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

第一卷

后宫:300年前大清后宫情恨录

1632年,皇太极远征察哈尔,万民叩拜之际,却有一个绝色女子于芸芸众生中傲然不跪,她就是后来建宁公主的生母——历史上只留其姓而无其名的绮蕾氏。

绮蕾为了自己的部落冒险行刺皇太极,多尔衮出于勇士的本能射箭相救,绮蕾与皇太极双双受伤,被送回盛京宫中,引起了前朝和后宫同时并发的一系列动乱。

四宫妃子意识到绮蕾醒来后将会是她们一个可怕的争宠对手,便都欲杀之而后快。而多尔衮与皇太极其实有杀母夺位之仇,一心要杀皇太极替母复仇,故而主动请缨将绮蕾接回家中养伤,与她结成生死同盟。一年后,多尔衮亲自送绮蕾入宫,皇后哲哲和庄妃大玉儿为阻之,有意安排绮蕾与大玉儿同住永福宫。

绮蕾一心行刺,然而皇太极窥破其心机,许诺若绮蕾归顺,则可放过远避青海的察哈尔余部,否则必定斩草除根。绮蕾为保部民,只得委曲求全。绮蕾怀孕七月,赐住关睢宫,成为皇太极最爱的妃子。大玉儿施借刀杀人之计,假多尔衮福晋之手令绮蕾流产。失子之痛重新唤起了绮蕾的复仇之念,竟在流产第三天再次试图以琴弦勒杀皇太极,未果,被打入禅房,带发修行。

多尔衮回京奔丧,欲携绮蕾私奔出宫,然而绮蕾为了察哈尔拒绝了自己的幸福,反而寄血书与皇太极,求其勿向察哈尔使兵。1634年,多尔衮亲自带兵深入青海,只围不攻,以德抚之,招顺察哈尔余部囊囊太后。太后献传国玉玺于皇太极,遂天下诚服,大清建立。

与此同时,皇后之甥女、大玉儿的亲姐姐海兰珠入宫小住,因其相貌酷肖绮蕾而被皇太极青睐,受封宸妃。其子八阿哥出生之际,皇太极颁下大清第一道大赦令,有意立八阿哥为嫡。这令大玉儿妒火中烧。此时的大玉儿已经与多尔衮结成新的同盟,立下“称王称后,坐拥天下”的海誓山盟。为了这个盟约,也为了自己即将出生的儿子,大玉儿故计重施,药杀八阿哥,而海兰珠也于其后不久伤心而死。皇太极伤心欲绝,荒废朝政,为了江山社稷和天下苍生,绮蕾再一次牺牲自己,以身侍奉皇太极,用女人最原始的本钱唤醒男人最原始的冲动,令他重新振作。

1638年初,九阿哥福临出生,自小文武双全,聪颖过人。但是皇太极对之并不亲热,这令大玉儿十分恼怒。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绮蕾在1641年12月诞下的十四格格却得到了皇太极殊于常规的爱宠,甚至破格在她方出世时即册封为建宁公主。

建宁出生后,早已看破红尘的绮蕾已经预感到女儿不同寻常的悲剧命运,虽然身为皇妃,却拒绝再与皇太极同室而居,而甘心做了一个不出家的僧尼,以此为女儿祈福。另一面,庄妃却积极地争取皇太极的宠信,甚至不惜色诱洪承畴以劝降,立下大功,得以参与朝政。

1643年八月,皇太极因缘巧合窥破大玉儿与多尔衮的奸情。大玉儿当机立断,以进参汤为名毒杀太宗。

皇太极驾崩,谁来继位成了前朝后宫最热门的话题。代善、多尔衮、豪格三派势均力敌,鼎足而立,一场厮杀在所难免。这时,大玉儿明白地告诉多尔衮:九阿哥福临其实是他所生,并请多尔衮让位于福临。多尔衮权衡之下,言听计从。一场争位之战兵不血刃地平息了,八岁的福临遂得以乱世出英雄,登基为帝。

绮蕾猜破皇太极暴毙的真相,也预知大玉儿不可能放过自己,遂主动向大玉儿托孤,并提出要自缢殉主,用自己的死来成全女儿建宁。。多尔衮看着绮蕾像自己的生母那样殉主而死,深深感慨大清历史的重演,然而为了大玉儿和福临,他只能眼看着绮蕾去死。

八月二十六日,新皇登极典礼。福临成了新的清帝,年号顺治。多尔衮继续为了大清出生入死,次年保得新帝迁都北京,大玉儿乘凤辇经天安门入住慈宁宫。自此,她所有的仇都报了,所有的愿都偿了,心中再无遗憾。也许历史的传奇,朝廷的恩怨,政治上的翻云覆雨,以及天地间的改朝换代,都不过只是为了成全一个女人的妒忌罢了。

楔子(1)

狂飙涌进,席卷漠南草原。

乌云迅速聚合,天低下去,草低下去,高举的旗帜低下去,人群也一层层地低下去。

宇宙玄黄,天地洪荒,万物回归至混沌未开时的无助而微贱,在黄沙中发出撕心裂腑的呐喊或呻吟。

哭叫声,砍杀声,求救声,斥骂声,以及刀剑刺入身体的声音,响成一片。

渐渐地,所有的声音汇合起来,万众齐呼,重复着同一句话:“吾皇太极!吾皇太极!吾皇太极!”

风停了,沙定了,天亮了。

原来,那不是狂风,是十万精旅。

兵是强兵,袒背,半裸前胸,沙尘与汗纠结着莽莽的胸毛,每一块肌肉都饱满贲张,执戟,仰天长笑,充满胜利的喜悦;

马是良马,赤红长鬃,四蹄刨动,尾部夹紧,马头高昂,不住地打着响鼻,正是最好的蒙古骏马。

这样的强兵弩马之前,没有人可以抗衡。

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马群的最前沿,高高在上地骑坐着这支劲旅的首领、率队亲征的金国汗王皇太极。挎腰刀,佩宝剑,金铠银甲,傲然四顾,审视着他新的臣民。

自继汗位之后,这些年来南征北战,远揖近交,蒙古大漠已经尽归旗下,察哈尔部可林丹汗是草原上最后一个妄想与他抗衡的部落,如今也终于被征服了,成为他胜利战旗上又一道辉煌的旌缨。

疯狂叫嚣的可林丹汗逃走了,帐篷化做一片火海,风助火势,愈烧愈旺,直卷向天上去。那些骁勇善战,就在刚才的刚才,还高举战剑,叫嚣着要取下他项上人头的死士们,已经当真成了他的剑下死士。

他们倒下了,或者,跪下了。

俘虏们被集中在火场的前方,在他的马头前卑微地跪下去,跪下去,手脚伏低,以额触地,在绝对的胜利与权威面前,没有人敢出声,甚至没有人敢抬头看他一眼。

天地间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吾皇太极!”

天下人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服从他,跟随他,拥护他。

除了身后的战队,他的面前,只有旺红的火,和一片黑鸦鸦臣服的人头。

人头铺到什么地方,他的疆土便扩展到什么地方,亦如熊熊烈火,以燎原之势,勇不可挡,所向无敌。

皇太极踌躇志满,仗剑长啸,啸声清越激昂,穿过草原,一径刺向云端里去了。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的目光一凝,不可思议地看到了对面火光映照下唯一站立的物体。

那是一个人。

一个女人。

一个美丽的女人。

着白衣,长发如云,与宽大的裙一起在风中飞扬,像一面旗。

天地间,除了这火,这云,这沙漠,这黑色的人头,那女子便是唯一的颜色。

皇太极震惊至不可名状。

在他面前,没有人敢站着面对。要么跪,要么死,但是不可以站着。

然而,那女子却傲立于万千低伏的黑色人头之中。于万千低伏的黑色头颅间,高高扬起她的脸,向天地傲然地宣布着她的不屈与美丽。

这真是大逆不道。

可是,那是多么美丽的一张脸。

美得绝尘。

那张脸上,没有悲伤,虽然,她的兄弟就卧在她的脚下,从一个有着阳光般笑脸的大男孩转瞬间变成了一具毫无生气的尸体,胸前的窟窿甚至还在流血;

那张脸上,也没有怜悯,虽然,她的姐妹就跪在她的脚下,正像其他苟活偷生的人一样,瑟瑟地发着抖,含着泪一遍遍跟着人群磕头下拜;

那张脸上,更没有恐惧,虽然,她面对的,是魔鬼见了也要退避三舍的草原之鹰皇太极。

那张脸,有的只是平静,只是不屈,只是沉默。

平静如霜,不屈如雪,沉默如雷。

它们结合起来,在皇太极眼中心上留下的,却是一道闪电。清晰而疼痛地,划亮他的视线。

他扬起手中的鞭子,猛地望空一挥,天地间刷地静下来。

静得只听见风的声音。

风从苍茫的远古吹来,吹过秦皇汉武,吹过唐诗宋词,吹过元风明韵,一直吹到莽莽草原上来,吹向新一代的天之骄子——皇太极!

他翻身下马,一步步走近她:“你不怕我?”

她看着他,甚至连一个摇头的动作也没有。桀骜不逊,而又从容沉静地写作天地间一个大大的定格。

他逼近一步:“你不怕我杀了你?”

她仍然只是看着他,看着他,眼中没有一丝涟漪。

她的平静令他激怒,她的不屈又令他佩服,而她的沉默,更令他震撼——是什么使一个看起来年仅二八的小女子会有如此的从容和无惧?她不跪他!她不怕他!她不服他!为什么?凭什么?

他站在她的面前,只有一步之隔:“你不怕死么?”

随着这句问话,他伸出手去,想托起她的下巴,好把那张脸看得再亲切些;

随着那句问话,她也同时伸出了手,迅雷不及掩耳,自袖中抖出一柄短剑,毫不犹豫,刺向他的胸膛,只差一点就命中心脏。

只差一点。

因为剑尖堪堪刺到,一枝绿羽快箭已经后发先至,直射她的胸口,没羽而入。

楔子(2)

一个满脸虬髯的年轻武士随之打马前来。

那是旗军中的神射手、皇太极的异母兄弟多尔衮。

“啊!”

两声“啊”是同时发出的,以至听进耳中的只是一声。那是皇太极,也是那白衣的女子。然后,他们同时倒了下来。

女子在倒地之前,仍然拼尽全力将剑刺入皇太极的左胸,然后,她无憾地撒开手,脸上仍然没有一丝表情,只像睡熟了一样轻轻地闭上眼睛,仿佛一切早在预料之中。

而皇太极,却说了一句话。那是在多尔衮赶到,将他扶起的一刻。他的手握着胸前的剑,掌心迅速被血染红,是胸口的血,也是手掌的血。

手握住了剑,被剑割伤了。眼睛看到了美色,便被美色割伤。

这时候他已经明白她为什么会那样平静了。

一个已经做好一切准备,只等待死亡来临的人是没有恐惧的,甚至也没有了惊惶和愤怒。因为所有的情绪都是活着的人因为对活着的渴望而产生的;如果已经决定了死,甚至很欢迎那死亡的到来,那么她对待死就会像对待早晨吸入的第一缕空气那样自然平静,视为寻常。

他有些震惊于自己的这明白,明白得这样清楚,就像明白他自己。这明白使他蓦然地有一种激情,仿佛全身的精力都在往外涌,血畅快地从胸口喷溅而出。他知道,再不止住那血他就会死,血流得太快了,心脏已经承受不住。可是,在昏过去之前,他仍然挣扎着说了一句话。很轻,但是很肯定,就像他以往发布命令那样,无庸置疑,违令者死。

他说:“要把她救活。”

第1章 大金深处那些凄艳的往事(1)

天聪六年(1632)秋。盛京宫城。

十王亭里,八旗将领和各部固山额真沉默地按品分坐,每人面前一杯来自中原的极品铁观音。

侍茶的小校跪在奏乐楼前拼命地对着红泥小炉煽火,这异样的寂静使他这样一个小小的茶奴也感到不安了。这已经是第二道茶,可是两王八旗都在自己的亭中各自端坐着,没有一个人讲话。连凤凰楼上的檐铃都沉寂,偶尔摇动一下,也哑哑地没有声响。

水渐渐地沸了,在鱼眼方过、蟹眼初生的当儿,小校偷偷从茶香氤氲间抬起眼,迅速向十王溜了一眼。那些,本都是英勇有勋功的满洲武士,八旗中血统最高贵、地位最显赫的王族,现在却像是一群藉藉无名、正候在科举考场上等着发卷子的中原秀才,呆呆地望着前方的大政殿,一声不响——平日里,此时正是皇太极于此主帐问事,公务最忙的时候,可是现在,却因为皇太极的抱病停朝而使偌大金殿空空落落的,越发衬出十王亭的满而无当。

十王亭,其实是十座帐篷的化身,脱胎于满族最早的帐殿制。但自皇太极继位以来,八大旗共理朝政的局面日渐废驰,十王亭形同虚设,作用已经只限于用来举行庆祝典礼,议政的中心地也换到了西所新建的崇政殿,即使偶尔聚众议事,也只听得见皇太极一个人的声音,大家习惯了诸事由他一人决断,主持一切政务的做法。可是自从他在察哈尔战场上负伤归来,不再自己坐镇崇政殿独断专行,而重新命八大旗于十王亭共同摄政,反而让大家迟疑起来,忘记该怎么做了。

水“扑扑”地滚着,已经煎得老了,小校不得不硬着头皮提起壶来,跪行着往每位亲王的杯子里续茶。那些亲王正无事可做,看到小校倒茶,便都齐齐盯着他看,眼睛一眨不眨,仿佛要从茶水中找出什么破绽来。小校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注视,死一样的寂静中,“叮咚”的水声显得突兀而喧哗,每注完一杯茶,他的颤抖就更加剧几分,当膝行至礼亲王代善座前时,已经紧张得快哭出来了,倒茶时,竟有几滴水溅了出来,落在代善的手背上。

代善手上一抖,小校早已吓得立刻丢了水壶,四肢着地,一个劲儿地磕头。茶壶“嘭”地落在地上,滚沸的水溅得到处都是,迅速淹至小校的膝衣。小校强忍着,仍然只顾拼命地磕头,连求饶都忘了。

大家先是被那突然的声响吓了一跳,待看到小校魂不附体的狼狈样子,又不由觉得好笑。代善率先哈哈大笑起来,其余诸王也立刻随上,一齐纵声大笑。

茶奴被笑得莫明其妙,抬起头来愣愣地看着代善,代善随手抛了一锭银子给他,说:“下去换身衣裳,再请个大夫瞧瞧烫伤了没有。传我的命,挑个漂亮的女孩子来倒茶,别叫我再看到你笨手笨脚地惹人生气。”可是他说话的样子,却实在不像是生气。小校喜出望外,连忙四脚趴低磕了个响头,欢欢喜喜地领着银子去了。

一通借题发挥的大笑,使八旗将领的面色都缓和许多,礼亲王代善便抓住这个时机,率先讲话:“兄弟们好久没有坐在一起议事了,都生疏了。可是汗王负了伤,现在养病,说不得,我们总得替他分担些,好歹不要出了什么差错……先议一下这次战事的成绩吧,睿亲王多尔衮在本次征服察哈尔部的战争中,除英勇杀敌,冲锋陷阵外,更立一殊功,眼疾手快,施展神射手的技艺,救大汗于危急。如果不是他那一箭,大汗这次只怕凶多吉少。所以,我建议给予睿亲王嘉奖。”

代善,是先皇奴尔哈赤的第二个儿子,受封四大贝勒之首,德高望重,战绩无数,领有两红旗。早在奴尔哈赤时代,他就一直参预摄政临朝,论资历和威望,都居朝中大臣和众皇族成员之首,他即开口说话,大家也就都纷纷附和。

“应该的,应该的,此次出师大捷,睿亲王功不可没,无人能及。”

“还有多铎,在这次战事里也表现英勇……”

“肃亲王豪格的功劳也不小……”

评功定赏总是容易的,诸大臣互相拍着马屁,渐渐谈得热火朝天。

可是那谈论的中心人物——睿亲王多尔衮的心里,却并不高兴。天知道,他是多么地盼着皇太极死,盼得目眦欲裂。可是,他却亲手救了他。

因为本能。一个武士的本能。

整个满洲八旗里,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更像一个武士,他的骑、射、刀、剑,都是一流的,反映机敏、出手利落无人能及,指挥做战、调兵遣将比皇太极也毫不逊色,而用人善任、运筹帷幄更是略胜一筹。

他无双的箭法使他成为草原上的一则英雄神话,而出奇的英俊更令所有的满洲姑娘为之疯狂。无论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小伙子崇敬的叫好声,和姑娘们热情的尖叫声。

他,才是理所应当的大汗。

可是,当年父王奴尔哈赤去逝时,只因为年纪幼小,他输给了哥哥皇太极,而眼睁睁看着母亲乌拉纳喇氏被活活逼死。

那惨烈的一幕,成为他整个童年和青年时代永远的噩梦。

他不会忘记,那一天,是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八月十一日。

他的父亲,“天命金国汗”奴尔哈赤在大政殿去逝,临终前,将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召至面前,留下遗言:“我死之后,暂由代善摄政,俟十四儿长成后传位于他,为不使大妃乌拉纳喇氏干政,就请她陪伴我同归于地下吧。”

第1章 大金深处那些凄艳的往事(2)

奴尔哈赤一生中娶过16个妃子,乌拉纳喇氏是大妃,为他生下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长子阿济格虽然英勇善战,然而冲动鲁莽,不足以成大器;幼子多铎城府深沉,好学知礼,却失于文弱;唯有多尔衮,虽然只有15岁,却天纵英才,早已成为草原上最善射的骑士和最英俊的贝勒。由他来继承汗位,可谓水到渠成,众望所归。

然而,儿子荣登宝座的代价,却是母亲命赴黄泉,这是怎样的一笔交易啊?

遗命由大贝勒代善转述。乌拉纳喇氏母子惊呆了。多尔衮抱着母亲疯狂地喊:“不!不要!我不要额娘死!”

代善久久地跪在地上,泪涕交流:“子为储君,母则赐死,当年汉武帝杀勾弋而传位其子,也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啊。大福晋,为了十四弟的将来,我请求你答应。”

乌拉纳喇氏哭了,哭着哭着,又笑起来:“是吗?我儿要继承汗位了,多尔衮要做金国大汗了,是吗?”她抱着儿子,又哭又笑:“多尔衮,你要做大汗了,是吗?”

一种惨伤的情绪倏然贯穿了多尔衮的全身,他疯了一般地大哭大叫着:“不!不要!我不要做大汗!我要额娘活着!”

乌拉纳喇氏放开儿子,定定地望着代善,脸上忽然露出奇异的笑容,低低地问:“大贝勒,你说大汗为什么要让我殉葬?”

“那是,是为了十四弟呀。?”贝善嗫嚅。

“不!不是!”母亲忽然异样地笑起来,拼命地摇着头,摇得头发散了,珠钗掉了,眼泪也跟着摇落下来:“你错了,代善,他要我死,不是不放心我教坏了多尔衮,是不放心你啊。”

代善大惊色变,蹬蹬蹬连退数步,要抓住挂在帐角的弓才没有跌倒:“大福晋,不要这样说。”

“可这是实情,不是吗?”母亲逼近代善,脸上仍是那种莫名的诡异的笑容,“他一直不放心,一直认为我同你有私情,所以死也要我陪着,就是免得‘父死子妻其后母’。他不甘心让你得到我,所以才要我死,我死了,他才放心把汗位交给你和多尔衮,这就是真相,对不对?”

代善跌坐下来,脸色在瞬间变得惨白,豆大的汗珠滚落下来。

母亲也随之缓缓跪下来,伸出手去无限怜惜地抚摸着代善茂密的胡茬,说了一句很奇怪的话,多尔衮在很多年后还不能理解的话——她含泪凝望着代善,带着笑说:“真是冤枉,早知道今天还是要死,当初就应该……”

母亲没有说完,她扑在代善的怀中嚎啕大哭起来。那哭声渗进黑夜里,将盛京的夜沁得格外深了。

多尔衮迷茫而震动地望着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升起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几分凄怆,几分神圣,几分安宁,几分沉痛。然后,他睡着了。醒的时候,看到代善还没有走,一直紧紧搂抱着母亲,他们就那样搂抱着坐了整整一夜。

他永远也无法知道那一夜,母亲都和代善说了些什么,是未了的心愿吗,是托孤的嘱咐吗,是早夭的怨恨吗?或者,她什么也没有说,就只是同他紧紧地沉默地坐拥了一夜,以彼此的体温照亮了她生命的最后时刻。

当第一缕晨曦射进帐篷的时候,将士们送来了殉葬穿的礼服,请母亲更衣上殿。

那珠翠琳琅的凤冠摆在桌子上,代善的脸刷地白了,眼中露出惨痛的神色。母亲却显得十分平静,若无其事地唤来使女打水洗脸,将一头长发梳得纹丝不乱,又坐在妆台前一丝不苟地涂上脂粉,仿佛一生中都没有那样认真地打扮过,就是大婚时也不曾那样认真过。与死亡相比,大婚算什么?大婚的时候她又不认识奴尔哈赤,更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命运。但是现在不同,现在,她,一个将死的人,在活着的时候已经清楚地看到了死亡的来临,并在死神隆重驾临前夕意外地迎接了爱神的不期而至。她曾经爱过的丈夫要她陪着去死,她一直暗恋的情人刚刚拥抱了她,她永远挚爱的儿子即将登上汗位,她还有什么不足的呢?她不亏。她已经做好所有的准备,可以平静地去面对死亡了。

她对着镜子将凤冠仔细地整理稳妥,犹回过头很有兴致地带着笑问:“儿子,额娘美吗?”

多尔衮响亮地回答:“美。额娘像佛古伦仙女一样美。”

佛古伦仙女,是满族人心目中最美丽崇高的女神。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当世上还没有人的概念的时候,长白山头来了三位仙女。她们脱下晶亮的羽衣,披散柔长的头发,跃入清亮的天池水中洗浴。池水因为仙女的到来而沸腾,水溅出来,池边的青草鲜花俱丰美。仙女们一边洗澡一边歌唱,歌声响遏层云,把鸟儿们都召唤来了,有一只五彩神鸟衔了枚红色的果子飞来,准准地丢在三仙女佛古伦的手中。佛古伦见果子的颜色鲜艳娇美,爱不释手,忍不住放到唇边尝了一下,不料果子是有灵性的,立刻一骨碌自己滚进了她的口中。仙女们浴罢上岸,披上羽衣准备飞升,可是佛古伦忽然觉得身子变得很重,再也飞不起来。她明白,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要发生了,但不论什么事,都是上天的旨意。于是,她决定留在人间,直到生下一个男孩后才重新飞升。那个男孩子生而能言,倏尔长成,天赐名布库里雍顺,即是满族人的祖先。

所以,满人每年将祭祖与祭长白山同时举行,奉为神明。佛古伦的名字,更成了美丽尊贵的代名词。多尔衮从小随父亲祭山,早将这个名字听得熟透,听到母亲问自己她美不美,便立刻想到了佛古伦的典故,脱口而出。

第1章 大金深处那些凄艳的往事(3)

大福晋听到儿子给予她这样的盛赞,不禁满意地笑了,说:“我如果是佛古伦,你就是布库里雍顺了。这是个好兆头,我儿真是要做大汗了。”接着,她又转向代善:“大贝勒,我好看吗?”

代善木然地点着头,眼睛里有了泪。大福晋母子关于佛古伦仙女与布库里雍顺的对话,其实是有着很大的僭越的成分的。可是,他不想指责什么。人在临死的时候,已经成了神。谁又能说大福晋不比佛古伦仙女更加崇高伟大呢?他对她点点头,再点点头。是承认,也是承诺。

乌拉纳喇氏呆呆地看着他,良久,猛一咬牙,很坚定地站起来朝帐篷外面走去。

多尔衮急了,猛扑上去,想要抓住母亲的礼服裙摆,可是刚刚起身便被大贝勒抓住了。代善的大手发着抖,可是抓得很用力,指甲一直掐进他的肩肉里去。多尔衮哭着,挣扎着,踢打着,大贝勒一动不动,默默地承受,变成了一尊塔。

母亲看看儿子,又看看大贝勒,泪珠滚落下来,打湿了刚化好的妆,最后,她将目光定在大贝勒脸上,期待地问:“我死以后,你们两个,真的可以继承汗位吗?你会替我照顾我的三个儿子吗?”

大贝勒微微迟疑,对她第一个问题避而不答,却对她第二个问题爽快承诺:“大福晋放心,我做兄长的,不会让弟弟们吃亏。”

母亲点点头,放心地走了,已经走出帐篷了,却又回过头来娇媚地一笑,说:“这样子,死也值了。”

那一笑,真美。

像一道闪电划过夜空,像一柄利剑刺入心房,像一轮落日蓦地滚下山去。多尔衮不知怎地,胸口一痛,像被谁重重打了一锤,蓦地一口鲜血喷出,昏了过去。

大福晋没有留下来照料自己伤心过度的儿子,她毅然地走了,一直走进大政殿,走到丈夫的棺椁面前。那是一樽巨大的橡木棺材,棺盖打开着,里面靠一侧躺着她英伟而多疑的丈夫,簇拥着他的是繁如星辰的玛瑙玉器、珍珠古玩、织金战袍、以及镶着宝石的腰刀,努尔哈赤就威严地睡在那些宝物中间,大睁双眼,若有所待。大福晋在棺材的另一侧躺下来,紧贴着丈夫,她说:“我陪你来了。”

她丈夫大睁着眼,没有回答。他当然不会再回答任何问题。他已经是一个死人。

可是他的遗命仍然活着,所以贝勒们在他死后还仍然忠实地执行他的意志,让他心心念念连死也不愿失去的大福晋为他殉葬。