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蘅大惊:“死人了?”

“死了一个,听说是杨造林一族的子侄,名唤杨柱,是杨家书念得最好的一个。”

杨家这造林的经验充足,也着实是一等一的人才。

“皇帝爷任了左、右丞相为巡考官,发现永乐学子异状时,二位丞相亦在。左丞相当机立断,令御医前去诊断、熬药,所有闹肚的学子都吃了三顿,便是其他地方的学子有身子不适的,也请了御医瞧看。”

若不是左丞相处理得当,说不得还得多死些人。

就算是这样,亦有七个人没等第一场考完就被人抬出去了。

陈蘅道:“王道林、莫往之…”

莫四舅的三个儿子,以前没瞧出异样,可莫家的太上夫人对他们却看不上眼,定是有原由的,现在看来,还真不是省油的灯。

“这二人下狱了?”

“关入刑部大牢,没怎么用刑,就什么都招了。”

这读书人里,意志力强,尤其像这二位,原就是前晋世家贵族的公子,能吃什么苦,皮肉之苦就受不来,一吓唬还不得跟倒豆子似的。

“刑部那边怎么判的?”

“刑部尚书、左右丞相已经禀到陛下那儿,陛下的意思此风不可涨,必须重处,下令夺去二人的秀才功名,流放孤雁口铁矿场。”

这可是必死之局。

孤雁口有薄田荒坡,若是开垦还好些,可入了铁矿场,就他们的文弱模样,怕是用不了几年就得丢命。

永乐莫家的太上夫人、莫三舅夫妇更是被他们气寒了心,再不会搭理他们。

莫四舅母想到太上夫人对她的厌恨,也没脸面回去求助。

以陈蘅的判断:莫五郎见长兄不在,自己正好当家作主,太上夫人曾说过,莫四舅三子里头,亦只莫十二郎有些才干,心有大义,还能分辩大局,另两个儿子的性子随了莫四舅母和她的娘舅,很难有大出息。

偏生,莫十二郎在几年前的金陵瘟疫中丢了性命。

这一脉,算是都毁了。

若莫四舅母能知好赖,许还能好些,可她给自己的两个儿子选的妇人,都照了她的喜好挑先,亦都是眼浅之辈。

陈蘅问:“是陛下让你特意讲给我听的?”

韩姬没应。

慕容慬怕她多心。

她又怎会多心。

陈蘅吐了口气,“我回头与陛下说。”

他们夫妻是该坐下来好好谈谈。

“问问陛下,今儿可来凤仪宫用晚膳?若他来,我备些他爱吃的菜式。”

“诺——”

陈蘅亲自预备,这可难得,他再忙也得过来坐坐。

夫妻坐在一张摆满了长案桌的膳桌上。

“这么多菜?”

“成,你不想要的,我让姑姑与行云夫人给撤了。”

韩姬垂手立在一边。

慕容慬指了几样,元芸与彭子给撤了下去。

照着规矩,本是皇帝赏给其他嫔妃的,但慕容慬身边就只陈蘅一个,这些膳食就赏给宫人、内侍、女官们吃了,如何分,就算她们几人怎么商量。

“我们有些日子没一处说话了?”

他早出晚归,她亦忙着适应新的生活。

慕容慬道:“是有些日子了,今晚我留在凤仪宫陪你。”

陈蘅笑了一下,这一笑,慕容慬竟瞧得有痴了,真真是百花失色,千娇百媚。

“我在乎的人,你是知道的,母亲、两位兄长、几个子侄,我几位舅父里头,也唯有三舅与我们家亲厚。陈家的亲戚,还真没有,陈家就只永乐府陈留太主的后人一脉。至于朋友,莫愁郡主、张萍、杨瑜、袁东珠皆是我的好友。”

第八百六十六章 人命

“至于朋友,莫愁郡主、张萍、杨瑜、袁东珠皆是我的好友。”

一句话,这些人除外的,她可以不在乎。

“若说要紧的人,钱武、玉二十七、杨造林等,都算是人才,而今永乐府官员亦是朝廷的官员,我有甚好担心的。玉家的建造之技,杨造林一家能将荒山变果园,他们的本事亦是有目共睹的。”

慕容慬道:“杨柱死了,听左丞相说,这可是杨造林一族中读书最好,又精通农事的,早前还说,他若中了进士,就留在工部执掌农司郎中一职。”

这可是一个人才,竟死于中毒。

左丞相亦听当初去永乐府主持科考的官员说过,说永乐府的人才真不少,真真是集天下人才于一地,因陈蘅的用心,一些贤士愿意效力朝廷,可依旧有陈蕴之流,发愿不为朝廷所用。

现在死了一个人才,而凶手必须重惩。

陈蘅补了一句,“阿慬,你往后行事,不必太过忌讳于我,若我在乎的人犯了事,你与我说一声。”

慕容慬笑答一声“好”。

陈蘅问道:“贡院那边,已经开始阅卷了?”

“有左右丞相盯着,不会出事,主考官是都察院左都御史,他行事严格,定不会徇私,副主考官是翰林院掌院大学士,此人爱才如命,他有两个女儿待嫁,他夫人看了《金榜女婿》的新戏,正要榜下捉婿。”

莫不是冯娥出的主意?

那日欢宴,冯娥说出了一出新戏,名字就是《金榜捉婿》,说是就是一位深闺千金爱慕上一位寒门才子,可家中父母俱是瞧不起,她就想出“榜下捉婿”的,定要捉了头榜三甲俊郎为夫。

这一捉,竟将她的意中人给捉回来拜了天地,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

陈蘅沉了一下,“这是莫愁新写的戏本子?”

“除了她,还能有谁?朕瞧着,待红榜一张,燕京榜下捉婿的定然不少。”

韩姬给慕容慬蓄了一盏茶,“属下听说,近来沈记客栈周围打听消息的仆妇婆子不少。”

“又是榜下捉婿的?”陈蘅轻叹一声,“可惜,我们是没女儿缘,否则,他日给女儿来个榜下捉婿也不错。”

“朕的女儿岂能愁嫁,当是求娶之人排长队。”末了又道:“我们夫妻虽只昊儿一个,却将多少个孩子都比过了。亦无甚惋惜。上回詹事还说,儿孙多了也烦恼,左丞相的儿孙多,几个儿子在后宅不安分,孙儿们就更不安分了。”

是夜,夫妻恩爱,锦帐摇波。

太子宫里,韦孺人坐在窗前望月。

“孺人且再等等,听说太原学子闹出下毒案,永乐学子皆中毒,陛下很是生气。陛下多忙的人,要批阅奏章还要处理政务,如今又是邪教作乱、又是学子下毒,听说忙得不可开交。”

无数次地,她告诉自己,且待他忙过这阵,定会忆起太子宫还有一个她。

可这一等就是许久,新君三月初九登基,如今也不过十几日。

韦孺人道:“陛下一忙,就将我忘了,我不能坐等陛下想起我,你替我安排安排,我要尽快见到陛下。”

“诺——”

也必须冒险一试了。

三月二十五日一早,京畿衙门公告墙前聚满了人,等着公布会试榜单,只有入榜者方才有参加殿试的资格,殿试之后,此次取仕者都称为“天子门生”,由新君钦点前三甲。

礼部官员在几名官差护送下,立在墙前,开始朗声宣读,“此次恩科,录三百零九人,第一名:永乐府柳仲原!”

有人激动,这柳仲原曾在永乐邑为官,后来放弃了御赐同进士的机会,让给了上了年纪的小吏官员,回去苦读,此人颇有些见识,亦是永乐邑实行《邀请名士制》以来入住的第一批文士。

“第二名:永乐府商云!”

有学子低声道:“商铁嘴中了,哈哈…这家伙可是出名的铁嘴,是法家弟子,最是个能做御史的料。”

“他的文章尖锐、言词犀厉,常常能一针见血,这也能中第二名?”

“这主考官可是左都御史。”

说不得这位主考官就喜欢这样的,否则怎会让他做了第二名。

现在是会试,这个名次还算不得准。

“第三名:永乐府莫勉之。”

这位莫四郎稳行稳打,文风更显圆润沉稳,是出名的稳。

在一声声“永乐府”中,永乐府的学子竟包揽了前七名,第八名是燕京书院的学子,第九名乃是辽省一个四十多岁的老文士,第十名又是永乐府学子。

沈记客栈内,时不时有小二跑回去报信:“永乐府莫勃之中了第一百三十二名。”

莫勃之一早上就悬着心,因张萍给他们传了话,说近来燕京的富贵门第有人在榜下捉婿,让他们莫要去榜前,小心被捉了去。

他们虽已成亲,但避着些总是好的。

莫九郎因未考完就退场,心情沉闷,心里更是将莫往之、王道林恨了个半死。“王道安中了多少名?”

王道安,太原王氏最有才华的一个,曾有人说他的才华可堪比王卓、莫恒之,莫恒之才华如何,莫家人最是了晓,字写得不错,可要说做文章,也只是寻常。

小二挠了挠头,“小的就听我们永乐学子的名次,旁人的没记。”

掌柜娘子心情大好,“今晚,诸位新晋进士老爷可要摆一场庆功宴?永乐学子崭露头角。”

莫四郎道:“柳爷呢?”

小二道:“柳爷今儿一早,就与长安来的崔大爷、燕京的王三爷等人去西山踏春。”

莫十郎道:“王三爷…”

这是谁?

莫四郎道:“是王卓,柳仲原昔日入官衙,也是他举荐的。”

王灼易名王卓,两字谐音,在翰林院做侍读学士,去岁还去永乐府主持了童试、乡试。

崔大爷,便是崔珩,他年节后亦来了燕京赴考。

莫四郎考中了第三名,心情大好,不想刺激到莫九郎,令侍从预备了打赏银子,赏了报信的不二。

不多时,就是有京畿官府的官差来报喜,扯着声音在外头一连报了几十个人的,掌柜的一欢喜,取了一百两零碎银子赏人。

“这里头的学子,有二十一个可是秀才功名。”

第八百六十七章 金榜捉婿

“这里头的学子,有二十一个可是秀才功名。”

孙顺沉着脸,尤其听到素日学问不如他的都中了,心里就似人割了一刀。

他与莫往之一道玩耍时,便有人劝过他:“马上就要科考了,你莫想柳爷、莫家三兄弟都在苦读,他们如此,我们更不敢放松。那莫往之不寻本家兄弟却找你,可不大正常。”

可他感激莫往之视他为朋友,硬是与他玩一处。

现在害了别人,亦害了自己。

虽然官府说他也是被利用,但同乡学子们看他的眼色,总有些疑惑,尤其是因闹肚子退出考场的,一个个看到他,恨不得剜他几刀。

杨柱更是因拉肚子虚脱得没了。

尸体还放在义庄里,给永乐府那边传了信,让家人前来收尸。

莫十郎笑着对莫四郎揖手,“我就说长兄的学问是我们兄弟里最好的,这不就考了第三名。”

莫四郎摆了摆手,过两日还有殿试,殿试可是要重新排名的,我回府看书了。

“九兄,我亦回房看书了。”

有人领了头,又有人陆续回房。

留下议论的要不是继续等消息,要不就是已经落榜的。

正说着,有侍从跑回来,大惊失色的道:“掌柜的,可如何是好,我家七公子去瞧榜,正听到自己的名字,就被城中不知哪家的仆从给绑走了。”

这是莫十夫人娘家的兄弟。

掌柜的道:“沈七公子不是已娶有妻室,他没告诉对方?”

“你是说是榜下捉婿的?”

“还不是那些闲得没事的人写了一出《金榜捉婿》的戏,这下好了,富贵人家的夫人学了去,柳爷为了这事,避到城外踏春去了。”

小二道:“我瞧你还是寻莫九爷商量,哪家绑走的不知,这要如何寻人?”

沈家是广陵迁入永乐邑的,也只莫十夫人娘家父兄迁进去了,其他几房人听说还留在广陵。

这一日,永乐学子高中人选达一百零三人,消息传出,惊动世人。

永乐府以云集贤士而闻名,现在更是以实力证明了一切。

“燕京才有三十七高中,仅永乐就有一百零三人。”

辽省亦只得二十多人。

一百举人里,有二十三人落榜,而一百秀才里头,则有二十六人意外高中,还有几人考取的名次不低。

可见,有才华的,走到哪里都不怕被淹没。

沈七被人强绑了去,明白过来后,他直道自己已娶妻生子,就被放回来了,见那亦是官宦人家,就引荐他们将女儿嫁给莫九郎,直说莫九郎的才华在他之上,只因这次中毒中途退出考场,若是下届应考,定能名列前茅。

三月二十八日,将在上林苑举行殿试,主持殿试的是新君,又有左右丞相任副主考官,更有各部院官员任考官。

三百零九名贡士衣着光鲜,就算是寒门学子,亦都穿上了体面的衣裳,天色未到五更,就有学子站在上林门外头等着检查入上林苑。

寅时三刻开考,巳正收卷,考题是新君临时确定的,名字叫《论天下大势》,让学子们畅所欲言。

陈蘅坐在凤仪宫,时不时张望了几眼。

她亦在等结果。

韩姬步履匆匆,手里拿着一份名单,“禀娘娘,结果出来了!”

陈蘅接过名单,状元是永乐府柳仲原,榜眼是燕京吴兴,探花是济宁刘文笙,前三甲全都是寒门学子,传鲈脍永乐府莫勉之,第五名又是燕京人氏…

前二十名中,可见各地颇有才名的文士。

从二十一名开始,就屡屡见到永乐府三字,莫勃之排名八十七,进入进士之列,而商云从早前的第二名跌到了第一百零三名,反是早前八位名次不错的秀才,位次都在三十多位到九十位之间。

“此次取进士一百五十三人,同进士一百五十六人,永乐学子落到同进士之列有三十三人,这次陛下令人封了名字,排列名次,排好名次后再抄录人名。前五十的名次是陛下调整过的,前二十不好全取永乐府,所以做了一些调整。”

也就是说,进入前二十的全是永乐府人。

但皇帝更想用寒门学子,这才将一些寒门学子提了上来。

陈蘅看了名单,心下明白这是皇帝的意思,定然也是大臣们的意思。

探花郎必要生得俊美,这位刘文笙在鲁省一带颇有些名声。

三甲插花游街,有官府的锣鼓队相随。

陈蘅看了一名单,“崔珩排居二榜第一百四十七名,险险位于进士之列,差一点就要掉下去。”再看永乐谢霆的名次,竟在第一百五十名。

亦是勉强做了二榜最后一名。

韩姬道:“朝廷只取前五十三名留于各部院任职,从第五十四至一百五十名都要派出官职。”

陈蘅再看太原王道安,更是排到三榜同进士的第二十一名。

“不是说太原王五郎才高八斗,怎的只是同进士?”

“左都御史说此人的文章华而不实,说就像一块做得漂亮的点心,一口咬下,味道平平,合看不合吃,更不合用。”

这位左都御史弹劾人时,可是半点不留情。

就连左、右丞相都要礼让三分,委实此人要盯上谁,就像被狼咬住了一般,绝不会松口。

陈蘅知道慕容慬其实挺讨厌前晋的世家权阀之风,他想用崔、谢、王、陈四家的后人,陈家只得两兄弟,还有一个不愿入仕的陈蕴,王家亦只剩王卓一人,但崔、谢不同,这两家可都是大家族。

崔氏在燕京的人亦有不少,入仕者亦不少,从这排名来看,恐怕谁排什么名次,他与大臣们都有考量。

“左都御史很喜欢商云的文章,为了他,正与二位丞相争执,非要荐他做探花,还是陛下敲定了刘文笙,他方才住了嘴。”

陈蘅道:“莫不是他要招了商云做女婿?”

韩姬笑道:“听说左都御史夫人曾派人去请商云到茶楼坐过,正是让自家的小女儿相看,只等殿试之后,就要议亲。”

“右丞相家相中了刘文笙,听说他家的六姑娘早早就相中了,还送了刘文笙一双鞋子。”

第八百六十八章 莫郎入仕

“右丞相家相中了刘文笙,听说他家的六姑娘早早就相中了,还送了刘文笙一双鞋子。”

“真是女大不中留,右丞相家这是瞧此人有才又是寒门学子,若结成姻亲,也能得他家提携,顺水推舟。”

陈蘅笑微微地问道:“左丞相家没招孙女婿?”

“招了,他相中的是状元柳仲原。”

“柳仲原的年纪可不小了,今年得有三十五了吧?”

左丞相的孙女最多十七岁,这可是大了一倍。

“左丞相夫人说,夫大妻少,这才是享福,说年纪大的男人疼妻子。”

祖父母做主的,孙女又不能反对。

“是他家哪位孙女?”

“家中行五。”

“五姑娘,她父亲战死沙场,母亲惊闻消息,难产身亡,只得一体弱的弟弟,姐弟二人是在左丞相夫妇跟前长大的。”

“正是,丞相夫人说,她自幼缺了父爱,就得寻柳仲原这样的夫婿才好,听说五姑娘对这亲事也是满意的。”

大臣们自己乐意,皇帝只是睁只眼闭只眼。

以才华和才干说话,柳仲原做为官,行事得体,才华也是一等一的好。

莫九郎听说兄长与庶弟都中了,心情更是沉闷,如果他亦中,定是状元之材,在他看来,自己的才华才是兄弟里头最好的,否则当初,父亲也不会荐他入仕。

长兄只是占了一个“长”字,哪里有他的才华好。

这样一想,他就更郁闷。

落榜的学子们开始结伴回乡。

因众多学子听说永乐府有天下最大的藏书楼,不少人想去永乐府读书,以备两年后的科考。

燕京的学子们立时少了许多,只得高中的学子们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