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隐约约还有哭喊声随风传来。

许薇姝叹了口气,当先迅速向山上冲过去,那些侍卫也紧紧跟上,乡民们犹豫片刻,仗着人多,而且大部分都是猎户,到不怎么害怕,也跟了上去。

一转弯,就看见雯姑娘灰头土脸地在地上爬,两匹狼就立在她身前,绿油油的眼珠子死死盯着她,口水滴滴答答。

“啊啊!”

雯姑娘一边惨叫一边哭。

那些乡民本来不怕,结果让她一喊,吓得打了个哆嗦,那狼越逼越近,都凑到雯姑娘脖子前面,许薇姝也来不及说什么,连忙一抬手,袖子里的小弩弓发射,嗖嗖两声。

脑浆迸裂,白花花的脑浆,还有腥臭的鲜血,喷了雯姑娘一头一脸,吓得她直翻白眼。

许薇姝摇了摇头,笑道:“别哭了,我看你的哭声把狼都给吓得不轻,要不然它们不会半天还不吃了你。”

雯姑娘可能哭得太厉害,一停下来就不停地打嗝,止也止不住,一抬头,见好些村民都盯着她看,登时羞得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她本是个好面子的人,进了山从来看不起乡民,怎么愿意让一群刁民瞧见她如此狼狈的样子。

“血,娘娘!”

玉荷把火把往前一递,正好看到雯姑娘的衣摆上有一片血渍。

第二百三十七章 婴儿

许薇姝走过去看了看,摸了摸她的肚子,又给她扎了两针。

仔细观察了下,这人怕是要生了,而且来不及再去找什么稳婆,也来不及抬去别的地方。

“来人,背对着围成一圈儿,把火把举高点儿。”

想了想,许薇姝皱眉道,她自己就撸起袖子,让玉荷和宝琴帮忙,准备给这个女人接生。

雯姑娘一脸的惊恐,疼的嘴唇发青:“啊…不要,我不要生了,呜呜,救命,娘亲,爹爹,救命!王爷,王爷!”

玉荷听见她喊,就憋了一肚子气,偏偏这种时候了,貌似不好再刺激人家。

许薇姝一眯眼,冷冷笑道:“你知不知道,女人生孩子就如过鬼门关,我可是好多年没给人接生过,你要再乱叫,到时候没了力气,孩子生不下来,一尸两命,怪不得我。”

雯姑娘吓得一哆嗦,顿时住口,疼得直抽抽,还是勉强忍住不乱叫唤。

宝琴撇撇嘴,暗骂了句晦气!

她们娘娘可是正正经经的王妃,什么样的人物,现在要给个不知好歹的女人接生,实在太委屈。

雯姑娘骨盆小,生孩子的过程简直惨不忍睹,她又害怕,嘶声裂肺地哭了几嗓子,就没力气了。

许薇姝一看不好,让人烧了锅水,采集了些蘑菇山珍,还弄到一只野鸡,给她熬成汤灌下去,总算是保住点儿元气。

天上都隐隐开始透光,可孩子还是没生下来。

“不行,胎位不正,看来她自己是生不下来了,宝琴。准备手术吧,剖腹取子。”

玉荷和宝琴见自家王妃从袖子里掏出一把匕首,又找了个火儿,慢慢烧,到没觉得奇怪,自家娘娘做手术的本事早就见识过不知道多少次,当年为了二丫。还做过很精密的眼睛手术呢。

但周围有些不知情的。尤其是那些老百姓,都给吓了一跳,心里怕是觉得许薇姝忍不了这个女人。要剖腹取子,是只想要孩子,不想让大人活了。

虽然老百姓们觉得有点儿残忍,但看了看姝娘的气派。心里知道这怕是京城来的贵人。

他们那样的人家,大妇想要小妾的命。怕也如探囊取物一般简单。

再说了,这可是难产,就像刚才许娘子说的,弄不好一尸两命都不奇怪。

幸亏这会儿雯姑娘一口气憋住。昏死了过去,许薇姝趁机给她灌了一碗麻药,否则听见这话。说不定自己先把自己给吓死了。

做这种手术,许薇姝不是熟手。但速度也不慢,天边刚刚升起第一道霞光,就听见一声婴儿的啼哭。

“是个女孩儿!”

婴儿也不算早产,不过脸上有点儿发紫,皱皱巴巴,哭声细弱得很,长得到是不瘦,胖乎乎一只。

许薇姝给她洗了澡,拿了自己的一件外套把孩子包裹起来,剩下收尾的活儿,就交给宝琴来做。

宝琴早就出师,现在独立做手术绝对没什么问题,毛孩儿他们后期都是跟着宝琴训练出来的。

这次是雯姑娘的身份有点儿说不清楚,许薇姝担心她自己作死,再把宝琴给坑了,这才自己动得手,要不然哪里还用得着她?

宝琴给雯姑娘收拾好了,就招呼老百姓们帮手,把人给抬回去。

正好山里面树木多,侍卫们弄了个简易担架过来,这时,大家才发现,闹了半天雯姑娘居然还有一口气在,并没有死,那些个老百姓看许薇姝主仆的目光,顿时变得相当古怪。

许薇姝这会儿也顾不上解释什么,小小的婴儿抱在怀里,她的心肠都不免柔软下来。

无论什么时候,新生儿总能让心肠最冷硬的人,也有那么一瞬间变得温和。

那是人类生命的延续。

仔仔细细看了好一会儿,许薇姝才把孩子搁在她母亲的怀里,打算等雯姑娘一醒来,第一眼先见到的,就是自己的儿子。

朝阳初升,红色的光映着姝娘的脸庞,竟衬得她的面,像镀了一层金彩,一时间让人不敢直视。

几个跟上山帮忙的汉子,都不觉低下头去——怕是那庙里的菩萨,才能和眼前的许娘子一般,让人看一眼都觉得心里头暖洋洋,再多看一眼,就显得亵渎。

一行人艰苦跋涉,回了家,许薇姝也不能让相亲们白白辛苦,村子里没给赏钱的规矩,可做一桌上好的席面,招待大家伙痛痛快快大吃一顿,却是应该的。

借口在这儿呢,家里添丁,本就应该热闹热闹。

许薇姝他们现在也没多少好东西,不过前几天有几个侍卫进山设下陷阱,打到一头大野猪,还没来得及吃,今天干脆全都折腾出来,红烧清炖,猪蹄,猪心,猪肝,猪肺,甚至还有猪大肠,猪脑子,都没有浪费,全让许薇姝指挥着厨娘收拾得干干净净。

一道爆炒猪大肠,香得所有人都恨不得一吃再吃,好些人都探问这东西是怎么做出来。

许薇姝当然不会隐瞒,笑眯眯把一些猪杂碎的做法说了,有些需要好配料,可配料再贵,也贵不过肉去,这些个东西价钱便宜,有的连吃都没人吃,如今得了吃法,家里说不定隔三差五就能沾一沾荤腥,村子里的老少当然高兴。

庄子里储存的酒水不多,到是以前姝娘还在洞箫山的时候,年年酿酒,下人们也送到这边几大桶,这会儿底下人不大舍得打开喝,可看娘娘高兴,也就开了一桶送来。

痛痛快快大吃大喝了一顿,喝倒下一地,才吃痛快,一个个满足地哼哼着回家,很难得,喝得东倒西歪,家里的女人居然也没有生气。

清闲下来,许薇姝眨了眨眼:“我们好像忘了点儿什么事儿?”

她仔细一想,猛地想起来:“小孩子的衣服没有准备!”

玉荷和宝琴也哑口无言。

在王府的时候,到有针线房的人想着这些,早早就备好了小孩儿用的东西,什么尿布,小衣裳,小被子,小褥子,都不能马虎,可出来匆忙,许薇姝又三辈子没有生养过,哪里能记得这些,至于其他吓人,谁会提醒王妃这个,不是没事儿找事儿吗?万一惹得王妃不高兴,被人穿小鞋,都是自找的。

没办法,现在孩子都生了,总不能一直用旧衣服包裹着,她们主仆连忙翻箱倒柜的,翻出点儿柔软棉布,辛辛苦苦给孩子做衣服,许薇姝连读书的时间都暂时挪用了。

做手工其实挺好玩,许薇姝以前就喜欢这些,做做小衣裳一点儿也不嫌累。

玉荷她们的针线功夫也好得很。

而且有点儿事情做,不至于天天胡思乱想,日子到也更好过一些。

这日,天擦黑,许薇姝把蜡烛集中到自己房间里点上,下面宝琴和玉荷带着三个小丫鬟,还有两个嬷嬷,都坐着小板凳,前面放着个针线篓子,凑在一处干活。

小孩儿的衣服反而不怎么好做,做工必须精细,有个小线头露出来,孩子就不舒服,比做大人的衣服更需要耐性,虽然耗时很短,需要的布料也少。

许薇姝正缝制一件儿红色的小斗篷,连帽的,还在上面绣出一些可爱的小动物,萌萌的球球,圆滚滚的小白。

现在天气有点儿热,山里到是有凉风,晚上做活儿,窗户打开,凉凉爽爽,到比白日舒服些。

外面忽然有个婆子过来。

“娘娘,雯姑娘刚才醒了,非闹着说娘娘换了她的孩子…”这个嬷嬷的脸色也不大好,显然没想到那位雯姑娘居然如此天才。

许薇姝一怔,顿时无语。

玉荷嘴角抽了抽:“话本读太多了吧!”

因为最近京中流行一个叫‘狸猫换太子’的话本,还是自家娘娘编写出来的,外面有人唱戏,有人也演舞台剧,很是流行,她觉得这位主儿大约是看话本看到脑袋发昏。

她怎么就不琢磨琢磨,当时她生孩子的时候,把孩子生在了荒郊野岭,他们要从哪儿偷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过来,给她换掉。

许薇姝半晌没说话,不耐烦地叹口气:“别理她。”

对这类疯子,她是真懒得计较。

婆子心里犯难,吱吱呜呜:“可那雯姑娘看她女儿的样子特别吓人。”

宝琴愣了愣:“难道她还会打孩子不成?”虎毒还不食子,雯姑娘瞧着柔柔弱弱,以前在家胆子就特别小,轻易不出来闲逛,可不像是疯子。

许薇姝皱了皱眉,也正经起来,却不好只因为这个婆子自己觉得有问题,就不让人家亲娘照顾亲生的女儿,只好道:“多叫两个丫鬟盯着,房里别离开人。”

反正因为一时找不到奶娘,许薇姝特意在家里养了三只哺乳期的母羊来喂孩子。

雯姑娘又卧床,身边伺候的人多,她就是真疯了,应该也没什么大事儿。

盯了几日,那位虽然对女儿不冷不热,不肯抱,也不肯看,听见哭声就说胸口闷,让人把孩子抱走,但也没做伤天害理的事儿,也没再提什么换孩子,一开始言语不当,大概是知道自己生了个女儿,有点儿不高兴,昏了头,这会儿回过神自然不闹了。

许薇姝也就没再多管,她忙得很,早上刚得了消息,说是安王府的僚属大部分都逃出京城,有些回了靖州,还有些回了家,个个平安,忠王那边到是忙着征兵,动作频频。

第二百三十八章 衣锦还乡

想起这些个乱七八糟的,许薇姝就不免叹气,心烦意乱的也懒得再多琢磨,干脆让玉荷把新做出来的指甲油取出,大家一起涂指甲油玩。

看着这些五颜六色,特别漂亮的东西,她到想起当年新婚时的事儿。

那阵子她和方容才成一家,方容还很会装,总是一副温润公子哥儿的模样,她自己都觉得自家男人是个君子。

结果有天晚上,模模糊糊地醒来,感到自己的手被人捏在掌心里把玩,一睁眼,方容这个闷骚男正拿着米分色的指甲油给她涂指甲,一边涂,还一边在灯光下欣赏,一脸严肃。

当时许薇姝就噗嗤一声笑出声来,那位王爷愣了愣,咳嗽了几声蒙着脑袋装睡。

许薇姝也哭笑不得,怪不得有时候总觉得自己的指甲油效果不错,始终艳丽不掉色,闹了半天都是方容折腾的。

玩了会儿指甲油,放松了心情,许薇姝才又正正经经看新传来的消息情报。

忠王这边的事儿,那是军国大事,她们可管不了,到是听说有些僚属回乡去,大约是要躲避一段时日,顺便还能探探亲,她到有些忧心。

好歹这些人都是安王府的属官,回家总不能太狼狈,也该衣锦还乡才是。

可这些人是出逃的,就算身上带着些银钱,怕也远不够用。

但此时没法子,她到是惦念上,等这事儿过去,得给安王府的僚属都放个大假,让他们风风光光地回乡省亲。

就像徐峰,他家里还有老娘在。亲朋故旧似乎也不少,徐家落败多年,也该有几日风光了。

徐峰如今可不简单,不光是算学好,读书也读得多了,脑子灵活的紧,如今把王府的账目打理的井井有条。连那些做了大半辈子的老账房也说。这人于此道上造诣非凡。

他和卢玉衡,都算是方容重点培养的后继人才。

要许薇姝说,她观徐峰的面相便知。此人性情忠厚,是个有福之相,既然已经笼络到手,自然该好生对待。

这会儿姝娘心里面惦念。却不知道,徐峰的日子过得可是相当不错。比他们憋在山上,身边还有个莫名其妙总闹事的雯姑娘,自在多了。

当时,徐峰跟着方容回江南。他母亲一想起家里就难受得流泪,他大嫂和侄子也想回去祭拜大哥。

徐峰是孝子,方容也不担心什么累赘不累赘的。就让徐峰带着家人跟随辎重部队回了江南。

在靖州时,王府给工钱向来大方。方容和许薇姝都不是刻薄人,逢年过节的赏赐也多,没两年就积攒下不菲的身家,这下子回了家,不敢说和富贵人家相比,可重新置办下一份家业,好生过日子,却绝没问题。

徐家以前最好的时候,也不过是有那么十几亩地,养着头牛,算是普通的耕读人家,若不是家境还算可以,徐峰也没有办法读书,后来世道不好,徐峰读书又耗费钱粮,再加上父亲,大哥接连病重,江南那边又闹出战乱来,他们才散尽了家业,逃难离开。

这年头逃走的人想返回故土,那可不是容易事,就像徐峰这一家子,怎么也算衣锦还乡了。

他母亲一回故土,就再也离不开,没办法,徐峰只好让大嫂侍奉娘亲,照顾小侄子,留在了家乡。

这一次出事,徐峰一离开京城就直奔家乡,总算有个安全的落脚地,不用东躲西藏在外面受罪。

……

江南宁县

这是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在江南来说,并不算多繁华,人口也少,早些年战乱频频,整个县城显得有那么几分萧瑟。

一大早儿,小商贩们就挑着担子出来卖货,豆腐摊前的豆腐西施,围着大围裙一边给熟客们称豆腐,一边和旁边面摊儿老板娘聊八卦。

“听说徐家的老二回来了?”

“可不是,前些天就听说到了家。”面摊老板娘是个三十多的妇人,杏眼桃腮,风韵犹存,说话的时候声如黄莺,听说以前是个唱戏的,有一口好嗓子,她一开声,周围的人都乐意听。

“昨天刘家的喜梅还去找李婆子,想让她帮忙问一问,看看徐峰有没有在咱们宁县结亲的意思。”

这话一出,豆腐西施和客人们都笑了。

“就她那模样,还想人家徐峰?白日做梦吧!”

“就是,当年刘家到和人家徐家有婚约,结果徐家一落败,他们立马就不登门,还是徐老娘明理,知道人家不乐意,也就不提这一茬子事儿,还主动说那就是当家的喝醉了酒随口一说,哪里能当真!人家知礼,刘家到不依不饶,在外面到处诋毁人家徐峰,说他不务正业,读书不成,连个秀才都考不上,将来怕是只有讨个破落户当老婆的命…现在看人家发达,又想攀上去,哪里有那种好事儿,再说了,咱们县里谁还能不知道,刘春梅嫁过人,早就不是黄花大闺女,还敢想这好事儿呢!“

面摊老板娘跟着笑了一阵,忽然叹了口气:“哎,人这命,就是奇怪。当年徐家破成那样,最后不得不背井离乡,逃荒去,那会儿谁不得说,他们家算是完了,说不定再也见不着,谁成想没两年,人家风风光光地回来,瞧瞧现在徐家那宅子,可不是以前能比的,听说还有三百亩良田,好些个庄子,铺面也有四个,赚钱赚得足足的,昨天我见到徐老娘去上香,可瞧着年轻了好些岁。”

周围的客人们也是一脸羡慕。

徐家就在县城最东面,大瓦房,两进的院子,朱红色的大门,在县城里绝对算是富贵人家,也难怪周围好些街坊邻居都要说几嘴八卦。

刘家也确实想攀这门亲。

今日刘春梅的姑姑,刘家的二女儿刘芸就登门陪着徐老娘说了好一通话,还给徐家的大嫂,送了两匹缎子,大红色的,鲜亮的很。

人家徐家到还算客客气气,可惜,就是不肯接话,刘芸也实在不好意思开这个口,最后一直到人家端茶送客,她也没把话说明白,出了徐家的大门,就不免有点儿发愁,回去之后还不知道大哥大嫂怎么生气!

徐家这边,徐老娘盯着刘芸出去的背影看了半天,叹了口气:“其实刘芸是好孩子,要不是辈分不对,把她说给咱们家大峰到正正合适。”

刘芸今年二十三,年纪是不小了,但徐峰的亲事也耽误了,今年有小二十,差个三岁没什么,女大三,抱金砖。

当年刘家不地道,可刘芸对徐家那是始终如一,连徐老娘病了,都是刘芸把自己仅有的一对儿银镯子典卖,送了钱给徐家来治病。

正因为如此,哪怕刘家当年欺负徐家欺负的不轻,害得徐峰在宁县名声坏得几乎待不下去,徐老娘也没想着报复刘家,可要她儿子娶刘春梅,那绝对不行。

好马不吃回头草。

“大峰就是一辈子娶不上媳妇,那也没刘春梅什么事儿!我宁愿儿子打光棍。”

想起当年,徐老娘就皱眉,难受得不行。

她大儿媳妇顿时乐了:“娘说的哪里话,二弟如今抢手的紧,要是娘您放出风去,明天来说媒的就得踩破了咱们家的门槛。”

徐老娘也一笑,点点头,心里意动:“大峰年纪不小了,也是该好生成个家,没个媳妇像什么话!”

她年轻的时候也是个风风火火的要强女人,这会儿一想明白,连忙就让人备一份礼,带着大儿媳妇去李婆子那儿转一转,打算让对方给说一门好亲。

李婆子在宁县很有些名声,出了名的好媒人,从不胡乱给两家做媒,保媒时最注重的就是门当户对,也不肯欺瞒主家。

虽说因此有些生意做不成,可谁家请媒人,不乐意请这样脑子清楚讲信誉的?

徐老娘一上门,李婆子就满口答应,徐家可是上好的人家,徐峰有本事,短短几年就置办下这么大的家业,哪个女人嫁过去都是享福的命。

“小嫂子,您说说,想要个什么条件的?”

李婆子打起精神,认认真真问。

徐老娘想了想:“也不求什么大富大贵,只要姑娘知书达理,是个爽利人,家里还过得去就行了。”

这条件到简单,别人那儿是越简单,越不好说,李婆子手里到攥着几个好姑娘,连忙从柜子上拿了个本子出来,低声道:“这东西我以前从来不给别人看,我知道小嫂子你是个明白人,才不避讳你,可不能往外说。”

那竟然是宁县里未婚姑娘的名册,上面有些简单的字,更多的是图画和符号,都是李婆子自己记录的,记着姑娘的性格品貌,家里情况。

她识字不多,多是画画,给别人看,别人也看不懂。

徐老娘自然大喜,听李婆子说了大半日,觉得这个姑娘好,那个姑娘也不错,一时间居然有点儿挑花了眼的架势,一时不能决定,自然要回去跟徐峰商量。

徐峰正四处找人打探安王爷的情况,也发暗号,想着联络上自家那一帮同僚,忙得前后脚跟不着地,今天出去,刚接到一封密信,说要他在家准备一下,王妃可能转移到江南小住一段时日,他急得满头大汗,生怕家里太小,王妃住不惯,结果回家,他亲娘给他扔下这么个大麻烦,顿时傻了眼。

“娘,您可别折腾,儿还不想娶亲呢!”

第二百三十九章 小城

“胡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都这么大了,怎么可能不娶亲?当年要不是你爹爹和大哥去得早,你早该成家立业。”

徐老娘年轻时就是个急脾气,年纪大了好些,可如今正意气风发,早年的脾气到又变回来。

徐峰是孝子,在这方面实在拿自己的亲娘没辙。

老太太特别积极地给他寻找未来妻子,简直要把整个宁县的好姑娘都数个遍。

不止如此,老太太还学着人家大户人家的夫人们一样,开起什么赏花宴,专门邀请大姑娘小媳妇参加。

徐峰是相当无奈。

“娘,您就别操心我了。”他一想到如今安王面临的局势,哪里还有心思计较这个儿女情长。

“您要是真有心,不如想想大嫂,大嫂还年轻,我小侄子今年才六岁,真让她就这么守寡,您老人家忍心吗?”

徐老娘顿时板起脸,脸上露出几分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