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相托,今个儿上门来提亲,真不知老姐姐会不会笑话我老了老了还掺和晚辈们的事情。”靖安公老夫人喝了一口茶,客气道。

“瞧您说的,岁数大了又怎么,他们这些孩子哪个是懂事的,便是往后成亲嫁人了,咱们这些当长辈的还不是也得事事操心,不然哪里能放心的下?”周老太太听着靖安公老夫人的话,脸上的笑意愈发深了。

她知道那宋淮砚看中了沅丫头,也得了老王妃的同意,却是没想到南阳王府竟给沅丫头这么大的体面,请了靖安公老夫人上门来提亲,可见老王妃是真心满意沅丫头。

想着这些,周老太太心中对傅沅的最后一丝愧疚也没了。南阳王府这样的门第,难不成,还想嫁进去当个世子妃?她一个自幼丧母的姑娘,能有这样的亲事已经是福气了。

黎氏坐在下头,听着靖安公夫人和周老太太互相奉承着,嘴角带着笑,心里更是得意的很,恨不能傅沅立刻就穿了嫁衣,早早的嫁到南阳王府去。

这些日子老爷和她愈发疏远了,她心里不是不难受,只等着傅沅订了亲嫁人了,好好的想想该怎么缓和她和老爷的关系。

“府里四姑娘我是见过的,乖巧懂事,可不是叫人一眼就瞧上了。”

“您瞧着好,就是她的福气了。”

靖安公老夫人和周老太太又说了会儿话,就换了庚帖,将亲事定了下来。只是如今傅沅还未及笄,亲事要安排到明年去。至于什么日子,靖安公老夫人说老王妃会请钦天监择了良辰吉日。

周老太太听着靖安公老夫人的话,心里头更是高兴。

如今的世家勋贵里,也只有南阳王府有这样的风光了。

周老太太想着,看了坐在下头的黎氏一眼,倒是瞧着没之前那么碍眼了。

很快就到了中午,周老太太叫人在宁寿堂的后花园里摆了饭,留靖安公老夫人用了饭,亲自将人送到了二门处。

送走了靖安公老夫人,不到半个时辰的工夫,宣宁侯府上上下下便都得了消息,知道老太太给四姑娘订了亲,对方是南阳王府的二公子宋淮砚。

一时间,诧异有之,可更多的却是对傅沅的同情和奚落。

这南阳王府二公子名声可不怎么好,听说不敬兄长,和陆王妃这个生母的关系也不大好。这若是四姑娘嫁过去,夹在夫君和陆王妃之间,哪里有什么好日子过?

关键,这宋二公子当年虽中了个榜眼,在户部谋了职,两年前却是因病歇在家里,养了一年多身子才好了起来。可自这之后,却是没再进户部。说皇上看重这个侄子吧,的确是时常传召进宫。若说不看重吧,也当真是没个实在的差事。

比起南阳王府的世子来,这宋二公子不过是个富贵之人,再加上性子阴晴不定,生性阴郁,这京城哪家的姑娘都不愿意嫁过去,所以这么大了还未娶妻。

傅沅才听怀青说靖安公老夫人告辞离开了,就听到外头一阵脚步声,转眼就见着三姐姐傅珺掀起帘子从外头进来,眼中满满都是担心和着急。

“三姐怎么有空过来了?”傅沅放下手里的茶,从坐上站起身来。

傅珺细细看了看她脸上的神色,开口道:“你还有闲情喝茶,难道不知道出了天大的事情。”

傅珺说着,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怀青的脸色,就明白这事情傅沅定是知道了,当下就叹了一口气,很是着急道:“妹妹这么一点儿都不着急,那宋二公子性子那样不好,妹妹嫁过去可怎么活。”

“祖母真是糊涂了,才替妹妹定下这门亲事。”因着太过担心,傅珺竟一时失言,说起了老太太的不是。

话音刚落,自己又反应过来,却是咬了咬嘴唇,又说道:“不是我不孝,我先是瞧着大姐姐进了东宫屈居人下,如今又见着老太太给你和那宋二公子定了亲事,心里觉着堵得慌。咱们府里的姑娘,怎么嫁人都嫁的这么......”

傅珺大概没想到怎么表达,又因着不好议论太子殿下,最后只是开口道:“都说咱们侯府里的姑娘娇贵,如今我看着,竟和这屋子里摆着的物件儿没什么区别,旁人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长辈们连一句话都不肯替咱们说。”

说到此处,傅珺就忍不住落下了泪。

听傅珺说出这番话来,傅沅心中很是诧异,又带了一丝感激,她印象中的傅珺,温柔大方,孝顺长辈,从来都不会说错话落人口舌。如今说出这番大逆不道的话来,可见是真的在担心她这个当妹妹的。

“好了,三姐说这些,也不怕传到老太太耳朵里去。”傅沅说着,将手中的帕子递到傅珺面前。

傅珺脸色微微变了变,伸手接过帕子,拭了拭眼泪,情绪才回转过来。

“我也不想说这些话,只是替妹妹担心。”

傅珺向来是谁对她好她便对谁好,之前在普福寺的时候因着傅沅提点她,又在老太太面前替她说了好话,她这个庶出的孙女儿才没被老太太厌弃。这一件事,傅珺是一直感激在心的。

如今听着这消息,一半是担心,一半是想起自己之前的亲事来,细想之下,才觉着满腹的委屈,生出这些个感慨来。

“两家都交换了庚帖,妹妹便是想求谁也不能了。”

傅沅听着这话,只开口道:“姐姐不必担心,左右如今我还未及笄,还有一年的时间来准备。兴许到时候,有什么转机也说不定。即便是最后真要嫁过去,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人活着,总是要适应自己的处境的。”

傅珺听了,点了点头:“妹妹说的对。”她看了坐在面前的傅沅一眼,心里微微叹了口气,觉着她不想叫人看了笑话,才强撑着说出这番话来,自己不忍说穿,只能顺着这话说下去。

两个人又闲聊了一会儿,傅珺才起身告辞,离开了蕙兰院。

怀青刚送走了傅珺,从外头进来,还没和姑娘说上两句话,就见着万嬷嬷一脸慌张从外头走了进来。

万嬷嬷见着屋子里站着的怀青和坐在软塌上的自家姑娘,一时心里堵得慌,更觉着自己没有护住姑娘,死了也没脸去地下见夫人去。

“嬷嬷可是知道了?”傅沅放下手中的茶盏,对着万嬷嬷道。

“两家的庚帖都换了,咱们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说完这话,傅沅脸上带了几分笑意,开口道:“我饿了,想吃嬷嬷做的笋丝菌菇面,劳嬷嬷去小厨房做碗吧。”

万嬷嬷看了她一眼,眼圈一红,就应了声是,转身退了下去。

这老天爷到底是怎么想的,偏叫姑娘受了这样的委屈。

那宋二公子,怎么看都不是良配,姑娘嫁过去可怎么活。

万嬷嬷重重叹了口气,走进了小厨房。

一整天,蕙兰院的气氛都透着几分凝重,下头的小丫鬟做事都小心谨慎了几分,生怕一个不小心,惹得四姑娘生气,将火气撒在自己的身上。

如今,府里人人都晓得,老太太给四姑娘定了门亲事,这亲事说好好到了极点,说坏又坏到了极点,谁都知道到四姑娘嘴上没说,心里也憋着委屈和火气。

而事实却是傅沅因着心里早有准备,对这事情其实没有什么想法。若真要强说出有些什么想法来,只能说是自己怎么逃都逃不出某人的手心去。

既然这样,她也只能听命于老天给她的安排了。

自打来了这个世界,又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她如今竟是越来越相信命数了。更明白有些事情不是自己想摆脱就能摆脱的,她说的走一步算一步的法子也不完全是一种伤心之下的消极的态度,而是她如今的处境,真的只能这样了。

所以,傅沅在万嬷嬷又是怜惜又是不安的目光下,吃完了整整一碗鲜笋菌菇面,而且下午的时候,还饶有兴致的看起书来。

万嬷嬷看着自家姑娘这样,视线不自觉和一旁的怀青对视了一下,又使了个眼色。

怀青领会其中的意思,便跟着万嬷嬷出了屋子。

“你跟着姑娘的时间最久,你瞧瞧,姑娘可是气过头了,才这般样子。”

寻常人气急之下,不说骂人打人,少说也要摔几个杯子,或是沉着脸什么都做不下去。可偏偏,自家姑娘不仅瞧着一点儿都不生气,和之前没什么两样,而且竟还能看得进书去。

怀青听着万嬷嬷的话,心里想着姑娘知道这事也有段时日了,之前着急、紧张、心不在焉都有过,如今成了定局没了转圜的余地,依着姑娘的性子,自然就成这样了。

她说不准姑娘心里具体是怎么想的,只知道姑娘若能一直这样清楚理智,往后便是嫁到了南阳王府去,也不至于吃了大亏。

不管怎么说,姑娘都是从宣宁候府出来的,又是皇上亲封的宜安县主,不求那宋二公子能有多宠姑娘,只需因着这身份,和姑娘安分明理,他给姑娘一个妻子该有的体面和尊重就好了。

“嬷嬷别担心,姑娘的性子就是这样,越是遇上大事,越是沉稳得很。”

万嬷嬷听了,点了点头,还是有些不放心道:“这两日你多陪着姑娘些,别叫姑娘一个人待着胡思乱想的,没得叫人担心。”

听着万嬷嬷的话,怀青点了点头应了下来。

傅沅在屋里看了会儿书,躺在软塌上认真想起了她要嫁到南阳王府的事情来,想了想去,觉着如今头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将母亲谢氏的那些嫁妆从黎氏那里要回来。

第77章 嫁妆

第二天早上,傅沅去宁寿堂请安的时候,老太太终于和她说起了靖安公老夫人上门提亲的事来。

“你性子温和,又是个懂事的,南阳王府的二公子虽性子冷些,在我看来也没什么,等你嫁过去就好了。这男人啊,只有成亲了才能知道自己要得是什么,处理起事情来也会顾忌着规矩。”

傅沅听着老太太这话,心里不由得觉着有些讽刺,只是她到底不是在宣宁侯府长大的,所以本身也没对自己这个亲祖母抱有什么期待,所以这会儿听着这话,还能点头应了声是,说完这话又低下头去,做足了心里委屈又不得不应承的样子。

老太太瞧着她这样,心里微微叹了口气,也怪不落忍的,声音愈发慈爱了几分:“姑娘家嫁人是一辈子的大事,祖母定给你准备一份儿盛大的嫁妆,不会委屈了你的。”

老太太这打了一巴掌又给了颗甜枣,关键这甜枣还是宣宁侯府该出的,傅沅愈发觉着老太太往日的慈悲都是装出来的。

她抬起头来,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又有些顾忌似得没敢开口。

“说吧,你放心,有什么事情祖母都给你做主。”

听老太太这样说,傅沅才开口道:“昨个儿万嬷嬷恰好和孙女儿提起了母亲的那些嫁妆,给太太管着孙女儿自然是放心的,只是如今孙女儿订了亲,这嫁妆孙女儿也想自己看一看,看看哪些自己留着,哪些哥哥用得着。”

傅沅这番话说的直白,差点儿就明摆着说是怕黎氏将嫁妆私吞了,老太太听着她这话,目光微微变了变,抬眼看过去的时候,只见着傅沅还是一副乖顺的样子,只眸子里有种说不出的坦然,一点儿都不因着这些话而不安和慌张。

老太太看了她良久,才道:“既是你母亲留下的,那就叫人搬到你院里去吧。”

“孙女儿谢祖母体恤。”傅沅站起身来福了福身子谢过,才又恭敬地道:“孙女儿还未嫁人,折腾这些个事情到底怕人议论,若是可以,孙女儿想求祖母派个人替我忙活。”

“倒也不用太费精神,我那里正好有母亲当年的嫁妆单子,从沉香院里搬出来,也就一两日的工夫。”

傅沅说着,视线有意无意朝站在老太太身后的卫嬷嬷看了过去。

老太太顺着她的视线回头看了卫嬷嬷一眼,笑着道:“没听沅丫头说的吗?你就受累一些,过去帮衬一下。”

卫嬷嬷听了,忙点头应下,笑着道:“能帮四姑娘做事,可是老奴求都求不来的福分。”

傅沅笑了笑,微微福了福身子,行了个半礼:“那就谢过嬷嬷了。”

卫嬷嬷见着她行礼,忙上前扶她起来:“老奴可不敢受姑娘的礼,姑娘只管放心,出不了岔子的。”

说完这事儿,老太太和傅沅又说了几句话,就说是乏了,叫她退了下去。

看着傅沅退了出去,老太太才开口道:“之前倒是我低估了这丫头,这丫头啊,和她娘一点儿都不一样,真不像是从谢氏肚子里出来的。”

卫嬷嬷因着傅沅之前的话,心里也是有些感慨,又怕惹了老太太不高兴,只宽慰道:“老太太您多心了,老奴瞧着,四姑娘和之前没什么两样。这小姑娘家,听着要嫁到南阳王府去,可不是心里紧张,这一紧张就容易说错话。再说,那嫁妆早晚是要从沉香院搬出来的,老太太如今应下,也免得四姑娘日后闹腾。”

“老奴听说,昨个儿四姑娘还哭了一场,连晚饭都没用呢。”

老太太听了,轻轻叹了口气:“罢了,你这会儿就去沉香院一趟吧,这事情妥当了,我心里也就踏实了。”

“这回,是我这个当祖母的委屈了她。”

卫嬷嬷听着这话,也不好接话,只应了一声,福了福身子从屋里退了出来。

等到卫嬷嬷离开,老太太才拿起手中的茶盏喝了一口,眼中闪过一抹深思来。

她真是小瞧了自己这孙女儿,兴许,这丫头比娅儿还要中用些。

老太太心里猛然间生出几分悔意来,只一瞬就强压了下去。

罢了,即便这丫头再厉害,在那南阳王府怕也站不稳脚,往后便是有事情,她们宣宁候府怕也求不到她头上去。

如此想着,老太太又拿起手中的茶盏喝了起来。

沉香院

黎氏了了心愿,眼看着就能将傅沅挪出府里去了,从昨个儿到今日心情都格外的好,脸上带着笑,整个院里谁都知道太太高兴,连空气中都透出几分轻快来。

这份儿轻快,却在卫嬷嬷到的时候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黎氏嘴角的笑意僵在那里,脸色陡然沉了下来,看着站在那里的卫嬷嬷,开口问道:“这是老太太的意思,怕我这个当家太太贪了小辈们的东西?”

卫嬷嬷听着,赔笑道:“瞧您说的哪里的话,只是四姑娘眼眼看着要出嫁了,谢夫人之前留下的那些嫁妆总要叫她看看,有什么得用的,便当了嫁妆出嫁的那一日抬到南阳王府去。太太您明事理,将嫁妆搬出来,还省得折腾下头的人隔几日要清扫屋子里呢,倘若出了什么差错,太太不也跟着受委屈?”

卫嬷嬷话里话外都是在替黎氏着想,可言语间透出的那些强势是个人都能听得出来。

黎氏脸色变了又变,冷声道:“你先回去,如今沅丫头还未及笄,等出嫁前再交给她也不迟。她一个未出嫁的小姑娘,眼睛里见过多少好东西,别一时看花了眼,出手大方将贵重的东西赏了下头的人,或是一个没看好弄丢了哪件,可不是我这当母亲的的过错。”

黎氏说完,便拿起茶盏来,俨然是要送客。

卫嬷嬷脸色不变,看了黎氏一眼,开口道:“老奴劝您三思,这事情老太太已经答应了四姑娘,不然就不会派老奴过来了。”

“四姑娘明年就要出嫁了,老奴说句不该说的话,您何苦在这个关头和她一个晚辈计较呢。她们小姑娘家一天一个性子,兴许今个儿不闹腾,明个儿就觉着自己委屈了,或是听到些什么,豁出去命都不要了也是有的。”

“这门亲事本就叫四姑娘受了些委屈,您若是真心疼她,不妨将嫁妆早些给她,这人啊一忙活起来,那些委屈呀就都淡了,老爷知道了,也会觉着太太贤淑大度,待四姑娘如亲生的女儿一样。”

卫嬷嬷最后一句话说到了黎氏的心坎儿上,黎氏即便不顾及外头的风言风语,也要顾及傅呈远。

这些日子,傅呈远已经有好多日没来她的正院了,夫妻二人更是生分了许多。

她既然决定了要放下身段和好,就不能在这个关头留了话柄,愈发生了嫌隙。

黎氏想了片刻,才对着卫嬷嬷点了点头:“也罢,你先回去,我待会儿就派几个婆子将东西搬到蕙兰院去。”

卫嬷嬷听了,脸上堆起了笑来:“哪能劳烦太太跟前儿的人,老太太既派了老奴过来,老奴自然不能当个闲人。正好老奴从四姑娘那里拿了谢夫人当年的嫁妆单子过来,老奴自个儿叫几个婆子,亲自盯着,免得她们笨手笨脚磕磕碰碰的误了事。”

卫嬷嬷的话音刚落,黎氏的脸色就变得铁青,良久才开口道:“那就去忙活吧,我就不留你了。”

卫嬷嬷应了声是,福了福身子转身退了下去。

等到卫嬷嬷离开,黎氏才将桌上的茶盏一股脑推翻在地上,茶水溅了一地,屋子里伺候的丫鬟婆子全都屏气凝神,低着头一句话都不敢说。

“好,真好,算计起我这嫡母来了,真以为自己嫁到了王府里,就高人一等了。苦日子,还在后头呢。”

见着自家太太这般动怒,陶嬷嬷上前宽慰道:“您何必和她一个晚辈置气,就和您说的一样,四姑娘的苦日子还在后头呢。您今个儿心里只是一时不快,到了那南阳王府,四姑娘可就是一辈子的不痛快。”

虽明白这个理,黎氏心里到底还留着几分火气,她一早就觉着,这继女看着柔柔弱弱,性子可和谢氏一点儿都不一样。

黎氏压下心里的火气,对着陶嬷嬷问道:“老爷可知道这事儿了?”

陶嬷嬷听了,点了点头:“知道了,昨晚老太太亲自请了过去,出来的时候老爷脸色不怎么好,哪里都没求,就歇在书房了。”

“依老奴看,老爷是不满意这门亲事,不想叫四姑娘嫁过去。”

黎氏听着这话,眼中露出一丝冷意来:“他不想,却也阻止不了老太太,再说,还有宫里头的太后娘娘呢。”

“他一个当臣子的,难道还真能撕破脸皮拒绝了这门亲事。怕是前脚毁了亲,后脚这京城里就没人敢娶四丫头了。”

陶嬷嬷眼中闪过一抹诧异:“太太的意思,是老爷不会阻止这门亲事?”

黎氏听着,点了点头,拿起手中的茶盏喝了一口,不知想到什么,突然就开口道:“当年他不也不愿意娶我进门,却也敌不过太后一道懿旨。君君臣臣,他们这些为官的哪里能真事事都由了自己的性子。”

黎氏的话中带了几分苦涩和嘲讽,陶嬷嬷听着,不知该如何接话,只在心里轻轻叹了口气。

“太太放宽心,都会好的。太太嫁到傅家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老爷嘴上不说,心里也知道这些年亏待了太太。等四姑娘嫁出去,没人在老爷跟前儿晃悠,叫他想起谢氏来,老爷也就看得到太太的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