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娘,您能别出馊主意么?”杜锦宁连连摆手,站了起来,“行了,我去前面了。你记得安排表妹的亲事。到时候去润州,她就别跟着去了,亲事的安排没那么快的话,就让她留在大姐或三姐家里吧。”

“好吧,我让你三个姐姐也帮着打听打听。那些媒人可不靠谱。”陈氏没敢再继续齐慕远的话题。

女儿那么聪明,肯定会想出好办法来试探齐慕远的。f

第708章 处理财产

“那种想依靠咱们权势的也别要。你也知道,此去润州,没准我想回京就不容易了。别到时候看到咱们失了势,那些人就变了嘴脸。”杜锦宁不放心地叮嘱道。

“我知道。”陈氏自信地道,“这些年跟着你见识了不少,你娘我这点看人的眼光还是有的。”

处理完陈立的事情,杜锦宁回到院里,就开始思考自己财产的事。

如果没有跟齐慕远的恋情,她或许会一直女扮男装呆在官场上,直到有一天瞒不住为止。既然有很好的前瞻眼光和赚钱能力,她自然不会紧捂着银子不投资。

所以刚刚到京城的时候,她又添置了不少固定资产,除了用于做示范和研究稻谷所用的上等稻田二三百亩,还有用于栽种茶叶的几百亩山地、以及后来又扩大到二百亩面积的花卉种植基地。

除此之外,她京城里还有许多铺面,开了十家花店和书铺;另外还与齐慕远合伙开的几家酒楼,与梁先宽合伙的茶馆、书铺和家俱、园林等产业。

这些产业,因为都经营良好,赚钱能力很强,每年为她带来许多收益。

而杜家只有她与母亲两个主子,外加二三十个下人,开销并不大。原先还要养秦老六那里的人,可现在那些人都被安排到了各处,不再需要支出,这笔开支便省了下来。

收入多,支出少,进京不到一年的时间,又为她创造了二万多两银子的收益。再加上以前在桂省积攒下来的,她现在手头上的银子已有三万五千两了。

三万多两银子对于世家那种人口极多且生活奢侈的人家来说,大概也就堪堪够一年的开销,但对于草根出身的杜锦宁和陈氏两人,如果不养下人又有房子住的话,一百来两银子就够她俩一年的丰衣足食了。

更何况,杜锦宁就算死遁换回了女装,也不缺赚钱能力,所以三万五千两银子,完全可以支撑她们十几二十年的开销。

再说,她又不是马上死遁,起码三年内她是不会动的。而这三年,以她名下产业的赚钱能力,只要不再投资,再为她赚上几万两银子都不成问题。

这么一想,她将三百亩稻田和两个铺面分别分到三位姐姐名下;另外,与梁先宽合伙的生意里,茶馆拔到大姐杜方菲名下,书铺和家俱的股份拔到三姐杜方苓名下,园林生意拔到四姐杜方蕙名下。余下的固定资产,她就决定不动了。

变动太多,容易引起别人怀疑。反正还有三年的时间,慢慢过户就是了。到时候,除了三位姐姐,她还会给跟随她多年的庄越和姚书棋等下人一些财产,也不枉他们跟随自己一回。

先分与梁先宽名下的产业,也是担心一旦她失势或是不在了,梁家的那些族人就会各种打主意,把她名下的这些“无主”的资产给侵吞掉。她信得过梁先宽,但信不过梁家人。而梁家情况复杂,一直都不是梁先宽能全面掌控的。

这件事,就不用麻烦别人,新进户部不久的方少华就可以帮着让属下的官吏办理。

方少华正好是管着这一块儿的。

“你这是干什么?不过日子了?”方少华听到这事,十分不解。

相处这么多年,杜锦宁这短短十五年的经历,他没少听关嘉泽说起,妻子杜方蕙更会在他耳边念叨。他知道杜锦宁的一切都是白手起家辛苦获得的。一面读书,一面赚钱养家,这份辛苦,真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说别的,光是看看许成源就知道了。许成源有家庭责任心,想凭自己的本事让母亲妻儿过上不输于其他几位好友的日子。但他因为要专心读书,对于赚钱的事根本就力有未逮。这些年全是靠母亲谢氏辛苦做生意,以及杜方菲的嫁妆帮衬,还有杜锦宁在生意上的提点,这才慢慢把日子过起来。否则,他家定然入不敷出。

虽说杜锦宁是个妖孽,一般人所不能比。但一个人的精力终是有限的,这边费尽心神念书,那边劳心劳力赚钱,饶是妖孽如杜锦宁,也很辛苦吧?

现在好不容易积攒了一些家底,脱离了穷困,娶亲时不会再被世家所嫌弃,杜锦宁却像这些钱财咬手似的,竟然又跟散财童子一样把家产到处送人。

“你姐姐们都成亲了。我对你四姐怎么样,你应该心里清楚吧?你三姐家里,我看都是你三姐当家,鲁小北要是有什么异心,非得被她用大扫帚扫地出门不可。”方少华苦口婆心地劝道。

想起杜方苓成亲后一如既往的泼辣,管得成了富家老爷的鲁小北服服帖帖,杜锦宁就不禁莞尔一笑。

“至于你大姐,她婆婆是个明事理的,许成源这人也有良心。再加上你大姐名下的财产不比许成源名下的少,还给许家生了两个儿子,许家母子也不敢给你大姐气受。”方少华又道。

“我说这些,就是想说:你姐姐们生活得都很好,你即便去了外任,她们都是大人了,也能照顾好自己,用不着你这样操外婆心。这些财产,你还是自己收着吧。你好了,她们自然就好了。送给她们,财帛动人心,没准还会给她们惹来麻烦。”

杜锦宁听了这番话,满满都是感动。

她知道作为女婿,这些话都不是方少华应该说的。方少华即便是以前性子跳脱的时候,也很知道分寸,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他一清二楚。更不用说自打成亲后他就成熟稳重了不少。

而且杜锦宁送的财产里,还有他妻子的一份。财产归他妻子,就是归他孩子,最后也会成为方家的一份财产,这是对他十分有利的事。而许成源和鲁小北得知他今天这番话,如果他们自私一点,心里就会对方少华产生芥蒂。

所以说,无论是从利益还是从亲戚相处之道来说,这番话都不是他应该说的。

但他还是说了,那是把杜锦宁当成了最好的朋友,真心实意地为她打算。f

第709章 赵晤召见

“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不过我有自己的考量。”杜锦宁道,“以后我离她们远了,几年后能不能回京也还是未知数,多留点财产给她们傍身,我跟我娘也放心些。至于我自己,难道你还怀疑我赚钱的能力吗?我能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赚下这样一份家产,那么有了这些财产打底,花两年时间再赚一份都不成问题。

方少华一听这话,倒是释然了。

是啊,杜锦宁有本事赚钱,愿意给他的姐姐们钱花,他再劝才是瞎操心。

朝中有人好办事,财产转户又不是多麻烦的事,不过是办个手续,第二天上午方少华就把这事给办妥了。

三个姐姐知道此事,立刻跑了回来,问杜锦宁:“你这是想做什么?”

杜锦宁立刻把陈氏唤来:“娘,您来解释这件事吧。”

把一部分财产转移到三个姐姐名下,她是跟陈氏商量过的。陈氏自然也同意。

与其到时候她们娘儿两个死遁,杜锦宁名下的财产不知便宜了什么人,自然不如送给女儿们的好。

再说,经过这么多年,陈氏早已认清了一个事实——杜锦宁那脑子,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不管是读书、做官还是赚钱,那都是顶顶厉害的。跟她在一起,就算两人重新开始白手起家,也不会沦落到没饭吃的地步。所以这种事真不用她瞎担心。

由得母亲跟三个姐姐解释顺便告别,杜锦宁便去忙自己的事了。

要离京,她要处理的事不少。

除了生意上的事,她还有跟陆九渊三人的事没处理。

前几日,刊登着四个人文章的论着《心学论》这本书已由杜锦宁名下的书铺出售了。因为书铺伙计的大力推荐,以及杜锦宁这个新科状元的噱头,陆九渊三人也有些名气,这本论着还算卖得可以。

原本,接来下杜锦宁打算引导一场骂战,再筹备一次讲学,来获取学者文人对他们学派的关注,但现在情况忽然有变,这个承诺她就不能兑现了,自然要亲自去跟陆九渊解释解释,再跟他们说出自己的打算。

她正要出去,就见朱老头跑了进来,禀道:“少爷,有个陌生人,自称是宫里的,给您送来一个帖子。”

“宫里?”杜锦宁皱起了眉头。

她现在只想平平静静地离开京城,不想再跟宫里的任何人发生纠葛,尤其是赵明月。

赵明月给她惹的麻烦不小,导致她想去见赵晤一面都没敢去。

打开帖子,她没看内容,而是直接先看落款,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字:“赵明月。”

她差点就想把帖子扔回给朱老头,让他把帖子退回去。

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她只得抑制住心里的烦躁,将目光上移,看上面的内容。却是赵明月约她到一个茶馆里见面,说有话要谈。

“来的人还在门房等着回帖么?”她问道。

“是。”

杜锦宁转身回房,写了一份回帖,交给朱老头:“势必要让那人把帖子带给公主。”

朱老头答应一声,拿着回帖转身去了。

没过多久,那份帖子送到了赵明月手里,她打开一看,却是杜锦宁拒绝了与她见面。

“公主,您还是死心吧。”大宫女劝她道,“那杜锦宁放着您这么好的一个人不娶,偏要去喜欢一个男人,这样变态的人您还要给他机会。要是让太后娘娘知道了,不定多生气多伤心呢。”

赵明月没有说话,将杜锦宁的那份回帖慢慢地撕得粉碎,然后坐在回廊上望着远方,满脸落寞与茫然。

这头杜锦宁去了陆九渊呆了一个时辰,还没回到家里,就在半道上遇上骑马来寻她的周澄:“少爷,您快回去,皇上宣旨,让你进宫觐见。”

杜锦宁的眉头皱成了一团。

她有意想在离京前求见赵晤一次,现在赵晤主动召她觐见,本应该正中下怀才对,可她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赵明月的事,想来赵晤对她的印象差到了极点吧。偏刚才赵明月又派人送帖子来,杜锦宁下意识就觉得赵晤是找她算账来了。

不过皇帝宣召,她是没办法拒绝的。

当下她匆匆回去,换了一身官服,去皇宫求见。

“宣。”赵晤从一堆奏折里抬起头来,伸手揉了揉疲惫的眉心。

远远地看到一个俊美到让很多美女都自惭形秽的男人背着阳光走了进来,赵晤的眼不由得眯了一下。

他知道杜锦宁长得极好。但新登基、野心勃勃的他更看重杜锦宁的才学,从而没把这一点放在心上。

因为赵明月闹着在嫁给杜锦宁,因为杜锦宁与齐慕远之间的断袖之恋,今天赵晤第一次认认真真地打量起杜锦宁来。

然后他不得不承认,杜锦宁的长相,竟然不比他后宫里的妃子差。

一个男人,长得比一般的女人还美,偏又才华卓绝,学富五车,想到这个人不愿意做驸马,也不愿意娶妻,竟然与齐慕远搞基,赵晤的感觉就十分十分地复杂。

感觉到赵晤一直用十分诡异的目光打量自己,杜锦宁就有些不安。

她主动开口,打破了殿里的寂静:“皇上,您召微臣过来,是有什么事吗?”

吴公公在一旁挑眉。

一般的大臣,被皇上这样瞧着,哪个不是噤若寒蝉、战战兢兢、浑身上下直冒冷汗?他就没见过像杜锦宁这样,明知惹了长公主,让太后娘娘和皇上不高兴,还敢这么大胆的主动询问皇上有什么事的。

杜锦宁这一出声,赵晤才回过神来。

他脸上看不出喜怒,淡淡地问道:“杜锦宁,你招惹了长公主,还不肯对她负责,竟然敢当面跟齐慕远不清不楚。你就不怕朕砍你的头吗?”

“微臣不敢招惹长公主;拒绝长公主也是为她好。皇上是英明之君,是不会滥杀无辜的。”杜锦宁态度上不卑不亢,言语里却拍了赵晤一记马屁。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赵晤听了这话,心里果然很受用。

主要是杜锦宁不是阿谀奉承之辈,她偶尔拍个马屁,人家就会觉得她这话格外真诚。因此效果也就极好。

“我叫你来,是为了南边之事。”赵晤递一张奏折给杜锦宁,言归正传。

第710章 银行与报纸

杜锦宁打开奏折看了起来。

原来这是新到粤语的关乐和写回来的奏折,给皇帝汇报了一下当地的情况,并提出了一些问题。

见杜锦宁看完了奏折,赵晤问道:“这件事,你怎么看?”

关乐和在奏折里写道,放开了路引,整个省的商业活动立刻繁荣起来。不过他们最担心的情况并未出现。

当初,大家担心放开路引后,因为行商的利润丰厚,那些农民会放下手里的农具开始经商,而让农田荒芜。

但事实表明,农民虽然也有些开始行商,但更多的是趁农闲时多编几个草帽等手工品来卖,不会任由农田荒芜。而由于小商贩的活跃,农户们把手里的粮食和手工品卖给小商贩,不再任由大商人利用不多的销售渠道进行压价盘剥,日子比原先好过许多。

“恭喜皇上,第一步成功。”杜锦宁给赵晤道喜。

赵晤自然也十分高兴。

“那奏折里提的问题呢?”赵晤又问。

人员流动,商业繁荣,自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治安不如以前那么好,一下子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案子发生;还有物价也似有往上涨的趋势。

“乱世用重典,所以治安上要严打,抓住就严惩。惩戒一番后,那些蠢蠢欲动的人就会偃旗息鼓。而物价上涨应该是暂时的,这是人们把自己私藏的银子拿到市面去流通,从而造成了流通货币过多,物价会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不过只要官府做好控制,物价上涨的幅度应该不会很大。”

“不过,由于银子和铜钱不便携带,钱庄的银票必然会取代银子在市场上流通。一旦钱庄贪图利润,储存的银子和银票不成正式,必然会引起市面上的恐慌,那才是真正的物价上涨。所以微臣建议,由朝庭开办一个官方钱庄,统一印制银票代替银子和铜钱的流通,严格控制银票与储存白银的比例。通过官方钱庄,朝庭可以宏观地掌控和调节物价。另外再通过一些手段微观调控,平抑物价。如此一来,就不会出现大幅的通货膨胀了。”杜锦宁建议道。

想想自己以后或许没机会再跟赵晤谈话,杜锦宁也不再藏着掖着,把自己知道并理解的一些经济上的观念与方法,都一一跟赵晤说了,听得赵晤眼睛发亮。

拿到奏折,他也在想办法。治安上他跟杜锦宁一样的看待,那就是严惩。但对于如何抑制物价的上涨,他却是没什么好办法。召集了几个大臣来商议,大家似乎也提不出什么好点子。

毕竟大宋一直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除了荒年灾年有些波动,其余时候物价都十分稳定。大家对于如何抑制物价,实在是没什么经验,翻一翻典籍,也找不到类似的情况可以借鉴。

却不想杜锦宁一下子给了他许多解决方法,还给他灌输了许多理念,仿佛给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有些东西他还听不懂,但这不妨碍他觉得杜锦宁十分厉害。

本来做皇帝的一言九鼎,赵晤也习惯了做任何事前都经过深思熟虑,做了决定就不要反悔。

可这一刻,他忍不住要把杜锦宁留下:“要不你还是留在京中,别去外地了吧。你要研究稻种,朕来想办法给你弄些田地。皇家还有一大片祭田呢,应该够你折腾了。”

“呃,皇上,商业繁荣是建立在粮食富足的情况下的。粮食不足,根基不稳,什么都无从谈起。”杜锦宁道,“至于在润州还是在京城,微臣曾跟皇上您讨论过这个问题。”

赵晤叹了口气:“那好吧,还是照计划进行。”

他望着杜锦宁:“到了那里有什么事,及时派人跟朕联系。”

这是准备结束谈话了。

杜锦宁还有事没说呢,赶紧道:“皇上,臣有一事相禀。”

“哦,还有什么事?”赵晤好奇地问道。

“臣想在民间办一份报纸,这种报纸,跟朝庭办的邸报相类似。”

大宋是有官报的,上面刊登的内容是明发上谕、大臣奏章、以衣宫廷大事等政治情报。

为免赵晤误会,杜锦宁又详细地说明了报纸的内容:“这份报纸,主要是面对普通老百姓,上面刊登一些学术文章、连载话本、街头轶事等等,并不涉及朝庭大事。当然,如果皇上想宣扬什么政策,引导什么风向,也可以下令,让其进行刊登。比如粤省开放路引取得了成功,咱们完全可以在报纸上报道一番,引起京中民众的兴趣,再进行推广,适当引导。如此一来,推行就容易多了。”

赵晤一听倒是十分感兴趣,又问了几句,最后道:“你想办就办吧。”

反正就在京城里,他的眼皮子底下,如果觉得这件事对朝庭对他不利,他可以立刻叫停。而以杜锦宁的聪明,绝对不会干出对他和朝堂不利的事的。

杜锦宁刚才给了他很多好建议,现在提这么点小要求,如果不答应岂不显得他太过小气?

再者,他对于在民间办报纸的事也十分好奇,想知道效果是不是真有杜锦宁说的这么好。

得了赵晤许可,杜锦宁心满意足地告退离开。

回到家中,她便叫了庄越来,将此事跟他说了,又细细地把办报纸的好处说给他听:“不光能赚钱,还能掌控喉舌,引导舆论…”

生怕庄越不明白这赚钱的道道,她道:“比如京中某酒楼开业,他们可以花钱在咱们的报纸上打广告;比如某学者想宣扬自己的学术理论,也可以花钱在上面刊登。只要咱们的发行量大,这些钱都是很容易赚的。所以不要把每一份的报纸定价太高,稍有薄利即可。赚钱的主要还是在广告和其他方面。”

“啊呀,这可真是好东西。”庄越跟杜锦宁久了,接受新观念比一般人要快。经杜锦宁这么一说,他立刻发觉出这报纸的好处来。

“少爷放心,我一定把报纸给办好。”

“不用亲历亲为,找一个掌柜来做这件事,你掌控大局即可。”杜锦宁叮嘱道。

第711章 考虑周全

杜锦宁又花了一个时辰时间,把报纸的整个版面给设计出来。

她给报纸起名叫,算是隔空给赵晤拍了一记马屁,预示在他的治下,会出现昌明盛世;而“民报”是相对于“邸报”而言的,后者是官方报纸,前者则是民间报纸,算是自己给报纸的性质归了类,这样一来,就不容易引起赵晤和朝庭官员的反感。

正版头条,自然是朝庭新动向,可以宣扬赵晤颁布的新政策新思想,或是对于这些政策与思想的解读,也可以对六部的新政策或动向进行报道,比如去年的国民产值多少,粮食丰收还是欠收,哪里有灾荒等等。

下面的那个版面,杜锦宁则留给了各种思想学说的宣扬。古代文人学者一般都希望能通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但即便自己掏腰包印制书籍,也很少有人去买,从而难以产生大的影响。这一块地方则给了文人学者一个宣扬自己思想的窗口。只要这份报纸的销量大,那些文人学者就是掏再多钱刊登文章也乐意。这是报纸创收的一个重要的版面。

当然,在没人花钱刊登文章之前,这一块主要是宣扬她与陆九渊等人的心学文章。看到这种宣扬效果,想来那些文人学者一定会心动的。这也算是她对陆九渊三人的交待。

毕竟他们三人跟了她这么久,她一直没能如他们的愿尽力地去发展和宣扬心学,现在又要抽身离去,对他们终有欠缺。而在刊登他们的文章,宣扬心学的思想,算是给他们了一个完美的交待,同时杜锦宁也借此确立自己在学术思想上的地位,可谓是一举两得。

哥虽然离开了京城,但京城里依然流传着哥的传说。

第二版,划出一个地方来刊登连载话本,再划一个地方专门刊登一些民间轶事。

剩下的地方,就插入各种广告。而在没人花钱买广告位之前,杜锦宁肯定是要先给自己名下的花店、书铺、茶馆、园林、酒楼打一波广告。想想给自己名下的产业打广告,人们还要拿着钱买来看,杜锦宁心里就美滋滋的。

这份报纸,因为印刷技术及造纸技术的限制,版面并不大,目前就是这些内容。

其实这些年一直有许多事要做,很多方面杜锦宁没有精力去顾及。否则她完全可以自己开一个印刷坊,在活字字模烧制时加入铅,能大大提高活字字模的使用次数,降低活字印刷的成本,促使印刷术的进步。但她精力有限,只能顾着最重要的东西。

现在倒是可以借着印报纸的机会,让庄越把这个印刷坊搞起来。

杜锦宁给庄越一一分析了每一个版面的内容、用途及注意事项,又道:“你去找一些笔杆子厉害的人专门做咱们报社的记者,每人责任一两块版面的内容。”

“另外,这份报纸十天出一版,如果来不及就办个旬报,十五天一版也行。每次你把版面的内容定下来之后,送一份给齐老大人审阅,再派人送一份给我。反正润州离这里也就一天的路程,两天打个来回,并不耽误十天一刊的发行。齐老大人审阅过,就等于皇上审阅过,这是给咱们买一份保险,不至于出漏子。待我们两人都确定内容之后,你一定要盯着印刷刊行,千万不要让人钻空子,在上面印制一些反动或触及政治敏感性的内容。”

她盯着庄越的眼睛,表情肃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你应该知道,这种文字狱的后果如何,你也应该能想像得到,那是要掉脑袋的。所以这件事你一定要亲自盯着,倍加慎重,知道不?”

庄越一凛,赶紧保证道:“少爷放心,我一定会紧紧盯着。”

杜锦宁点点头:“行吧,你去物色做记者的人选吧。那些致仕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做官的官员,你可以请来做正版头条的记者;思想学术那一块可以让史修先生来做;连载话本当然是咱们自家的话本写手来写,其余自便。”

“我明白了。”

杜锦宁又道:“我留两千两银子给你作启动资金,如果两千两不够的话,下个月各产业的盈余你不必送给我,就用来办报纸,并开一家印刷坊。现在咱们要印的东西越来越多,而且报纸的内容又如此敏感,容易给人动手脚,所以印刷这一块一定要把握在自己手里。”

说着,她又把烧制活字字模时加入铅的方法告诉了庄越,让庄越找人去做试验。

“这些技术是我们手里的王牌,做这个的人一定要全家签死契,将其牢牢掌握在咱们自己手里。”她又叮嘱道,“别辛辛苦苦试验出来,却为人做了嫁衣裳。只要这印刷技术掌握在我们手中,别人就想也学咱们办报纸,印刷速度上不去,也比不过咱们。只要有竞争者,你就可以把出报的时间缩短,十天一刊变成五天一刊,甚至更短。”

“少爷放心,我一定将这方方面面的关都掌控好,不出乱子。”庄越郑重道。

见杜锦宁再没有别的吩咐,他便拱手告辞,立刻着手去办这件事。

他希望在少爷离京之前能够将报纸和印刷坊都完成草创,这样少爷放心,他也放心。

他已是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人生阅历丰富,又做了这么多年掌柜,跟着少爷来到京城,见识不少,自以为自己能独挡一面了。

可现在少爷要离京,把京中的一个大摊子扔给他,他竟然生出惶惶然不知所措的情绪来。

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即便他的年纪是少爷的三倍,自以为能力很强,少爷也始终是他的主心骨。他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大部分都归功于少爷的高瞻远瞩。他所做的事别人能取代,少爷那聪明绝顶的脑子却不是其他任何人能取代的。

这一刻,庄越更坚定了一生跟随杜锦宁的决心。

庄越走后不久,青木来禀:“少爷,齐少爷来了。”

第712章 见苏氏

杜锦宁这才恍然发现一天的时光又过去了,此时已傍晚来临。

齐慕远昨天就去大理寺上任了。而大概是他跟杜锦宁的断袖之恋在皇上面前都过了明路,这家伙行为更加肆无忌惮,每天下了衙就直接到杜锦宁这里来。

要不是杜锦宁赶他走,他都要住在杜家不回齐家了。

“你去收拾几样点心水果,我要去看齐爷爷。”杜锦宁吩咐青木。

话声刚落,齐慕远就进来了。

他穿着官朝,英姿挺拔,五官英俊,就这样大踏步从院外走进来,无端地让杜锦宁的心跳了一跳。

不待齐慕远走上台阶,她就笑道:“我一会儿要去看望齐爷爷,你是打算回齐府吃饭,还是在这里吃了再回去?”

尽管两人捅破了那层窗户纸,确立了“基友”关系,但杜锦宁竭力让两人的相处跟以前一样,禁止过于亲密的举动。

而在齐慕远心里,他倾慕杜锦宁、发自内心的喜欢杜锦宁,那都是来自灵魂上的渴求而非身体上的冲动。所以杜锦宁表现出了不喜欢,他便也克制着自己,不多与杜锦宁进行肢体接触。

“在这里吃吧。”齐慕远发现在杜家与杜锦宁单独在一起,是最放松最惬意的时刻,他不想回到齐家去,受父亲或母亲的打扰。

祖父一般都会比较晚才回家,现在肯定不在府内。

杜锦宁拉铃让人送饭菜过来,齐慕远则去东厢脱了官服,换上了常服。两人相处得如同成亲多年的夫妻,自然而默契。

东厢自打上次齐慕远离家出走却没来得及住就被齐伯昆拎走之后,就一直保持原样,算是杜锦宁为他保持的另一住所。齐慕远到杜家来时,累了困了,都会到那里歇息。

吃过饭,杜锦宁便坐了自己的马车,跟在齐慕远的马车后面,一前一后出了家门,往齐府去。

结果到了齐府,齐慕远一问门房,才知道这时候了齐伯昆竟然还没有回家。

“先去我院里坐坐。”他道。

杜锦宁自然无可无不可。

可还没等两人走到齐慕远的院子,就有下人过来传话:“少爷,老爷和太太知道杜少爷来了,想见见他。”

杜锦宁和齐慕远都愕然。

两人对视一眼。齐慕远道:“如果你不想去,我让人跟他们说,今天不方便,改天再来拜访。”

“不用了。”杜锦宁摇摇头。

不管齐文聪和苏氏有多不靠谱,他们也是齐慕远的父母,是长辈。而她作为齐慕远的朋友,长辈相召,自然要立刻去拜见的。这是礼貌问题。

而且,齐慕远作为孩子,不管自己平时有多嫌弃自己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朋友给父母以一定的尊重吧。

与齐慕远转头往内院厅堂去,杜锦宁心里就在猜测齐文聪和苏氏找自己有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