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应对之策

第455章 应对之策(求月票!)

出了胡增周的办公室。夏想直奔秦拓夫办公室而去。可以说,今天他来市委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给陈风送玉只是由头,安排钟义平下去也是正事。但找陈风不是他今天的重点,他此次前来市委的本意,其实还是方才和胡增周的一番交谈。

胡增周是市长,主抓行政和经济,而且陈风不出意外的话,两年后就会升到省里,燕市还将是胡增周主政,从长远看,关于燕市未来的格局,还是要和胡增周商议。

夏想有一段时间没有和秦拓夫见面了,但电话联系还是不断。他一敲门进去,就看到秦拓夫正在大口大口地抽烟,一脸愁闷。

夏想先是恭敬地问了好,就又笑道:“秦书记怎么了?有什么不顺心事?还是工作上遇到了什么难题?”

秦拓夫示意夏想坐下,摇头说道:“工作挺顺利,但就是太顺利了,没有大案要案需要我亲自出马,所以有点烦躁。”

夏想乐了:“没有大案证明政治清明。证明在秦书记的领导下,燕市的纪检工作开展得非常出色。违法乱纪的事情越少,党和国家的损失越小,是好事。”

秦拓夫不以为然地看了夏想一眼,不快地说道:“少打马虎眼,别说漂亮话。违法乱纪的事情任何时代任何时候都存在,怎么可能会没有?我上愁的不是没有,如果真没有我高兴还来不及,让我烦躁的是明明有些人你知道他有事,但却抓不住证据……小夏,你最近也没有帮我破一个大案了,要不,你再出手试试?上一次抓获厉潮生的案件,现在想起来还是让人热血沸腾。最近都是一些小鱼小虾,我看了都提不起兴趣,直打瞌睡。”

也是夏想和秦拓夫熟了,他才如此说话。换了外人,听堂堂的市纪委书记有抓人的嗜好,估计也会被他的话吓上一跳。

说实话,对于破案之事,夏想并不在行也不太感兴趣,上一次要不是厉潮生坑农害农,也激不起他的义愤,非要把他一查到底。现在他工作性质不同了,天天在省委大院办公,也不可能从省委里面发现蛀虫,一是他接触不到别人的内情。毕竟人人都比他官大。二是他也不是纪委人员,不在工作的职责之内。

秦拓夫想必也只是随口一说,夏想就笑:“等什么时候我发现了什么线索,就一定向您汇报。”

“别只是随口说说,记得留心。”秦拓夫也有意思,上次一次偶发事件,他还真当夏想有破案方面的才能,“对了,你来我这里,肯定不是只来看看我,说,有什么事情?”

夏想就不好意思地一笑,将市纪委人员到曹殊黧的公司查证一事简单一说。

秦拓夫听了一脸惊讶:“有这事?我一点也不清楚。也难怪,这样的小事一般还汇报不到我这里。不过纪委里面谁不知道我老秦和小夏关系不错,背着我去查小夏老婆的公司,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他一脸严肃,大为不满地说道,“就是最近我没有出马没有查出大案,纪委里面有人翘辫子了,想搞些小动作。幸好你及时提醒了我,反正最近也没什么事。我就再开展一次收权运动好了。”

夏想汗颜,秦拓夫什么时候都向没有大案上引,看来,他破案破上瘾了,哪里有那么多大案要案等人去破?再说万一是省里出了大案,也论不到秦拓夫出马。

说了几句闲话,夏想就告别了秦拓夫,其实曹殊黧遐思设计公司的小事根本就不值一提,不过是借个由头来和秦拓夫走动走动。

夏想脚步不停,又来到了方进江办公室。

和方进江寒喧几句,说了说方格最近的表现,然后夏想话题一转就提到了钟义平。方进江对钟义平有印象,也常听方格提出,也觉得小伙子人不错,可靠,又听得到了陈风的默认和胡增周的表态,他在安县也没有利益要求,自然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再说就是陈风没点头,有夏想开口,他也要提名上去。

夏想在市委足足转了一个下午,基本上事情都处理完毕,就又给李丁山打了一个电话,邀请他和高海晚上一起吃饭。正好李丁山和高海晚上无事,就欣然赴约。三人边吃边谈,就最近国内和省市的局势各自交换了看法。

高海最近工作不太顺利,虽然现在是副市长,权力比以前大了,但还是副厅,级别没升。在政府班子里虽然和胡增周走得比较近。但比较受常务副市长谭龙和副市长何江华的制衡,一直束手束脚,没做出什么成绩。

高海有些无奈地说道:“胡市长对政府班子的控制力度还是有点弱,几个副市长除了我之外,其他几人明显和谭龙关系近。”

李丁山也说:“高海想在燕市里面再升一步,比较难,市里厅级毕竟少,不如开拓思路,有机会的话活动活动,到省里就职,也算转变一下思路,或许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高海黯淡点了点头。

对于高海,夏想也深知他的为人,能力有限,适合做辅助工作,在复杂的环境中缺少坚决果断的手段。也就是说,高海不适合政治斗争,不适合做开拓性的工作,适合做指定的工作。

两天后,叶石生和钱锦松结束访问,回到了燕省。

叶石生还没有回来之后,就已经得知了发生的一切。他在岭南省就发现了国家日报上的文章,因为早有何副总理的电话。他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看到程曦学名字的一刻,心里还是不由自主打了个激灵。

连程曦学都亲自出面了,可见有人确实是着急了。叶石生在一瞬间确实产生过动摇,因为他深知程曦学的份量,知道程曦学背后的人物是多么位高权重,不过在海德长对他说过一秋话之后,就立刻坚定了他继续推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

海德长是在他的办公室里和叶石生面对面交谈的,气氛随意而轻松。海德长手中拿着国家日报,象是拿着一份红头文件一样郑重其事,说出的话却是轻描谈写的语气:“石生,国家日报是国家的宣传机器。是没有盖章的红头文件。你如果当真了,它没盖章也有威力。但如果你不当真,它就是一份普通的报纸。发行量大是不假,但对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影响,因为没什么人关注政治性的报纸。”他笑呵呵地将报纸放到一边,“你是省委书记,可以决定一省的政策走向,而且你干上一届,不是退就是上,产业结构调整对你来说是一次机遇,输,你也没有什么损失,照样省部级待遇离休。赢,说不定还可以小进一步,哪怕是以副总理级别养老,也算是一种荣耀,是不是?”

叶石生深以为然:“您说得对,我是太患得患失了。只是觉得程曦学的身份太敏感了……”

“呵呵!”海德长摇头笑了,不慌不忙地说道,“程曦学是经济学家,他发表的言论就算代表了他背后的人,但如果你只当他是一个经济学家,他就只是一个经济学家。就算他背后之人在某些场合发表了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话,也只当没有听见。作为省委书记,要充分运用手中的自主权。尤其是你现在处境,在没有任何红头文件之前,管他是国家日报还是内参,一概不理,就坚定地推行产业结构调整,就算有施压的电话打来,也不理他……”

海德长是政治局委员,自然比他有底气多了。叶石生自认没有海德长的资本和眼光,但海德长的话确实在理,他是在燕省为官时间太长了,太在意京城的风吹草动了。

南方许多大省,别说国家报纸点名批评,就是国家领导人不轻不重地说上几句。也未必令行禁止。

省委书记号称封彊大吏不是没有来由的,确实在本省之内,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基本上只要不和国家的大政策大方针相违背,除非重大问题,一般各省自己决定的政策,中央不会干预。叶石生想通之后,又有了海德长的鼓励,算是安心不少,也坚定了继续推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心。

“既然有人只选择在国家日报上发出置疑产业结构调整的声音,证明他们的力量还不足以撬动目前的经济战略,不过是想混淆视听罢了,也是要观察国内各省有多少保守势力。石生,听我一劝,现在燕省的形势是前所未有的好,继续埋头苦干,肯定成绩大好……”

叶石生结束在岭南省的访问之后,在回燕省的前夕又看到了夏想和邹儒分别发表在青年报和经济报上的反驳文章,还没有来得及细看,就又听到了另一个消息,燕省日报也发表了专家的文章,同样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置疑。

一连串的消息让他有点应接不暇。

如果说国家日报发表的程曦学的文章有指点国内江山的意思,燕省日报上的专家言论,就是非常明显指点燕省的局势了,叶石生火冒三丈。

好一个马霄,好一个崔向,敢在他出访期间,擅自作主在燕省挑起宣传战,明目张胆地反对产业结构调整。就算是请专家以学术的观点来表达出来,也是对他叶石生公开地挑衅!

本来叶石生还对夏想未经允许就在青年报发表文章,颇有微辞,还打算回去之后敲打夏想几句。没想到马霄等人更可恶,居然要在他的地盘之上,和他这个一把手唱反调,是可忍孰不可忍!

叶石生本来还想埋头苦干,不声张,不高调,只做出成绩再说。现在看到别人的手已经伸到了他的地盘上,还想在他的地盘之内下一盘棋,他身为省委书记,再没有任何表示就太窝囊了。

途中,叶石生就让秘书麻秋通知范睿恒、梅升平等人,等他一回到燕省,就立刻召开碰头会。

麻秋以为叶石生忘了崔向,还特意问了一句:“是不是通知崔书记?”

“崔书记?你刚才说碰头会的时间和崔书记的安排有冲突……”叶石生说了半句话,便闭口不言。

麻秋很聪明地立刻闭了嘴。

一回到燕省,叶石生就紧急召开了碰头会。

夏想得知叶石生回来的消息时,正在宋朝度办公室汇报工作。正说话间,听到有人敲门,只敲了一声,门一响,来人就不请自进,说了一声:“朝度,我去开个碰头会,关于宝市申请政府专项政策一事,你和万正具体再商量一下……”

是范睿恒。

范睿恒说了一句话,才发现夏想也在,就微一点头说道:“小夏也在?正好有件事要对你说一声,下周是范铮生日,他想小范围办一个生日宴会,到时你也去,他常念叨你。对了,朝度不忙的话,也可以去凑凑热闹。他们年轻人有话说,我们也找我们的话说。”

“好,我一定到。”宋朝度笑眯眯地答道。

夏想忙站起来了,恭谨地笑道:“知道了,范省长,学兄过生日,我身为学弟,不到可就说不过去了。”

范铮过生日,可用不着范睿恒提出邀请,而且还当着宋朝度的面。夏想和宋朝度一起送走范睿恒,宋朝度就说:“连范省长都当着我的面抬抬你,你的面子还真不小。”

夏想连忙摆手,谦虚地说道:“范省长是因为我替他做出了成绩,还出面替他挡住了压力,他当然要给我一点鼓励了,希望我再接再厉,继续出面和程曦学论战。估计下一步和燕省的专家反驳,范省长也会让我出面。”

“你不是已经想好了对策?”宋朝度对夏想的回答非常满意。

“是,已经请安逸兴和彭梦帆写好了文章,不过他们的反驳不够犀利,太绵软了一些,不太满意。暂时还没有更合适的人选……”

“你也可以出面,还有一人你别忘了,就是范铮……”

夏想眼睛一亮,随即摇头:“恐怕范省长不肯让范铮出面,爱惜羽毛,更是出于多方面考虑。”

“未必。”宋朝度胸有成竹地说道,“既然范省长看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景,他的政治前途也寄托在上面。此次论战是一个契机,运用得当的话,范铮可以借此一举成名。”

宋朝度说的也不无道理,夏想回到办公室,还在琢磨着请范铮出面论战的可行性。如果他和范铮一同出面,作为邹儒的两大弟子同时应战,也会在国内的学术界引起莫大的关注。

正寻思之时,就听见到一阵咯咯的笑声传来,笑声听起来比较耳熟,不过夏想正神思恍惚,一下竟然没有想起来是谁。

等到来人走进办公室,他才哑然失笑,竟然连严小时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真是失败。

不过让他更惊奇的是,严小时笑意盈盈地和古玉走在一起,二人有说有笑,好象认识多年的朋友一样。

夏想就惊讶地问:“你们认识?”

古玉嫣然一笑:“认识,刚认识。怎么了,不允许我们一见如故?”

夏想起身,没接古玉的话,对严小时说道:“欢迎严总。”

严小时也一本正经地说道:“夏处长好。今天我来领导小组,是有事相求,还请夏处长帮忙。”

古玉在一旁看了几眼夏想,又打量了几眼严小时,试图发现一些什么,结果让她失望的是,夏想和严小时之间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没有任何异常。

严小时不是空手来的,手里还提着一堆水果,十分热情地分给了大家。钟义平还客气地推托了几句,方格就当仁不让地拿起就吃,边吃边说:“有一个好领导是运气,有一个有美女缘的好领导就是福气了。”

古玉没好气地来了一句:“要是你是一个美女,遇到一个好色的领导,看你还是不是有福气?”

方格哈哈一笑:“美女遇到好色的领导,傍上了领导,那叫神气!”

古玉气极:“呸,什么逻辑!幸亏你不是女人,否则真丢女人的脸。”

方格直叫委屈:“我觉得我就算是女人,也是原则性很强的。我的原则是,只傍年轻帅气的领导,对于一些老色狼,不管他官多大,绝对敬而远之。”

越说越不象话了,夏想瞪了方格一眼,和严小时走出了办公室,来到外面。

政府办公楼是新楼,走廊两头各有一个露天的阳台,可以稍事休息。二人来到阳台处,夏想就问:“小时,有什么事情,尽管说。”

“也没什么事情了……”严小时迟疑一下,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开口,想了一想,还是心一横说道,“姨夫偏心,根本没向邹老提我拜师的事情。现在你成了邹老的得意弟子,我怎么办?我可是真心求学,也不是为了学历为了评职称,确实是虚心好学。想多一些理论知识,也要运用到实践去……”

PS:第二更送上,在10月1日的零点,老何奉献上精心准备的万字更新,希望可以让兄弟们开心。老何的要求不高也不低,四更两万字,想换取300张月票的支持,可以吗,亲爱的兄弟姐妹们?除以一半,就是150票。两万字,老何拼了!

第456章 再战

第456章 再战(票票票!)

“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不过邹老为人比较古怪,你既非经济专业出身,也没有相关成就,想让他收你,我开口求情恐怕也不管用……”正好看到严小时手中拿着一份燕省日报,上面正有专家们对产业结构调整置疑的文章,夏想灵机一动,又问,“你写文章是不是拿手?”

严小时也是冰雪聪明,一点就透:“不是我吹牛,我最善长写辩论性的文章了,你是不是想让我写反驳的文章?我刚看到了专家们的观点,很气愤,觉得他们不但以偏概全,而且论调还阴阳怪气,恨不得当面和他们理论一番,我绝对能把他们辩驳得哑口无言。”

夏想笑了:“你有这个本事的话,就赶紧写一篇反驳文章,越犀利越好。写好后交给我,怎么样?”

“好,遵命!”严小时一脸严肃地答道。还有模有样敬了个礼,“夏处长,我的未来的幸福就全交给你了,一定要在邹老面前美言几句。姨夫不可靠,希望你能靠得住,否则在我眼里,世界上就没有可靠的男人了。”

夏想对严小时免费奉送的大帽子不感冒,叮嘱说道:“用点心,你的文章首先要过了我的关,我才能上交,最后能不能发表也不好说。就算发表了,被邹老看到,是否引得起他的关注也未可知。所以,你要加倍努力,只要邹老对你有了印象,我才好向他开口。”

“是,领导,我保证全心全意写好。”

送走严小时,夏想没理会古玉旁敲侧击地询问他和严小时的关系,心理却飞到了碰头会上,心想也不知道叶书记是个什么态度?

如果夏想知道叶石生召开的碰头会故意遗漏了崔向的话,他就不用担心地猜测叶石生的态度了……

书记办公室内,叶石生一脸严肃,在听取了钱锦松详细了解的国家日报和燕省日报发表的文章的事情经过,以及夏想和邹儒发表反驳文章之后的各方反应之后,他将几份报纸叠在一起,非常不满地对范睿恒说:“睿恒。夏想在青年报发表文章,是为了和他的导师邹儒呼应,是学术上的讨论,不算什么,但燕省日报却发表了对产业结构调整置疑的文章,你身为省委的第一副书记,难道事先没有听到一点消息?”

范睿恒清楚叶石生的不满不是冲他发作,也是一脸不快地回答:“崔书记和马部长事先都没有向您请示,想必他们认为更没有向我请示的必要。我也是看到报纸之后才知道事情已经发生了,这件事情影响非常恶劣,现在省委里面已经议论纷纷,都在猜测省委对产业结构调整到底是什么态度。连夏想同志也向我抱怨,刚刚为燕省引来了巨资,结果倒好,奖励没有还好说,却又给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关于青年报发表反驳文章的事情,他倒是事先向我作了请示,我说你是燕省的干部,如果在燕省发表言论,要叶书记点头才行,在京城时你就是邹儒的学生。就一切听从导师的话……”

范睿恒的话深得叶石生之心,叶石生连连点头,忽然觉得以前怎么没发现,范睿恒为人也很不错,比起口蜜腹剑的崔向强太多了。

梅升平对宣传战一事也略有耳闻,只是依照他一惯的态度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不过也知道事关夏想,心里就琢磨今天叶石生既然叫他来,肯定要涉及到人事问题,难道是要动夏想?

虽然心中有疑问,但梅升平一向是不主动发问,还是岿然不动地坐在一边,看众人表演。

范睿恒看叶石生的情景就知道了大概,叶石生动怒了,想要反击了,就有意火上烧油,又说:“夏想别看他年轻,办事却稳重,没叫屈,还是埋头苦干,说是等再干出了成绩给那些说三道四的人看,看他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度却对我说,虽然领导小组是政府在主导,也有叶书记的大力支持,但还是应该加强省委的领导力度,要不会给人两边脱节的感觉,对此,我是持赞成态度的。不过,万正对此好象有不同的看法……”

“万正怎么说?”叶石生一愣,政府班子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局势还真是越来越复杂了,“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景不是一直比较看好吗?”

“最近万正的态度有些松动,具体原因我也不太清楚,对领导小组的工作的关注也所减弱,宝市向省政府申请一项专项政策,他似乎也不太赞成,可能有别的方面的考虑……”范睿恒对马万正的态度转变心知肚明,但在叶石生面前不能明说,他也相信叶石生能够想到其中的环节。

叶石生微一沉吟,立刻想明白了马万正态度转变的原因,也不点破,扭头对钱锦松说道:“锦松,你对睿恒所提的加强省委在领导小组的领导力度的问题,怎么看?”

钱锦松身为省委秘书长,就是叶石生的传声筒,是省委的大管家,基本上省委前几号人物的心思和脾气都摸得比较清楚。刚才一号和二号人物的一番对话,都是围绕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在进行,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实施者就是领导小组,现在出现了宣传上卡脖子的事情,范睿恒及时提出加强省委在领导小组的力量。和叶石生在会议前对他所说的安排不谋而合。

其实二人都清楚所谓的加强省委在领导小组的力量的安排是什么,但谁都不说,此时,就显示出秘书长的重要性了。

钱锦松就依次向叶石生、范睿恒以及梅升平点头示意,以示尊敬,然后才说:“叶书记和范省长的指示精神很及时,也很切入实际,我在领会了二位领导的精神意图之后,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向在座领导汇报一下……”

叶石生的目光和钱锦松的目光不经间交流一下,随即错开。

钱锦松继续说道:“省政府主导领导小组如何开展经济工作。如何指导试点城市推行产业结构调整,负责的是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但还有许多地市对产业结构调整存在误区,并不十分了解产业结构调整具体的内容和省委省政府推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心,我建议,由省委副秘书长葛山也兼任领导小组副组长,主要负责领导小组的对外宣传工作。”

梅升平至此算是明白了今天叶石生和范睿恒二人的用意,由省委副秘书长兼任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抓宣传工作,显然是为了应对目前在宣传上遇到的问题,可以说,是为了下一步的宣传反击战做好了准备。

叶石生微一思索,点头说道:“葛山同志宣传经验丰富,和省内媒体接触较多,由他兼任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是比较合适的。”

范睿恒也没有反对意见,他也知道葛山以前做过市委宣传部长,而且也是笔杆子出身,据说宣传斗争经验丰富,也就当即表示了同意:“葛山同志不错,能够胜任副组长的工作。”

钱锦松就又笑着看向了梅升平。

梅升平向来对内部调动的小事不放在心上,况且又没有他的利害关系在里面,也就表态说道:“我附议。”

书记和省长都点头的事情,又只是领导小组的一个不大的变动,没有人会去反对。

钱锦松见事情进行得非常顺利,就又说道:“我还有一个议题要向在座的领导汇报一下。”

叶石生就说:“时间还允许,就说吧。”

“丰利同志担任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时间也不短了,最近工作也比较突出,他个人也表现出了强烈的上进心,请各位领导考虑一下,是不是安排他到更重要的工作岗位?”钱锦松歉意地向梅升平一笑,意思是抱歉越权了,本来该是组织部的工作,却由他开了口。

梅升平当然知道钱锦松的话得自叶石生的授意,他也知道丰利打压夏想两次,还有一次正好让他遇到。他对丰利没什么印象,但既然丰利对夏想不客气。又碍了省委书记的眼,不搬开他搬开谁?就接话说道:“测绘局局长时间到了……”

范睿恒却是一脸关切地说道:“丰利同志年龄大了,到测绘局工作恐怕他身体吃不消。省委老干部局局长病休一段时间了,一直是副局长在主持日常工作,丰利同志工作细心,相信他能做好老干部工作。”

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是正厅,调任老干部局也是正厅,算是平调。而且去了就是一把手,表面上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好听,实际上是完全闲置了。

梅升平不经意间多看了范睿恒一眼,心想没看出来范睿恒表面上人也不错,说话也不装腔作势,但整治起人来也是厉害,比他还狠。好歹丰利去了测绘局还有事可做,范睿恒却要把他支到老干部局,就是让他陪一群离休的老干部喝茶下棋去了。

倒也省事了,提前进入离休状态,等丰利同志安全熟悉了老干部局的工作之后,以后离休,也能更快地融入到老干部之中。

“范省长的想法更合适,我赞成。”梅升平才不管丰利去哪里,反正任由范睿恒和叶石生安排就行。

“我也附议。”钱锦松一脸微笑。

“那就这么说定了。”叶石生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又对梅升平说道,“升平,关于新任的常务副部长人选,组织部报几个人选给我,到时再开会研究一下。”

散会后,叶石生和钱锦松刚回到办公室,就听到秘书报告,说是崔书记有事。

叶石生微一迟疑,说道:“请崔书记进来。”

崔向一脸不快地推门进来,一进办公室就说:“叶书记,为什么刚才开的碰头会,没有通知我?”

“你不是下去视察了吗?麻秋说,正好和你的时间冲突,所以就没有通知你。”叶石生不动声色地说道,冲外间喊了一声,“麻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麻秋急忙进来,神色紧张地说道:“叶书记,崔书记,我查了一下,可能是我弄错了时间,以为正好和崔书记的时间冲突,所以就没有通知崔书记……”

“麻秋,你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亏了你还跟我了这么多年,居然连崔书记的工作安排都弄不清楚。”叶石生怒不可遏地说道,“回头写一份深刻的检讨给我,下次再犯这样的错误,不用我说,你自己就别干了。”

麻秋一脸惶恐,连连认错。

崔向岂能看不出来叶石生的表演?就挥了挥手,说道:“不怪麻秘书,可能是我的秘书弄错时间了。”

崔向也只能吃了哑巴亏,他没想到叶石生堂堂的省委书记,也会耍一手无赖的手法,让他无话可说。

好在早在过来之前,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知道未必在叶石生面前讨了好去。

崔向和马霄定下在燕省日报发表置疑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倒也不是完全和叶石生作对。其实以崔向的想法,不适合逼迫叶石生过紧,而是徐徐图之最好。但马霄和付先锋却坚持要这么做,因为京城有人暗示,只在京城点一把火不够旺,必须要燕省内部再放一把火才够热闹。

崔向劝不住马霄和付先锋,因为他也知道付家和程曦学的后台交情莫逆,可以说在高层之中属于同一阵营。既然马霄是付家人,自然要让燕省也配合宣传攻势了。况且叶石生在京城的后台并不强硬,叶石生又性格偏软,都觉得他好欺负。

但崔向认真想了一番,还是觉得事不可为。叶石生确实性子柔弱,但他毕竟是燕省一把手,一把手的权威不容侵犯。而且现在叶石生和范睿恒大有走近的趋势,书记和省长联手的话,燕省的其他常委就很难再发出声音了。所以现阶段对叶石生应该以拉拢为主,不易逼他和范睿恒越走越近,因为省政府班子三个常委,几乎是一个声音说话。一旦叶石生真和范睿恒完全达成共识,有了范睿恒的支持,就相当于有了马万正和宋朝度的支持,叶石生就在党政两套班子里有了绝对的权威。

崔向估算了一下自己一方的势力,完全没有办法和叶石生抗衡。他和政法委书记李炳文,还有宣传部长马霄如果联合在一起,还有一定的份量,省军区政委张建国在常委会上也有一票,但发言权就弱多了。关键是,他一方没有政府班子的力量,在常委会上的声音就大打折扣了。

只是突然之间,崔向听到省政府里面一丝不合谐的声音,马万正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态度有所动摇,由以前的支持变成了谨慎支持,甚至还在其他场合流露出不太满意的言论。马万正是常务副省长,不但在政府班子份量极重,仅次于范睿恒,在整个常委会也是排名非常靠前,如果自己一方在常委会上得到了马万正的响应,将会实力大增,无形中给叶石生和范睿恒以极大的压力。

崔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又在和马霄、付先锋密谋几次之下,终于下定了决心赌上一把。在燕省日报上为程曦学的观点造势,不但可以给叶石生以极大的压力,还能得到上层人物的赞赏,既有付家的赏识,又多了程曦学后台的另眼看待,两相结合之下,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收获,值得一试。

当然崔向还有一个心思,他始终觉得叶石生在关键时刻未必顶得住压力,很有可能在国家日报和燕省日报的两重夹击之下,选择妥协。如果叶石生一退缩,和范睿恒之间的合作因此而告吹的话,那么就等于他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尽管要冒一定的政治风险,但官场中人,时刻都生活在政治风险之中,岂能瞻前顾后?崔向自认是做大事之人,大凡成就大事者,必有不凡之举。他想起不少入主中枢的高层的简历,都有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举动,如今燕省局势风起云涌,上层也有人想将燕省局势搅乱,好将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扼杀,他何不借此时机煽风点火,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燕省有利,崔向也心知肚明。但对他个人没什么益处,因此,他也清楚马万正为什么在夏想与柯达谈判成功之后,突然就态度有所转变的原因。是因为宋朝度风头过盛,威胁到了他的地位和威望。尽管崔向明白得很,马万正也是他登上省长宝座的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但眼下如同三国混战,他、马万正和宋朝度三人之间,先打下一人是一人。两人联手先将宋朝度打下马,然后剩下的就是他们之间的对决了。

宋朝度现在唯一的依仗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就是领导小组的成绩,就是范睿恒和叶石生的支持。范睿恒和宋朝度之间的关系有越来越牢靠的趋势,不好打破,但叶石生和范睿恒之间的关系,只是暂时的合作,只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的实行。

PS:整整一天没有片刻休息,凌晨发完章节,只睡了几个小时,爬起来后继续码字。直到现在终于又码够一万,再次奉献给大家,完成老何今天四更两万的承诺。只是当老何上来更新的时候,却忽然之间感到一阵茫然——提笔四顾心茫然——今天的月票,怎么如此不给力?老何拼死拼活四更两万,还顶不上别人几千字甚至只是一个单章?心中已经没有了不服和不甘,只是一种茫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只感觉我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一个人在无助地呐喊。

但老何还是无比感谢卞秀玲同学今天的五票,和茉莉咖啡同学今天的四票,如果不是你们大力地砸票,老何今天的票还会更惨!

只是兄弟们,在放假休息时,在合家欢乐时,别忘了辛苦码字没有休息片刻的老何,在期待着一张张月票的支持……稍后送上第四更。

第457章 两军交战,勇者胜

归根结底,只要让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失败。只要让领导小组不出成绩,不但宋朝度没有了政绩,范睿恒和宋朝度之间的联合也会烟消云散,还有范睿恒对夏想的照顾也会随之消失,更主要的是,叶石生也就失去了和范睿恒合作的基础。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了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推行。

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是阻挠崔向大计的最大的绊脚石!

虽然说崔向也明白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行,对燕省的经济发展,大有好处,甚至有可能为燕省带来新的气象。而且他也赞赏夏想的才能,认定夏想是一个肯干实干的官员,但遗憾的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政治,就是利益优先。为了自身的政治前途,牺牲别人的前途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哪怕是为了一己之私牺牲了燕省的大局,也在所不惜。

天大地大,个人前途最大。

崔向也有过一丝犹豫,觉得是不是太计较一时得失了。冒着得罪叶石生的危险,冒着牺牲燕省大局的损失,也要在背后施展各种手段,迫使对手失败,或许太自私自利了?不过他又转念一想,等他上台之后,再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再在他的主导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未必就比现在推行差上多少,甚至还要更好!

正是出于这种自信和安慰,崔向决定还是要赌上一把,只要现在阻止了产业结构调整继续进行下去,燕省的局势还要回到以前一盘散沙的状态,非常有利于他乱中取利,从容坐大。

实施了宣传的策略之后,崔向就和马霄商议应对之策。他估计叶石生有三种应对之策,第一就是妥协,对领导小组的支持力度减弱,放慢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观察一下各方反应,以及各大媒体对程曦学文章是支持者多还是反对者多,再决定下一步。第二就是低调行事,不再继续推行产业结构调整,但不会给出任何解释,就是一切有关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都暂停执行,不再在任何公开场合提及有关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慢慢让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淡出公众的视线。也让领导小组的成员一批批回归各自岗位,名义上不解散领导小组,但实际上却是名存实亡。第三就是叶石生大受触动,被程曦学背后的势力吓住,即刻宣布暂停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小组成员各回原来的岗位……

第三种设想的可能性最低,第一种最高,当然,第二种也极有可能。崔向和马霄就设想中的叶石生的各种反应,分别制定了应对措施。

马霄和付先锋也一致认为,叶石生顾及面子,肯定会采取观望然后再淡化的措施。最后几人定下的策略是,先向叶石生示弱,声称是迫于上层压力才不得已而为之。然后再向叶石生转达上层的动态,说是上层的决定挺大,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次宣传的浪潮。如果燕省此时不站好队,以后不会有好结果。

三人的目标一致,就是想充分利用叶石生耳根软的特点,连哄带骗,让叶石生退缩,并且转向支持他们。

只是崔向一听说叶石生回来即刻召开了一个碰头会。却没有通知他,就让他心中一惊,有一种不好的预感。难道说叶石生会有第四种选择?也就是他们商议半天也觉得以叶石生的性格,绝对不可能选择更加坚定地推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第四种可能!

第四种可能是付先锋提出来的,崔向和马霄却一致认为不可能。叶石生并不是雷厉风行的人,他在燕省为官多年,已经养成了保守的习惯,因为离京城过近的缘故,燕省官员几乎无一例外都谨小慎微,仰望京城鼻息。京城一有风吹草动,无不打起十二分精神观望。基本只要国家有任何政策出台,最先严格执行的必定是燕省。

燕省,在古代号称直隶,直隶的意思就是直属京城。在清朝,直隶总督要比其他省份总督高上半级,位置极为重要。现在燕省虽然级别上不再高出别的省份一等,但政治上还是比任何省份都重要,作为唯一一个环绕京城的省份,燕省,是京城安全的最后屏障。

燕市也是国内所有省会中,离京城最近的一个。

因此,燕省的一举一动都在京城的眼皮底下,所有燕省的大小官员,都对京城的动向格外放在心上,尤其是作为一省书记的叶石生,敢对国家日报的不点名批评不提心吊胆?根据他以往的性格推算,付先锋提出了叶石生恼羞成怒之余,反而更加坚定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说法,被崔向和马霄异口同声表示没有可能。

而且崔向还寻了个机会。和马万正私下里接触了一次。虽然谈话不多,但马万正隐隐也流露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忧虑,含蓄地说出因为叶石生性格缺陷,不足以支撑燕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大举措。现今上层有了反对的声音,叶石生估计会产生退让的想法。

不过,马万正对马霄的做法表示了不满,不管如何,燕省日报事件就算能逼得叶石生一时手忙脚乱,等他回过神来,必定秋后算帐。

同时,马万正还暗示,夏想是个好同志,上层的政治斗争不应该涉及到他的身上。不管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景如何,他不希望有人拿夏想的前途作文章。如果有人想将夏想如何,他第一个不答应。

崔向表面上没说什么,心里却知道这算是马万正的“君子协定”了,就是对事不对人,只针对产业结构调整,不针对夏想本人。崔向却大为不解,夏想已经站在了马万正的对立面了,帮助宋朝度问鼎省长宝座,差不多已经和马万正背道而驰了,怎么马万正还这么维护夏想?夏想真有这么好?

夏想凭什么?还值得让马万正——堂堂的常务副省长亲口说出不许别人动他的话。他到底有什么依仗?

崔向无可奈何又恨极了夏想,夏想越得到众人的维护,就越是他最大的障碍,因为夏想的根基越稳,他想搬开夏想就越吃力,就越容易踢到铁板之上。

付先锋想利用连若菡整治夏想的办法,到现在暂时还没有眉目。因为连若菡在国外,对她的事情不好打听清楚。不过听说连若菡生了孩子,正在核实真假。付先锋说,如果确实是连若菡生了孩子,就有可能是夏想的功劳。到时他只需要把事情向连若菡的父亲一捅,再通过其他渠道传到吴家老爷子的耳中,夏想必死无疑。

但愿真是夏想的孩子,崔向甚至暗暗企盼。听付先锋的意思,吴家老爷子的能量自不用说,连若菡的亲生父亲吴才洋也是一个极有性格的人,而且手腕极高,他身为一省大员,怎么会容忍自己的女儿没名没份地跟着夏想,还为他为了一个孩子?不勃然大怒才怪!

崔向做足了前期工作,这才信心满满地前来见叶石生,一见面,就被叶石生来了一手指桑骂槐。

明是骂麻秋工作失误,暗中是骂他和马霄背后的燕省日报事件。

崔向刚想开口解释燕省日报事件,却见钱锦松也在,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说道:“锦松也在?有事向叶书记汇报?”

钱锦松听出了崔向的意思,他在场的话,不方便崔书记向叶书记汇报工作,就冲崔向微一点头,又对叶石生说道:“叶书记,那我就先回去了……”

叶石生想了一想,也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等钱锦松走到门口的时候,他忽然又说了一句:“锦松,听说森林公园的森林居饭店不错,而且环境幽美,正好晚上有空,一起去坐坐如何?”

钱锦松微微一愣,随即明白了什么,笑道:“既然叶书记有雅兴,没问题,一定奉陪。我这就去安排……”

崔向脸色微微动容,心中明白叶石生的言外之意。一是告诉他,他和钱锦松之间关系不错。二是暗示,他要去森林居吃饭,森林公园是远景集团的产业。谁不知道夏想和远景集团的关系?领导的话就是要让人联想丰富,越摸不清领导意图越好。

崔向的心慢慢地下沉,预感到今天和叶石生的对话,将会十分沉重。

果然,钱锦松一走,叶石生就“啪”的一声将燕省日报摔到崔向面前,语气十分不善地说道:“崔书记,马霄是怎么回事?他这个宣传部长,是不是当得太自由自在了,还有没有组织和纪律?”

崔向被叶石生的气势一压,不由自主心中一惊,心想果然是久居高位,性子再软,一旦发作起来还是有无形的威严,他忙一脸凝重地说道:“是我的错,叶书记,我向您检讨,承认我工作上的失误。本来马霄同志找我商议了这件事情,也是因为中宣部和中央首长通过不同渠道对燕省的产业结构调整表示了关注,似乎对燕省媒体一面倒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大为不满,认为真理越辨越明,应该向中央看齐,连国家日报都刊登了著名学者程曦学的文章,而且燕省领导小组的成员夏想也在青年报发表了反驳文章,燕省的媒体却一点动静也没有,也说不过去。马霄同志的意见是,燕省是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最有成绩的省份,又离京城最近,既然有首长都表示了关注,我们燕省的媒体不组织讨论也说不去,要和中央表示高度一致才好……”

叶石生不动声色地听崔向解释,慢慢地点燃一支烟,眯起了眼睛,一副笃定、自信的样子。

崔向吃惊不小,从叶石生的表现来看,刚才自己抬出国家日报和中央首长,显然对他没有触动。

“我当时就和马霄同志商量,此事要先请示叶书记,但联系了一次,没联系上您,而且国家日报的文章一经发表,就已经在燕省引起了不少猜测……”崔向的话未说完,就被叶石生打断。

叶石生捏着烟,眼神之中流露出淡淡的威严:“联系不上我?看来,麻秋的工作最近总是出错,我是不是该换一个秘书了?”

崔向没想到叶石生专挑他话里的毛病,一不留神又说错了一句话,得罪了麻秋。麻秋虽然为人诚恳,不多事,但他毕竟是叶石生最信任的人。这下倒好,麻秋以后不记恨他才怪。

“我……其实不关麻秘书的事情,可能是我拨错了电话。”崔向无奈,只好自打嘴巴,又继续说道,“主要也是当时情势急迫,中央首长说了,国家日报之后,还陆续会有其他报纸发表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文章,燕省再落后的话,就说不过去了。因为第一波浪潮是国家媒体,第二波浪潮就是国内各省的媒体,燕省离京城最近,又正在大力推行产业结构调整,首当其冲应该跑到其他兄弟省份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