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桢冷着脸道:“那他们还是继续忌惮我吧!我问心无愧,为什么要受那样的气?!”

广平王沉默了,过了一会儿才道:“日久见人心。我即使诸般表白,人家也未必会信,只能身体力行,去证明自己了。桢儿,你也不必对你皇叔抱有怨怼之心,寻个机会跟他说清楚吧。只要打消了他的念头,有他护着你,皇后的心思也伤不到你什么。”

高桢抿着下唇,微微露出几分不服气的表情。

赵琇看了看天色,好象又要下雨了,不由得抱怨起来:“今天是怎么了?明明昨天还是大晴天,今日就雨下个不停。刚才回家路上就下过一场了,现在天黑了还下,有完没完了?”

赵玮道:“夏天里雨多也是常事,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下过雨后,天气也凉快些。你不是总说天儿太热了,冰用得多,身体容易受寒,还是吹天然的凉风更好么?”

赵琇看了他一眼,没有吭声。

赵玮哂道:“你不说我也知道。今儿夜里下雨还没什么,可若是到了明天,这雨还不停,你说好要再去王府探病的事可怎么办呢?”

赵琇瞪了哥哥一眼,脸却先红了。

张氏从里间探头望来:“你们兄妹俩在说什么呢?外头又是风又是雨的,当心打湿了衣裳,赶紧回屋里来。”

赵琇连忙跑回了祖母身边卖萌:“我跟哥哥说笑呢。”回头用威胁的眼神瞪向赵玮。赵玮面带微笑,施施然回到原位:“祖母,今日雨大,也不知道书馆那边会不会受影响。孙儿明日想过去瞧瞧。”

“是该瞧瞧去。”张氏点点头,又对赵琇说,“你明儿也跟你哥哥一块儿去吧。近些日子,书馆的事都是你在操持,比他知道得多些。回来的路上顺道去方家看看动静,若是他家闭门谢客,就先回来。若是可以让人进门,你也去看看方家五姑娘。他家遭了这样大的事,连她姐姐的婚事都可能受累,你做朋友的,少不得要安慰几句。再者,你们小姐妹几个的聚会,怕是不能进行了,也要跟人说一声。”

赵琇连忙答应下来。

第三百八十一章稀奇

第二天一大早,天气依然阴沉沉的,看着随时都会下雨的样子。赵琇还惦记着高桢那边,不过既然答应了要跟哥哥赵玮一道出门,她还是穿戴好上了马车,跟着哥哥上明知书馆那边去了。

明知书馆接近什刹海,地势本就低些,张氏曾经担心雨水一大,这屋子就会受涝,把屋里的书给泡坏了。所幸去年赵琇搬进来后,就对房子的排水设施做了些简单的整改,祖孙三人搬进侯府后,她又借着整修三间宅子的机会,让工匠们重新疏通了下水道。当时只是想着这书馆里都是书,水火都是大忌,所以各种防范措施都要做足,院子里摆上几个装满了水的大瓦缸,每个院子的排水坑也要挖得够深,没想到书馆还未正式开放,这些防范措施就先派上了用场。除了东馆后院的角落有些积水外,书馆大部分地方都未受大雨影响。赵玮心中庆幸,嘱咐了工头注意整修,也就放心了。

明知书馆此时已经基本完成了硬件的修整,雇来的童生、秀才们已经开始将一箱箱的书分门别类整理好,摆到书架上了。赵琇事先叫人订做的竹制借书证也做好送来了,还有六个索引本,也整整齐齐地码在书馆正院的厢房里,等候学子们随时前来查询。

赵琇来到厢房里,翻开其中一本索引瞧了瞧,上头的字迹十分熟悉,正是她亲笔所写。这第一本索引,就是她编的,作为范例,给其他雇来的读书人们做榜样。照着格式做成了剩下的索引本。她瞧着那白纸黑字,整整齐齐,清秀有劲,又不露闺阁娇气,心里挺满意。再走到其中一间书库里。看着书架上已经摆放好的书本,有好几本也是她抄写的,在书的最后一页下方,落有“明知堂”款。

书馆名为“明知”,这里所有的书都有“明知书馆藏”的印记,但“明知堂”却跟“明知书馆”不一样。书馆里的雇员们都清楚。只有赵家祖孙三人才会用这个落款,代表着书馆真正的主人。但赵玮很少用这个款,他一般会直接写自己的名号,而张氏又从不让自己的笔墨流传在外,因此在这座书馆中。会用这个落款的抄书人,就只有赵家大姑娘一个。当然,在世人眼中,闺阁中笔墨是不该外流的,可人家姑娘又没署明自己的名字,字迹也没有脂粉气,赵家不提,外人又能说什么呢?

赵琇将书放回书馆上。扫视周围,心里还挺有成就感的。根据这屋子藏书的类别,里头至少有百八十本书是她亲笔所抄。不比任何一个雇员差。谁说女子就不如男呢?

赵琇面带笑容想要往里屋走,忽然瞥见屋子尽头的竹屏风后隐约有人影,似乎是个男的,正伏案书写着什么。她眨了眨眼,安静地转身往外走。

真是奇怪,他们兄妹今儿过来视察。所有雇员都在外头跟赵玮说话,她以为这边屋里应该没有人才对。怎会有漏网之鱼?幸好她及时发现,才没有遇上。

出了屋子。赵琇站在廊下,看着赵玮已经嘱咐完雇员们了,便走过来与她会合:“如何?他们把书收拾得还算齐整么?可是照着你的想法去做的?”

赵琇点点头:“他们做得挺好的。”顿了一顿,凑过去小声说,“屋里还有人在,是个男的,吓我一跳。不过他好象没发现我进去了。”

赵玮讶然,连忙进了屋,不一会儿里头便传来他和别人笑得十分爽朗的声音。赵琇在窗外听着动静,发现屋里那位原来也是熟人,正是曾与她有过一面之缘的尚琼。早就听赵玮说过,尚琼近来对明知书馆的藏书产生了兴趣,几乎天天过来借阅。因赵玮没少向他请教学问,因此就对他大开方便之门。他既然不是书馆雇员,那老板来了,自然没必要出来迎接。只怕他整个人都沉浸在学问的海洋里,要不是赵玮进去打招呼,等他们兄妹走了,他都不知道他们曾经来过呢。

赵玮也知道尚琼的脾气,打完招呼,随意说两句话,也就出来了。他对赵琇笑道:“尚兄近日常来。里头有个小隔间,原是我给自己备下的。需要查书温习功课时,我就到这里来。尚兄如今就在那小隔间里看书呢。先前是我疏忽了,竟没发现他在屋里。”

赵琇心道果然如此,也不计较,只问:“天气阴沉沉的,若没有事,接下来咱们是去方家呢,还是回侯府?”

赵玮想了想:“先去方家吧。只是过去慰问一声,若有灵堂,就意思意思上个香,若没有也就算了,耽搁不了多少时候。”

赵琇应了,兄妹俩出了书馆,天就下起了牛毛细雨。赵琇怕哥哥淋雨骑马会着凉生病,就让他也上了马车。两人坐车来到方家族人聚居的那条街,发现里头安安静静的,几乎不见有行人经过,家家户户都是大门紧闭。方四老爷方奕山家的门口屋檐下,倒是挂了盏白灯笼,门口的对联也换了白纸的,但除此之外,并不见有其他丧家迹象。若是摆了灵堂,至少也会有诵经声,主家也会门户大开,随时迎接上门吊唁的宾客。

不过考虑到方奕山死得不体面,他老婆孩子也不知从狱里出来没有,赵琇也能理解方家不欲张扬的想法。她犹豫了一下,才问赵玮:“哥哥,看这街上如此冷清,你这位建南侯要是一露面,只怕太过引人注目了。你虽还未入朝,但也是有爵在身的勋贵,大朝会上是有你位置的,可别惹什么麻烦才好。不如让我一个人去吧?你就待在马车里别出来。等我完了事,咱们一起回家?”

赵玮也有些犹豫。他是建南侯,他出现在方家与他家女眷出现在方家,那所代表的意味是不一样的。他与方家本来也没什么交情,没必要为了方家惹来非议。于是他就同意了妹妹的建议。马车行驶到方家嫡支大宅门前,靠着路边停了,婆子打着伞接赵琇下车,赵玮连面都没露,继续坐在车厢里。还翻出一本刚从书馆带出来的名家文集,借着窗外的光线看了起来。

赵琇进了方家大门,得了消息的方太太和方仁珠早就迎出二门来了。天正下着雨,她们简单地寒喧了下,就急急进了花厅。方太太看起来对赵琇在这种时候依然敢到方家来做客觉得非常感动,哽咽着连声道:“谢谢。”赵琇只能干巴巴地说些安慰的话。让她放宽心。

方太太叹了口气:“族人闯下如此大祸,我们未受牵连,已经是皇恩浩荡了。能得到如今的结果,我不知在祖先灵前上了多少次香,感激祖先保佑。如果这样还不能放宽心。这日子还怎么过下去?”

方奕山的案子很快审完了,对他的处置也下来了,他本人已经死了,自然没什么好说的,但革职抄家还是免不了的。幸好他早已分家,因此受累的只有他这一房,方家其他族人并未受牵连。他妻子儿女都被判了流放,地方倒不是太过偏远。在岭南端州。家产奴仆没入官中。他家大部分下人都是雇来的或是庄上的佃农,如今已经散了,家奴则被官府带走。这两日都是族人们帮着料理丧事。他的遗体被官府发还,方家人心里怨他的有,害怕惹祸上身的也有,都不想节外生枝,因此明明发现他的死因跟官府公布的有出入,也没人提出来。大家都只想着简简单单把他的后事办了。尽了族人的义务,剩下的事就交给嫡支或是他的家眷算了。

方太太与方三爷已经出面去打听过。官府还未点头说方奕山的家眷几时可收赎,因此方家暂时还不能将方四太太母子等人赎出来。不过想到他们流放的地方是端州。并不是什么偏远穷困的地方,虽然路途遥远些,但族人凑些银子打点打点,也能让他们母子四人少受点罪,因此族内并不是非常忧心。方太太便借机向族人表明,愿意为此出力,倒是为嫡支挣回了不少印象分。嫡支一脉在族中的声望,也渐有回复迹象。

这些话方太太自然不会跟赵琇一个外人细说,因此简单聊了几句后,她便笑道:“我知道你们女孩儿家一定有不少私房话要说,我也不碍着你们了,到仁儿屋里去吧。我一会儿叫人送茶点过去。”

赵琇跟方仁珠对视而笑,齐齐起身向方太太行了礼,告退了。

她们去了方仁珠的屋子。方仁珠看起来精神还算不错,心情也不坏。她已经换上了素淡的家常衣裳,要为方奕山这位族叔服“缌麻”,为期三个月。三个月虽短,但在期限内却是不便作乐的,因此赵琇事先定好的小聚会,她就没办法参加了。同理,曹萝要为舅舅服五个月的“小功”,也不能参加。赵琇心想,四个人的小聚会,有两人不能来,索性取消算了。

方仁珠劝她:“还有一位蒋姑娘呢。我听说蒋姑娘平日住在天津,难得回京一次,你既与她交好,又怎能为了曹表姐与我,便怠慢了她?你只管与她玩笑,我与曹表姐知道朋友们开心,心里也会高兴的。”

赵琇想想也对,便笑说:“好,等什么时候你出了服,又回京了,我再单请你俩去玩一回。”

方仁珠抿嘴笑着点头。

赵琇问起了方慧珠的婚事:“既要服孝,想必婚期也要推迟的。你们是打算先去济宁,过几个月再回来办婚事,还是等办完了婚事再去济宁呢?”

方仁珠回答:“母亲的意思是,提前去济宁,等丘家重新订好了日子,我们再回来办喜事不迟。母亲已经命人给眉山伯夫人送信去了,只不知道他家几时有回音。”说起来她还有些不好意思:“先前因为是我们家想要早些办喜事,问丘家能否将婚期提前,他家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如今我们家又说要把婚期推迟三个月…好象有些出尔反尔的意思,虽然是不得已,可心里还是挺过意不去的。但愿丘家别怪罪才好。”

赵琇笑道:“他们怎会怪罪?这也是应有的礼数。”

正说话间,院门外忽然有丫环急奔而来,匆匆进了正屋。那是方慧珠的房间。赵琇看见了,心中有些疑惑,方仁珠倒是很尴尬:“丫头们失礼了,姐姐勿怪。”赵琇笑着摇摇头:“没什么,刚才那是你姐姐的丫头吗?这是发生什么事了?”

方仁珠也不清楚,但接下来,她就看到方慧珠面色大变地从屋里走了出来,带着两个丫头急急出了院子。方仁珠连忙起身走到门口,赵琇也跟了上去。

廊下丫头们正窃窃私语。方仁珠问:“出什么事了?”

南山从正屋外头走了过来,压低了声音:“刚才大姑娘的丫头来报,说是眉山伯夫人来了。”

方仁珠皱眉:“这有什么好稀奇的?”

南山摇摇头:“姑娘,稀奇得很。眉山伯夫人来跟我们太太说,能不能不把婚期推迟,照着原定的日子办喜事?她说他们家不在乎大姑娘身上有服。”

方仁珠和赵琇都吃了一惊。

第三百八十二章怒火

方太太更加吃惊,她瞪着坐在对面的眉山伯夫人,半天说不出话来。

眉山伯夫人也露出几分尴尬之色,她知道这个要求有些过分,但婆婆拿定了主意,她又能如何?况且她觉得这只是一件小事,以方家目前的处境,没有理由不答应的。

她劝方太太道:“我知道这么做有些于礼不合,但亲家太太,你知道我的为人,绝不是不知礼数的人,我今儿跟你说这个话,也是不得已。你细想想,好好的婚事,日子早就定了,喜帖都发了一半出去,忽然说要推迟,亲友们是一定要问的。我要是跟他们说,是因为新娘子的族叔没了,新娘子要守孝,因此才推迟了婚期,那亲友们必然会问,新娘子的哪位族叔没了吧?亲家太太,尊亲这身份实在不光彩,若不是府上与那事儿不相干,我又实在喜欢令嫒,这门婚事能不能做成都很难说。但我们两家心里是清楚的,也愿意结成这门婚事,可亲友们不知道呀!万一他们问了,知道是个反贼…”她顿了一顿,“他们说不定就会觉得,竟要跟个反贼做亲戚,那还能乐意么?虽然令嫒是嫁到我们家做媳妇,可平日里亲友间来往,她也是要露面的。这还未出嫁就先被嫌弃…亲家太太,你我都是做母亲的人,看着自家孩子受委屈,于心何忍呢?”

方太太顿时犹豫了。眉山伯夫人这话也有些道理,她当然不希望女儿才嫁人就被婆家亲友嫌弃。不过话又说回来了,那些亲友们真的会问起新娘子哪位族叔没了吗?与眉山伯府关系亲近的人家固然有可能听说,但那些不那么亲近的人家。也需要知道这种事么?反正新娘子身上有服,只能推迟婚期,这个理由就够充份的了,何必寻根问底?即使真有人想要知道,眉山伯府若有心帮着隐瞒。也是极容易的事。眉山伯夫人的理由似乎牵强了些吧?

方奕山与方崇山这一支是隔房的族亲,都快出五服了。方奕山的下场固然是不光彩,但当年方三爷也曾因为类似的原因丢官去职,眉山伯府当日没嫌弃过方慧珠有那样一个亲叔叔,今日又何必嫌弃她有这样一个族叔?况且颖王与朱丽嫔的连环谋逆才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当年参与其中又或是有嫌疑的人家多了去了。若不是当今皇上仁厚。不欲多造杀孽,京中会因涉嫌谋逆而家破人亡的人家恐怕会成千上万,而会受到牵连的人家,更不知会有多少。方太太当初为长女说定丘家这门婚事时,就曾详细打听过对方的底细。心里清楚,眉山伯府的亲友里头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有什么资格嫌弃方慧珠呢?

方太太心中定了一定,郑重对眉山伯夫人道:“府上的顾虑我也明白,只是礼不可废。若是府上亲友因为我们慧儿的族叔而对她有所成见,我虽然不乐意,却也无法左右别人的想法,只能期盼慧儿将来过门。能够以自身言行去搏得亲友们的赞赏了。”

眉山伯夫人听了这话有些吃惊,她连忙问:“亲家太太何必固执?方四老爷做出这等事来,已经给方氏一族蒙羞了。你何必再让自己的女儿为他受委屈?”

方太太笑了笑:“我让儿女为他们族叔守孝。不是为了死去的人,而是为了方家的名声。无论如何,方家世代书香,知书守礼。违礼之事,我们是不敢做的。若是做了,败坏了方家的清名。日后我们又有何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呢?”

眉山伯夫人的脸色有些难看,心想方家子孙谋反都做了。女儿家背约毁婚的事也不是没干过,还说这种冠冕堂皇的话做什么?她不屑地撇撇嘴。想了想,又出了个主意:“既然方家一定要儿女为族叔守孝,那只要死的不再是他们族叔就可以了吧?”

方太太一怔:“什么意思?”

“就是让方奕山这一房出族呀!”眉山伯夫人说,“他做出这样的蠢事,差点儿连累全族人,还留着这样的子孙做什么?与逆贼为伍,助纣为虐,既是对君不忠,也是对父祖不孝。这样不忠不孝的东西,你们方家还要认么?不如早早逐出宗族,摆脱了自家的嫌弃,也是对族中其他子弟的警告。让他们知道,日后若胆敢做这种无父无君的事,就一家子都不会有好下场!这种做法光明正大,让皇上知道了,想必也会更加信任方家的忠心吧?最好的例子,建南侯府上一辈的长房,不就是因为这种事被出族的么?如今又有谁会说建南侯府曾经出过反贼呢?反而人人都说建南侯是皇上最忠心的臣子呢。亲家太太,有些事情当断则断,你是宗妇,宗主不在,你就得早下决断才是!”

方太太的脸色变了。眉山伯夫人这个主意似乎不错,若真能从此摆脱了方奕山一房,方家全族也不怕会受污名所累了,顶多她私下接济一下他的妻儿就是。不过…方太太想起方三爷,就知道这个主意丈夫是绝不会答应的。既然他当初保住了嫡亲弟弟,今日他就不能因为相似的罪名驱逐方奕山的妻女,否则落在族人们眼中,只会觉得他这个宗主处事不公。嫡支地位已然不保,再引起族人不满,她的丈夫今后如何主持族务?

方太太低下了头,缓缓道:“这样的大事,我妇道人家不敢擅决,需得问过我们老爷才行。”

方崇山身在济宁,从京城送信过去,等他写完了信再送回来,正常时间恐怕要花上二三十日,到时候方丘两家所定的婚期都到了,哪里还来得及?方太太这话,只不过是变相的婉拒罢了。

眉山伯夫人的脸色更不好看了:“这不是耽误事儿么?方太太,当初你们家说要提前婚期,我们家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如今我们不想再推迟,耽误了我儿子娶妻生子。你们又推三推四的不肯点头,也太过分了吧?什么都是你们方家说了算,把我们丘家置于何地?你们方家出了反贼,跟我们丘家可没关系,你们的错为何要我们丘家来承担?!”

她冷着脸站起了身:“总之就这样吧。我话就放在这里。七月初九,我是一定要把二儿媳妇娶进门的。若令嫒非要为个反贼守孝,不肯照我们丘家的意思嫁过来,那有的是姑娘愿意嫁。到时候你们可别后悔!”说罢她就大摇大摆地离开了。

方太太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本来她面对眉山伯夫人还有几分愧意,但如今这些愧意已经完全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怒火。

不想要个谋反的姻亲。是人之常情。眉山伯夫人提议把方奕山一房逐出宗族,虽然有越俎代庖的嫌疑,但方太太也能理解。可是,要求方家一定要在七月初九将女儿嫁进丘家,否则婚事就作罢。这完全是威胁!方家几时沦落到要受这种威胁的地步了?除了丘家,方慧珠又不是嫁不出去!丘家欺人太甚了!

方太太气得浑身发抖,连长女方慧珠到了跟前都没顾上。方慧珠刚刚赶到,不料眉山伯夫人已经离开了,她关心自己的婚事,连忙问方太太:“母亲,眉山伯夫人走了么?她都说了些什么?照常办婚事是什么意思?丘家是担心四叔的丑事连累了他家的名声么?”

方太太气愤地说:“天知道他们家在想什么?!即使你四叔坏了事,方家也依然还是方家。不是他们区区一个眉山伯府能踩在脚底下的!若他们因为你四叔的事,就小看了你,处处欺辱我方家门楣。那这门婚事作罢就作罢!我们方家的女儿又不是嫁不出去,何必受这等委屈?!”

方慧珠吓了一跳:“母亲在说什么呢?好好的婚事为何要作罢?”

等方太太说完了事情经过,她才明白原委。不过跟母亲的想法不同,她虽然觉得丘家的态度过于咄咄逼人,但并不觉得自家需要强硬以对:“四叔的事闹成这样,我们自家都觉得丢脸。他家不想沾惹也是人之常情。眉山伯夫人一定是太过心急了,才会口不择言。其实并没有欺辱我们方家的意思,母亲就别生气了。还是先想想事情该怎么处置吧。”

方太太用怪异的目光看向她:“哦?那我倒要听听看,方大姑娘打算如何处置这件事?”

方慧珠微微红了脸,低头小声说:“眉山伯夫人建议我们将四叔一房出族,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如今合族都在议论此事,担心四叔的案子会连累其他族人的前程。若是四叔不再是方家族人,自然无须担心此事了。母亲与三叔也没必要再四处陪小心,花银子打点,把四婶他们赎出来。”

方太太冷笑了下:“我们大姑娘果然不同凡响,以你从小受到的教导,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还真是不容易!”

方慧珠顿了一顿,觉得母亲这话有些怪怪的,似乎并没有夸奖的意思。理智告诉她这时候最好别说话,但关系到她的婚事,她实在是忍不住:“母亲不想这么做么?那您打算怎么办呢?”

方太太沉下脸:“我会跟你父亲、三叔商量的,你且回去吧。这些事自有长辈们处置,不用你操心。”

方慧珠急了:“这怎么能行?!父亲远在济宁,远水救不了近火;三叔一向与四叔交好,他肯定不会同意将四叔出族的,就怕族人会提出将他也一并出族呢!他定有私心,绝不会真心为家族着想。”

“闭嘴!”方太太怒声斥道,“对长辈擅作非议,是谁教你的规矩?!你没有私心?是真心为了家族着想?你以为你母亲我是个傻子?!给我回房去抄一百遍家训,没抄完不许出房门一步!”

方慧珠面色苍白地出了门,狼狈地回自己院子去了。她心里很委屈,难道她的话有哪里说错了么?

方太太懒得教训这个女儿,她深吸了几口气,才叫来丫环:“去把三老爷请来,我有要事跟他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