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秀才虽然没主动跟夏老爷子提要分家,但却对田氏提出分家以及之后的折腾都没有阻止。

夏老爷子怎么能不灰心呢。

“其实分家了也挺好的。”夏至想了想,就说道。虽然田氏和夏二叔选择这样的当口闹分家很不厚道,但如果大家一起过下去,那出现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如今分家了,田氏和夏二婶还对夏老太太那样的,如果继续在一起过日子,就会有更多的、避免不了的摩擦和矛盾。

那样的话,估计小黑鱼儿都没法出生了。

夏至并没有声讨田氏和夏二叔、夏二婶,而是笑嘻嘻地把这个观点说了出来。

夏老太太忍不住笑了。

分家了,虽然夏三叔吃了些亏。但是之后,她的日子也确实是过的顺心了。当初分家,她心里也是愿意的,就算是知道亲生儿子会吃亏,她也愿意。

(未完待续。)

第 223 章 第二百二十四章 动员

夏老太太虽然笑了,但终究没有把也愿意分家这句话说出来。她只叹息地告诉夏至,说夏老爷子为分家的事很是伤心,好几年才缓过来。

这句话,夏至是相信的。

一夜好睡。第二天早上,夏至是在小黑鱼儿的说话声中醒过来的。她睁开眼睛,就看见外面的天已经亮了。

盛夏的早晨,些微有那么一丝丝的凉意,空气中都是花草的香气,还杂夹着饭香。

她旁边的褥子还在,但是小黑鱼儿却不在了。小黑鱼儿在外屋跟夏老太太说话。夏老太太的声音很低很柔和,小黑鱼儿却是中气十足嗓门,自然还带着稚~嫩的童音。

又是晴朗而美好的一天。

夏至坐起来伸了个懒腰,一瞬间就觉得仿佛就满血复活,元气满满了。她穿好了衣裳,先将自己和小黑鱼儿的被褥都收了起来,然后才到堂屋来。

夏老太太正在做饭,小黑鱼儿就在夏老太太旁边,叽叽喳喳地跟夏老太太说话。

“十六!”小黑鱼儿看见夏至,立刻就停了跟夏老太太说话,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夏至,透着一股子的亲近劲儿。

“十六,起来啦?咋不多睡一会,这早上凉快。”夏老太太也笑着对夏至说道。

“睡饱啦。”夏至笑了笑。

“那就赶紧去洗洗好吃饭了。”夏老太太加快了手中的动作。

堂屋里有水缸存着水,所以夏至不用去后院,就直接从水缸里舀水洗漱了。她一边洗脸,还一边跟夏老太太和小黑鱼儿说话。

“我爷还真没回来。”

“事儿不好唠,可不就得唠一整宿。十六啊,一会吃完了饭,你和你老叔再去看看你~爷。”夏老太太就说。

夏至自然答应。

她这边洗漱好了,夏老太太已经利落地摆上了饭桌。她给小儿子和孙女准备的早饭是粥、饼子加咸鸭蛋。

粥是粳米粥,熬的稠稠的。

北镇府的稻田非常少,米店里的大米很多都是从南面千里迢迢地运来的,所以价格就比较贵。庄户人家是很少吃粳米的,也就是老人和小孩,偶尔吃一些,或者是病了的人为了将养,才会熬些粳米粥吃。

这还得是比较富足的人家,那家境平常的,就更吃不到了。

夏老太太给小黑鱼儿和夏至开了小灶,连小孙子夏林的份儿都没给带。

饼子就是庄户人家常吃的苞米面饼子,不过苞米面磨的比较细,夏老太太和面、贴饼子的手艺也好,这饼子吃到嘴里香喷喷的。

咸鸭蛋就是自己家养的鸭子下的,夏老太太自己腌的。

很简单,却又散发着浓浓的幸福味道的早饭。

看夏至和小黑鱼儿都在饭桌边坐好了,夏老太太也上炕坐了。她将每个鸭蛋都磕开,然后用筷子扎进去,挑出出油多的给夏至和小黑鱼儿。

“正好腌了一个月,看来腌的还行,都出油了。十六,尝尝好吃不好吃。”夏老太太笑着让夏至。

这鸭蛋是绝对正宗的散养柴鸭蛋,腌制之后,蛋黄黄中透着红,油汪汪的,只是看着,就已经很有胃口了,就着粳米粥和饼子吃进嘴里,更是非常美味。

“我奶腌的鸭蛋就是好吃。”夏至笑眯眯地说了一句。

盐鸭蛋也是门手艺,有些主妇腌制出来的就只是咸,并不香,还有些人腌制出来的是臭的。夏老太太在这方面并不辜负夏至的赞叹,她腌制的鸭蛋和鸡蛋都非常好吃,极少有失手的时候。

夏老太太很高兴,还告诉夏至:“今年的鸭蛋我一个都不卖,都腌起来,管够吃。十六,我还多煮了几个,一会你拿家里去。”

这意思是让夏至带给田氏、夏桥他们吃。

“就给大桥和小树儿吃,别人不给她。”小黑鱼儿就开口说道。

“奶,我攒了些鸡蛋,想腌起来。奶,你要是有空,帮我腌了呗。”夏至就跟夏老太太商量。

“行。”夏老太太痛快地答应了下来。

吃过了早饭,夏老爷子还没回来。

夏至和小黑鱼儿又玩了一会,看着日头老高了,这才带着大青往后街老孙家来。这次和昨天不同,老孙家的几个小孩正在大门口玩,看见夏至和小黑鱼儿,赶忙就往屋子里送信儿。

有这几个孩子陪着,老孙家的大黄狗连叫都没叫了。

上房屋子里的人少了很多,夏老爷子和几个人坐在炕上正低声的说话,其中就有孙四儿。老孙家的两个儿媳妇正在往下收拾饭桌子。

看着情形,事情就算是没唠完,那也差不多了。

结果就是,事情已经唠完了。

夏至和小黑鱼儿等了一会,夏老爷子就下炕,跟着他们回家了。其他的人也和他们一起出来,孙家的人将他们一直送到大门口。

路上,夏至就问夏老爷子困不困,累不累。

夏老爷子笑着摇头,夏至看看夏老爷子,觉得他脸上确实看不出什么疲惫来,精气神儿很好的样子。

“爷,你回家跟我奶说两句好话呗。”夏至就劝夏老爷子,“你一宿不回去,我奶可担心了。”

“这有啥担心的,我又没上别处去。”夏老爷子满不在乎地说道。

不过回到家之后,夏老爷子虽然没跟夏老太太说什么好话,但是态度却是格外的和悦。夏老太太昨天听了夏至的劝,也没唠叨夏老爷子。

就这样,老两口的心情都不错。

夏老太太就问夏老爷子想吃点儿啥不,又让他补一会觉。夏老爷子就说在孙家已经吃饱了,而且也不困,还打算一会下地去看看。

麦子收回来了,很快就要种下一茬。

夏老太太就拿夏老爷子没办法。

“我看我爷挺有精神的,年轻人都不一定比得上。”夏至在旁边说了一句。

“那是,你得看是啥事。就这种给别人家管事儿,让他几宿不睡,那都没事。”夏老太太就说道。

夏老爷子眯了眯眼睛,啥也没说,还特意跟夏至说话,将这个话茬给岔了开去。

“爷,那你要是不歇着,我正好跟你商量一件事。”

“啥事啊?”夏老爷子心情很好地问。

夏至就将要做小生意,到临水镇的集上卖薯条、薯角,贴补家用的事跟夏老爷子说了。她还简要地说了说昨天算好了的成本和收益。

他们说话这会工夫,夏三叔、夏三叔,腊月和小夏林都来了。

夏老爷子听完了夏至的话,又看了看夏老太太,再看看坐在炕沿上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女们。他没有立刻答复夏至。

“十六啊,看来你都想好了。”

“爷,就差你点头了。”夏至也没拐弯抹角,她还跟夏老爷子解释,“爷,咱这不算是经商,咱还是庄稼人。”

夏至还给夏老爷子举例子,比如说夏老六是庄稼人吧,他会编筐编篓的手艺,所以农闲的时候就编筐编篓地送到集上去卖。还有农闲的时候做木匠的,还有夏三叔和夏三婶,他们闲下来的时候还会出去给人做工赚钱贴补家用呢。

“爷,你肯定知道那句话。无农不稳,无商不富。咱们不想着发大财,让日子好过些总没错吧。”

除了夏老爷子,大家都在点头。

夏老爷子也看出来了,确实是大家伙都愿意,就等他一个人点头了。

“十六,你跟我说了这老些,还真当我是老古板啊。你都打算好了,那咱就试试吧。”夏老爷子痛快地点了头。

夏至大喜,当即就跟夏老爷子详细地商量起来。

首先,就是启动资金的问题,他们要怎么把摊子给支起来。

“锅碗瓢盆这些家里都有,就是要添置,也不多,现到集上置办就行。”夏老太太就说道,她也很支持这件事,并且把夏至的话都听了进去,还帮着夏至打算。

“支摊子这事咱也不用别人,家里木头啥的都有。那个灶我也会垒。”这是夏三叔了。

至于核心技术,那自然就是夏至提供了。因为夏三叔和夏三婶愿意参与到这件事情里来,夏至也不可能总是亲自上阵,所以她就承诺,会教会夏三叔和夏三婶薯条和薯角的制作方法。

这里面当然包括了她的独家配方和诀窍了。

“摊位的事,恐怕得我爷亲自出马。”这些都分派好了,夏至就笑着跟夏老爷子说道。

为什么这件事一定要夏老爷子的首肯呢,主要还是这件事。

在集市上摆摊,尤其是这种占地比较多,比较固定的摊位,那是得找管理集市的小吏的。夏老爷子人面广,由他出面,事情肯定能办的妥妥当当。

夏至这么想的,也就这么说了。

夏老爷子脸上露出几分笑意来,貌似对此颇有几分得意。当然了,他不会跟自己的儿孙们拿乔,很痛快地就应承了下来。

“还有一个,就是本钱啦。”夏至又提出一个问题。虽然很多东西都是现成的,但还是得花钱置办一些。

比如油,比如糖。

夏老爷子略微沉吟,就说本钱由他来出。“需要多少银钱,都从我和你奶这拿。”

夏至微笑,这正合她的心意。她把手里的银钱都给花光了,要不然也不会想到这个主意。对于夏老爷子出本钱这件事,夏三叔和夏三婶自然是更不会有异议了。

最后就还剩下一个利润的分配问题了。

所谓亲兄弟明算账,夏至的意思,一开始就得把这一块给理清楚了,所以她也没有遮遮掩掩地,就跟夏老爷子说了。

“我爷这头是出钱的,我是出技术的,到时候都是分红。有利润就分,没利润就分,亏了…亏了是我爷的。”

夏老爷子嘿地笑了一声,没说啥,算是默认了。

“我三叔和三婶出力,有两个选择,分红也行,每天拿工钱也行。分红跟我们一样,拿工钱就是不管这生意是亏是赢,出一天工,就有一天的钱。”

夏至把条件都明明白白地摆在了桌面上。

这件事,夏老爷子替夏三叔做了决定。“你三叔三婶就拿工钱吧。”

夏三叔和夏三婶都点头表示同意。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夏老爷子是个急脾气,做事雷厉风行,再加上夏至在旁边话里话外地催促,他立刻就让夏三叔套车,去镇上找人解决摊位的事。

夏至就将夏桥也找过来,将事情简要地跟他说了,让他跟着夏老爷子、夏三叔一起去。

“十六,我、我能不能也来帮忙。”夏桥就跟夏至商量。

“那咋不能。”夏至立刻应了,“哥,你来干活,我也给你开工钱。”

夏老爷子见夏至将夏桥找来,更加高兴,乐呵呵地带了夏三叔和夏桥往临水镇上去了。

夏至则是留在家里,给夏三婶和腊月做培训。

也就是薯条和薯条的做法和诀窍了。

“三婶,腊月,啥叫秘方,你们都知道吧。”

“知道。”夏三婶看来很高兴,话都多了一些。“就是啥祖传秘方的,听人说过。”

“对,就是差不多的意思。咱们这个也是秘方,不许外传。谁问也不能说…”夏至如此这般,先将保密的重要性跟夏三婶和腊月强调了。

夏三婶和腊月都点头,郑重地做了保证。

夏老太太带着小黑鱼儿在旁边,夏老太太就让夏至放心。

“你三婶的嘴可最紧了。腊月这点随她娘。她们娘俩都知道好歹。”

夏至点头表示认可,这才跟夏三婶和腊月详细说起薯角和薯条的做法来。当然了,少不得还要示范一番。

等夏老爷子带着夏三叔和夏桥从临水镇回来的时候,刚进街口就闻见了家里飘过来的油炸的香气。

夏老爷子面上没啥表情,心里却暗暗地嘀咕。这么下去,只怕村子里的人不是说老夏家发财了,就得说老夏家不会过日子。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不过,夏至说赚了钱,小的几个就能上学了。这个他不能不支持。

而且,听夏至说那个薯条薯角啥的,下酒很不错,一会回到家里,应该能够尝尝,嗯。

夏老爷子晌午的时候,果然尝到了薯条和薯角,还有夏至独特配方的风味丸子。

呲溜喝了一口酒,夏老爷子点头说好。

摊位他也给办下来,就等夏至去看了。(未完待续。)

第 224 章 第二百二十五章 开业啦

夏老爷子、夏三叔和夏桥都已经看过地方了,夏桥还跟夏至简单地描述了一下。夏至这些日子常去赶集,夏桥一说,她心中就有了个大概的印象。

是块位置不错的好地方。

夏老爷子还是很有些眼力和面子的。

夏老爷子吃的挺高兴,今天的事情又办的顺利,他就让夏至再去看看。“要是觉着不行,我再去找他们,让他们给咱们换块地方。”

“我爷相中的,那肯定没问题。”夏至就笑呵呵地说道。

夏至也是个雷厉风行的性子,既然摊位地地点都已经定好了,她也不想耽搁时间。正好这几天还不忙着种大豆,所以吃过了晌午饭,夏至就建议去到临水镇,先把摊子给搭建起来。

这个提议,立刻就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夏家没有懒人,别的优点不说,都有个勤快劲儿。

去看摊子的地点的时候,夏老爷子、夏二叔和夏桥就已经大概地估摸出了要用的砖石木料等。这些家里都是现成的,搬上车,再带上工具,一家人就出发了。

谁都想去,好在用的料不多,这大车还能坐下。

最后就是留下夏老太太看家,夏老爷子、夏三婶、夏桥、小树儿、腊月、小夏林都坐车上了。小夏林为了节省地方,干脆就坐在夏三婶怀里了。

没办法,他张罗跟着,大家伙就都逗他,说他年纪小,啥活也干不了,不打算带他。小夏林很不服气的,但确实也知道自己人小,只好各种努力。坐在自己娘怀里省地方,就是他最先想到了的。

自然,这车上更少不了夏至和小黑鱼儿。

大青就只能跟着大车跑了。他最近伙食好,这段路对他根本就不成问题。

一大家子说说笑笑地坐着车出了村口。

“这拴了车之后,就是方便。”夏老爷子感慨地说了一句。

夏三叔点头附和。这些天,大家伙都已经切身地体会到了家里有车的便利的。虽然是花了不少银钱,但大家都觉得这钱花的很值。

很快就到了镇上,夏三叔熟门熟路地将车赶进集市。今天不逢集,所以集市上空空荡荡的。夏三叔把马车就停在了自家的摊位旁边。正是集市上吃食摊子聚集的地方。

夏老爷子给夏至定的摊位,已经有石灰线和石块划了出来,就在这些吃食摊子的一端,旁边就是水果市场。赶集的人们要过来吃饭,几乎都要经过他们的摊位。

比起一些吃食摊子来说,这摊位不算大,但也不小。而且,按照夏至的打算,薯条和薯角这样的吃食,用油纸包起来,很容易带走了吃,这也很符合小孩子吃东西的习惯。所以,摊位的大小,就不成问题了。

夏至觉得这摊很好,尤其是位置,可以说得上是上佳的。

“那当然了,也不看是谁给找来的。”夏桥打趣着说了一句。

夏老爷子那自然是很得意的,也很高兴。带着三儿子和大孙子出门办事,他不仅面子上光彩,心中更是乐意的很。

几个人大致商量了一下,就忙着将带来的木石材料往下搬。

集市上的吃食摊子布置起来都很简单,主要是灶台,放置东西的案板,还有桌子椅子等物,都是逢集摆摊的时候才会带来的,周围也不用围墙,冬天的时候,都是用秸秆编的帘子围起来能挡风就行,而现在夏天,就更简单了,只需要区分出个摊位的区域来就行。

夏至这个时候就帮不上什么忙,主力是夏三叔和夏三婶,夏老爷子也是干惯各种活计了,他带着夏桥,几个人手脚利落地开始垒灶台。其他的人,就在旁边打下手。

小夏林力求表现,不过他也就能帮着扶扶架子,或者递些重量轻的东西。不过这样也就足够了。尤其是他那认真积极的模样,实在是极大地取~悦了大家。

等这边活计干的差不多的时候,夏至就从夏老爷子手中支了银钱,带了小黑鱼儿去采买。

土豆家里就有,而且也很容易买到,根本就不用到集上来,在大兴庄随随便便就能买到几百上千斤,而且保证质量,价格优惠。

夏老爷子还跟夏至说了,如果这生意真的做下去,有利润可赚,那他还打算再种一批土豆。

现在收的土豆是春天种,伏天收,也叫做伏豆。这种土豆也能存放到明年,但是却比较容易发芽。如果现在种土豆,就是秋天收,叫做秋豆。秋豆不易发芽,很容易就能存放到明年去,正好能跟明年的伏豆接上。

再然后,最重要的,也是用量比较大的,就是豆油了。

夏至打算好了,就带小黑鱼儿往临水镇上最大的杂货铺来,也就是她最为熟识的那家杂货铺了。

因为她常来,还送荷包过来卖,所以杂货铺的掌柜和伙计都认识她。她一进杂货铺,掌柜的正好看见,就走过来跟她说话。

“夏至姑娘,这是又送荷包来了?”

“掌柜的,不好意思,这次没有荷包。”夏至微微一笑,就把大家伙都忙着收割麦子,没绣出几个荷包来的事情跟掌柜的说了。“再等几天,我就能送来了。”

掌柜的笑眯眯的点头,又问夏至是不是的打算买些什么。

夏至不仅是这里的供货商,她还是个常客买主。

“买豆油。”夏至就说,“先买十斤。”

杂货铺里有大桶装的豆油,不过来买油的大多都是十斤两斤的买,也有买半斤几两的。十斤豆油,即便是在这家镇上最大的杂货铺,那也是桩大生意。

掌柜的忙就引着夏至到了油桶旁边,还殷勤地跟夏至询问:“是家里要办大事情?”

“不是,我打算在集上摆个摊子,炸点儿吃食卖。”夏至告诉杂货铺的掌柜。

掌柜的这才明白过来,因为看着只有夏至和小黑鱼儿,两人手边也没带着桶,就问夏至打算怎么把油拿回家。

“不拿回去。掌柜的,我先跟你定下,把钱给你。明天赶集早上过来取油。”夏至就说。

“那没问题。”掌柜的立刻就应了下来。摆摊的人,肯定得比赶集的人早到,他就得安排人提前开铺子给夏至准备豆油。

然而在他,这根本就是不成问题的。

夏至的摊子如果一直办下去,那就是他的一个大主顾。对待这样的大主顾,那必须得周到体贴。

像这种做生意的,很多买原材料的时候都不给现钱而是赊着,或者到月底,或者是到了约定的时候才结账付钱。

掌柜的看出夏至是打算付现钱,就跟夏至把这一点解释了。意思夏至和他也很熟了,他也知道夏老爷子,这油钱可以先赊欠着,到了月底再给。

夏至手里是拿着钱来的,但听掌柜的这么说,就笑着答应了。

这样暂时赊欠着,她的手里就有更多的流动资金可以用来周转。就凭掌柜的这么坦诚,夏至都决定,以后要多多照顾他这杂货铺子的生意。

虽然没有付全款,但夏至还是给掌柜的留下了一部分定金。

毕竟她是第一次来买油,掌柜的为人做事敞亮,她也得领情。跟掌柜的说好了明天早上来取油的事,夏至就从杂货铺出来又林林总总地买了不少东西,大多就是调料和糖了。

买到了东西回到摊位上,夏三叔几个已经将灶台搭建起来,还围了个小小的操作间,那是夏至特别要求的。整个摊位收拾的比其他的摊位都要利索规整。

夏三叔擦着脸上的汗,让夏至看看他们搭的灶台怎样。

“明天把大锅按上,烧上火就行了。”

夏至各处都看了一遍,对于夏三叔的手艺很是满意。她也把买油的事情跟大家说了。已经是傍晚时分,既然该准备的都准备了,大家就忙收拾了赶车回家。

他们到家的时候,夏老太太已经将晚饭都给准备停当了。因为夏三叔和夏三婶都去了镇上干活,夏老太太也将他们一家几口人的份儿给带了出来。

晚饭大家就都在后院上房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