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7章 稻田

“公主放心,田里的一切事宜,都遵照公主的吩咐行事,不敢有半分懈怠。”宋庄头道。

杜锦宁带着他们种出了轰动整个大宋的高产水稻,让整个庄子的人走出去都昂首挺胸,被人尊重,本来臣服于杜锦宁的佃农们,对杜锦宁更是感激涕零。

现在,杜锦宁成了公主,身份尊贵得让大家惶恐,还让大家迁到了皇城根下,成为了皇家公主庄子的人,本来对杜锦宁感激而敬畏的心又翻了一倍。

现在不说杜锦宁下的命令十分正确,便是叫这些把田地看得命都重要的庄稼汉们把即将成熟的稻禾连根拔起,他们都眼睛不带眨一下的立即执行。

“鱼沟都挖好了吧?”杜锦宁又问。

“都挖好了。”宋庄头道,“都是按以前您定下的标准。”

这是用熟手的好处了。不用自己太过操心。

“走,去看看吧。”杜锦宁率先走在了前面。

她知道宋庄头办事靠谱,更何况现在还有工部的官员来盯着他们干活,她的吩咐一定会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毕竟一个季度后她和工部都得对赵晤和朝臣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但只听下人汇报,不去亲眼看看,加以核实,不是她的做事风格。

杜锦宁这个长公主,是靠本事获得的,不需要以衣饰行头、仪仗等东西来获得别人的尊重。

所以她今天来,知道要下地,虽作的是女装打扮,穿的衣服却是好走路好下田的。

容篱和佩篱两个宫女回宫了,杜锦宁今天带的是以后要跟着她的侍女。

青木、赤木两个小厮的名字都从“木”,她给她的侍女起名从“禾”,这两个丫鬟,一个名jiào chūn禾,一个叫夏禾,都是很接地气的名字。

春禾、夏禾都是秦老六从人牙子手里买来的,买下后教练武及各种本事,年纪虽不大,只有十五六岁,武力值却杜锦宁还要强些,为人也机灵。

要是一般的丫鬟跟着杜锦宁下田会较为难,她俩跟在杜锦宁身后,却半点事没有,还能关照杜锦宁的行动及安危。

有了丫鬟,小厮也不能扔下,青木和赤木仍跟着杜锦宁,保护杜锦宁的安全及做一些跑腿的事情。

这四个下人,是杜锦宁出门的标配了。回到家,青木、赤木不进内院,另有秋禾、冬禾两个丫鬟接春禾、夏禾的班。

不过现在在田地里巡视,只有两个丫鬟跟着,两个小厮已经避开人群去换稻种去了。

五百亩田地,不可能都巡视一遍,杜锦宁抽了几个地方去看了看,发现确实都按自己的命令执行了,田犁得够深,鱼沟也是按她要求的尺寸挖的。

看完田地,她又去看育苗田。育苗田选的是田,土质细腻,耕田时也要耕得更细更匀。

“王老爹、宋庄头、秦老爹,你们三人负责育苗。”杜锦宁道。

“是。”三个老头齐齐跪下,一时之间老泪纵横。

当初杜锦宁失踪,吴证让他们种植稻谷,最后却一季季减产,他们不知承受了多少压力,日夜担心全家会被砍头。

现在杜锦宁回来了,他们终于又找到了主心骨,再不用像以前那般担惊受怕了。

三人都是熟手,王老爹和秦老爹更是打杜锦宁考进士去京城时跟着她的,先进的育苗方法他们都掌握得十分好,又知道这次成败关乎大家的性命与前程,三人做事都一丝不苟,严格照着杜锦宁的吩咐执行。

为免出现杜锦宁出了意外、高产水稻又出问题的状况,赵晤跟杜锦宁商议后,采用自愿报名和杜锦宁认可的方式,从工部挑选出了四个二、三十岁的官员,跟着杜锦宁学习,并且帮助杜锦宁培育稻种。

谁不知道跟着杜锦宁搞这个高产水稻容易出成绩容易升官?

像他们这些官员,考进士进入官员后,从正七品官做起,没有背景没有后台,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想爬正五品都有四个台阶,三年一个考评,前面有空位才能升一级,二三十年都不一定能升到正四品。

但如果下一季高产水稻被顺利恢复过来,四个跟着杜锦宁的官员升一级官是妥妥的。以后要是产量能更高一点,官阶那肯定是飕飕往升。

没看杜锦宁靠着这个,欺君之罪都不被追究,还捞了个长公主当吗?那简直是一步登天啊。算她是个男子,原先大臣们的议论他们也听说过了,要给杜锦宁升个正三品呢。

所以报名来跟杜锦宁学习的人还挺多。

杜锦宁可不耐烦弄个搅屎棍来她的研究小组里,叫齐慕远好好查了一下这些官员的背景及为人性格,最后定下的是眼前这四个官员。

这四个基本都是技术宅类型的,是一门心思钻研、没有别的小心思、性格也不是很孤僻难相处。

这四个官员被挑出来后,一直到庄子呆着,跟宋庄头他们交流,监督他们做好春耕事宜。

他们事先是拜见过杜锦宁的,今天知道杜锦宁要来田里,都早早来候着了。这会子杜锦宁巡视田地,他们也都老老实实跟着。

杜锦宁转了一圈回来,便回了张家留下的宅子,看了站在廊下的青木一眼,青木朝她微微点了一下头。

杜锦宁放下心来,问跟着她的官员道:“种子在哪儿?”

官员连忙从身掏出钥匙,将一间屋子打开,推开门道:“在这里。工部派人送过来后,一直锁着,由下官拿着钥匙,没敢再让人进去。”

杜锦宁点点头,进去将稻种看了一遍,便吩咐宋庄头等人筛选种子。

选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选出饱满的稻种进行育苗,这样种出来的稻禾才会茁壮。

“公主,这些稻种也要吗?”一个官员不解地问道。

他指的是吴尚书他们种出来的越来越多瘪谷子的稻种。

杜锦宁点点头:“这些跟另一种分开育苗。”顿了顿,她很耐心地给四个官员解释道,“高产水稻,其实是杂交水稻,即用是花粉退化但雌蕊正常的母水稻,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的办法才能获得的种子。”

她先前培育出来的可是雄性不育系杂交水稻,没有人工授粉,自然结不出稻谷。吴尚书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

以后,她会培育出保持系的水稻出来。这种水稻可以一代一代繁殖下去,不用次次杂交才能获得种子了。

第868章 杜忽悠

四个官员:“…”听不懂怎么办?

不过听不懂才是正常的。他们研究了这么些年都没研究出什么东西,拿到杜锦宁研究出来的高产水稻,还能把这水稻给种成普通品种都不如,他们跟杜锦宁的差别实在太大了。

而且杜锦宁刚才说的,似乎就是高产水稻研究出来的原因。

这是不拿他们当外人啊。

报名来长公主手下干活,真是来对了。

他们四人十分激动。

一个官员就壮着胆子问道:“公主,什么叫花粉退化?什么叫雌蕊,什么叫人工辅助授粉?”

能考上进士的人脑袋都不笨,他虽听不懂,却靠着强大的记忆力倒把杜锦宁刚才所说的话硬记住了。

杜锦宁耐心地给他们解释了一遍。

即便听了还是不大明白,但四个官员感觉自己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以前对植物的理解也犹如拔开了迷蒙,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公主,您以后有什么事,尽管吩咐,我们一定竭尽全力去执行,绝不敢有任何差池。”那个问话的名叫康时安的官员涨红着脸激动地道。

“对对对,有什么事公主尽管吩咐。”其他三个官员也连声附和。

杜锦宁就是要收服这四个官员。

这四人是朝庭命官,拿着朝庭给的俸禄,“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对赵晤和朝庭的忠心自不必说。

这虽然没错,但杜锦宁不想她做点什么事,这些人就汇报给赵晤。她费心费力培养的人,转过头就把她给卖了,她图什么呀?

于是,杜忽悠又上线了。

她得先用专业知识把他们砸晕,再忽悠xǐ nǎo,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让汪福给四人来一波主人吹,保管把这四个本来就老实本份的官员忽悠得连自个儿姓啥都不知道了。

在杜锦宁忽悠人的当口,赵明月府上,正开办一场无我茶会。

所有的贵女都亲自设计并摆出茶席,亲手烧水沏茶,然后互相品茶评茶,不假于侍女之手。

这无我茶会的概念,也是杜锦宁在《盛世民报》的文章里提出来的,赵明月仔细阅读过这文章后,心有所感,于是就试着组织了一次,结果反响很好,于是京城里都流行起开办无我茶会来。

互相品完茶,一个贵女对赵明月道:“公主,能不能邀请宁国长公主来参加一次茶会?说起来,除了您,我们都还没见过她呢。”

“是啊是啊,很好奇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吕紫颐也抬起头来,期待地看向赵明月。

说起来,那位宁国长公主能被救出来,还是托她的福;后来皇上想给她与杜锦宁赐婚,杜锦宁才自曝自己是个女子。

虽说后来杜锦宁带了厚礼亲自上门去感谢了一番救命之恩,但那时杜锦宁还没自曝是女子,接待的是她的祖父英国公,所以迄今为止,吕紫颐还没见过那个跟自己有着神奇缘份的长公主杜锦宁。

赵明月听到大家的请求,却有些为难:“你们也知道,宁国她不像咱们这样得闲。高产水稻能不能种出来,还得靠她呢。现在正是春耕最繁忙的季节,她就是想来参加咱们的茶会,恐怕满朝文武都要说她不务正业。”

众贵女都有些失望,不过大家的长辈父兄都在朝中做官,宗室勋贵也领着差事,倒也十分能理解赵明月说的情况。

不过失望也就一瞬,她们跟杜锦宁没什么感情,只是因为杜锦宁成了长公主,就等于挤进了宗室勋贵的圈子。那日贵女们的母亲虽去送了亲,杜锦宁却是蒙着盖头,根本没瞧见她长什么样。大家对她比较好奇,这才想见她一见。

赵明月把大家的表情看在眼里。

她也知道,这些人想见杜锦宁,大部分是好奇,少部分则想看杜锦宁的笑话。毕竟杜锦宁是草根出身,就算做了长公主,在这些出身高贵的人看来也是上不了台面的。

不管赵明月面对杜锦宁时的心情如何微妙复杂,但对方终究是自己仰慕过的,她对这小部分人的心理就十分不满,自然不肯下帖子让这些人看笑话。

杜锦宁的才华卓绝出众,又岂是这些人能笑话的?这些人想借自小学习的规矩礼仪来笑话杜锦宁,压她一头,便是她赵明月都不答应。

杜锦宁不知道无论是贵女圈还是贵妇圈都在议论她,都对她这个人比较好奇。

她在庄子上呆了半日,便乘车回了城。不过没有立刻回公主府,而是去了一趟杜府——她即便出嫁了,但她原来的宅子门上,仍挂着“杜府”两个字。

说起来,她的身份有些尴尬。她被郑太后认成了义女,但她还有个亲生的母亲在,所以那日出嫁,郑太后并没有要求她到宫里回门。

郑太后没说,她便不好真把皇宫当成娘家回门。偏她又是从宫里出嫁的,回自己原来的“杜府”似乎也不对,所以那日她是以请安的名义跟齐慕远进了宫一趟,出宫后又拐回了娘家吃了顿饭,这才把“回门”这个礼节给糊弄过去。

看门的朱老头看到杜锦宁回来,十分高兴:“公主您回来了?巧了,太太也才从外面回来。大姑奶奶陪着她出门去挑衣服了。”

参加完杜锦宁的婚礼,许成源就去赴任了。他因为考评极好,张家赵家倒了又空出一些位置,再有齐伯昆的照拂,他直接升到了知州,上任的地方仍是徽州,只是换了个地方。

杜方菲担心杜锦宁出了嫁,陈氏一个人住不习惯,便主动留下来陪陪母亲,打算一个月后等许成源到任地把家安好再带着孩子过去。

杜锦宁进了门,陈氏和杜方菲自然十分高兴。

“这几日都是回齐家吃饭的吧?你婆婆对你如何,有没有为难你?”陈氏和杜方菲都十分关心这个问题。

“挺好的,没为难。我早上去给她请安,她还体谅我要去庄子上打理田地,让我只逢年过节去吃顿饭就行了,不用每日请安。”杜锦宁道。

“你这孩子,是个有福气的。”陈氏道。

杜方菲却道:“小妹是公主,齐夫人自然不敢太过为难她。”

杜锦宁笑笑没有说话。

母女三人正说着话,忽见姚书棋跟在下人身后走了进来,向杜锦宁禀道:“公主,日苯的船到了,陆先生他们回来了。”

“回来了?”杜锦宁惊喜地站了起来。

。九天神皇

第869章 震惊陆九渊的消息

陆九渊他们回来了,赵晤新自接待了他们,得知他们在日苯推广的茶道得到了日苯人的喜爱,带去的茶叶卖出了极高的价钱,赵晤更是欣喜万分,给陆九渊三人封了鸿胪寺的闲职官位,官阶为从五品。

当初陆九渊他们虽也中了进士,不过是同进士,名次排在很后面,家里又没有高官做靠山,任命的官职自然不怎么好,还是从九品官。

三人都是做学问的性格,处事不够圆滑,还挺有性格,各自辗转做了一阵从属官,有的跟上司理念不合,有的则被同僚排挤,做官做得十分不愉快,干脆就辞官不干了,转而受聘于书院,专心做学问。

这也是他们想在学问上出人头地的原因。

现在,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们不光建立了心学,通过《盛世民报》传播了他们的学派理论,还成了茶道创始人,更是因此去了一趟日苯,回来还被封了这么高的官职。

有官职没官职,别人对待你的态度还是不一样的。一群好友相聚,你没官职的永远只能忝陪末座。

对赵晤感恩一番后,三人最想感谢的就是杜锦宁。

要没有杜锦宁,他们现在还泯灭众人,谁知道他们是谁?

“跟你们一起出去的,是不是有一个叫安适的人?”赵晤问道。

“是。”陆九渊不知道这里还有段乌龙,老老实实地回道,“他是个琴师,琴技十分高超。布置茶道时有他相助,能事半功倍。所以当时他表示想去日苯,下官便带着他去了。因临时起意,所以便让他占用了我小厮的名额。”

赵晤虽对日苯船只的种种巧合心存疑惑,但杜锦宁已回来了,正专心恢复高产水稻,他便无心再追究此事。问了几句,便让陆九渊三人退下了。

“杜锦宁大人现在如何了?”陆九渊见领路的太监挺和气,便顺口问道。

他们一出去就一年半,以杜锦宁那升官的速度,没准又升了一级了。这样的话,他们的官阶岂不是跟杜锦宁一样?

“陆大人您这是还不知道吧?杜大人其实是个女子,已被太后娘娘认为义女,封为宁国长公主。”

陆九渊一个踉跄,差点摔了一跤,跟在他身后的史修和彭士诚则愣在了原地,根本没反应过来。还是太监眼疾手快,扶住了陆九渊,才避免了他被摔个大马趴。

“你…你刚才说什么?”陆九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太监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又笑道:“咱家刚听说的时候,反应也跟陆大人差不多。”

顿了顿,等陆九渊三人消化了刚才的消息,他才又道:“现在公主已与齐大人成亲了,住在古西街的公主府,你们坐马车去那里转一圈就能找到。”

“齐大人?齐慕远?”彭士诚插嘴问道。

“对,正是齐慕远齐大人。”

三人面面相觑,终于相信这件事有可能是真的了。

此时他们已经走到皇宫门口了,三人谢过领路太监,便互看了一眼:“去公主府找杜锦宁?”

他们下了船就接到宣召,担心殿前失仪,三人都回家匆匆梳洗了一番就进了皇宫,根本没来得及跟家人叙别后离情。一年半不着家,本应该回家去跟家人好好团聚,打算明后日再去找杜锦宁的,可现在太监说的话让他们的心跟被猫挠了似的,不搞清楚就静不下来。

三个人里,史修的心思最细腻:“她现在是姑娘了,还被封为了公主,咱们这样冒然上门…”

三人你看我,我看你,静默了好一会儿,陆九渊才道:“先各自回家吧。这件事这么大,想来咱们家人都知道,先回去问问家里人,再商议怎么办。”

史修也赞道:“咱们从日苯回来的消息很快就会传开,杜锦宁真想见咱们,自然会派人上门或是亲自来见。”

“那咱们从日苯给她捎回来的礼物…”彭士诚问道。

陆九渊想了想:“派人送给她吧,并传达咱们对她的问候。”

不管怎么说,他们在杜锦宁那里受益良多,这时候就因为杜锦宁成了女子,封了公主,便有意疏远她,摆出他们不认识她的架式,他们做不出来这样没品的事。

回到家后,陆九渊就叫人把礼物送去给了杜锦宁。

杜锦宁还琢磨着要见陆九渊他们一面呢,考虑到他们旅途劳顿,才止住了脚步,打算过几日送拜帖给三人。

这会子收到礼物,她自然十分高兴,回了一封帖子,邀请陆九渊等人五日后到公主府一聚。

“什么事这么高兴?”齐慕远一进门就看到杜锦宁拿着一个小玩偶在看,那小玩偶样子十分奇怪,一看就不像是大宋的物品。

“陆先生他们送的?”不待杜锦宁回答,他又问道。

杜锦宁点点头:“是啊,日苯人偶。”

齐慕远换了外裳,走过来把杜锦宁搂进怀里,伸手将玩偶拿过去看了一眼,递还给杜锦宁,问道:“你喜欢?”

“谈不上。”杜锦宁摇摇头,“只不过陆先生他们送来的礼物里有这么个东西,拿出来看一看。”说着,她将人偶随手放到了送礼物的木盒里。

木盒里除了两个人偶,还有各种小玩意,都极具日苯特色。

大概是陆九渊三人觉得这些东西跟大宋不同,便买下来做礼物。礼物不贵重,却足见他们心意。

“我想见见他们,问一问日苯的情况,下了帖子五日后过来吃饭,你那天有没有空?”她转头问齐慕远。

齐慕远看她眼波流转,眉目灵动,忍不住低下头去亲了一口她的脸颊,这才道:“说不定。如果有空我尽量回来。”

齐慕远这个职位,做事完全没有规律。事情来了,能忙上几天几夜;要是没什么事,又能歇上好多天。

以前世家把持许多重要职位,赵晤要跟世家争权,齐慕远忙得不可开交;现在世家势微,剩下的世家都夹着尾巴做人,齐慕远这里就清闲了一下,再没有原来那样忙了。

杜锦宁问这话,也不是要个确切答案,只是要把这件事告之他一声。

“你今天去下田了?累不累?”齐慕远伸出有力的大掌,给杜锦宁捏起腿来。

可捏着捏着,这家伙就不老实起来,手掌开始上移。

“啊哈,别闹,看别人笑话。”杜锦宁笑着避开他的手。

“没人。”齐慕远道。

现在夫妻俩又恢复了以前的习惯,住的院子都不许下人进来,有事就摇铃。虽说这样做会让人多想,但姚书棋管着府里的下人管得极严,下人们又都是杜锦宁和齐慕远用久了的下人,倒没人敢嚼舌根子。

第870章 抢占日苯茶叶市场

要是以前,在陆九渊他们回来的第二天,她就可以上门去拜访。双方之间亦师亦友的情谊,让她不需要顾忌太多。

但她现在是长公主,是女性,顾忌就多了起来,所以只能下帖子请他们过府。

其实下帖子邀请陆九渊三人到公主府一聚,在守规矩的人看来已是不当。但杜锦宁不打算遵守女人自己禁锢自己的那一套规矩。

要是她怕别人说她闲话,就遵守那套规矩,最后的结果就是作茧作缚,自己被这规矩给裹死。

所以,她要制定出她自己的规矩,走出自己的路来。大的男女之防,为了齐慕远,她可以遵守;但要遵守到什么度,那就由她说了算。

弱者,才是规矩的执行者;强者,从来都是规矩的制定者。

她就要做一个制定规矩的人。

五日后,在公主府里,杜锦宁和抽时间出来的齐慕远一起接待了陆九渊三人。

是的,只有陆九渊三人。安适留在了日苯,并没有跟着回来。

安适在大宋作为一个出身低贱的人,他觉得永远洗刷不掉身上的烙印。

哪怕有一天他靠着自己强大的琴技出人头地,当他被别人认出并爆出身份的那一刻起,他所有的努力就会坍塌。

毕竟以前在润州,他即便不亲自伺人,也是要抛头露面弹琴的,认识他的不少,他伺候过的客人也不少。

而在日苯,没人知道他的出身与来历,大家因为他的高超琴技,因为他对茶道的深刻理解,也因为他出众的容颜,对他十分追捧。

所以在陆九渊他们回大宋时,他没有跟着回来。

他也不说他不回来了,只是说想在日苯生活一段时间。以后想回来,再搭乘商人或僧人的船只回来。

陆九渊是真心喜爱安适这个上进的孩子,很愿意为他讨一个新的身份,让他能得以回大宋安然度日,在赵晤问及安适的时候,陆九渊把安适的出身及现在的顾虑都跟赵晤合盘托出了。

当然,安适如何被杜锦宁弄到杜家园林的,连陆九渊都不清楚。他对赵晤的说辞,就是当初杜锦宁给他的那个解释——因为茶道缺琴师,她听闻安适的琴技高超,便为他赎了身,并请他做园林的茶道专用琴师。

杜锦宁能理解安适的选择。

她为安适的事情感慨了两句,便问到她最关心的问题:“日苯的茶叶种植如何?面积有多大?喝茶的人多不多,茶道在日苯受欢迎的程度如何?”

“日苯并没有全民喝茶,我们去时,喝茶的习惯只是在僧侣之间盛行,所以也只在寺庙前后种植一些,面积都不大,只够寺庙的僧人喝。我们去后,在贵族圈里办了几次茶会,日苯贵族喝茶的风尚才开始形成。如此,日苯所产的茶叶就不够了。好在我们去的时候,听了您的劝告,运载了一批茶叶过去,这才解了燃眉之急。”陆九渊道。

“我们运去的茶终究不多,且茶也不经放,大半年的时间就差不多消耗殆尽了。好在日苯和大宋商贸来往频繁,大宋的商人看到日苯茶叶昂贵,又从大宋运了些茶过去,这才堪堪供应上贵族们的需求量。”

“现在日苯的茶价仍然很高?”杜锦宁问道。

陆九渊点点头:“虽说日苯跟咱们大宋只是一海之隔,相距不远,但海上风险大,商家的船只,又没有我们坐的这种船宽大牢固,冒的风险大,运输的成本自然就高。这样的价钱,也是商家在有意维持,不想让它跌下来。”

“我听说…”一直没怎么作声的史修插嘴道,“日苯打算多种茶树。在我们回来的时候,就有贵族在张罗着买山地种茶了。”

杜锦宁点了点头,却没有说话。

“公主是不是想…”陆九渊终究是跟杜锦宁相处久了,知道杜锦宁的格局甚大,很多事都是从大局入手,他代入杜锦宁的思维中,再想想杜锦宁刚才问的话,自然能猜测到杜锦宁的一些想法。

杜锦宁点点头,笑了起来:“我让三位先生买的茶山,现在如何了?”

陆九渊没有明问,杜锦宁也没有回答,但大家都是聪明人,闻弦歌而知雅意,一听杜锦宁这样问,大家都明白起来。

彭士诚笑道:“多亏公主提醒,又送了老道的种茶工去指导种茶,更送了制茶秘技。家里的茶山这两年卖茶叶也赚了不少钱。”

“是啊。”陆九渊十分感慨,“老夫没想到老了老了,不光在儒学名声上有了名气,在茶道上享够了尊敬,还能做上五品官,连家里在钱财上也越来越富有。这一切,都是托了公主的福啊。”

说着,他理了理衣衫,站了起来,恭敬地朝杜锦宁作了一揖:“多谢公主提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