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太太坐在软榻上,喝了小半盏茶,才吩咐道:“去,派人将二太太叫来,就说我有事找她。”

“是。”青馥应了一声,就使了个眼色,叫丫鬟平烟去传话了。心里却忍不住想,这么一来,二太太头疼的毛病,怕是要加重几分了。

自打年前老太太提起四姑娘,说是今年要接四姑娘回府,二太太心里就不愿意。虽然面儿上依着老太太,说是四姑娘回府,府里就更热闹了。可府里上上下下谁又看不出来,二太太是巴不得四姑娘住在淮安侯府,最好是一辈子也别回来了。

听说这些日子,二太太头疼的毛病又犯了,叫了太医来诊治,也没什么作用,想来是思虑太过,常生闷气的缘故。

青馥正想着,就见着小丫鬟掀起帘子,卫嬷嬷端着一碗熬好的药从外头进来。

一时,屋子里就充斥了浓浓的中药味儿。

周老太太皱了皱眉,对着卫嬷嬷道:“这药不是昨个儿就喝完了?”

周老太太年底下雪的时候着了凉,体内进了寒气,病了好些日子,等到开春儿了才断断续续好了些。

卫嬷嬷听着这话,只劝道:“这是老奴叫太医给您开的调养身子的药,一共十副,您喝完了保准气色就好了。”

卫嬷嬷是当年周老太太带过来的陪房,年龄比周老太太还要大上三岁,身子骨却是好得很。

因着这个,虽说上了年纪,却一直留在乐寿堂伺候周老太太。

听着卫嬷嬷这话,周老太太只能接过药碗,几口灌了下去。一旁,早有丫鬟递了漱口水伺候了周老太太漱口,青馥则拿了檀木桌上的一碟子梅子过来。

周老太太捻起一粒来压在了舌根儿底下,皱着的眉头这才舒展开来。

“老奴方才在小厨房,听说淮安侯府派人来了,可是定了四姑娘回府的日子?”卫嬷嬷一边接过周老太太手中的药碗,一边问道。

周老太太看了她一眼,脸上浮现出笑容来,指着卫嬷嬷道:“你呀,一辈子都是个精明的。和你料的一样,那边要先收拾了行李送过来,等下月初,叫黎氏亲自去淮安侯府接沅丫头。”

卫嬷嬷抿嘴一笑:“我精明,老太太您不比我还要精明?前日就吩咐我派人给四姑娘收拾院子,您可别说您一早没料到。”

一旁的大丫鬟青馥听了,笑道:“嬷嬷您别和老太太争了,您是自幼伺候老太太的,论眼力,您和老太太可是不相上下,奴婢们若是有您和老太太一分,也就知足了。”

一句话,就将周老太太和卫嬷嬷全都逗笑了。

约莫一盏茶的功夫,就听到外头响起脚步声,有丫鬟进来回禀,说是二太太到了。

周老太太放下了手中的茶盏,对着那丫鬟道:“叫她进来吧。”

“是。”那丫鬟福了福身子,领命退了下去。

很快,就见着一个身着绣金牡丹纹亮缎滚边褙子,约摸三十多岁的妇人带着贴身的丫鬟从门外来。梳着流云髻,头发上簪了一支嵌蓝宝石花形金簪,红珊瑚手串,耳朵上坠着一对赤金石榴花耳坠,整个人看起来有种高傲的贵气。

这妇人,便是宣宁侯府二房的继夫人黎氏,自幼养在太后的慈安宫,尚在襁褓之中就被皇上封了平淑郡主。

“媳妇给母亲请安,不知母亲叫媳妇过来,有什么事情要吩咐。”黎氏缓步上前,福了福身子,脸上带着几分笑意。

周老太太沉默了一下,看了她一眼,才开口道:“起来吧,这会儿叫你过来,是因着沅丫头的事情。”

“淮安侯老夫人派了贴身的嬷嬷过来,说是定了下月初一叫沅丫头回府。我找人查了,是个好日子。到时候,你这当嫡母就去府上亲自将沅丫头接回来。”

周老太太的话音刚落,黎氏嘴角的笑意瞬间僵在那里,有些为难地看了周老太太一眼,片刻才出声道:“母亲,这事情原该我走一趟,只这几日府里事情多,媳妇又恰巧犯了头疼的毛病......”

亲自去接继女,明显是放低了自己的身段,她可不愿意去接那个女人的女儿。

黎氏的话还未说完,周老太太的脸色便沉了下来,脸上露出一丝冷笑来。

“你若是不愿意,我也能叫别人去。只你是沅丫头的嫡母,你去总比别人去要好。不然,我叫你大嫂去,左右沅丫头也是她的亲侄女儿。”

周老太太几句话,便叫黎氏的脸色变了变,暗自咬牙。

她是傅沅的嫡母,而且还是个继室,她不去旁人挑不出错来,可若真叫张氏去了,传了出去还不知她如何被京城里的人议论?

老太太分明是由不得她拒绝。

想着这些,黎氏强咽下堵在胸口的闷气,笑道:“都是媳妇一时想岔了,沅丫头回来,我这当母亲的自然是要去接的,正好亲自谢过淮安侯老太太这些年对沅丫头的照顾。”

周老太太看着她口不对心的样子,眼底愈发露出几分不满来,挥了挥手,对着黎氏道:“也没别的事了,你去准备着吧。陈老太太规矩大,平日里又最疼沅丫头,你去了要好生应付着,别叫人挑出错来,说咱们宣宁侯府缺了礼数。”

“是,媳妇知道了。”黎氏说着,对着坐在软榻上的周老太太福了福身子,转身走出了屋子。

才从老太太屋里出来,黎氏脸上强撑着的笑意就落了下来,脸色已是变得几分阴沉。

跟在身后的丫鬟翠夏见着自家太太这样,一路上连大气都不敢出。她伺候了太太多年,自然是知道太太不愿意放下身段去接四姑娘回府的。

太太虽说是自幼养在太后娘娘的慈安宫,可到底是个继室的身份,去了淮安侯府,在世人眼里便是示弱了,叫人愈发看低了去。

再说,那陈老太太听说性子是极为厉害的,又十分的疼爱四姑娘,自家太太若是去了,不管说什么话听到自家太太的耳朵里怕都心里堵得慌。

黎氏铁青着脸回了沉香院,屋子里的丫鬟婆子见了,全都屏气凝神,生怕一个不小心叫太太迁怒了自己。

这些年,府里人人都知道老太太不喜欢自家太太这个儿媳,不过是碍着太后的面子,不得不在丫鬟婆子面前给太太几分颜面罢了。

可即便这样,老太太的这份儿不喜也时不时就表现出来。

“都下去吧。”陶嬷嬷挥了挥手,叫屋子里伺候的人全都退了下去。

陶嬷嬷本是太后宫里的人,一直在黎氏跟前伺候,黎氏出嫁的时候太后叫她跟着出了宫,所以她在沉香院很是有几分脸面。

听着陶嬷嬷的话,众人应一声,很快就退出了屋外。

陶嬷嬷这才倒了一盏茶递到黎氏手边:“老太太叫您过去,说的可是四姑娘的事情?”

这些日子,老太太要叫四姑娘回府的事情早就传开了。听说,老太太还叫身边的卫嬷嬷派人收拾了四姑娘回来的住处,往里头添置了不知多少好东西。知道四姑娘在淮安侯府住的是蕙兰院,便也叫人换了牌匾,也叫蕙兰院。

老太太对四姑娘的这份儿疼爱,对自家太太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感慨

黎氏脑中还盘旋着方才在宁寿堂周老太太逼着她应下此事的情景,当时一屋子的丫鬟婆子,心里头定是忍着笑,看她这个二房太太的笑话。

听陶嬷嬷问起傅沅来,她的脸色愈发阴沉了几分。

“她三岁就去了淮安侯府,这住了有十一年,也没听见说想要回府,老太太分明是存了心思要难为我。”

黎氏自幼在太后宫里长大,又得了郡主的封号,原以为嫁到傅家后府里上上下下会高看她一眼,哪里想到,会摊上个处处都看她不顺眼的婆婆。

自打嫁到傅家,周老太太对她,就存着几分不喜。这些年,无论她怎么试着去讨好,都没变过。

黎氏说着,就阴沉着脸满是不快道:“老太太叫我下月初一亲自去淮安侯府接那丫头,我堂堂郡主之尊,又是她的嫡母,放下身段去接她回府,不是叫人看了笑话。”

说这话的时候,黎氏眼底多了一层恨意。在她看来,老太太是专门和她过不去,叫满京城的人都看了她的笑话。

“太太您也宽心些,您既应了此事,不想去也得去了。到底您是郡主,宫里头又有太后娘娘在,想那淮安侯老夫人也不敢故意难为了您的。”

“您就大大方方去,备份儿厚礼,替老爷谢过淮安侯老夫人这些年对四姑娘的照顾,顺顺当当将四姑娘接回来就是了。京城的人便是知道了,也只会说您心地良善,对四姑娘这个继女疼爱有加,才亲自去接了人回来。”

“要知道,四姑娘被封了仪安县主是实打实的事情,若不是您从中出力,她哪里有这样的福分?只这一点,外头的人就不敢背地里乱嚼舌根,污了您的名声。”

陶嬷嬷说着,拿起桌上的茶盏递到黎氏面前,黎氏顺手接过,眼底却是露出几分尴尬来。

当年皇上一道圣旨就将傅沅封了仪安县主,所有人都说是她在太后面前替傅沅说了好话,才叫她得了这样尊贵的身份。可事实上只有她知道,这圣旨,她也不知是怎么来的。

后来她进宫私下里打听,才知有一日太后将皇上叫进了慈安宫,之后就有了那道圣旨。

她原先也以为太后是为了替她做名声,才叫皇上封了傅沅为县主。可这些年,她亲生的女儿傅珍也大了,她进宫的时候不止一次委婉提过这事儿,却是每一次都被太后转移开话题去。

次数多了,她也明白太后这是回绝了她的意思。可她怎么也想不明白,太后能封傅沅为县主,为何就不能同样也给她亲生的女儿这个体面。

她总觉着,这些年太后对她,好像和之前她在慈安宫住着的时候有些不一样了。不知是不是因为她嫁到了傅家,不能时常在慈安宫侍奉的缘故。

“太太。”陶嬷嬷见着自家太太端着茶,半天都没反应,忍不住提醒道。

听到陶嬷嬷的声音,黎氏回过神,拿起手中的茶盏喝了几口,才吩咐道:“去备上一份儿厚礼,别叫淮安侯府的人看低了咱们。”

“是。”陶嬷嬷应了一声,才刚转过身去,又听黎氏道:“你把上回进宫太后赏的那支蔷薇花嵌南珠簪子找出来。”

陶嬷嬷听着这话,却是转身看了黎氏一眼,问道:“太太是想那日叫五姑娘一块儿去?”

那蔷薇花嵌南珠簪子花样别致,最适合小姑娘们戴,是太后专门赏给五姑娘的,太太原是打算留着那簪子想叫五姑娘及笄那日戴的。

“一起过去,也好叫珍姐儿见见她这从未见过面的姐姐。”

陶嬷嬷听了,明白自家太太是想在淮安侯府就压制住了四姑娘,她身为长辈不好做什么,只需叫五姑娘戴上这支太后赏赐的嵌南珠簪子,就能叫五姑娘显露出来。

想也是,虽说传到耳朵里的话都说陈老太太对四姑娘极好,可四姑娘毕竟不是嫡亲的孙女儿,只是个外孙女儿。再好能好到哪里去,不过是面儿上的功夫罢了。穿的戴的,自然是比不过府里娇养着的五姑娘去的。

陶嬷嬷应了一声,就转身退了出去。

......

距离陈老太太得到信那日又过了三日,这三日除了傅沅这个闲人外,蕙兰院上上下下全都忙碌得很。

库房里的东西池嬷嬷都一件件清点了,还有些没登记上的,全都登记入册。只这一项,就足足花了三日的功夫。傅沅也是这会儿才知道,自己在淮安侯府住了十一年,竟有这么多的东西。

有的是外祖母赏的,有的是她生辰的时候收到的礼物,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每年父亲和哥哥送来的节礼和她的生辰礼物。

风筝、弹珠、琴、箫、棋盘,书册画卷,零零总总,足足装了六个大的檀木箱子。

傅沅看着那一箱箱抬进来的东西,微微有些愣神。

这些年父亲一次都没来过,兄长来的次数也一个手掌就能数过来。可见着这些明显是认真挑选过来的礼物,傅沅心里很是感动。

“姑娘看了许久,别累着了,还是坐下来喝杯茶吧。”怀青见着自家姑娘看着箱子里的东西良久,还以为她是快要回府,心里有些紧张,便出声道。

傅沅回过神来,点了点头,上前坐在了软榻上,接过怀青递过来的菊瓣翡翠茶盅喝了起来。

茶是新摘的洞庭碧螺春,味道清香浓郁,饮后唇齿间有股清甜的味道,傅沅很是喜欢。

才喝了几口,就听外头一阵脚步声,有人问:“你家姑娘可在?”

傅沅听出来,来人是大太太跟前的平嬷嬷。心中虽诧异,却是放下手中的茶盏朝门口看去。

才刚看过来,就见着小丫鬟领着身着暗蓝色绣花褙子的平嬷嬷从外头走了进来。

“嬷嬷怎么有空过来了?”傅沅出声问道。

平嬷嬷笑着给傅沅行礼,才刚蹲下去,傅沅就使了个眼色,叫怀青将她扶了起来。

“我可不敢受嬷嬷的礼,不然大舅母该恼我了。”傅沅突然说道。

傅沅这话说的平嬷嬷脸上有几分尴尬,眼底也带了些诧异,正不知该如何接话的时候,就见着傅沅朝自己笑了笑,说道:“嬷嬷这是怎么了,我只是开个玩笑,嬷嬷可别多心。”

傅沅说着,就问道:“嬷嬷今个儿过来,可是有什么事情?”

平嬷嬷闻言回话道:“回姑娘的话,太太知道姑娘下月初一就要动身回宣宁侯府,就想着叫府里几个姑娘聚上一聚。姑娘们平日里各有各的份例,除开日常的开销,还要买些胭脂水粉,手头怕没那么多的余钱,倒不如太太用公中的月例叫底下的人操办,也叫姑娘们高兴高兴。”

傅沅听了,也不觉着诧异,只含笑看着站在那里的平嬷嬷。

见着傅沅不说话,平嬷嬷又道:“太太原是想着叫老太太和府里几个长辈也去,可又觉着长辈们都在,姑娘们难免拘束些。索性就操办两场,这月二十二,姑娘们聚一聚。这月二十九,就在雁荣堂的后花园里摆上几桌,也能叫姑娘有一日的歇息。”

平嬷嬷知道,因着这些日子的事情,表姑娘多半对自家太太存了些怨意。太太却是知道这关口想要讨老太太的好,只能在表姑娘身上下功夫。说是无论如何,也要说服了表姑娘的。

平嬷嬷张了张嘴,才想说话,就听傅沅道:“难为大舅母替我想着了。”

傅沅说着,又吩咐一旁的怀青道:“你去匣子里拿二百两银子。”说着,又转头对平嬷嬷道:“虽说公中有月例,可到底也是因着我的事,总不好叫人说我小气、一毛不拔。这二百两银子不算多,只能添几个新鲜的菜式,全当是我的一份儿心了。”

见着傅沅的目光落在她身上,像是能将她看穿似得,平嬷嬷顿时就尴尬起来,只讪笑道:“哪里敢叫姑娘破费,老奴若是拿了,等会儿大太太就该将老奴赶出府去了,表姑娘体谅老奴这一回吧。”

说这话的时候,平嬷嬷心里也着实有几分紧张。她这才知道平日里最是好性儿的表姑娘难为起人来,真叫人受不住。

她再糊涂,也知是因着自家太太的缘故,心里一时也有些感慨。

表姑娘虽借住在淮安侯府,到底也是宣宁侯府嫡出的孙女儿,皇上亲封的仪安县主。方才看着她的眼神,可不是透着几分高贵威严,连她都摸不清表姑娘这话是真的还是假的。

傅沅原本也是做做样子,并非真的要叫寇氏难堪,听着平嬷嬷这话,就点了点头:“嬷嬷既这样说,我也不好强叫嬷嬷收下,嬷嬷回去替我谢过大舅母,等改日我亲自去给大舅母道谢。”

通房

见着平嬷嬷离开,怀青才忍不住道:“姑娘平日里最是好性儿,怎么今个儿反倒和她过不去了,她到底是大太太跟前儿的人。大太太原本就......”

说到这里,她的话音略顿了顿,才又开口道:“奴婢是觉着,姑娘下月初就要回去了,何苦叫人挑出错来。”

傅沅闻言拿起手中的茶盏喝了一口,才缓缓道:“大舅母既想讨了外祖母欢心,又想叫我这外甥女承了她的情,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情。”

怀青伺候了自家姑娘这么多年,难得见她这样较真,想着这些日子发生的事情,心里也明白过来。这些日子姑娘心里头怕是窝着一口气,不过是碍着自己晚辈的身份没发作出来罢了,如今大太太派平嬷嬷过来,可不是给了姑娘发作的理由。

怀青想着,朝自家姑娘微微笑道:“是这话没错,泥人还有三分性,姑娘若真是什么都不计较,旁人只会以为姑娘好性儿,能随便拿捏了。只是,奴婢担心,大太太将这事儿说给老太太听。”

“大舅母行事最是妥当,哪里会在外祖母跟前说我的不好。”傅沅又说道:“怎么好一会儿不见书蝶了?”

“姑娘不是给老太太炖了冰糖雪梨粥,她在小厨房里看着。”

正说着,就听到外头一阵脚步声,池嬷嬷带着一个丫鬟从门外进来,丫鬟手里拿着一本账册。

不等池嬷嬷请安,傅沅就站起身来迎了过去。

“嬷嬷忙了一上午,快坐下来喝盏茶吧。”说着,就拉着池嬷嬷的手叫她一块儿坐着。

池嬷嬷知道傅沅是真心让她坐,道了声谢,就在桌前的绣墩上坐了下来。

碧竹重新沏了壶茶过来,还有几样糕点,里头有池嬷嬷爱吃的桂花糕。

“之前听外祖母说嬷嬷爱吃桂花糕,就叫书蝶去做了,嬷嬷尝尝味道可好?”傅沅说着,将桌上的掐丝珐琅黄底红花碟子拿到了池嬷嬷面前。

“劳姑娘费心记着了。”池嬷嬷有些诧异傅沅竟记着这样的小事,语气上不免亲近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