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婢谨遵娘娘吩咐。”柳知恩好像没听懂徐循的意思似的,还是那么不露声色地回道。

徐循嗯了一声,仗着柳知恩没抬起头,她的视线在他身形上来回游曳了几圈,心中实是五味杂陈。——经过这些风风雨雨,能让她动感情的人事物,着实已经是少之又少,可今日此刻,她却像是回到了数十年前,由不得便是心潮起伏,不知多少遗憾、多少悔恨,多少难言的情怀,终是从深不可测的心渊中泛出了一点余味——就只是这么一点,也已经是苦涩得像是泡不开的茶,让人难以下咽。

“这一次的差事,难为你了。”她低声说,到底还是揭露了正题。

“奴婢还是半年前那句话。”柳知恩平静似水,他抬起头来,注视着徐循回道,“奴婢行事,全凭本心,并非是为了谁。奴婢若不愿意,娘娘也差使不动,既然情愿去做,那么有什么后果,奴婢自己也是情愿去承担。”

他此言此语,近乎悖逆,但徐循又哪能不明白柳知恩话中的意思?她用力吸了一口气,也是佯装着宁静,低声说,“不错,你一向都很有风骨……瓦剌那边,最近可有什么动静?”

“可能还不知道那人去世的事。”柳知恩说,“毕竟,他们也做好了那人回国以后行踪成谜的准备,而朝廷这边的消息,要传到瓦剌王庭,怎么都得四个月以上。”

也就是说,四个月以后,瓦剌那边才会收到国朝正式举行丧礼,给息宗上庙号、为他的儿子封藩王等消息,才能从这些消息中推测出那人可能的确已经死了。至于之后要不要再闹事,声称送回来的是真货,息宗其实是被害死的,那就都随他们了,反正朝廷这边说法确定了,瓦剌也翻不出多大的水花来。

徐循沉吟着点了点头,这会儿,她的多愁善感渐渐消褪,那个多年观政的太后,又回到了她心里。“怎会绕到蔚州那边去,又多带了个包时雨呢?”

她给柳知恩的命令,不过就是一句话而已,途中这些枝节,徐循事前也并不知道,当然,这些小事根本动摇不了她对柳知恩的信任,有些安排背后的缘由,她也能猜得出个所以然。只是去蔚州这一节,她是无论如何都没想通。

“当时天气不好,恐怕长城边上会有风雪,”柳知恩不动声色地回道,“若是遇雪,在驿站中逗留过久,走平素惯走的广灵线,就怕那里官太多了。”

徐循也想过怕是因为这点,她不疑有他,“原来如此。包时雨便是你选出来的见证了?”

“包氏这人,胆子最小,瞻前顾后,必不敢有违上峰安排。”柳知恩说道,“奴婢在大同拣选了数日,觉得他最为合适,本来看好的廖十九,有马十那番回话,便干脆就没和他说。”

徐循已经全明白过来了,事实上,因为大同是边关重镇,只怕里头混有瓦剌奸细,一开始她也就是不要在大同下手的意思,反正不让息宗抵达京城就可以了。在哪里怎么下手,她都让柳知恩安排,只没想到柳知恩能力出众,居然真的安排得很像是病逝,也是因此,现在朝堂中的谣言也就是影影绰绰而已,并没有到朝野间言之凿凿,都说是她害了息宗的地步。

至于柳知恩用的是什么药,徐循并不感兴趣,也就没有多问。反正,在停灵期间,找各种借口探视过息宗遗容的官员里,见过他本人的占了九成还多,她也只需要朝廷上下都明白并认可息宗已经去世了就好。

“如此甚好。”她发自肺腑地道,“这差事,辛苦你了,除了你以外,别人也办不得这么妥当。”

“娘娘谬赞了。”柳知恩简单地说了一句,便不再开口,只也没有告辞的意思,而是沉默地坐在那里,等着徐循的下文。

应该是早就料到了……徐循心中也是雪亮——又怎么可能没想到?只是他当日答应得太过云淡风轻,才让她有些许犹疑而已。以柳知恩的心智,又怎料不到这一天的出现?

“这回去南京,可觉得天气舒适?”她问道,“说来,离南也已经三十多年了啊……大慈恩寺的琉璃宝塔,我走的时候还未造好,如今该是有多光辉灿烂?却是再也看不见了。”

柳知恩唇边逸出一线微笑,平静地道,“回娘娘的话,奴婢老家扬州,也已经是去家多年了,虽然尊卑有别,不过思乡之情,却也是上下如一。奴婢心中,也是时常惦记着家乡的风物,只是公务繁忙,还不知何时能回老家看看呢。”

这两人都是多年来浸淫政事的人精,许多话,又何必说得这么直白?或者说,说到这程度,其实已经是很直白了。徐循心中知道,她不必再多表白,无需任何解释,柳知恩也会明白她的意思。

虽然皇帝现在已经表过态,领了这个情,但他毕竟是皇帝,人都是会变的,皇帝变起来,尤其更快。

徐循是他的养母,他亲自尊奉的太后,不论将来皇帝如何后悔,如何需要表白自己对息宗并没有必杀之心,他动不到徐循头上,削减不了她的待遇,也许日后皇帝会尊奉上圣太后胜于徐循,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但徐循会在乎这个吗?

柳知恩就不同了,再怎么德高望重,他也终究只是个内侍,执掌的更是东厂这个臭名昭著的特务部门,即使他当政期间,东厂并无劣迹,但职位,已经是他的原罪,内侍身份,更是罪加一等,他这样的人,本来就被造就成皇权的草纸,需要揩拭脏污的时候,不用他,用谁?

现在卸下一切职位回到扬州,将来就是皇帝想起他,想要拿他定罪,天高皇帝远,他也早离开京城,淡化在大家的视野之中,比起留在京城,继续身处漩涡中,随时可能因为又一场*被翻起旧账,哪个风险更大?及早离开京城,也是对柳知恩的保护。

早在立下决心的那天,徐循便预测到了这一刻的到来,这件事,她只放心让柳知恩去办,尽管代价是断送柳知恩的政治生命,她依然别无选择。弑君本来就不是儿戏,又有谁能够全身而退?柳知恩,不过是她要付出的第一个代价而已。

“待你回了扬州以后,”她说,强忍着呼吸中的哽咽。“山南水北,只怕此生是再难相见了。”

其实,这一天终究是会降临的,柳知恩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即使今日不走,再过十年,他也很难在东厂这个事务繁剧的衙门里再呆下去了,又或者,根本不到十年,羽翼渐渐丰满的皇帝,也会需要他自己的心腹,来掌管这个重要的机构。

没有职司的内侍,不是退出去养老,就是去南京担任闲职,以柳知恩的身份,也不会去尚宝监担闲差,不论如何,即使不去南京,他也不可能再进内廷请安问好,终有一天,她将再难见到这个……这个知己。如今也不过是将这离别,提前了几年了而已,既然已经提前预料到了这一点,又有什么好伤心的?

徐循清了清嗓子,力图若无其事地往下续道,“柳知恩,你我二人虽说是主仆,但我其实亏欠你许多……”

“娘娘过誉了。”柳知恩却还是很平静,他唇边甚至出现了一抹笑意,“能为娘娘效力,是奴婢的荣幸。”

他就这样恬静地仰着头,看似卑微地叮嘱徐循,“娘娘此后,必定是一片坦途、尽享晚福,也再用不上奴婢的服侍,奴婢——惟愿娘娘清静自守、善自保重,日后长命百岁,子孙满堂。”

徐循深深地注视着这张丝毫不露破绽的面孔,深吸了一口气,也强笑道,“好,我一定清静自守、善自保重。你……”

她本待说,‘你也该找个伴儿,收个养子’,但话到一半,想起柳知恩的屡次回应,又收住了,轻声道,“你也尽管放心保重。”

有她在一日,必不会让朝中有针对柳知恩的攻讦声音,这一点,即使不言明,双方也是心知肚明。

柳知恩唇畔的笑弧,渐渐扩大,徐循忽然意识到,这些年来啊,还是她第一次见到柳知恩这样开朗愉悦的笑容。他没有行叩头礼,只是对徐循微微点了点头,站起身倒退了几步,便转过身去,徐徐地出了屋子。

他的步速不快,但每一步都是这样地轻松而解脱,他要走了——他要离开这宫廷了,徐循明白,柳知恩正为此快乐。

而她坐在这里,坐在这美轮美奂的清宁宫中,目送着生命中又一个人离开了宫闱,何惠妃、章皇帝、太皇太后、安皇帝、顺德公主、常德公主、善化公主……那么多人来了又去,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这座宫城,只有她始终都在这里。

“娘娘。”花儿掀帘子进了里屋,她低声问,“可要用茶?”

徐循看了她一眼,忽然问道,“花儿,你想出宫吗?”

花儿毫无准备,立时被她的问题吓了一跳,她不解地眨巴着眼睛,“娘娘的意思是——”

“我意稍改宫制,此后,宫中侍女,服役十年以上,便可放还回家。”徐循说,“女官也是一样,自然,若有无去处情愿留下的,也可以继续留下服役。”

在这些德政上,皇帝绝不会和她唱反调,如今宫中事体,她是真正一言可决。

眼看花儿表情变化,徐循强迫自己露出笑来,“出了宫,又不是以后都不能进来了……下去吧,和你的姐妹们商量商量,有不愿去的,也尽可让我知道。”

花儿飞快地退出了屋子,给徐循留了一片清静,她抬起头望着华丽的藻井,命令自己维持着嘴角的弧度。

这宫廷,本来也不是什么值得长留的善地,虽然她永远也不能离开,但却可以放别人出去。

就让他们都飞出去吧,徐循想,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这天晚上,她做了个梦,梦中她回到了很小的时候,牵着父亲的手在街坊闲步,走着走着,父亲忽然不见,徐循转过身想要回家去,只是已忘却了道路。

第300章

不觉又是十余年。

已是暮春时节,空气中饱含了水汽,将檐下芳草滋润得一片翠绿,汪皇后从屋内走出来,本要举步下阶,眼神滑过石板缝时,不觉就是凝住了。

虽说是莺飞草长,但这也得看草长在什么地儿,屋檐下石板地都能生出草来,长到这么长还没拔掉,可见这屋里打扫的下人,有多么漫不经心了。

“娘娘误会了。”万宸妃——万仙师一眼瞧见,便含笑说道,“是我不让拔去的,蝼蚁尚且偷生,能从石头缝里长出来,也不易,便由着它长去吧。”

汪皇后这才释然,点头笑道,“走吧,她们应该都已经到清宁宫了。”

从长安宫往清宁宫去并不远,两人安步当车,不久就进了雕梁画栋的宫宇,果然如汪皇后所言,除了她和万仙师以外,该到的如息宗周妃、杭德妃、唐皇贵妃、李贤妃,常德长公主、善化长公主等人,已是都到了,见到皇后进来,便纷纷行礼,“娘娘安好。”

汪皇后礼数周全,示意众人起身,又一一地问了好,只是跳过杭妃未曾搭理——自从多年前两人因为太子位的归属闹过矛盾以后,汪皇后在任何场合,都不曾对杭妃假以辞色,若非她久已失宠,八年前太子夭折以后,杭妃已是万难在宫中立足。

“都进去吧。”她道,“娘娘应该也是梳洗过了。”

说着,果然有人出来打了暗号,一行人便鱼贯进了里间,向着太后问安,“娘娘万福万寿。”

“你们不来,倒是忘了。”太后已是换了一身见客的衣裳,虽然还在上圣皇太后丧期内,不好穿红着绿,但好歹也不再是一身缟素了,她露出安然笑意,“都坐吧。”

上圣皇太后是去年秋天去的,目前宫中人都还在丧期内,自然不能为太后庆祝生日,不过怎么说,这一位也是和上圣皇太后地位相当的长辈,生日这天过来问好,也是应当的。这不是,一大早大家都是默契地聚在了清宁宫里,就等着太后起身,进去问好了。

“怎么没见太子?”太后的眼神在屋内绕了一圈,也是向着李贤妃问道。

李贤妃忙欠了欠身,“昨日贪玩,出了汗就把大衣裳给脱了今儿起来有些鼻塞,妾身便做主让他在宫里休息,今日也是罢了功课。”

杭妃所生的献怀太子,八年前是已经夭折去世了,如今的太子是去年满了十岁后才刚册立的,正是李贤妃所生。汪皇后和她素来友善,闻言便道,“可是要小心,这时节最容易感冒发烧了。”

即使她已经多年无宠,和皇帝的关系冷淡得见了面都没几句话,但只要身份摆在这里,李贤妃对她依然是诚惶诚恐,听皇后这样说,便站起身回话,“娘娘说得是,妾身必定仔细。”

唐皇贵妃一双妙目望了过来,眨也不眨地看完了两人的对话,她的红唇微微上翘,露出了一个意味不明的笑容,又转向善化长公主,亲热地问道,“四姐今日怎地不带孩儿们进来玩耍?”

善化长公主笑道,“本来也要带的,奈何昨日进宫玩时,和二哥一样,嫌热脱了衣裳,一样也是感了风寒。”

李贤妃冲她微微一笑,善化长公主也是漫不经心地冲她弯了弯眼睛,又转向太后,关切地问道,“上回我进来时,您说背疼,现在可好了些没?”

小辈们的这些弯弯绕绕、勾心斗角,太后眼睛一扫,还不都是尽收眼底,只是小辈诸事,她也不愿掺和,作壁上观足矣。

“好多了,就是换季时候,又有些咳嗽。”她多少有些自嘲,“终究是老了,老病丛生,上圣太后去时,还说这辈子只得身子骨不如我,你瞧吧,这才一年不到,我也快不成了。”

“生日呢。”善化长公主不高兴了,“说这什么话!”

大家也都纷纷笑着劝说太后,汪皇后神色微敛:也亏得太后能把这话粉饰太平到这地步。上圣太后去世前后,她可是一直守在一边的。

‘身子骨不如你’,这话上圣太后的确是说过,但却并非是这个口吻、这个措辞,她说的是,“不料到最后,连活都活不过你,终是一败涂地。”

而当时太后摇头叹息,也是带了些埋怨的口吻,“到了这地步,还说这样的话,有意思吗?”

上圣太后本来郁郁,听说以后,却也是释然一笑,两人间颇有些一笑泯恩仇的味道,这倒是不假,不过,上圣太后的话,无论如何也不是刚才太后口中说出的那个意思。

当然了,此时她也绝不会拆穿此事,而是低眉敛目地听着众人奉承太后,不过偶然望一眼老人家,见她清矍面容上,挂着漫不经心的笑容,便知道其实这些话,她也是半点都没听进去,不过是虚应故事罢了。

别看如今也是孙儿孙女绕膝的人了,其实太后的性子,一直都是很‘独’的,并未因为年岁增长就和蔼起来,眼下六十岁的人了,本该是成日惦记着孙儿孙女的,可不论是太子和弟妹们,还是善化长公主的孩子,太后都是宠而不溺,虽然也是和颜悦色地逗弄着孩子们,但却是未曾和一般民间祖母一样,一见到孙辈就喜翻了心。平时除了外出走走,偶然听听戏以外,并无多余的嗜好,清宁宫虽然时常人来人往,但在汪皇后看来,凄清处,却是绝不下于她居住的坤宁宫。

“……前年春天,大概就下了两场雨。”不知谁议论起了气候,“今年倒是雨水多,又暖得快,春雨贵如油,农家该开心了。”

“可不是?”太后总算是回过神来了,“也不知江南一带,汛情又是如何了,只盼着能风调雨顺吧。去年,不是旱就是涝,也着实是折腾得够呛,皇帝身子骨本来也弱,那一阵就累得病了几场。”

正说话间,皇帝也进了屋里,万仙师和息宗周妃忙回避到了邻室,汪皇后领着众妃上前,给皇帝问了好,“您下朝了?”

“嗯。”皇帝点了点头,并不多搭理皇后,上前给太后行了礼,“孩儿给娘请安了,娘万福万寿、长命百岁——一会儿,孩儿陪您吃长寿面,您多赏我几条,也让孩儿沾沾您的福气。”

太后被他逗笑了,“一条就是一碗,你要吃几碗啊?”

大家说了一会闲话,御厨房已经送了若干碗精致的长寿面来,众人都吃了一碗,算是沾了太后的福气。今年的生日,也就算是度过了,皇帝还和太后筹划,“明年的整生日,咱们好好办一办……”

“何必如此铺张呢,五十岁那场,折腾得我都累了。一个生日而已,太劳民伤财也没意思。”太后对这种事素来是不热衷的。“大家一道吃个饭看个戏,也就差不多啦。”

皇帝笑道,“娘还是老样子,说得好呢,是不喜铺张,说得不好呢,根本就是怕麻烦。”

大家说笑了一番,皇帝见太后露出疲态,便率先起身告退,众人陆续也都退了,皇后还有事要回太后处断,便多留了一步——却也不是大事,只是今年恰逢放人的年份,有些细节要请问太后而已,因太后疲惫,她长话短说,也是快快地就结束了话题,饶是如此,太后却也已经是疲态尽露,接连打了两个喷嚏,又咳嗽了好几声。

众人统共才只是呆了一个时辰多而已,太后的精力竟然已经如此不济了,可见岁月真是不饶人了。汪皇后心里也有些感慨,见天色还早,索性一转头就又去了长安宫,近来她对佛道之说很有兴趣,和万仙师辩说佛理,往往一坐就是一整日,也就不觉得时间有多难以打发了。

#也不知是谁身上带了病,徐循本来好端端的,早上起来会客以后,连打了几个喷嚏,到下午就是发起了低烧,请太医来开了方子,吃了一帖药,昏昏沉沉地睡到了半夜,睁开眼却又再睡不着了。——老年人觉少,睡了这么几个时辰,到天亮估计都是别想再合眼了。

帘子外隐约亮着一根蜡烛,映亮了室内轮廓,徐循掀开罗帐,拥被坐了一会,望着窗外变幻的树影,过了一会,轻轻地吐了一口气,又是自失地一笑;人都说午夜梦回,最是思念故人的好时候,可现在已是‘似此星辰非昨夜’了,她却不知该为谁‘风露立中宵’。——她生平的故人,多数都已经作了古。

徐先生、徐师母去了,徐小弟去了,年前江南带了信来,徐小妹也染了病,久已卧床不起。

柳知恩前几年去了,回到扬州不过五年,便是一病不起,马十也在东厂提督太监的位置上去了——一般来说,内侍也很少有太长寿的,他们都算是到了年纪。

庄肃皇后去了、献怀太子去了,赵嬷嬷去了、钱嬷嬷去了,上圣太后去了。花儿、蓝儿出宫,韩女史去东宫教导太子,如今的清宁宫里,终于连一个熟人都已经不见,除了时常入宫看她的善化以外,在她生命中多多少少曾占据过一点地位的人,都已经先后离她远去。就是要思念,一时间也不知该思念谁好。

“你会活得好好的,”似乎有个人在她耳边说,“就算朕死了,你也一样会活得好好的……你就是这样的人。”

她还记得说话的人,可却已经忘了他的声音,在他死后,她好好地活了三十年,三十年实在很长,长到关于他的回忆,已经渐渐从她脑海中消磨,她已经忘了他的长相、他的声音、他的气味、他的喜怒哀乐,他在她脑海中只剩下一道淡淡的身影——但,终究有些残余,是忘也忘不了的。

窗外一阵风吹过,徐循没忍住,又打了两个喷嚏,恼人的微热蔓延上来,缠卷着四肢百骸,这一回烧虽然低,但却是连指尖都透着疼,心跳响在耳边,一声一声,她很快伴着热度昏沉了过去,在梦与醒的边沿挣扎。

‘这个是我送给徐循的。’有人含笑的声音,‘——我们间不用这样虚客气。’

‘总是这么宝里宝气的。’有人朗笑着说,‘以后就叫你宝宝好不好?’

‘徐循,你——你——你是要气死我?’

‘你虽然很讨厌我,但我却还是想要和你做朋友,我非和你做朋友不可。’

‘大道朝天各走一边,这话不是你和我说的?’

徐循就在这些声音陪伴中挣扎,她很热,一直都很渴,同时却又很冷,无数个幻梦纠缠着她,她梦见在南京太孙宫里,张贵妃赏给她一碗杏仁露,‘烫呢,慢慢喝。’

可她不敢多喝,她心虚,她弄丢了娘娘赏给的蓝宝凤钗,这是极贵重的宝物,比太孙送她的钗环都珍贵得多。娘带着她走百病,她们从御花园一直走到南内,一路千重门都开了,灯笼一路铺了过去,一条路就像是天上的银河。

午门下的鳌山灯也是极漂亮的,那一张张脸都在对她笑,这些开心的梦,伴着她在无穷无尽的苦海上漂浮,她不愿想起那些,那些满带了怨气的脸,那些骇人的,不知来处的哭喊。她是如此迫切地揪着那些笑脸不放,她想要沉浸在这美景中永不出来。

可她没法逃,她听得见那些低泣,那些幽怨的倾诉与□□,听得见断气前从喉咙里冒出来,长长的,让人毛骨悚然的嗝声,她在梦中听了反反复复许许多多次,她不想殉葬,她不想死,她不想死,她想要逃出去,谁来救她走,天啊,谁能来救她?

‘这条路,只能娘娘自己来走。’有人说,‘您是怎么样的人,只有您自己决定。’

可她不想决定,她是如此脆弱而惊慌,她只想要——只想要有个人来保护,让她暂时免于这样痛楚的折磨。

‘娘。’有人在喊,她分不清是男是女,‘娘!娘!娘!’

“娘!”

徐循一下惊醒过来——一切重量忽然都回来了。

衣服的重量、棉被的重量,甚至是眼皮的重量,她甚至连睁眼都要耗费千钧之力,只能听着善化带了哭音的呼唤,“娘!”

她就要死了。

她想,内心忽然一片空灵,她隐约意识到这就是她的时刻,虽然突兀,可却也没有什么死亡是不突兀的,一场风寒带走一个人,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别哭。”她竭尽全力地说,“水——”

很快就有人来喂了水,仿佛是汪氏的声音在床边一闪而过,没有多久,皇帝也来到榻前,他握着她的手,徐循隐约看到他面上的眼泪。

‘家国千秋,’她想说,可出口的只是不成调的呓语,徐循使尽全力,轻轻地捏了捏皇帝的手,又看向了女儿。

“好……”她没有力气,只能挣扎着吩咐,“好……好的……”

你们都要好好的。

仿佛一道雷声闪过,她坠入了黑暗之中,心跳声越来越响,越来越大,徐循无悲无喜、不惊不惧,往事历历从眼前流过,她犯过的错,爱过的人,流过的泪,绽放的笑容,这些事原来她从未忘记,只是在心底深埋。

又是一阵杂音,她忽然回到现实,徐循毫不费力地睁开了眼,以无比清晰的视觉面对一屋子的人。

前尘往事,尽在心头,她的思维无比清晰,心灵无比空灵,只有一个问题还萦绕心头,即使在这样的心境中,她也无法得到答案。

当年除去息宗,究竟是对是错,在她绝了息宗世系再登皇位的可能以后,天下,又将如何呢?

也许秀王本能成为一代明君,也许如今的太子比息宗更为荒诞,未来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关于皇位的每一个选择,都在豪赌。徐循永远也无法肯定自己的所作所为,究竟是赢还是输,这份迷惘,伴随她走过了三十年,时至今日,终于已无法再困扰她。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她念着。

对满室或真或假的悲痛,徐循忽然很想笑,她也就露出了微笑。

“以后,又会如何呢?”

她就要死了。死了以后,天下会如何,她的选择,没有对错,全凭运气,那么她的运气,又会是如何?

死了以后,她会如何?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会有轮回吗?会有地狱吗,会有净土吗?她将见到生前的故人,还是永眠于一片黑暗之中?

不论如何,她终将要离开这宫廷了,死终将是新的开始。生前,她算是活明白了,算是对得起自己,死后不论有何境遇,徐循想,我总是会继续这么走下去。

她终于能出去了。

就像是谁攥住了她的心脏狠狠地甩动,她忽然间无法喘气,眨眼间又回到了一片黑暗之中,心跳声向她冲来,一阵接一阵的狂呼。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一屋子的惊呼,再也无法传递到她耳内,徐循觉得自己升上了高空。

她还在不断上升,宫城已成脚下的一个小点,京城亦只是黑暗中灯火连绵的一块大方田,她向着明月而去,暖和的夜风吹着她的衣袂,她听见自己的笑声,清脆玲珑,像是一串铃铛在桂树下摇曳。

“小循,这里走。”是爹的声音在叫,他从巷口走出来接她,“要认得路呀,在这里往右一拐,便是家啦。”

“哎!”她轻快地说,仰着头甩着辫子,一蹦一跳,跑向了爹的方向。

一道白光如电乍现,伴随最后一声宏大的闷吟,徐循的世界,永远安静了下来。

作者有话要说:

公布下徐循死因啊,病毒性心肌炎……过生日的时候已经是潜伏期快结束了。这个死法其实还算好,比较突然,不会特痛苦拖很久什么的

第301章

善化大长公主双手合十,恭恭敬敬地又对着牌位施了一礼,这才直起身来,对桌上香火道,“娘,我们走了。”

张驸马在旁道,“来,囡囡,给太姥姥行礼了。”

三四岁的小姑娘,才刚学一点儿礼仪,栽下去就起不来,大长公主和驸马相对一笑,亲自俯身将她抱了起来,跨出祾恩殿以后才交到养娘手上,大长公主自己和驸马一道,在专供谒陵人歇息的厢房内坐了下来,先洗过手拍过灰,再用些景陵附近出产的新鲜瓜果。大长公主又将守陵内侍唤来,问了今年陵墓修葺的情况。

这老内侍精神抖擞,闻言仔细说了今年下的几场雨,封土一侧垮塌的情况,以及后续的修葺细节,完了又笑道。“好叫殿下知道,今年年初皇后娘娘冥诞时,您来过以后,不过数日,昔年宫中的头面人物多有相约来拜的,陆续竟有三四拨、十余名,还有永宁侯爷府上也有人来参拜过娘娘。”

大长公主听说,不禁露出笑容,转头对丈夫道,“想来必定是花儿、蓝儿她们,还有韩女史。”

“都有,都有,”那老内侍笑着说,“还有孝恭娘娘宫中的六福,从前娘娘身边的赵伦哥哥都来了,又有些六尚中的女史,便不是奴婢能识得的了。”

“你平时守陵无聊,也就是这时候,能和故人们多聊几句了。”大长公主也说。“这几年雨水多,娘这里没个可心人盯着,我可不放心,你且再守几年,我再调你回去吧。”

这人便是从前为永安宫传膳的内侍小那子,他因犯了事,要投入浣衣局,后来求到大长公主府上,她居中说情,小那子便被调来守陵。他摇手道,“殿下,奴婢就在此清清静静的也好,从前为娘娘传膳,如今为娘娘按时供奉香火,也算是有始有终了。”

张驸马在旁点头,“好奴婢,这份忠心不错。”

驸马平素寡言,难得夸赞旁人,大长公主也是高兴,眯眼笑道,“好哇,驸马可是难得夸人的,可见你的忠心可嘉,来人,赏他。”

说着,便有人上来给老那递了一个荷包,大长公主道,“你在这里缺了什么,只管打发小徒弟和我说去。娘坟上有什么动静,也来告诉我知道,宫里如今,可没以前那么上心了,我不提着,谁顾得到这里。”

张驸马先不说话,等老那退下去了,方才是咬着西瓜道,“也就不到二十年,真是人情冷暖。”

大长公主此来谒陵,是踩在中元节上来的,天气还有几分暑热,她徐徐摇着一把蒲扇——取它风大,隔着窗子看小孙儿在屋檐下玩耍,听见张驸马说话,不免倒是一笑,“哟,连我们当家的都听说这事,可见的确是闹大了。”

“难道真是要降封了不成?”张驸马神色有些不快,“弟弟这才去了几个月啊……”

“宫里那位,一向是心怀正统,朝中多有投其所好的,这不是正折腾着吗。不论是降封还是不降,也不干娘什么事。”陵内除了自家人,也没有别人在了,说话很随意,大长公主随口就说,“其实都是冲着五哥儿去的。”

“五哥儿这都快二十岁了……”张驸马叹了口气,“唉,毕竟是嫡母皇太后!”

“你说娘这辈子,活得也够跌宕起伏的了,连去了以后都这么波澜万丈。”大长公主倒是起了谈兴,“就从谥号起吧,便争个没完没了的。要不要拊太庙,要不要合葬……闹得人乌烟瘴气!这才清静几年呢,又来了,这一次要是降封了——还不知道日后要不要再闹上一遭。”

张驸马神色一黯,“还不都是传言惹的祸!”

身为养母太后,谥号肯定不能坏了去,本来端宗景皇帝初衷是为其谥为孝贤皇后,不料这个谥号,却遭到文臣们的一致反对,原因便是自太后去世以后,民间便开始流传着她遣人去瓦剌暗害息宗的传说,更是有许多传闻暗指太后是当日土木之变的罪魁祸首,她对皇位早有图谋,才会怂恿息宗北征,好借机把当时还是郕王的皇帝的推上宝座。再加上民间一向有太后为奸妃的传言,在士林中,徐家名声倒还好,但太后名声却极坏,什么狸猫换太子,什么性好奢侈奸计百出,一时间传言凿凿,连端宗都抵挡不住,最终还是在谥号上加以妥协,谥为比较普通的孝庄皇后,倒是和她为妃时的嘉号相符合。

不过,也许是因为没能杠过大臣,心中十分不快,端宗在陵寝建制上就极为大方,虽然孝庄皇后也没能和先帝合葬,只是在周围修建陵墓附葬,但建制规格,远远超过一般皇后,陵墓建成以后,更是一年内接连亲自参谒四次之多,终于让朝中针对孝庄皇后的那些纷纷扰扰,有所止歇。

但即使如此,在最开始的四五年中,关于孝庄皇后的不利流言依然很多,坊间常演《狸猫换太子》,孝庄皇后昔年曾居住过的雨花台,也冒出了不少她为少女时心计奸狡的故事,这个风潮直到近年来才有所平息,不过,端宗一旦去世,这不是又有人开始翻旧帐了?

张驸马也许是云里雾里不太明白,但大长公主心里清楚,这两次争端,其实并不一样,第一次,是针对太后当年对南归息宗所做的那些说不清道不明之事的一次反弹,说穿了,文臣是要把当年没能坚持立秀王为太子的气给撒出来。这第二次么,那就是汪太后在翻当年的旧账了,昔年汪太后失宠于端宗,就是因为曾说过‘秀王当为太子’的话,虽然因为她认错态度还不错,最终未被废,但吃的苦头也够大的了,现在再提废皇后封号的事,倒不是因为对母亲有什么恨意,只是在通过降封关键人物,向外界传递太后支持正统的态度,换句话说,就是要证明当时她的做法,乃是顺应人心之举。现在降封孝庄皇后,只是她的第一步而已,听说许多支持正统的大臣,现在还打着追封息宗,并加秀王封地的主意。毕竟不论是息宗还是秀王,都已经去世很久了,当年的风云也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这时候支持正统,表达的是自己的气节,而不是让皇帝警惕的信号。

不过,天下没有哪个皇帝喜欢听到自己得位其实不够正统的话,也正因为此,嗣皇帝对于降封的态度极为冷淡,听说自从太后对他发话首肯此事以后,嗣皇帝再没去过仁寿宫一步,倒是没少往清宁宫生母皇太后那里跑,善化大长公主在宫中人脉那还少了?对于这些事,她是门儿清。不过,到底谁会占上风,她却也摸不准了,嗣皇帝虽然也有二十多岁了,但她弟弟端宗太子运不好,生了六个儿子,前四个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果,先立了两任都夭折了,后来吓得不敢立,结果还是不行,端宗去世前一年,第四子也是去世了,五哥这才成了实际上的继承人。在此前,一直接受的都是藩王教育,虽然天性还算聪颖,但刚刚接过皇位,毕竟还是有些生疏,也没准就会被母后和大臣们联手欺负了去。

“若是你见了五哥,可要为娘娘说几句话。”张驸马是实诚人,还念叨着这个呢,“能不降封,还是不降封的为好。”

“我可不说,你也不许说起!”善化大长公主立刻嘱咐张驸马,“都别说了,这事儿,不能往里掺和。”

“可——”张驸马纠结啊。“再怎么说,那不也是岳母……”

“娘才不在意这个。”善化大长公主站起身来,和张驸马一边走一边说,“你是没怎么和她说过话,若是熟悉,你就能明白的……”

想到母亲的音容笑貌,她不禁又笑了起来,摇着蒲扇,在树荫底下挽着驸马的手闲步往外走去,“娘是最不会在意这个的!”

第302章

“来,就是在这了。”贞嬷嬷带着自个收的小干女儿,驾轻就熟地往小巷子里一拐,“就是内安乐堂出来走四条巷子,在原来宜春宫这儿,你瞧,前头不是还有人出来。”

“贞嬷嬷。”迎面就有人招呼,贞嬷嬷笑着和对方打了招呼,“也来拜徐娘娘啊?”

“可不是,这孩子年初连得了几场病,这不是,好了赶快带来拜拜娘娘。”贞嬷嬷说。

“就是,在娘娘这求点香灰,回头拿香囊一装一挂,保准什么病都没了。”那人也道,“快去吧,这会没人,院子里清静。”

“干娘,”小徒弟好奇,左右张望,“这徐娘娘……是不是就是善化殿下的生母,咱们皇爷的祖——怎么说来着,养祖母啊?”

“嗯,今年年初追尊的孝洁皇后是皇爷亲祖母,这位庄毅贵妃是养祖母。”贞嬷嬷点头说,“原来生前是皇太后来着,咱们这内安乐堂就是徐娘娘作兴的,本来没徐娘娘的时候,听我师父说,生了病就是个死,死后烧了,骨灰拿去填枯井,来世还要你做宫女。”

小女孩不经吓,倒是惊呼了一声,“怎么生了病不放回家去?”

贞嬷嬷扫了她一眼,“十年放归的规矩,也是徐娘娘给定的,徐娘娘以前,进了宫就没出来的道理。”

贞嬷嬷这是‘二进宫’了,放出去后嫁人生子,命苦没了丈夫,寡妇带了孩子无法营生,只好又投入宫里做教习嬷嬷,这事儿小宫女也是知道的,还当原来宫中一直都是这个规矩,她一双眼瞪得大大的,“真——真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