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妈妈说道:“老奴看舅老太太是个好的,就是不知道舅老太太知道不知道这个事儿呢。”如果舅老太太知道了,敲打敲打小赵氏就好了。

赵氏在过了几天后,就知道了,倒不是王氏这边告的状,而是宋珊得了小赵氏送的首饰,然后欢喜之下对赵氏说了,宋珊说她娘买了好多首饰呢,都挺好看的,她娘还说以后再会给她买回来的。

赵氏一听就不对劲儿了,这个儿媳妇她是知道的,平时只想着攒钱,如何能花那么多钱,还买了很多首饰?

赵氏把小赵氏身边的人叫了过来,一问就问出了事儿来,把赵氏气的不行,这借着长安侯的名不成,还想着下一次,简直是!

赵氏把小赵氏叫过来给痛骂了一顿,“别人好心,你把人家的好心当成好欺负了是不是?你还想不想住下去,还想不想你儿子的前程了?你要是不想了,咱们立刻就回老家去,与其让你把亲戚情分都给败光了,还不如现在留点情分,以后也不至于不好见面!”

这都是什么事儿啊,真把这里当成自己家了,他们是投奔人家的,不把自己当外人,连这种事儿都敢干,人家会怎么看他们这一家子的人品?

赵氏不光骂了小赵氏一顿,还把小赵氏给领到了王氏面前,给王氏赔了不是,并且要把买首饰的银子配给王氏。

王氏听了说道:“舅母说的是什么话?这倒是我的不是了,忘了给表弟妹买些首饰,也是我们在守孝,这方面就顾的少一些,以后表弟妹需要什么,尽管过来跟我说,不要客气。”

赵氏道:“煦之媳妇,我们什么都不缺,是我这个儿媳妇不懂事,给你们添麻烦了。”赵氏脸上都臊的慌,决定一定要好好的管教小赵氏。

小赵氏被拉着来给王氏道歉,心里真是觉得憋屈,可是没有想到自己的姑母兼婆婆还把这事儿告诉了宋昭,宋昭自然是狠狠的骂了她一顿,“再有下次,你就自己一个人回老家去!别怪我不客气!表哥对我们一大家子还不够照顾?你看看你做的是什么事儿?”

小赵氏很委屈,在婆婆那边不好说的话,在自己丈夫面前才能说,“我还不是为了我们这个家?

几个姑娘才来京城,身上的首饰和表侄女儿比起来,那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那舜华就是守孝的首饰都比我们几个姑娘要好。大姑娘也要说亲的人家了,身上没有点好首饰怎么能出门?还有二姑娘和三姑娘,都是在一个府上住着的,凭什么就要低人一等?”

“凭什么?我告诉你凭什么。表侄女儿是长安侯的女儿,长安侯是几品?是超品,我呢,连个秀才也不是!我的女儿能和侯爷的女儿比吗?我如今也就是几间铺子,没有那个本事给女儿买那么多的首饰,你也只能怪你嫁了我这样的丈夫,你还想怨谁?”宋昭毫不客气的把小赵氏给骂了一顿,“再做出这样的事儿,我为了儿女,不会休了你,但是京城你也不用呆了。”

这种丢人的事儿,真是丢脸丢到亲戚家去了。

而宋伊知道自家娘做的事儿后就把首饰全还给了小赵氏,还说以后再有这样得来的首饰,她也不会要的,

姑娘长大了,也有自尊心,且这次小赵氏做了这么让人觉得丢脸的事儿,宋伊的感觉更强烈一些,好像走到哪里,都有人指指点点一样。

宋伊都不敢出去了。她想着,如果大表哥知道了自己娘做的事儿,那是不是觉得他们这一家子都是贪得无厌的?

宋伊情窦初开,见到李骐的第一眼,就心怦怦跳,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可是总想着能见一见大表哥一眼。

这种隐秘的心思,她跟谁也没有说过,只要想着,嗯大表哥在一个府上,这心里就是欢喜的。

可是这种欢喜还没有过多久,自家娘就做出了这种事儿,还是这种丢人的事儿。宋伊生怕大表哥瞧不起自己,可是这种事儿,怎么解释?

事实上,确实是自己的娘借着侯府的名号买了这么多的首饰,她当初得到的时候,也很喜欢,小姑娘,谁不喜欢这样好看的首饰,但是知道结果后,宋伊不知道有多后悔。

“娘是要逼着我们住不下去吗?表婶给我们姊妹几个的首饰那么多,您要是再这样,我在这里也住不下去了!”

怎么这一个二个都怪到自己头上去了?别人不理解自己,现在女儿也不理解自己,小赵氏不知道多郁闷。

不过,王氏还是出钱把这次的首饰钱给出了,对珍宝阁的掌柜的也表示是自己家买的,好歹给了小赵氏的面子,不过珍宝阁的掌柜的也知道肯定不是人家长安侯夫人让做的首饰,以后该如何做,也是心里有数了。

这件事出了以后,李家的人都没有说过这个事儿,反而是宋家的人觉得不好意思,宋伊到李舜华这边次数更多了。

李舜华现在上午会看看书,自己有时候下下棋,或者画几笔画。

她的先生因为这边要守孝,所以放了假让先生回老家一趟,等过段时间也会回来的。

现在多了三个姑娘,李煦之的意思是,让这三个姑娘也跟着先生一起学。另外再给先生多些束修。

先生们其实还是挺喜欢教姑娘们的,因为没有什么压力,姑娘们可不像男子一样,以后还要科举什么的,最起码也得把这学识用在交际上,姑娘们只要识字明事理就可。

“表妹,这是我最近做的几个帕子,表妹要是不嫌弃,我送表妹几个吧。”宋伊的针线活不错,做的帕子,上面的红梅跟枝头上才开的一样。

李舜华自己就没有这么好的手艺,她顶多就把红梅绣的像红梅一样。像这样鲜活的,她就只能是望而兴叹了。

“谢谢大表姐。”李舜华笑着说道。

“大姐,你过来找表妹,怎么也不叫我一起啊。”宋珊和宋霜也带着丫鬟过来,让人解下了斗篷。李舜华问道:“外面下雪了吗?”

“可不是,刚刚才开始飘的,京城里下雪比我们老家要早的多了。”

第60章 帮助

这场雪最开始还没有注意,等他们聊了一会儿天后,天上就下起了鹅毛大雪,一会儿外面的屋顶就全变白了。

路面上也被白雪给遮掩住。李舜华看着已经到了用膳的地方,就对三人说道:“不如中午就到我这里用膳吧。让厨房里的人准备个锅子,这种天气正好吃这个,也有气氛一些。”

“好啊,好啊”宋伊正想拒绝,宋珊就已经高兴的答应下来,“我们老家一般喜欢吃鱼锅子,我估计是因为我们那边是水乡,所以鱼比较多,不知道京城的是什么样子。”

李舜华道:“京城这边倒是没有什么特定的,不过吃羊肉锅子的比较多,你们要是不嫌那个味道,我让厨房里准备几盘,另外再准备一些菌子。”

宋伊他们三个都没有什么意见,何况这雪是越下越大。

李舜华让她这边的人打着伞去给宋家那边报了个信,说是留他们在这里吃饭了。

而平时李舜华中午的时候,也不一定跟着自家娘吃饭的,只要告诉一声就成。

尤其这样的天,天气冷起来,真要灌着一肚子的气来来回回的吃顿饭,到时候生病了也划不来。

所以王氏让李舜华这边的小厨房开了,需要什么,都另外开火。

现在的时候,李舜华已经过了不能吃荤腥的日子,小厨房的人听到小主子的吩咐,已经很快的准备起来。

要说这锅子好不好,关键是在汤料,高汤是老早就准备好的骨头汤,一直在炖着,而这个锅子,却让宋家三姊妹看着很是惊奇,因为一般的锅子顶多就是分成两半,可以炖两种不同的口味的汤,而这个锅子,却是有四个部分,中间还围着一个部分,所以一共有五个部分。

“竟然有五个,那是不是可以弄五种口味的?”宋珊很是稀奇这种锅子。

李舜华道:“是啊,我让厨房准备了你们各自爱吃的口味,中间的是煮的清汤,要是渴了,可以直接喝清汤。”

这个锅子还是二表哥给自己送来的,用的是纯度很高的铜做成的,如今的生产技术,铜也不是那么好提炼出来的,纯度越高,越不容易得到。有的店里会卖那种外面镀了一层铜的锅子,里面全部都是铁。

汤料准备好了,羊肉也切的薄薄的,摆了好几盘,这个时候的肉类倒是不难得到,难得的是那些蔬菜,不过自从他们有了那个温泉庄子后,冬天的时候,就不缺这些了。

所以这个时候,除了大白菜这种常见的冬季蔬菜,菠菜,小青菜,还有豌豆苗清幽幽的摆在桌子上,一下子把他们的食欲都吸引了出来。

四个小姑娘围着锅子坐下,李舜华还吩咐小厨房里温了些米酒,吃火锅的时候,喝点米酒还很是很惬意的。

王氏听说自己女儿请人吃锅子呢,也让人送了几道菜过来,宋珊心道:“还是表叔这里的日子过的舒服啊,他们在老家哪里能这样随便的吃这些东西?家里肯定不会让他们这些花费的。

吃完饭,又歇了一会儿,雪也停住了,府里的下人立刻就把走的道儿上的雪给清理干净。

李舜华也去王氏那边去。王氏说道:“那几个姑娘冬衣也不算多,让针线房给他们多做一些吧。”

在这方面,王氏从来都不小气,她还让人去库房里,翻出一些皮毛,这些皮毛可不是一般的皮毛,狐狸皮,紫貂皮等等,都不是凡品。

赵氏是长辈,王氏早就吩咐人给她做翻毛的冬衣了。

而小姑娘们,也同样有很好的皮毛衣服,至于小赵氏,王氏没有那么好心,只弄一般的就成,倒不是王氏记仇,而是这小赵氏就是给她再好的,她也觉得王氏这边还有更好的,心里不满足,既然这样,王氏也不会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拿着好东西给人,人家还不领情了。

有些人呢,性子本来就是那样,你敲打了,她最开始还会好一些,但是过段时间,就会故态重现。

王氏不是小赵氏的长辈,也没有那个义务教导小赵氏,如果赵氏等人都管不好,那么她一个外姓的同辈,也肯定管不好,只要不超过王氏的底线,王氏就当小赵氏不存在。

可是世上的事儿,往往就不是那么顺心如意的。有些事儿,你不想那样,它偏偏就是那样。

眼看着要到年底了,李舜华那给二表哥写的信封好,这段时间,她一斤给二表哥做了凉爽鞋子,其中一双还是靴子,李舜华想着以前的牛皮靴,那样的靴子既暖和又能防水,她以前看过牛皮做成革的方法,大学学的是材料工程,还在选修的实验课上做过,生皮成为革,先要鞣制,还要防腐,但是这其中要用到一些化学材料,如今可是古代,化学材料哪里找啊,特别是鞣制过程中,酸性的溶液更为重要,李舜华好歹是有财力支持,折腾了好长时间,才做出了一块比较满意的牛皮。

用这块牛皮,给二表哥做了一双靴子,里面还另外缝了皮毛,这样以来,就更暖和呢,为了洗的方便,那带皮毛的一层是可以卸下来的,就是天气暖和了,也可以单穿。当然,把这些都写在了信上,李舜华又把自己折腾出来的方法告诉了二表哥,希望对二表哥有用一些吧。好像军队里像牛皮这些之类的用的比较多。

唉,要是有橡胶树就好了,这样以来,就不用折腾这些牛皮之类的,天然橡胶可是个好东西,防水效果一流。

不过,听说舅舅那边还有海上生意,不知道能不能弄到这天然橡胶,她记得天然橡胶东南亚那一代比较多,还是从巴西那边传过来的。

但是这个和李舜华所知的历史是不一样的,也不知道这东西是不是一样。

不管了,先写给二表哥,看二表哥能不能让人找到,如果真的能找到,那么可是一个巨大的帮助了。

至于二表哥会不会怀疑自己为什么知道这些,李舜华直觉觉得不会,别问李舜华为什么,已经说了是直觉了。

这信和东西,能赶到年前送到西宁去。而王氏知道李舜华给王琅写信送过去,自然是一点儿阻拦的意思都没有。

“以后也给你舅舅和舅母也多做一些才是。”

李舜华道:“娘,我给舅母做了一身衣服,给舅舅也做了一身衣服。”

王氏还没有把她舅母做的那个事儿告诉李舜华,因为她觉得说这些还不如多教教女儿本事,有了本事,哪怕容氏不喜欢,也没有办法折腾自己的女儿,当然,等女儿大一些了,她也会慢慢的告诉女儿,不然真的一点儿也不知道,等嫁进去了才知道容氏不喜欢她,那就不好了。

总之,有西宁侯这个当舅舅的撑腰,容氏面子上肯定还过的去的。

就是王琅,她也相信,他是个有担当的人。

再说王琅这边,他收到了表妹的信和靴子,先是看了来信,对这双靴子就更感兴趣了。拿出来一看,外表看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可是倒是更柔软了,王琅从来没有认为表妹小,就不把她的话当成一回事儿。

王琅对东平吩咐道:“打一盆水来。”

东平还以为主子要洗漱呢,就打了一盆热水,结果却看到主子把表姑娘送来的靴子放在了这盆水里,都快要到靴子最顶了,主子这是干什么?难道是不喜欢表姑娘送的这双靴子?

可是这也不像啊,因为靴子都要飘起来了,王琅拿了两个镇纸,分别放在了两个靴子里面去,难道主子是想洗靴子?

东平糊里糊涂的,这主子到底是喜欢这双靴子呢,还是不喜欢呢?

可是主子做了这些,却让他把这盆子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能让人碰到了。

第二天一大早,东平发现主子一起来,就直接到那放靴子的盆子里,然后把靴子拿了出来,“主子,是不是让奴才把里面再给洗一洗?”东平问道。

“你自己看一看里面。”王琅让东平看靴子里面。

“主子,靴子里面还没有湿呢,要不要奴才直接朝里面灌,”这灌还没有说完,东平就呆住了,泡了一夜的牛皮靴,竟然一晚上里面都没有湿!

东平立马兴奋了,“主子,表姑娘是在哪里弄得牛皮,竟然这么的防水!这要是咱们弄来了,将士们穿了,以后在雪地上可就不怕了!”

西宁这边本身就比别处要冷一些,一下雪就是快要齐膝深了,别的倒是没有什么,就是这靴子,在雪地里时间救了,里面就会浸湿,往往多少人因为这个,把脚给冻坏了,严重的,甚至脚都冻死了!

如果把这种牛皮给将士们做了靴子穿,那么他们能减少多少损失?这可真是太好了!怪不得主子要把靴子放在水里浸泡呢,原来是为了这个。

不过主子怎么会想到要这样呢?难道主子一眼就看出了这靴子这么防水?

“你们表姑娘自己想出来的。”王琅虽然说的语气很平淡,但是却隐隐有自豪的感觉。

“表姑娘真是太聪明了!”剩下的话,就不用他们说了,东平知道这是个大事儿,自然是要保密的,他是主子的心腹,当然不会把这个事情说出去,而且,东平觉得表姑娘虽然小一些,可是就凭着这个事儿,自家主子就是晚几年成亲也是值得的,看看吧,别的姑娘能想出这样的办法吗?表姑娘真的是将士们的福音那。

王琅亲自去见了西宁侯,西宁侯听了王琅说的,不由的哈哈大笑,“我就说舜华是个福星,当年天一大师说的话可是一点儿也没有错。”

第61章 风骨

天一大师就是当年断言李舜华在三岁生辰后就清醒过来的那位大师。西宁侯道:“你表妹把法子告诉了我们,但是为了你表妹的安全,一定不要说出来是你表妹想的法子。”

这是自然的,因为如果知道了是李舜华想出来的法子,那李舜华就会被人盯着了,那些有野心的人为了拿到这个方法,肯定会对李舜华下手。

所以为了李舜华的安全,西宁侯父子是决定不把李舜华给暴露出来的。

就说是军需处的人琢磨出来的方法,当然这保密性就很重要了。

西宁侯觉得自己的外甥女很吃亏,明明是她外甥女聪明,才想出来的办法,可是却因为这些原因,而不能把功劳放在她头上,不做点什么,真是心里难受。

所以等李舜华看到自家舅舅给她送的东西,很有些无语,王氏看着这个契书,也很无语,她兄长竟然把一个金矿给了自己的女儿,王氏是知道这些金矿的,如果按照朝廷的规定这些金矿都属于朝廷所有,私人不得拥有。

但是在西宁那个地方,如果发现一个金矿,就要交给朝廷,西宁侯怎么养兵?

如果皇帝这边给西宁侯军需那也罢了,可是从二十年前,皇帝就没有送过什么军需了,都是西宁侯自己在养这些兵,如果不私底下弄些这些,真是对不起自己。

所以王氏并不觉得自己的哥哥是狼子野心,保家卫国,还什么好处也得不到,不自己想办法,将士们就要喝西北风。

只是兄长怎么会把其中的一个金矿给了舜华呢?

不过王氏随即又想通了,兄长本来就喜欢舜华这个外甥女,现在又和琅哥儿定亲了,私底下送这个,也是疼爱外甥女的意思。

既然送了,再送回去,就太见外了。女儿得的东西越多,以后嫁到婆家,就更底气足。

反正到时候都要带到西宁那边去的,琅哥儿是次子,有了这个金矿,以后底气更足一些。

关于那牛皮的事儿,李舜华没有跟王氏讲,她觉得是自己瞎折腾的,娘这边也用不着,不告诉她也无妨。

而且,从直觉上李舜华觉得把这件事当成小事才是最正确的做法。就是身边的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瞎捣鼓的是什么。

一个好的材料,可以减少伤亡,这都是大家都懂的道理,可是也得看环境,像那种冰天雪地或者潮湿的地方管用,你要是到特别干燥的地方试试?

而且能不能大批量的生产,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说不定她这捣鼓出来的方法,成本太高,只适合小批量的生产呢。

没有化学溶液的今天,一切都靠天然材料,效果就要大大的打折扣。

王氏让李舜华自己把金矿的契书收了起来,这金矿在西宁,每年的收成王氏让李舜华自己看着办。

李舜华真没有想到自家舅舅这么大方,竟然真的送了一座金山给自己。

可是她如今什么都不缺,就给舅舅那边回信,让二表哥帮着管这金矿的出入。

这样做,不仅仅是对二表哥信任,而且既然以后和二表哥成为夫妻了,她也想能帮到二表哥。既然要面临打仗,什么时候都需要钱,如果这个金矿能够帮到二表哥,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等到了腊月二十的时候,宋青玉从京华书院回来了,伺候一直到过完元宵,他才会回到书院里。

李煦之虽然是武将,可是学识也不算少,把宋青玉叫到外书房,考了他的学问,对宋青玉很是满意。

宋家能有个出息的下一代,他也好和外祖父交代。能支撑门户,以后家业兴旺就有希望了。

宋青玉在京华书院,认识了不少同窗,且眼界也比以往要开阔许多,在老家,属于闭门造车,也很感谢表叔一家子对自己家的照顾。

不过,等赵氏和小赵氏听宋青玉提出,等年后全家搬出去住的时候,不光是小赵氏,还有赵氏,都反对了。

赵氏对宋青玉说道:“青玉,咱们在京城初来乍到,真的要搬出去了,那就是心里没有底了,你表叔他们也不希望我们搬出去的。”

小赵氏也赶紧说道:“对啊,对啊,搬出去干什么?”在这里,每个月还发月钱,另外首饰和衣服料子从来不少的,真要搬出去了,这可都是全是自家出了。

宋青玉却说道:“我们又不是全家落魄了,一直靠着表叔他们养活,难道就那么好?表叔家不计较,可是我们也不能就这么不见外,我现在身上也有功名,到时候早晚也要搬出去的,不如早点搬走。”

又不是孤儿寡母的无依无靠,他和爹都好好的,干什么非要跟蛀虫一样,依赖着亲戚过活?

宋昭也点点头,说道:“母亲,儿子也觉得青玉说的话有道理,没有长久靠亲戚的道理,我相信,即使我们搬出去了,有表哥这门亲,也没有人敢欺负上门的。”

经过小赵氏做的事情,宋昭也觉得没脸在这边住下去,只是儿子还没有回来,他就忍着没有说,但是现在儿子和自己的想法一致,他也就更肯定了搬出去住,免得小赵氏再住下去,又弄出什么丢脸的事儿。

他们不是李家的族人,投奔来,一直靠着长安侯府养着,还能说的过去,可是他们只是亲戚,没有长久住在亲戚家的道理,如果这家里没有成年的男丁,还说的过去,可是他都快当祖父的人了,怎么着也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赵氏看这父子两个态度都很坚决,心里却觉得很是欣慰,至少她的儿子和孙子很有风骨,这一点就很让赵氏心里高兴了。

赵氏点头说道:“如果搬出去住,咱们可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过了,你们可想好了?”

宋青玉道:“好男儿会自己打拼出一番事业来,祖母,以后孙儿会让你过上好日子的。”

宋昭也道:“青玉有这个骨气,我这个当父亲的很是自豪,母亲,这个主我就做了,等年后,我们找个房子就搬出去吧。”

他们不可能一辈子都寄居在亲戚家里,既然儿子想着能自立,那么就顺了儿子的心意了。

宋家的两个男丁都做了主了,连赵氏的态度都松动了,这事情就大概成了。

而小赵氏却不甘心,等父子两个走了后,一直在赵氏身边嘀咕,试图把事情给掰过来,“娘,伊儿的年龄也要到了定亲的年纪了,住在长安侯府,说的亲事跟出去住,那可就天差地别了,娘不是说,几个孩子的婚事,还要依靠表哥表嫂他们吗?”

赵氏听了却说道:“如今你表哥表嫂守孝,也不能出去应酬,等这两年一过去,伊儿都多大了?再说,咱们只是你表哥表嫂的亲戚,谁人不知?你要是不想搬出去,那你一个人留在这里好了,老婆子我跟着儿子和孙子搬出去!”

孙子长进了,赵氏比听到什么都高兴,其他的还有什么重要的?

小赵氏这点心思,根本不值得一提,况且,她说的也有道理,想要找门好亲事,就得拜托王氏带着姑娘们出去,让人认识认识,可是王氏要守孝呢,等几年孝期过去,伊儿的婚事都耽误了!

再说,说到婚事,赵氏看小赵氏这样不懂事的样子,住的时间短一点,还有些情分,住的时间长了,情分没有了,再说亲事,恐怕会更不如意。

趁着现在,他们先在长安侯府住过一段时间,大家都知道他们是长安侯府的亲戚,然后搬出去了,和长安侯府常来常往的,有了这个关系,还愁别人不知道自家是长安侯府的亲戚?

至于小赵氏那种占便宜的心思,赵氏根本就不听她的。

于是小赵氏各种郁闷,等搬出去了,她每个月的月钱不仅没有了,还得自己掏银子养活这些人。

这一年到头,要花多少钱啊,小赵氏的心里在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