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梨花就知道,自己这个公公很满意这个婚事了。

要不然也不会不带着赵婆子,而是带着赵二叔两口子了,因为这两口子办事很利索。

老赵头对赵水生说:“这事儿,你娘年纪大了,也不好出面,我就让你二婶去跟人家说了。”

赵二婶其实不太乐意接这个活儿,因为接了这个活儿,就等于是得罪了赵婆子,毕竟人家亲娘都不能出面,她接手了,就赵婆子那个性子,不把她怨上才怪。

可是因为这事儿是水生两口子说的,她看在水生两口子的面子上,得罪自己那个大嫂,就得罪吧,她又不靠她过日子。

赵二婶忙笑着说道:“我这能跑跑腿,说说话,真的大事儿,还是要大哥你做主。”

因为事情已经说定了,那么先就要找媒婆去提亲,然后赵二婶要跟着去看看女方,到底是不是个好的,也就是俗称的相看。

李梨花已经把上次的那个媒人给请来了,事情一说,那媒人立刻就答应了。

这不,一会儿功夫,媒人就上门了,其实赵二婶等人也认识这个媒人,毕竟给赵水生还说过亲呢。

“别的不说,你们家那个小子我也是见过的,是个好小伙子,这门亲,我是说定了。”

其实双方都相互看好了,媒人做起媒来,就顺畅的很,无非就这彩礼和嫁妆之类的商量商量,然后讨论婚期。

那媒人婆带着赵二婶去了一趟张家,回去后,赵二婶就觉得很满意,张家的姑娘长得中等,不过是个好生养的身子,加上条件也不错,人家还陪嫁一个房子在镇上,所以这门亲根本就没有什么阻碍的。

顺顺利利的把婚事定了下来,眼看着就要过年了,只等着开春了,把新媳妇娶进门来。

中间,李梨花这边还管了几顿饭,这点儿李梨花倒是不心疼。

什么都计较,这日子还没法过了。

老赵头那边,赵婆子肯定也闹过了的,不过老赵头这次下的决心很大,已经明确的表示了,如果这次把土生的婚事给搅黄了,那么赵婆子直接回娘家不用回来了,他不是说着玩的。

鉴于上次何翠姑弄得那个上门女婿的事儿,何翠姑也没有了发言权,直接被晾在了一边。

因为没有这两个人捣乱,所以事情进行的特别顺利,两家都是有心的。只等着日期到了,就能把媳妇娶回家了。

当然娶媳妇的时候,还是要在赵家庄的,等三朝回门后,再在镇上住着。

老赵头找赵婆子要钱,毕竟虽然女方家比男方家有钱,可是自己这边也要给新媳妇那边准备一些彩礼,不然就是太丢面子了。

“我没有钱?既然是那边的女的倒贴,还想要彩礼?”家里的钱都是赵婆子管着,现在老赵头找她要钱,那不是要她的命吗?

老赵头说道:“谁家娶媳妇不花钱,你别胡搅蛮缠,老三有个好的老丈人,以后你不就不用担心了?”

赵婆子恨恨的说道:“这婚事,我又没有答应,谁答应的谁出钱,老二两口子不是一手包办了吗?既然是这样,就应该让他们出钱,怎么着,他兄弟娶媳妇,让他出钱,难道不是应该的?我好歹给他娶了媳妇了,现在也该回报我了。”

“胡说八道!你给不给?不给,现在就给我回你娘家去!这个家还是我做主!”

好不容易老三有这样的好事儿,这婆子不说高兴,反而处处拖后腿,真把事情给弄没了,以后上哪里找这样的亲事去?

赵婆子也怕回娘家,她都这么大岁数了,真要被赶回娘家,那她那些侄儿和侄儿媳妇也不会让她住多久的。

只能不情不愿的把钱拿了出来。心里憋着一口血呢,想着娶了媳妇,那媳妇可是要敬着自己这个婆婆的,到时候真的要好好整一整她。

还有老二媳妇,竟然不声不响的弄出这么个事儿,是一点儿也不把自己这个婆婆放在眼里。

“你也别怪这个怪那个,是我让木生媳妇给水生媳妇带话的,让她帮着给土生说个媳妇。怪这怪那,这日子你还过的好吗?”

何翠姑听说未来的三弟妹有钱,在镇子上还有房子,心里嫉妒的不得了,想着,等三弟妹娶回家了,多从她哪里哄点钱过来,所以对这个婚事倒不跟赵婆子一样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了。

毕竟,娶个有钱人家当亲戚,总比那些穷的要饭的人家要好的多吧。

同样的,已经定亲的张家的姑娘张芸儿,已经听她娘说了自己未来婆家的事儿。

“你那公公,倒是个讲道理的,就是你那婆婆,有些蛮不讲理,不过你别怕,等你们成亲了,就直接分家了,你们两个人就住在了镇子上,和你那婆婆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次面,把你丈夫哄好了,就比什么都强。”

张芸儿的娘也从别处打听了,这个赵婆子来镇上二儿媳这边闹过,当初动静还挺大。

“你两个妯娌,二嫂你是见过的,是个明事理的人,就是你那大嫂,你小心点,她可不是个善茬,别被她算计了,总之,有了委屈,直接回娘家来,咱们娘家人给你撑腰!”

张芸儿点头,其实她也去米铺见过赵土生,对赵土生也很满意,她自己长得也就是中等,还有些微的胖,不过别人都说是有福气。赵土生长得很精神,干活儿也很卖力,她自觉的嫁过去,也不会担心丈夫是个混吃混喝的。

作者有话要说:为什么一码字就想睡觉啊。悲剧!

我的专栏:

点击一下收藏吧。

准备县试

当然,她手里有嫁妆,自然是腰杆子硬,有个极品婆婆也不怕,她也不是好惹的,她娘说了,女孩子不可以没有规矩,可是不能没有骨头,被人欺负上脸了,还懦弱的不知道反抗,那你被人欺负,也是活该。

“有空了,多和你二嫂接触接触,把关系搞好了。”张芸儿的娘叮嘱她说道。

张芸儿的娘想着自家男人跟她说的话,好在那位的脾气是个好的,要是个混不吝的,真是让人觉得难以忍受了。

自家大伯子让他们和赵家搞好关系,然后就说了这门亲,最开始她是一点儿也不同意的,毕竟他们是镇上的人家,哪里能把姑娘朝乡下嫁?

可是自家的大伯子说了,会陪嫁给芸儿一个镇上的房子,而且嫁过去就分家另过。

张芸儿的娘就想着,有了这个房子,自己的女儿以后就可以挺起胸膛在婆家过日子了。

就是那婆婆要过来住,也得看着自己女儿的脸色。

况且,当小儿子媳妇,也挺好的,不用养老,只用平时孝敬就成。

再有大伯子担保,所以她和自己的丈夫看过了赵土生,然后商量了一下,就同意了。

婚事定下来了,就等着把女儿给嫁出去了。

再说赵土生那边,他一听是自己二哥和二嫂找的亲事,就没有怎么犹豫,立刻就同意了。

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二哥二嫂是个靠谱的人,不好的人家,是不会说给自己的。最后知道是老板兄弟的女儿,赵土生倒没有觉得自己高攀了,然后承受不起。

只要姑娘家不娇生惯养的,能跟他过日子就成。

于是,这婚事除了赵婆子有意见外,其他的人都是赞成的。

赵婆子孤立无援,还能怎么着?在给未来儿媳妇插钗的时候,只好不情不愿的过去了。

好在没有闹出什么事儿,因为老赵头说了,如果她敢把婚事给搅黄了,他也不会顾着情面了。

这一转眼,就又到了年根了。各家各户都忙着准备过年。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给赵土生说了一门好亲事的缘故,老赵头把赵水生两口子接回去,不过李梨花和赵水生只是年三十上完了坟就直接回去了。

对赵土生亲近,是因为赵土生还是值得他们交往的,可是一看到赵婆子那张绷着的脸,他们也没有必要去热脸贴冷屁股。

免得大过年的,大家都过不好脸。

至于何翠姑,李梨花只说了,“明年水生就要去县里参加科考。”何翠姑立刻就离李梨花他们几丈远,生怕这次回来是来借钱的。

看看这就是一家子啊,还不如外人呢。

所以何必在这里惹人烦?他们不在,大家都能好好的过年。

赵婆子也巴不得这两口子赶紧走,去年的时候,还拎了东西回来,今年就拎了几斤肉,这说明啥,说明他们兜里快没有钱了。

再想着这两个挨千刀的,还想让老二去科考,那么说不定在大过年的时候,会提出借钱呢,这可千万不行。

于是对于赵水生两口子不一起团年,除了老赵头叹口气,赵婆子和何翠姑是很大的松了一口气。

赵水生和李梨花回去后,两个人过年,还是很自在的,也做了八样菜,有鱼有肉还有汤。

数量不算多,可是比起以前和那么多人一起吃,还要祝酒赏人要快活多了。

因为早就打算不在赵家庄过年,所以他们自己还买了鞭炮。等子夜十分,各家各户都开始放起了鞭炮,镇上还有人放起了烟花,引得很多小孩子跑出去看。

这里的烟花没有皇宫里的漂亮,但是却特别有人气。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就在耳边。

不知道为什么,李梨花这个时候,特别想自己的儿子了,也不知道他当上皇帝后,过的怎么样?

可是她已经再也见不到了。

前尘旧事,也不是说忘了就全忘干净了,特别是这种日子,会出现在脑海。

连赵水生也是,可是人要活在当下。

或许,等他考上秀才之后,再生个孩子比较好。

这个年过的比以往要好,在拜年中过去,就到了正月十五,因为离县城比较近,所以倒是不急着要去县城了。

不过,梨花爹却早早的过来,对赵水生说道:“如果手头上的钱够,就应该提前去县城,也能打听消息。”

赵水生说道:“县试就不用了吧。”因为县试是县里出的题目,一般不会太难。

梨花爹想了想赵水生的水平,也没有强求。

不过米铺的张老板约请赵水生两口子去县里住着,他们现在好歹也算是姻亲了,从赵土生那边算起来,张老板还是赵水生的长辈。

张老板在县里也有房子,请赵水生两口子去住一段时间,也是绝对可以的。

赵水生和李梨花商量了一番,县试一般是二月初二龙抬头后,先过去,也能感受一下县试的氛围,且不是县城的人,考试的地方在哪里,总要提前弄清楚,而且赵水生还要去报名,所以就等正月二十五之后,打包了行礼,直接上县城张老板的地方去了。

张老板在县城的房子也不算大,是个小小的四合院,不过确实在县城的繁华的地方,但是里面却很幽静,是个学习的好地方。

更周到的是,人家张老板还安排了一对老两口在这房子里,其中一个是做饭的,一个负责赶车,连马车都备好了。

张老板还让他儿子过来了一趟,和赵水生见了一面。

赵水生表示了感谢,不过房子住是可以,这伙食费什么的,都得他们自己出,不然住着就不自在了。

张老板的儿子无法,只能答应赵水生,回去后赶紧跟张老板说了。

张老板摸了摸自己下巴下面的胡须,“他们想那样就那样吧,这样的人,才让人尊敬呢。”

不想占别人的便宜,这一点,很多人都做不到。

他们家,那些亲戚,见他富贵了,有点钱了,就上门打秋风,不是拿点东西,就是要点钱,从来没有想着,他们赚钱不容易。

“爹,赵家大哥还说了,那两个仆人的工钱他们也出了。我也答应下来了。”

“你做的对,就这样吧。”张老板说道,“你堂妹的婚事,你多操点心。”

“是,爹,你觉得赵家大哥这次能考上吗?”张老板儿子张占元问道。

“过县试应该不成问题。今年考不上,不是还有明年吗?这个倒是不急,不过,你爹我看他的字,也觉得他是大有作为的人。”

“所以爹才把堂妹许配给他的兄弟了?”张占元问道。

“把你堂妹许配给赵土生,不光是因为爹想着跟读书人多亲近亲近,还有就是觉得赵土生这个后生还不错。配你堂妹也正好,爹也不是那种只看到利益的人。这些年,爹见过那么多人,谁是真的有本事,谁是绣花枕头,爹还是能看个一二的,但是要爹打包票,说赵水生一定能考上秀才,爹也不能给个保证,这科考的事儿,我也不懂,但是爹却觉得这赵水生是个人物,以后肯定有大出息。”

他做这些事儿,也是为了自己的子孙们,以后好歹有个靠山,就跟做生意一样,先投进去钱,才能赚更多的钱。

当然,做生意,不可能每次都赚了,有时候还会血本无归,也不能怨别人。

他只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看老天爷的意思了。

张老板提供的地方,离县衙也很近,赶车的老仆带着赵水生去县学的考场的时候,也就一炷香的功夫。

所以是方便极了。

赵水生先去本县礼房报到,填写了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并且叫上了本县两名秀才的保结,然后他就可以正式参加考试了。

县试要考五场,不过只要第一场通过后,就有资格参加府试了。

因为有一个帮着做饭的,李梨花只需要吩咐就可以了。而且这位做饭的手艺,还真是不错呢。张老板他考虑的真周到。

这位做饭的老仆知道主人家是来参加科考的,对两人就更尊敬了。

这年头,读书人在哪里都受到尊敬,要知道,考上了,就是老爷了,身份比他们这些人就高了很多。

李梨花把钱都带来了,专门买些能补身体的菜,让老张老伴给做了。特别是鱼,买的最多,因为鱼可以补脑子和眼睛,读书这两个地方用的最多。

清蒸,红烧,炖,煮,煎,各种做法都做了。她们家因为以前是贵勋,所以不需要家里人参加科考,李梨花也没有什么经验,只是尽量的把伙食给弄的好一些。

作者有话要说:打开文档打了四次才打开,不知道为什么。一直说没有反应。

我就重复的强行给关闭了,现在才打开。

县试

二月初五,县试正式开始,第一场尤其重要。

一大早,李梨花就起来了,给赵水生准备东西,考篮是早就准备好了的,吃食方面,带过去都要给检查撕开,反而不好吃了,所以就没有准备。

在考场里,有差役专门卖饼和茶水的,只是价格比外面要贵的多了,但是不用担心被检查撕开。

这也是差役们一个赚钱的机会。

买了他们准备的吃的和喝的,相应的,在考试的时候,会给你一些照应。

这个时候,可不是省钱的时候,李梨花给赵水生的荷包里多多准备了铜钱,至于为什么不准备银子,因为你拿出银子,到时候那些差役肯定以为你是个有钱的主,不讹你讹谁?

反而是铜钱,多多少少都是那些,也不会被人刻意的讹上。

所以还是铜钱的好。

这一年多,用赵水生和李梨花的身份相处,他们之间的关系比以前要好的多的多,真正跟一对平凡的夫妻一样过日子。

李梨花一直把赵水生送到考场那边,看着赵水生进去了,才跟着老张媳妇一起回去。

对于赵水生,她倒是不担心,而且县试不像府试和院试,即使通过了,也没有什么功名在身上,被人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不大。

府试通过了还能得个童生的身份,县试通过了,也只是获得了府试的资格。

既然要考五场,就得是五天的时间。李梨花闲着无事,就在县城里逛了起来。

县城比镇上是要大多了,也繁华多了。还能买到从京城运来的东西,连绣线都比镇上要多多了。

李梨花也买了一些绣线,想着有空的时候,给自己和赵水生都做些好衣服穿,刺绣是少不了的。

县试的五场是不用住在考场的,考完一场,直接离开,如果第一场成绩就通过了,那么剩下的四场就可以轻松应对。

赵水生第一场考试就通过了,所以已经有了资格去府试。

他的成绩是中等偏上,也是他有意为之,太落后了,会没有人看得上你,也不利于府试,有时候县试的成绩的好坏,也能影响府试考官的印象。

考得太好了,引人注目过甚,到时候也是一个麻烦事,毕竟他真正的读书也才几年的时间。

剩下的四场,赵水生也轻轻松松的考过了。就等着三月福去府城参加府试。

因为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所以赵水生和李梨花先回到了镇上。

梨花爹早就迫不及待的过来了,等知道女婿通过了县试,这心里就很高兴,不过还是告诫赵水生,不要骄傲,才过了县试呢,目前什么都不是,只有过了府试,才是童生,而且,还有最难的院试,那可是整个省的童生都去考,能不能过,真是只有老天爷知道了。

梨花爹问了赵水生县试的题目,也点了点头,说道:“看来县令大人是个务实派,你这答的也符合他的心思,成绩不错,也理所应当。”

李梨花心道,他们在县里的时候,就已经打听县太爷是个什么性子了,喜欢哪一方面,而且这县太爷还不是新上任的,历年出的题,赵水生都已经看了写了不知道多少遍,如果这样,都还过不了县试的话,他赵水生也不用在科举上浪费时间了。

“只是府城离咱们这里远,你得提前去住着才是,府城的读书人更多,和大家一起,总比一个人什么都不知道的要强。”

梨花爹知道自己这个女婿,在镇上也认识了一些做生意的人。只是士农工商,梨花爹很有些看不起那些商人,虽然这些商人每天都吃香的喝辣的。

“读书才是正事儿,和那些做生意的人少来往。免得最后自己失了身份。”梨花爹说道。

赵水生不动声色的皱了皱眉头,很快说道:“我听梨花说,现在岳母异常的辛苦,经常做针线要做到天黑,不知道岳父以后有什么打算?”

赵水生也不叫梨花爹为爹了,直接叫了岳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