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夫人们,对这个泰王府四姑娘都有些不满了,这样的姑娘,当着大家的面,都顶撞身为姑母的湖阳长公主,以后嫁到谁家,不是个祸害啊,谁也不喜欢不敬重长辈的人。

就算是湖阳长公主说的是假话,但是只要不是和湖阳长公主做对的,也是会顺着湖阳长公主的话说的。

何况,他们看了这簪子,确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看这些人都点头,说簪子没有任何问题,泰王府四姑娘急了,“肯定是刚才在外面,现在在屋里的缘故,把簪子拿到外面去看去!”

“够了!”湖阳长公主说道:“泰王妃,我们家庙小,容不下你们家里的这尊菩萨,还请你把她请回去吧。”

都快无理取闹了,成什么样子?越说越难堪!

泰王妃把这个庶女恨死了,这么多人看着了,自己家的庶女这样闹腾,人家会怎么想这泰王府?

泰王妃决定,等回去了,一定把这事儿好好的跟泰王说说,看他还包庇不包庇他这个宝贝女儿!

湖阳长公主给王氏道了歉,王氏却说道:“不过是小孩子玩闹,公主不必放在心上。”

那些跟着泰王府四姑娘一起来的人,都生怕李舜华提出来让他们下跪道歉,一个二个恨不得和那四姑娘一样,赶紧回家。

结果李舜华偏偏没有提起这个话茬了,让他们又紧张又松了一口气。

湖阳长公主事后听了李舜华当初说的话,知道她维护了自己的府邸,就说道:“孰好孰坏,这一下就看出来了,我那些侄女儿,只嫉妒人家封了县主,可是这行为举止和人比起来,简直是不值得一提。人又蠢笨。真是越来越不行了!”

好歹是自己的侄女儿,不说闹事儿,就是在自己的府上,哪怕是心里再不舒坦,也该忍着不闹腾,这几个可好,一点儿都没有顾忌自己这个当姑母的,就这么闹开了!

也得亏王氏母女两个识大体,没有让他们下不了台来。

真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哪怕是有皇室血脉,也不能掩盖其低贱的行径。

再说那泰王府四姑娘,给泰王府弄了这么大个难堪,还一直死不承认。

泰王妃这次到湖阳长公主家里,也是因为泰王交代了,要好好和湖阳长公主搞好关系,毕竟湖阳长公主在宫里很是说得上话来。

可是却被这个四姑娘给破坏了,还出了那么大个丑。

泰王妃可不想把责任都担在自己身上,把泰王请过来,一五一十的把他这个好女儿所做的好事告诉了泰王。

泰王一听大怒,他本来就是手上没有权,刚看好一个内务府的差事,也能捞点油水,正想请湖阳长公主帮忙呢,结果自己的女儿就弄出这么个事儿来。

把湖阳长公主给得罪了,那他的差事岂不是就要泡汤了?

泰王发起火来,让泰王妃自己去处置四姑娘,四姑娘觉得自己哪里做错了,大家都是瞎子,看不见,明明就是那李舜华越矩了,别人只为捧着她都睁眼说瞎话。

“既然四姑娘认为自己对了,那就好好的在自己的屋子里呆着吧。免得出去又闯祸!”

四姑娘被禁足,解禁日子不知道。对这种死不悔改的人,泰王妃也没有什么话可说的,反正泰王也决定让她看着办。

王氏道:“这簪子是你表哥送你的吧。”

李舜华点头,确实是她表哥送给她的,她是被这几个姑娘给烦的,每次去别人家做客,都要被这些人冷嘲热讽。

真的不给他们一点儿教训,他们还以为自己是好欺负的。

这个簪子就是所谓的‘见光死’,也就是说,只要在阳光下发一次光,然后再出去,就跟平常一样了。李舜华知道泰王府四姑娘等人就想抓住自己的把柄呢,所以在跟着出去的时候,就悄悄的给换了这样一个簪子,要是那四姑娘不起那种心,那么她就当戴着一个普通的簪子好了,可是有些人就是想生事,非要找你的麻烦,那她也不会坐以待毙,让人把自己作践下去。

她是有心里准备的,哪怕真的被那四姑娘给吆喝着再送到阳光下面,这簪子也不会跟那时候一样了,出丑的只能是四姑娘等人。

结果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好,这下子,这群人该消停了。

并且,她还大度的没有让他们磕头认错呢,毕竟,让人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跪下,那很难堪。

姜红玉却说道:“你顾着他们,可是他们哪里顾着你了?要是他们抓着你的错了,是不会不让你给他们下跪的,可恨的是,现在他们一个二个都跟没有这回事儿一样,完全给忘记了!下回他们要是再敢阴阳怪气的,别怪我把今天的事儿说出去。”

真是太欺负人了!

杨明嫣道:“其实不跪也好,我猜他们以后肯定不敢找舜华的麻烦了,因为他们还欠着舜华的一顿跪呢,躲都来不及,怎么还会再来挑衅。”

这些人,封舜华县主的又不是舜华本人,不敢对皇帝说三道四,就把矛头对准了舜华,典型的欺软怕硬!

可是舜华真的是要他们怎么欺负就怎么欺负吗?那也太小看了舜华了。

要说嫉妒舜华的不少,可是希望和李舜华结交的人更多,不说她的身份地位,光是她有两个出色的哥哥,就让许多姑娘对李舜华很好了。

其实这次去湖阳长公主家里,王氏和湖阳长公主都正准备在谈自家儿女的婚事了,结果被泰王府四姑娘给打断了,还牵扯到王氏的女儿,湖阳长公主能不生气吗?

因为李骐快要出孝了,所以王氏又开始准备李骐的婚事。

现在他们家不是重孝的时候,出门应酬也是可以的。比如这过年的时候,去别人家做客,只要穿戴打扮上不出格就成。

王氏也想借着这些机会,好好的给儿子相看相看。

至于为什么牵扯到湖阳长公主家,是因为长子对陈家并不反感,说不定有戏。并且她也跟自己的女儿透露了一些,是希望女儿能跟他大哥私底下说说,要是长子觉得还可以,那就可以继续进行下去。

等李舜华知道自己娘打算给大哥说亲陈曦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反感的。

陈曦这小姑娘比自己大几岁,如今正是可以定亲的时候,以前第一次见她,还是个小姑娘,和楚国公的幺女还吵过架。

但是那时候毕竟是小时候嘛,况且,确实是楚国公的小女儿不讲道理。

李舜华对陈曦做自己的嫂子倒是不反感,湖阳长公主这个人不错,虽然也是皇室的公主,但是却不是那么不讲道理的人,当初平川公主的事儿,还多亏了她了。

等李舜华慢慢的给大哥透露了自家娘的打算的时候,李骐想了想,说道:“既然娘都看好了,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这段时间,李骐也想通了,反正早晚要成亲,娘也跟着操心,那么娶就娶吧。陈家那姑娘他也不讨厌,尤其是陈让还帮了自家许多次忙。

这样的亲家不是那种拖后腿的亲家,娶了陈让的妹妹,对李骐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

况且,陈曦和妹妹的关系还不错,以后也不会为难妹妹。

找个别人家的,还不知道根底呢。

王氏一听说自己的大儿子不反感这个事儿,心里就乐开了花。

湖阳长公主的女儿,性子不错,不是那种无理取闹的,且长相也好。在湖阳长公主的教导下,这几年越发的出挑了。

关键是湖阳长公主这个当娘的很不错,她的女儿也差不到哪里去。

湖阳长公主就这么一个女儿,也没有说骄纵着,何况,和公主的女儿结亲,总比以后被塞个公主好吧。

真要娶了公主,儿子只能有个闲差了,这对大儿子很不利。

她不希望自己的长子一辈子碌碌无为,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不定以后出什么事儿呢。

而湖阳长公主那边也,自然也有自己的打算,李骐是少年英才,想要他当女婿的人在京城里很多,而且,长安侯府也不是那种空架子,长安侯家的门风也好,女儿嫁过去,也不会受委屈,加上李舜华也不是那种刁蛮的,以后姑嫂之间就会相处融洽,何况,她看如今的朝廷,也是为以后自己家里做打算。她虽然是公主,可是有些事儿也无能为力,她能保住的只能是自己现在这个家。

第64章 扎堆定亲

因为双方都有这个意向,所以婚事很快定了下来,只不过现在李家还在守孝,所以只是有了婚书,等李家除孝之后,再另外走礼。

双方都很低调,也只有亲近的人知道两家定了亲事了,但是这已经够了。

陈曦是皇帝的外甥女,在去年的时候,也被封为了县主。

按说,以湖阳长公主的身份地位,封陈曦一个郡主也不算出格,但是却只给陈曦封了一个县主。

可是湖阳长公主却没有找进宫去,因为她觉得,在这种事上争,很没有意思。皇帝就是封了郡主,也不会多给一文钱的好处,还不如她多给自己的女儿置办嫁妆呢。

再说,女儿身份太高,在婆家和丈夫那里更不容易融进去,还是县主好啊,不高不低的,以后还能和小姑子朝贺的时候坐在一起呢。

因为朝贺的时候,是按照身份排队的,县主和县主在一起,可不就是很简单的事儿?

李骐的婚事定了,王氏松了一口气,倒是不那么着急李骥的婚事了。

等孝期一过,就准备大儿子的婚事,一点儿也不耽误。

陈曦成了李舜华的未来大嫂,先跟王氏和李舜华各做了一双鞋子,王氏穿上了鞋子,笑着说道:“今儿个我可算是能穿到媳妇做的鞋子了。”

想她有两个儿子,比她儿子小的,都能穿上了媳妇亲手做的鞋子,往年她只有羡慕的份儿,如今可算是不用羡慕别人了。

李舜华也有些反省自己,是不是太懒散了!

她只给自己的舅母做过两双鞋子,而陈曦这个未来的大嫂,从定亲后,就给自家娘做了好几双鞋子了。

这么一对比,自己做的确实是太少了。

尤氏知道王氏给李骐定了亲,还是湖阳长公主的女儿,这心里就酸溜溜的,人家就是在孝期,也能找个好儿媳妇,反观她的女儿,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好婆家,真是愁死个人了!

正月一过,宋家宋昭出头,把自己家要搬出去住的意思跟李煦之说了。李煦之挽留,不过宋昭意已决,李煦之也不好再多劝,另外给了两千两的安家银子,让他们在京城买个宅子,也算是他的一片心意了。

宋家很快在京城买了个三进的宅子,本来是要租的,不过李煦之给的两千两银子很是起了作用,直接就把租的房子买下来了。用了一千多两,不在京城内城,毕竟京城内城,就是有钱也买不到,都被大户人家给占了,要么就是皇帝给赏赐大臣了。

等宋家全部在新买的宅子里安顿好,还请李家过去新房子吃了酒席。

宋家在京城没有什么别的亲戚朋友,除了李家,赵氏还有些以前的闺中好友,不过都是一大把年纪了。

宋家都已经不在京城那么多年了,如今请客,也是表示,宋家大房以后是要在京城继续发展下去的。

当然,赵氏还有个想法,那就是给自己的孙子和大孙女的婚事开路。

背靠着长安侯府,自己的孙子又是这么年轻的秀才,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还不是很容易的事儿?

况且,她对自己的孙子还是很自信的,在哪里都拿得出手,等中了举人,更是不用说了。

可别说,看上宋青玉的人家不少,宋家以前也是,只不过因为后继无人,所以才会退居乡下去的。

但是宋青玉这么个年纪,就能成了秀才,绝对是一个潜力股,况且,他还和长安侯府有关系,以后在官场上也不是横冲直撞。

等打听宋青玉的婚事的人多起来,赵氏不由得在心里笑了,孙子有人看重,比她自己得了什么好处都要高兴。

尤氏和马氏今天也过来了,但是这两个人都相互不理睬,除夕的时候,二老爷弄得那个事儿,也让这妯娌两个不能再和平共处了。

等从宋家回去,尤氏并没有回自己的府邸,而是跟着王氏来到了侯府。

等王氏听了尤氏的话里的意思,不由得有些呆了,这个二弟妹,是看上了宋青玉当女婿了?

只是,这是不是有点儿不可思议啊。

毕竟,薛家和宋家有些矛盾,真是不可言说了。

但是王氏细细一想,好像宋家和薛家也没有什么矛盾,主要是自己丈夫和薛氏之间的矛盾,当初丈夫那么艰难的时候,宋家是在自己老家的。

真正和薛氏对上的次数,一次也没有。宋家不待见薛氏,觉得薛氏是继室,就是要见,也是这薛氏先要拜见宋家,可是薛氏自从嫁到长安侯府,一次都没有说主动见一见宋家的人。

这样以来,两家的关系根本不可能好,再加上李煦之和侯位之争,关系就更不可能好了!

现在尤氏想把李莹嫁给宋青玉,她就不怕宋家的人对李莹不好?

王氏所以才觉得吃惊了,就是再选也不能选宋青玉啊。

尤氏有些尴尬的说道:“莹儿的岁数也不算小了,我怕再担搁下去,就不好找人家了,宋家的小郎看着很不错,咱们又是亲戚,也好说话一些。”

亲戚是亲戚,可是这里面怎么回事儿,你难道不知道?要说三房,说不定还有机会,但是二房的人,就是赵氏也都厌恶的很,为了侄女儿着想,王氏对尤氏说道:“我看二弟妹还是好好考虑考虑,虽然青玉这孩子不错,但是毕竟女子嫁人是和婆婆们在一起的时间要长一些的。”

赵氏不喜欢,小赵氏是那种性子,看李莹怎么嫁过去,都不是什么好归宿的。

尤氏只好无功而返。

但是事情的发展让王氏更吃惊了。宋青玉竟然病了。本来说好了,搬完了家就回京华书院的,可是却病着了。

王氏带着李舜华去看望宋青玉。还带了好多补药。

看赵氏脸色很憔悴,而小赵氏不见踪影。

赵氏见到了王氏,跟见到主心骨一样,她想着这段时间,家里弄得鸡飞狗跳的,真是有心无力。

这个是外甥媳妇,不跟她说,跟谁说?何况,孙子都这样了,她也不想让孙子更失望了。

所以当赵氏问王氏,他们二房的三姑娘品行怎么样,王氏想到尤氏问自己的话,觉得这也太巧合了吧。

不过王氏还是如实说了,毕竟李莹是个好姑娘,虽然有那样的父亲,但是却很明事理。就是对待庶出的姐妹,也没有各种瞧不起。

“二弟妹的一双儿女,都很不错,我也很喜欢。”

“这样啊。”赵氏沉默了一会儿,说道:“那我就厚着脸皮,请你帮个忙,看看我家的青玉和你们这边的三姑娘配不配了。”

“舅母的意思是?”王氏问道。

“就是那个意思,我们觉得三姑娘很不错和我家的青玉也算是门当户对,就请你保个媒,促成这桩婚事。”

要说这两家,其实还是宋家高攀了,因为李莹毕竟姓李,是长安侯的亲侄女儿,虽然和二老爷关系不好,但是赵氏也知道,王氏对二房的侄子和侄女都不错的。

要不是有这个前提,赵氏不管孙子怎么病着,也不会答应的。她还怕得罪了外甥呢。

不过听王氏都说李莹不错,那就是对这个侄女儿没有不满意的。

也是,连二房的大姑奶奶和离,这边都帮忙了的,更何况是嫡出的侄女儿?

王氏却问道:“不知道表弟妹是个什么意思?”小赵氏毕竟是以后要当婆婆的,她要是不乐意,真的娶进门来,那不是遭罪吗?

“青玉的婚事我做主了!”也就是说小赵氏不同意了!

小赵氏何止不同意,现在几乎要把李莹给骂死了,觉得李莹就是个狐狸精,把她儿子给迷住了!

如今只要说起李莹,就要骂,死活不同意把这个姑娘说给自己的儿子。

而宋青玉因为听到自家娘骂人家姑娘,一下子怒火攻心,这就病倒了。

这李莹和宋青玉也没有私相授受,更没有私下往来。

只不过是当初宋青玉在长安侯府的时候,见到了李莹,觉得这姑娘挺大气的。又在公共场合见到

了几次,打听了她父亲的所作所为,觉得这个姑娘真心不容易,而且,自从知道她在自己大姐姐的事情上的态度,宋青玉就觉得李莹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姑娘。

所以在祖母和娘准备给他说亲的时候,他就透露了一些。

没有想到,他娘一下子就不满意了,把人家姑娘给骂了不知道多少遍,这样一来,他觉得和李莹那姑娘成为夫妻的可能性就很低了,也不想祸害人家姑娘,所以这病情就一直没有好。

没有想到,小赵氏竟然天天都不消停,赵氏过来看望自己的孙子,见孙子都瘦了一圈了,把小赵氏给骂了一顿,“想要你儿子病不好,就继续骂下去,你这是要你儿子的命啊。”

小赵氏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对赵氏哭诉,“咱们家和那薛家是势不两立,他怎么还想着娶那家的姑娘?这是坚决不成的!娘不是一直说,表哥对我们的恩情吗?我们怎么能罔顾恩情,和那家子结亲?”

赵氏却冷笑道:“那家子?那家子再不好,也是姓李,是你表哥的侄女儿!怎么着,你瞧不起李家?那你吃的住的,何必要人家接济?你这样吵闹,你关系过青玉的病吗?有你这样当娘的吗?不把你儿子给折腾坏了,你是不是就不甘心那!”

赵氏是气坏了,现在青玉病了,她还只想着自己这一口气,别的都不管,简直是太让人看不上了,她可只有青玉这一个儿子。

“那姑娘人品不好,这个年纪就和外男来来往往的,以后还得了?”小赵氏反驳道。

“你从哪里看见她和外男来来往往?青玉都说了,他们根本就没有私底下来往过,你这样说,是不是要把你儿子的名声也搞坏了才如意?”

毕竟这外男可是宋青玉了。

“我知道你的心思,你觉得现在你儿子应该找个高门大户,要不是你表哥那边,你食杂攀不上,是不是都想着让人家姑娘许配给你儿子了?”

这个心思可正是小赵氏的心思,她在李家住了那么段时间,见识了李家的荣华富贵,恨不得自己家也一样,可是那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把人家的女儿娶进门来,这样带来丰厚的嫁妆,可不就是自己家的了?

但是一问才知道,这小姑娘年纪虽然小,可是人家已经定亲了,定的还是侯爷的儿子,也都是气亲戚,她这个打算就泡汤了。

然后想到了女儿,那边有两个儿子,到时候真的和他们家结亲,那自己儿子也有了更有利的助力,况且,到时候的聘礼,绝对是很丰厚,留下一大半,还不够自己家花?

谁知道人家根本就不接这个话茬,翻过年,就和公主家的女儿结亲了,公主家的女儿,他们争不过,可是不还有个小儿子吗?

她这边女儿多,不拘哪一个,只要能和那边结亲,她都是乐意的。

“你就别想了,虽然咱们是亲戚,但是得有自知之明,你表哥家里不是我们能配得上的,别说我们是亲戚,正因为是亲戚,才更不应该。咱们吃喝都靠着人家,难道还不知道感恩,反而得寸进尺?再说这李家二房,我已经打听了,虽然那二老爷不成器,可是这些年来,二房的太太和你表嫂的关系不错,就看他们家大姑奶奶的事儿,出了事儿,人家还是乐意管的,咱们家青玉要是娶了人家的姑娘,以后有什么事儿,你表哥更不会袖手旁观了。”

何况,那李家的下一代的关系也都不错,更是能相互帮衬,所以赵氏觉得这门亲不错,加上自己的孙子也看得中,这不是挺好的?

“青玉是我生的,他的婚事我能做主!”也就是说,赵氏说了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