江京市大金莎酒店知道他的人都说他很专业,他难免在提醒自己戒骄戒躁之后引以为豪。干他这行,“很专业”意味着顺利实施计划、不失手、不坐牢、不送命。

他的专业是抢劫。

不是小打小闹的抢劫,而是劫公司、劫银行、劫酒店那样的大抢劫。

他想象着如果有人请他去讲课,或者做讲座,他会列举很多活生生(或者死翘翘)的例子,考虑周全、认真用头脑的劫匪如今都活生生地策划着下一个劫案,而一时冲动、无计划无组织的劫匪如今要么死翘翘了,要么从早到晚在监狱工厂里机械地组装着送到全球市场的产品,每天只剩下的那一点点“业余时间”里,还要数着手指头算还有多少天能出狱,祷告出狱之前不被狱霸“意外”一下,连出狱后到哪里吃第一顿饭都没时间憧憬。

今天他将实施又一个计划。如果不是因为这活儿一个人干不了,他可不会跟另外那两个小子合作。那两个小子,他不熟悉,但两人的简历说明了一切:如果不跟着他干,二位肯定是属于“死翘翘”小组的。这次,他需要他们,同时给他们一次向大师学习的机会。

他将客房再三收拾,确保不留下任何与抢劫计划相关的痕迹。行李已经托酒店前台送到火车站,他轻装上阵。

手机打给那两个小子:都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压抑住的兴奋。

说响点儿,我听不清。

准备好了!激情释放,肾上腺素澎湃。

他微笑,觉得自己真该去开万人大会做励志讲座,不会比马云、俞敏洪之流的差。

抬腕看表,是时候了,一个小时后,惊天大劫案将发生,来无影去无踪的超级劫匪将名扬天下。

5月18日上午10:45左右,江京市《新江晚报》报社大楼外你说他该死不该死?

该死!

洪汉友想着两天前在孙家面馆遇见的陌生人,一起吃面聊天,自己的倾诉,那个老头的回应。那老头叫什么来着?老刘还是老六,记不清了。他同情,又说让洪汉友揪心的那类事儿,在很多地方都有发生,老百姓之所以不知道、没听说过,是因为电视里从来不会播,报纸上很少会提。网上有时候有人写帖子,但真真假假,说不清楚,更不用说网络这个东西,本身就是虚的。

别的地方怎么样我不管,你只评评,他该死不该死?

我不是说了吗,该死!

那就是这样了。

洪汉友又溜达了一圈,看见报社大楼的门开了,一个瘦高戴眼镜的中年人冲了出来,左右看看,好像在找方向,其实没什么好看的,这条街是单行道,他要坐出租,只能到对面去打车。

洪汉友跟着他过了马路。那人脖子长,过马路的时候,像是斑马在过斑马线,该死不该死?

该死!

5月18日上午11:30左右,江京市江兴中路江京的五月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再早些的三四月里有风沙肆虐和夺命雾霾,稍后的六月里会霪雨霏霏。除了街上的人潮过于汹涌外,五月真没太多可令那人抱怨的。和煦春日温柔地照在身上,东南来的小风软软地吹在脸旁,那人的脚步也格外轻快,年轻体健的随从竟有些跟不上了。

那人问:“整整一年了,怎么样,有什么进展?”问的是安康医院里的一位病人,他曾经说了一些让那人很感兴趣的话。但精神病人的话,有几句是真,几句是假?那人知道,精神病人说真话的比例肯定比所谓的“正常人”更高。

随从说:“安康医院方面一直把他做重点病号观察监护,他的病情时好时坏,但和那兰相关的那条重要线索好像再没有提起过。”

那兰是那人一直格外关注的一名女心理师,她像是一块吸引人世间妖魔鬼怪的磁石,极度变态的犯罪分子似乎都在向她靠近,因此她卷入了诸多大案。对那人而言,那兰吸引人之处在于她是个有秘密的人。从她一到江京读大学那人就开始关注她,怎么算也有七年了吧。七年之痒,那人却从未失去热情。安康医院里的精神病人的痴狂言语中提到了一条关于那兰秘密的线索,引起那人警惕。

“这就说明……什么呢?”那人知道随从是聪明绝顶的人,能跟在自己身边三年,没有送命也没有被踢下基层的,都是绝顶聪明的人。

果然,随从说:“这说明,他当时说这话,并不是要钓出那兰,而是别有用意,或者随口提起,或者根本就是在发精神病。”

“预后如何?”

“医院方面当然不知道他疯话里和那兰的联系,没有报警。那家伙病情不稳定,用药的效果不怎么样,当年又犯了那么大的事儿,所以一时半会儿出不来、也治不好。”那人点头不语,随从不再吱声,知道老板的“最强大脑”此刻在高速运转。足足十分钟的沉默,淹没在都市十分钟的喧嚣繁华中,那人终于说:“看来我们只能……”随从听出那人的意向,点头说:“好,我会尽快安排,把这个惊天的消息传给那兰,接下来,舞台就归她了。”那人停步,看着随从,仿佛在重新认识这位青年,随从心里一阵慌乱:我说错什么了吗?直到那人露出微笑,他才略略放心,略略放心而已——微笑本身代表不了什么,他不知多少次亲眼目睹那人在微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那人缓缓说:“从你身上,我看到了我年轻时的德性。”随从总算彻底放心,放下的那颗心如花怒放:“您过奖了。”

“只不过,”那人的声音陡然变冷,“当年如果我自认为猜着了、想对了,从不会说出来,探老板的口风,而是直接就去做了。干我们这行的,就是个自虐的命,一方面怕错,错一步满盘皆输,另一方面又不能怕错,怕错就不能进步。”

随从轻轻说:“明白了。”跟着那人又过了数条街,到了余贞里的巷口。那人再次驻足,随从说:“您真的要去吗?记得有人微信上说过,戴向阳之流是批着雅皮的土豪,‘潇湘’徒有其表,剖析整个会所的内外,可以说是品味二字里少了‘未’,就只剩一堆口,也就是饭菜还可以,能对付对付嘴。”

那人叹道:“现在的年轻人,也一样是一堆口,口舌尖刻,心胸促狭。我要去潇湘,当然不是为了去朝见戴向阳,也不是去赏其或有或无的品味,而是去看一眼真正的珍宝。”

随从问:“是唐代波斯孔雀炉还是传说中宋徽宗送李师师的沉香扇?”

“那些充其量算古玩,真正的珍宝外界人不会知道,也不会放在醒目之处招摇,戴向阳虽然被你们说得如此不堪,这点见识还是有的。”言下之意,那人是为数不多知道那“真正的珍宝”价值的人。

随从知道什么时候不该继续刨根问底,说:“好,您稍候,我这就先进去打声招呼。”

那人微笑点头,目送随从走入巷口,没几步,又被他唤回:“我看不必了。”

刺耳警笛声由远及近,而在高叫长鸣的车辆到达之前,三辆标着“江京公安”的SUV已经呼啸而至,急刹在余贞里巷外的江兴中路上,车尚未停稳,数名刑警就跳出来,开始交通管制,疏散江兴中路、余贞里路口的车辆和行人。另有几名刑警奔入余贞里,将熙熙攘攘的游客群往巷外疏导。

其中一辆警车的音箱里传出了严肃的喊话声:“请游客们和商家尽快离开余贞里,尽快离开余贞里!我们要处理重大刑事案件,请大家尽快离开余贞里,以免对你们的人身安全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随从不是一点儿大阵势都没见过的人,此刻也难免心跳加快,回头去找那人,只看见十米外的一个背影,正不紧不慢地离开这纷乱的现场。

5月18日上午11:45,余贞里劫案处理指挥中心江京市刑侦总队队长巴渝生赶到余贞里的应急指挥中心时,疏散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三百米纵深的主巷余贞路上已无闲杂人员,路两侧以艺术品、纪念品、精品服饰和小吃为主的诸多店铺也已经清空。负责疏散工作的滨江分局刑警队队长姜明汇报说,整个余贞里纵横交错的二十八个街区内路面上,除了市局的刑警和荷枪实弹的特警,不会再有无辜市民。

“巴克楼里的那些住户呢?”巴渝生问。姜明说:“能跑出来的都出来了,肯定还有少数不便行动的老弱病残,相信一时半会儿也不会突然跳出来。”

巴渝生想,这样的大案处理,一旦出现个“突然”情况,局势就会大反转。就目前情势看,姜明他们的疏散工作应该已经算做得相当完满。他回头看一眼江兴中路上密匝匝的围观人群和逐渐驾临的媒体车辆,说:“今天是我们在岗实习的一次机会,尽力而为吧。”他语气平淡,心情却难如止水:巴克楼、会所、抢劫、人质、枪声,这些关键词汇聚在过去的十五分钟里,加上近期各地恐怖分子行凶案阴影未散,预言着今天将是他领衔市局刑侦总队以来遭遇的最大考验。市委、市政府、市局以至省厅和公安部的有关领导都已经收到即时汇报,应急小组已经成立。由于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的闹市区,媒体也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乘风而至。

姜明看了眼一辆《新江晚报》的采访车,说:“在场人员都已经打过预防针了,和媒体接触保持高度谨慎。”

因为游客众多,路面狭窄,余贞里的各街各巷都是严格管制的步行街,此刻唯一的机动车辆是警车和特警队的冲锋车,巴渝生和姜明跟着市局特警支队队长王致勋快步走到冲锋车前,七八名荷枪实弹的特警不瞬睛地注视着前方的那幢巴克楼,冲锋枪、突击步枪和狙击步枪在手中待发。那幢巴克楼就是这起骤发劫案的中心,新开张的会所“潇湘”的主楼。巴克楼是一种承载着江京近现代历史的特殊建筑,始于十九世纪晚期。

一条条清廷和外邦不平等条约后,江京城被迫开埠,涌入了大量外国人和入城谋生的外乡人。先是外国人在有限地皮上盖了布局紧凑的多套间洋楼,后来逐渐成为外乡人群居租赁的民房。为解决人口爆炸带来的住房危机,类似这等综合了三合院、四合院和洋楼式样、适合群租的简易楼房迅速繁衍,鳞次栉比,遍布江京市区各租界。

这类楼房即便在后来成为平民简易群居的样板,仍保持了最初的一点点“洋气”,楼前石柱、楼面贴砖、门楣上涡卷状雕花,还算巴洛克,逐渐在坊里被称为“巴克楼”,这样写法只是个约定俗成,其实一语多关:基本上是“巴洛克”的近音,又指一套房里至少可住八家(八客楼),还有人根据方言定义其为“不克楼”,寓指那些在大都市里艰难存生的租客们“百折不挠”的打拼和生活态度。自从星巴克一统天下后,都市潮人们受到这咖啡品牌名的启发,为巴克楼这名字又找到了一层新的涵义。

金钱和财富。巴克听上去和英文的buck一样。Buck是口语“钱”的意思。绝大多数的巴克楼或者早已自然颓倒,或者在市政规划下被拆毁,剩下包括余贞里在内的几处,总算被当作文化古迹或者开发成旅游景点保留下来,楼房本身的价值扶摇直上。据说一整幢巴克楼的价位根据楼的大小、装修、和历史背景,在三千万到一亿元范围内。“潇湘”这一完全以巴克楼民居为主题的会所不但在显赫的民俗文化景区余贞里拥有道地的巴克楼,而且是连排三幢巴克楼!

难怪“潇湘”会所开张,非同凡响。发生在潇湘会所开张当天的劫案,更是一鸣惊人。王致勋三十五岁,身材敦实,臂膀的肌肉透过厚厚的特警作战服依旧显著。巴渝生和他前后脚进入市局,坐同一间办公室,也住过同一间宿舍;后来王致勋去了特警队,两人仍合作过多次,所以巴渝生知道他是那种反应奇快、雷厉风行的类型,于是也不多问,等着他的报告。王致勋就地摊开一张建筑蓝图说:“潇湘三座楼,分别是主楼和东楼、西楼。劫案发生在潇湘的主楼。这是主楼内部装修用的结构图,是我们短时间内能找到的最好资料。潇湘的门口有监视摄像,但录像硬盘在楼里,暂时取不到。根据这张图,楼里没有摄像头——潇湘是半私人会所性质,除非要从事敲诈勒索的犯罪活动,内部装摄像头的可能性不大。我们扔了三个侦察球过去,但劫匪操作很专业,各处门窗都关得很严实,侦察球目前还没有传出任何有价值的影像和录音,我们也就不能确定究竟有多少歹徒和多少人质。”

“你的推断、猜测?”巴渝生问。他已经听过报案人的录音,自称会所主楼的服务员,简短的一句:“我们被劫了!”然后一声惨叫,同时背景里一声枪响。没人知道之后是否有人从被劫的巴克楼逃出,但可能性极小,至少没有人再主动来报案。

王致勋将头转向不远处一位穿一身深绿西装的年轻人:“那是会所的前台经理,他说被劫匪控制的主楼二楼的主套间里,至少有两位会所的合伙人,戴向阳和梁小彤,以及他们的贴身副手。当时在吃饭,席上还有至少一两个谈生意的,这些都有订座记录。三楼小套间里似乎还有一席,人数不详,但房间本身属于情侣套间,顶多能坐下三四个人。包括服务员、保安、厨师,人质至少有十二人。这样规模的劫案,一两个人也能拿下,但要面面俱到、降低风险,至少要三个人。”

“喊话的结果怎么样?”

“对牛弹琴。”王致勋语气里没有透出半点无可奈何,但却眉头深锁,显然一边在等待巴渝生拿主意,一边也在剧烈思考。“我们按照惯例该说的话都说了,谈判专线号码也给出了,对方显然没有打算对话,没有提任何条件,也没有释放人质表示谈判诚意,从这点看,又不像专业劫匪。”

巴渝生刑侦十几年,还真没有遇见过影视片里的“专业劫匪”。现实中的案件,总是那么随机、平淡,同时又千奇百怪,远超作家编剧们的想象力。

姜明说:“余贞里所有路口都封锁就绪,罪犯要逃很难。”仿佛在接他的话头继续汇报,头顶上直升机的轰鸣声也越来越近。所有人都知道,余贞里地面上的一举一动,都被高空观察着。

巴渝生接过王致勋递来的望远镜,将潇湘主楼的这座巴克楼上上下下扫过一遍,顺便看见了附近巴克楼阁楼里隐藏的狙击手,暗暗赞许王致勋的干练周密。根据王致勋的描述,从他们所在角度,可以看见二楼主客厅的三扇大窗,厚重的深红色窗帘,没有任何理由在这美好的春日下封锁嘉宾的视线,此刻却严严拉上。巴渝生对王致勋说:“继续喊话,同时将战线推进,并施行全面包围,给他们加点压力,逼他们对话。”

王致勋喝令了几声,特警队员跟着冲锋车开始缓缓向前推进。负责喊话的特警通过无线扬声器叫着:餵“……在还没有铸成大错之前,请尽快释放人质,争取获得宽大处理的机会,如果需要和我们交流,请拨打我们的专线电话……”

一声枪响,打断了喊话声和特警队的脚步。

刑侦三支队的政委田俐敏身兼市局谈判组组长,早先时已经和巴渝生一起参加了向市委和市政府领导汇报的应急会,领命为这次劫持事件的主谈判员。她知道自己可能成为解决今天这一突发恶性事件的关键一环,每隔数秒就会去瞥一眼铃声音量已调至最大的谈判专用手机。

枪声还在众人耳中回响,谈判专用手机忽然发出一声清脆铃声,田俐敏看向手心,手机屏幕上现出一条短信。

短信立刻呈现给巴渝生和王致勋。

王致勋随即吩咐特警按兵不动,回头再看一眼巴渝生,巴渝生的惊讶和忧虑并没有挂在脸上。

短信寥寥数字:“再往前,杀一人。”

喊话又开始,继续邀请谈判。十分钟过去,谈判专用手机再次响起。

又一条短信:“谈判,找那兰。”

案发四小时前,江京大学心理学系

那兰的一天很有规律,清晨即起,到江京大学游泳馆游泳,半个小时后,梳洗罢,去教研室,周末也是如此。硕士研究生毕业在即,她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出校门求职,事实上有几所医院、学校甚至知名大网站,因着她曾卷入大案而在媒体上的“曝光度”,主动向她抛绣球,做心理师、讲师、开专栏,最终还是被她婉拒——她决定硕转博,即入象牙塔,就往塔顶钻。虽然如今的大学校园远非什么纯洁的学术圣地,但学生生活总还是要单纯许多,有时候,她给自己做心理师,认为自己是在有意规避那既可以称为绚丽多姿,又可以称为光怪陆离的社会,怎么会这样?当然可以归咎为经历过的那些身处绝境的恶性案件。

分析来分析去,还是老结论,我是脆弱的,所以要更坚强。

周末去教研室的好处自然是那份清静。研究生宿舍楼到了周末,热闹得如超市或娱乐场所,女孩们努力梳妆后,或者会男友、见老公,或者姐妹结伴去用微薄的工资补贴到昂贵的商场扫货,更多时候是虚拟扫货,只看不买。留在宿舍的在大张旗鼓地打扫卫生、拆洗晾晒;男生们更吵,聚在一起喝酒打牌、高谈阔论,甚至在一起玩电子游戏的时候都大呼小叫不止。教研室到了周末,来加班的教授学生并不多,可以安静地阅读文献、写论文。

“滴滴”两声,教研室的热水器提醒她水已烧开。她为自己泡了杯红茶,尚未沾唇,手机铃声响了起来。

5月18日上午11:55,余贞里劫案处理指挥中心如果说刚看到那条短信时巴渝生还未露声色,三分钟后,他的踱步已略显急促。那兰的手机和宿舍电话都无法接通。短信、微信都发过,没有回音。

他随即拨打那兰的室友陶子的手机,一样没有人接。他也给陶子发了微信,继续沉思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联系上那兰。教研室!那兰经常自嘲,读研后,她变成了书呆女,娱乐活动局限于在教研室或图书馆查文献、写论文。巴渝生辗转找到了江大心理系那兰所在办公室的电话,拨通。但接电话的是男声。“那兰啊……她不在。您是哪位?”问话里似乎带着警惕。巴渝生问:“知道她去哪儿了吗?”“不知道。她早上来过,后来又走了。”巴渝生说:“我是市公安局刑警总队,请把你的姓名和手机号码给我一下,如果见到那兰,请立刻叫她给我回电,我也有可能再次打扰你。”

“不……不用了吧,我也就是那兰教研室的一个小讲师……”

“事关重大,还希望你配合,我们必须立刻找到那兰。”

拿到了那位讲师的联系方式,巴渝生继续踱步,缓解那份难得的束手无策感。

如何联系到那兰?

手机继续无法接通。

陶子的微信终于来了:“找那兰?刚看到微博上有人贴图,余贞里大劫案,特警都出动了,你不在前线?”

巴渝生立刻拨通陶子手机:“我在余贞里,那兰在哪儿?我们需要她配合。”陶子惊讶:“她又惹麻烦了?我也不知道她在哪儿!”巴渝生只好再叮嘱陶子,一旦有那兰的消息,立刻和他联系,但并没有说为什么,究竟和劫案有什么关系。

放下电话,巴渝生立刻让刑侦总队刑事技术中心在场的警员分析那兰手机里是否有GPS,是否可以进行定位跟踪,同时让另一名警员和坐镇市局总部的副局长联系,取得联通的配合,探测那兰的手机信号,通过传输信号的基站分析出手机所在的大致位置。他知道难度大,也颇耗时,可能于事无补,但必须一试!

时间继续在不顾一切地飞奔。五分钟过去。

“巴队长!”田俐敏又走过来,举着谈判专用手机。巴渝生心一沉,从劫匪处来连续两条短信,而自己这方面并没有任何进展,不会是什么好消息。果然,短短的一句话似乎字字带血:“十分钟,那兰不来,杀一人。”

案发约三个半小时前,江京大学

手机铃声响过三遍后,那兰见来电者是《新江晚报》的记者郭子放,接听了问:“离午饭至少还有三个小时呢,你不是来催我的吧。”

郭子放说:“哪敢。是饭局改地儿了。”

那兰笑道:“饭局前三个小时改地儿,比提前三个小时来催没好到哪儿去哦。”她听到素来伶牙俐齿的郭子放在电话那头尴尬地哼哼,又说:“拿你开心呢,你不是说这次吃午饭是要为人民服务吗?我才不在乎在哪儿释放正能量呢。告诉我是哪家吧。”

“听说过‘潇湘’吗?”郭子放说话喜欢卖关子,那兰早已领教过多次。

她说:“不知道,听名字像是湖南馆子?”

“兰妹妹,我正式警告你应该踏上社会了,真的连潇湘都不知道吗?巴克楼你总听说过吧?”郭子放故作惊讶。

那兰假装仔细想了想,说:“这么一说倒想起来了,好像是开在巴克楼里的新餐馆……”

“你还没有完全不可救药。”郭子放赞叹。

那兰不打自招:“我其实什么都没想起来!就是把你告诉我的信息简单叠加了。”

“结论基本正确,但不是餐馆,是会所,一家以餐饮为主的会所。”

这时虚掩办公室的门突然被推开,一位和那兰年纪相仿的年轻人走进来,他是系里第一年轻的讲师郝迅朋,据说很快博得本科学妹们一致的“赞”和一个“郝帅”的外号。他最近似乎琢磨出了那兰出没办公室的规律,也开始热衷周末“加班”,实为一亲芳泽,常来和那兰聊天,要跟着那兰一起吃午饭。那兰以在疯狂减肥为由省了几顿午饭,偷偷吃饼干安慰空腹。她目前一直以礼相待,但不知能坚持多久。

郝迅朋说:“哇,你来得越来越早了!”仿佛没看见那兰在手机通话。那兰向他示意,郝帅并不由衷地报以歉仄一笑,在她办公桌不远的另一张桌前坐下,拿出手机不知在看什么。从他略略下陷的坐姿看,仿佛在说:我不着急,可以慢慢等,看你一个电话究竟能有多长。

那兰有很多问题要问郭子放,比如说为什么饭局要改地方?为什么要改到一个会所?知道最近各地都在痛打会所吗?潇湘是个什么样的会所?但她立刻觉得郝帅没有必要听到这些和他无关的信息,于是说:“那你把地址微信给我吧。”

郭子放惊呼:“看来你是真的不知道啊!”

那兰苦笑:“出家人不打诳语。”和郭子放说了再见。

郝迅朋笑着起身,准备开始和那兰谈心。那兰也起身,开始整理办公桌,说:“郝老师真用功啊,周日都加班。”

“要说用功,这里谁都比不过你。”郝迅朋看着那兰将桌上一叠文献复印件捧了起来,不知她下一步棋怎么走。

那兰说:“我这个人够糊涂的,再怎么提醒自己,还是忘了把卢教授借我的那几篇文献带回去看,害得我还要跑一趟。”说着,开始往办公室外走,又说:“不耽误你继续用功了,争取三年拿副教授,五年拿正教授。”

案发约半小时前,潇湘会所

按照郭子放给的地址,那兰找到了潇湘会所——其实不需要具体的地址,也不难找到这娱乐休闲新天地——坐落在巴克楼文化的集中地余贞里正中,青黛瓦、浅红砖墙,三座连排巴克楼民居粉刷一新的同时试图保持怀旧意味和避免张扬,努力撇清高大上的偏见,但无论如何努力低调,它们在周遭布满尘灰烟火色的其他巴克楼间还是颇为醒目。行云流水般的“潇湘”二字是江京书画大家刘秉旭的手笔,用黑白高档合成石料贴在几乎泛白的浅红外墙上,有一种素雅脱俗的感觉,但终究敌不过开张志喜的大红灯笼和门口花团锦簇抹上的脂粉,整个会所门面是略带克制的喜庆,无可厚非。

潇湘会所的主楼是三座巴克楼中间的一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座,而且自带院落。从那兰的角度只能看出院子极小,身在院中的人会发现,前院算宽敞的,后院几乎不存在,院墙直接贴着楼身。余贞里的巴克楼,大门都是黑色或深灰色,而潇湘会所的主楼大门被漆成均红,和外墙配色,算是不张扬的“朱门”。会所主楼外墙高达四五米,墙内是三层的小楼,深宅藏在深巷之中。主楼两侧,一左一右,分别是东西二楼。这两栋楼比主楼的规模小,更有院子,假以时日和市政方面的沟通,会所的金主可以将主楼外的院墙延伸扩建到东西二楼,使三座楼都入庭院,但那样做工程浩大,无疑会错过今日这“黄道吉日”——五月十八号。

三栋楼前都热闹,不但有应邀前来庆贺助兴的贵宾,还有诸多到余贞里观光的游客,甚至在会所前摆pose拍照留念,直发微信微博。那兰注意到东西二楼持续有人进出,主楼前虽然拍照的过路游客甚多,进出的食客却寥寥。

而郭子放和她约见的饭局,就在这潇湘会所的主楼。那兰暗暗觉得有些讶异,怀疑郭子放是不是给错了信息,饭局应该在东西二楼之一;低头再看微信,他分明强调了是主楼。

潇湘主楼的朱门半开,那兰不甚有底气地走进院门,三步后入楼门,进门厅,门厅里静悄悄,仿佛开张的热闹只是属于东楼西楼,而主楼不沾人间烟火。巴克楼的门厅通常不大,上世纪三十年代后的巴克楼更是省了门厅,直接短短的门廊。这潇湘主楼的门厅却难得的宽敞,不知是改建过还是原先就属于大户豪宅。门口迎宾台后站着一位少女,穿着青花瓷为背景的旗袍,肌肤也如细瓷,五官、面容、发髻黑白有致,清秀得如从一幅山水画中走出来,微笑道:“对不起,潇湘主楼是私人会所。”她看一眼台上的一张红纸,“订座记录上好像没有您。”那兰笑说:“我还没有告诉你我是谁呢,怎么知道没我呢?”

少女略显点苍白的两颊上微微泛红:“哦,真对不起,我没说清楚,今天主楼这里是我们会所合伙人包下的,从名单上看,午饭的客人都已经到齐了,所以肯定没有您了。”

可恶的郭子放,等着姐拉黑你吧。

如同听见了那兰心头的怒吼,门口挤进一个瘦高的中年人,在上个世纪都嫌过时的木讷眼镜,长长的脖子,渐稀疏仍保持紊乱的头发,正是江京数得着的名记郭子放。

郭子放朝那兰点点头,直奔那位迎宾少女:“小妹妹,我们是临时订的座,三楼的‘醉花阴’。”

那兰笑道:“什么‘醉花阴’?你在和小妹妹对暗号吗?”

“‘醉花阴’是这楼里的一个小包间。潇湘的所有房间都是以词牌来命名的,当着小妹妹的面,我就不说附庸风雅这个词儿了。”郭子放显然对这个恶意玩笑颇为得意,头晃个不停。

但青花瓷少女显然没有接到信号,她皱起眉,不知是厌恶郭子放的臭嘴,还是陷入困惑,又看一眼面前那张红纸,摇头说:“真的没有什么临时订座。”

那兰侧头看了看桌上那张纸,设计精美的分栏表格,柔声问:“这张纸,是从哪儿来的呢?”

“电脑上打印下来的。”

“所以你们会所可能用了某种专业订座软件,这种软件多半也是联网的,麻烦妹妹你看看,会不会有更新。”那兰又转头问郭子放:“约我们的那位是……”

郭子放说:“继续保持神秘中。”

少女转身消失在貌似东厢房的一间屋子里,大概算是主楼接待的办公室,不到两分钟后她又急匆匆地出来,脸上满是歉意的笑容:“真不好意思,订座记录的确更新过了,也的确是三楼的‘醉花阴’,醉花阴是小包间,最多坐四人,订座记录说是三人桌,对不对?”

郭子放说:“完全正确。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给我们带路吧。”

少女笑了笑,似乎想说什么,但还是忍住了,侧身延臂,指着门厅尽头的楼梯:“二位楼上请。”转身在前面带路。

郭子放紧跟在她后面说:“小姐有什么话,只管说。”

“没有什么呀,还是觉得很对不住二位。”少女的道歉满是诚意。

那兰打趣说:“小妹妹刚才只是想提醒你,潇湘这样上档次的会所是不设卡拉OK的,大叔想要唱比我们年龄还大的老民歌,江兴中路上倒是有很多家K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